货币危机理论防范对策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第二节 货币危机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主要原因 及防范、应对对策
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
❖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 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 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 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 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 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 、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 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 的不信任等引发。
(九)危机跨国传播
❖ 由于贸易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特别是资本跨国流动的便 利化,一国发生货币风潮极易引起临近国家的金融市场发生 动荡,这在新兴市场尤为明显。泰国之于东亚,俄罗斯之于 东欧,墨西哥、巴西之于拉美等反复印证了这一“多米诺骨 牌效应”。尽管危机通常只在一个新兴市场出现,但是惊惶 而失去理智的投资者往往将资金从所有新兴市场撤出。这是 因为:一方面,投资者担心其它投资者会抛售证券,如果不 捷足先登必将最终殃及自己,因此投资者作出抛售决定是理 智的选择;另一方面,如果投资者在一国资产(如俄罗斯债 券)上出现亏空,他们会通过在其它新兴市场出售类似的资 产(比如说巴西债券)弥补整个资产的亏损。这对于单个投 资者来说是完全正常的。然而,从整体上看,众多投资者撤 资会造成了一种不理智的结果,势必将相关国家置于金融危 机的险境。
❖ 综上所述,20世纪90年代国际金融危机频频发 生,先后肆虐于西欧(1992年—1993年)、墨西哥 (1994年—1995年)、东亚(1997年—1998年)、 俄罗斯(1998年)、巴西(1999年)、土耳其( 2001年)、阿根廷(2001年—2002年)等国家或 地区。大多数遭受危机侵袭的国家几乎走过了同样 的道路,最后尝到了同样的苦果。这一历程可概括 为:固定汇率一快速增长一币值高估一财政赤字不 断增加、国际收支持续恶化一货币贬值、金融危机 、经济直至社会危机一全面衰退一被迫作休克性调 整,最后接踵而来的是一个十分痛苦漫长的恢复期 。
(八)经济基础薄弱
❖ 强大的制造业、合理的产业结构是防止金融动荡的 坚实基础。产业结构的严重缺陷是造成许多国家经 济危机的原因之一。如阿根廷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结 构性问题。20世纪90年代虽实行了新自由主义改革 ,但产业结构调整滞后,农牧产品的出口占总出口 的 60%,而制造业出口只占10%左右。在国际市场 初级产品价格走低及一些国家增加对阿根廷农产品 壁垒之后,阿根廷丧失了竞争优势,出口受挫。再 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夕,泰国、印尼等国产业长 期停留在劳动密集的加工制造业,在中国大陆与东 欧转型国家的竞争下,逐渐失去原有的价格优势, 出口不断下降,外汇收入持续减少。俄罗斯危机也 是因为产业结构存在严重问题,经济复苏与出口创 汇过多依赖石油生产与外销,国际油价下跌,外汇 收入减少,还债能力被大大削弱。
(二)外汇储备不足
❖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 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 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 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 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 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 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它众多不 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 币危机。拉美等地发生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常 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无法偿还对外债务造 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重2001年底为54%,受阿比索贬值的影响,2002 年年底已上升到 123%。2003年阿根廷需要偿还债 务本息达296.14亿美元,相当于中央银行持有的外 汇储备的2.9倍。
(三)健全金融体制
❖ 健全的金融体制要依靠:企业具备充分的财务管理 能力,良好的财务结构,使资产与负债的比率保持 合理的水平;具有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能力 的金融机构;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制度、信息公开 制度;建立在市场竞争机制基础上的银企关系;有 效监督机构尤其是独立的中央银行,以避免因为政 治需要而影响央行的正确决策。金融体系是构筑在 信用基础之上的,信用的丧失会动摇金融稳定的基 础。为降低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新加坡迅速采取 的对策是提高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增加金融机构经 营的透明度,积极放宽对金融市场限制,下调最低 现金比率等,提高银行部门竞争力。
货币危机风险的防范
❖ 就历史经验来看,货币危机的爆发,通常都 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能量积蓄,最后由某 一个或几个因素引爆。综合国外的经验教训 ,应对货币危机的防范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适时调整汇率
❖ 建立与本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汇率制度。经济学家们越 来越倾向:发展中国家应确立起相对稳定、适时调整的汇率 制度。相对稳定便于贸易与投资,减少相关汇率风险。适时 调整是要避免币值高估或低估,以免给货币投机留下可乘之 机。有条件的经济大国应当使汇率更加灵活,以减少国际金 融市场的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与当局货币政策的影响。问题 的关键是,在实施某一种汇率制度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 配套措施,以便使该汇率制度在适宜的环境中运行。欧洲货 币体系在1979年—1983年间,每7个月调整一次。1983年— 1987年间,每18个月调整一次。而在1987年—1992年这段时 期,没有作过任何汇率调整,实际已变为一种固定机制,事 实证明这种机制使欧洲无法应对德国统一带来的利率上升的 冲击。一般来说,货币贬值在短期内可以带来好处,但会延 缓产业结构的升级,因此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一国竞争力的 提高。新加坡根据市场供求,通过有步骤地推进货币升值政 策,不断实现产业升级,从而增强长期竞争力。
(四)金融市场开放过快
❖ 许多研究材料表明:一些拉美、东亚、东欧等新兴市场国 家过快开放金融市场,尤其是过早取消对资本的控制,是导 致货币危机发生的主要原因。金融市场开放会引发大规模资 本流入,在固定汇率制下导致实际汇率升值,极易扭曲国内 经济;而当国际或国内经济出现风吹草动时,则会在短期内 引起大规模资本外逃,导致货币急剧贬值,由此不可避免地 爆发货币危机。在转型经济国家中,捷克本是一个较为成功 的范例。1992年底,捷克经济出现复苏迹象,物价稳定,财 政盈余,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国际收支状况良好。然而,为 加入经合组织,捷克加快了资本项目开放步伐。1995年10月 生效的新《外汇法》规定了在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和在 资本项目下的部分可兑换,接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 款义务。由于银行体系脆弱和有效监管缺乏, 1997年底大 量短期外资外流,最终引爆了货币与金融危机。据统计,在 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匆开放金融市场的国家已有3/5发 生过金融危机,墨西哥、泰国都是比较经典的例子。
(四)谨慎开放市场
❖ 根据国际经验,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 ,即便如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在实现经常 项目可兑换的20多年之后,才完全取消资本项目的管制。放 宽对资本帐户的限制应当有序实施,首先放宽对长期资本流 入的限制,然后随着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管理能力的增强, 再逐步放宽对短期资本流入的限制。墨西哥与泰国的教训表 明:急于求成将导致灾难性的货币危机,发展中国家全面开 放金融市场时,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比较成熟的国内市场 ;比较完善的法规制度;熟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比较丰富的 管理经验;有效的政府管理机构和灵活机动的应变机制;与 金融开放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规划;一定的经济实 力,包括适宜的增长速度,足够的国际储备,充分的支付能 力,有效的融通手段和能力等。
(三)银行系统脆弱
❖ 在大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东欧国家,货币危 机的一个可靠先兆是银行危机,银行业的弱点不是 引起便是加剧货币危机的发生。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银行收入过分集中于债款收益,但又缺乏对风险 的预测能力。资本不足而又没有受到严格监管的银 行向国外大肆借取贷款,再贷给国内成问题的项目 ,由于币种不相配(银行借的往往是美元,贷出去 的通常是本币)和期限不相配(银行借的通常是短 期资金,贷出的往往是历时数年的建设项目),因 此累积的呆坏帐越来越多。如东亚金融危机爆发前 5年—10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泰 国信贷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20%—30%之间,远远 超过了工商业的增长速度,也超过了储蓄的增长, 从而迫使许多银行向国外举债。由此形成的经济泡 沫越来越大,银行系统也就越发脆弱。
(二)适度储备规模
❖ 就货币危机国家(地区)来看,货币危机的最终生 成与当局外汇储备不足紧密相关,而新加坡、香港 等国家(地区)能成功击退投机者的攻击,最后主 要依靠的是雄厚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 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会改变该国基础货 币的投放结构,削弱央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增 大本币的升值压力;同时,在国际储备货币币值剧 烈变动之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维护外汇储备 安全的成本就越来越大。因此,应根据一国的进口 、外债以及干预市场等支付需要,确定适度的外汇 储备规模。
(五)有效控制利用外资
❖ 有效控制短期资本流入的有效措施之一。在新兴市场中,智 利对控制短期资本流入可堪称典范,主要措施有:外资的投 资期限不得少于一年;对数额超过10万美元时,要求缴存10 %的无偿准备金(实际类似于“托宾税”);外资在智利的 投资,需将引入资金的30%存入央行一年,且不计利息;对 国内公司在海外发行债券,要求平均期限不得短于4年;国 内银行的外汇敞口不大于银行资本与准备金的20%等。智利 的上述措施较好地控制了通过资本账户流入境内的资金净额 与流入结构,特别是短期投机资金的流入,使流入资金中直 接投资占较大比重,因此多次成功抵御金融危机的“传染效 应”。对于引进的外资,应导向生产而不是消费领域,形成 多样化的、有效的出口生产能力。
(十)基金组织政策不当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存在造成或者至少是加剧了 金融危机。20世纪80年代—90年代,IMF等国际金融机构依 据与美国财政部达成的“华盛顿共识”,向要求遭受危机、 等待救援的国家硬性推出“财政紧缩、私有化、自由市场和 自由贸易”三大政策建议。原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诺 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名经济学家、 “休克疗法”的创始人、哈佛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等, 猛烈抨击:IMF的“华盛顿共识”,认为IMF造成的问题比 解决的多,该组织迫使受危机打击的国家提高利率,从而加 深了衰退,使情况变得更加严重。由此导致一些国家的经济 崩溃和社会动荡。“华盛顿共识”倡导的是一个“各国政府 被跨国公司和金融集团的决定压倒”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对 IMF更深刻的批评涉及到IMF的救援行动会引起道德风险, 即对陷入危机国家的救助,会引起投资者和一些国家不理智 的行为,因为他们相信在遇到麻烦时总会得到国际救助。
(一)汇率政策不当
❖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 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 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 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 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正因如此,近年来越 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 巴西、哥伦比亚、南韩、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 。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 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 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 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 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五)外债负担沉重
❖ 在发生货币危机的国家中,或多或少都存在 财政赤字问题,赤字越庞大,发生货币危机 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财政危机直接引发债市 崩溃,进而导致货币危机。
(七)政府信任危机
❖ 民众及投资者对政府的信任是金融稳定的前提, 同时赢得民众及投资者的支持,是政府有效防范、 应对金融危机的基础。墨西哥比索危机很大一部分 归咎于其政治上的脆弱性,1994年总统候选人被暗 杀和恰帕斯州的动乱,使墨社会经济处于动荡之中 。新政府上台后在经济政策上的犹豫不决,使外国 投资者认为墨西哥可能不会认真对待其政府开支与 国际收支问题,这样信任危机引起金融危机;加剧 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治腐败, “裙带资本主义”不断滋生“内部交易”长此以往 ,造成外国投资者和民众对政府产生严重的信任危 机; 1998年5月一6月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的主要诱 因也是国内“信任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