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政策和礼遇论文
唐朝政府对日本遣唐使团的政策和礼遇摘要:中日文化交流起始于先秦时代,到唐朝时期达到了高峰,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而当时唐朝奉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以海纳百川的气势向世界敞开胸怀,对日本国使节和留学人员进行了友好的接待和安置,使日本国使团可以在唐朝方便的访问和学习,为当时中日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团政策礼遇中日一衣带水,友谊源远流长。
早在秦汉时代,日本已为中国所知①;汉光武帝朝,两国即有官方往来②;隋朝炀帝时,中日互遣外交使节,缔结睦邻邦交③;而到了唐代,两国政府与民间的往来达到了高潮。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各种制度都较完善,国家富强,文化繁荣,国威浩荡,声名远播。
而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大化改新④时期,刚刚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对唐朝日臻完备的封建典章制度”益加赞叹向往,热狂的试图汲取、模仿。
遣唐使的派遣就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手段”⑤。
本文试图从唐朝政府对使团的接待和安置,使团在华的生活情况和使团回国三个方面,以客观史料为依据,简要的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关于遣唐使团的派遣,使团的组成和任务,学者多有考察,兹不赘。
⒈使团的接待和安置遣唐使团到达唐朝口岸以后,一般要向当地官府报告。
官府接报后,一面安排他们食宿,一面向朝廷报告,等候指示。
在接到朝廷的指示以后,官府才会允许他们继续前进,有的去往长安,有的去往唐朝的其他地方。
一般唐朝廷只允许大使以下的成员约50人进京,其他的水手及杂役人员,则留在当地,等待大使和其他人员的归来。
据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记载:圆仁所乘的船快要靠岸时:”遇两潮洄洑。
船卒倾覆。
殆将埋沈。
人人惊怕。
遥见物随涛浮流。
人人咸曰。
若是迎船欤。
疑论之间。
逆风迎来。
终知是船也。
学问僧圆载等已下廿七人。
同迁乘之。
指路发去”。
可以看出当时唐朝对日本使团的友好接待。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
揭秘日本历史派送遣唐使的理由编辑点评:日本一直给人以走在时代尖端、科技卓越、文明程度高的印象。
但你是否知道,日本史上有一段派送遣唐使的时期,究竟是大唐文化的哪里吸引了他们,他们又从中学到了什么呢……科学の発展や学問的な進歩により、日々新たな出来事が発見されている歴史。
今の30歳と10歳でさえ学校で習った日本史は異なります。
常に新たな情報をアップデート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日本史ですが、今回は遣唐使と日本文化の関係について調べてみました。
調べてみると分かったのですが、遣唐使時代の日本文化はかなり遅れていたらしいのです。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学术的进步,新的历史也不断被发掘。
就连现在30岁的成人和10岁的儿童在学校学到的日本史都不同。
日本史必须不断更新信息,本次我们调查了遣唐使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过调查得知,遣唐使时代的日本文化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
■遣唐使時代の日本について关于遣唐使时代的日本遣唐使とは?遣唐使是?630年から始まり、「白紙(894)に戻そう遣唐使」の通り894年に終わった遣唐使。
日本から唐(中国)に使節団を送るというものですが、遣唐使を送る目的として大きかったのが情報収集です。
特に海外情勢の把握や先進的な技術、仏教の経典等の収集が目的とされていました。
从公元630年开始,按“白紙(はくし,与894发音相同)に戻そう(即894返回日本)遣唐使”一说,遣唐使的派遣在公元894年结束。
遣唐使是从日本派往唐朝(中国)的使节团,首要目的是收集信息。
尤其是把握海外局势、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收集佛教经典等。
唐は凄かった!!盛世繁华的唐朝!!当時の唐は文明や制度がとても発展していた国でした。
例えば、中央集権的な統治体制である「律令制」やそのための「科挙」、税制としての「租庸調制」を維持していました。
また、後の宋や元の時代になっての商工業や文化の発展の下地を築いていました。
当时的唐朝是一个文明与制度都高度发达的国家。
日本律令制都城的变迁和遣隋·唐使
言一行都可以迅速在较高文化阶层中 掀起一个唐风行动, 正表达了 贵族对隋唐高度文明 的渴求之心。在这种形势下, 藤原京所显示的就是早期遣隋唐使对隋唐长安的回忆和刚
进人隋唐文化圈的日 本的急切模仿。
经历 1年而建成的 0 藤原京为何在仅仅使用 1余年后便废弃, 0 而于7 年迁都新京 1 0 平城?日 本学者有认为是与7 年粟田 0 2 真人遣唐使团 所带回的 有关唐长安城的最新资料
日 文化交 唐 流中的 作用。 公元6 年第一次遣隋 0 0 使节团的 来访[, 4 直到8 年最后一 ] 3 8 批
遣唐使,中经2 〕 0 多年, ( 每一次遣隋・ 唐使节的来访, 他们所持归的情报信息, 都给国 家带来新风尚, 使之在新都建设中展现不同的变化。
自 年, 公元5 5 2 百济王将佛教传到日 本后, 佛教就成为日 本政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 部分。每一次的 权力争斗几乎都有佛教作为背景。例如苏我氏打倒物部氏, 中大兄皇子 和中臣 镰足夺权于苏我氏, 乃至平安迁都摆脱旧佛教势力等,皆以崇佛排佛方式出现。 学习输人中国 佛教成为日 本此后一直的重要国家大事。 0 年小野妹子一行虽无成员名 6 7 单, 但朝贡目 的清楚写着 “ 开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 故遣朝拜, 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 法。 ”(《 隋书》卷八一东夷传)正是佛法学习带动了日 本对整个隋唐文明的全面吸收, 从68 0 年到以 后历届遣唐使派遣, 其成员除留学生、 学问 僧外, 还有阴阳士、医者、 乐 者、 画工等等各行各业人员, 学习政治思想、 佛教、 文学、 各种技艺等在内的整个隋唐 文明, 其中 佛教的发展变化自 始至终都影响着日 本社会。遣隋・ 唐使成员的陆续归国, 不断给日 本文化输人新鲜血液。如果圣德太子进行的推古改革还很难说与遣隋使有关, 那么到大化革新,已经是在遣隋留学生、 学问僧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完全照搬中国模式 的改革。 日 《 本书纪》推古天皇三十一年 ( 3 6 年)记事中记载:“ 2 秋七月, ……是时, 大唐学问僧惠齐、 惠光及医惠 日、福因等,并从智洗尔等来之。于是,惠日等共奏闻 日: 留于唐国 学者,皆 学以成业, 应唤。且其大唐国, 法式备定之珍国也, 常须达。 ”
日本遣唐使的影响
一、遣唐使概况中日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书记载,中日两国交流追溯于西汉时期。
日本航海技术的欠发达以及海上环境的极端性,为遣唐使的路程增加了风险,“有去无回”、沉船现象时有发生,但唐朝仍是中日交流的顶峰时期。
促使日本政府不断地派遣遣唐使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而存在,吸引着东亚各国。
唐朝的疆域辽阔,政治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科技繁荣,各民族融洽相处,且热情欢迎各国来唐友好交流;二是日本尚处于奴隶制社会,国内民族矛盾尖锐,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较为落后,日本需要学习唐朝的先进文明,以此来改造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实现日本本国的发展。
日本向唐朝派遣遣唐使,不辞艰险,远渡重洋,开启了中日交流的新篇章。
关于遣唐使的次数,有很多学者提出不同意见,目前为大家普遍认同的是十三次:贞观四年(630年)、永徽四年(653年)、永徽五年(654年)、显庆四年(659年)、麟德二年(665年)、总章二年(669年)、大足元年(701年)、开元四年(716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天宝九年(750年)、大历十年(775年)、贞元十七年(801年)、太和八年(834年)。
遣唐使制度始于7世纪,结束于9世纪,经过了漫长的238年,状况盛大。
遣唐使主要由文臣与好学之士构成,他们作为天皇的文化使者,肩负着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技并传播回国的使命。
遣唐使在唐的主要活动分为两类:一是觐见皇帝。
因为中国自秦朝以来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古代中国国力的强盛,到达中国的遣唐使只有一人可以进京朝见皇帝,其他的人在当地等待。
例如,834年,遣唐使到达中国后,进京的只有大使一人,而其余的类似长岑判官等杂职35人均留在扬州。
留在扬州的遣唐使团成员,或学习中国文化,或准备回国物资,或购买物品带回日本,以最大限度地汲取唐朝文明。
进京的遣唐大使代表日本与皇帝沟通,进行外交活动。
比如,在与皇帝进行交流时,会涉及到派遣到中国的日本学生和僧人的事宜。
中日文化交流-不朽的遣唐使
不朽的“遣唐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是东亚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尤其是在隋唐时期,中国的文化技术等深深影响着东亚各国。
日本在唐代,不断地派出遣唐使,以此为桥梁,来吸收、消化先进的唐文明,推动着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
也由此,遣唐使成为古代中日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逍唐使的贡献首先是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
遣唐便在长安如饥似渴地考察学习,博览群书,回国后参与枢要,仿行唐制,如“大宝法令”即以唐代律令为规范制定的。
还仿效唐朝教育制度,开设各类学校教授汉学,培番人才。
818年,嵯峨天皇根据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议,下诏改走礼仪,并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连历法、节令、习俗也尽量仿效中国。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艺术水平。
遣唐使每次携回大量汉籍佛经,朝野上下竞相赞写唐诗汉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诗人的诗集在日本广泛流传。
留唐学生僧人还借用汉字偏旁或草体创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
遣唐使还输入唐朝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经过消化改造,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围棋等技艺和相扑、马球等体育活动也是从唐朝传入的。
遣唐使团中常有日本画师、乐师以至围棋高手赴唐访师学艺、观摩比赛。
遣唐使增进了唐日间的友谊和了解。
留学生晁衡和当时的大诗人李白、王维、储光仪等很多人建立起深厚的友情。
他们常常以诗歌唱和,留下许多动人的佳作。
似乎在不知不觉中,晁衡在中国已度过了40年。
他抑制不住长期深藏在内心的思乡之情,多次提出回国的要求,最终,唐玄宗答应他作护送第十一次日本遣唐使回国的使节返回日本。
得知晁衡归国的消息,长安的诗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王维即席写下《送秘书监还日本国》的诗篇。
五十岁的晁衡解下心爱的宝剑,赠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遣唐使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唐朝与日本往来遣唐使
七、社会生活方面
唐人打马毬、角抵、围棋等体育活动,亦先后 传入日本。日本人学习改进唐朝的饮茶方法,形 成独具特色的茶道。唐服传入日本为日本人所喜 爱,经改进为“和服”。端午节、重阳节,都由唐 朝传入日本。
总之,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生 产生活各方面受到中国唐朝的深刻影响。
田制,仿照隋唐的官制,改革了从中央到地方 的官制;参照隋唐律令,制订了《大宝律令》。
五、文字
日本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仿照 汉字创造了日本文字-平 假名和片假名,大大推 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
六、习俗
日本人的生活习尚、节日风俗,也都受到唐朝 的影响。唐诗广泛流传,深为日本人所欣赏。唐 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尤为受到喜爱。日本士 大夫热衷学习中国书法。日本宫廷爱用唐式菜肴。 日本吸取了唐朝的乐制,并派留学生学习唐乐。 唐朝的绘画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唐人绘画经日 本画家仿效摹绘者,称为“唐绘”。
Page 2
一、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日本 遣唐留学生。他和唐 朝诗人李白、王维等 交情深厚,常作诗唱 和。他一生在中国长 达54年之久,为中日 友好事业做出杰出贡 献。
Page 3
二、空海和尚
公元804年入唐求学, 抵长安拜惠果阿闍(she) 黎为师,受法为青龙寺, 后归国开创东密,兴教 育,修水利,为日本文 化交流之先驱。
唐朝与日本往来——遣 唐 使
第一小组 组长:黄祉语
日本来唐通关文书
小组成员:汪澜 叶子琪 马靖翔 魏奕菲 黄得枫
遣唐使
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达到空 前繁荣的时期。这时日本封建制度刚刚确立不久,对 唐朝的昌盛极为赞赏,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学 生和学问僧数量很多呢。631年到838年止,日本派 出遣唐使共十三次。从唐初的不超过二百人到后来高 达550人以上。
遣唐使改变日本
遣唐使改变日本作者:毛剑杰来源:《文萃报·周五版》2018年第02期遣使赴唐自日本在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后,一拨拨日本贵族青年前赴后继渡海西去,而唐制、唐律、唐装、唐诗,乃至作为日本假名底本的汉字,则陆续随之东来。
到第9批遣唐使出行时,已形成了唐风臻于极盛顶点的“天平文化”。
于是,这一时期就成了“中日文化交流长河中浪峰上的浪峰”(武安隆《遣唐使》),日后成为李白挚友的阿倍仲麻吕,回国后利用汉字创立片假名的吉备真备(日本奈良时代学者、政治家)和为日本制定《养老律令》的大和长冈等人,都是在这个时代来到了大唐。
此前,日本朝野对于中华文化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持一种平视或俯视的态度。
改变始于663年的一场战争,日本试图帮助被唐朝吞灭的百济复国,而在朝鲜白村江口和唐军大战。
当时,日本水兵万余,有一千多艘战船,而大唐水军仅有七千余人,一百七十艘战船。
虽在人、船数量上相差悬殊,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
日本遭遇完败后,发现了和中国的距离。
自此以后,日本使者来中国不再要求册封,甚至甘心于等同“蕃国”。
国际太学遣唐使们分三种身份,除学问僧之外,还有十八九岁左右的年轻留学生,他们都是日本中层官员子女,且必须学识、样貌都需要达到才俊的标准,通常要在中国学习二三十年。
另一种则是“请益生”,顾名思义,即本身已有学问功底,再赴唐作一年左右的短期考察,以期学问益加精进。
他们一般年龄较大。
但无论哪种身份,都需在国子监中接受严格而正规的教育。
唐代国子监有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各学招生对象不同。
据《唐六典》,进入哪一个学部要看家庭出身背景。
吉备真备就是在四门学中就学。
阿倍仲麻吕却是在太学中学习,这或许与其父亲为日本朝中高官有关。
被唐风改变的日本遣唐使们不仅带回大量的中国文物、书籍和五金百货,也使中国的文学、宗教、典章制度等在日本“生根发芽”,而日本也因此长期处于唐朝主导的东亚体系之中。
出身法律世家的大和长冈,入唐后潜心学习唐律,回国后曾与下道真备共同删定律令二十四条,不仅条例照抄唐朝,连细则和格式都沿袭唐朝。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 如何评价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如何评价遣唐使制度遣唐使的意思遣唐使制度是日本历史上意义非常重大的一项对外学习制度,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那么遣唐使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顾名思义,遣唐使的意思就是在唐代的时候,日本派到中国学习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使节团。
从公元七世纪末期到九世纪末期,大约二百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先后派了十几次遣唐使,不论次数、规模还是时间、内容都可以算得上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举。
第一遣唐使团是在公元630年的时候,由日本舒明天皇派出的,到公元894年,日本朝廷总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但最后有几次没有来到中国,到达中国的遣唐使总共有十二次。
直到894年,也就是日本宽平六年,菅原道真向日本天皇谏阻,自此之后正式停止了遣唐使。
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对于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的贡献是极其重大的,实际上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遣唐使来到唐朝每次都会受到热情款待,向唐朝皇帝献上贡品之后,会受到皇帝的接见和奖赏,当然当时的唐朝面对日本的主动学习,加之天朝上国的心理因素,每次都会让遣唐使带着丰厚的礼品回去,可谓是满载而归。
初期遣唐使人数有二百多人,后来逐渐增加到了五百多人,当然只有其中的主要成员才会被批准进入都城长安。
遣唐使一般在长安和内地逗留一年左右时间,可以充分感受唐朝的风土人情,购买他们所需要的书籍等物品,在遣唐使回日本的时候,唐朝为了显示泱泱大国的风度,会派人将他们送到沿海。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和别的附属国的使节团是不一样,并不是朝贡使节,是不向唐朝称臣的。
以上就是日本遣唐使的简单介绍,想必大家一定明白遣唐使的意思了、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促进了日本的文字学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是功不可没的。
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遣唐使是日本历史上非常伟大的创举,已逐渐成为一种制度,从第一次到最后一次总共历时两百六十多年。
遣唐使通过在唐朝的学习,回国后模仿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建立了自己的相关制度,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日本遣唐使兴废因由浅析
日本遣唐使兴废因由浅析作者:姜威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31期摘要:中日两千余年文明交流史中形成的最大规模交流高峰当属遣唐使的派遣,自公元630年首次派遣时起,至894年菅原道真上书建议停止派遣时止的264年间,日本共计任命遣唐使19次,其中3次因故未能成行;1次仅达百济未至大唐;2次“送唐客大使”;1次“迎入唐大使”;其余12次派遣几乎都以输入制度文物为主、以促进国际贸易为辅。
这成行16次的遣唐使对唐日两国交往贡献极大,在两国交流的青史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试对日本派遣与废止遣唐使的因由浅作分析,以求加深对中日交流历史的理解程度。
关键词:遣唐使;派遣原因;废止原因;中日关系;引; 言在首次派遣遣唐使之前,日本已向中国隋朝先后派出过四次遣隋使,通过派遣遣隋使,使日本开始直接接触并汲取到中国的先进文明;623年,遣隋留学生惠日、惠光、福因等回国奏称:“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奏请日本朝廷同法制完备的大唐国建立邦交,保持经常的友好往来,建议朝廷继续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以为日本改革之本。
鉴于此,日本朝廷终于采纳其意见,与唐修好,在公元630年派出第一批遣唐使。
一、遣唐使的派遣原因(一)第一阶段,延续遣隋使时期的历史传统遣隋使船队规模不大,在曾派往中国隋朝的留学生建议下与唐交通,大致可以视为对遣隋使的延长,另外此阶段的遣唐使还带有重要的外交宣示使命,重点在于彰显日本天皇地位的正统性。
日本国内的律令注释书《令集解》中明文载有“邻国者大唐,藩国者新罗也。
”前句宣示日本与大唐拥有对等的国际地位,后句含有新罗是日本属国的意味。
日本虽也自命为拥有若干附庸的小型帝国,但对于与大唐在当时作为东亚宗主的地位也不敢小觑,在第一次派遣遣唐使时任命原留学隋朝的药师惠日为副使,在第四次派遣时,任命自隋而唐留学三十三年之久的高向玄理为押使(凌驾于大使、副使之上),这样的安排,明显带有向唐朝表明对人才遴选的高度重视以及与唐亲善交好的深切诚意。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的故事
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交流十分频繁。
在这个时期,有两个重要的事件发生,它们分别是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遣唐使是唐朝政府为了维护对外交流和外交关系而设立的一种
使节制度。
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260年间,唐朝共派遣了50次遣唐使到日本,这种使节制度在东亚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遣唐使的主要任务是向日本传递唐朝的文化、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从日本了解有关日本的情况。
而鉴真东渡则是唐朝高僧鉴真在公元742年至754年间徒步走过海路,到达日本传播佛教的经历。
当时的日本由于政治上的动荡和文化上的空虚,需要大量的宗教文化来填补这个空缺。
鉴真带来的佛教文化成为了日本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的重要事件,不仅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也深化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了解,为两国的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 -。
遣唐使及其始末探究.
遣唐使及其始末探究摘要: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向中国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第一次派遣唐使,公元894年废止遣唐使制度。
其中,关于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以及遣唐使终止的原因,众说纷纭。
本文则从遣唐使的概况及始末就行探究。
作为中国古代史隋唐史的读书汇报,选取“遣唐使”这个角度来写,对我而言,其实是非常陌生的,之前可以说基本上并未了解过日本史,下定决心从该话题出发进行探究,很大程度上是听老师讲的“大学生要学会去读一些原先并不会积极投入阅读的专业著作,专业水平才能慢慢提高”,因此从陌生的日本史入手,选择这一方面的书籍,一方面是受同学读日本学者著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去年刚读的《菊与刀》,出于解读日本思维的自然心理,从遣唐使角度去印证书中讲的二战中的日本民族心理,也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唐朝历史。
总的来说,这一片文章,并不能算是一篇实质意义上的研究性论文,于我而言,则是突破文学初次触碰纯专业的一次尝试。
关于遣唐使,在文章中,我想介绍的是其概况,重点是学术界对于“遣唐使”的三个讨论,一是日本重启国交、派遣唐使的原因,二是日本派遣唐使的原因,三是遣唐使废止的原因。
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是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也是日本派遣遣唐使的时期,在这延续两百多年的遣唐使中,不同时期,按规模、交通路线的变化,基本上可分为四个时期:第一期是舒明天皇时期(公元629——641年)到齐明女皇时期(公元655——661年),约30年的时间其特点是:规模小(最多两只船),人数少(不超过250人),组织不严密各色人等配备不整齐,一般沿着朝鲜半岛、辽东半岛航行,然后横渡渤海湾口,到山东半岛登陆,在经陆路前往长安。
第二期是天智天皇时期(662——671年)的两次遣唐使,这两次规模和航线与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义十分突出,不同于一般遣唐使活动。
因663年,唐、日在朝鲜进行了白江口之战,日本失败,撤回军队,并深恐唐军乘胜进攻本土。
浅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
浅论日本废止“遣唐使”原因韩海涛摘要:中国与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自古以来中日就有着丰富的交流。
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中日两国至少在西汉时期就有了交往。
中日交流在中国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唐朝时期,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文化昌盛。
对外开放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东亚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
在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对大唐文化的向往,从而促使遣唐使活动达到了空前高潮。
然而,在公元894年,菅原道真的一纸文书却将这空前庞大的遣唐使活动送入了终点。
看似简单的原因其实另藏玄机。
政治原因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文化经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而这些原因归结起来,成为本文论述遣唐使被废止的真正原因。
关键词:遣唐使;日本:废止原因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近邻。
中日两国在慢慢地历史长河之中进行了多次的交流,在《新唐书·东夷列传》中“日本,古倭奴也。
去京师万四千里,直新罗东南,在海中,岛而居,东西五月行,南北三月行。
国无城郛,联木为栅落,以草茨屋。
左右小岛五十余,皆自名国,而臣附之。
置本率一人,检察诸部。
”而其中最为后人称道的当属中日遣唐使活动。
日本曾向唐朝一共派遣过十八次遣唐使。
可谓是规模庞大。
这也成为了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
日本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
从而使日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今天我们也能看到日本在很多方面都沿袭了唐朝时期的生活方式。
然而,就是这么一场为后人称道的大规模活动,却在公元894年由于菅原道真的一纸文书,宇多天皇突然下诏废止遣唐使活动。
于是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活动就这样消失在世人的眼界中。
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才能让这样一场影响深远的活动戛然而止呢?政治原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纵观遣唐使活动的全程,文化、经济甚至观念的变化都对遣唐使活动的废止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本文希望可以从这些方面全面系统的阐述其原因。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
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
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
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
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
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
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
简论日本遣唐使
作者: 孙宏
作者机构: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出版物刊名: 黑龙江社会科学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遣唐使;经济文化交流;留学生;日本文化;中日关系史;友好往来;中国和日本;天皇;大化革新;日本社会
摘要: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近邻,两国之间有着两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
到了唐代,双方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逐惭达到了高潮,日本陆续不断地派出遣唐使来中国,吸收中国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果。
一、遣唐使出现的历史背景 中国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遥远的古代起,东亚大陆和日本之间就有往来。
在《汉书·地理志》中“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的记载,说明至少在西汉时中国已和日本有交往了。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
试析日本遣唐使出使的目的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后汉光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遣使来朝开始,日本一直通过派遣使者的形式与中国保持着联系,随着唐朝时期日本遣唐使的大量派出,中日交流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高潮。
关于遣唐使出使的目的这一问题,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大都是仅从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
本文试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国家和个人双重角度出发来分析遣唐使出使的具体目的所在。
标签:遣唐使;出使目的;中日交流遣唐使作为历史上中日两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媒介,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其中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近来国内学界关于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成果颇丰,但大多集中于从遣唐使出使的国家目的出发,并将遣唐使出使的情况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不同阶段来分期进行研究,本文旨在吸收前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打破这一分期研究模式,从外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来展开对出使的国家目的方面的探究,并在此基础上试对遣唐使出使的个人目的加以探析,以期对遣唐使出使目的的研究予以辅充。
一、遣唐使概况所谓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到中国的使者。
遣唐使的成员构成比较复杂,除大使、副使、判官和录事外,还包括入唐学生、学问僧、请益生、请益僧、医师、乐师、画师及水手等。
除派遣人员的多元化以外,出使的人数也相对较多,“最多时直接参与的人员达四五百人,相当于一个省(中央机构名称)的规模。
”[1]日本自“公元630年八月(舒明天皇二年)派大仁药师惠日遣唐”开始,①至公元894年(宇多天皇宽平六年)遣唐使制度废止,其间共历时260年,派遣出使19次,其中成功到达唐朝本土13次。
“孝德白雉四年(公元653年),日本遣唐使在入唐途中经过萨摩国萨麻郡附近时遇难;另外,齐明五年(公元659年)日本遣唐船队中的第一舶漂流至南岛时被岛上人所杀,仅东汉阿利麻等五人乘岛人船到唐括州。
”[2]64可见由于途中受到自然因素及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加之日本航海技术的局限,遣唐使出使的危险性较大。
遣唐使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
兰台世界2012·5月下旬中日友谊,源远流长。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历史。
作为中日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文化曾对周边各国产生积极影响。
唐朝首都长安成为亚洲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这一时期,以遣唐使为标志,揭开了中日友好交往与经济文化交流的新时代。
一、遣唐使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作用唐朝在当时的亚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当时,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处于鼎盛时期。
首都长安作为政治和经济文化中心,对当时的各国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日本遣唐使也由此产生。
为借鉴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日本主动多次派出使节赴唐交流和学习,开创了遣唐使发展的新时代。
通过派遣遣唐使和一系列改革,日本强力推行自己的新政,使得整个日本社会向封建社会迅即过渡,并逐步进入了大化革新的时代。
作为中日交往中特有的外交政策,结合日本国内的实际情况,遣唐使制度是一项特殊政治制度。
在造船技术与航海技术较为落后而且海难事故频发的情形下,由于担着日本天皇朝廷指派的使命,日本遣唐使们不畏惧千险万难,远渡波涛汹涌的海洋来到陌生的中国,学习唐朝先进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制度,并带回到日本加以发扬和光大。
这一制度改变了日本落后的局面。
因为:其一,遣唐使制度为日本培养出大批政治、经济和文化优秀人才;其二,为借鉴唐朝政治制度和国家管理秩序,日本引入唐朝的中央集权等政治制度;其三,为提升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促进日本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积极借鉴唐朝的工艺技术和人民的生活方式;其四,为了极大丰富日本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积极学习唐朝的宗教文化艺术。
以上这些都对日本民族的文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遣唐使制度确立的目的与活动在古代,日本是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为了改变落后的现状并使自己强大起来,必须学习借鉴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因此日本政府痛下决心向唐朝派遣自己的遣唐使。
为了促进日本国家的文明开化和更好地控制日本国的社会秩序,作为日本政治的基础和精神武器,佛教兼集促进日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目的。
遣唐使名词解释
遣唐使名词解释
遣唐使是指唐朝时期,由日本向唐朝派遣的外交使节团队。
这个
使节团通常由官员、学者、艺术家和技术人员等组成,其主要任务是
进行外交和贸易交流、学习唐朝文化和技术、收集情报等。
遣唐使之间的交往激发了日本文化领域的显著发展。
一些学者和
艺术家带回了大量的唐朝文化和技术,推动了日本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此外,遣唐使也促进了日本和唐朝之间的贸易关系、外交关系和文化
交流。
然而,遣唐使的活动在唐朝后期渐渐减少,并于839年终止。
虽
然它们短暂的存在时间,但对于东亚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也成为了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关于遣唐使的历史故事 中⽇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次”迎⼊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下⾯我们就来看看关于遣唐使的故事吧! 遣唐使 难波港(今⽇本⼤阪)内⼀派热闹的景象,⼜⼀⽀准备渡海前往中国的使团船队要出发了。
四只巨⼤的⽊制帆船依次排列着,每只船上都能载⼀百多⼈,船舷和桅杆上彩带飘场。
⽇本天皇举⾏宴会,作歌送⾏。
侍巨们唱起天皇写的送⾏诗: 希望你们渡⼤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联翩, 不⽇平安归航! 船队在⼈们的祝愿声中,离开了港⼝,驶向了茫茫的⼤海。
这时候的中国正处在唐代,经济、⽂化都很繁荣。
⽇本在646年⼤化改新后,开始把中国作为学习的榜样,按照隋唐王朝的政权形式,建⽴起新的制度。
⽇本全国上下对吸收中国⽂化⾮常积极,于是不断派出⼤批⼈员到中国学习,这些⼈就称作“遣唐使”。
其中正式使节包括⼤使、副使,有时还有⼤使之上的持节使、押使、都是⽇本天皇任命的国家⼤⾂。
使团中还有到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匠等。
⼀千⼆百多年前,要横渡波涛汹涌的⼤海并不是容易的事。
风暴经常使航船倾覆,或者把它们吹到台湾甚⾄越南等很远的地⽅。
但是,⼤海和风暴阻挡不住中⽇间的友好往来。
唐朝时期,⽇本⼀共派出遣唐使⼗九次。
每次少的两百⼈,多的有四五百⼈。
遣唐使的船队离开难波港后,先沿着⽇本海岸航⾏,最后在九洲北部开始横渡⼤海。
早期的路线是向北到朝鲜半岛附近,经渤海在中国⼭东北部上岸。
后来就直接西渡东海,在中国⼤陆的扬州和明州(今宁波)登陆。
遣唐使⼀到中国,就受到当地⼈民的欢迎和隆重接待。
当地政府提供⽅便交通,送他们到⾸都长安(今西安)。
唐朝的皇帝常常亲⾃接见他们,有时为表⽰特别欢迎,还令画师为⼤使画像作纪念。
随使团前来的留学⽣⼤多到唐朝最⾼学府国⼦监学习,然后⼜可以在中国政府机构⼯作。
来学习的⽇本僧⼈,也都被派往名⼭⼤寺拜师求教。
1860年的历史背景简短
1860年的历史背景简短1.遣唐使的历史背景简短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两个半世纪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唐代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
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遣使入唐。
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贞观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开成五年)。
894年(日本宽平六年,唐干宁元年)又准备派遣,已经任命,由于菅原道真谏阻,遂从此正式停止遣唐使。
从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余年间,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达长安的日本使臣,两次是送唐使臣回国,一次迎遣唐使归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计有十二次。
使团官员是正使﹑副使﹑判官﹑录事。
使团成员除约半数的舵师﹑水手之外,还有主神﹑卜部﹑阴阳师﹑医师﹑画师﹑乐师﹑译语﹑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师﹑船匠﹑木工﹑铸工﹑锻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随行有长期居留的留学僧﹑留学生和短期入唐﹑将随同一使团回国的还学僧﹑还学生。
还有从事保卫的射手。
初期使团共二百余人,乘船两艘,以后增为四艘,人数增至五百余人,但其中只有少数主要成员被允许进入长安。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浅论7-9世纪中日“遣唐使”交流
浅论7-9世纪中日“遣唐使”交流摘要:七——九世纪,中日古代关系史上出现了“遣唐使”,遣唐使作为古代中日两国友好往来的使者,完成了其特殊的历史使命,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东渐,促进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其完成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进入了新的文明时代。
关键词:唐朝;日本;“遣唐使”;文化交流日本继遣隋使后,派出遣唐使,并继续与唐朝友好往来,而且其派遣遣唐使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足以说明了中日之间大规模的文化交流已经开始。
日本以遣唐使为桥梁,来吸收、消化先进的唐文明,推动着古代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也由此,遣唐使在古代中日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七——九世纪遣唐使概况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到624年完成统一后成为一个强大的封建王朝。
唐朝是我国封建文化极为昌盛的时代,为进一步吸取借鉴唐朝先进的封建文化,日本派遣唐使到唐长安,积极修好,友好往来。
(一)遣唐使派遣的次数关于日本遣唐使的派遣次数,国内史学界意见不一。
而日本史学界对遣唐使的次数问题,意见基本趋于一致,即在唐代,从公元630年到公元894年的264年間,日本曾派出十九次遣唐使。
笔者认为有唐一代,日本派遣到中国的遣唐使共有16次,其中包括三次“送唐客使”,一次“迎入唐使”。
另外,日本还曾两次任命遣唐使,一次任命“送唐客使”。
但这三次仅限于任命而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派遣。
如果把没有成行的这三次和前面成行的16次相加,则是19次,也就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二)遣唐使的来华路线在唐代,日本派遣至唐的使节,主要有北路、南路和南岛路。
北路:从三津浦出发,沿濑户内海西进大津浦、壹岐、对马、朝鲜半岛南岸,沿朝鲜半岛的西海岸北上,从山东半岛的登州登陆,或者从辽东半岛的西端登陆。
之后陆路经莱州、青州、兖州、汴州、洛阳,最后到长安。
南路:从博多出发在平户或五岛列岛暂泊,等待顺风而行,然后横渡东海,在长江口或杭州湾附近登陆,经明州或杭州、苏州、扬州、楚州、汴州、洛阳,最后到达长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
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你知道日本的遣唐使制度是怎么回事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遣唐使制度指的是日本在公元630年到公元895年向唐朝派遣使团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制度。
接下来我们具体来看看日本的遣唐使制度。
公元630年,当时是唐朝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向唐朝派遣了第一批遣唐使,使团成员包括正使﹑副使﹑判官﹑录事等,还有大批的师﹑水手以及翻译,画师、乐师、各行工匠等等。
自此之后遣唐使成了日本的一项重要制度,在之后的两百六十多年中一直被沿用。
遣唐使来到唐朝首都长安,主要学习唐朝的文化,以及各种先进的技术,还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
当时的唐帝国朝廷面对这些外来的学习者也是非常欢迎的,由皇帝亲自接见,宴饮赏赐之后就可以在长安学习了。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就在于学习唐帝国的先进文化和制度,然后回国之后自己运用,以此来带动日本国内的改革。
在遣唐使制度实行的两百多年里,日本获益良多,学习了唐朝的先进文化和制度,完成了自己国内的变革。
到了公元895年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加之日本基本完成了改革,所以遣唐使臣上奏天皇废止了遣唐使制度。
遣唐使制度对于日本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推进了日本
国内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也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期间,遣唐使的人数也是不断增加的,由最初的两百多人,发展到后来的五百多人,当然他们学习的东西也是不断完善的。
唐朝政府对待遣唐使的态度也是非常友好的,来的时候欢迎,走的视时候欢送,遣唐使每次都是满载而归。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遣唐使制度不是向唐朝朝贡称臣的制度,这和附属国的朝贡是不一样的。
以上就是遣唐使制度的一些简单概况了。
遣唐使制度成为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日本社会因为遣唐使学习回去的文化和制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当然遣唐使对于中国也是有很大好处的,那就是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使得丝绸之路延伸到了日本。
那么遣唐使的贡献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归纳一下遣唐使的贡献。
遣唐使对于日本的贡献,首先是引进了唐帝国的法律条款,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改革。
遣唐使团每次到长安之后都是如饥似渴的学习,他们博览群书,还实地考察,回国后参加政事的处理,模仿唐帝国的法律条文,使得自己国家的法律条文得到完善和规范。
此外,遣唐使还建议日本政府仿效唐朝的教育制度,在各地开设了学校,学习唐朝文化,培养人才。
遣唐使的第二大贡献是汲取了唐朝文化,提高了自己的文化艺术水平。
遣唐使每次都是带着大量的汉文书籍和佛经回国,日本朝廷上下对唐诗文化都赞叹不已。
遣唐使还抢唐朝的书法,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带回了日本,加速了日本民族文化的融合。
最后,遣唐使的贡献还在于将唐朝的很多技艺带回了日本,围棋、相扑、马球都是学习唐朝的。
当然遣唐使的贡献不单单是对日本社会的,对中国也是有一定贡献的。
遣唐使促进了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唐帝国的威信,同时也使得丝绸之路向东得到延伸。
总之,遣唐使的贡献是非常大的,推动了整个日本社会的发展进程,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背景四世纪中叶,大和朝廷大体上统一了日本列岛,日本国王曾多次向中国南朝政权遣使朝贡,并请求授予封号。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近四个世纪的分裂动乱,社会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当时日本正是圣德太子摄政,他励精图治,锐意改革。
为了直接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这是中国和日本作为两个统一国家正式交往的开始,也是日本统治者采取主动积极态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团直接吸收中国先进文明的开端。
遣隋使可以说是后来遣唐使的先驱。
公元618年,唐朝灭隋,建都长安(今西安)。
唐帝国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发达,成为东亚最强大的帝国,声威远扬,对日本和亚洲各国都有巨大吸引力。
而日本通过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对中国文化更加仰慕向往,出现学习模仿中国文化的热潮。
623年。
遣隋留学僧惠齐、惠日等人在留学中国多年后回国,同天皇报告大唐国是法律制度最完备的国家.建议派使节赴唐学习。
为了实现更加直接有效地学习唐朝先进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决定组织大型遣唐使团、派遣优秀人物为使臣,并携带留学生、留学僧去中国。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终于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从630-895
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间,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后因故中止者三次,实际成行的十六次。
但是有一次仅抵朝鲜半岛的百济国,有两次是作为送回唐朝专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归而特派使团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
因此实际上名副其实的遣唐使是十二次。
日本遣唐使制度的目的遣唐使的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视使团人员的选拔,特别是大使﹑副使﹑判官﹑录事等官员。
如高向玄理﹑吉备真备曾长期在中国留学;不少成员是文章博士,山上忆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学之士(后二人受命而未成行)。
有两家父子先后被任命为使臣,也是由于具有教养和经验,利于向唐朝学习。
随行的留学生,如阿倍仲麻吕(晁衡)与诗人李白﹑王维结下深厚友谊,归航受阻,留唐官至秘书监。
橘逸势被唐人目为秀才。
入唐的医师﹑乐师﹑画师﹐和各行业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业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时也从唐人获益。
遣唐使大量输入中国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中国文化风靡日本封建社会上层,渗透到思想﹑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正仓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输入的中国物质文化。
遣唐使对唐的赠品,和唐朝的答礼,实际是两国之间互通有无的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