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合集下载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

中国芭蕾舞的发展阶段摘要:芭蕾艺术是生长在欧洲文化土壤上的奇葩,而中国芭蕾是西方的芭蕾艺术传入我国后,由于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进而形成了一种有中国特色风格的民族化的新舞蹈类型。

本文通过《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沂蒙颂》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为例,分析中国芭蕾舞的发展历程,及我国民族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中国芭蕾舞;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世界芭蕾舞剧发展对中国芭蕾舞剧发展的启示芭蕾舞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随着发展过程中,不断与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其中1959年,《鱼美人》的出演,在我国芭蕾舞剧文化发展史上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部剧并不属于芭蕾舞剧的范围内,正宗的芭蕾舞剧中,脚尖的动作非常重要,因此这部剧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于正宗的芭蕾舞。

这部剧的编创者是苏联专家古雪夫,整部剧的舞蹈部门都没有用到足尖,但是也积极吸收了一部分苏联芭蕾舞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因此舞蹈整体上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古典气质。

这部剧是根据芭蕾舞的框架建造的整体结构。

从创作风格方面来说,是借鉴了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一部分,通过复制形成的。

舞剧不仅仅依靠题材来表现,更重要的也要重视表现形式。

运动中的舞蹈形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符合戏剧结构的特点,分析人物情感和研究舞蹈动作,则是要重点表现出人物性格,这样一来,就要更加重视性格的对比。

这部剧有一个亮点,就是珊瑚舞和其他经典的舞蹈,在音乐层面,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猎人的角色中,融入中国古典舞的元素,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一方面具有英雄气概,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文艺气息。

中国舞剧的发展史中,都是从《天鹅湖》中引申出来,形成了后来的《和平鸽》和《鱼美人》,真实的展现了中国芭蕾舞剧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芭蕾舞剧民族化发展探索(一)以《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为例1964 年,第一次公演《红色娘子军》,演出结束后,各界对于这部舞剧都发表了定位观点,这部作品是我国舞史上,获得最高成就的作品。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舞蹈形式。

中国民族舞源自中国的民俗文化,而西方芭蕾舞起源于欧洲。

虽然两种舞蹈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们在舞蹈技巧、舞台表现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首先,中国民族舞注重表达情感和个性。

民族舞融入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通过身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故事。

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在表演民族舞时,舞者通常会使用丰富多样的手势和面部表情来传达特定的情绪,使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相比之下,西方芭蕾舞更加注重舞技和身体训练。

芭蕾舞强调舞者的体态和线条,要求舞者具备优雅的姿势和灵活的身体控制能力。

芭蕾舞的舞步和技巧非常复杂,需要舞者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

此外,芭蕾舞在表演时通常需要舞者具备卓越的肢体和空间意识,以便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精确而协调的动作。

芭蕾舞的技术要求使其成为一门高度专业化的舞蹈形式。

除了舞蹈技巧的差异外,两种舞蹈形式也在舞台表现上有所不同。

中国民族舞注重团队的整体协作和编排,舞者们往往在大群体中表演。

他们通过准确的动作和舞步展现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力量。

与之相反,芭蕾舞更加注重个体的表现和突出舞者的个人魅力。

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通常是以个体为中心,展示自己的技术和表演实力。

这种个体的突出表演使观众更加集中注意力,并赏识舞者的独特之处。

最后,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在文化背景上有很大的差异。

中国民族舞承载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它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而西方芭蕾舞则受到了欧洲贵族文化的影响,强调优雅和精致。

它被视为西方文化的瑰宝之一,成为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文化代表。

虽然存在差异,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可能。

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两种舞蹈形式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相互影响。

例如,在现代舞台上,我们经常能看到既有中国民族舞的元素,又有西方芭蕾舞的影子。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

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中西方古典舞有何异同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舞同西方芭蕾舞存在差异,同时也存在相似点。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西方古典舞的异同,欢迎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中华五千年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古就有歌舞的流传,以其优美之旋律,柔美之舞姿,让人心旷神怡。

我国汉族的古典舞,自上古时代便流传下来,这舞蹈动作,大多保存在戏曲舞蹈中,一些舞蹈姿态和造型,保存在我国极为丰富的石窟壁画、雕塑、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上的绘画、纹饰舞蹈形象的造型中,细腻圆润、刚柔并济。

上古之年代,在封建传统思想以及与世界的隔离之下,自成一番韵味。

相较于中国的长远历史,欧洲古典舞虽未及其深远悠长,但其发长迅速,逐渐形成其独特的特点。

欧洲的古典舞蹈,一般都泛指芭蕾舞。

欧洲的古典舞剧统称为芭蕾,是一种以欧洲古典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音乐、戏剧、舞台美术等艺术艺术形式的舞蹈品种。

由于其表演技术上一个重要特征是女演员要穿特制的足尖舞鞋并用足尖立地跳舞,所以又俗称为“足尖舞”。

一、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上的异同(一)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起源中相似古典舞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

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一般来说,古典舞都具有严谨的程式、规范性的动作和比较高超的技巧。

(二)中国古典舞与芭蕾舞在背景与发展上的不同中国古典舞创立于五十年代,曾一度被一些人称作“戏曲舞蹈”。

它本身就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也就是说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称它为戏曲,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重要的唱与念;说它是舞蹈,它还大量保持着戏曲的原态。

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剖析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剖析

“手、足” 差异原因
• 中国文化是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儒、 道、佛等家的仁——礼、虚实相生、转世轮回等 思想为哲学渊源。中国的小农社会形态主要以自 给自足的男耕女织为基础,因此而形成中国人民 喜静、不喜动,善动手而不善用足的行为模式。
• 西方文化则是以草原游牧文明、海洋渔猎文明为 基础发展起来的,以人性自由、开放、理性等人 文主义思想为哲学渊源。以人文主义的自由、开 放精神为主,这在舞蹈艺术中体现为喜欢“足 蹈”。
• 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积淀古代文 化、保留原始舞蹈的遗存、在民族交融中发 展。歌、舞、乐三者结合使它具有独特的传 承方式舞者在舞蹈进行中互相学习。即兴创 作,在特定环境中,表现本民族的独特风格与 思想情感一方面通过参加者的共同提炼使本 民族的民族舞蹈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 • 其次中国民族舞蹈非常讲究舞蹈队形的排列 与场面的变化。例如汉族秧歌群舞场面变化 的图案就有百种以上每个图案都有一定名称、 人数与套路。

People further understand these two kinds of representative artistic forms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features of them, especially the similar and distinct traits on how to express beauty, which will have significance to the communic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people.
中国“手舞”
• 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内收的文化。中国古典 舞蹈的动作讲究内在感觉与呼吸的控制,有许多 “含胸”、“颔首”的内收性动作,呈内聚性形 态。“终点回归圆点”的运动原则和“起承转合” 的结构原则贯穿于中国古典舞蹈动态造型的始终, 形成了一整套完全体现“圆、曲、拧、倾”的身 法和技法。这样内聚性的身法、技法却是会限制 人体下肢运动的技法。另外,中国古典舞蹈的服 饰以长袍束身、密扎紧裹为特点,这同样束缚了 下肢的运动。种种原因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以 “手舞”为主的特色 。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审美差异分析摘要:舞蹈作为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由于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因此,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这两者的审美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为此,本文分别阐述了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起源、审美特征,并就中西方古典舞蹈产生审美差异的原因及当代价值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芭蕾舞;审美差异引言舞蹈是人们最早的娱乐方式,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

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产生的舞蹈都有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及其审美特征。

在东西方的文化中,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的古典舞和西方的芭蕾舞,它们是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舞蹈门类,分别体现着个性鲜明的两种文化对舞蹈的不同审美要求,因而具有明显的审美差异。

在世界文化大融合的今天,有必要进一步研究中国古典舞和西方古典芭蕾舞这两种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比较两者的审美特征,以为东西方艺术的交流,为两种艺术形式的相互借鉴提供一些帮助。

1.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的起源1.1中国古典舞的起源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民间舞蹈。

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

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为发展、创新民族舞蹈艺术,从蕴藏丰富的中国戏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

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 [1]。

1.2西方古典芭蕾舞的起源芭蕾的历史,最早的起始可追溯自欧洲文洲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意大利宫廷,及法国南部的贝根弟地方的宫廷里。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的异同点

古典芭蕾舞经典赏析论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在看点上有何异同点班级:08科文音乐表演学号:*********姓名:***【摘要】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

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种艺术形式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外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等等。

中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关键词】芭蕾艺术、民族风格、西方芭蕾、中国芭蕾、舞蹈技巧【正文】“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宴会芭蕾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看点在于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1581年,《皇后的喜剧芭蕾》上演。

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舞蹈文化比较研究一、中西方舞蹈在形态上不同第一,西方芭蕾注重肢体表演,动作多围绕下肢腿部展开,如大跳、“阿拉贝斯〃等动作都是靠下肢来完成的;而中国舞的上身肢体动作多于下身肢体动作,多以面部表情及道具(扇子、手绢花、水袖)等来渲染舞台气氛。

第二,西方芭蕾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纯粹舞蹈艺术,有着自己完善而规范的动作语汇;而中国舞蹈的戏剧性语言多于舞蹈技术性语言, 许多传统舞蹈常常都是戏曲的组成部分,大量的舞蹈动作都是由戏剧动作演变而来的。

第三,西方芭蕾舞主动追求动作的外向性,人在一位站立时要尽最大可能做到外开280度,伸展、大跳、旋转呈现出放射状;而中国舞蹈主静,讲究拧、倾、曲、圆等,造型多于动作,其动作走向多是内向型的,舞者重心偏低,动作的雕塑感强。

第四,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对于演员的审美条件、审美要求、审美角度不同。

对于西方芭蕾,人们在挑舞蹈演员时会从下往上,从脚尖、脚背到头;对于中国舞蹈,人们在挑演员时则从上往下,从脸蛋到上半身再到腿。

第五,西方芭蕾讲究直线美、不对称美,无论造型还是动作,皆为直线走向。

而中国舞多讲究曲线美、对称美,舞姿造型多为“三道弯〃。

当然这些也都是相对而言的。

二、中西方文化的艺术精神不同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第一,外射与内收。

西方文化精神主外,一切思想意识与表现均以外在事物为追求对象,这种思想体现在芭蕾技术上并不意外,其动作多是离心的、放射的;而中国文化精神多是主静的,体现在舞蹈上也恰好与芭蕾相反,其动作特质是向心的、集中的,两腿弯曲且多交叉或盘坐,动作感觉是集中于中心一点的。

这种内向的表现也符合中华文化精神,即以仁道为中心,具有内省之功夫。

第二,示形与示意。

西方芭蕾基木是以示形为主,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舞者根据不同的需要而赋予的,其动作的形成是通过向外界模仿和演变而来的,以形式与技术为主,本身无含义;而中国舞以示意为主,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意义,动作木身即为示意而形成,是将有意义的动作美化而成的舞蹈动作。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

浅谈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之比较(全文)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独具的特点、独具的魅力源于中西方历史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差异。

既然二者在字面上都被冠以“古典”二字。

那么什么是“古典”?“古典”在它们分别的历史演变中有何寓意?就成了我今天探讨这个问题的起点,亦是思维展开的基点。

一、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动作原理之间的比较(一)就“运动人体”的重心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高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低的。

古典芭蕾舞者的身体重心保持最高位置,稳定面小,有天平的平衡感觉,使动作感觉自由灵巧、轻盈飘逸,突出了立体效果,并有表现动作的特质。

中国古典舞动作重心则多降低,体重多落于脚跟,有表现平衡的特质,两脚一虚一实,一轻一重。

(二)就“运动人体”的轨迹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是从内到外的,而中国古典舞是从外到内的。

古典芭蕾技术中动作感觉是离心的、星射的,力量发自躯体的中心,由中心外展开至肩部、上臂、下臂、手部、指尖,然后继续延伸至远方;下肢从躯体中心至胯部、大腿、小腿、足部、脚尖,然后钻入地心或穿透空气。

(三)就“运动人体”的态势而言,西方古典芭蕾是开、绷、直、立,而中国古典舞是拧、倾、圆、曲。

其实,不论是西方古典芭蕾还是中国古典舞都是对“运动人体”的审美开发,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审美需求下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观察的。

二、中国古典舞与西方古典芭蕾舞表现和之间的比较(一)就“运动人体”的表现而言,西方古典芭蕾示形而中国古典舞示意。

西方所有的舞蹈动作与姿势基本上不含任何意义,主要表现动作的形式与技巧、动作的意义是由舞蹈的不同需要和舞者所赋予的,尤其是西方古典芭蕾中的双人舞托举,惊人的技巧多于传情。

中国古典舞动作虽然也示形,但以示意为主。

“意”是动作所传达出的意味。

动作均是“以意领形”“动以示意”,并且每一个舞蹈动作均有其表现的意义。

(二)就“运动人体”的追求而言,西方古典芭蕾舞主外,中国古典舞主内。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

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比较舞蹈是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独特的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舞蹈形式。

本文将比较中国民族舞与西方芭蕾舞在历史背景、舞蹈风格、舞蹈技巧和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差异。

一、历史背景中国民族舞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自古汉族、少数民族以及华夏族群在婚礼、祭祀等场合中通过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识形态。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舞蹈风格各异,但都注重舞者的自由舞蹈技巧和表达力。

西方芭蕾舞起源于意大利,并在法国得以发展和完善。

芭蕾舞距今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而且在欧洲和美洲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芭蕾舞最早是宫廷舞蹈,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严格而优雅的舞蹈形式,注重舞者的姿态、技巧和舞蹈形态。

二、舞蹈风格中国民族舞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节奏感而闻名。

不同的舞蹈形式有着明显的地域特色,如汉族舞蹈、蒙古族舞蹈、藏族舞蹈等,每个舞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情感表达方式。

中国民族舞注重舞蹈动作的丰富多样性,舞者需要具备灵活性和优雅的舞蹈技巧。

西方芭蕾舞注重舞者的身体姿态和技巧,追求舞者的优雅和表现力。

芭蕾舞的特点是高度标准化和规范化,舞者需要具备严谨的训练和精湛的技巧。

芭蕾舞的动作较为精确和繁琐,舞者需要通过持久而艰苦的训练来达到舞蹈的完美状态。

三、舞蹈技巧中国民族舞技巧主要包括柔韧性、协调性和表现力。

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舞蹈基础和身体素质,灵活地运用身体各部分进行动作表达。

例如,某些舞蹈需要舞者扭动腰部和肩部来表现某种情感,而某些舞蹈则需要舞者跃起和旋转来展现力量和优雅。

西方芭蕾舞的技巧要求更高,注重舞蹈者的身体能力和技术。

舞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刻苦训练和身体塑造,掌握舞蹈动作的精确度和力量控制。

芭蕾舞的技巧包括脚尖舞、跳跃、旋转等,舞者要求达到技巧的极致并保持优雅。

四、表现形式中国民族舞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而受到世界的赞誉。

他们注重舞蹈的表演和情感表达,通常会以民歌、乐器等音乐为伴奏。

浅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的差异

浅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的差异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的差异是一个有趣而复杂的话题。

这两种舞蹈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每一种都代表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舞蹈动作、舞台表演、舞蹈训练等方面,来浅析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的差异。

首先,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蹈的舞蹈动作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古典舞强调身体的柔美和流畅的线条,注重舞者的表情与手势,追求舞蹈动作的自然韵味。

而西方芭蕾舞蹈则更注重身体的力量和舞蹈技巧的完美展示。

芭蕾舞动作通常以脚尖为支点,要求舞者具有高度的柔韧性和力量,动作线条更加精细和准确。

其次,舞台表演是两种舞蹈文化差异的显著特点之一。

中国古典舞注重整体的舞美效果,在舞台布景、服装和道具的运用上都非常讲究。

舞蹈中的舞姿要求舒展大气,注重身体的表现力和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西方芭蕾舞蹈则强调舞者个体的表现力,舞蹈剧目通常有明确的叙事性和角色刻画,舞台布景简洁而精致,注重舞者的艺术表演。

此外,舞蹈训练也是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蹈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中国古典舞通常从早期开始训练,注重舞者身体的柔韧性、平衡感和舞蹈技巧的培养。

训练过程中,舞者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反复练习来掌握舞蹈动作的技巧和精准度。

而西方芭蕾舞蹈训练系统更为严格和细致,重视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的培养,舞者需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训练和技巧练习。

此外,芭蕾舞蹈还有着一套严格的身体形态要求,舞者需要具备苗条而匀称的身材,这也是西方芭蕾舞蹈独特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蹈文化在舞蹈动作、舞台表演和舞蹈训练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正是两种舞蹈文化各自独特之处的体现。

无论是中国古典舞还是西方芭蕾舞蹈,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魅力,都是艺术的珍宝。

通过对这些差异的认识和体验,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两种舞蹈文化的特点,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学习,以及推动舞蹈艺术的发展。

谈中西方舞蹈艺术差异-精选文档

谈中西方舞蹈艺术差异-精选文档

谈中西方舞蹈艺术差异不同的舞蹈,有着千差万别的专业要求。

东西方特有的差异以及环境、历史文化的不同,使得舞蹈的艺术氛围、审美的方位和创作角度也不同。

一、中西方舞蹈审美差异中西方的社会背景与历史背景不同,导致了两者的审美观念存在差异。

最早,西方人认为宇宙是直线前行的,是分层面的、有秩序的,因而古典芭蕾的动作多从一基点以直线发展,并在各个层面上有序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开、绷、直”的人体动态美观念。

中国人则认为宇宙是圆流周转的,恰如《易经》中之六十四卦,环环相扣,因而中国舞蹈的动作多取圆的动作,其体态运动在总体上是向心的而非离心的,由此才形成“圆、曲、拧、含”的人体动态美的观念。

作为职业舞蹈人,对于世界传统舞蹈的人文格局的认识,必须要有宏观的视野,这就是对东西方传统舞蹈的宏观把握。

事实上,许多舞蹈学者都注意到这一点,他们通过比较东西方传统舞蹈形态来把握各自的总体特征。

在通常的比较中,古典芭蕾代表西方传统舞蹈,而东方舞蹈则有印度古典舞蹈、中国戏曲舞蹈或日本歌舞伎等。

纯中国舞蹈则包括汉唐舞蹈、宫廷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等。

美国舞蹈学者珍妮?科恩曾谈道:“尽管外开对古典芭蕾举足轻重,却不是其风格特性的唯一要素。

”外开也是印度、婆罗多舞的特点。

该舞双腿完全打开,躯体像古典芭蕾那样向上高提,但与芭蕾形成对比的是,舞者几乎一直保持半蹲,全脚着地,常常还要跺向地面;对下肢重量的承受似乎与另一古典芭蕾舞的特性(即普遍地向上冲击)存在矛盾。

二、中西方舞蹈创作差异之比较中国舞蹈学者傅兆先曾谈道:“中西方舞蹈语言组合方法有所不同。

”如果说西方舞蹈所表现的是为追求自由而腾跃,以奔放的动作表现出对天国的憧憬,那么无限眷恋和热爱大地的“那舞”(日本舞蹈)则表现的是一种徘徊于地上难以离去的动作。

基于上述中西方芭蕾舞蹈和中国舞蹈文化中的诸多差异,中、西方舞蹈在舞蹈编排、演员阵容结构、舞蹈舞剧的场景、布景、灯光等方面也产生了诸多不同。

通过下面的中西方当代舞剧对比,我们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西方在舞剧创作上的倾向性与差异。

分析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的音乐语言的表现有什么不同400字

分析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的音乐语言的表现有什么不同400字

分析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的音乐语言的表现有什么不同400字
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在音乐语言的表现上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区别:
1. 音乐元素和风格:民族舞音乐通常基于各个地区的传统音乐,融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和乐器演奏方式。

而西方芭蕾舞音乐则是由专门为芭蕾舞创作的音乐家所谱写,更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复杂性。

2. 舞曲结构:在民族舞中,舞曲结构通常简单明了,常见的有三段式结构(A-B-A)或者简单的重复结构。

而西方芭蕾舞音乐中则更常见复杂的舞曲结构,比如四段式(A-B-A-Coda)或者变奏曲型式。

3. 节奏感和速度:民族舞音乐注重强烈的节奏感,常常以能够引导舞者舞蹈的明确节拍为特点。

而芭蕾舞音乐则更注重动态变化,既有快速的节奏,也有慢节奏的部分,以满足芭蕾舞不同的舞蹈动作要求。

4. 情感表达方式:民族舞音乐通常更直接地表达了舞蹈所传达的情感,音乐通过简单明了的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舞者的情感状态。

而芭蕾舞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和抽象,通过复杂的和声、变化多样的音色和乐器组合来传递舞者的情感内涵。

5. 音乐与编舞的关系:在民族舞中,音乐和编舞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密,通常是音乐为编舞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节奏基础。

而芭蕾舞则常常在编舞之前就有专门的音乐创作,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音乐根据编舞的需要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民族舞和西方芭蕾舞的音乐语言在元素、结构、节奏感、情感表达以及与编舞的关系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舞蹈形式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方式和审美观点。

中西方舞蹈差异1

中西方舞蹈差异1

第一课时中西方舞蹈差异前些日子,看到杨少莆的《中国芭蕾》。

其中讲述了中西方芭蕾的不同之处,颇有趣味。

文中说西方芭蕾是人类摆脱大自然束缚的最为美妙的壮举,其表现与芭蕾姿态中的开张性、放射性,强烈地表现出要脱离大地怀抱,到新的空间,更美的世界去的渴望,反映西方飞升向上的民族情绪——亲天情结。

而在个性备受压抑,推崇驯顺、温良恭俭的东方民族,却找不到西方芭蕾的舞姿。

中国的“含胸”、“颌首”的内敛性动作则反映了东方民族眷恋大地的民族情结——恋地情结。

“亲天情结”、“恋地情结”这一说法虽听似有些怪诞,却很值得推究。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两岸沃野千里,是中国这个古老民族赖以生存的依托。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中国人民世代久居一地,以耕种为生。

在古代中国的祭祀仪式中,朝拜大地,是一项重要的活动。

祭天是虚拟的,只是君统天授的象征;而祭地,却有着丰富的内容: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都有着实在的意义。

今天我们还常说“大地,我们的母亲。

”这种“恋地”亲情,不仅是历史的,还是氏族的,心理的,并影响着经济和文化的演进。

从而久而久之,便于土地发生了一种“亲情”。

而西方文明则源于爱琴海,即以希腊群岛为中心的爱琴海文明,那里的人们从大海那一望无际的美丽的色泽上,看到了人类的美好希望;同时又从大海那随时可以毁灭一切的惊涛骇浪中,产生了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愿望。

感悟生命的短暂,人的感情需要快速的得到释放;由于自然环境的急遽变化,人们会更企求一种超越的力量去控制,因而借助于舞蹈的形式,用奔放、用激情去尽情抒发个人的感受,表现个性的张扬,去追求更大的空间。

从这层意义上,邓肯的足尖舞的发明,作为人类想超越自身、征服自然、追求自由便很好理解了。

这样,很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就不那么困惑了。

法老们修建的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和中国帝王将相深埋在地下的陵墓正好映证了杨少莆的“亲天恋地”情结。

西方舞蹈与东方舞蹈交流与对比

西方舞蹈与东方舞蹈交流与对比

西方舞蹈与东方舞蹈交流与对比中国舞蹈与西方舞蹈在文化和艺术风格上展现出明显的差异。

虽然西方舞蹈的发展历史较为久远,但中国舞蹈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本文将探讨西方舞蹈与东方舞蹈之间的交流与对比,以及它们各自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西方舞蹈的特点西方舞蹈以其高度表现力和技巧性而闻名。

它通常注重个人表达和情感的展现。

西方舞蹈以芭蕾舞为代表,注重舞者的优雅、力量和柔韧性。

芭蕾舞的技术要求极高,舞者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

另外,现代舞和爵士舞也是西方舞蹈的重要流派,它们更加注重舞者的个性和自由表达。

东方舞蹈的特点与西方舞蹈相比,东方舞蹈在舞蹈风格和形式上有明显区别。

中国古典舞蹈以其独特的氛围和文化内涵而闻名。

它注重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故事中的情感和意境。

中国古典舞蹈的动作流畅、优美,姿态柔和,讲究整体的和谐美。

另外,中国民间舞蹈也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和风情。

西方与东方舞蹈的交流与对比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西方舞蹈和东方舞蹈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越来越频繁。

西方舞蹈家与东方舞蹈家互相借鉴,创作出了许多跨文化的作品。

这种交流不仅丰富了舞蹈的形式和风格,也为观众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

在舞蹈技巧上,西方舞蹈注重身体的控制和技巧的展示,而东方舞蹈则更加注重内在的表达和情感的传递。

东方舞蹈强调身心的统一,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心态。

这种不同的理念和表现方式,使得西方舞蹈和东方舞蹈在结构和风格上有所差异。

然而,西方舞蹈和东方舞蹈也存在一些共同点。

无论是西方舞蹈还是东方舞蹈,都强调舞者的身体素质和舞技的训练。

舞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柔韧性、力量和耐力,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精湛的舞技。

西方舞蹈与东方舞蹈在表现形式、文化内涵和舞蹈技巧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然而,随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西方舞蹈和东方舞蹈正在趋于融合。

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形式和风格,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全新的艺术魅力。

论中西方芭蕾舞之异同

论中西方芭蕾舞之异同

论中西方芭蕾舞之异同第一篇:论中西方芭蕾舞之异同“神似”与“形似”-----论中西方芭蕾舞之异同芭蕾——始终给我优雅、高贵、脱俗的感觉,也一直渴望穿上白天鹅的芭蕾舞裙,在舞台上哪怕唯唯诺诺的演出一次也好,恨自己只会幻想,喜欢了这么久的芭蕾竟从没有真正的打算去了解她、探究她,如果不是因为老师布置了这个题目,我不知道这个问题会不会就这样被我拖进那如死水一潭的混沌生活中……此习作所有与芭蕾专业相关之文字全部选自《芭蕾舞及教学论研究》(李永明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

我们开始吧——芭蕾(Ballet)是一门表演细腻、技艺精湛、魅力无穷、使人心旷神怡的艺术。

它那优雅的舞姿、轻盈的跳跃以及富有韵味的脚尖旋转常常把人们带入梦幻般的艺术世界,她的高雅与美妙堪称人类文明进步的精华,被奉为“舞蹈艺术皇冠之珠”。

芭蕾艺术从诞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的人们开始总是人体的价值和作用,再加上古罗马和古希腊古典文化遗产的深远影响,意大利成为文化复兴的发源地,从而推动了社会的经济、科学和文化的迅猛发展,尤尤其是在艺术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芭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古朴的民间舞基础上,从一种游戏性质的舞蹈开始,在意大利宫廷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确定风格、舞步与技巧的艺术形式。

“早期的芭蕾在萌芽时期,吸收了各种不同的养料,其中在戏剧结构和演出形式上,早起芭蕾借鉴了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罗马的拟剧,乃至于中世纪的职业喜剧;罗马的拟剧对芭蕾中哑剧成分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最初的芭蕾动作语汇,则更是直接搬用了当时的宫廷舞会上的舞步,以及整理吸收了以种种形式流传下来的欧洲民间舞蹈”。

此后,经过数代芭蕾舞教师、编导和演员不断的充实和发展,古典芭蕾技术技巧越来越丰富,直到19世纪20年代,脚尖技术开始被广泛采用,双人舞的托举技巧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古典芭蕾技术的难度和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中西方芭蕾舞剧之异同探析

中西方芭蕾舞剧之异同探析

中西方芭蕾舞剧之异同探析一、题材中西方芭蕾舞剧在题材选择上因受其民族文化、民族思想、地域特征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存有差异。

中国芭蕾舞剧应受老庄思想及禅宗思想影响至深,故注重个体心灵的体悟,常常在表现历史政治的背景下,求返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心灵节奏。

所以中国芭蕾并非是对事物做呆板的自然描绘,而是把舞蹈作为传达情感的载体,来抒发民众内心的情绪,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而西方芭蕾跟我们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舞蹈选材,大多不具有政治色彩,他们人民的民族思维较轻松、活跃,他们的民族气质都是向上升华的,加之他们信奉的宗教等社会原因,致使西方芭蕾的题材大多选自童话和神话。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故事取材于海南省椰林寨。

舞剧中从服装、道具、布景舞蹈再到音乐,都充满着浓郁的海南黎族风情。

舞剧题材与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势高度相关,它以现实主义为表现手法,极具中国特色。

而芭蕾舞剧《吉赛尔》取材于德国诗人海涅(1787-1856)的《自然界的精灵》与法国作家雨果《东方集》中的诗篇《幽灵》,格调新颖,充满旋律美和戏剧性,是浪漫主义芭蕾舞剧的代表作,得到了“芭蕾之冠”的美誉。

其凄美的题材洋溢诗意,扣人心弦。

在布置成森林深处的舞台上如精灵的舞者演绎了这段故事。

从观者角度来看,《红色娘子军》相比于“高高在上”的古典芭蕾舞剧而言,更显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是一部能使观者进入舞蹈语境且深受到感染的“接地气”的舞剧作品。

就民族思维而言,各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气质和素养,因此,中外芭蕾舞剧所影射的社会内涵是有所差异的。

东方的哲理和美学观念滋养了西方人的精神内涵,而中国人长期受到中国文学和戏曲艺术的熏陶,因此更青睐悲欢离合的人物命运的戏剧性展示。

二、音乐舞蹈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音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在舞蹈表演艺术中,音乐配合可以帮助舞剧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帮助舞剧表现思想内容,发展戏剧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及个性。

音乐不但担任舞蹈的器乐伴奏,且本身具有揭示剧情和刻画角色内心感情的作用。

关于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概述

关于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概述

关于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概述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在舞蹈风格、舞蹈技巧、舞蹈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进行概述。

一、舞蹈风格中国舞蹈的风格以柔美、优雅、含蓄为主,注重表现情感和内心世界。

中国舞蹈的动作多以手、腕、肘、肩、腰、腿等部位的柔和、流畅、连贯为特点,舞蹈动作中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扇子、绸带、剑等道具。

而西方舞蹈的风格则以热情、奔放、张扬为主,注重表现身体的力量和速度。

西方舞蹈的动作多以肢体的快速、跳跃、旋转为特点,舞蹈动作中常常融入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元素,如流行音乐、电影等。

二、舞蹈技巧中国舞蹈的技巧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身体控制力和平衡感。

中国舞蹈的技巧包括身体的柔软度、舞步的轻盈、手势的优美、身体的协调等。

而西方舞蹈的技巧注重身体的力量和速度,舞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肌肉力量和爆发力。

西方舞蹈的技巧包括跳跃、旋转、翻滚、抛掷等。

三、舞蹈表现中国舞蹈的表现注重情感和内心世界的表达,舞者需要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内心感受。

中国舞蹈的表现形式多样,有叙事性的舞蹈、抒情性的舞蹈、民族性的舞蹈等。

而西方舞蹈的表现注重身体的表现和舞蹈动作的美感,舞者需要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出自己的身体美感和舞蹈技巧。

西方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多样,有古典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等。

四、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的文化背景也有所不同。

中国舞蹈的文化背景深厚,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中国舞蹈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中国舞蹈中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如诗词、画、音乐等。

而西方舞蹈的文化背景则较为年轻,西方舞蹈的发展与西方现代文化的发展密不可分,西方舞蹈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流行文化的元素,如电影、音乐、时尚等。

中国舞蹈和西方舞蹈是两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它们在舞蹈风格、舞蹈技巧、舞蹈表现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虽然它们有所不同,但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浅析不同文化特征背景下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异同

浅析不同文化特征背景下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异同

07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在漫长实践中所形成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以及价值体系的总和,各民族与各个国家都有其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并始终居于主导地位,任何艺术门类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相应的历史文化环境。

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是中西方古典舞蹈的典型代表,在各自文化的影响下,在不同层面(肢体风格、创作理念、审美观念等)上都有很大差异。

以中西方文化特征为切入点,阐述两种代表性古典舞种的异同,并归纳总结其产生的原因。

[关 键 词] 文化特征;中国古典舞;西方芭蕾舞浅析不同文化特征背景下中国古典舞与西方芭蕾舞的异同赵 斌一、引言艺术是一种文化符号,舞蹈从属于艺术范畴,是艺术子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被历代大量诗词歌赋与舞谱所记录,使后代能从中窥探到其所属朝代与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貌及生活习惯等因素。

不同事物的诞生都与其历史背景、风俗习惯及社会实践生活密切相关,艺术一直以来就是人类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能够承担起向全世界宣传各民族不同文化以及向大众传递时代精神的伟大职责。

二、文化特征概述从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化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几乎囊括了人类的一切物质与意识活动,具有十分广泛与深层次的理念。

文化特征是任何一个民族与国家最核心的价值体系。

在当今世界,有两种不同的价值理念,分别为“东方文化的整体性”和“西方文化的个体性”。

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同时造就了不同特征的东西方文化。

(一) 文化特征文化特征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特征笼统概括为人类社会生产实践活动中衣、食、住、行、文、物等;而狭义的文化特征是特指人类文化生活中的诸多构成要素,如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产工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审美观念、思维模式等。

本文具体展开并做详细阐述的是文化的民族性与地域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芭蕾舞经典赏析论西方芭蕾舞剧与中国民族芭蕾舞剧在看点上有何异同点班级:08科文音乐表演学号:*********姓名:***【摘要】芭蕾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艺术。

欧美芭蕾历史虽经历各个不同发展阶段,也形成了各个不同流派,但它们万变不离其中,都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心理结构上,而中国芭蕾舞则与西方芭蕾有着微妙的差异它建立在中国舞,戏剧舞,民族民间舞基础之上,具有民族性。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

三种艺术形式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对于欧洲芭蕾艺术的发展,我国的芭蕾舞蹈艺术发展几乎晚了3个世纪,虽然我国的芭蕾艺术起步较晚,但却呈现出超速向前发展的趋势。

外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仙女》、《吉赛尔》、《葛姵莉亚》等等。

中国优秀代表作品主要有:《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牡丹亭》、《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等。

【关键词】芭蕾艺术、民族风格、西方芭蕾、中国芭蕾、舞蹈技巧【正文】“芭蕾”起源于意大利,兴盛于法国,“芭蕾”一词本是法语"ballet"的音译,意为“跳”或“跳舞”。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芭蕾17世纪在法国宫廷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芭蕾舞逐渐从宫廷娱乐性舞蹈变成有情节的芭蕾舞步入剧场,演出了带有社会生活内容的舞剧。

宴会芭蕾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演出了《奥菲士》。

当时的表演形式与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看点在于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

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

宫廷芭蕾1581年,《皇后的喜剧芭蕾》上演。

当时没有舞台,观众坐在三面墙壁的两层楼廊里,表演则在大厅的地板上进行。

内容表现女妖西尔瑟如何征服了阿波罗。

它的看点在于其表演是戏剧、音乐、舞蹈、朗诵、杂技的混合体。

情节芭蕾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深刻地影响着法国芭蕾的发展。

它的革新思想表现在使芭蕾象戏剧一样,表现现实生活,提倡芭蕾要有社会内容和教育意义,这就是“情节芭蕾”产生的时代背景。

让·多贝瓦尔所创作的舞剧《无益谨慎》至今还在上演,成为当代各大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

浪漫主义芭蕾浪漫主义芭蕾是芭蕾发展史上“黄金时代”,在舞蹈技巧,编导艺术以及演出形式方面都经历了一个灿烂辉煌的阶段。

这个时期的芭蕾特点概括如下:1、内容和题材的变化。

超凡脱俗的仙女、幽灵代替了神话传说和古代英雄故事中的人物。

反映一种对现实不满和失望的情绪,或以一种不切实际的追求代替对生活的愿望。

其中代表作有《仙女》和《吉赛尔》等等。

2、舞蹈技巧和表演都有了重大发展,脚尖舞技巧成为女舞蹈家表现手段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男子舞蹈技巧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在演出形式上,采用了瓦斯灯的照明和大幕,改革了芭蕾服装和舞鞋,产生一种诗意轻盈的风格。

俄罗斯芭蕾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对芭蕾艺术产生深刻影响。

芭蕾舞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反映民间神话传说、仙女花神、精灵鬼怪等故事成了芭蕾创作的主要题材。

19世纪末,柴科夫斯基作曲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芭蕾舞剧在俄国和各国相继上演,特别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给舞剧音乐带来了丰富的形象内容、戏剧性的动力和交响性的发展。

20世纪初,俄国芭蕾已在世界芭蕾舞坛中占据主导地位,拥有自己的保留剧目,表演风格和教学体系,也涌现了一批编导和表演人才。

俄罗斯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从1877年首演的第一版《天鹅湖》到现在,133年时光造就了这个不朽的传奇,再多褒奖都不能概括这出芭蕾舞剧的伟大。

《天鹅湖》是全世界芭蕾舞剧中演出场次最多,观众人数最多,影响最广泛的一部。

由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带来的“最忠实于原创”的《天鹅湖》,今年的10月份已经在四川上演,也给我们这些热爱芭蕾艺术的学生带来了一场惊艳的视觉盛宴!!(一)“旋律之王”的最美注解《天鹅湖》音乐由俄罗斯伟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在1876年写成。

他采用交响乐写作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的音乐场景,许多乐曲成为传世经典。

在这部芭蕾舞曲中,有如泣如诉的管乐呜咽,表达奥杰塔公主纯洁的内心世界;也有华丽明朗的舞曲,表现齐格费里德王子的阳光和活力。

《天鹅湖》的音乐被评论家们称之为“第一次使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

柴可夫斯基的作曲被评价为“首次让舞蹈作品具有了音乐的灵魂”;柴可夫斯基那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内在、充沛的感情,使《天鹅湖》音乐具有鲜明的性格和强烈的感染力。

在《天鹅湖》中,全剧分四幕。

如在第二乐章中,四小天鹅在满地银辉的夜晚湖畔,手臂交叉,用足尖跳起的轻盈优雅的小天鹅舞的这段音乐就是举世闻名的、流传颇广的《小天鹅舞曲》。

这段音乐活泼、明快、朴实动人。

柴可夫斯基去世两年后,两位编导大师彼季帕和伊万诺夫重新编导了《天鹅湖》,由于他们充分理解和运用了柴可夫斯基杰出的音乐语言,演出大获成功,前苏联所有《天鹅湖》演出版本,毫无例外都来源于这个版本。

从此,《天鹅湖》就再没有离开过世界芭蕾舞台。

(二)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天鹅湖》故事取材于民间故事,即恶魔把美丽的少女变作天鹅,但爱情和正义的力量最终战胜邪恶。

最初《天鹅湖》拥有两个不同的结局,通常是混合上演:第一个版本里王子被幻象所惑,最后与奥杰塔公主双双逝去;但在著名的圣彼得堡版本里,尽管结尾音乐悲戚,却是个爱情战胜邪恶的大团圆结局。

作为古典主义芭蕾的代表,此次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版的《天鹅湖》将结局改编成男女主人公幸福结合的大团圆。

这将是一个纯美无比的童话。

(三)32个“挥鞭转”的震撼《天鹅湖》第三幕著名的黑天鹅奥吉莉雅独舞变奏中,黑天鹅要一口气做32个被称作“挥鞭转”的单足立地旋转。

这一绝技由意大利芭蕾演员皮瑞娜·莱格纳尼于1892年独创,在圣彼得堡版演出中出现。

舞者以细腻的感觉、轻盈的舞姿、坚韧的耐力和完美的技巧,诠释白天鹅和黑天鹅完全不同的心灵世界,这一绝技至今保留在《天鹅湖》中,成为衡量芭蕾演员和舞团实力的试金石。

(四)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芭蕾舞剧中还常贯穿有多种风格的舞蹈,即各个国家和民族具有特征的民间舞,统称“性格舞”。

如《天鹅湖》里的西班牙舞、玛祖卡舞(波兰民间舞)、恰尔达什舞(匈牙利民间舞),它使得舞剧更加色彩纷呈、壮观美丽。

芭蕾中的舞蹈格式有独舞、双人舞和多人舞。

独舞犹如话剧中的独白、歌剧中的咏叹调一样,长于刻画人物性格和抒发内心情感。

群舞则用来渲染、烘托气氛,调剂色彩。

在许多古典芭蕾舞剧中,由女演员组成的舞队排出各种几何图形,表演优雅的轮舞、圆舞,呈现出令人赏心悦目的舞蹈构图,往往是代表了一部舞剧的典型场景,如《天鹅湖》湖畔的“群鹅”。

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白毛女》上世纪50、60年代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平凡的一段经历。

那时的社会特征如今已渐渐湮没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但一部部经典好戏却始终能唤起人们对那段激情岁月的种种回想。

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芭蕾舞剧《白毛女》,2010年10月20日就在广东中山上演,让观众们再次重温昔日情怀。

芭蕾舞剧《白毛女》一直是上海芭蕾舞团的扛鼎之作,该剧曾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作品舞剧金奖,在国际芭蕾舞大赛上获过24枚奖牌。

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45年来共演出过1700余场,是国内演出场次最多的芭蕾舞剧。

■剧目:不朽的民族芭蕾传奇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艺术节的芭蕾舞剧《白毛女》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舞剧之一,也是我国上演次数最多的一部芭蕾舞剧,至今已演出达1600余场。

依据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芭蕾舞剧《白毛女》以“除夕夜,农民杨白劳和喜儿父女准备过年,恶霸地主黄世仁上门逼债,打死了杨白劳,抢走了喜儿”为线索,讲述了平凡的喜儿与恶势力作斗争的不平凡故事,揭示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命题。

这部曾被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所赞誉的红色经典芭蕾舞剧,首演至今,无论是在国内或是国外,该剧所到之处,总是伴随着观众的盈盈热泪与热烈掌声。

1994年,这部时代经典更被文化部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评选”金像奖,成为中国芭蕾不朽的传奇。

■团体:为中国芭蕾实现奖牌零的突破这次在广东中山上演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由中国五大芭蕾舞团之一的上海芭蕾舞团演绎。

其前身是上海芭蕾舞团,成立于1979年,除了首排“镇团之宝”舞剧《白毛女》外,也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芭蕾艺术家,并先后荣获第瓦尔纳国际芭蕾比赛、法国巴黎国际芭蕾舞蹈比赛等多项国际顶级芭蕾赛事大奖。

其中,“上海芭蕾舞团之花”汪齐凤1980年在日本举行的第二届大阪国际芭蕾比赛中,为中国实现芭蕾奖牌零的突破,至今仍然是芭蕾界所津津乐道的佳话。

被法国媒体盛赞为“中国芭蕾公主”的范晓枫携手“黄金搭档”孙慎逸等世界芭蕾冠军,为观众展现第三代《白毛女》的风采。

看点1:浓郁的民族风格作为西方芭蕾艺术与中国民族风格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芭蕾舞剧《白毛女》除了拥有经典隽永的故事情节及豪华演员班底外,在舞蹈和音乐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亦处处彰显出浓郁而别具风格的中国元素。

除了意象上的中国元素随处可见外,舞蹈方面,《白毛女》在西洋芭蕾舞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的中国民间舞蹈,独创出“大红枣舞”、“秧歌舞”等特色舞蹈。

在音乐上,《白毛女》不但直接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还将戏曲音乐素材、唱腔、表演手法、技巧等用到音乐创作上,使整部舞剧更洋溢出丰厚的革命激情。

看点2:熟悉的音乐歌曲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北风吹”、“扎红头绳”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成为一代人心底难以抹去的记忆。

芭蕾舞剧《白毛女》则全面保留了这些脍炙人口的唱段,并且采用的是朱逢博等人的原唱,满足了观众的怀旧情结。

该剧的音乐大量吸收了歌剧素材以及民间的音乐素材,与极具民族化风格的舞蹈相得益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看点3:强大的演员阵容这次演出的是上海芭蕾舞团第三代《白毛女》剧组,演员的年龄虽然不大,但大多在国际上屡获大奖,艺术造诣深厚。

其中“喜儿”的扮演者王亚南、段文斐、郭宏妤,“白毛女”的扮演者余晓伟、范晓枫,大春的扮演者孙慎逸、吴虎生等,更是多次在国际芭蕾舞比赛中夺魁,由他们组成的《白毛女》剧组,无疑有着极高的艺术水准。

看点4:32个单腿转在《白毛女》第七场中,被解救出来的“白毛女”与大春相遇,跳了一段独舞来表达内心的悲喜交集,其中有一个极高难度的技巧——连续32个单腿转!连续32个单腿转这一绝技是国际芭蕾舞团首席芭蕾舞演员必备的“看家本领”,饰演白毛女的演员在连转32个单腿转时,一条腿的足尖始终如同铁钉一般钉在原来的位置!绝对让观众瞠目结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