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第4章根轨迹法(史小平主讲课件)
合集下载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PPT课件
s3 不是根轨迹上的点。
根据相角方程得系 统的根轨迹为:
第一节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作业习题: 4-2 4-3 4-7
返回
第四章 根轨迹分析法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根据根轨迹方程,无需对闭环特征方程式 求解,只需寻找所有满足相角方程的 s ,便可 得到闭环特征方程式根的轨迹。同时,可由幅
值方程来确定根轨迹所对应的Kr值。
闭s环s22 +特K2rs=征0+↑KKr 方1r=程s110 式 特征-2 方程-1的根0 σ
(1R)左(从s) 半根- 平轨s面(迹sK+r为2可) 稳C知(s定): 极点;右半平面为 不稳Kr定极s1点;虚s2轴 上为0临界0极点。-2
(2)有01<2呈Kr过<-11-阻1+时j 尼,状-系1-1-态j统。
根据根轨迹的基本特征和关键点,就能比较 方便地近似绘制出根轨迹曲线。
根轨迹基本特征为以下八条: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一、根轨迹的对称性和分布性 二、根轨迹的起点和终点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五、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六、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七、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 八、开环极点与闭环极点的关系
p2
p1
-2
0σ
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 终点
根轨迹方程:
m
i
n=1((ss--pzji))=
-
1 Kr
m
j =1
Kr
i n=1((ss--pzji))=0
j =1
m
则 i =1(s-zi) =0 即 s=zi
8 8
m条根轨迹终止于开环传递函数的零点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课件
幅值条件
s z
i 1
Hale Waihona Puke mi s p
j 1
n
j
1 Kg
Kg=0
(s p ) 0
j 1 j
n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
Kg=∞
(s z ) 0
i 1 i
m
根轨迹终止于开环零点
根轨迹分支数 • n阶系统的根轨迹有n条分支
s z
i 1
m
i
s p
j 1
jω
-p3
ⅹ
j4
K1 G( s) H ( s) s( s 4)( s 2 4s 20)
规则1、2、3、4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有四条根轨迹分支,分别起 始于极点0,-4和-2±j4,终止 于无限远零点。 实轴上0~-4区段为根轨迹. 相角条件 -p3、-p4的连接线为 根轨迹
-p2
s1 z1 ( z1 p1 )(z1 p2 )
s2 z1 ( z1 p1 )( z1 p2 )
7.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1)
出射角:根轨迹离开复数极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实轴 正方向的夹角 入射角:而进入开环复数零点处的切线方向与实轴 正方向的夹角
7.根轨迹的出射角和入射角(2)
i 1 i 1
每对共轭复数极点所提供的相角 之和为360°; s1右边所有位于实轴上的每一个极 点或零点所提供的相角为180°;
ⅹ ⅹ
-p3 s2
-p4
jω
-θ -z1
○
ⅹ
-p2 s1
ⅹ
-p1
σ
s1左边所有位于实轴上的每一个极
点或零点所提供的相角为0°。
《自动控制原理教学课件》第4章.ppt
i 1
j 1
135 90 225
不满足相角条件,s1不在根轨迹上
s1
j
(s2 p1) (s2 p1) (116.5) (63.5) 180
s1 p1
s1 p2
满足相角条件,s2在根轨迹上
135
p2 1 0.5
p1 0
G(s)H(s) 1
K
1
(s2 p1)(s2 p2 )
❖ 稳态特性 开环传递函数在坐标原点有一个极点,所以属I 型系统,根轨迹上对应的K值就是 Kv。
❖ 动态特性 当0< K<0.25时,闭环极点位于实轴上,为过阻尼状态; 当 K=0.25时,两个闭环实极点重合,为临界阻尼系统; 当 K>0.25时,闭环极点是共轭复数,为欠阻尼状态,单 位阶跃响应为衰减振荡过程。
-0.5
-0.5+j0.5 …… -0.5+j∞
-0.5
-0.5-j0.5 …… -0.5-j∞
所谓根轨迹图,即以
K 为参变量,当 K 由0→∞时,
系统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变化 的轨迹。
通信技术研究所
3
根据此图可以分析参数变化对系统特性的影响。
❖ 稳定性 当增益K由0→∞ ,根轨迹不会越过虚轴进入s平 面右半边,因此系统对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
通信技术研究所
4
4.2 根轨迹方程
4.2.1 根轨迹方程 R(s)
C(s)
G(s)
闭环传递函数:
(s) G(s)
H (s)
1 G(s)H(s)
闭环特征方程:1 G(s)H (s) 0(根轨迹方程基本形式)
或
G(s)H(s) 1
通信技术研究所
5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 根轨迹法PPT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四、根轨迹的渐近线
趋于无穷远处的根轨迹的渐近线 由下式确定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2k+1)π K= 0,1,2,3 θ= n-m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σ=
pj zi ∑ ∑ i =1 j=1 n-m
n m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例 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试确定 系统的根轨迹图。 Kr G(s)H(s)= s(s+1)(s+2) 渐近线与实轴的夹角 : jω 解: 1)开环零、极点: +(2k+1)π O+ O p =-3 p =0 p =-2 + 180 60 = , θ= 1 3 2 3 p2 60 p p3 2 )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渐近线与实轴的交点 : 0 1 -1 -2 p ~ p1~p-1-2 3 -1 = σ= 2 3 n-m= 3 3 4)根轨迹的渐近线: )系统的根轨迹
ב-
ב
ב
ב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 <T (1)开环零、极点分布 1 1 p1=0 p2=T z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p2 z1~-∞ ב ב
jω
z1
1 בp2 1 -T p
1 0
(3)系统的根轨迹
p1和p2为根轨迹 的起点 Z1和-∞为根轨迹 的终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五、根轨迹的分离点和会合点
闭环特征方程的根在 S 平面上的重合 闭环特征方程式: K B ( s)+A(s)=0 r 注意:只有位于根轨迹上的重根才是 点称为根轨迹的分离点或会合点。 重根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式 分离点或会合点。 一般将根轨迹 KrB'(s)+A'(s)=0 KrB(s)+ A(s)=0 若不在根轨迹上的分离点或会 离开实轴进入复平面的点称为分离点 即 A'(s) 合点应该舍去。 dB ( s ) dA ( s ) 离开复平面进入实轴的点称为会合点 Kr =K + =0 B'(s) ds ds r 设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解上式得 Kr B(s) G H((s A (s)B' s)= )=A' A((s s))B(s)
第4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法(《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如果用试凑的方法由相角条件来绘制根轨迹, 如果用试凑的方法由相角条件来绘制根轨迹 将会非常不方 人们利用前面介绍的几个式子, 便. 人们利用前面介绍的几个式子 导出一些绘制根轨迹的法则 利用导出的法则, 可方便地绘制出根轨迹的大至形状, 利用导出的法则 可方便地绘制出根轨迹的大至形状 叫概略根 轨迹, 轨迹 这在利用根轨迹对系统进行初步分析和设计时已基本可用 了.
(2) 当0<K<=0.25时,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增大 另 的增大而增大, 时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增大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减小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的增大而减小, 一个根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减小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jω ω σ -2 -1.5 -1 0
当K=0.25时, 两根相等 均为 时 两根相等, 均为-1.5 (3) 0.25<K<+∞ 时, 两根为共軛复根 且其实部均为 两根为共軛复根, 且其实部均为-1.5 , 而 +∞ 虚部的绝对值随K的增大而增大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的增大而增大, 虚部的绝对值随 的增大而增大 两根的变化轨迹如下图所示 jω ω σ
4-2 根轨迹绘制的基本法则
本节通过一个例子, 介绍绘制根轨迹的七条法则, 本节通过一个例子 介绍绘制根轨迹的七条法则 但对法则 不予推导和证明. 不予推导和证明 需指出的是, 需指出的是 绘制根轨迹的前提是必须已知闭环系统的开环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具体数值, 一般以K’为参变量 为参变量. 传递函数的零点和极点的具体数值 一般以 为参变量 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例: 某闭环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阶数. 阶数 K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K’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增益 叫开环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K与K’的本质相同 仅它们间的值有一系数关系, 即: 与 的本质相同, 仅它们间的值有一系数关系 的本质相同
课程自动控制理论 课件第四章根轨迹
从系统的根轨迹图,可以获得下述信息: 1.稳定性:因为根轨迹全部位于左半S平面,故闭环系统对 所有的K值都是稳定的。 2.稳态性能:因为开环传函有一个位于坐标原点的极点,所 以是I型系统,阶跃作用下的稳态误差为0。
3.暂态性能
(1) 当0<K< 0.25时, 闭环特征根为实根,系统是过 阻尼状态,阶跃响应为非周期 过程。
G (S)H (S) ?
m
? K 1
(s ? z j )
j?1
n
? (s ? pi)
i?1
z j -开环零点.
注意这个形式和求 稳态误差的式子不 同,需变换成这种 形式.
pi -开环极点.
此时,幅值条件和相角条件可写成
m
? K 1
s ? zj
j? 1 n
?1
(*)
? s ? pi
i?1
m
n
? ? ? (s ? z j ) ? ? ( s ? pi ) ? ? (2q ? 1)180 ? q ? 0 ,1, 2 , … (**)
当 K1 ? ? ,必有S= z j ,即终点是开环零点。
但在控制系统中,总有n>m,所以根轨迹从n个开环极点处
起始,到m个开环零点处终止,剩下的n-m条根轨迹将趋于
无穷远处。
举例如题,G(S) ?
K S( S ? 1)
,起点:0,-1,无零点,n=2,
m=0,n-m=2,有两条根轨迹→ ∞
三.根轨§迹4的-分2支绘制数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根轨迹由若干分支构成,分支数与开环极点数相同。
四.实轴上的根轨迹
在实轴上存在根轨迹的 条件是,其右边开环零点和 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
设系统开环零、极点分布如 图所示。为在实轴上确定属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管理PPT)
根轨迹法的优化建议
结合其他方法
将根轨迹法与其他分析方 法(如频率响应法)相结 合,以获得更全面的系统 性能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发软件工具
开发专门用于根轨迹分析 的软件工具,以提高分析 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实践应用
在实际工程中加强根轨迹 法的应用,通过实践不断 优化和完善该方法。
05
CATALOGUE
根轨迹法与其他控制方法的比较
根轨迹分析的实例
假设一个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 = (s+1)(s+2)/(s^2+2s+5),对其进行 根轨迹分析。
分析根轨迹图,确定系统的稳定性、 动态性能和系统参数的影响。
根据开环传递函数,绘制出根轨迹图 ,并标注出系统的极点和零点。
根据根轨迹图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 例如调整开环传递函数的增益参数, 以改善系统的性能。
对于非线性系统,根轨迹法可能无法给出准确的描述和分析。
04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改进与优化
根轨迹法的局限性与挑战
参数敏感性
根轨迹法对系统参数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可能导致根轨迹的剧 烈变化,影响系统的稳定性。
无法处理非线性系统
根轨迹法主要适用于线性系统,对于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存在局限性 。
计算复杂度较高
和设计。
对于具有特定性能指标要求的系统,如 快速响应、低超调量等,可以根据系统 特性和性能要求选择适合的控制方法,
如状态反馈控制器等。
06
CATALOGUE
根轨迹法的实际应用案例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根轨迹法在工业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于系统的分析和设计。通过绘制根轨迹图,可以直观地 了解系统性能的变化,如稳定性、响应速度和超调量等。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4
2011-7-8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4
根轨迹数( 2.根轨迹数(分支数)和它的对称数 根轨迹数 分支数)
分支数等于开环极点数n(特征方程阶数). 由实系数特征方程知,特征根不是实根,就是共 轭复根,故根轨迹一定对称于实轴.
2011-7-8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5
3.实轴上的根轨迹 实轴上的根轨迹
验证:由于s 2 ∈ [ − 2 , − 1] 不存在根轨迹,故不是分离点。 而 s1 不仅属于[-1,0]且能使 K g > 0 ,s2 使 K g < 0 注:此方法对求复平面上的分离,会合点也有效。
2011-7-8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9
(2)图解法: 图解法
设三阶系统零极点分布图如下图
第四章 根轨迹法
§1.绪论部分 §2.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与绘制条件 §3.根轨迹的绘制法则 §4.用根轨迹方法分析系统的暂态特性
2011-7-8
自动控制原理--根轨迹法
1
§1.绪论部分 1.绪论部分
由第三章可知,闭环极点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 闭环极点完全决定了系统的稳 定性,闭环极点和零点则决定了系统的品质。 定性,闭环极点和零点则决定了系统的品质。所以, 如能确定闭环极点在S平面上的位置,则对控制系统的 性能分析则意义重大。 由于闭环极点是特征方程的根,随着特征方程阶 数的增大,求解困难(试探求法)。而开环传函由简 单环节串联组成,零极点易确定,若能用开环极零点 确定闭环极点在S平面的位置,并通过调节开环极零点 位置改善闭环极零点位置,将使问题更加简单。该方 法为:
i =1 i
2
1
+ ϕ 2 ) − ∑ ∠ ( d + p j ) − ( −θ 1 − θ 2 − θ 3 ) = ( 2 k + 1)π
自动控制理论 第四章根轨迹分析法PPT课件
解:1)τ>T
Kr(s+ 1) s(s+ T1)
ב
jω
(1) 开环零、极点分布
p1=0 z1= τ- 1 p2=-T1
p2 z1
p
-
1 T
τ- 1
0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z1段: 右侧一个开环极点 p2 ~-∞段:右侧三个开环零极点
(3)系统的 根轨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τ<T
z1
1
趋于z1无= 穷-1远+j。z2 = -1-j
p3 p2
p
系统的三条根轨迹起始
-2
-1 10
于三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
点。
z2
-1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共统轭开开环环零零、、极极点点构分布为: 设实成轴的上相角任正意负点抵s1消
z1
φ1
jω
p3
θ3
s1与开环零、极 点之实间轴的上矢根量轨:迹段右侧 的奇s2开数1的环。相零角、方极程点4 个为数:之和为
点重称根为必根须轨同迹时的满分足离以点下或两会式合点。 离离KK开开rdrBBd复实(s(ss平轴))++A面进d(一Ads进入(s)般s=入复)0=将0实平根轴面即轨的的迹点点KKr称称Br='为为(-sB)A会分+''(A(s合离s)')(s点点)=0 解设上系式统得的开A环(s传)B递'(s函)=数A'为(s)B(s) 注意:只分有离G位点(s)于或H(根会s)轨=合K迹点ArB(上。s()s的) 重根才是
8
jω
z1 p2 p -3 -2 1-1 0
Kr(s+ 1) s(s+ T1)
ב
jω
(1) 开环零、极点分布
p1=0 z1= τ- 1 p2=-T1
p2 z1
p
-
1 T
τ- 1
01
(2) 实轴上根轨迹段
p1~z1段: 右侧一个开环极点 p2 ~-∞段:右侧三个开环零极点
(3)系统的 根轨迹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2)τ<T
z1
1
趋于z1无= 穷-1远+j。z2 = -1-j
p3 p2
p
系统的三条根轨迹起始
-2
-1 10
于三个开环传递函数的极
点。
z2
-1
第二节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方法
三、实轴上的根轨迹段
系共统轭开开环环零零、、极极点点构分布为: 设实成轴的上相角任正意负点抵s1消
z1
φ1
jω
p3
θ3
s1与开环零、极 点之实间轴的上矢根量轨:迹段右侧 的奇s2开数1的环。相零角、方极程点4 个为数:之和为
点重称根为必根须轨同迹时的满分足离以点下或两会式合点。 离离KK开开rdrBBd复实(s(ss平轴))++A面进d(一Ads进入(s)般s=入复)0=将0实平根轴面即轨的的迹点点KKr称称Br='为为(-sB)A会分+''(A(s合离s)')(s点点)=0 解设上系式统得的开A环(s传)B递'(s函)=数A'为(s)B(s) 注意:只分有离G位点(s)于或H(根会s)轨=合K迹点ArB(上。s()s的) 重根才是
8
jω
z1 p2 p -3 -2 1-1 0
自动控制原理课件第四章根轨迹法ppt
-1
动态性能:
-0.5
0
K=0.25
Re
过阻尼 0<k<0.25单位阶跃的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临界阻尼 k=0.25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响应过渡较快 。 欠阻尼 k>0.25单位阶跃响应为阻尼振荡过程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4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G( s) ( s) 1 G( s) H ( s)
147.9 111.7 160.3 164.4
1.826
13.826 21.826
k*=0.266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80.3o
11
结论
:• 根轨迹上的点一定满足相角条件,且满
足相角条件的点一定在根轨迹上,即相 角条件是确定根轨迹的重要条件。 • 绘制根轨迹只需使用相角条件。 • 只有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根轨迹 增益时,才需使用模值条件。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6
nm s
Kg
sz
i
在实际系统通常是 n m ,则还有 (n m) 条根轨迹终止于s平 面的无穷远处,这意味着在无穷远处有 (n m) 个无限远(无穷) 零点。
Kg 0
nm
Kg 0
nm
0
Kg
有两个无穷远处的终点
-1
2.26×2.11×2.61 = 6.0068
2.072
92.49o- 66.27o- 78.8o- 127.53o= –180o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0
模值方程与相角方程的应用
Li
3.826
1.826 5.576
动态性能:
-0.5
0
K=0.25
Re
过阻尼 0<k<0.25单位阶跃的响应为非周期过程。 临界阻尼 k=0.25单位阶跃响应为非周期过程,响应过渡较快 。 欠阻尼 k>0.25单位阶跃响应为阻尼振荡过程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4
闭环零、极点与开环零、极点之间的关系
设控制系统如图所示
G( s) ( s) 1 G( s) H ( s)
147.9 111.7 160.3 164.4
1.826
13.826 21.826
k*=0.266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80.3o
11
结论
:• 根轨迹上的点一定满足相角条件,且满
足相角条件的点一定在根轨迹上,即相 角条件是确定根轨迹的重要条件。 • 绘制根轨迹只需使用相角条件。 • 只有当需要确定根轨迹上各点的根轨迹 增益时,才需使用模值条件。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6
nm s
Kg
sz
i
在实际系统通常是 n m ,则还有 (n m) 条根轨迹终止于s平 面的无穷远处,这意味着在无穷远处有 (n m) 个无限远(无穷) 零点。
Kg 0
nm
Kg 0
nm
0
Kg
有两个无穷远处的终点
-1
2.26×2.11×2.61 = 6.0068
2.072
92.49o- 66.27o- 78.8o- 127.53o= –180o
2013-8-11 自动控制原理 10
模值方程与相角方程的应用
Li
3.826
1.826 5.576
自动控制原理第四章根轨迹法.完整版ppt资料
主根轨迹的出射角为 1 8 2 1 0 7 3 9 1 3 0 1 5 1 4 02
。
辅助轨迹的入射角为 18 0 22 120 38
例4.2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K(1Tas) s(1T)s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MATLAB中专门提供了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
根轨迹应满足的条件 1G (s)H(s)0
G(s)H(s)1
相角条件 G (s)H (s)(2 l 1 ) l0,1,2,
幅值条件 G(s)H(s) 1
〔常义〕根轨迹 G (s )H (s ) k1 ( G s )H 1 (s )
A (s)5 s45s3 2 1s 6 2 2 1s 64
B(s) 1
代入方程 A (s )B (s ) A (s )B (s ) 0 并整理得:
s 5 1 . 5 s 4 3 6 s 3 6 1 s 2 4 1 s 2 2 4 0 3 5
•由于分合点只能在极点-5与-6之间,所以,用试探法解得上 述方程的一个根为-5.52。5,即为分合点坐标。
m
n
m
n
pi
zj pi
pj pi
zi
zjzi
pjzi
j1
j1
j1
j1
辅助根轨迹的出射角j和i 入射角分别和主要j根i 轨迹的出射角和入
射角相差180。
规那么7 根轨迹的分合点通过解方程A (s )B (s ) A (s )B (s ) 0得到,
将它的解代入特征方程,如果对应的 k 0 那么为主要根轨
用系劳统思稳判定据的求充根分轨必迹要与条虚件轴为的0交点k 坐,3标因.5 :此用,劳当思判时据,可k系得统该3处5.5
。
辅助轨迹的入射角为 18 0 22 120 38
例4.2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H(s)K(1Tas) s(1T)s
1 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自动控制原理?国家精品课程 浙江工业大学自动化研究所
MATLAB中专门提供了绘制根轨迹的有关函数。
根轨迹应满足的条件 1G (s)H(s)0
G(s)H(s)1
相角条件 G (s)H (s)(2 l 1 ) l0,1,2,
幅值条件 G(s)H(s) 1
〔常义〕根轨迹 G (s )H (s ) k1 ( G s )H 1 (s )
A (s)5 s45s3 2 1s 6 2 2 1s 64
B(s) 1
代入方程 A (s )B (s ) A (s )B (s ) 0 并整理得:
s 5 1 . 5 s 4 3 6 s 3 6 1 s 2 4 1 s 2 2 4 0 3 5
•由于分合点只能在极点-5与-6之间,所以,用试探法解得上 述方程的一个根为-5.52。5,即为分合点坐标。
m
n
m
n
pi
zj pi
pj pi
zi
zjzi
pjzi
j1
j1
j1
j1
辅助根轨迹的出射角j和i 入射角分别和主要j根i 轨迹的出射角和入
射角相差180。
规那么7 根轨迹的分合点通过解方程A (s )B (s ) A (s )B (s ) 0得到,
将它的解代入特征方程,如果对应的 k 0 那么为主要根轨
用系劳统思稳判定据的求充根分轨必迹要与条虚件轴为的0交点k 坐,3标因.5 :此用,劳当思判时据,可k系得统该3处5.5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得:
k
s p1 s p2 s p3 s p4 s z1
反过来说, 当参数 k 取该值时,闭环极点就是上述
s 点。
9
绘制根轨迹的主要步骤
1 把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写成零极点形式;
2 在s平面上画出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
3
在s平面上找出满足幅角条件的点,再把这些点 连接成根轨迹;
特征方程写为:
开环零点 开环极点
k (s z1 )(s z2 ) ( s zm ) 1 ( s p1 )( s p2 ) ( s pn )
5
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模条件):
G( s) H ( s)
k s z1 s z2 s zm s p1 s p2 s pn
分布于第II、第III象限的共轭虚数极点:
共轭虚数闭环极点:
(k 1) j 6k k 1 s1,2 2
2
以第II象限的闭环极点
s1 为例:
2
(k 1) j 6k k 1 s1 2
27
(k 1) j 6k k 1 s1 2
2
k 1 x Re s1 2
Im
0
Re
虚数开环零点的入射角示意图
34
p
s
Im
1
p1
p
1
p1 的出射角
闭环极点 s 位于 p1 的邻域内
zi
i 1, 2,, m
pj
0
Re
j 2,3,, n
开环虚数极点出射角求取示意图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续)
7 始于开环虚数极点的根轨迹的出射角为
m n
p (2l 1) ( p1 zi ) ( p1 p j )
规定逆时 针幅角为 正,反之 为负。 Re
z1
3 p3
p10
G(s)H (s) 1 1 2 3 4 2l 1
则说明点 s 在根轨迹上。
8
然后根据根轨迹的幅值条件求取相应的参数 k 值:
由:
G( s ) H ( s )
k s z1 s p1 s p2 s p3 s p4
k ( s 2) G(s) H (s) s( s 1)
23
Im
-0.59 -3.41
z1
B
-3
p2
-1 A
p1
0 Re
-2
24
思考题
例4-2中根轨迹的中间部分是否是一个圆?为什么? 解答
k ( s 2) G(s) H (s) s( s 1)
D(s) s(s 1) k (s 2) 0
伊凡思(W.R.Evans)提出根轨迹法, 以方便系统设计和调试。
2
4.2 根轨迹的基本概念
根轨迹
系统中某个参数由0变化到 时,
闭环极点在s平面内画出的轨迹。
本章首先研究 开环放大倍数从0
时,闭环极点的轨迹,
3
称为一般根轨迹。
R( s)
G (s)
-
Y ( s)
H ( s)
Y ( s) G( s) 闭环传递函数: ( s) R( s) 1 G ( s ) H ( s)
n
其中,闭环系统的特征方程为
D(s) s an1s
n
n1
a1s a0 0
46
[例4-7]
在例4-1中,给定负反馈系统的开环
传递函数为
k G(s) H (s) s( s 1)( s 2)
当根轨迹与虚轴相交时, 已知两个闭环极点为
s1,2 j 2 , 试确定这种情况下的第三个
6k k 1 y Im s1 2
2
28
k 1 x 2 2 y 6k k 1 2
由式(2)可得:
由式(1)可得:
(1)
(2)
2
4 y 6k k 1
2
(3) (4)
k 2 x 1
式(4)代入式(3),并整理可得:
4
对于根轨迹上的一些必要的点,利用幅值条件
求出它们所对应的 k 值, 还可以进一步求出对应
的开环放大倍数 K 的值。
10
4.3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
1 根轨迹的分支数等于开环零点数目与开环极点数目 中的较大者。 2 根轨迹是连续的,并且是关于实轴对称的。
3 根轨迹起始于开环极点,终止于开环零点。
11
1
i 1
j 2
终止于开环虚数零点的根轨迹的入射角为
z (2l 1) ( z1 p j ) ( z1 zi )
1
n
m
j 1
i 2
l 0, 1, 2,
36
注意 以上两式只给出了 p1 和 z1 的出射角和入射角, 若计算其他开环虚数零、极点处的入射、出射角, 只要将该点的编号改为1即可。
特征方程:
1 G( s ) H ( s ) 0 G(s) H (s) 1
此方程的根即为闭环极点。
4
开环传递函数:
k ( s z1 )( s z2 ) ( s zm ) G( s) H ( s) ( s p1 )(s p2 ) (s pn )
z1 , z2 ,, zm p1 , p2 ,, pn
1
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幅角条件) :
G(s)H (s) s z1 s z2 s zm s p1 s p2 s pn 2l 1
l 0, 1, 2,
6
举例
给定开环传递函数
39
[例4-6]
参数
求例4-1中根轨迹与虚轴交点的坐标及相应的 的值。
k
k G( s) H ( s) s( s 1)( s 2)
40
Im
2
3 rad
k 6
p3
-2
p2
-1 A 0
p1
1
Re
2 k 6
41
开环放大倍数的求取
根轨迹上某一点
s
满足模条件:
k s z1 s z2 s zm G (s) H (s) 1 s p1 s p2 s pn
p1
1
z1
-2.12 -2
p2
-1
0 -1
Re
38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坐标
8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坐标 及对应的参数
k 的值, 由代数方程组
Re 1 G j H j 0 Im 1 G j H j 0
所确定。
K i s 1
i 1 r
m
s v T j s 1 Tl 2 s 2 2 lTl s 1
j 1 l 1
q
v q 2r n
43
不考虑积分环节
k s zi
j v 1 m
G ( s) H ( s)
s p
绘制根轨迹的大致图形。
18
Im
z1
B
-3
p2
-1 A
p1
0 Re
-2
19
6
根轨迹的汇合分离点坐标 是方程
M (s) N (s) M (s) N (s) 0
的根, 其中开环传递函数为
kM ( s ) G ( s) H ( s) N ( s)
20
附加规则
l 条根轨迹进入并离开汇合分离点时,
第四章
4.1 引言
根轨迹法
系统的稳定性
系统的闭环极点 系统的动态性能 系统闭环特征方程的根 高阶方程情形 下求解很困难
系统参数(如开环放大倍数)的变化会引起其 变化,针对每个不同参数值都求解一遍根很麻 烦。
1
系统参数的值 一一 对应 关系
闭环极点在复 平面内的位置
如开环放 大倍数 参数连续变化
闭环极点在复平面 内画出相应的轨迹
x 4 x y 2
2 2
29
x 4 x y 2
2 2
x 4x 4 y 2
2 2
x 2
由于
2
y 2
2
(5)
s1 位于第II象限, 因此:x 0 ,y 0
2 为半径,
30
式(5)表示一个以 (2, 0) 为圆心,
且位于第II象限的半圆。
D(s) s (k 1)s 2k 0
2
25
D(s) s (k 1)s 2k 0
2
(k 1) (k 1) 8k s 2
2
(k 1) k 6k 1 2
2
当 k2
6k 1 0 时, 闭环系统存在一对
26
j 1 j i 1
n
m
i
nm
13
5 实轴右方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奇数的 线段是根轨迹;
实轴右方开环零点和开环极点数目之和为偶数的 线段不是根轨迹。
Im
0
Re
实轴上的根轨迹分布示意图
14
Im
p2
p5
z1
0
s
p4
z2
p1
Re
p3 0 G ( s) H ( s) s z1 s z2 s p1 s p2 s p3 s p4 s p5 0 2l 1
2i 1 ,i 0, 1, 2, 相邻两条根轨迹间的夹角为 l
若 l 2 ,则相邻两条根轨迹间的夹角为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