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
【配套K12】[学习]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
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____[时空坐标__单元概览]____考点1|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198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早期儒学的形成1.道家(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1)代表:韩非子。
(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1)代表:墨子。
(2)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
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
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
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为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 础。同时,儒家思想所强调的“仁爱”、“礼义廉耻”等观念,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 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对后世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启示
尽管后世封建王朝在统治思想上有所调整和发展,但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仍然得以传承和 发扬。例如,宋明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进一步强调了“天理”、 “人欲”等观念,对后世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选择题
A.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C. 孔子主张维护西周的礼乐制度
B.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 D.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因材施教”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研究中心,但鲁国自始至终是弱国。楚国一直重视发展 军事和农业,并以“筚路蓝缕”的精神与北方诸强争雄。最终,楚国把兼并战争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 地步,先后灭掉它国四十余。
答案解析
C.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奴隶社 会的瓦解时期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D.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封建社 会的形成时期。
答案解析
• 非选择题解析 • (1)材料一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现象。在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不断进行
兼并战争。同时,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封建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各国纷纷 进行改革或变法,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在这个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2)楚国的兼并战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它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和国家的统一。其次,它扩大 了疆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外,楚国的兼并战争也为后世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含义是废除其他思想学派,只推崇儒家学说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同时,它也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 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13.24“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27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28
ppt精选
29
1.背景:汉初“□15 无为而治 ”的思想到汉武帝时已
不适应国家统一发展的形势,□16 积极有为
的政治思想成
为时代的需要。
ppt精选
30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思想来源:把道家、□17 法家 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
到儒家思想中。 (2)主要内容
必修三 文化发展历程
ppt精选
1
第十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ppt精选
2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ppt精选
3
明备考方向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 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 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ppt精选
5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ppt精选
6
抓基础——主干知识
夯实基础 理清要点
ppt精选
7
ppt精选
8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①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上:□1 士 的活跃和受重用。
ppt精选
35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可归纳为“一、一、二、三” 一个核心:天人感应。,一个实质:文化专制。 两个目的:适应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点主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第24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 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 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 “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7.图示解史——百家争鸣
8.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核心 (公元 65 年)冬十月,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陈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乃以所上班示 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 兢惧。 ”
问:材料体现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 、 “天人感应”思想。 9.图示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
1.高频考点:汉代儒学的 内容、影响。 2.教材空白点:(1)古代 中国法律的伦理化。(2)古 代中国的治国理念——外 儒内法。 3.备考策略:(1)学习汉 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点 突出两点:第一、董仲舒 新儒学的基本主张。第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对汉代以后的历史影响非 常深远,包括政治、经济、 思想、刑 罚、科技文化等。(2)注意 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 别与联系。
史料解读
——《史记· 太史公自序》
(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 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 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 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
(2)史料二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 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 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 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第三段体现了墨家 “兼爱” 思想。 (3)史料三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 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 可易” “不可废”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 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 自的作用。
(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单元训练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4·来宾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2.(201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3.(2014·江苏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得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4.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5.(2014·柳州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该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2014·福建德化联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8:“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9
二、主要派别和思想
1.儒家
(1)孔子(前 551-前 479)
思想主张
影响
“仁”的基本出发点是 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经过不断
爱人,涵盖一切美德; 发展完善形成儒家思想体系,成 核心是
实现“仁”的途径是道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 “仁”
德自觉,推己及人,行 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孔子被
“忠恕”之道
——《孟子》
27
史料三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 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
——《荀子·王霸》
28
[思考] 据上述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儒家治国理念 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解读] 史料一表明孔子主张“德政”;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 民为本的“仁政”思想;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他认为国 家兴亡之关键在于人民。
24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25
►探究 1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26
史料二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 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 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22
三、“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__想__解__放__运动,促进了思
想文化的繁荣,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
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3
3.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 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 成为历代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各派相互取长补短, 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7:“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oc
【主干梳理】“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农耕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4、文化:各国纷纷网络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2.孔子的思想(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克己复礼”和“德治”。
(2)哲学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3.孟子的思想(1)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2)提倡“仁政”的学说及“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天人观:强调“天行有常”,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三、其他主要学派学派代表主要内容历史影响道家老子道是世界的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庄子天道、自然无为、“齐物”法家李悝尽地力之教;严刑峻法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独立的法家学派逐商鞅废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奖励耕战、废井田制,加强中央集权韩非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事异则备变”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墨家墨子“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认识论和逻辑学贡献大汉代以来,墨家学派逐渐湮没失传四、“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活跃了思想、传播了文化,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突破+史论互证+高考研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返回(fǎnhuí)导航页 第十一页,共46页。
结束(jiéshù)放映
5、整体(zhěngtǐ)图示——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返回(fǎnhuí)导航页 第十二页,共46页。
结束(jiéshù)放映
合作探究(tànjiū)•史论互证
问题一、诸子百家(zhū zǐ bǎi jiā)思
想学 代表
派 人物
成为显学
确立正
统地位
返回导航页 第十七页,共46页。
结束放映
问题三、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特点及对中国历 史发展(fāzhǎn)产生的深远影响
1.董仲舒新儒学呈现出的新特点 (1)从思想内涵(nèihán)看,融儒学、阴阳学、黄
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 性。
返回(fǎnhuí)导航页 第七页,共46页。
结束(jiéshù)放映
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dú zūn)儒术”
1、史链接——汉武帝加强(jiāqiáng)中央集权的措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设中朝加强君权、颁行“推恩 令”解决王国问题
经济 文化
盐、铁官营、重农抑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经济恢复,但内有王国问题,外有匈奴侵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形势的需要,儒学正统地位(dìwèi)得以确立 。
第一页,共46页。
温馨提示: 请点击(diǎn jī)相关栏目。
自主探究(tànjiū) · 考 点突破
合作探究(tànjiū) · 史论互 证
开放课堂 ·高考研习
第二页,共46页。
自主(zìzhǔ)探究•考点突破 考点(kǎo diǎn)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高考目标定位】【基础知识梳理】趋势:经历了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到汉代儒家思想逐渐占据中国传统文化重要舞台的历史演变。
一.“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一)、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根因)经济: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诸侯崛起,各种力量争衡较量;阶级关系:的活跃和受重用思想文化:学术下移,从“”到“”,私学兴起,提供人才基础(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1、春秋——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
他死后,言论被编为《》(2)主张和贡献:思想体系的核心:“”、“”,其主要内容:“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就是“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以仁爱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具有进步性)②强调“礼”,主张“”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认为贵贱有序。
(保守部分)③主张“”,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包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伦理观:性相近。
整理古籍:整理“六经”《诗》、《》、《礼》、《》、《乐》、《》2、战国——孟荀——贡献(作用或地位):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蔚然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①治国理念: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
②民本思想:提出“”,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主张“”,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2)荀子: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①治国理念:施政用“”和“”,“以德服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
②民本思想: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但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④天人关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三)、道家、法家和墨家1、道家(1)老子——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①哲学思想:A、 (唯心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知足寡欲;B、朴素辩证法(思想精华):世界万物在不停地运动,有无等矛盾对立的双方是,不断转化的。
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 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
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
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D) A.老子 C.孔子
【例题】 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 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 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C )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亲亲”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解析 “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竞相“成名”,这会促使社会人 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不尚贤”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 群的分化,重“亲亲”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状态,故选C项。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 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民,以礼节民,体现了其主 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 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平等”, 故C项错误。
2.道家思想 (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 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 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 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 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 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含解析)
第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点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题号百家争鸣1、2、3、4、5、6、7汉代儒学8、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德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解析:A 孔子、墨子、孟子生活在春秋战国这一变革时期,他们的思想均体现了要求建立和谐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的主张,共同的社会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局面。
B项有违史实。
C、D两项包含在A项之中。
2.(2012江苏模拟)“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体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某一学派的思想与主张。
这一学派是( )A.墨家B.儒家C.法家D.道家解析:B 材料体现了民本思想,这和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和谐的儒家思想一脉相承。
3.(2012惠州模拟)一位先秦思想家这样评论两位政治人物: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的国君。
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诈谋的国君。
这位思想家秉承的理念是( )A.克己复礼B.兼爱非攻C.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解析:A 材料大意是齐桓公的行为维系了传统的等级秩序,其行为合乎礼,而晋文公僭越礼制,是个诈谋的国君,体现了孔子要求的“克己复礼”思想。
4.(2013海淀期中)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
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
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儒家、墨家B.法家、兵家C.儒家、法家D.墨家、法家解析:C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成长于三晋大地,法家思想后来成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理论武器,故答案为C。
5.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整合+要点探究+高考透析)12.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三模块 文化史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单元主题概述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2)加强君权:宣扬“_君__权__神__授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 (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推广 (1)政治: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 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 (2)教育 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 垄断。 ②中央:兴办_太__学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及其演变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早期儒学的形成
时期 代表
主张
地位和影响
(1)政治:①思想核心是
“_仁___”,即爱人;②“
德政”,即强调统治者“ 儒家学派创始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史实探究
人教版历史
单元主题概述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命题透析 课时跟踪训练
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 【史料】 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 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 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 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 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 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 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 新
三、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客观:________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2)主观:董仲舒把________、道家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中加以改造。 2.内容
目的
主张
加强中央 提出“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
集权 ____________”的主张
③“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 迷信色彩。
④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 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⑤“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 发扬光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 启示,但是“三纲”充满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是为了维护 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巩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评价 ①“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受 到批判。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 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______________的主流。
[学法引领] 归纳汉代儒学 一统:文化上的一统。 一独:独尊儒术。 一目的:政治上的统一。
[梳理]一、1.(3)士 3.(2)思想解放 二、1.②以德治民 ③有教无类 (2)仁政 仁义 人之性 恶 2.(1)①道 ③小国寡民 (2)相对的 3.(1)①以法治国 三、1.(1)诸侯国 (2)法家 2.春秋大一统 独尊儒术 天 人感应 三纲五常 3.(1)②太学 儒家经典 ③地方教育系 统 (2)传统文化
【走向高考】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一单元 第27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
以 水”, 荀 “王道”, 强调用 子 德 服人 礼乐来规范 人的行为
2.道家 (1)春秋:老子。 ①唯物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__”。 ②辩证法:世间万物在不停地运动,矛盾双方是相互依 存,不断转化的。 ③政治思想:提出“无为而治”,希望回到 ______________的理想社会。
③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巩固中央集权,由此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2)评价 ①“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 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受 到批判。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 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③“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 迷信色彩。 ④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 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走向高考· 历史
人教版 ·高考一轮总复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
第 27 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标定位 技能提升 基础攻关
强化作业
考点突破
目标定位
基础攻关
主 干 梳 理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 (3)阶级关系上,“________”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3)法家主张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地主阶 级国家政权的统一、巩固和地主阶级专政。
3.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儒家思想经历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1.(2014·来宾模拟)刘向在《战国策续录》中说:战国时期,“国异政教,各国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故孟子、孙卿儒术之士,弃捐于世,而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
上述材料意在说明当时( )A.没有天子,没有诸侯,只有游说权谋之徒得势B.为适应兼并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重视儒家和纵横家C.孟子、荀子摒弃学术争端,联袂对抗游说权谋之徒D.从现实的目的出发,各诸侯国重视纵横家,摒弃儒家学说2.(2014·安徽皖南八校模拟)右图为西安世园会会徽“长安花”,其设计理念和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下列思想观点中能充分体现这一构思的是( ) A.“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B.“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C.“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D.“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3.(2014·江苏盐城模拟)《韩非子》载:“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人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道其矣。
”由此可见,韩非子认为“治天下”应得在依靠( ) A.人情关系B.伦理道德C.法治建设D.礼乐秩序4.某思想家认为:“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厚德之不足以止乱。
”下列言论中,与该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B.“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C.“权者,君之所独制也,人主失守则危”D.“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5.(2014·柳州模拟)《管子·心术》载:事督乎法,法出乎权,权出乎道,道与德无间,德出乎人。
该材料( )A.表明了法与德的基本矛盾B.奠定了法家学派的理论基础C.强调了“人治”的治国理念D.反映了儒家“德治”的思想6.(2014·福建德化联考)“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7.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主要说明孔子( )①主张“仁”为核心②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③主张变法革新④有强烈的使命感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②④8.(2014·梧州模拟)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天人感应”④“三纲五常”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9.据学者考证,汉代已可种植反季节蔬菜,但当时有人认为这种做法违反自然节律,会导致灾异。
这种看法的理论根源在于( )A.勤俭节约B.天人感应C.重农抑商D.格物致知10.(2014·山西太原模拟)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11.(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 )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12.(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回答问题。
材料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2: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材料3: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4: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以上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展开的?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提出的核心主张。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3)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在战国时期更能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简要分析原因。
(4)上述各种主张中,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原因是什么?14.(2014·云南丽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2: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3: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4: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1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2,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2、4,简述材料3中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第十二单元课后达标检测251.解析:选D。
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材料,迁移所学分析。
据材料中的“游说权谋之徒,见贵于俗”信息,可以判断战国时期纵横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选D。
据所学可知,A项中的“没有诸侯”与“战国时期”史实不符;战国时儒家在当时不受重视,B项错误;C 项的表述错误。
2.解析:选B。
解答本题要明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道家的观点。
A项是明清时期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排除;B项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符合题意;C项反映的是朱熹的认知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排除;D项是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排除。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法家思想。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法家提出法治思想,故C正确。
4.解析:选C。
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能力。
据题干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威势”,反映的是法家思想。
逐项分析可知,A是道家思想;B是强调教化的儒家思想;C是强调君主权威的法家思想;D是墨家思想,故选C。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信息“道与德无间”可以排除A项;韩非子论证了对各谋私利的人群施以权术法治的必要性并提出切实的方法,因此正式奠定了法家的理论基础,据此可排除B项;D项明显不符合材料;材料中“德出乎人”可以看出作者强调“人治”的治国思想,故选C项。
6.解析:选B。
理解题干材料,其主要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
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
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故选B。
7.解析:选D。
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
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正确,孔子所说的“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排除①③。
8.解析:选C。
据题干材料及限定词“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迁移所学分析,②为皇权专制提供了神学理论依据,④强调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故②④迎合了汉武帝专制的需要,选C。
据材料信息“非有契于仁义恭俭”排除①;③限制了君主的行为,排除。
9.解析:选B。
解读材料的观点,可知是反对“种植反季节蔬菜”的违背自然规律的现象,认为这样“会导致灾异”,典型的反映了天人感应的思想。
10.解析:选C。
对比分析,可知题干后半句反映了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理论,这相比于孟子主张有所改变,故选C项;A、B两项体现了孟子的主张;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排除。
11.解析:选B。
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三项表述错误。
12.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再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就会发现题干材料前半部分就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做铺垫,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指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与材料无关。
13.(1)围绕的中心问题:如何治理国家,才能巩固统治。
材料1主张“德”“礼”;材料2主张尚贤;材料3主张张无为;材料4主张重罚。
(2)因为各派代表的阶级立场不同。
(3)材料4的主张。
因为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需要和国家走向统一的潮流。
(4)材料1的主张。
因为儒家学说经过西汉董仲舒的发挥,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4.解析:第(1)问,迁移荀子的思想观点,紧扣材料1中的“人性之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词句,归纳其主要观点;其主要背景结合所学作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