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 板块三 现代史部分 专题十二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学案
2019届高考历史大二轮专题复习ppt课件 第三部分现代世界和现代中国 专题21
考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关键词:包产到户、“增强企业活力”、市场经济体制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人民公社 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农村稳定是国家局势稳定的 (1) 原因: ___________ 基础。
(2)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获得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
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国有企业改革 股份制 增强企业活力 ”,以产权制度改革和________ (1)内容:中心环节是“________________ 改
考情解读 本专题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是每年 高考必考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农业合作化运 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对 外开放的进程等。从考查形式上看,本专题命 题形式多样、材料选取广泛、多以表格、图片 和人物观点等为载体,题型多样。预计今后高 考有可能从以下几点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 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 影响。 二是中国经济体制的变迁,从照搬苏联 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的必然性及特点
方针,其中“调整”就是“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即尽可能提
高农业发展的速度,提高轻工业发展的速度,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据此,“调整”的直接作用是( A ) A.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 B.发展轻工业以带动城市的经济改革
C.取消人民公社以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D.彻底否定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
以上,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 “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史实,故 A项正
确;国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通过三大改造完成的,故 B项错误; “ 一五 ”计划侧重于重工业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并不密切,故 C项错误;导 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是“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专题限时集训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限时集训(十二)(对应学生用书第163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17年9月,列宁宣布“粮食垄断、面包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强有力的手段”。
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
1919年初,苏维埃政权颁布了有关余粮收集制的法令。
由此可知,列宁心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A.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而采取的措施B.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C.向资本主义暂时退却的过渡政策D.战争年代的特殊政策B[由材料“列宁宣布……在无产阶级国家手中是一种实行计算和监督的强有力的手段”可知,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产阶级管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故B项正确。
]2.(2018·广州二模)1921年4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
”由此可知,当时()A.余粮收集制得到推广B.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C.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D.列宁已有建立农业合作社的设想D[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D项正确。
]3.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大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30%,1932年占到50%。
1929—1930年美国有36个州的几百家企业参与制造苏联订货。
斯大林承认,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立的。
这主要说明() A.苏联积极地参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C.西方国家主导了苏联的工业化进程D.美国放弃了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围剿封锁B[此时的苏联大量购买西方技术和设备,利用西方危机进行经济建设,说明经济大危机为苏联的工业化提供了契机,故B项正确。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讲义通史整合(十二)第三板块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含解析
通史整合(十二) 现代文明的到来——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政治俄国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现代化的新模式。
帝国主义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不断激化,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经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文化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的兴起,突出表现了在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精神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以相对论和量子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科学诞生,预示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一)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政治[诗史巧记]动荡的国际时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制度的创新——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竞争[小题验知]1.《十月革命90年:救赎、悲剧与启示》中指出:“苏俄一改与西欧相比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形象和心态:专制、愚昧、黑暗、落后……十月革命借助战争完成了一次历史性转换: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
”这说明十月革命() A.否定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B.促进了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C.借鉴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D.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道路解析:选D据“俄国不再是西欧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可知,材料信息旨在强调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材料信息并未否定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D项属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2.在俄国十月革命100周年之际,俄罗斯总统普京说:“1917年轰轰烈烈、跌宕起伏的事件是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认为“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
也有西方学者认为“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三者观点都很客观B.革命难以塑造理性世界C.俄国革命影响巨大D.俄国历史地位争议较大解析:选C由“我们历史不可分割而又复杂的组成部分”“十月革命的的确确震撼世界”“俄国革命沦落为一个令人沮丧的教训”可看出,三者都承认俄国革命影响巨大,故C 项正确。
(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三现代的世界和中国专题2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案
专题2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IS知识框架丰考点突破基础落实考点一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IS知识排查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一一(b)(1) 建立:1945年,世界银行建立,并于1946年正式运行;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宣告成立,并于1947年正式运行。
(2) 资金来源: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股金份额的多少根据每个会员国的经济实力来确定,会员国的投票权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
2 •关贸总协定一一(b)(1) 签署: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
⑵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贸易自由。
(3) 作用:关贸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体制。
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叵重点深化1 •美国主导世界发展的五大体现(1) 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根据这次会议的协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2) 关贸总协定: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关贸总协定成立,有利于美国占领世界市场。
(3) 马歇尔计划:1948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使美国控制了西欧各国。
(4) 北约: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5) 联合国:二战后初期,美国暂时操纵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 •西欧中心VS美国中心一一世界经济体系变化15对点训练1. (2017・4月浙江选考• 25)下图漫画所反映的是()A. 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B. 从关贸总协定走向WTOC. 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D.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答案B解析从漫画中的“日内瓦”“乌拉圭回合”“1993”等信息,可知与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故选B项。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板块串讲课件
时期
发展历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
社会主义 革命与建 设的探索 实践 (列 宁时代)
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 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 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 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面对现实的实验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的政治经 济危机
(二)“轻重”难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与 建设的探索实践 (列宁时代) 发展历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追随“理想”的实验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 的政治经济形势
时期
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工业 革命与建 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 设的探索 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实践 (列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 宁时代) 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经济 政策调整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 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 二战 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后 (2)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 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出现“混合经 济”;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 宽了经济活动领域
五、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2大线索 (一)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时期 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1)著作: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新中国 成立后 内部矛盾的问题》 (2)主张: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方针,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类矛盾学说 (3)影响: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9版高考历史(通用)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配套课件:板块三 世界史·专题总结
(8)启蒙思想家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
用自然神论和无神论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用“天赋人权”的
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来反对贵族
的等级特权,进班牙的 “海洋时代 ”:葡萄牙、西班牙分别开辟西
欧—好望角—印度和西欧—美洲—印度的新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进
(3)一战后,通过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 时期。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到1920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得 以巩固发展。两种意识形态和两种社会制度 ( 资本主义制度与社会主义 制度)并存和斗争。 (4)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美苏两极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 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冷战,美苏争霸。20世纪50 年代末以来,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改革,但屡受挫折。20世纪 6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5)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6)20世纪50~90年代 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作用下,资本主 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经济干预, 私人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福利制度普遍建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突出。欧洲从欧共体 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亚太经合组织建立和壮大。 (7)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60年代到90年代,欧洲率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欧共体建立,并发展到欧盟。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北 美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建立,表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世界 贸易组织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板块三 世界史
世界史· 专题总结
——抓线索、联热点
内容索引 抓线索——重视历史发展的延续性 联热点——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模块3 专题12 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
专题十二现代世界经济模式的创新与调整———————主干知识串联·网络构建———————(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整体感知]一个主题: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核心主题讲练·层层突破———————(对应学生用书第87页)主题一苏俄(联)经济模式中探索市场调节与政府干预的关系■主题纵向贯通一、政府干预排斥市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表现: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自由贸易,实行义务劳动。
(2)影响: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十月革命成果;引起人民不满,引发新的政治经济危机。
2.斯大林模式(1)表现: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影响:开辟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为反法西斯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压制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的积极性,忽视市场经济规律,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关键因素。
二、政府干预下的有限市场——新经济政策1.表现: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实行工资制。
2.影响:实践上,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理论上,实现了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找到了一条使苏俄(联)正确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对市场调节的再次尝试——战后苏联改革1.表现:赫鲁晓夫改革中下放权力、“物质利益原则”等;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推行新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中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承认市场的调节作用等。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三现代史部分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学案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考点一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过程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重点深化] 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抓题眼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了“遏制”政策。
答案 D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答案 B解析杜鲁门主义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国的称霸,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专题总结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过程线索1 近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历程(1)15世纪末在西班牙、葡萄牙王室支持下,开辟了从海上到美洲、亚洲的新航路,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2)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国家殖民扩张及贸易活动,为世界市场的巩固扩大提供了物质动力。
(3)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人类生产出现质的飞跃,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9世纪末,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1917~1929年借助于美国的资本,战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美国成为世界经济新霸主,日本崛起为东亚霸主。
苏俄(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1929~1941年两种社会制度下的创新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打击了资本主义自由放任政策。
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展现了资本主义的活力。
1925年,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28年,苏联农业集体化开始。
到1936年,斯大林模式基本建立。
(6)20世纪50~90年代二战期间和战后初期,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作用下,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高速发展时期。
资本主义国家加大经济干预,私人企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福利制度普遍建立。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日益突出。
欧洲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亚太经合组织建立和壮大。
(7)20世纪90年代以后,从60年代到90年代,欧洲率先开始了一体化进程。
欧共体建立,并发展到欧盟。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组织建立,表现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线索2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历程(1)1918~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纯计划经济模式,有利于战争胜利;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由于超越当时生产力水平而失败。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内容与模块整合板块整合三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学案
板块整合(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世界和中国阶段一世界现代化经济模式的探索——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特征归纳]20世纪上半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现代化模式创新与调整是该时期的典型特征。
(1)政治上: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人类历史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经济上:十月革命后,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先后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最终确立斯大林模式;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3)思想艺术上:凯恩斯主义为国家大力干预经济奠定了理论基础;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达背景下人类的精神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
[命题链接]视角1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1)从政治上看,通过实施罗斯福新政,美国三权分立和制衡体制经历了一个从以国会为中心到以总统为中心的转变过程。
在政府的宪法框架内,总统权力不断扩充,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
(2)从经济上看,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背景下的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3)从思想上看,国家干预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罗斯福新政采取“以工代赈”的救济思想,制定社会保障法,还推动了注重环保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
视角2 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认识斯大林模式的特点(1)从政治上看,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2)从经济上看,斯大林模式是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如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等。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二近代史部分板块综合学案
板块二近代史部分板块综合一、中国近代史二、世界近代史一、中国近代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三次机遇1.第一次(1)机遇:1911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初步尝试。
(2)失去机遇的原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逐步恢复了封建帝制。
他死后,北洋军阀继续实行封建独裁统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荡然无存。
2.第二次(1)机遇: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并促成了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中国再次出现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机。
(2)失去机遇的原因: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3.第三次(1)机遇:抗战胜利后,各民主党派在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联合斗争,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2)失去机遇的原因: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压制或解散民主党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底破产。
二、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阶段(15~16世纪)(1)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使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世纪生产经验的积累为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
(2)标志:天文学领域的革命。
2.近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阶段(17~18世纪中期)(1)原因: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手工工场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2)标志:牛顿力学体系的创立。
3.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1)原因:随着该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高考二轮历史 第3篇 话题3 20世纪世界现代新趋势
面对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问题,20世纪,人类不断探索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运用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发展;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并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
20世纪,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相互借鉴,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品主题纵横——深化认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改革1.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2.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希望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这一政策忽略了俄国落后的生产力水平;面对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列宁逐渐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斯大林体制的形成和改革(1)形成: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单纯依靠政府的手段发展工业化,虽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但是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2)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都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了改革,但是,都没有突破原来的体制,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戈尔巴乔夫改革打破了斯大林体制,但是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
4.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逐渐将中国引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轨道,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经济,走上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调整1.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危机,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仅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也引发了国际关系的紧张,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2.罗斯福新政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以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考点一两极格局与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实力增强,争夺世界霸权。
(2)表现(3)影响:一方面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另一方面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2.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①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①确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重点深化] 两极格局对峙局面的特点(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4)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
该漫画表明( )A .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B .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C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D .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抓题眼漫画中几个人在听到无线电广播内容——“斯大林格勒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后被“吓倒”,说明这一时期苏联进行经济建设引起了它的“敌人”的恐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苏联推行了“遏制”政策。
答案 D1.与杜鲁门主义相比,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强调“计划”的目标是“战胜饥饿、贫困和混乱”。
这表明“马歇尔计划”()A.与杜鲁门主义手段相同B.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C.彻底颠覆了杜鲁门主义D.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不一致答案 B解析杜鲁门主义提出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手段,故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运用,实质都是遏制苏联,稳定资本主义秩序,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根据材料中马歇尔计划“删掉”了“关于共产主义的明确提法”,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更为隐蔽的特点,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实质相同,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目的都是实现美国的称霸,故D项错误。
2.(2018·江南十校联考)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实行浮动汇率和黄金的货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国际货币体系呈现多元化趋势。
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根源是其本身不可调和的矛盾B.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多元”与世界经济多元化的“多元”呈现一致性C.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不再是世界各国主要的储备货币D.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实际上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答案 A解析1973年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发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地位,所以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实力与其经济发展不一致,最终不得不宣布美元贬值,故A项正确;货币“多元”指的是多种货币充当世界货币,而经济的多元化指的是多极经济力量的发展,不具有一致性,故B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仍是重要的国际货币,故C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是美元占主导地位的解体,不是对金融市场有序性的否定,故D项错误。
考点二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趋势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1)表现①欧洲走向联合:法德和解,欧洲共同体成立。
②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力争成为政治大国。
③第三世界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
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2)影响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的推动。
(2)表现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重点深化] 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1)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上各种力量经过不断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从量变逐渐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
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这种稳定的均势被打破,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具体表现。
(2)对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认识①促使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关系中心舞台转移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国家之间斗争的焦点是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谁在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取得胜利,谁就能成为多极中的一极。
②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出发点。
③国际经济关系是最基本活跃的因素,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和文化关系的发展变化。
1.(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35)下图反映了1945~1975年间联合国成员国的变化情况,这表明(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B.欧共体的成员增加C.世界贸易范围明显扩大D.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加强抓题眼图片信息显示增加的成员国主要是亚非国家,欧美国家和大洋洲国家总体呈下降趋势。
答案 A2.(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找错点19世纪晚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19世纪中后期越来越多亚非拉国家被卷入世界体系;二十国集团只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而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
答案 A3.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说:“如果我们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上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
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第三种力量。
”其旨在强调( )A.欧洲联合是摆脱困境的必然出路B.战后欧洲衰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C.欧洲联合的关键是政治上的联合D.欧洲联合起来可与美苏分庭抗礼答案 A解析材料强调欧洲联合的重要性,否则“将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欧洲联合是摆脱困境的必然出路,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欧洲联合是可以改变欧洲衰落趋势的,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欧洲联合的关键,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欧洲联合是为了摆脱“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而非与美苏分庭抗礼,故D项错误。
4.有学者认为,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
这主要反映出当今世界( )A.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B.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加强C.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D.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答案 A解析根据材料“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故A项正确;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材料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困材料中缺乏论据,故C项错误;区域集团化取代全球化论述本身就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考点三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1.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重点深化] 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地区化,并由地区化所带动。
但要注意,区域经济集团化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所提供的优惠是一种特殊的只向成员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成员提供的。
(3)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促进大于阻碍。
1.(2018·新课标全国Ⅱ卷,35)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找错点马歇尔计划20世纪五十年代就发挥出重要作用;福利制度在二战后就逐渐建立起来,70年代后逐渐削减,而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世纪60~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是在1971年。
答案 B2.(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34)观察下表推动表中所列国际组织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B.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C.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抓题眼面对西方国家的冲击,新兴独立国家加强彼此经济合作,纷纷建立一些国际组织。
答案 B5.(2018·天津十二区县重点中学一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的国际组织相继成立。
如图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A.发达国家加强合作B.区域一体化的发展C.倡导建立政治合作D.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答案 B解析第一幅图片代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其中的墨西哥显然不是发达国家,故A项错误;无论是第一幅图片代表的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第二幅图片代表的亚太经合组织,都是区域一体化的合作组织,故B项正确;无论是北美自由贸易区还是亚太经合组织,它们迄今为止都只是单纯的经济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的墨西哥与美国、加拿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去甚远,而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最发达的国家,也包括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