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俊迈 气宇轩昂——张伯英先生书法艺术概述
浅议民国书法家张伯英
78
张伯英 行书四条屏 1933年 私人收藏
外力强加而引起的内在无可奈何的变,另一方面是中 国的早慧知识精英对于中国社会与政权本体问题的思 考而进行了各种尝试;二是沉重,这种沉重一是来源 于传统的深厚而带来的沉重,另一面是在变与不变、 如何变之间的沉重以及士人心态的变和变与不变的对 抗矛盾。知识分子或社会精英在这样的变局中,无论 是激进还是保守,都会有一定的表现。葛兆光在《且 借纸遁》中有这样的表述:“至少从1895年以后,中 国大概很少有全然闭目塞听的人了,无论他自己持什 么立场,都不得不回应当时流行的问题。”在那个时 代无论是什么样的知识分子都会对当时的流行问题有 一定的看法与反应。但我们纵观张伯英的诗文,或许 是因为散佚太多,从留下来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 多是友朋应和或者论书诗,或是中秋寿诞之类的诗 咏,当然在吟咏中也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与惆怅,甚至 是忧郁与牢骚,但似乎在张伯英的世界中对于社会变 革、社会思潮于心无动,似乎他在任的政权与他是无 涉的,亦或是他能置身事外,或许他真的就是冬烘。
79
张伯英 楷书对联 1915年 私人收藏
80
张伯英 行书 1940年 私人收藏
词更是酷爱,定居天津时,还专 门到北平参加诗会与修禊。许宝 蘅、夏仁虎都曾担任过北洋政府 国务院秘书长,而郭则沄担任过 铨叙局局长。张伯英与这些士大 夫官员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 在于他是将诗文书画研究、鉴定 碑帖、方志研究撰写等官员们消 闲的玩意作为人生事业来做的。 从张伯英的本性,做官与否与做 多大的官对他意义并不大,他或 许也并没有太放在心上。有人 说,既然是儒家思想为主导,儒 家不是强调学而优则仕吗?因为 从他的为官之路看,他长期做的 是小官,进入北洋政府国务院, 他从事的也是文案起草之类的文 书工作,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 此是一;其二是,他对于官差兴 趣并不大,为什么这么说呢? 1917年,他任职北洋政府国务院 秘书,获准拓《三希堂帖》及 《快雪堂法书》,并作校勘;1925 年,任国务院秘书长,获准再拓 《三希堂帖》数通,续为校勘。 如果是他对官位非常重视,怎么 会有这样的举动呢?这不是玩物 丧志吗。我非常赞同徐州董尧的 判断,“统观张伯英的历史,我 认为他当官是被动的,是应付 的,没有获取权力和金钱的目 的。他是书法艺术家、理论家、 古碑帖的鉴赏家,他努力他的追 求,他实现了他的目的”。目的 是什么,可以肯定不是当官。他 在北洋政府的官,是因为同乡同 学徐树铮的推荐与提携,其实是 徐树铮将文案之类的事交给了张 伯英。但张伯英因此与皖系联系 在了一起,许宝蘅在民国十三年 十月初七的日记中说:“晤张勺 圃,勺圃本合肥旧人,久在秘书 厅,自定国军败,退居数载。” 这里有两点,一是张伯英退居的 原因是1920年直奉联手击败了皖 系,段祺瑞下台,徐树铮去职, 张伯英因为是徐树铮的关系,于 七月退居, 12月,父亲亡故,他 回徐奔丧,认为张伯英是因为父 亲病故而退居,是不对的。他的
齐白石的老师——张伯英书法赏析
齐白石的老师——张伯英书法赏析张伯英(1871-1949),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
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
江苏铜山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
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
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
也为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老师。
人物生平更承其祖张达,其父张仁广(字溥原),纳赀为通判,居河南达30年。
仁广善词章,尤喜书法,手不释管。
伯英幼承庭训,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伯英与其叔张从仁(字云生)年龄相若,幼年时一同就读于萧县李辅中家之私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与其子徐树铮(字又铮)为同窗好友。
塾师张永伟传教导,又跟随其外叔祖陈逊齐研习书画,后师从徐南葵,桂中行,冯煦等。
1887年,金坛冯煦(清丙戌探花,翰林院编修),应徐州知府桂履真(字中行)之聘,任徐州云龙书院山长。
伯英时年17岁,遂为冯煦入室弟子,受益匪浅,被誉为后起之秀。
1902年清廷补行“庚子辛丑恩科”考试,张伯英与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
是年,张氏叔侄为维持家计,开馆授徒,桂中行知府召伯英来彭城,假馆舍(徐州府学),常于槐下读书。
1911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铁路局,与徐树铮同寓,伯英曾南游广州,复返南京,设馆数年而北上。
1914年,段祺瑞任陆军部长,徐树铮为陆军部次长,遂聘张伯英为秘书。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段祺瑞为北洋政府临时执政,张伯英任副秘书长。
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张伯英目睹官场的腐败黑暗,毅然引退,从此再不涉足政坛。
而开始了鬻字治印的书画金石生涯。
以艺术劳动谋求衣食。
1949年,在贫病中逝于北京“小来禽馆”中。
书法艺术张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
”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精于识帖,辑有《来禽馆帖》10卷。
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禽”等语,又追慕邢侗,故称小来禽馆。
“寻本求真”——论张伯英碑帖学思想的意义
“寻本求真”——论张伯英碑帖学思想的意义
司云懿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年(卷),期】2022()6
【摘要】张伯英负善鉴之名,精于碑帖评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碑帖研究学者,是民国书家中研究刻帖的集大成者。
张伯英幼时学书,书法广求博取,碑帖结合,点画沉稳,笔力端庄,风骨刚劲而又秀逸洒脱。
近代社会巨变,在石刻拓片通常只注重结构、不注重雕刻刀法和纸墨的研究环境中,书家所谈大多禁锢于碑学审美范畴之内,而张伯英先生却品评刻本异同、优劣。
对碑刻大家来说,笔锋墨韵与碑刻拓本同样重要。
因此,分析张伯英对传统碑帖的鉴赏活动及其碑帖观念的形成,探讨张伯英在碑帖学方面的影响,以此展现中国近代碑帖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司云懿
【作者单位】大连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
【相关文献】
1.张伯英论碑帖临习的意义及方法探析
2.张伯英的帖跋研究思想
3.论张伯端的老学思想
4.关于张伯英碑帖鉴定观的解读
5.论张伯英"碑帖兼容"书学观的形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朴实秀逸、气韵洒脱——民国魏碑大家张伯英的书法艺术
朴实秀逸、气韵洒脱——民国魏碑大家张伯英的书法艺术作者:***正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三位张伯英。
一位是汉朝时期的草圣张芝, 字伯英;一位是民国时期千唐志斋的创始人张钫, 字伯英;另一位就是我们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民国时期的魏碑大家——张伯英。
张伯英, 字勺圃, 一字少溥, 号云龙山民, 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
清同治十年 (1871) 生于江苏铜山县三堡镇榆庄, 1 9 4 9年病逝。
在当时的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 张伯英的书法可谓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先生出身书香门第, 家学渊博。
他的祖父和父亲皆喜作书, 手不释管, 他妻子的书法也是刚劲有力。
他的叔父藏书甚丰, 为张伯英研读、学书和鉴赏打下了基础。
张伯英18岁就中了举人, 1910年 (宣统二年) 考七品京官来北京住地安门慈慧殿三号。
先生在京师与志士名流共事交往, 像康有为、梁启超、罗振玉、郑孝胥、齐白石等, 和于右任、张学良也有深交。
1914年起任北京政府陆军部秘书、将军府秘书、国务院秘书厅帮办。
1 9 2 4年任临时政府秘书长。
张先生个性耿直, 书生意气较浓, 他看到军阀割据、政客虞诈、民不聊生、国事之不可为, 七七事变爆发, 平津陷落, 敌伪要人王克敏屡次邀请张伯英就任伪职, 先生坚决拒之, 矢志名节, 穷且意坚, 闭门谢客, 读书耕墨, 可见高风亮节。
张伯英师从冯煦, 冯煦为云龙书院院长。
张伯英早年的正书学颜真卿, 草书学王铎。
18岁时看到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后, 而改习北碑, 终身不辍。
先生虽然以北碑为主, 但他并没有扬碑抑帖的偏颇。
他的传世作品以魏碑和行楷为主, 根植汉魏, 化以苏黄, 气脉贯通, 方圆并用, 不落窠臼, 他的楷书功力非常深, 北碑唐楷熔为一炉, 可谓登峰造极。
从他的作品来看, 他的笔力浑厚凝重且气韵洒脱, 字体朴实秀逸, 古拙自然。
从笔墨中可以感觉到其刚劲风骨, 点画所到之处, 笔笔中实, 字字气足, 传统功力极其深厚。
居高声自远——记我的外高祖书法家张伯英
居高声自远——记我的外高祖书法家张伯英居高声自远——记我的外高祖书法家张伯英南师大附中郑茗心姑姑从老年大学书法班“下课”,带回来一张书法“拓片”,两条幅上写着“高人洗梧树”“君子爱莲花”,落款是“张伯英”。
姑姑在临帖学“祖”。
张伯英是我曾祖母张慈慧的父亲,我的外高祖。
爸爸的藏书中,不少与这位先祖有关。
《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张伯英卷》载文盛誉他是“20世纪书法一代宗师”“彭城书派的滥觞”。
翻开徐州史志可知,从先祖伯英公的八世祖开始,就满门精英,一脉袭承。
或因武举,累官至清总兵、副将;或以倡建徐州州学宫文华传世。
门鼎族望,给了先祖伯英公良好的家教莨苑和成才环境。
16岁即入云龙书院,为清丙戌探花、云龙书院掌门冯煦门下最年少的后起之秀。
1902年与其叔张云生赴金陵应试,叔侄同科中举,传为佳话。
其后,先后在徐州、南京开馆授徒。
1924年升任北洋临时政府副秘书长。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伯英公引退,在荣宝斋以字谋生。
1949年在贫病中逝于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家中。
先祖伯英公祖父、父皆善书。
公幼承庭训,10岁时初效嘉庆朝著名书家郭尚先笔势,又临颜真卿、二王及宋元群帖,会于心中,融于笔底。
18岁随祖父赴金陵,受包世臣《艺舟双楫》影响,开始研习魏碑《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以帖笔写碑,纳碑入帖。
故其字根柢魏碑,参以苏、黄,而自成一家。
弱冠时书法已引书界惊异,称“书体独创”“前所未有”。
后远寻师学,孜孜磨砺,终成近代书法、金石大家。
中央美院副院长刘勃舒称赞伯英公“其书用笔方圆兼备,古拙自然,有夺人之效应。
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
遂以彭城书体名于当世,为彭城书派接武前贤之盟主”。
清末民初,伯英公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民国书法四大家。
萧一山所著《清代通史》书名就是由孙中山、蔡元培和伯英公题署的。
当年平津京(南京)沪一带市招匾额多为公书,琉璃厂三大书社之一的“富晋书社”的匾额、北京前门大栅栏“亿兆棉织百货店”、琉璃厂西大街“观复斋”、东大街“墨缘阁”牌匾,皆为公书,至今高悬门前。
他是创新“彭城书体”的书法大家,还是齐白石和启功的老师
他是创新“彭城书体”的书法大家,还是齐白石和启功的老师提到张伯英,可能很多人对这个名字很陌生,他是近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独成一体“彭城书体”。
他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又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在当时为世人瞩目,并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据说是画家齐白石、书法大家启功的老师。
张伯英是江苏徐州铜山人,字勺圃,号云龙山民、东涯老人。
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他的父亲张仁广善词章,尤其喜爱书法,经常手不释卷。
张伯英年幼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二十岁时,他的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
张伯英不仅是书法家,他还是著名的金石鉴赏家、碑帖学者、诗人、政治家。
他的诗文清新俊逸,学养深厚。
代表作有五言诗《如汉云九日登云龙山韵》、七言诗《和汉云山楼共话》等,他的诗中洋溢着真挚感情。
先生一生正直,颇有节行。
晚清官场的黑暗和变幻莫测,使得他的从政之路并不好走,他先是在光绪年间考取贡生,后又中举人。
辛亥后,相继任职于北洋政府陆军部、国务院秘书厅秘书长职务等。
日军占领北京后,他不屑于和封建军阀同流合污,于是抛弃官位,卖字卖文为生。
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其所藏王羲之的《十七帖》,被张伯英坚决拒绝。
他在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的情况下,仍然保持高尚清雅的节操,醉心于书画金石艺术。
张伯英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经过自己的刻苦研习和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
彭城书派素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
他在继承彭城书派传统的基础上,又植入汉代书法精神,再学习并内化苏黄二人书法,笔力凝重。
后又受康有为、包世臣等金石学派的影响,精习《张玄墓志》等北碑,书法骨格超凡。
张伯英有传是齐白石、启功的老师,是否真的拜过师我们不得而知,在张伯英去世后,从二人怀旧的诗文中,可以受张的影响深。
齐白石写诗赞其:"写作妙如神,前生有夙因,空悲先生去,来者复何人。
"启功撰文回忆张伯英:"先生仙逝已50余年,追忆教言,尤有理解未足处,其愚钝可惭,而求教未足,仰叩未尽为可深惜也!"。
他是齐白石的挚友、启功的师傅,书法技术堪称大师级别
他是齐白石的挚友、启功的师傅,书法技术堪称大师级别张伯英他是”彭城书派“的创始人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书法四大家。
他的书法名扬四海,堪称书画界佳作。
今天就和小编了解一下张伯英先生吧!01、幼承庭训,金陵中举张伯英出身于徐州望族,其父亲张仁广、祖父张达皆擅长书法,浓浓的书香气息使他自幼就热爱书法,再加上他天资聪明,又受到严格的训练和良好教育,学习书法很快就深入堂奥,弱冠时诗文、书法已崭露头角。
5岁时,张伯英与张从仁入村塾,受业于徐葵南先生,当时徐葵南的儿子徐树铮跟着随读,久而久之,张伯英与徐树铮成了好友形影相随,食宿同伴。
只是后来,徐树铮入了军界,张伯英却在家练起书法。
但二人经常书信来往,思想相通。
1902年,一心想登科进仕的张伯英赶上了科举考试的末班车,与叔叔张从仁到南京参加考试,同科中举,成为了大家口中的后起之秀。
02、辞去官职,投身书法张伯英一介书生,本该潜心书法,奈何在幼年好友徐树铮的力荐。
从徐州转赴北平出任民国政府陆军部秘书,虽政务繁巨,但稍有闲暇,张伯英即投身书法研究,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张伯英亲眼目睹了请愿学生被北洋军阀残忍杀害,官场中的黑暗与腐败让为人正直的张伯英痛感政途险恶、国事难为,于是抛弃官位,在好友的帮助下在北平购得北官房中的一所院子,开始了靠写字、卖画维持生计的艰苦生活。
彻底脱离政坛回归自由后,张伯英以一个独立文化人的身份,定居于北平这个文化之都。
北官房这个院子里非常幽静、树木葱郁,花草芬香,唯一不便的是每逢大雨时院子里常有积水,张伯英却将这看作是“画龙点睛”一景,还亲手在院门上提写了,“何陋之有,且住为佳”的楹联,没想到这随手一写的楹联却深受邻里的喜爱在那一带成了名联。
他给自己的画室取了两个斋号一个叫“小来禽馆”,另一个叫“东涯书屋”据小编了解这两个书斋名称背后隐藏还隐藏着两个小故事。
早前张伯英有幸得到王羲之的《十七帖》,在翻看帖子时,被贴中“来禽”二字所吸引为了表达对王羲之的崇敬,这才把自己的画室取名为“小来禽馆”。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是明代文人,他的楷书风格独具特色,充满了艺术和个人风格。
本文将探秘张伯英楷书的风格特点。
张伯英楷书注重笔画的稳健和有力。
他的笔画一气呵成,有骨力,给人以稳定和有力的感觉。
他的笔触刚劲有力,流畅自然,没有半点生硬之感。
他的笔画之间衔接紧密,有序而不拖泥带水。
他善于运用反复弯曲的笔画来描绘物象的质感和形状,使整幅作品更富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张伯英的楷书注重结构的严谨和规整。
他的作品构图秩序井然,布局合理。
他的字形清秀,勾勒出每个字的外形轮廓,使之显得整洁利落。
他的字之间的间距适中,不仅使得每个字独立明确,而且整幅作品的整体效果也更为和谐。
张伯英的楷书寓意深远,体现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和认识。
他的作品中经常见到一些意象和符号,如青山绿水、牧羊人、和谐之象等,这些都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寄托和赞美。
他把这些形象通过楷书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作品更有内涵和意义。
他的作品还富有哲理和梦幻色彩,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凝聚了他对艺术和生活的独立见解和认识。
他的作品独具个性,充满了艺术感和思考。
他的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往往引人深思。
他的楷书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一种表达和思考。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内涵,一直受到后人的赞赏和传承。
张伯英书法刍论
29张伯英 《右军书范》内页题跋 纸本 1915年张伯英 《右军书范》封面题跋纸本总第 期·书画大家CHINESE A RTISTS I N P AINTING & C ALLIGRAPHY 2023 10.168□ 陈 宇张伯英书法刍论张伯英(1871-1949)张伯英(1871-1949),江苏省徐州府铜山县三堡榆庄村人,谱名启让,字勺圃,一字少溥,号云龙山民、榆庄老农、东涯老人等。
张伯英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与赵声伯并称“南北二家”,与傅增湘、华世奎、郑孝胥并称“四大家”。
他的《法帖提要》是一部系统研究刻帖的专著,是近代研究刻帖最为重要影响最大的书学著作。
同时,他还是著名收藏家、碑帖鉴定家、文献方志专家、诗人,他收藏丰富,以碑帖为主,同时还收藏汉画像石,他收藏的《宋拓十七帖》,现藏上海图书馆,是《十七帖》最为著名的拓本;他收藏的汉画像石主要为徐州睢宁双沟出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牛耕图》;由他主持编纂的《黑龙江志稿》,是黑龙江第一部省级通志。
一张伯英的书学之路,最大的特点就是以鉴促书、以书促鉴、鉴创两进。
在研究、鉴定历代碑帖中深入传统,又将研究心得在临摹创作中付诸实践,领会古人笔法、结构、章法,体悟古人书法神采,进一步提升鉴定眼力与能力,书法创作与碑帖鉴定有效互动,学思两进。
他在写给好友赵毅斋的信中说:“近年阅帖自遣,于宋以来丛帖所见颇多。
剖析书迹真伪,略无所失,但目力能优于前人,而手腕尚不及。
今人衰懒,难复求进,外间虚名不足为据。
”虚名当然只是朋友间的客气,这封信大约写于1939年,是时,他已是古稀老人,但对于书法的研究和探索,依旧不曾松懈。
张伯英学书与鉴定碑帖、字画几乎是同时期展开的。
据其年谱记载,1880年,他从颜鲁公入手学习书法,1883年,他随其祖母陈太夫人访外叔祖逊斋陈敏先生,获赠《清河书画舫》及王铎书法屏条,他在《徐州续诗征》卷八陈敏条下说“予入学时,赠王觉斯真迹二轴及《清河书画舫》,予知研究书画,实有老人启之”②,这前后仅相距3年。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1468-1544年),字式古,江苏扬州人,明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楷书风格独特,凝练有力,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瑰宝。
本文将探讨张伯英楷书的风格特点和艺术成
就。
张伯英的楷书有着独特的风格特点。
他的楷书字体端庄工整,笔画精细而精巧。
他笔
势洒脱,用笔自由,字形骨韵悠长,线条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性。
他的楷书字体饱
满有力,给人以厚重之感。
他笔法深沉稳重,造型凝炼而不失俊美,给人以稳重庄重之感。
他的楷书字体变化丰富,多样化,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他善于运用各种字体的特点,
使其笔画充满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
张伯英的楷书作品在当时非常受到推崇,他的书法成就也非常高。
他是明代著名的
“四大家”之一,与董其昌、杨时中和赵孟頫并称。
他的楷书承袭了宋代颜真卿的传统,
又吸收了蔡邕、柳公权等前人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而独特的艺术风格。
张伯英的楷书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楷书,都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欣赏价值。
从他的作
品中可以看出,他笔法的韵味和精神,使人们深受感动。
他的楷书不仅字体工整,而且意
境深远,表达力强,给人以很大的艺术享受。
张伯英楷书风格的独特性和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楷
书作品被广泛收藏,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他的楷书风格对后世书法家影响很大,他的艺术成就也是后人所推崇的。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品欣赏
中国草书四大家的风格及其代表作品欣赏一、“草圣”张芝后汉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
勤学好古,淡于仕进。
朝廷以有道征不就,时人尊称自为“张有道”。
好书法,最擅章草。
张芝曾临池学书,池水为黑,家中衣帛书而后练,于此可见其功力之深。
被后人称赞“超前绝后,独步无双。
”尊为“草圣”。
张芝在书坛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
《书断》卷中列张之章草、草书为神品,曰:“尤善章草书,生诸杜度、崔瑷。
龙豹变,青出于蓝。
又创于今草,天纵颖异,率意超旷,无惜事非。
若清涧长源,流而无限,萦回崖谷,任于造化”。
张旭、韦诞、索靖、王羲之父子、张旭、怀素之草法,均源于伯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二、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张旭苏州人,字伯高,一字季明。
善草书。
时以李白诗歌,裴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为人桀骜狂放,精善草书,不治他技,为人豁达,嗜酒,世号“张颠”。
明瓒《云林集》谓张旭草书《春草帖》锋颖纤悉,可寻其源。
而麻纸桦煤,古意溢目,真足为唐人书法之冠。
张旭草书《古诗四帖》《草书古诗四首》,辽宁省博物馆藏,墨迹本,五色笺,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
传为张旭狂草之作,极为珍贵。
其内容,前两首是庾信的《步虚词》,后两首是南朝谢灵运的《王子晋赞》和《四五少年赞》(疑为伪托)。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
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
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释文:东明九芝盖,北烛五云车。
飘飖入倒景,出没上烟霞。
春泉下玉霤,青鸟向金华。
汉帝看桃核,齐侯问棘(原诗为枣)花。
应逐上元酒,同来访蔡家。
北阙临丹水,南宫生绛云。
龙泥印玉简(原诗为策),大火练真文。
上元风雨散,中天哥(原诗为歌)吹分。
虚(原诗为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张伯英,字方正,号南溪,江西吉水人,生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卒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
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尤以楷书传世。
张伯英工诗文工书法,与徐渭、谢榛并称“徐谢张”,并与谢榛并称为“南画北书”。
他的楷书刚劲有力,笔势遒劲,极富有张力,独树一帜,被誉为“明末楷书第一人”。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张伯英楷书风格所特有的韵味和特点。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平稳稳健,骨力雄健。
他的《中》字,字眼无渐变,横、竖、撇、捺的结构错综有致,使得字体富有力度。
其用笔粗重挺拔,线条结实有力,有力度,注重笔锋的变化,表现出奔放豪爽的艺术性。
张伯英的楷书注重“神形合一”,精神意境丰富。
在书法作品中,文字之外流逸着浑厚的人文情感,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
他的书法不光是书写文字,更是表达个人的情感,表现出他内在的真情实感。
这种文学意境的浓重,是传神的,笔法与意境完美神形合一。
张伯英的楷书用笔执刚,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技法的运用。
他的字法显得精彩非凡,宽广刚毅,取法汉隶,字体立体感强烈,运笔奔放且娴熟,极具艺术性。
张伯英的楷书着重表现笔势,注重形体结构,端厚和丰满,线条饱满而稳中有变,展示了其文字的刚健,朴实和率直。
张伯英的楷书给人以厚重之感。
他的实诚和豪爽与书法展现的变化无常相互交融。
字体秀丽而不失威仪,书写端严毅重。
其作品中的字体结构常常宽厚饱满,使得书法作品给人一种沉稳和厚重之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深受后人推崇。
其字体端严正直,富有神韵,极富表现力。
他的楷书作品唯美大方,以粗准的笔锋、丰富的墨色、丰满的结构和变幻的轮廓完美融合,给人的审美带来无限美感。
张伯英生平虽短暂,但书法风格却极为独特,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张伯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风格以其严谨、规整而著称。
张伯英的楷书具有独特的特点,探赜其风格的源起和特征是我们研究他的书法艺术的重要方向之一。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可追溯到他所学习的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和柳公权的风格。
颜真卿是唐代的楷书大家,他的楷书以结体饱满、笔画浑厚而著称。
而柳公权则是唐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楷书以笔画挺拔、线条疏朗而著称。
张伯英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格融合于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楷书风格。
他的楷书作品结体端正,笔画严谨,每一笔每一划都经过精心的考虑和安排。
他追求墨韵的饱满曲线,以及笔墨的浑厚感,同时注重形态的匀称和平衡。
他的笔画一气呵成,霸气十足,展现出了他的深厚的书法功力和个人的创作风格。
在笔画的运用上,张伯英善于运用笔尖和笔腹的交替,使得笔画的粗细有机地变化。
他的笔画力度适中,有点厚重,但不显得过于僵硬。
张伯英的笔画通常留有着一定的余白,这使得他的作品更具立体感和空间感。
他的笔画流畅自然,具有一种韵律感,给人以舒畅和愉悦的感觉。
除了笔画的运用,张伯英的楷书风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技巧和特点。
他善于运用重轻相间的手法,使得作品的墨迹更加丰满,立体感更强。
他注重用笔的准确性和一气呵成的动感,通过点画相间的手法,使得作品的层次感更加丰富。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还注重了对字形规范和整齐的追求。
他在书写每个字的时候,都追求字形的完整和规整。
每个字的笔画之间都具有一定的间隔,字形之间也保持了一定的距离。
这使得他的作品整体看上去更加秩序井然。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以其严整、规矩而著称。
他将颜真卿和柳公权的楷书风格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同时又保持了古代楷书的传统和精髓。
他在笔画的运用、字形的规范以及整体的布局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现手法。
他的楷书作品在形式上严整而又富有韵律感,在笔墨运用上精湛而又丰富多样。
这些都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一笔。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张伯英(1572-1645),字子甫,号东篱,明末文学大家,以诗文、书法、绘画三技并长,被誉为“张子甫三绝”。
其楷书风格具有独特的鲜明特点,因此在书法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以大体豪放,端脑清秀、构成严密而融汇古今、得宜相处之妙,刚柔相宜,具有独特魅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特别的笔法张伯英的楷书中,筆畫粗大而有力,富于运动感和张力。
以行书受“呼吸”的影响而有节律地摆动筆画,营造出奔放激昂的视觉冲击。
虽然力度大,但毫无张飞状,润泽光润,粗书之中更留给读者几分雄健正气,兼有许多婉丽风姿。
二、独特的布局张伯英的楷书,布局严谨,字体端整。
每个字之间的位置、大小、距离,都经过深思熟虑,也是其鲜明个性的表现。
特别是他的标题,常常以不同大小、不同粗细的字体、多种不同结构的布局来表达,大气而有魅力,让人一眼就能从整个文章当中找到中心,感受到文字力量的集中。
三、精致的造型张伯英的楷书造型,雕刻感极强,独具特色。
字体的边缘线条峭拔,清晰明快。
某些筆畫的長短各异,比如说“横”,虽然叫做“横”,但却长短不一,一些“横”像是断掉的,一些“横”突兀而高耸,有一种独特的张力感。
此外还如轻轻松松的一句话,用张伯英的手笔书写,居然会变得神采焕发,经典流传。
张伯英笔下的楷书,无论是在谋篇布局上,还是在构形造型上,都有着显著的创意和独特的特色,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张伯英所作的书法作品,浓缩着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她有不一样的魅力,也许他对于书法的感悟与我们不尽相同,但是,我们一定要从他的作品中去琢磨学习,去汲取他对书法所掌握的技艺和心得,以求更高境界的提升。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是明代著名书法家,其楷书风格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被誉为“张伯英体”。
他的楷书以豪放洒脱、构造宽阔为主要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张伯英的楷书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笔力豪放、自然洒脱
张伯英的楷书有一种独特的书写自由感,他常常在写字时竖起笔来,从侧面看去,整个人好像都要被一个强劲的力量带走一般。
他的力度非常大,笔划富有弹性,让人感受到一种生气勃勃的气息。
二、结构宽阔、构图宏大
张伯英的楷书构图宽大,结构上奔放自如,显得非常宽阔,许多字形雄浑有力,出现许多字形直的不成比例,线条较粗,黑白分明。
这种布局上的奔放,使得整篇作品的排版和传统楷书有很大不同。
整篇楷书在视觉效果上给人以一种宏大、雄浑的美感。
三、字迹秀美、书法妙趣横生
张伯英的楷书除了以豪放洒脱、宽阔构造为特点以外,还有一种秀美、妙趣横生的笔墨风格,其中的点、横、勾、挑、折、撇、捺等笔画表现得非常流畅、灵活,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鼓舞人心、妙趣横生的感觉,深受人们的喜欢。
四、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张伯英的楷书不仅在艺术手法上有非常高的成就,更是融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善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书法中表现出来。
无论是在诗文、印章篆刻等方面,他都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蕴。
总之,张伯英的楷书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通过对其楷书风格的探究,我们不仅能够领略到其艺术魅力,更能够深刻体会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
张伯英楷书风格探赜张伯英(1669-1732),字康之,号濒园,山东滕州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他的楷书风格独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誉为“风格独特,自成一家”,是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文将对张伯英楷书风格进行探究。
一、张伯英的生平张伯英生于清康熙八年(1669),祖父张钦成是清代官员,父亲张榛是滕州府同知。
他自幼聪颖好学,喜欢书法和绘画。
后来,他跟随李梦陵学习书法,深受其影响。
他的师承关系为:李梦陵,熊汝霖,熊正鼎,张梁。
张伯英的书法造诣非常高,尤其擅长楷书。
他的书法风格受到戚继光、乔吉、钟洪等人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的楷书在清代书法中颇有影响力,被誉为“风格独特,自成一家”,为清代楷书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政治上,张伯英先后担任过南京江宁道、浙江嘉兴府、江苏常州府等地的知府、道员等官职。
他在政治和书法上都有较高的成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人。
二、张伯英楷书风格探究张伯英的楷书笔画刚劲有力,简练有力,墨迹苍劲有力。
“苍劲有力”是形容张伯英楷书的最恰当的词语之一。
他的楷书笔画刚毅有力,有着明显的个性和风骨。
笔画线条刚柔相济,运笔沉稳有力,字迹饱满厚实,挺拔有力,极富有张力和震撼力。
其字体刚健,纵横有致,一气呵成,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
张伯英的楷书结构严谨,比例匀称。
他的楷书结构严谨,布局合理,字形比例匀称,横竖撇捺布局得当,整体美观大方。
他的字体偏向于方正,字形端庄规矩,条干工整,横竖交错,整体匀称,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张伯英的楷书虽然刚劲有力,但是并不失严谨细腻。
他的楷书字体虽然刚劲有力,但是并不失严谨细腻,在注重结果的同时也注重过程。
他的笔法刚中见柔,用笔舒缓,且轻重得当,运笔疾稳,结体匀称,结构清晰,格局严谨,丝毫不显粗犷之气。
张伯英的楷书兼收并蓄,师法颇广。
他的楷书多方刻印,风格独特,自成一家。
他在书法上多方汇集,兼收并蓄,师法颇广,对戚继光、乔吉、钟洪等人的书法风格都有所吸收,但又能够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具有很强的个性特征。
张伯英(一作伯高)《草书歌》
张伯英(一作伯高)《草书歌》
伯英死后生伯高,
朝看手把山中毫。
先贤草律我草狂,
风云阵发愁钟王。
须臾变态皆自我,
象形类物无不可。
阆风游云千万朵,
惊龙蹴踏飞欲堕。
更睹邓林花落(一作落叶)朝,
狂风乱搅何飘飘(一作飘䬙)。
有时凝然笔空握,
情在寥天独飞鹤。
有时取势气更高,
忆得春江千里涛。
张生奇(一作草)绝难再遇,
草罢临风展轻素。
阴惨阳舒如有道‘
鬼状魑容若可惧。
黄公酒垆兴偏入,
阮籍不嗔嵇亦顾。
长安酒榜醉后书,
此日骋君千里步。
附图:张芝《冠军帖》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字伯英,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
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三国魏书家韦
诞称他为“草圣”。
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
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颇深。
《冠军帖》释文: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
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
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不可耳。
终年缠此,当治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
不讲意不意,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
所游悉,谁同过还复,共集散耳。
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孟云飞选编自中华书局99年版《全唐诗》第十二册卷八二一,p9340)。
东汉书法家张芝简介
东汉书法家张芝简介张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氏。
出身于东汉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是张奂,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度辽、大司农等,有着卓越的战功。
张芝的母亲也是大家闺秀,贤惠淑良。
张芝就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中成长。
虽然出身条件十分优越,但并没有顽固子弟的恶习。
张芝很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潜心书法。
朝廷多次征召张芝出来做官,但是都被张芝所拒绝。
因为他的志向并不在此。
为了更好地学习书法,张芝拜了崔杜为师。
他的父亲张奂,为了帮助张芝练文习字,就命令下人锻造了石桌石凳和墨池,将它们设置在河边。
至此以后,张芝就跟他的兄弟一起,以锦帛为书,临池洗书。
先练写书,然后再洗再写。
这样循环往复日复一日,连池水都被洗黑了。
后来就有一个张芝黑池的典故。
在这段练字的过程中,张芝将崔杜的笔法练得炉火纯青。
最终摆脱了这一束缚,独创了张芝体草书。
张芝的草书,开创了书法界的一个新的时代。
后世历代书法大家都称张芝的草书为“一笔书”。
他的字,一笔喝成偶有不连,但血脉不断。
这种写法,足让书法大家叹为观止。
晋朝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对张芝的草书也情有独钟,颇受其影响。
关于张芝的故事,后人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临池洗墨。
张芝小时候,非常喜欢写字,对于书法,达到了痴迷的境界。
在张芝的家傍边,有一个池子。
张芝的父亲张奂,为了更好地培养儿子的书法水平,就在这个池子边上,设置了石凳和石桌,还买了锦帛给他练。
张芝在这些物质条件的基础上,认认真真的开始练习书法。
他将字写在了锦帛上,写完以后,就将锦帛在池子里清洗,晾干以后再写。
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芝的书法水平越来越高,旁边的池子也越洗越黑。
等到他功成名就的时候,清池也变成了墨池。
这足可以看出张芝练习的勤劳。
除了热爱写字。
张芝还不慕荣誉,鄙视功名利禄。
因为出身名门,其父也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
因此朝廷下旨,特地征召张芝入朝做官。
但是张芝却不领情,数次征召,数次拒绝。
要不是他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或许真的会触怒龙颜,犯下大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度 杀叭 嗒 ? 工 竹 自一 津 根" ? 声屠 费 稚敌 心 祥竹 共 橄忘 俗 冉市 宁 能妹 潜 八淞 全 节承 巾 草言 科 昨炼 俞介 叫 叔仁 真 未案 嘴雀 嗽? 吃 飞恃 你
风骨俊迈 气宇轩昂
— 张伯英先生书法艺术概述
文/ 1 祥德 A
价 本 盲
夏 作 拘 杀 雷 因
两
中国书坛, 在20世纪是十分活跃的时期, 也是名家辈出的时代。 它不仅在书法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同时也为 现代与当代书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尤其是近代一些书法名家的 成就与影响, 更是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张伯英先生, 就是其中 特注目的一位书坛名家。 张伯英, 字勺圃, 一字少溥, 谱名启让, 别署云龙山民、 榆庄老 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等。清同治+ 年 ( 1871 ) 出生于江苏铜山县 榆庄村,1949 年卒于北平,享年 79 岁。 伯英先生,出身书香门第, 祖父卓堂,父亲仁广,皆喜书翰, 其 妻崔敬宜也擅书法, 书字挺拔, 气度不凡, 颇有大丈夫之风骨。其叔 仁厚, 更是藏书万卷, 为伯英书学, 以及研究诗文、 考据、 鉴藏等, 提 供了优越的条件和丰厚的知识源泉。 先生书法, 师从桂履真 ( 中行 )、 刘慈民、 徐崇之、 冯煦等。 后为 冯煦 ( 篙庵 ) 入室弟子。先生才学过人, 且诗文并佳。1902年 ( 光绪 28 年 ) 中举, 1912年 ( 民国元年 ) 就段祺瑞幕府, 为国务院代理秘书 长。先生为人刚正,见官场之腐败而黑暗,无不为之痛心,便毅然引 退,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谢病辞职。此后,走上了教育之道 ( 时在 成达中学执教 ), 专心致力于教育与书学研究, 并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 事业数年。 期间, 先生在京师与一些志士名流交流密切。 诸如康有为、 梁启超、罗振玉、郑孝青、林畏庐、梁上栋、姚元概、林纤、齐白石 等, 尤与于右任、张学良交往甚密。从先生 ‘ .遗墨书后”中获知,当 代著名书家启功先生曾登堂受教 , 启先生赞曰: “ 勺翁所书联, 点画沉 著, 使转雄强, 楹联大学, 如在便笺之上, 殊不见有意用力处。始惊 勺翁于书艺之功,如熔铜铸鼎,只在指腕之间,而莫知其力如何运化 至于斯境也,”白石老人在的 岁时也曾作诗赞曰: “ 写作妙入神, 前 身有宿因。 空悲先生去, 来者复何人。 先生初游京师, ” 即以书法闻名。 秦右衡见其书作乃大加赞誉,曰: “ 此何人,都中无是手也。 想见先 ” 生书法在当时是何等的出类拔萃。时至今日, 北京琉璃厂大街仍存有 先生题写的匾额多件, 天津巨商常子董将题写的 .‘ 永宝斋”大匾携往 台湾,至今仍存。 先生书法,幼承家教, 初以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书法为基石, 继 以北碑为宗, 博览北碑南帖, 尤对龙门二+ 品悉心追幕, 习临数通, 奠 定了坚实基础。 先生学书, 如同历代名家高手一样, 既有主攻目 且 标, 又能遍及历代名碑法帖, 样样揣摩, 个个习研,练就了一身过硬而扎 实的本领。当然, 从学书而言, 无论是宗某家碑帖, 还是追摹何家墨 迹, 其历练的手法在于精与通, 在于师法有道, 在于不泥古, 在于进 而能出, 最终目的是能融会贯通, 以体现自己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风格, 才算是学书有成。先生书法,在传统的历练中, 特富有兼融的太领与
,
盛 二 江 J 工 ,
咬 , J J J j
! 。 } 州 一 ~ -
矛 荀 一雕 冬 佳索 育与 嗜将 找考 介音 一 十 林乙 嗜威 洛怅 " 悠 屯 柬亿 灌斗 "
左 依 伪 决
奋 努 兄 么 八 井 素 笔 应 考 御 言 生 . 病 毛 取 汽 夕 瓜
年
+ .
特 呀 林 吐 水 担 毛 者 午
悉 约 吃 君 与 , 带 允 怡 们 心 节 令 宵 食 嘴 娜 奔
革冬 资君 丁情 , 息少 ? 沛 予铎 林洪 挂玄 音徐 乒息 旬 交伯 象 共今 言林 冲牡 敌鑫 嗽中 喊邵 异
雪 生 众 于 肯 力 相 孚 司 游 编 全 座 帅 毛 鸣 倦 七 错 房
张伯英 悬圃玉阶七言联 180cmx 40cm x 2 1943 年 现藏张伯英艺术馆
一 一 重 读 经 典
姗 朋 地福吸洲
才华, 师古而不泥古, 思路敏捷, 理念明朗, 极具创新精神。正如其儿媳刘永淑女士所 评 :“ 书法脱胎魏碑,自成一体, 笔力浑厚清 宇 ,几具神化。 邑 ” 先生书法, 书体较为全面, 真行篆隶, 皆 有佳作行世, 然最为优秀与突出者, 当为楷 书, 成就最大。其行书也颇为精妙。 先生楷书,无论墓志、楹联、匾额、扇 面, 还是条屏、中堂等, 无不代表着先生的 主要书风特色,并体现了先生的书法成就。 所书风骨俊迈, 气宇轩昂。如楷书 “ 悬圃玉 阶”联,书法坦荡雄强, 遒劲俊迈,笔笔浑 实, 字字血肉丰满。用笔凝重而洒脱, 劲爽 而挺拔, 丝丝入扣, 气足神完, 其用笔不仅 表现出北碑之雄强之势, 且又表现出苏轼用 笔之洒脱之致,实谓风神与气骨精妙之至。 可以说, 楷书之用笔, 其手法贵在有灵动之 趣, 然先生腕下却能运之活脱, 使转自如, 并 主以豪迈雄强之自家风范, 勃发出一种强烈 的音符, 使整个作品凸现出雄伟而壮阔之风 骨与气格。 其楹联之字构, 表现手法端庄而 开张, 古朴而自 然, 既离合自 适, 又伸缩有 度, 其点画的安排极为从容, 无丝毫奇逸之 态,但却鲜明地反映先生书风的个性与特 色。 如楷书 “ 先生墓碑” 书时每字为二公 卜 , 分见方,写得十分严谨, 也很精到, 书风渗 入北碑与颜鲁公之笔意,但书时却如大字, 用笔遒劲圆浑, 质朴而秀宕, 具有浓郁的金 石气味。其字构规整端严, 笔笔卓立, 且能 气宇融和, 精神洒落。 此墓碑为先生晚年之 楷书作品, 其阅历与功力当属炉火纯青。 但 却不难看出先生仍在续以调味, 仍在书风上 提升与完善。我想, 作为书家, “ 无 几具神 化”终难有自己的书坛地位, , 先生的治学精 神, 以及追求目标, 无不是当今书家的榜样, 这也是一代书法大家的品格与精神。 先生的行书, 最精妙的当属一些考 与 品评之作, 所书写得活脱而生动, 遒劲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