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军-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杜甫

杜甫

浅谈杜甫诗中的儒学情怀提起诗歌,人们首先想到的朝代必然是诗歌最兴盛发达的大唐时代,开端有少有奇才的“初唐四杰”,中有盛极一时被称为“光焰万丈长”的“李杜”,晚有风行几朝几代的“元白诗派”“小李杜”,不得不说,唐代是一个诗歌诗人都很多产的朝代,它能被后世铭记,不是没有道理的。

说起唐朝的诗人,我最喜欢和欣赏的,莫过于那个“穷也兼济天下,富更兼济天下”的杜少陵了。

他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生动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变化,是当时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

在杜甫的诗歌中,盛唐诗中那种浓烈的色彩消退了,人们生活的艰辛代替了理想色彩,中年的思虑代替了少年情怀,他的诗歌不再像豪放的李白那样,喜欢描画盛唐的繁荣昌盛之景象,“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而是侧重于描写人生的疾苦,他的诗歌有了一种更加生活化的倾向,他让人们从他的诗歌中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幅幅真实的老百姓生活的画面。

杜甫生活在封建思想非常根深蒂固的大唐时代,其思想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就会受到孔孟儒学思想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的诗中也反映的非常明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的思想中有一种深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忧患和生命忧患两个方面。

杜甫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

奉儒守素的家庭传统对杜甫的政治思想有很大影响。

受传统儒家积极入世精神,杜甫的好多诗中都表现出了对唐王朝命运的忧患。

他亲自见证了盛唐的繁华,见证了中唐的衰微,甚是能预见后来的国家动乱,所以,他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深的担忧,他害怕一个曾经这么繁盛的朝代毁在了自己这一代人的手里,所以他透过自己手下的创作对这个社会表示了深深的担忧。

杜甫诗歌的忧患意识,无论是忧时忧国,还是忧虑民生,都有其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和社会根源。

杜诗的忧时忧国,是从他“忠君”的儒家正统思想出发,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盛衰起伏密切相关的一种忧患意识。

这种意识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得非常强烈。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

唐代诗人杜甫的社会理念与人文主义思想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和艺术最为繁盛和灿烂的时期,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杜甫作为唐代众多杰出诗人中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成为了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杜甫有着深刻的社会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中,而且对于今天的人们仍然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杜甫的社会理念杜甫的社会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他关注于社会现实中的各种问题,例如贫困、战争、政治腐败等,描写了人们在这些问题下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以此呼吁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改良。

例如,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以自己的经历说明了经济富裕和贫困潦倒所带来的巨大差异,表达了他对贫困人民的同情和呼吁社会关注贫困人民的责任感。

杜甫的社会理念还表现在他对于政治问题的关注上。

他以尖锐的笔触批评了唐朝皇室及其官员的腐败和无能,直戳当时的政治弊端。

例如在《丽人行》中,杜甫痛批唐玄宗的奢侈和宠幸柳氏所带来的国家危机,以此呼吁当权者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此意识到保持政治廉洁的重要性。

二、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充分体现了人对世界的关注,并强调了人类存在的重要性。

他通过其诗歌传达了自己对人性的探索和探讨,以此强调了人类的团结、进步和执着不懈的追求。

例如,《将进酒》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人生的豁达和睿智,他提倡人们应该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并经历人生中的一切高潮和低谷,以此彰显人性的无限可能性。

杜甫的人文主义思想还表现在他对于自然的关注上。

他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诗歌中奉献给了人类。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描绘了春夜的雨顺以后的自然景色,通过描述自然界的美丽和奇妙,阐发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

三、杜甫的启示意义正如前面所述,杜甫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社会理念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能够打动人们的情感,而且还对人们的行为、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具有真实启示意义的影响。

例如,他的《丽人行》中对唐玄宗的批判和对自由奔放追求的描述能够启发我们更加注重对于真实和自由的渴求。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

杜甫诗歌中修身齐家的儒家思想杜甫出生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

他的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学者兼大将,曾为《左传》作过注。

他的祖父杜审言是初唐著名的诗人,“文章四友”之一。

父亲杜闲,曾任衮州司马、奉天县令。

对这一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杜甫常常引以为自豪,他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

”(《进雕赋表》)这个“未坠素业”当然也包括了读书做诗这一传统,因此,他又说“吾祖诗冠古”从诗人生平的思想与经历来看,他确实是把“奉儒”与“写诗”当成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事业。

由于他秉性正直敢言。

又未遇明主识察重用,因此只做了很短时间的小官,结果还没能守住,这“奉儒”就只好到诗歌中去表现了。

对于杜甫的儒家思想,在诗人身后的一千余年封建社会的历史里,备受统治阶级的推崇赞赏,他们将杜甫树为“每饭不忘君”“忠君爱国”之忠臣节士的楷模典范;而自“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以来,他又因“奉儒”而屡遭指责,甚至批判。

那么,从杜甫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儒家思想究竟是否全都符合封建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思想行为规范呢?它对于诗人自我道德的修养、理想人格的树立起了哪些作用呢?或者说,儒家思想给予杜甫的主要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呢?下面试作具体辨析。

一、“仁民爱物”的仁爱精神与“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周谷城教授在《儒学别解》中说:“‘仁’这个字,是由‘人’、‘人’合成的”,“‘人’、‘人’意即象人或把人当成人。

对自己讲,要争取做人;对别人讲,要把人当人。

”从“仁者爱人”的仁爱精神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出发,杜甫特别重视人民的生活状况,始终把关心民生疾苦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他的笔下,描写了众多的人民形象:农民、士兵、织妇、船夫、渔父、负薪的女子、无告的寡妇、被迫应征的老汉、提前服役的儿童,诗人不仅从多方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而且还表达了他们的愿望要求:“谁能叩君门,下令减租赋!”(《宿花石戌》)“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儒家从民本思想出发,提倡“节用面爱人”(《论语•学而》)孔子说:“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论语•颜渊》)他的弟子冉求为大贵族季氏“聚敛而附益之”,他闻讯非常气愤,不但宣布脱离师生关系,而且还要其他弟子“鸣鼓而攻之”。

论杜甫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影响

论杜甫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影响

论杜甫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影响摘要: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

儒、道、佛三家的思想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他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他不仅仅实践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他还用自己的实践、行为丰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使儒家思想变得更加切实可行。

这也是杜甫对儒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

他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与儒家的仁者之心打通,而且把佛、道的清净心与对淳朴自然、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贯通了起来。

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杜甫;中国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继承了儒、道、佛的传统文化精神,而且又有所发展。

他为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杜甫的思想是复杂、错综、矛盾、变化的。

儒、道、佛三家都对杜甫的思想起过影响,但其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这是受当时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

唐代社会比较开放,对不同的思想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以儒家为主,兼取百家。

唐王朝统治者为适应当时的政治需要,对儒、道、佛三家学说思想都比较重视并加以提倡。

其中,儒家思想被推为正统思想,儒学被视为治国之本、入仕之途。

在法律制定、社会结构、社会伦理以及人材选拔与使用等方面,儒家思想均占统治地位。

士人入仕,致君尧舜,建功立业,持的也是儒家的进取态度。

李唐王朝将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老子尊奉为先祖,为其立庙祭祀,将道教奉为国教;将庄子、列子、文子封为真人。

《老子》、《庄子》、《列子》、《文子》都被列为经,一度成为士子的必读书与科考的必考项目。

道教的炼丹养气、服食饵药、斋酿祈祷,引发了文人对亦真亦幻、迷离恍惚的仙界幻境的诸多想象和描述,不少文人在失意之后,奉道自遣。

对唐代文人来说,道家思想可以使人返归自然,产生一份对于自然的亲和力。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论杜甫诗中的儒学思想

杜诗,也被誉为诗史,之所以被称为“诗圣”,无非是他悲天悯人的儒家风范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震古烁今,流芳百世。

一,为苍生立命的儒家风范。

杜甫出身官宦世家,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和家庭教育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治国救世的远大政治理想,具有“施仁政”的强烈的孔孟圣人情怀。

年轻时,虽然四处游历求官,但时运不济,仕途坎坷,安史之乱之后,他四处漂泊,居无定所,“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他的生活常态。

他困于长安时小儿子在家也饿死了,最后他潦倒困顿,死于船上。

杜甫一生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过得十分悲催,怎一个惨字了得!读老杜的诗难得轻松,总能感受那强烈的感事伤时、忧国忧民的情绪,感受到儒家人物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由于杜甫挣扎于社会底层,有着艰难困苦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歌中,苍生疾苦、时局危难,都是心心念念、难于忘怀的,是典型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的文人士大夫,他在诗中体恤民情,直陈时弊,有着深沉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博爱精神。

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小时上学,每到老师领读——“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时,我们一群男生常常忍俊不住,纠结于老头是怎么“逾墙”的?儿媳没完裙为何不穿裤子?人到中年有了人生阅历和知识积累,才体会社会中,荷政猛如虎、草民如蝼蚁,才体会民生之多艰,才知道当年少不更事是多么的幼稚可笑。

正是危局乱世的时代背景和坎坷挫折的多舛命运,空怀壮志的悲凉,无以救民水火的遗憾,使杜甫的很多诗句成为感事伤时、寄托情怀的千古绝唱,喷薄而出,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些诗句足够震古烁今、千古不朽!二,出类拔萃的诗歌造诣。

后人评价唐朝大诗人时,常认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李贺是鬼才。

邓小军-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解析

邓小军-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解析

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邓小军本文的宗旨,是阐明晚周原始儒家思想的两大骨干——人性思想和建基于人性思想之上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意义,以及从汉代到唐代儒家思想核心意义变化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而阐明杜甫对原始儒家思想核心意义的继承、重新发明和实践品格的发展。

同时,本文对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将作出必要的说明,以之作为印证。

我的愿望,是为读者独立判断儒家与杜甫的思想的意义、价值及局限,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

本文最后将提出几点结论。

但是,读者对儒家与杜甫思想的判断,最终取决于读者自己心灵的照察。

一、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晚周原始儒家,以孔子(前55l一前479)、子思(前483—前40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为代表。

儒家人性思想,系承自西周以来的中国文化精神,而发展成熟。

《诗·烝民》产生于周宣王时期(前827一前782)[1],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人性思想原型。

《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烝即众,彝即常,懿即美,则、彝均指人性。

《烝民》,实际已显性地或潜在地包涵了后来被儒家发展成熟的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

以下即就《烝民》的义理架构,论述儒家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

第一,人类起源于自然。

依《烝民》,人类产生于天。

天,在《烝民》,犹是有意志的天,至晚周,转化为自然之天(即天地),与形上之天(即天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表示形上天道体现于自然万物。

这一思想,显然是由《烝民》“有物有则”所代表的前儒家思想之理路发展而来。

《易传》系孔子及其后学层累地创制而成)。

人类产生于有意志的天这一意义,亦转化为人类起源于自然。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即表示人类起源于自然。

《易传》这一思想,是在人类起源论上,为中国人性论提供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前提。

第二,人性根源于天道(自然的形上本体、本质)。

杜甫研究一百年

杜甫研究一百年

杜甫研究一百年展开全文八十年代,李杜比较研究仍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虽然这个时候的比较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李杜二人,但仍以李杜比较研究文章最多。

这些文章大都从评价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入手,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譬如袁行霈的《李杜诗歌的风格与意象》、罗宗强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陈昌渠的《关于李杜研究中的两个问题——重读〈李白与杜甫〉》、张步云的《谈李杜优劣之争——兼谈对〈李白与杜甫〉的一点意见》、刘夜烽的《试谈〈李白与杜甫〉的评价问题》、陈介如的《〈李白与杜甫〉质疑与点滴》、张式铭的《关于李杜优劣论》等等。

这个时期李杜比较研究成果专著主要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李杜论略》(罗宗强)、台湾凤凰城图书公司1980年出版的《李白与杜甫》(陈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简论李白与杜甫》(燕白)以及台北源流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中国三大诗人新论》(黄国彬)等。

其中罗宗强的《李杜论略》在各本中,更具理论系统性和整合性。

该书在回顾和总结历史上李杜优劣诸说后,从李杜二人的政治思想、生活理想、文学思想、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几方面全方位地进行了比较,认为李杜二人实乃并驾齐驱,不分轩轾。

这个时候的李杜比较研究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不再给李杜二人排座次,贴标签,而是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来进行述评比较,而得出一个比较公允客观的结论。

罗宗强的《李杜论略》就是这种研究趋势、研究特点的代表成果。

与此同时,论及李杜二人友谊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这个时候的观点多以为二人友谊深厚,其间虽有不同的声音出现,认为李杜友谊实乃一般的泛泛之交而已,但这并不是主流。

八十年代的杜甫研究,大多是在为杜甫正名,并努力发现和阐释杜甫的光辉与伟大。

到了末期,杜甫崇高的圣者形象已经被固化,令人仰视而难以企及。

这个时候,有几篇文章尤值得我们留意,如王许林的《论杜甫与“干谒”》、林继中的《杜甫早期干谒游宴诗试析》、范文质的《论杜甫羁旅长安十载的生活与创作》、跃进的《〈箧中集〉与杜甫》等,这些文章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杜甫早期干谒权贵之事作了客观公允的讨论和分析,这种讨论对全面了解和认识杜甫是有帮助的,也是必要的。

杜甫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孤明先发者

杜甫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孤明先发者

杜甫是唐代儒学复兴运动的孤明先发者
邓小军
【期刊名称】《杜甫研究学刊》
【年(卷),期】1990()4
【摘要】由韩愈(768—824)所领导的中唐古文暨儒学复兴运动,包涵两大中心思想。

第一是尊王夷,即维护以中原文化为基础的祖国统一,反对以胡化为本质的潘镇割据。

这是政治层面。

第二是复兴儒学,镶斥佛教。

这是文化层面。

而复兴儒学,实际是尊
王壤夷及斥佛教的根本。

【总页数】5页(P39-43)
【作者】邓小军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当代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视域问题--以黄玉顺“生活儒学”为例
2."安史之乱"与唐代后期的儒学复兴运动探讨
3.唐代的儒学复兴与学术史的研究
4.试论唐代儒学
的复兴5.杜甫:儒学复兴运动的先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唐代诗人杜甫受什么思想影响最大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最大。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
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
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
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对作品影响:杜诗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的密切结合,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

杜甫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在艺术方
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他的诗能使读者“知其人”、“论其世”,起着“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

杜甫诗歌内容
杜甫的诗歌的内容上,作品大多是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题材广泛,
寄意深远,尤其描述民间疾苦,多抒发他悲天悯人的仁民爱物、忧国忧民
情怀,杜诗有诗史之称,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晚唐,“杜逢禄山之难,流雍
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号为诗史”,到宋时成定论,但诗史之义各有各说。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

他有“致君尧舜上,
杜甫像轴
[5]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

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
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论儒家观念于杜甫诗歌之影响

论儒家观念于杜甫诗歌之影响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二〇二〇年第二期作者简介:朱艳波(1979-),女,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古典文学批评。

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他的现实主义的诗歌中,可以说儒家思想基本上贯穿了他诗歌创作的主线。

在汉代以后,儒家经典学说一直是仕宦人家必修的典籍,这既是他们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着价值观,甚至文学观的形成。

以“仁”为精髓的人文关怀成为杜甫立身处世的根本,而儒学经典《毛诗》中的“主文谲谏”“发乎情,止乎礼义”成为他创作诗歌的轴心思想。

诗人在耳濡目染底层贫民疾苦中,激发出对百姓的同情心,在安史之乱的时局中衍生出对腐败政治统治的谴责心,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悲天悯人的仁爱之情,推己及人的慈悲之心,民胞物与的高贵情怀。

一、深受儒家影响的思想观念杜甫可谓是出身书香门第,家门显赫。

祖上杜预,著名的学者、大将,父亲杜闲也曾任职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本人在这样一个传统的家庭里,自幼就接触到了儒学,也接受了相当严格的儒家教育,从而有了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忠君报国的雄心壮志。

“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以说把他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杜甫不仅仅只是在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着自己的儒家思想,在行为上也绝不含糊。

他切身实施着忠恕之道,在之后,同下层人民一起生活的经历,对于出身官宦世家的杜甫来讲,显得尤为宝贵,这也就使得他的诗因为贴近穷苦大众,而显得更加真实,意境雄厚且内容宽广,后人便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诗中的语言。

他在自己的草堂被冻得瑟瑟发抖,凄风苦雨之下,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样的精神,已经完全超越了俗世的一切浅薄欲望,不夸张地说,他的终生,都在服膺于儒学。

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可以说是历经坎坷,饱受风霜,借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之说,他的自强不息是为了能够一展抱负,而对仕途的执着追求,他的品德在于,思想观念中对于万物的仁爱、包容之心。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批判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批判

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与政治批判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唐朝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批判。

杜甫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政治腐败的担忧和抵抗,他关注和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和政府的无能。

这使得他的诗歌成为了史实的记录和社会的呼声。

杜甫的诗歌揭示了唐朝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农民、贫苦人民和被压迫群体的关注。

他将自己视为人民的代言人,通过描述他们的苦难和艰辛生活来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

比如在《月夜忆舍弟》中,他描绘了农民的贫困和无奈,表达了对政府漠视的愤怒。

此外,杜甫的诗歌也批判了唐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他揭示了政府官员的贪污和荒废职守,以及对国家民众的冷漠。

他用悲愤的笔调写下了《登高》中:“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这句诗言犹在耳,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弦。

他的诗歌让人们看到了政府的无能和虚伪,激起了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呼吁。

杜甫的诗歌不仅涉及了社会现实和政治批判,还充满了对人性和人情的关怀。

他用他的诗歌传递着对人民的同情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在《秋日田园杂兴》中,他借写秋景来表达对人民的关切,将人与自然相结合,揭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杜甫的诗歌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延续至今。

他的诗歌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入人心的思考,让读者在感受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找到理解与反思。

杜甫对社会的关注和对政治的批判,鼓舞了后人勇于发声,以艺术的方式传递社会正义和呼吁变革。

他的影响不仅仅停留在诗歌领域,更是对整个文学与文化的推动。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杜甫的诗歌中汲取力量。

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仍然存在着,人们依然需要诗歌来记录和批判。

我们可以以杜甫为榜样,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问题,呼吁正义和改变。

总之,杜甫的诗歌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的关注与批判。

他以自己的诗歌为武器,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政府的腐败,呼唤着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

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

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2001.6.1;0●●摘要摘要本文通过对杜诗本身及其有关史料的整理,认为杜甫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具有系统的政治改良思想,并对其改良思想的形成情况、具体内容、文化依据和现实蓝本及主要影响诸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首先说明,杜甫深刻体认儒家民本政治思想,锐意于兴国安民,对无道政治进行了坚决严厉的批判,但是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使其不能采取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以匡君补失、改良政治为正途。

杜甫这种道义自觉在安史之乱前后“王化习俗,上下交丧”的社会情况的激发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

本文认为,杜甫针对王朝弊政,立足于儒家德治思想,以诗歌文化形式提出了修君德、薄聚敛、去恶吏、斥宦竖、任贤能、开言路、行文治、抑强藩、安边陲、辨华夷等具体的改良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三部分进一步提出,孔孟懦学的人性思想为杜甫的改良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和理论上的支持;贞观时期的清明政治则成为杜甫改良思想的现实蓝本。

最后,杜甫的改良思想在政治、思想、文学等诸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政治改彰思想人性思想贞观政治C7AbstraetAbstractOnthebasisoftheextensivereadingoftheextantpoemsofDuFu’Sandtherelativedata,theessayputforwardtheviewsthatDuFu,asapoliticalpoet,boreinhismindthethoughtsofthesystematicpoliticalreform.DuFuwasfamiliarwiththeConfucianideologythatthepeoplearetherootofacountry.Buthisaccomplishmentinself-cultivationpreventshimformradicalthoughts.SothethoughtsofpoliticalreformcomeintobeingatthetimeofAnShiturmoil.TheessaymakesathoroughanalysisofDuFu’Sthoughtsofpoliticalreformsuchastheviewthatamonarchmustenhancehisself-cultivation,theviewthatsovereignmustreducethetaxfrompeople,theviewthateunuchshouldbedismissedfromtheirgovernmentpostsandmenofsuppercapacityshouldbeassignedtothepostandtheiropinionsshouldbepermittedtocomethatborderupwith,theviewthatpunishmentmustbemitigated,theviewdefeneeshouldbeenhancedandtwocountriesshouldhavealwaysbeengoodneighbours,andtheviewthatadistinctionmustbemadebetweendifferentethnicgroups.reformwasonthebasisoftheDuFu’SthoughtsofpoliticalhumanitarianismoftheConfucianideologyandhaditsactualexample--reformhadgivenpoliticsinZhenOuanperiod.DuFu’Sthoughtsofpoliticalstronginfluenceonpolitics,ideologyandliterature.Keywords:DuFupoliticalreformthoughtshiimanitarianismpoliticsinZhenGuanperiod引言引言届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都是中国古代的第一流诗人。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谈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

浅论杜甫咏贫诗中的儒家思想湖北省咸丰县甲马池镇中心小学:唐义摘要: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数量多、质量高,被称作“诗圣”,他的诗真切的反应民生民情,反应国家时局,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作“史诗”。

在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加上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

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杜甫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都要为百姓疾呼!本文从杜甫生平所作诗集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探讨杜甫的儒家思想在咏贫诗中的体现,特别是他具有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诗人所特有的儒家传统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从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磨难生活中的咏贫诗;杜甫儒家思想和咏贫诗的现实主义精神3个部分论述杜甫的儒家思想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杜甫咏贫诗儒家思想杜甫是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被称作“诗圣”,其诗歌数量多、质量高,特别是他诗歌创作后期,生活虽极度贫困,但思想日趋成熟,爱国之心愈烈,时代状况等各种因素揉合在一起,使杜甫写出一生中极为重要并流传千古的诗歌,如《秋兴八首》,《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这些诗多为国家而写,为广大低层老百姓所写。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自始至终都以儒者自居。

他早年自称“儒”,例如在《奉赠鲜于京兆》写到“有儒愁饿死,早晚报平津”,在《奉赠韦左丞丈》里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事”,晚年当他已切实感到“儒术于我何有哉”,“儒术诚难起”时,不免气愤,则多自称“腐儒”。

由此,杜甫的主导思想为儒家思想,并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其创作。

一、杜甫信守的儒家思想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现了忧国忧民,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

他从来都是以儒者自居的,他自称:“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

”又说:“自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

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

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

杜甫诗歌的儒学思想杜甫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这与其儒家精神的仁政思想分,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杜甫儒学的思想,希望大家可以帮助到大家!杜甫儒学的思想(一)杜甫以儒家的仁政思想为核心,也常常自称“儒生” “老儒” “腐儒”,并将其“仁”贯穿始终,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有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精神。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也由此历来批评家认为这是儒家的思想意识的体现,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仁政学说铸就了杜诗中的忧国忧民的主旋律。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绝大多数诗人也是影响甚深的,然而这些难以计数的大批诗人中真正将其儒家思想弘扬发展、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杜甫儒学的思想(二)在儒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惟有杜甫一人。

这不仅是因为杜甫以“儒生”等自命,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之中常常激荡着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深入其骨髓、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对孔孟所倡导的忧患意识、仁爱精神、恻隐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并用感情强烈的诗篇淋漓尽致表达出来,打动与感染读者。

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 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可以看出诗人心底宽厚。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 经历战乱的年代,饱经忧患,历尽艰辛,诗人百感交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邓晓芒儒家观点

邓晓芒儒家观点

大约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与儒家学说的交锋就没有中断过,这其中包括在著作和文章中对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展开批判,乃至于在学术杂志上连篇累牍地与儒家学说捍卫者们展开你来我往的反复论战。

而用来批判的参照物,则是西方哲学和文化提出的一些普遍原则,以及在西方文化影响下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的中国当代现实生活。

纵观30多年来的国内学术界,在公开进行与传统文化、主要是与儒家文化的论战的人中,我恐怕要算是数量最多、连续论战时间最长、批判最猛烈的了,因此在学者群中似乎已获得了“西化”、“偏激”的定评。

不过,也有一些眼尖心细的人、包括同行和学生都看出来,并且直接向我说出来,即我本人其实骨子里奉行的还是儒家的做人原则,这不光是指我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方式,而且是说就在我大力批判儒家思想的时候,我也是本着儒家精神在尽一个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职责。

对此,我自己从来都不否认。

我曾经公开说过,如果不是秉承传统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作为一个学者我也许会更倾心于对宇宙太空的科学探索。

这本来是我儿时曾经有过的志向,它出自于对大自然奥秘的强烈好奇心。

正是由于在青年时代10多年的底层历练中,命运将我抛入国家政治生活的惊涛骇浪,才使我的思想关注点转向了国是民瘼,从而在这一点上,与儒家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甚至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受儒家思想浸染2000多年的国度,一个现代学者完全摆脱儒家精神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从根本上来说还不止是一个思想影响的问题,而是一个生存方式的问题。

儒家思想本身正是在这种几千年一贯的生存方式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这种情况好坏与否,我在这里不作价值评价,至少这是一个谁也摆脱不了的客观事实。

这就留下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即我到底和儒家是什么关系?如何定位这种关系?我想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谈一下,这是我从来没有做过的。

一个原则:自否定根据我所提出的“自否定哲学”,真正的自由体现为自否定原则。

所谓“自否定”,就是自己否定自己,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但由于它是由自己来完成这一过程的,而不是由于外来因素的强迫,所以它并没有把自己完全取消,而是改变了自己的形式,提升了自己的层次。

宋代诗话杜甫品评的儒家路径

宋代诗话杜甫品评的儒家路径

研究杜甫作品在宋代 的传播与接受
可以进一步研究杜甫作品在宋代的传 播和接受情况,探讨宋代文人对杜甫 作品的评价和态度,了解杜甫在宋代 文学中的地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杜甫评价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杜甫 评价,了解不同文化价值观对杜甫评 价的影响,深化对杜甫作品和宋代文 化的理解。
感谢您的观看
对个人创作和欣赏诗歌的指导意义
要点一
提高对诗歌的思想性 和艺术性的认识
宋代诗话中杜甫品评的儒家路径强调 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这有助于我 们提高对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认 识,从而更好地创作和欣赏诗歌。
要点二
培养对诗歌的鉴赏力
宋代诗话中杜甫品评的儒家路径强调 对诗歌的鉴赏力,这有助于我们培养 对诗歌的鉴赏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各种风格的诗歌。
以儒家伦理道德评价杜甫诗歌的主题和内容
儒家强调忠君爱国,杜甫诗歌中常 表现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君主的忠 诚,如《春望》中的“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VS
杜甫诗歌中描绘了大量社会底层人 民的苦难,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 ”的思想,如《三吏》、《三别》 等。
以儒家的审美标准评价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杜甫品评的背景
在唐代,杜甫的诗歌因其卓越的文学成就而备受推崇。然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杜甫的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在宋代,随着理学的兴起,杜甫的诗歌被重新解读和评价 。
宋代理学家们认为,杜甫的诗歌作品中所蕴含的儒家思想 对于当时的儒家学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他们对 杜甫的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品评,从而形成了一种独 特的儒家路径。
03
主要涉及对诗歌创作方法、技巧的探讨,以及对诗歌语言的评
析和研究。
02
杜甫品评的背景与意义

杜甫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守

杜甫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守

杜甫对于儒家价值观的坚守及其当代意义张效民摘要:本文以杜甫的大量作品为依据,对其忠君恋阙、伤时忧国、反映战争破坏、黎民苦痛,希望地方官吏施行仁政,反对横征暴敛、继承儒家诗教传统,发挥诗教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于杜甫坚持儒家观念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指出杜甫坚守儒家价值观,具有突出的实践性特点,这些方面同时,对于当今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普世性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甫儒家价值观坚守当代意义今年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诞生1300周年。

在杜甫的故乡和他生活过的许多地方,都在为这位伟大人物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网络上还出现了纪念杜甫的强大的呼声。

一位千余年前的历史人物,能够在今天人们中间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是很少见、非同寻常的。

这或许表明:当今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呼唤杜甫精神的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精神需求。

我相信,这绝不仅仅是呼应当前我国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政策要求,而更为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人们当代中国所欠缺的传统精神文化的需求和呼唤。

网上的声浪、民间的声音,也许反映的是来自民间的情绪性的要求,那么,从社会思想文化需求的角度探讨生活于农耕社会的古人杜甫还能够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何种精神的滋养与经验的借鉴,换言之,研究杜甫还具备何种当代意义,是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

一文化精神是人的精神家园,任何社会都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都必须有为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的价值观念的约束与规范。

这种普适性的社会价值观念,是国家民族的国脉族魂。

中国社会自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历代统治者均大力推崇孔孟学说,使儒家文化成为历代的主流文化,儒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也就成为全社会尤其是社会精英们必须坚持、身体力行的普适性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

杜甫就是他那个时代中坚持这一主流普适性价值观念的典型代表。

杜甫坚持这一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于“礼乐崩坏、王纲解纽”、战乱频仍、个人颠沛流离的混乱时代,显得尤其崇高、可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和政治思想邓小军本文的宗旨,是阐明晚周原始儒家思想的两大骨干——人性思想和建基于人性思想之上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意义,以及从汉代到唐代儒家思想核心意义变化发展的主要过程,进而阐明杜甫对原始儒家思想核心意义的继承、重新发明和实践品格的发展。

同时,本文对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所发生的作用,将作出必要的说明,以之作为印证。

我的愿望,是为读者独立判断儒家与杜甫的思想的意义、价值及局限,提供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

本文最后将提出几点结论。

但是,读者对儒家与杜甫思想的判断,最终取决于读者自己心灵的照察。

一、杜甫与儒家的人性思想晚周原始儒家,以孔子(前55l一前479)、子思(前483—前402)、孟子(约前372一前289)为代表。

儒家人性思想,系承自西周以来的中国文化精神,而发展成熟。

《诗·烝民》产生于周宣王时期(前827一前782)[1],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人性思想原型。

《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烝即众,彝即常,懿即美,则、彝均指人性。

《烝民》,实际已显性地或潜在地包涵了后来被儒家发展成熟的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

以下即就《烝民》的义理架构,论述儒家人性思想的全幅意义。

第一,人类起源于自然。

依《烝民》,人类产生于天。

天,在《烝民》,犹是有意志的天,至晚周,转化为自然之天(即天地),与形上之天(即天道。

《周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表示形上天道体现于自然万物。

这一思想,显然是由《烝民》“有物有则”所代表的前儒家思想之理路发展而来。

《易传》系孔子及其后学层累地创制而成)。

人类产生于有意志的天这一意义,亦转化为人类起源于自然。

《周易·序卦》:“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即表示人类起源于自然。

《易传》这一思想,是在人类起源论上,为中国人性论提供了一个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合理前提。

第二,人性根源于天道(自然的形上本体、本质)。

依《烝民》,人性根源于天。

这一意义,至晚周,发展为人性根源于天道。

子思所作《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即表示人性源于天道,人道源于人性,人文源于人道。

第三,人性本善。

依《烝民》,人性爱好美德,则人性本质是善。

这一思想,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论语·述而》:“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又《颜渊》:“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

”依孔子、孟子,仁的根源是内在人性,即爱人之心、同情之心,所以人性本善。

依孟子,恶不是人类本性,恶根源于“失其本心”而“蔽于物”(《告子上》),即人性失落,人性被无限膨胀的物质欲望所吞没。

第四,人性普遍平等。

依《烝民》,天赋人性为普遍平等(烝民是指人类)。

这一思想,亦直接地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论语·阳货》:“性相近也。

”《孟子·告子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皆表示人性普遍平等。

孔子所提出的“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四海之内皆兄弟”(《颜渊》)、“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孟子所提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这一系列超越历史时代、涵盖普遍人类的思想命题的根源,即正是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

第五,天道客观地是善,人性则是自觉地善。

依《烝民》,天赋人性是善,则有意志的天亦是善。

至晚周,天转化为形而上的、无意志的天道,这一意义亦转化为天道客观地是善。

《周易·乾·彖辞》:“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系辞上》:“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皆表示天道客观地是善。

《孟子·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依孟子,因为人有自觉心,所以人性是自觉地善(心性是一不是二,就其静态讲是性,就其动态讲是心、良知、良能)。

体认人性,即体认天道,尽到人性,即实践天道。

天道人性,本质一致(天道体现于自然的万物并育和人类的人性人道,并非独立存在于自然人类之外,这是儒家体认的终极存在。

尽人性而体天道,由个体挺立人性主体,进而达成天下有道,这是儒家的终极关怀。

在儒家,终极存在与现实存在体用不二,终极关怀与现实关怀亦体用不二。

此即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

但并非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因为人有自觉性,已区别于自然在先)。

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意义,是人性源于天道、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这三层意义。

晚周原始儒家的人性思想,可以分为两系。

两系本质相同,都认为人性源于天道、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

但两系重心不同。

一系以《论语》、《孟子》为代表,主要就人性本身说人性,即说人性是什么,尤重切己体认与实践。

其发展高峰,是孟子直指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为仁的思想。

这也是晚周儒家人性思想的高峰。

另一系以《易传》、《中庸》为代表,主要从天道说人性,即说人性从何处来,特富形上智慧之色彩。

了解这两系思想的不同重心,对于把握杜甫对原始儒家人性思想重新发明的意义,关系十分重要。

在汉代,汉儒董仲舒(前179一前104)改变了原始儒家人性思想的核心意义。

第一,以人性善恶混说,改变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第三十五》:“性未可全为善也。

”即表示人性本质是善恶相混。

第二,以人性三等说,改变了人性普遍平等的思想。

《春秋繁露·实性第三十六》,即把人性划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三等。

并谓:“中民之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这实际是把下民之性,排斥在为善的范围之外。

第三,以天有意志、有善恶说,改变了天道无意志、天道客观地是善的思想。

《春秋繁露·阴阳义第四十四》:“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深察名号》:“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

”董氏以阴为恶、阳为善,天有善恶,所以受命于天的人性亦善恶混。

由于董仲舒在汉代思想史上具有首要地位,即“承秦灭学之后”,“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2],因此天有善恶、人性善恶混、人性三等说,在汉后数百年思想史上,一直占统治地位。

原始儒学人性思想核心反而不传,若存若亡。

韩愈、宋儒所讲的儒家之道自孟子以后不传[3],主要即是指向此一大事而言。

至隋代,王通(584—617)重新发明原始儒家的人性思想,开始扭转董仲舒学说的歧出传统。

《中说·述史篇》:“(薛收)问性,子曰:…五常之始也‟。

”王通肯定人性是道德的根本,即是肯定人性本善。

这是对董氏性善恶混论的纠正。

《中说·魏相篇》:“子谓收曰:…我未见欲仁好义而不得者也。

如不得,斯无性者也。

‟”王通肯定人皆有道德人性,即是肯定人性普遍平等。

这是对董氏人性三等说的纠正。

《中说·立命篇》:“夫天者,统元气焉。

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

”这表示,统元气的形上之天体现于自然之天,即道在自然。

这里没有董氏所讲的有意志的天的存在。

《中说·问易篇》:“乐天知命吾何忧,穷理尽性吾何疑!”语本《易·系》,天、命、理,均指天道,性指人性。

王通所表示的对忧患意识的最终超越与克服,乃是基于对天道人性同一为善的无限信心。

如实地说,这是对董氏天道人性善恶混学说的扭转。

杜甫(712—770)是“中国第一诗人”[4],也是一位思想家[5]。

在我国历史上,诗歌、文学实为全幅人文内容的载体,诗与思之间的关系深密,大诗人往往即是思想家[6]。

杜甫直接继承了晚周原始儒学人性思想,对孟子的恻隐之心为仁的人性思想核心,作出了独立地重新发明。

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云:“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请哀疮痍深,告诉皇华使。

使臣精所择,进德知历试。

恻隐诛求情,固应贤愚异。

”杜甫指出,恻隐之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心,乃是民本政治即仁政的根本。

杜甫《过津口》诗:“白鱼困密网,黄鸟喧嘉音。

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

”杜甫指出,恻隐之心,即是仁心。

这是对孟子恻隐之心为仁的人性思想核心,所作出的重新发明。

隋唐两代的主要儒家如王通、韩愈(768—824)、李翱(772—841),对晚周原始儒家人性思想的重新发明,主要是从天道说人性,属《易》、《庸》一系,他们对孟子直指恻隐之心为仁的人性思想核心,都没有作出重新发明(历来认为这一重新发明是由宋儒所完成)。

在这一思想史的背景下,杜甫明确指出恻隐之心即仁心,就具有在我国思想史上独立地重新发明失落已久的孟子人性思想核心的意义。

孟子为他的人性思想的真实性曾提出举证:“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纳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杜甫《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刈稻向毕……》诗云:“西成聚必散,不独陵我仓。

岂要里仁誉,感此世乱忙。

”在杜甫,急人之难、救济穷人,决不是为了任何外在的原因,而只是出于内在的良知。

这是杜甫对“恻隐仁者心”的现身说法。

诗中“岂要里仁誉”之句,即用前揭孟子语。

由此可见,杜甫对孟子人性思想体认极深,并且随时实践,因此,他独立地再发明孟子人性思想核心意义,乃是自然的事。

杜甫对原始儒家人性思想中人性本善,人性普遍平等的核心意义,作出了实践品格的发展。

杜甫在夔州(766—768),曾为隶人(奴婢)们写了一系列诗,这一系列隶人诗包括:《示獠奴阿段》、《信行远修水筒》、《课伐木并序》(序云:“课隶人伯夷、辛秀、信行等入谷斩阴木”)、《秋行官张望督促东渚刈稻向毕清晨遣女奴阿稽竖子阿段往问》等篇。

写出五位具体有名字的奴婢: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

明代王嗣爽《杜臆》卷7《课伐木》条:“伯夷、辛秀等称为隶人,似柏公拨官丁以充使令者。

”今按杜集,在杜甫到夔州之前和离夔州之后,上述隶人均不见于杜诗,则上述隶人当是杜甫在夔州的一段时间内,由夔府都督柏茂琳所差遣为杜甫服役的官奴婢。

故王说是。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卷16《秋行官……》篇评云:“杜公婢仆亦见于诗。

”已提醒我们应注意此事,但未能尽言其意义。

杜甫为奴婢们所写一系列诗,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前所未有过的现象,这一现象本身即具有重要意义。

《示獠奴阿段》:“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

都人入夜争余沥,竖子寻源独不闻。

病渴三更回白首,传声一注湿青云。

曾惊陶侃胡奴异,怪尔常穿虎豹群。

”先释“獠奴阿段”。

按唐杜佑《通典》卷187《边防三·南蛮上·獠》记载:“獠盖蛮之别种。

往代初出自梁、益之间,自汉中达于邛笮,川谷之间,所在皆有。

俗多不辩姓氏,又无名字,所生男女,长幼次第呼之。

其丈夫称阿謩、阿段,妇人阿夷、阿第之类,皆其语之次第称谓也。

”又载:“后周文帝平梁、益,令所在抚慰。

其与华人杂居者,亦颇从赋役,然天性暴乱,旋致扰动,每岁命随近州镇出兵讨之,获其生口,以充贱隶,谓之压獠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