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思想成果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思想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2 第38讲 新文化运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某某检测)1917年,高一涵先生认为:“往岁之革命为形式,今岁之革命在精神。
政治制度之革命,国人已明知而实行之矣;惟政治精神与教育主义之革命,国人犹未能实行。
”他的认识( )A.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B.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C.成为知识分子的思想共识D.探索了新某某主义道路解析:选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高一涵认为辛亥革命是形式,而新文化运动是精神,政治革命问题要诉诸精神层面才能根本解决,政治革命是不彻底的,原因就在于“政治精神”的保守化,要推进政治革命,必须发起“政治精神之革命”,故高一涵的认识揭示了思想解放的重要性,故选A项。
2.(2020·全国Ⅰ卷五省优创名校联考)有学者研究发现,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人讲“科学”很少往“技术”方向走,而更注意其“精神”和“方法”,讲到西方的物质一面时也往往提高到“文明”层次。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B.某某政体并未挽救危机C.封建君主专制已被推翻D.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解析:选B。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重视西方的“精神”和“方法”,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从思想上进行反封建的需要,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它是辛亥革命的“补课”,故选B项。
3.(2020·某某适应性考试)1917年,陈独秀说:“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A.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思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D.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解析:选B。
由材料“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借鉴西方政治文明,对国家发展展开思考,故选B项。
4.(2020·某某毛坦厂中学模拟)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和新中国的科教文化专题总结
点
深远影响
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的胜利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导
局限性
思想家的思想中掺杂有一 定的唯心成分
前期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形式上 的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
背景
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 展,封建思想文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相
内容
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 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学习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 化”,由被动到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4)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二、通史综合: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西方列强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使中国开 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出现。
同 点
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的思想 解放运动
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
作用
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
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冲 击着中国封建思想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洋务企业和中国民族 资本主义产生)。 (3)思想上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2.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在经济上,列强加紧了 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加紧侵略中国边疆及邻 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中国人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
专题十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体验高考
(2011·安徽文综·13)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 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 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 文明之穷者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 ,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 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
思想之争,它们是
①洋务运动 ②戊戌变法 ③辛亥革命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C
(福建厦门质量检查)中国近代思想主要经历了“师
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民主共和”、“民主与科学”及“马克思主义”的
演进过程。这些思想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人物及代表作 维新活动(主张) 影响(地位) 共同主张
《《康新孔有学子为伪改经制考考》》讲中学西;结合(托古改制)
为变法提供 理论依据
梁启超
兴民权;
《变法通议》 变科举制
维新宣传家
谭嗣同 《仁学》
严复 《天演论》
抨击纲常礼教及专
制等级;
批判最激烈
倡自由平等
自由权利;
系统介绍西方
体验高考
(2011·上海单科·22)严复译著的《天演论》被誉为 “中国西学第一”。以今日之见( ) A.该书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并不科学,但警醒国 人的作用巨大 B.该书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中国思想界起 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C.该书的理论是中国近代革命派的重要思想武器 D.该书是中国近代第一本介绍西学的著作
高中历史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3
本课结束
高分策略指导 ——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推理型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 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 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可采用推演法,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 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 关系等。因此,考生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 用。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
答案
解题规范 一明考点:近代中国思பைடு நூலகம்解放的潮流 二抓关键:抓住材料中关键信息“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 想也” 三析选项:
选项
具体分析
结论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
A项
排除
年杂志》,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
方法探究 触类旁通
例题 (2017·课标全国Ⅱ,29)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 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 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 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3)第三阶段:从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特点:彻底否定封建传统,清算封建制度的根源,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已深入到“思想”的核心结构,在广度和深度上 都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达到了高潮。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 向,前期也没有与工农群众运动相结合。 (4)第四阶段: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 到“走自己的路”,即从“城市中心道路”到“农村包围城市”。 特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 国实际相结合。
必修三专题整合之3_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专题整合之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专题脉络梳理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二、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综合归纳一、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二、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理论旗帜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
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指引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进入小康社会。
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一次站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我们党为继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易混易错点拨一、易混盘点1、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梁维新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典例1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省略的两个字最可能是( )A 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答案】D【解析】梁启超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反对君主专制。
因此他所说的“民贼政体”应该是指君主专制政体,与之相对的应该是民权。
2、欧洲启蒙运动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异同(1)相同:①背景: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封建思想文化也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内容:两者都反对专制,追求政治民主,反封建成为共同的内容。
③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
④作用:都极大地批判了封建思想,都为以后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之无愧地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第六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一:基本线索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
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康梁等人倡导维新变法、孙中山等人追求民主共和、陈独秀等提倡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
二:思维导图三:基础知识三:重点、难点知识(一)、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由理论到实践:戊戌变法将维新思想付诸实践。
(3)救亡图存:是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反映,蕴含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
(二)中国维新思想与法国启蒙思想的不同及原因(三)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比较(四)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中国近代前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
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1901-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
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相同点:1.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
2.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3.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
不同点:1.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
2.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3.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
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
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4.作用不同: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时期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路线;2.第二次发生在1992年,围绕资源配置问题,冲破了“姓社姓资”的思想禁区,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3.第三次发生在1997年,围绕所有制结构问题,突破了“姓公姓私”的理论误区,对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做出了重大修正;对三次思想大解放的比较和思考:三次大解放都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都贯穿一条反“左”主线;三次大解放都使干部群众打破了精神枷锁,带来思想的跃进,促进了生产力大发展。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宏观概要通史概要:近代世界潮流:现代化。
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工业化市场化;思想观念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本专题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抗争史和探索史)。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
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
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
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
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主干知识:一个方向:面向西方一个主题:救亡图存三个阶段:学技术(器物)、学制度、学思想文化六大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第一课“顺乎世界之潮流”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的抗战派学技术(一)背景、1、政治:鸦战前清朝国势衰落,矛盾尖锐(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开始出现民族危机)2、观念:读书人多埋首经书,远离现实,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3、直接原因:鸦片战战的惊醒(三千年的巨变)(二)代表及其主要思想1、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最早面向西方)1)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各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
陈独秀
蔡元培时代的北大
——活动基地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大,一时人才 云集,面目一新,李大钊、陈独秀和他们一起,高举 科学与民主的旗帜,与封建主义思想展开斗争。其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实质是鼓励和
•早期维新思想(19C60年代)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 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 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 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 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 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初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实质 】向西方学习
引言
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 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坚船利炮,使林则徐、魏 源等清朝爱国官员,从”天朝上国”的梦幻里惊醒。他们 开始开眼看世界,关注时局,探索新知,萌发了“向西方 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从此,向西方学习 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
康有为认为,历代封 建统治者所尊崇的 “古文”经典,从 根本上动摇了封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
高考历史: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理论成果主旨解读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学器物到学制度再到提倡思想文化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探索中国的富强之路则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的结合中相继创立了重要思想理论成果。
线索一:开明地主阶级的救亡图存思想。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从“天朝上国”的迷梦里惊醒,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线索二: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变革。
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维新派提出“维新变法”思想,并进行了戊戌变法。
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线索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与实践。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
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使无产阶级有了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线索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即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线索1西学东渐——在继承中发展的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发展线索时期发展历程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前后英国的侵略;中国闭关落后;程朱理学的束缚(2)代表:林则徐、魏源(3)阶级:地主阶级抵抗派(4)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5)影响:引导中国人关注世界形势19世纪60~90年代中体西用(1)背景:清朝面临内忧外患(2)代表:奕 、曾国藩、李鸿章(3)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4)主张:自强、求富(5)作为: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6)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19世纪60~90年代维新思潮(1)背景:洋务运动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初步发展(2)代表:王韬、康有为、梁启超(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4)主张:倡导君主立宪(5)影响:是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初民主、科学(1)背景:袁世凯尊孔复古(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3)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激进派(4)主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1)背景: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胜利(2)代表:李大钊(3)阶级:有初步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4)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5)影响: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深化历史理解1.近代向西方学习的特点(1)学习目的: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专题三近代(现)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讨论: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思想?
①儒家思想长期为正统,减小变法阻力
②民资经济发展不充分,民阶软弱
③康个人经历、学问素养
康思想特点:
把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与中国的儒家学说相结合。
(三)维新变法 1、代表人物:
19世纪90年代
(1) 康有为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孔子改制考》:该书指出孔子 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考,孔子遂 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 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 古改制”。康有为把孔子奉为托 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孔子是旧中国的思想中心。抓住了孔子,思想之战 就成功了。皇帝是旧中国的政治中心,所以康有为的 实际政治工作是抓住皇帝下手。
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 中所起的作用?
推动近代习俗风尚的演变
材料1:19世纪末,……康有为在《戊戌奏稿》 中……要求皇帝:“皇上身先断发易服,诏天下同 时断发,与民更始。……” ----必修二 p67材料阅读与思考 材料2:戊戌变法期间,有人作诗: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 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抗 日 九 日 统 七日 一 统 一 七本 八 一 战 事 事 战侵线 变华 变 线 1931 1937 19451946
鸦 第 甲 片 二 午 19 世纪中期 工业革命 战 次 中 19世纪末期 二次工革 争 鸦 日 20世纪30片 年代 经济危机 战 争 战 美国膨胀 二战结束后 争
八 九 七 日 国 一 七 本 市场原料 鸦片战争 联 八 世界市场初成 事 侵 资本输出 甲午中日 军 变 华 事 世界殖民体系 转嫁危机 日本侵华变 二次世界大战 全球扩张 对华经济侵略
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和重大思想理论成果ppt
近现代的
先进思想
一个主题 中国向何处去?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的紧密结合 一个方向 向西方学习:学不学?学什么?怎么学 三个阶段
地主 抵抗派: 器物 新思潮: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 阶级 洋务派: 层面 洋务思想:中体西用——洋务运动 资产
维新思想:变法维新——戊戌变法 维新派:
阶级 激进派:
下列有关孙中山“三民主义”的评价
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民主革命的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B.明确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有机 的结合起来 C.既区别于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又 区别于维新派的改良主义 D.是近代中国前期最先进的民主革命 纲领
)
A、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C、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
A.魏源写成《海国图志》 B.严复翻译《天演论》 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先进分子强调科 学与民主并重,在政治上实行( )
2.内容: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内容 推翻清朝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
创立民国
内容 推翻封建帝制, 建立资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内容
核定地价 涨价归公
前提
核心
补充和 发展
3、评价:局限性
主 要 内 容 局限性
民族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 主义 民权 主义 民生 主义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未将整个封建主义 作为斗争对象 不彻底;过于理想化, 缺乏现实条件
专题三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考纲要求】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2、新文化运动;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
5、科学发展观。
◇【课程标准】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探讨其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影响;3、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所起的作用;4、概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基本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以邓小平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从此富起来了!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新问题的关键时期,以江泽民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整合】一、“顺乎世界之潮流”1、“睁眼看世界” (地主阶级抵抗派)A、背景:(1)鸦片战争前,清朝长期实行闭关政策,并且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对世界大势一无所知;(2)鸦片战争前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日益加剧;(3)中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扩大,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西学东渐”);(4)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
B、代表人物及主张2、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1)、早期维新派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维新思潮A、背景:a、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随之壮大b、甲午战败,一方面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证明“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失败c、西学的不断传播。
B、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见上图表)。
☆康有为为什么要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康有为主观上想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导致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始终弱小;●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学问素养也有一定的关系。
高考历史复习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与重大理论成果第32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课件
A.寻求治国平天下的公理
B.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
C.说明“君政”与“民政”相互依存的道理 D.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表达政治改良的愿望
解析
“大地之事事物物,皆由简而进于繁,由质而进于文,
由恶而进于善 ”,体现出西方进化论思想,材料借西方进化论 思想和儒家《春秋》论证恢复“君政”的不合理性。材料没有 反映出表达寻求治国平天下公理的愿望,故A项错误;也没有 揭示世界文明史的线索,故B项错误;“君政”与“民政”相 互冲突,故C项错误;这一言论借进化论和儒家思想反对 “君
标 2.新文化运动 准 (1)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标志及代表人物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b
b d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b
c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梳理· 基础知识]
一、林则徐和魏源的主要思想(b) 1.林则徐
俗”的良药。
[精练· 选考题组]
【例1】 考查维新变法代表人物
(2015· 浙江学考)下列各项中,属于谭嗣同名言的是( 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B.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C.冲决君主之网罗,冲决伦常之网罗 D.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
解析
A项是黄宗羲的名言;B项是顾炎武的名言;谭
(1)主要思想:“睁眼看世界”(被誉为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
一人)。 (2) 主要事迹: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编辑 《_______ 四洲志 》《华事夷言》等了解西方。
2.魏源 (1) 主要事迹:编写《海国图志》一书,是当时第一部由中
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演变: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经济、军事、政治、文化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国的思想界围绕着“向西方学习”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先后涌现出许多思想流派。
(1)新思想的萌发: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揭开了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序幕。
(2)洋务思想: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突破了封建顽固派的陈腐观念,为中国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条件。
(3)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传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产生了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为以后的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4)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
(5)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形成并得到发展。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把西方的国家学说和中国国情结合,提出“三民主义”,并以此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6)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思想: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先以“民主”和“科学”为号召,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成为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指导思想。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指引中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丰硕成果。
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为代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主张“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仅停留在“器物”的层面上。
(2)从戊戌变法至五四运动前夕。
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先后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思想,主张效仿西方变革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继而推及到思想文化的深层。
第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
第6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及重大理论成果1.“开眼看世界”(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自强而探究学习西方,渐成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2.“中体西用”(1)含义:“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清王朝。
(2)实质:在维护固有的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巩固清王朝统治的作用。
3.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思想:最初支持洋务派和洋务运动;随着中法战争的失败,开始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要求,还主张发展工商业。
(2)维新思想的发展:康、梁维新思想将变法图存与发展资本主义相结合;突破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的物质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
4.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1.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三民主义集中代表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其核心。
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到成熟(1)发端(国民革命时期):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理论成果和新中国的科教文化第34讲 新中国的科教文化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 重要意义。
[结论] (1)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效显著。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 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 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促进 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 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方针
基础
“文化大革命” “停课闹革命”、招生停顿、“上山 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
时期
下乡”“教育革命”、废止高考制度 断层”的局面
基本普及了 九年义务教育 ,
1977年12月恢复 高考 ;实施“科教 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普
社会主义建设
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立法,初步建立 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成
新时期
提高了综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 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高考聚焦——深度学习再升华
典例分析
1.(2013·全国Ⅱ卷,31)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 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 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 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
信息技 ①1983年成功研制“ 银河 ”巨型计算机系统 术领域 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生物工 程领域
①完成了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 ②完成了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③建立起基因组大规模测序技术和科研队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三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思想成果1.(2014·北京文综·16)《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
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2014·天津文综·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3.(2014·安徽文综·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
图4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演变情况。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趋势图(注:1922年始专指高级中学自然科学课程)图4A.1902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B.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C.1929~1936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4.(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9)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
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6.(2014·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
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
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
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
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
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
咸有裨于国家大计。
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
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
——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
(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7.(2014·福建文综·38)(36分)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
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若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
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
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
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
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10分)(4)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
(10分)8.(2014·四川文综·14)(30分)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四“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
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表3(3)概括材料四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按照这一原则,任选表3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9.(2014·北京文综·37)(36分)区域的世界·联系的世界·多样的世界(3)世界是联系的,也是多样的。
结合“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个历史事件的具体史实,回答:中国的有识之士是如何立足国情、学习外来文化的?中国取得了哪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成果?(14分)参考答案1.【考点】“师夷长技”思想——《海国图志》【解析】《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故A项错误;“西业”、“里勃里先好司”、“勃列西领”等词汇体现出西方的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中涉及这些外来词汇,反映出它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早期维新派最早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海国图志》作者魏源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故C项错误;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梁维新思想,故D项错误。
2.【考点】“师夷长技”思想【解析】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开始开眼看世界,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中体西用”认为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而不变革政治制度,材料没有体现“中体”,故B项错误;从李鸿章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可见,他对西方科技的关注,但无法推测整个社会对西式教育的态度,故C 项错误,D项正确。
3.【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西式教育发展)【解析】1905年清朝在全国废除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标志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故A项错误;1922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与以前相比并不算高,并不能体现“五四”时期科学思潮的兴起,故B 项错误;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在经济上重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教育与之相配套重视科学教育,故C项正确;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并不能说明期间轻视人文教育,故D项错误。
4.【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5.【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各界军阀代表着不同的利益集团,故A项错误;结合史实可知军阀自保凭借的是武力,宣传主义仅是为了迎合社会民众需求,以粉饰名声减少矛盾,故B项错误;从各界军阀标榜的主义都体现了爱民、民权、人权等内容,可知民主思想已经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没有体现对三民主义的理解,故D项错误。
6.【考点】(1)“师夷长技”的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早期维新思想——王韬思想主张【解析】(1)先回答出第二小问即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然后结合这一思想回看材料一,能够体现这种思想的是“(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三小问结合“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作答。
(2)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转型的特点,把握住“课士”和“近代性”这两个要素,从考试选拔的形式、命题内容、考试结果和导向等角度将“王韬课士”与“古代课士”进行比较,进而论证出“王韬课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顺应时代及世界发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
【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体现:坚持纲常政教。
(2)略7.【考点】(3)维新思想——梁启超思想主张(4)西方采用科举制;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西学东渐思潮【解析】(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可以归纳为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可以归纳为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可以归纳为“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第二小问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从梁启超言论以及维新派挽救民族危机角度来思考。
(4)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可以从材料二看出,西方国家认为科举制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
“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可以从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弊端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