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备课哲学教案模板

高中政治备课哲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了解哲学的发展历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哲学的基本概念:哲学的定义、哲学的任务、哲学的范畴。

2. 哲学的发展历程: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

3. 哲学的主要流派: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

4. 哲学的基本原理: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存在与本质。

5. 哲学的应用:哲学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哲学的发展历程。

2. 教学难点: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哲学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原理。

4.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体验不同哲学观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图片、视频等方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新课:(1)哲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哲学的定义、任务、范畴。

(2)哲学的发展历程:讲解古代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的主要特点。

(3)哲学的主要流派:介绍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形而上学的观点。

(4)哲学的基本原理:讲解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存在与本质的关系。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问题。

(2)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角色扮演:(1)让学生扮演不同哲学流派代表,体验不同哲学观点。

(2)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反思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优秀6篇)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1、本教学设计使用人教版教材,属于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模块,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的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该内容是《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的知识起点,对于学生认知哲学问题学习哲学知识是入门课。

教学安排1课时。

2、本框题包括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目题。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这一目题中,首先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然后介绍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所包括的两方面的内容。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说明哲学基本问题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学情分析1、学习者是高二普通中学的学生。

2、高二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

3、但如何运用所学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探究世界的本质问题知识储备不足,无论在智力因素还是在非智力因素方面都还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开展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

(二)能力目标掌握简单的哲学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一定的哲学兴趣;自觉能动地去认识世界,做一名可知论者。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2、教学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法学法教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趣味导入通过上学期文化生活的学习,我们知道中华文化真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中华传统文化《坛经》中的一则哲理小故事。

哲学第一课高中教案

哲学第一课高中教案

哲学第一课高中教案在高中的哲学教育中,第一课往往承担着引导学生入门的重要角色。

它不仅要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还要为他们揭示哲学思考的基本方法和价值。

以下是一个哲学第一课的教案范本,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展开教学活动。

##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引导学生认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 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激发学生对哲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 教学内容###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哲学是对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等问题的根本思考。

-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它与科学、宗教、艺术等领域相互影响。

### 哲学的历史- 简介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从古希腊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到现代哲学家如康德、尼采等。

- 简介东方哲学的特点: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流派的影响。

### 哲学的主要分支- 形而上学:探讨存在的本性和宇宙的根本原理。

- 伦理学:研究行为的道德性,人应该如何生活。

- 知识论:分析知识的来源、结构和限制。

- 政治哲学:思考国家、政府、法律和公民权利等问题。

### 哲学的价值- 提升思维能力:哲学训练人们清晰、逻辑地思考问题。

- 增强自我认知:哲学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

- 促进社会进步:哲学为解决道德、政治和社会问题提供指导。

## 教学方法- 讲授与讨论相结合:通过讲授基本概念,然后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 案例分析:选取经典哲学问题或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

-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哲学问题。

## 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通过提问或视频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哲学的兴趣。

2. 讲授基础知识:系统介绍哲学的定义、历史和主要分支。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如“什么是正义?”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进行全班交流。

高中哲学教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中哲学教案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高中哲学教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节:导语哲学作为一门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学科,对于高中生的思维发展和人生观塑造具有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体系,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世界观意义重大。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思想体系,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人生境界的提升。

第二节:教学目标1.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观点。

2. 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提高学生思维逻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节:教学内容与过程1.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1.1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运动规律- 唯物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1.2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演进的基本理论- 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2.1 剩余价值理论2.2 阶级斗争理论2.3 人类解放理论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3.1 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3.2 对立统一规律的运用3.3 唯物辩证法的逻辑思维方式4. 学习活动设计4.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解读和讨论。

4.2 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4.3 进行案例分析,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解读和思考社会现象与问题。

4.4 学生写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分析和解答提供的问题。

第四节: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课堂讨论和学生写作的质量及层次2. 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教学过程的流畅度和学生参与度4. 教师引导与指导的及时性和针对性第五节:教学扩展与延伸1. 邀请专家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专题讲座或讨论2. 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历史或文化纪念馆3. 鼓励学生开展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课题第六节: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 《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3.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通过本教案的实施,相信学生们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重要思想体系。

哲学教案全集

哲学教案全集

哲学教案全集一、引言在当今社会,哲学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培养学生思考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学科。

哲学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具备深刻的思考能力,还能够拓展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哲学教案,帮助教师设计和组织哲学课程。

二、教案一:哲学基础知识介绍1. 教学目标•了解哲学的起源和定义;•掌握哲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教学内容1.哲学的起源和定义–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研究存在、知识和价值等基本问题的学科。

–哲学的起源: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

2.哲学的基本概念–存在: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探讨事物存在的本质。

–知识:与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概念,研究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价值:研究人类在伦理、美学和政治等领域的价值观。

3.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与科学:哲学与科学密切相关,科学研究依靠哲学的逻辑和方法论。

–哲学与宗教:哲学和宗教都探讨人生和世界的意义,但角度和方法有所不同。

•讲授:通过讲解哲学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哲学的基本认知。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深化对哲学的理解。

三、教案二:伦理学导论1. 教学目标•了解伦理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掌握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和理论流派;•能够运用伦理学的思维方式进行道德判断和决策。

2. 教学内容1.伦理学的起源和基本概念–伦理学的定义:研究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学科。

–伦理学的起源:伦理学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受到哲学的影响。

2.伦理学的核心问题–道德是什么?:探讨道德的本质和特点。

–人应该如何行动?:研究人类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

3.伦理学的理论流派–德行伦理学:关注人的品德和道德规范,强调人的行为和决策的规范性。

–后果伦理学:关注行为的后果,强调行为和决策的结果。

–权利伦理学:关注人的权利和公正,强调公平和正义的价值。

4.伦理学的应用领域–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学领域的伦理问题,如生命伦理和人体实验等。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

高二政治哲学教案【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5篇】高二政治哲学教案(精选篇1)一、课程间介: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能力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常识性教育。

二、学生状况:高二学生在初中和高一期间,通过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已经受到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心理、道德、法律、社会发展、基本国情和思想方法等教育,同时通过其他学科学习接受了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奠定了知识基础。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属于一门比较抽象的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自然知识的概括与总结,学生学习理解有较大的困难,不容易掌握;加之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尤其是知识水平与知识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厌学情绪严重存在,社会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加剧了学生对哲学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目标:1、根据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2、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逐步提高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3、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

四、具体措施: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搞好自学,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搞好导学,保证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既要搞好知识的教与学,又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统帅,贯穿于知识教学的全过程。

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形势和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大胆尝试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模式改革,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求相结合,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学习兴趣,重视“生本教育”。

为此,将广泛采用以下教学形式与方法:1、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自学、讨论、讲授、练习、实践等多课型。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新课标高中哲学必修二哲学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2.认识不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
3.探究哲学思想与个人生活的关系
4.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哲学概念、基本问题和学科体系
2.不同哲学思潮的发展及其思想内容
3.思辨、批判、创新与人生实践的关系
4.哲学智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内容及进度
第一课时:哲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2课时)
第二课时:人生观与世界观(2课时)
第三课时:辩证唯物主义(2课时)
第四课时:唯心主义哲学(2课时)
第五课时:存在主义哲学(2课时)
第六课时:科学技术与哲学思维(2课时)
第七课时:哲学与人生(2课时)
第八课时:哲学智慧与人生实践(2课时)
四、教学方法
1.讲授结合讨论,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维
2.学生小组合作调研和汇报
五、研究性研究任务
1.收集整理不同哲学思潮的主要观点
2.对比辩证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异同点
3.探究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青年人的启示
4.探究哲学思维如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5.结合现实社会问题分析哲学的实践价值
六、教材
1.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修)
2.《哲学家的沙发》
3.《哲♂学★葫芦》
七、参考网站
1.中国哲学网
2.国际哲学家协会网站。

1.2哲学的基本问题(j教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案

1.2哲学的基本问题(j教案)-高二政治《哲学与文化》教案

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1.2哲学的基本问题课标要求:比较哲学思维与日常思维的异同;理解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说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学习目标: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3.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4.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5.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定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及历史地位。

政治认同:认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思想武器。

科学精神: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公共参与:在生活和实践中正确处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反对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难点:哲学的基本问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探究活动一: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

思考: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学生讨论回答:结合教材进行梳理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出示课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思维(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如意志、理论、计划、感觉、经验、目的等主观精神。

存在(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的物质:水、石、矿、泥沙、大气、土壤、动植物等。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教案内容:1. 导入:引入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概念(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哲学?- 介绍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一门探讨存在、知识、价值以及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学科。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对这些问题感兴趣?- 提出问题:你认为人们为什么会对存在、知识、价值和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感兴趣?2. 探究:深入分析哲学的基本问题(15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并写出他们的理解和问题。

- 基本问题包括:- 存在:什么是存在?我们如何知道我们存在?存在是否有意义?- 知识:我们如何获得知识?知识是否客观存在?如何确定真理?- 价值:什么是价值观?人类价值观是否存在普遍性?价值观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人类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邀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3. 拓展:应用哲学的基本问题到现实生活中(10分钟)- 提出问题:对于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你如何将其应用到你的生活中?- 分组讨论:将学生再次分到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列举现实生活中与每个基本问题相关的例子。

- 举例:- 存在:如何证明一个人真的存在?如何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 知识:如何确定一个观点或理论是正确的?我们如何选择信任哪些信息来源?- 价值:我们如何衡量和评估不同的价值观?如何根据我们的价值观做出决策?- 人类存在的意义和目的:我们如何找到我们生命的目的和意义?4. 总结:总结哲学的基本问题并进行思考(5分钟)- 小结:总结每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强调它们对人类的重要性。

- 问题思考:你认为探究这些哲学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吗?为什么?5. 结束:评估学生学习的程度(5分钟)- 提问:回顾课堂内容,提问一些问题来评估学生对基本问题的理解程度。

-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他们的思考和观点。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七课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实现人生价值的概念和重要性;2.掌握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3.能够分析和评价自己是否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二、教学内容1. 实现人生价值的概念人生价值是指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观,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

实现人生价值不仅能够带来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感,还对社会和他人都具有积极影响。

2. 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a. 明确目标和追求要实现人生价值,首先需要明确个体的目标和追求。

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需要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思考和探索自己的目标,并不断调整和完善。

b. 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个体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作为基础。

只有遵循道德规范并具备良好的品德,个体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形成积极的人际关系。

c. 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个体要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提供支持和保障。

d. 具备创新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个体具备创新和拓展思维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环境,个体需要有应对挑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新和拓展思维来应对各种情况。

e. 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协调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协调。

无论是个人目标还是团队目标,都需要个体与他人进行有效的合作和协调,实现目标的共同努力。

3. 分析和评价自己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学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对自己的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进行分析和评价:•思考并写下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评估自己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找出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总结自己已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规划未来的学习和提升计划;•思考自己的创新和拓展思维能力,并寻找培养的途径;•回顾自己与他人合作和协调的经验,总结成功和不足,并制定改进措施。

三、教学过程1.引入教学内容,介绍实现人生价值的概念和重要性。

2.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 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

高二政治《哲学常识》第五课认识的根本任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理解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3.掌握相关术语和概念;4.提高对认识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2.认识的根本任务;3.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以复习认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认识的含义和重要性(10分钟)通过举例和讨论,向学生介绍认识的含义和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重点讲解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进行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3. 认识的根本任务(15分钟)向学生介绍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讲解《哲学常识》中提到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规律,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并探讨为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4. 认识的方法和方式(20分钟)介绍认识的方法和方式。

主要包括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理论认识和实践认识等。

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方法和方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实际认识活动中的应用。

5. 思考与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认识的根本任务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影响,并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加深对认识的理解和认识的根本任务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参与情况、提问的质量以及思考和总结的深度,进行个人评价和小组评价。

考察学生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举例、案例分析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认识的含义、根本任务以及方法和方式。

但教学时间可能有限,仍需鼓励学生课后深入学习和思考,进一步提高对认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1.1 课程背景1.1.1 哲学作为一门探讨人类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基本问题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1.2 通过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哲学流派和思想家的观点,从而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

1.1.3 本课程将引导学生探索哲学的基本问题,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知识点讲解2.1 哲学的基本问题概述2.1.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哲学探讨的核心问题,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问题。

2.1.2 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古希腊的形而上学、中世纪的宗教哲学、近现代的科学哲学等。

2.1.3 哲学的基本问题涉及广泛领域,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2.2 哲学的基本问题分类2.2.1 存在论:探讨实体的本质、存在的方式、存在的意义等问题。

2.2.2 认识论:探讨知识的来源、性质、限制等问题。

2.2.3 价值论:探讨价值的本质、价值判断的标准、价值的实现等问题。

2.2.4 理性论:探讨理性的本质、理性的能力、理性的局限等问题。

2.2.5 心灵论:探讨心灵的本质、心灵与身体的关系、心灵的认识能力等问题。

2.2.6 语言论:探讨语言的本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语言的表达能力等问题。

三、教学内容3.1 哲学的基本问题概述3.1.1 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核心议题。

3.1.2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应用。

3.1.3 讨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哲学的基本问题分类3.2.1 分别介绍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理性论、心灵论和语言论等基本问题,让学生了解不同哲学领域的特点。

3.2.2 以具体哲学家的观点为例,分析不同哲学流派的基本问题及其分歧。

3.2.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智慧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哲学智慧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哲学智慧的基本概念,掌握哲学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智慧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哲学智慧的热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哲学智慧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

2. 哲学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哲学智慧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 哲学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哲学智慧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哲学智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哲学智慧的理解。

二、新课讲授1. 哲学智慧的基本概念- 介绍哲学智慧的定义:哲学智慧是对世界、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理性判断。

- 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智慧的特点:系统性、批判性、创新性。

2. 哲学智慧的主要表现形式- 举例说明哲学智慧在古代文明中的体现,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 介绍哲学智慧在近现代的表现形式,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哲学智慧与日常思维的异同。

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实践应用1. 教师提出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哲学智慧进行分析和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五、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哲学智慧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智慧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表现形式,请同学们回顾一下。

2. 学生回答问题。

二、新课讲授1. 哲学智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说明哲学智慧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如人际关系、职业规划等。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哲学智慧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2. 哲学智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介绍哲学智慧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如科学方法论、技术创新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哲学智慧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指导作用。

2. 各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哲学与人生》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培养学生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2. 教学难点:- 理解哲学的抽象概念和理论体系。

- 将哲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时事热点或学生生活经验,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 介绍哲学的基本概念、范畴和理论体系,如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等。

- 详细讲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等。

3. 案例分析- 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哲学知识分析问题,如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与挑战。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总结归纳-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哲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5. 课后作业-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要求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撰写一篇关于哲学与人生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其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期末考试:通过书面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版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版

---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哲学年级:高一/高二学科:思想政治课时:2课时教材:《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基本特征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哲学学习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

难点: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通过播放关于哲学史的视频,激发学生对哲学的兴趣。

2. 提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何关系?二、新课讲授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无产阶级开始觉醒。

- 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前人哲学思想,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科学的方法研究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鲜明的革命性。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标志着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课堂讨论1. 结合实际,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分组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分析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2. 引导学生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哲学认识论教案模板

高中哲学认识论教案模板

高中哲学认识论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哲学认识论,以及它在哲学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分析不同哲学流派对认识问题的基本观点,并比较其异同。

3. 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激发对哲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认识论的概念及其历史发展概述。

2.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等主要哲学流派的认识论观点。

3.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 当代科技发展中的认识论问题讨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相关哲学思想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化理解。

-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设计: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或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认识论话题的兴趣。

2. 知识讲解:系统阐述认识论的相关概念,重点介绍各个哲学流派的观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案例,如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认识论问题。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就一个子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分享给全班。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强调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意义。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认识论问题的短文,培养写作和思考能力。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活跃程度和质量。

- 小组报告:评估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和分享内容。

- 作业质量:通过学生提交的短文来评价其理解和运用认识论知识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师应在课后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教学内容的适宜性。

-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教案内容。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

高中哲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题:矛盾规律与人生实践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矛盾规律的基本概念,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矛盾规律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矛盾规律的基本概念。

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1. 矛盾规律的实践应用。

2.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

教学方法:1. 讲授法2. 案例分析法3. 小组讨论法4. 实践活动法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教学案例3. 小组讨论记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矛盾现象,如何认识这些矛盾?- 提出问题:矛盾的本质是什么?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二、讲授新课1. 矛盾规律的基本概念- 讲解矛盾的内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 举例说明矛盾现象:如白天与黑夜、生与死、前进与后退等。

2.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讲解矛盾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 讲解矛盾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

- 分析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三、案例分析- 选择典型案例,如企业竞争、个人成长等,引导学生运用矛盾规律进行分析。

- 分析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发展。

四、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2. 矛盾规律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是什么?五、总结- 总结矛盾规律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强调矛盾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回顾矛盾规律的基本概念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 量变与质变 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 量变与质变 教案

【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哲学常识》第四课量变与质变教案〖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难点〗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素质要求〗知识方面:识记: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能力方面:⑴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和程度的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⑵辩证思维能力:通过事例论证学习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提高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觉悟方面:认识到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状态,既要注重量的积累,又要抓住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重点解决办法】1、准确把握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这一问题是本课重点之一,因为这是唯物辩证法基本内容之一,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准确掌握运用这一原理,对做好各项工作有重大意义。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要区别二者: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可见,"不显著"是量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显著"是质变的特点,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掌握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还要弄清二者的紧密联系。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先从量变开始,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发生质变,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不过必须注意量变引起质变有两种情形:一是量的增加或减少达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质变;二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一定要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质变是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环节,是新旧交替的关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哲学教案绪论课一、说课第一,前言是动员课,应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第二,前言的特点是:1、内容涉及面广(主要阐述了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哲学与具体科学及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原则和意义)。

2、理论概括性强,问题对学生来说非常陌生,却又要使学生通过它第一次从整体上了解这门学科。

因而,在前言的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关系:一是少和多的关系,要少说理论,多说事实;二是粗和细的关系,以粗线条为主,不必细致展开;三是点和面的关系,即要对全面内容有一定程度的解释,但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突出重点,着重解释什么是哲学。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讲述为主,适当进行提问,并辅之以图示法、比较法。

第三,高二学生对学习哲学常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对抽象概念术语的理解感到困难,尤其是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

因此,在高二年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尤其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明确具体科学与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了解哲学的含义,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意义。

2、能力目标:由于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哲学概念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通过采用比较的方法教学,培养学生比较事物的能力。

3、觉悟目标:初步引导学生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为学生能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点:哲学的含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四、教学难点: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五、教学方法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适当进行提问,并结合图示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六、课时安排共1课时。

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同学们都经历了好奇与快乐并存的高一阶段,现在都已经进入了高二年级,这又是一个新的阶段。

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刚刚面临一次新的重要的选择,即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那么,我想请问几位同学,你们为什么要选择读文科/理科,在当时是怎么考虑的?(学生讨论回答4分钟左右)由此可见,同学们对于文理科的选择是从多方面原因考虑的,比如学校的办学条件、今后高考的升学机会、毕业后的就业机会,当然最关键的是同学们自身的实际条件,你是文科强呢,还是理科强,还包括自己的兴趣。

这些因素都是非常现实的条件。

如果从哲学的高度来分析,就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问题与办事情总是与一定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实际上,哲学思想无所不在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只是我们在平时不一定都自觉的意识到罢了。

在高一,我们学习了经济常识的有关内容,那么进入高二阶段,我们的思想政治课要学习的就是哲学课。

哲学对于我们的同学来说,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不像我们的所学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在此之前,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呢?让我们先来探究一下哲学的词源。

1、词源:英文(Philosophy),源于希腊文,是“爱智慧”的意思。

因此,从词源上说,哲学是关于智慧的学说,它能给人以聪明智慧,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把哲学家称为“爱智者”。

在中国古汉语中也出现过“知人则哲”一词,这里的哲就含有聪明智慧之意。

所以,人们常常把具有聪明才智、思想深邃和远见卓识的人,称为“哲人”、“先知”等等。

2、哲学的形成与含义(1)人类的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活动,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同学们可能比较纳闷:人类要从事的活动很多,比如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科学家搞实验、老师教书、医生治病、学生学习等等,那么为什么说人类的活动仅仅有两项呢?还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喝”二字。

事实上,人生在世,不仅要吃喝,而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但不管做什么工作,也无论自觉与否,概括起来无非就两项基本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讲的通俗一点就是“想”和“做”,或“看问题”,“办事情”。

那么这里的“世界”又是一个怎样的范畴呢?世界既包括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包括主观世界(人的思想观念、思维等)。

有图示表示(副板书)客观世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世界主观世界:思维等。

比如像工人做工、农民种田、科学家搞实验就属于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而学生学习就属于认识世界的活动,还有如开展“三个代表”的学习活动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学习活动等都属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人类在这两项基本活动中,无论自觉与否,都在不断地处理着三方面的关系:一是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

因为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所以人类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同时也认识着自己改造着自己;而是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和社会打交道,所以,人类还要认识他人和社会、“适应”他人和社会、改变他人和社会,同时也认识和改变着自己。

三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这似乎很难理解,谁能举出例子说明什么叫做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学生试着回答。

) 学习中,不断碰到新问题,有时候真的不想干了,有时候失望至极、沮丧透顶,像泄气的皮球,这时候就需要自己战胜自己。

这是处理自己与自己关系的具体表现。

不仅如此,人类还在自己的活动中不断地认识着人类自身,比如人的能力、人的需求以及人的作用等,同时也改变着自己。

比如,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总是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知识与经验的不足,这就需要不断的更新知识、积累经验,从而不断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水平。

总之,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认识和改造着自己,在认识和改造自己的过程中又提高了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可见,这三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人们在处理这三方面的关系中,积累了许多具体的经验和知识。

人类文明史开始以后,渐渐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

(2)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了具体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自然界或人与自然界关系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物理学、生物学、工程力学、作物栽培学等;另一类是以社会活动和人的思维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

这些具体科学知识,有两个特点:一是它讲述了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问题,如物理学中的力学知识讲的就是物体机械运动方面的性质和规律,经济学讲的是有关经济活动的性质和规律;二是这些具体科学知识告诉人们应怎样具体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怎样种植庄稼,怎样制造机器,怎样发展经济,怎样参加政治活动,还告诉人们怎样地使自身获得发展,更加完善,如怎样健身,怎样学习,怎样选择职业,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图示如下: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活动认识和改造社会的活动(具体经验)(具体经验)自然科学(自然规律)社会科学(社会规律)具体科学知识(3)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了世界观。

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越来越丰富并且连贯起来,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共同的性质和规律?人与外部世界万事万物的关系是怎样的?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没有可供遵循的根本方法?经过长期的积累,人们在具体科学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认识——关于世界观的知识。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

可见,世界观知识与具体科学知识不同:具体科学知识讲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揭示的是这一领域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具体地处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世界观知识思考与研究的则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性质和规律,人与外部世界共同的本质关系,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共同规律。

但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每个人在自己是活动中都会自发地形成世界观,自发形成的世界观知识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看法。

只有当世界观知识形成一套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达出来,才形成哲学。

所以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5)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世界观不同,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也就不同,从而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和处理问题时,世界观也就有了方法论的意义。

所谓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方法论不同于方法。

方法论强调的是“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而方法是关于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具体门路或程序。

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即没有离开方法论的世界观,也没有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世界观决定着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识到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但是,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一切哲学都能使人聪明。

相反,有的哲学还会把人弄的越来越糊涂。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哲学不仅有错误和正确之分,还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

几千年来,哲学思想在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这其中出现了很多哲学派别,哲学观点五花八门,如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黑格尔学派等。

到了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他们的优秀遗产,创立的崭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3、马克思主义哲学。

(1)含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它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许多科学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如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他认为“哲学是灵魂”,早在1948年,他在英国时就反复读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1950年他回国后,他又精读了这些原著和有关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并自觉地把哲学学习成果运用到他的地质研究中去,构建了自己的地质力学理论。

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先后找到并开发出了包括大庆油田在内的许多大油田,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

我们似乎可以说,没有科学哲学理论的指导,就不会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没有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又如获得“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同志一生也非常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以图很好地掌握这一伟大认识工具。

但有的同学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其实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都不一定相信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或相信它,但是他们同样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实际上,我们可以说,这些科学家之所以获得成功,他们在科学研究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

比如,牛顿先生在他的前半生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就因为他尊重客观事实,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才发现了万有引力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