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第一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反思师:同学们,欢迎乘坐旅游班车。
今日我们要随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到滁州旅游。
现趁班车行驶的时间,我请导游为大家介绍我们的目的地。
(一位同学手拿话筒站到台前)生:滁州,地处安徽省东部,是座美丽的历史文化名城。
她有秀美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古迹,是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胜地。
唐宋文人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等曾先后在此作官,其他诗人如苏轼、王安石等也曾到此游览,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师:不知哪位同学记得他们写的诗?生:有《滁州西涧》师:对!谁来背诵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生:《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师:很好。
同学们,我们现已到达滁州。
哪位同学来说说我们的行程?(播放琅琊山旅游景区示意图及相关风景片。
)生:滁州——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师:刚才介绍了滁州总体情况,现在请同学来介绍我们所见到的滁州的地理特点,以及琅琊山的风光。
生:“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 师:谁来解释?生:鸟瞰滁州四周都是山。
其中最著名的是西郊的琅琊山。
群峰连绵,树林阴翳,草木茂盛,山谷深邃。
远望去,又幽深又俊秀。
师:你能介绍一下琅琊山吗?(播放琅琊山视频资料)生:琅琊山自古享有“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美誉。
它是天然的植物园,1985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森林公园,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琅琊山不但林壑优美,风景如画,而且还有许多人文景观。
全山现已发现从唐到明朝的摩崖石刻300多处,及多处亭台楼阁。
师: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醉翁亭,请同学们好好观察,描述醉翁亭的位置、造型。
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它位于琅琊山深处,醉翁泉上。
(播放醉翁亭图像)生:醉翁亭的造型古朴美观,有飞檐翘角,全亭共有十六根立柱,周围设有栏杆,侧旁刻有“醉翁亭”三个巨大的篆字。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布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醉翁亭记》公布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及反思【教学要点】1、熟悉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把握全文的脉络并明白得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第一课时(新讲课)〖教学目的及要求〗1、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2、学习生字,在明白得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明白得文章内容。
3、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在明白得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明白得文章内容。
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
〖教学难点〗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教学进程〗一、题解,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1、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闻名文学家、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伙儿”之一,宋朝古文运动的领袖,宋朝散文家之首席。
2、写作背景:写于作者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三年(1046年),他那时只有三十九岁,却自称为“苍颜白发”的“醉翁”,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
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踊跃的态度当好他的地址官,为百姓办事。
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当中。
3、出处: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文忠是他的谥号。
二、学习生字,明白得重点词,熟悉课文内容1、生字:滁(chú)壑(hè)酿(niàng)潺(chán)琅琊(láng yá)辄(zhé)霏(fēi)暝(míng)晦(huì)伛偻(yǔ lǚ)洌(liè)肴(yáo)蔌(sù)酣(hān)觥筹(gōng chóu)弈(yì)翳(yì)2、重点词:⑴望之蔚但是深秀者:(树木)茂盛的样子。
⑵有亭翼但是临于泉上者: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3)师:强调他是太守,一个官的身份。
非常好,如果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太守的醉也不在酒,在乎——百姓之间也。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太守和醉翁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生齐答)欧阳修师: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醉翁乐了,太守醉了,那么欧阳修呢?请同学自由朗读关于欧阳修的文字,很好地去体会一下,尽管文字很简短,但是它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我们要很好的去品味。
请同学们自由地诵读、感受一下。
开始。
生自由读。
师:有位同学有这样一个问题: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屏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最后一个问号有何用?(提问学生名字) 】师(问提问同学):这个问是什么问句?生:设问。
师:也就是你想问的是这里为什么是个设问句。
如果它不是设问句,它可以怎么说呢?生:太守谓庐陵欧阳修也。
师: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者庐陵欧阳修也。
师:简洁明了,还可以怎么说?生:太守即庐陵欧阳修也。
师:更简洁了。
我觉得还有更简洁的: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屏显:太守乃欧阳修。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欧阳修。
】但作者没有用我们刚才所说的任何一种,这当中有什么情绪的流露呢?同学们自己读一下最后两句这自问自答的设问句,感受一下。
放声读。
生放声读。
师:我请最后一位女生。
在这个设问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生:我读到了太守的闲情逸致。
师:还有呢?师放声读最后两句。
生:非常的自豪,自得。
师:好的,你读一读,读出这种自豪自得。
生读。
师:很棒。
同学们,结合上文,他自得什么呀?生:唯独欧阳修“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所以自得。
师:“醒能述以文”是什么意思啊?生:就是醉后醒来就能用文章来记述乐事。
师:非常好。
的确欧阳修有文章太守的美称,这个天下能够写出好文章的人很多,能够当好官的人也很不少。
但是既能写出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的却为数不多,所以他自得。
但是,我们再来看一下,他是如何来写这篇文章的呢?他是用第三人称,旁观者的身份来写这篇文章的,那么其中的“醒”有没有其他的深意呢?生:还有一个含义。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7(附教学实录片段)一、教学目标1.理解《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醉翁亭记》的主旨思想和文学价值;2.能够准确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3.能够通过个人的思考与分析,撰写一篇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A. 课前预习1.课前自行阅读《醉翁亭记》全文,做好笔记,准备就绪。
B. 课堂教学1.上课前五分钟,老师播放一段与《醉翁亭记》相关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2.老师对小说的整体结构和主旨思想进行介绍,并通过主题展开课程讲解;3.老师带领学生逐章节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并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涵和价值;4.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完成讨论、分析、总结小说章节,记录笔记;5.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示,开始撰写对《醉翁亭记》的论述文章;6.学生交换文章并进行互相修改、完善;7.老师会在最后的时间里,根据情况来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和指导。
C. 课后作业1.在课下继续完善自己的文章,以符合老师要求;2.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3.完成课后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实录片段正在上课,老师播放了相关视频后,醉翁亭记的课程开始了。
老师说:醉翁亭记是唐代作家欧阳修所创作的小说,它通过主人公欧阳修的眼睛来描绘奇妙的历史和生活。
欧阳修以自己为中心,借助诗词赋,把自己身处的环境生动地描绘了出来,细节十分丰富。
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价值,其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您说这篇小说主旨思想是‘人生短暂,须尽欢’,您觉得我们该怎么理解呢?”老师回答:“我们看到小说中,欧阳修在游山玩水、吟咏诗词的过程中,总是感叹人生短暂,应该好好珍惜。
小说中每一个人物角色也都在自己的境遇中,抱持了类似的人生态度。
正是这种珍惜人生、体味人生的态度,才是小说主旨思想的真正内涵。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醉翁亭记》中的水“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给人一种涓涓细流的生命感,十分柔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课例描述】《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山”“翼”“杂”“乐”等字的意思,扩大文言词汇量。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师:同学们是带着快乐的心情前来与老师约会的吗?生:是!……【课例分析】语文学科新课改的两个重要理念为:一是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即在教学过程中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的角色定位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
二是加强言语实践,即为学生提供成熟的言语实践情境,让学生有话说、能说,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引导学生完成言语实践训练,能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多方面技能,完成知识、技能与思想品德、文化修养、人格养成等多方面的有机整合。
上述这节课,教师努力在实践着语文新课标的上述两个理念。
一、以探究“太守之乐”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师作为探索性学习任务的指导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实现文言文教学任务: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评析文中人物或思想内容。
看课例可知,教师紧紧围绕探究“太守之乐”,引导着学生走进文本。
这从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知道。
用“那么,太守乐些什呢?”导入学习“山水之乐”部分。
用“怎样的`山水令太守感到快乐?”导入学习“宴酣之乐”部分。
用“还有什么也令他快乐呢?”“还有什么快乐呢?从哪里看出来?”导入学习太守“乐游人之乐”部分。
层层深入,带领学生围绕主问题来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分析思想内容。
二、适时有效的拓展,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情境,有助于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助于学生感悟作者被贬谪后“不以己悲”的胸怀,“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拓展一:教学一开始,教师就引用《滁州志》中的一段记录,记述《醉翁亭记》写成后刻成碑文,人们纷纷前来观摩,并带走拓片的事儿,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一、设计说明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快乐情绪,并通过“乐”排解了政治挫折和仕途失意的苦闷。
教学时,宜从文章的意境、结构、语言入手,通过圈点批注法、诵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2.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 领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4. 体会文中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重点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教学切入点从文章结构、语言、意境入手。
六、学法指导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反复诵读法、情境法、表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七、教学准备教师:课文录音;将文中的研讨问题、练习题及与文中描写四季景致一致的风光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及作品创作背景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利用工具书,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一、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体悟情感师:我们常会引用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生答。
)师: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师:谁还能补充?生: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
诗、词、文都很好,而散文成就最高。
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说其他几位吗?生:有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还有……生:还有“三苏”。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
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生答。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十二课《醉翁亭记》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教学课题:《醉翁亭记》授课班级:初中语文九年级授课时间:第二节课授课老师:XX教学内容:《醉翁亭记》课文阅读和分析【课堂实录】一、新课导入老师:同学们,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古代的诗歌,并且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今天我要带给大家的是一篇很有意思的散文,它被誉为中国散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这就是李清照的《醉翁亭记》。
大家先想想,你们对散文了解多少呢?(学生思考、回答)二、阅读课文老师:好,既然大家了解了一些散文的基本知识,那么我们现在就进入到今天的主题——《醉翁亭记》的阅读和分析环节。
请把书翻到第47页开始阅读。
(全班同学开始阅读)(15分钟后)老师:同学们,你们读完了吗?这篇文章内容是什么?读完后给大家一个简单的概括。
其中一个同学:这篇文章讲述了主人公沈括一路上的所见所想,像画一般的叙述了自然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时间的思考。
老师:很好,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进行文章的分析。
三、互动讲解老师:作为代表作品之一,《醉翁亭记》有什么精彩之处?请大家一起讲解。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我认为这篇文章最出彩的地方是写景。
老师:为什么呢?这个学生:因为在文中,作者像画家一样地把自然景色描述得真实而美丽,让我们感觉就像是亲身见到了同样的美丽景色。
老师:非常好,刚才同学对“写景”进行了精彩的讲解。
大家有什么其他的见解或者问题吗?一个学生:老师,我觉得这篇文章的叙述方式比较奇特,好像是在讲故事却又不是在讲故事。
老师:很好的发现。
因为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所以作者比较自由地运用叙事、描写、议论等手法,全篇文章交错着自然景色的描写、作者的思考和对时间的感悟,就像是一部自然风光和人的思想交流的交响乐。
四、巩固作业老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阅读和讲解,相信大家都对《醉翁亭记》有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现在,我给大家留下一道思考题,希望大家在课下思考并交作业,问题是:从《醉翁亭记》中你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请加以说明。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获奖)(2)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再回味这段文字,醉翁这个称谓会有怎样真实的用意呢?可以同桌之间交流一下想法,敞开的,自由的交流。
生:我觉得是他喝酒的地方环境好,景色很优美,陶醉在景色中。
师:醉不是酒醉,而是陶醉,是吧?很好,其他同学有表述吗?他为什么叫自己为“醉翁”呢?生:醉翁他应该是很悠闲的,他自号“醉翁”表现自己非常悠闲的情感。
生:因为醉翁是喝了酒就睡,睡醒了就去看风景,“朝而往,暮而归”,早上有风景看风景,没风景就回家,生活的非常自由师:这种自由、陶醉、惬意,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了的?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生读竖版的第二段写景的文字(删去者、也、而的文字。
)师:大家发现,这段文字,在你听的时候,有一种什么感受啊?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吧,齐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师:大家将这段文字和原文比较一下,什么是相同的?生:第五句和第六句相同。
生:文字的意思一样,但是少了原文中的“者、也、而”。
师:景是一样,内容也是一样,但是“者、也、而”三个字却没了,同学再对照原文时,随着“者、也、而”的消失,他还一并带走了什么呢?好,同学们再次朗读这段文字,再来感受一下。
生读课文中的语段。
师:原文朗读时有什么感受?生:将这三个字加上,有舒缓语气的作用。
师:你把它读一下,带着舒缓的语气读一下。
生读。
师:你在朗读舒缓的时候,有没有觉得一种情绪也在舒缓的朗读当中流淌出来了呢?生:有一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师:我们通过朗读,不仅读出了语速,还读出了流淌在其中的情感。
我们一起带着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这段文字,感受这种悠闲自在的感觉。
生带着舒缓的语气读这段文字。
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文字表面是在写景,其实字字句句都是在写自由之情,那么醉翁在平常的山水当中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当时他的处境是怎样的呢?生:当时作者被贬官州。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助读材料。
师:非常好,结合助读材料,来加深我们的理解,贬官境遇的醉翁能够从平常的山水之中,感受到一种自由和快乐,从这份自由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呢?生:他很享受这种虽然被贬做小官,但很享受这种在山林中的快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3篇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3篇《醉翁亭记》教学实录1一、课堂导入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1《醉翁亭记》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1.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的狼牙山路,始建于北宋庆历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命名。
2.“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
3.这篇记的作者是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4.请同学们先听我诵读课文。
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这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文章第一段是如何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的?2.文章第二、三、四段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3.文章是如何写这几种乐的?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这篇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接下来我们就围绕上述问题来学习《醉翁亭记》。
环节二:讲解课文这篇文章共有4个段落,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注意停断和语气。
1.第1段一共有9个句子。
这9个句子句末都是“也”。
“也”是一个语气词,可以表示判断,又可以表示陈述。
请同学们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也”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也”与“皆”连用,表示判断语气,意思是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2)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这两句一问一答,“也”表示判断,意思是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僧人智仙。
给亭子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号来为亭命名的。
节奏抑扬顿挫,还隐含作者的得意之情。
如果换成“作亭者,山之僧智仙。
名之者,太守。
”就缺少这种意味。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意”指的是意趣、情趣。
“在乎”指在于,“乎”放在句中相当于“于”。
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美景之间。
这里的“也”表示陈述语气。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得”指领会,“寓”指的是寄托。
这句话省略了一个介词“于”,即“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2)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2)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大家试着用这样的分背诵一下。
(生背略)师:课文第三段介绍了洲的风情,男生读女生译。
(译读略)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提携”这里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意思是“老老小小的行人”,与我们之前学过的《岳阳楼记》中“锦鳞游泳”中的“鳞”用法一样,还有《》中的“黄发垂”用法也是这样的。
“临溪而渔”中的“渔”意思是“钓鱼”。
大家读文段看一共描述了几幅画面。
生:四幅,分别是“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师:是的,如果我们把这看成是一部的话,“人游”就是演员,“太守宴”就是舞台,“众宾欢”则是节目,“太守醉”无疑就是主角了。
这一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生:从路上写到醉翁亭里师:是的,老师称为“从外到里”。
本段的写法就称为“动画”,你们看,整个画面是不是很有生机和活力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吟诵略)师:课文第四段主要写“日暮醉归”,女生读男生译。
(译读略)师:老师要提示的重点字词是“树林阴”,“鸣声上下”中的“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与《岳阳楼记》中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用法相同,指“做官和贬职”。
“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一个“乐”字是“以……为乐”,后一个“乐”字是“乐趣”同学们找一找文段中的三种乐趣,看出来了吗? 生: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
师:是的,文中反复出现了一个“乐”字,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复叠”。
那么同学们看看文段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呢?生:从禽鸟到人师:是的,换句话说就是:从物到人。
作者在塑造了一场“与民同乐”的欢乐场景之后,来了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前文九次提到“太守”,直到此时此刻才见“庐山真面目”,可谓是总结一笔,画龙点睛!那么前文也多次提到了“乐”,大家找一找,读一读。
生:第一段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生:第二段中的“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生:第三段中的“宴酣之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表,埋下伏笔,直到结尾才揭示: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生:可使文章内在结构严谨。 师:说得真不错!我们又从线 索、呼应方面进行了分析,还有新 发现吗?(生无语。)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第1段,看 看作者是怎样引出“醉翁亭”的? (生自由读第1段。) 师:哪位同学先说? 生: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
亭。 师: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引出醉
翁亭? 生:这样可以使文章曲折生
动,引人入胜。 师:除此之外,为使文章层次
清晰,在用词上有什么讲究?(生 纷纷举手。)
生:每一层都用一个“也”字 结住。
师:老师也发现了。全文用了 21个“也”字,不仅帮助结尾,还 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但绝无单调 之感。奥妙何在呢?
(课件展示研讨问题2。) 师:我们不妨做一下比较。我 们齐读一下“作亭者谁?山之僧智 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一 句。如果将它改为“作亭者山之僧 智仙,名之者太守”会有什么不 同?(生细读品味。) 生:没有了“也”字,读起来感 觉有点不自然。 生:也表现不出原句作者的那 种得意的心情。 师:看来“也”字还有表情达 意的作用。 生:老师,还有25个“而”字!
,
师:美吗? 生:真美!(生显出陶醉的神 情。)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有山、有水、有林、有泉,简 直是一幅山水画。 生:我看到了早晚之景。 师: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吗? 生:太阳出来,蓊郁的树林本 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 一照,雾气消散,又显出清新翠绿 的颜色。而到了傍晚乌云聚拢,山
生: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百姓 的和乐而“醉”。
(该生以导游的身份介绍,还 自备了“道具”。)
三、背诵课文,积累名句 师:最后让我们一同背诵课 文,再次感悟本文的诗情画意。 (生背诵课文。师请几位同学当堂 背诵,并鼓励。)
醉翁亭记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背景为进一步提升教师对《醉翁亭记》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教学能力,我校语文教研组于2023年3月15日组织开展了以《醉翁亭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方式,深入挖掘教材内涵,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活动伊始,教研组全体成员集中进行了集体备课。
首先,由备课组长介绍了《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成就,使大家对作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接着,针对课文内容,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1)文章的主旨思想: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腐败的批判。
(2)文章的写作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手法,使文章意境深远。
(3)课文的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老师们各抒己见,共同商讨教学策略。
最终,形成了以下教学方案:(1)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醉翁亭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2. 课堂观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教研组安排了两位教师进行课堂观摩。
第一位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醉翁亭的美景。
第二位教师则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醉翁亭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两位教师的课堂展示各具特色,得到了教研组全体成员的一致好评。
在观摩过程中,大家认真记录,思考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这些教学方法。
3. 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结束后,教研组进行了教学研讨。
首先,两位授课教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情况。
然后,其他教师针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在研讨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醉翁亭记浙江教学实录1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二、难点、重点分析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2.这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分析:这段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先写滁州四面环山,再写西南诸峰中的琅琊山,接着写琅琊山中的酿泉,最后写建在酿泉边上的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这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若夫日出……四时也。
”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
”写太守来此,无论春夏秋冬,都能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本段描写山!司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分析:本段描写山;司朝暮之景,采用先分别描写,后总收说明的方式。
分写,从早到晚,“日出而林靠开,云归而岩穴瞑”;总收,“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描写四时之景,也采用这种方式。
分写,由春到冬,“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总收,“山间之四时也”。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分析:本段包含两层意思: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
”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这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分析:上段写太守观赏四时不同之景“而乐亦无穷”,写了太守之乐的一因。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欧阳修在滁州写的另一文《丰乐亭记》中有言:“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7.这个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分析:这两个重要内容是: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课堂导入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因为他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推行“庆历新政”。
这次改革失败,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
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文,看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抒发的是什么样的情怀呢?
师:这是一篇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生: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生: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
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
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师: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
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
“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
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
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
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篇文章《丰乐亭记》是姊妹篇。
“记”是古文中一种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体裁,多用来描写作者的旅行见闻。
它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类似的文章有:《岳阳楼记》、《小石潭记》、《桃花源记》等;类似的古文文体还有:“铭”(《陋室铭》)和“说”(《马说》、《爱莲说》)。
二、走进课文
师:请同学们边听边欣赏——(播放一段古典乐曲,同时展示一幅醉翁亭的风景风俗画)这段优美的乐曲,就像一条时空隧道,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古代,在那里,我们有幸和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交个手,聆听醉翁的心声。
请听《醉翁亭记》的朗读录音。
(欣赏声情并茂的课文朗读)
师:(朗读毕)是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听着优美的散文,我们是否已陶醉其中了,下面播放一组图片,请大家在欣赏的同时领悟其意境,并借用文中与之意境相近的话说说。
(播放图片)
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生:峰生: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生:日出而林霏开
生:云归而岩穴暝
生:野芳发而幽香
生:佳木秀而繁阴
生:风霜高洁
生:水落而石出者
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师:以上展示给大家的是课文的一景————
生:山水之乐。
师:本文像这样有声有色的画面比比皆是,如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让大家欣赏一部分,其余部分请大家课后尝试着把它画出来。
一幅幅画面看似零散,但仔细一看,它们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你们能说说体现全文的文眼是什么吗?生:乐。
师:文中写出了谁“乐”?(生思考,师稍提示)
生: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师: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生:太守享受山水之乐,宴酣之乐,最重要的是与民同乐;众宾是从太守游而乐
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师:请大家用笔圈出主要的动词,并想想这些动词展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又在我眼前掠过。
(全班异口同声背出)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滁人乐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写百姓之乐有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生: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生:我补充一下,生活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欧阳修被贬滁州,虽然经历坎坷,但他能做到“在其位谋其职”,不计个人得失,励精图治,因而使原本贫穷的滁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师:我觉得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对欧阳修的为人心境作了很好的剖析,对文章的理解也就更进一步了。
每个人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我们读着别人的书,也在被人读着,当我们翻阅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时候,我们的一些体验会被它激发,我们的一些想法会随着文字显现出来,请大家选择其中一个画面或者一合适的角度,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赏析。
首先老师给大家示范。
(过渡,进入第三部分)
教师示例:读着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我仿佛身临其境。
一幅山水画卷在我脑海里铺开了。
当我闭上眼睛的时候,耳边似乎传来了啾啾的鸟鸣和潺潺的流水声,闻见了空气中酝酿的野花的芳香,眼前仿佛也出现了早晚变化不同的四季景色。
我真想说: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是的,只有你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你才会有幸感受到那仙境般的美景,而此时生活中的一切不平静都将抛在脑后。
生:从《醉翁亭记》中,我仿佛看到了亭子的坐落,周围的环境,它的建造及命名,它的晨昏及四时景色,那花的春天,浓绿的夏天,清爽的秋,以及雪白的冬。
游人的熙攘,野宴的欢乐,太守醉后的神态……那是一幅多么美丽、温馨的画面,让我流连忘返。
生:看了这段文章,仿佛陷入其中。
生:虽然在宴会上没有丝竹音乐的助兴,但是流水的声音,风吹竹叶动的声音,却汇成了美丽的旋律,使宴会不但没有因为缺少丝竹而失趣,反而增添了几分色彩,衬托出了宴会的
高雅品味,使人感觉到太守的乐民之乐,如桃花源般的生活。
不同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腐败生活,让人感觉到太守亲近于民的和蔼态度。
三、课堂反馈
学习《醉翁亭记》后,请与《岳阳楼记》对比,谈谈作者各抒发了什么感情?他们在抒发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谈看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生:两篇文章的作者经历相似,范仲淹与欧阳修都是被贬而不消沉。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整理课堂笔记;将文中“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一段所写的“朝暮”、“四时”的景物特点用现代汉语加以具体描写,写成300字左右的短文。
五、下课
<p align=right>张玉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