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引入情境创设,让数学更具魅力

合集下载

情境教育精要

情境教育精要

情境教育精要情景教育是指通过创造具体的场景和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情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参与度,通过创设真实的情境和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下面将从情景教育的基本原理、特点和实施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情景教育的基本原理1.情境创设:情景教育通过营造真实的情境和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境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实用性。

2.体验式学习:情景教育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让他们主动参与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深度。

通过观察、实践和反思,学生可以建立更为牢固和深入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3.批判性思维:情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面对具体情境和问题,培养他们的分析、综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景教育通过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二、情景教育的特点1.学生主体性:情景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和参与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学生在情景教育中扮演着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

2.教师引导:情景教育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和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和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索,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思考。

3.跨学科性:情景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综合应用,将学科知识结合实际情境进行教学。

学生在情境中需要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

4.创造性和探究性:情景教育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在情景教育中有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决策权,通过实践和反思,不断改进和创新。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文化的渗透策略数学作为一门理性学科,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思维的训练和文化的传承。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地渗透数学文化,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数学的美,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知识点都与数学文化相关。

例如,数的认识、图形、时间等,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授这些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数学文化,让孩子们了解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字和公式,更是一种文化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教授“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计数方式,如石子计数、结绳计数等,让孩子们了解到数的历史和演变。

在教授“图形”时,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们探索图形的对称、旋转等特性,让孩子们了解到数学中的美学元素。

在教授“时间”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代的计时方式,如日晷、沙漏等,让孩子们了解到时间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二、创设情境中的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是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创设与数学文化相关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数学的美和魅力。

例如,在教授“分数”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分水果的情境,让孩子们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在教授“图形”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设计图案的情境,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性质和应用。

在教授“时间”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古代历法的情境,让孩子们通过了解古代计时方法理解时间的概念和价值。

三、开展活动中的数学文化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渗透数学文化。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孩子们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场所,让孩子们了解数学在科技、艺术等领域中的应用。

教师还可以组织孩子们参加数学竞赛、数学文化节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竞赛和交流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四、培养思维中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能测量并计算出规则图形的周长。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能计算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知道周长的含义。

教学关键:通过说一说、摸一摸、画一画、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动获得丰富的感性认知,并在体验、交流中升华为理性认知。

教具准备:各种图形,直尺、绳子、表格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蚂蚁公主》动画片段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精彩的动画。

你们想看吗?小蚂蚁上课打瞌睡,老师让它去做做运动。

大家仔细来看,这只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课件出示)。

你能说说小蚂蚁是怎样做的吗?(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板书:一周边线小蚂蚁爬过的路程就是沿着树叶的一周边线。

2.小蚂蚁看到美丽的树叶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不想把树叶的轮廓描下来?学生描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谁愿意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描的?(实物投影演示)说说是从哪开始的,又到哪里结束?3.树叶一周边线你能找到,那么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你能找到吗?出示另一幅图(游泳池)学生指出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

4.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口的周长。

谁能像老师这样,说说什么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呢?(指生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课题:认识周长)5.那你能说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呢?出示P44中“描一描”两片树叶。

学生看图交流什么是树叶的周长。

二、实践操作1.找一找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图形的周长,那么你能指出图形的周长吗?出示松树和五角星的图形,学生指出图形的周长。

引导学生说清从哪开始,到哪结束的。

2.摸一摸平面图形的周长你能指出来,那么我们身边物体表面的周长你也能找一找吗?摸一摸。

(1)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课桌面的周长。

3.描一描同学们真了不起,既能找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又能找到什么物体表面的周长,那么你能描出老师所出示的图形的周长吗?描出45-1中图形的周长。

一年级数学算术怎么教

一年级数学算术怎么教

一年级数学算术怎么教1一年级数学算术怎么教1、严格训练,培训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一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是否“又快又对”。

即平常所说的:计算是否迅速、正确。

对于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养成仔细检查,认真核对的习惯。

因此,良好的计算习惯是从培养书写开始的,在计算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正确的书写数字和数学运算符号。

反复提醒学生计算后要认真的进行检查,养成他们自觉检查,有错必改的习惯。

比如,我班有个很聪明的孩子叫张志成,思维敏捷,书写工整且速度不错。

每次课堂作业总是他第一个完成,但往往会有一两个计算错误。

经过我的观察和分析,是他总想争这“第一个”完成的“荣誉”,做完后从不检查,所以常常粗枝大叶,甚至在竖式上是对的,而在横式上面不写答案或是答案写错。

我因势利导,鼓励他要“又快又对”,每次完成后都给他泼泼“冷水”,督促他认真检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还根据不同学生的犯错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醒,帮助他们修正自己的错误习惯。

2、创设儿童化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充分理解计算算理一年级学生因其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决定了我们在一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具体的形象化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要尽量创设儿童化,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和儿童化思维,多做“动一动、画一画、摆一摆”这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具有的生活经验来充分理解计算算理。

例如我在讲解8加5的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说出了不同的算理。

有用10+5-2=13的,有用(8+2)+3=1 3的,还有用5+5+3=13的。

我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分别拿出8个红色小球和5个白色小球,让他们上台向大家演示自己算理的思维过程。

这样,解决了很多同学的思维定势,使他们掌握了不同的方法,数学体验和教学生成都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3、通过视算和昕算强化学生口算能力口算是笔算的基础,而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探究一、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在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究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一种基于学生认知特点和学科特点,通过创设真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即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当前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创设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或者情境创设与教学目标脱节等。

这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进行探究,以期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背景与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逐渐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

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生动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情境创设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构建的新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模式,其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能体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情感交流。

那么何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五步教学方法呢?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欢迎阅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五步教学法第一步:激趣引入是指激发情感、激起兴趣。

要求教师首先要充满感情,满怀激情,善于搭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其次,要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坟和手段,千百万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景,极大地激起学生求知兴趣,从而引出新知或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让学生在亢奋的情绪下来展开学习任务。

这一环节将起到把学生带入活动角色的作用。

如何激趣引入呢?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

”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

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统统置于不顾,这种无情无境的,冷冰冰、硬邦邦的导入模式让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而现在有不少老师生搬硬套课本中的主题图,认为这样就是创造情景,但效果往往让老师掉眼镜,学生还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

因此我在“激趣”两字上做文章。

创设情境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讲故事、做游戏、联系生活、复习旧知、问题悬思等等,但尽量要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能结合生活实际最好。

引出新知要巧妙,要能把前面的激趣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合我们平时的试验,主要有下面几种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2、创设趣味性情景,引发好奇心。

3、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积极性。

4、创设生活情境,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5、创设故事情境,进入角色。

6、创设竞争情境,活跃思维。

《积的变化规律》课教案:教师个性与课堂魅力

《积的变化规律》课教案:教师个性与课堂魅力

《积的变化规律》课教案:教师个性与课堂魅力的探讨一、课堂背景介绍《积的变化规律》作为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之一,涉及到了数形结合、变化规律、递推关系等多方面内容,在小学生中极具挑战性。

本次课堂旨在通过教师个性化授课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在掌握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乘法的定义和性质,认识乘法与加法间的关系。

2.掌握积的计算方法,应用数字知识与口算技巧进行有关积的计算。

3.理解积的变化规律,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三、课堂授课策略1.小组互动:在课前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有关积的计算,以及探究积的变化规律。

在课堂上鼓励小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讨论和交流,增强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2.多元化展示: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展示(如图像、视频、音乐等)引导学生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并鼓励学生们尝试不同的表现方式。

3.教师引导: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积的变化规律,同时按照学生的思维路径进行解释和说明。

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在教学中的个性表现和魅力。

四、教学内容1.积的定义和性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将乘法的定义和性质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到乘法的应用范围和相关公式。

2.积的计算方法积的计算方法对于理解积的变化规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演示,向学生解释有关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引导学生们通过口算、手算等多种方式进行演练。

3.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是课堂的重点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们理解变化规律,如通过图像变化、口算变化、数字变化等进行分析。

四、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和技巧、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本次授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反思了自身的教学策略和表现,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个性表现和魅力。

小学数学中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中的情景创设

小学数学中的情景创设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通过生动的情景创设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通过情景创设,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探讨小学数学中的情景创设,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一、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性1.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小学数学中的很多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比如加减法、几何图形等。

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通过实际的事物和场景来理解数学知识,这样能够更直观地领会数学概念,提高学习的效果。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入思考和理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数学学习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通过情景创设,可以设计各种实际操作的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1.加减法的情景创设对于小学生来说,加减法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只是简单的数字运算并不能让他们深刻地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我们可以通过情景创设,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场景来帮助他们理解加减法。

比如在超市购物的情景中,让学生假装自己是店员或者顾客,通过买东西和找零的过程来帮助他们学习加减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操作来计算商品的价格和找零的金额,从而深刻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和运用。

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场景,如做菜、玩具买卖等来设计有趣的情景创设,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加减法,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基础知识。

2.几何图形的情景创设在小学数学中,几何图形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但是很多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属性和名称经常感到迷惑。

通过情景创设,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知识。

比如可以设计一个“寻找几何图形”的游戏,让学生在校园或者周边环境中,用手机或者照相机拍摄各种几何图形的照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总结。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摘要】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通过生活场景引入数学问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通过设计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参与度。

故事情节的数学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

视觉化和多媒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则可以通过图像、视频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知,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善于运用各种创设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今后在教学中,应继续探索更多的创设方法,不断提升数学问题情境的设计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实际生活, 游戏化, 故事情节, 视觉化, 多媒体, 重要性, 学习促进作用, 教学方法1. 引言1.1 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情境、游戏化的情境、故事情节的情境、视觉化的情境以及多媒体的情境来设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他们理解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

通过购物场景或建筑设计等情境设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的重要性。

游戏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故事情节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沉浸在一个奇妙的故事世界中,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视觉化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通过图片、图形等形象化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多媒体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数学延伸性研究课题魔力七巧板一、课题的确定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会接触和使用到许多数学工具,近阶段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图形拼组这部分知识时,课本上有一道题目:用七巧板拼三角形,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拼法?我把这部分知识作为课下研究任务让学生研究。

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结构奇特的七巧板充满了好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很多有关七巧板的问题:七巧板是怎么来的?它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七巧板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做出七巧板吗?七巧板除了拼图之外还有什么用处呢?看到学生们意犹未尽的样子和渴望探求知识的眼神,我陷入了深思。

经过深入的资料搜集和思考,我认为,七巧板是一种良好的数学辅助学习工具,籍由它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更深入的数学概念。

七巧板的构造不过是几块简单的几何图板,却能创造出千变万化的造型。

七巧板是我国古代传统的益智游戏,但真让身处 21 世纪的学生把古代的益智游戏玩出名堂,还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智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能适当1/ 28地加以引导,应该能调动起他们玩七巧板的积极性。

由此,我决定把七巧板作为数学小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成立 5-6 个研究小组,各小组根据自己组的成员情况,确定本组研究的子课题。

在研究伊始,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分成了六个小组,分别是:七巧板的历史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组成和制作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用途研究小组,七巧板的玩法研究小组,七巧板的拼图研究小组,七巧板里的数学问题研究小组。

经过初步的研究发现:七巧板的制作和组成研究小组,研究内容新颖,研究成果多,于是把这个小组分成了两个研究小组,即七巧板的构成研究小组和七巧板的制作研究小组;而七巧板的玩法研究小组和七巧板的拼图研究小组研究内容与七巧板的用途研究重合,且单独作为一个子课题略显单薄,因此将这两个小组并入七巧板的用途研究小组;而七巧板里的数学问题,部分研究内容与其七巧板的构成研究重合,因此将这部分并入七巧板的构成这一小组,另外关于七巧板的悖论和七巧板凸多边形的拼组问题,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太大,所以将这部分内容舍弃。

数学课堂 “情境链串起问题串” 例谈(吴爱青) (1)

数学课堂 “情境链串起问题串” 例谈(吴爱青) (1)

数学课堂“情境链串起问题串”例谈瑞安市新纪元实验学校吴爱青【内容摘要】本文从“用情境链串起问题串要有趣味性、生活性、、自然性、活动性”等方面来创阐述将教学内容分散地设计在相联系的情景的中,形成“情景链”,引发相对独立的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用情境链串起问题串”能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情境链、问题串、趣味性、生活性、自然性、活动性数学教学是对数学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为达成一定的数学课程目标、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展开的教学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从而达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

为此,我设想在尊重教材的知识性的前提下,对教材的呈现方式,对教材的生活性、趣味性、可活动性等方面作一些改造,对“情境链串起问题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作一些探索和积累,所谓“情境链串起问题串”,是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景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将其贯穿起来,并按照一定逻辑结构精心设计一组(一般在三个以上) 有效的问题.构建适当的问题串。

数学课需要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积极活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而对于小学生来讲,课堂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我们把课堂上学习的内容通过创设相关联的一组情景将整节课链接成“情景链”,即整堂课中围绕着一个主题的大情景来组织教学,将教学内容分散地设计在相联系的情景的各个环节中,即各个“情景链”中。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又有着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教学时借助这个现实生活的背景,加强了“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这无疑会大大增加所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防止学生“注意力疲劳”,有助于营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方法

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方法

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方法数学学习一直是学生们较为头疼的难题之一,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难以理解。

然而,通过一些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而富有挑战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让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1. 制作数学游戏数学游戏可以使学习过程更具趣味性。

例如,我们可以制作数学卡牌,每张卡牌上写有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们可以分组进行竞赛,通过解决问题来争夺胜利。

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并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 与日常生活结合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脱节,缺乏实用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例如,在学习面积时,可以引导学生测量教室的面积,并计算出教室内可以容纳多少个学生。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

3. 使用多媒体工具多媒体工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直观的数学学习体验。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教学软件等工具来展示数学原理和概念。

例如,在教学几何时,可以使用电子白板演示不同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这样的视觉呈现方式能够增加学生们的理解和记忆效果。

4. 引入数学竞赛数学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比赛,或者参加全国性的数学竞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还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将会更加热衷于学习数学,并希望取得更好的成绩。

5.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使数学学习更具趣味性。

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提供一些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进行推理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6. 鼓励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相互帮助、交流思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合作解决数学难题。

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探索数学的奥秘。

7. 制定奖励机制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学校可以制定奖励机制,如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数学学习之星的称号,或者获得一些小奖品等。

幽默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幽默使数学课堂更精彩

幽默使数学课堂更精彩刘青潭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强等特点,课堂教学更是严密、紧张,所以,数学课堂常常比较刻板、沉闷,往往使人感到透不过气来,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疲劳、厌烦情绪。

如何让数学课气氛活跃,学生活泼起来,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魅力呢?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一些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教师的讲课变得诙谐、风趣,使枯燥的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能引人思考,启人智慧,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悦的感觉,减弱或抵消一部分紧张和疲劳,创造一种使师生双方心情舒畅的教学环境。

一.幽默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数学课不及语文课那样充满丰富多彩的语言,课堂气氛容易出现过于沉闷的现象,教师“启”而学生却不“发”,师生无法达到情绪上的共鸣,教和学的双方都感到比较累。

我认为与数、形打交道的数学课堂必须注重课堂气氛,不应该死气沉沉,必须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这时,教师如能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讲授知识,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本身的乐趣,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

平等、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我们的课堂就成功了。

比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我制作了两个教具,三角形和长方形,设计了“比比谁的力气大”的环节,叫了一个男学生拿着三角形,叫一个女学生拿着长方形,我喊开始,谁的教具先变形就说明他的力气大,其他学生给呐喊加油,女学生很容易让长方形变形了,男学生费了很大的劲也没做到,一使劲居然把教具扯坏了。

因为是教研课,很多同事在听课,那个男学生不知所措,很尴尬。

我灵机一动,深情地说:“为了给男同学争光,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你无所畏惧,这才是男儿本色!”那个学生看我这么说,知道没有责怪他,还向全班学生做了一个很有力量的表情,逗得大家哈哈笑。

有关数学教学中情景问题导入法的探讨

有关数学教学中情景问题导入法的探讨

有关数学教学中情景问题导入法的探讨作者:石晶来源:《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年第10期【摘要】数学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巧妙而恰当的情境创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良好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现与探索。

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感悟,阐述了有关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导入新课;情景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和理解数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使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情境,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为了使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教学应采取“情境导入——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过程。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

在生活、活动和游戏的情境中,容易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

笔者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感悟,阐述了有关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方法的粗浅认识。

一、利用问题情境导入“学贵有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得以继续和延伸。

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老师有一手绝活,只要你们给出两个数,我就能马上说出以这两个数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如果不信,咱们可以试一试。

三年级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

三年级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

三年级数学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思路在阳光明媚的教室里,三年级的小朋友们正满怀期待地面对即将到来的数学项目式学习。

这个时候,老师像一位引导者,温柔地将他们带入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世界。

项目式学习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思维和能力的全面锻炼。

设计项目式学习的第一步是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目标应当既具有挑战性,又不至于让他们感到过于艰难。

比如,学习分数的概念时,目标可以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含义,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分数的应用场景。

通过这样的目标设定,孩子们将能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接下来,教师需要选择一个有趣且贴近生活的主题。

以“美食”为主题,学生们可以通过制作食谱来学习分数。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了解食材的比例,还要学会如何将不同的分数进行相加和比较。

这样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为了让项目更具互动性,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种食物的制作过程。

这种分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在讨论中发言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和协作,将为他们提供丰富的交流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分数的相关概念。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他们不仅需要提供必要的指导,还要观察每个小组的进展,适时给予反馈。

比如,在学生们制作食谱时,教师可以询问他们如何计算食材的分量,以及在遇到问题时应该如何调整配方。

这种及时的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巩固他们的数学知识。

评估是项目式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美食展示会”,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

在展示中,学生需要分享他们的食谱、制作过程以及遇到的挑战。

这不仅考验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在分享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为了让评估更具多样性,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估标准。

例如,除了对食谱的准确性进行评估外,还可以考虑小组的合作程度、创新性以及展示的方式。

数学教研活动评课评语

数学教研活动评课评语

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近日开展了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探索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邀请了多位优秀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并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评课交流。

以下是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评语。

二、评课内容1. 课堂教学展示本次教研活动共有四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展示,他们分别是:(1)张老师: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张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在课堂上,张老师通过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角的度量方法。

同时,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李老师: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李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李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李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王老师: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概率统计》王老师的课堂严谨、系统,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在课堂上,王老师通过讲解、例题、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概率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同时,王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4)刘老师: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分数除法》刘老师的课堂生动有趣,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刘老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刘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2. 评课交流在课堂教学展示环节结束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了评课交流。

以下是评课的主要内容:(1)张老师的课堂展示:张老师的课堂氛围活跃,教学环节紧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张老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此外,张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2)李老师的课堂展示:李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搭建数学实验课堂,助力核心素养提升——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搭建数学实验课堂,助力核心素养提升——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

经验交流搭建数学实验课堂,助力核心素养提升———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文|李爱玲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

数学实验课堂是指以实验为载体,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和推理等活动,获得对知识本质认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文章以“三角形的面积”教学为例,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学实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创设实验情境,布置思维任务数学课堂的魅力就在于与生活知识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运用生活元素,为学生创设一个与生活实际贴近的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数学体验结合起来,通过提问来激发他们的实践热情,激发他们进行数学实验的兴趣。

这种实验教学的方法,既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又能让学生充满探究的兴趣。

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一个试验探索的空间,给他们安排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思维任务,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实验、动嘴交流,让数学实验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据地。

学具准备: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红领巾、A4纸、剪刀。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从他们所熟知的“红领巾”开始,给他们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景:他们平时所带的红领巾是怎样的?做一条红领巾要用多少米布料?紧接着,教师让学生观察红领巾,让学生明白计算制作红领巾所需要的布料实则是计算红领巾的面积。

然后,让学生拿出一张A4纸,让学生动手操作,将A4纸对折会得到哪些结论?如果计算制作红领巾需要的布料,应该如何计算,学生通过操作发现:(1)将A4纸沿着对角线对折后,可以得到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这也说明用两个同样大小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一个长方形。

小学数学课《迈向数学-成为数学家的主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迈向数学-成为数学家的主人》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课《迈向数学-成为数学家的主人》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小学学生建立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发展成为数学家的潜力。

具体教学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2.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将涵盖以下数学内容:数的认识与运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等的认识和运算方法;几何图形:包括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认识和性质;数据与概率: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及概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代数与方程:包括代数表达式的建立和运算,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数学规律,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合作研究:组织小组合作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游戏化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参与度;实践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中的应用价值。

4.教学过程本教学设计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活动:通过一个趣味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并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知识讲授:依次讲解所涵盖的数学内容,结合具体例子和实际应用展示数学的魅力。

3.情景模拟: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合作研究: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5.游戏化活动:设计一些趣味游戏和挑战,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并提高研究兴趣。

6.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潜力。

7.总结评价: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并进行个体和小组的评价,鼓励学生继续进一步探索数学领域。

5.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多种形式:学生个体评价:通过解决问题、参与活动等方式,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评价:评估小组合作研究的效果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质量和表达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作业评价:通过布置适当的练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课堂情境创设方式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课堂情境创设方式 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

课堂情境创设方式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课堂情境创设方式情境创设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交流研讨活动心得体会篇一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现阶段,虽然新教改方案已被提上日程,但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目的仍然停留在钻研试卷、拿高分的阶段,教师还是采取带领学生分段落剖析文学作品的方式,其思考习惯已被固定,不仅大大减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还降低了学生对完整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力,以致把丰富多彩的国文学习变成了枯燥乏味的解题模式[1]。

这种情形不但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无任何益处,更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另外,一些教师矫枉过正,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言,缺乏章法,对拓展阅读过于强调,却没有对深入品读过程引起重视,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局限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理解。

二、新课改背景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对策(一)转变思想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对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也是如此。

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转变过去的思想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

比如: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为了让学生对该文思想感情有全面掌握,教师不应在教学开始时将想要抒发的情感告诉给学生,而应先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该文描绘的主人公是周瑜,而不是三国中的其他英雄;比照周瑜的年龄、职位及家庭背景等,得出其怀才不遇的情感,如此,学生学习这一课时,便能从故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鲜活的声音、色彩、画面等让学生有丰富的视觉感受,以活化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2]。

教师可通过感性方式将深奥的道理传达给学生,使学生理解、接受起来更加容易,进而促进学生智慧发展。

同时,可立足学生原有经验,为学生搭建一座连接书本与现实生活的桥梁,这时,原本枯燥僵硬的教学内容就发生了变化,变得充满魅力与活力。

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距离他们非常遥远的事物,让学生驰骋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而为学生创设出和谐教育艺术的最佳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引入情境创设,让数学更具魅力
摘要: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具有魅力,必须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

这样能使教学过程对学生的注意始终有一种吸引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数学课堂;魅力
一、课起,激发学生好学兴趣,联系生活,创设嗜学情景——感受数学的有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带有一种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表现。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才能自住地,自觉地去发现、研究和探索问题,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是最具有感染力的一种物品。

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在课起要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学兴趣。

在课堂上又怎样使学生对数学感兴趣呢?在数学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些情况:老师在上面讲的口干舌燥了,而学生去在下面做自己的东西,玩自己的东西,看自己的课外书等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其实是由于数学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

学生就由此旧的数学学习是非常枯燥无味,非常机械化,故对数学的学习都不感兴趣。

要转变学生对其的态度,就得让学生离家数学他并不是高不可攀,难以捉摸的。

数学其实是很有趣的,它常常围绕在我们身边,是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藏于生活中。

这样的一种教学情境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有趣、好奇。

那学习起数学就会非常的来劲,非常喜欢数学。

1.新授课:找出疑问,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创设契合情景,转换学生的思想换“吸取被动”为“进取主动”。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

”在有了疑问,就会让学生有一个信念去探索,就会想进一步去思考,这样才能有所发现,在发现中有所创造。

苏霍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在小学生是精神世界尤为重要。

”但传统教学中,教育理念是这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数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师为尊,以生为副。

整个教学就是围绕教师展开,一切教学跟老师走,作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吸收,不用想太多,不用埋头苦干,不用勤思考动动脑的形式。

是”授之以鱼”的教学方法。

这样学生得不到全面发展,形成少参与,少动脑,少质疑,多依赖性单单是这样学习——吸收被动的表现。

学生就会在这窄窄的课堂圈中,思维受到压抑和扼制。

而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刻不容缓,嘘声应当在愉快中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学习是快乐中生活,这样才能学有所成,心有所感,得到全面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要改掉传统理念,教师单单只要做
到在课堂上做一名出色的引导者,教师的一切只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上在课堂上这样在这样的快乐的氛围中学习成长,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并探讨问题,主动进取新知识,让学生从传统的“吸收被动收”的牢笼里走到“进取主动”的广域中。

例如:《用字母表示数》这课时,如果我只是说字母可以表示数,那学生只是这样被动接受,不加质疑,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思维。

但如果我们说让我们去看看这些字母在生活中是表示什么呢?‘CCTV’、‘NBA’、‘KFC’……让学生说出它们都表示什么,这样学生再说出这些字母后会想那生活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的吗?那学生就会带着这个疑问去找,去发现,就会转变观念了,把”被动吸收”变“为主动进取”。

哦,会发现生活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如我们玩的扑克牌中的AJQK是表示数1,11 12,13;还有些招聘广告写有:招XXX技术工N名…从而让学生在老师是课堂主体变为我——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习。

2.练习课:数学源于生活,让学上感受生活,创设游戏情境。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寓于生活。

课堂上游戏的引入主要是指导学生在‘玩’里学,‘趣’内练,‘乐’中长才智,‘赛’中增勇气。

现代的教学中,以教材为基,注重学生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学习知识,知识视野予以现实生活相互联系的。

所以才会出现了现代实践中学习数学的优点:创设实际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发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

数学中的游戏情景是学生在了解“具体形象的思维”后能开拓到与“抽象概念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它是一座桥梁,引导学生有具体向抽象思维过度。

3.复习课:生活常识寓于数学中,创设数活相融情景。

复习是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

它必须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点’连成‘片’。

传统复习课总是有老师提供材料,学生围绕固定材料讨论和整理,往往老师认为讲得面面俱到,而学生还是漏洞百出。

其实复习时要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化复杂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认识结构。

新课程理念的复习课是注重:a.归纳知识要点,根据学生认识能力一步一点的引导。

b.组之间的质疑、解疑,各小组提出问题,合作解决,让学生自己做主,自己探索、自己挖掘、自己发现问题的所在。

二、课中,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创设合作情景,检验学习——体验数学的奥妙。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就得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索,自己的好奇心努力去获取知识,而且通过实践活动吧“孤独学习”的思想转变为“融洽学习”。

1.创设探索情景,变“独一思维”为“展示多项”。

有人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思维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知当学生的思维能力越丰富,那将知识理解就越有创见。

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学生探索空间,开拓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由‘思维独立’向‘多项展示’的思维发展。

例如:学习倍数知识时,根据五(5)班的情况,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倍还多8人,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男生人数减去6的差的一半是女生的人数,女生人数的4倍减去20是全班的人数……通过思维的探索,进一步沟通比多比少的数量关系。

指导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思考的能力,使学生思维发展空间更多向,不再单一。

2.拓展学生探索思维,创设有趣情境,走进实践,走进时代,用于新世纪。

弗赖登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

”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最有效地,且有效的学习过程不能只依赖课堂与记忆。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

要拓展学生探索思维,要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开拓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广域空间拓展探索思维。

例如:完成下列计算:1+3=?
1+3+5=?
1+3+5+7=?
1+3+5+7+9=?
………
让学生自主探讨,开拓学生的好奇欲望,用生活实际去探索,去发现。

三、课后,引导学生拓展数学的开放性,创设有趣情景,提高创新能力——体会数学的奇妙。

创新是社会时间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内在动力。

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

开放的数学课题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因为数学是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性课题即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又能对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的训练,提出更多的新异可能性。

现代数学开放教学成了学校教育的一大特色,关注点。

由于开放课题是发挥
学生主体,探索合作性;凸显教学中学生主体,合作探究意识的良好材料,通过它真正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

开放性课题对学生还有以下作用:a.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b.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对学习的驱动力。

c.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建构开拓空间。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有意义的学习并非是简单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过程。

”开设适宜的情景,有利于培养学习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能力。

例如:在《解简易方程》中阐述方程的意义时,我在大家一起通过操作天平而得出方程的定义: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那就说出方程于等式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让学生用自己的所观察,所发现,找出问题的答案,创造出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独立性,设计开放题型。

课堂设计上,注重开放课题的设计,给学生留下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发现问题,补充问题,搜集条件,探索不同的答案,逐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独立性。

例如:一个正方行木板,据掉了一个角,还剩多少个角?让学生开放自己的思维,探索问题研究问题。

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开放题给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标准
[2] 新课程改革
[3] 徐速.小学数学心理学,2009.9
[4] 姚本先.心理学,200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