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资料2
红军长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路线图详细说明(2)
红军长征路线的起点和终点路线图详细说明(2)红军长征路线图详细说明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失利,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湘赣革命根据地(亦称湘赣苏区)红军反“围剿”作战的处境,也十分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了给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探索战略转移的道路,命令红军第6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湖南中部发展游击战争,并同红军第3军取得联系。
1934年8月7日,红6军团突围西移,经两个多月转战,于10月下旬到达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后恢复红军第2军团番号)会师。
接着,两军向湘西发起攻势作战,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亦称湘鄂川黔苏区)。
10月初,国民党军重兵集团继续向中央苏区腹地推进。
这时,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即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到湘西与红2、红6军团会合。
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5个军团以及中央、军委机关直属队共8.6万余人,从瑞金、古城等地出发,开始长征(见彩图)。
红军第24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在项英、陈毅领导下,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21日晚,中央红军以第1军团为左路前卫,第3军团为右路前卫,第9军团掩护左翼,第8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军委第1、第2纵队居中,第5军团担任后卫,从江西于都县城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了信丰河。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以甬道式的队形携带大量笨重的物资器材沿山路西进,行动缓慢。
直到11月15日,才先后通过了国民党军的第二道、第三道封锁线,进至临武、蓝山、嘉禾地域。
这时,蒋介石以16个师的兵力专事“追剿”,并令粤军、桂军共9个师进行堵截,企图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地区。
关于长征 的背景资料
关于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抗日战争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长征的背景资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一、国共内战背景长征发生在国共内战时期,这场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政府军队之间的斗争。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形成了统一战线,但战争结束后,两党的矛盾逐渐加深,最终演变为全面内战。
二、国民党政府的围剿战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围剿战略,意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力量。
他们通过集中优势兵力,分割红军势力范围,建立包围圈,以期将红军逐渐消灭。
三、中央红军的困境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下,中央红军陷入了极其困境的境地。
红军受到敌军的严密封锁,被迫转移到贵州、四川等地,但仍然难以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
四、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保护红军的生存与发展,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等红军主力组成了中央红军。
五、长征的目标与路线长征的目标是突破敌军的封锁,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红军通过贵州、云南、西藏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历时370多天。
六、长征的艰苦与牺牲长征是一次艰苦的行军,红军面临着严寒、饥饿、疾病等困难。
在长征过程中,红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许多战士因为疲劳、伤病或战斗中牺牲。
七、长征的意义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转折点,它展示了共产党人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长征的胜利使红军转移至陕北,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重新组织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八、长征对中国革命的影响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积累了宝贵的斗争经验,对于党的建设和军队的建设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长征也使红军队伍更加凝聚力,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
九、长征的历史地位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原则的体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起来,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在国共内战时期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 引言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为逃避国民党军队的追击而进行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该行动发生在1934年-1935年期间,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相关资料。
2. 背景二万五千里长征发生在中国国内革命战争进程中的重要时期。
当时,国民党政府对于共产党的武装力量展开了一系列的围剿战争。
为了寻求生存空间,中国工农红军不得不进行长途跋涉,最终在陕北地区找到了新的根据地。
3. 长征路线工农红军的长征路线总计约二万五千里,穿越了青藏高原、大渡河、金沙江、抚州等地。
其间经历了艰苦的山川峡谷、道路坎坷、气候变化等考验,不仅需要与敌军展开战斗,还需面对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
4. 长征中的重要事件在长征过程中,工农红军经历了一系列重要事件。
其中,斗争胜利的草地战争、遵义会议和四渡赤水战役是最为著名的事件之一。
草地战争使红军走向了胜利的道路,遵义会议则在政治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权威,四渡赤水战役是红军战胜敌军阻击的重要战役。
5. 长征的影响二万五千里长征对于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加深了红军与民众的联系,提高了红军的威信。
其次,长征期间形成了一系列军事战略和战术的经验,为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
最后,长征也筛选了革命队伍,构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
6. 资料来源本文所述资料主要来源于以下渠道:•中央档案馆收藏的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文件和档案;•相关历史专著和研究论文;•参与长征的红军志愿者和见证人的口述资料;•文革期间出版的一些红军长征时期的文献;•国内外的历史文献。
7. 结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国内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行动。
长征不仅使红军得以保存生命力,也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长征的经历和取得的胜利,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关长征的资料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红军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略转移行动。
这次长征是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同时寻求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
长征的历程艰辛而艰苦,但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次重要里程碑,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27年的南昌起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然而,起义失败后,红军被迫转入游击战争阶段。
随着国民党军队的不断围剿和打击,红军的局势变得越来越困难。
1934年,红军在中央苏区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败,被迫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长征。
长征的总路程约为2.5万千米,历时368天。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地、草地和河流等各种地形和气候条件。
他们面临着严重的粮食短缺、疾病和敌人的追击。
长征期间,红军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战斗,包括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和巧渡金沙江战役等。
这些战斗体现了红军的英勇和顽强精神。
长征的最终目的是寻找一个新的革命根据地,以继续抗日战争。
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许多地区,包括贵州、云南、四川、甘肃等。
最终,红军在1935年到达了陕北的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延安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长征对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顽强精神。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巨大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坚持不懈地追求革命目标,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种顽强精神激励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取得了成功。
其次,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红军在长征中经过了许多地方,与当地群众进行了接触和交流。
他们宣传了共产党的理念和目标,争取了更多的支持者。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壮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长征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战略经验。
红军在长征中学会了灵活应对敌人的追击和围剿,掌握了游击战争的战术和策略。
这些经验对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 引言长征是中共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10月开始的战略转移。
为了摆脱敌人的围剿,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考验,但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
本文将详细介绍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
2. 背景长征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中国革命的前夜。
在1927年至1928年的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受到了严重挫折。
蒋介石率领的国民党发动了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清剿,造成了许多共产党员的伤亡和失踪。
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共领导决定实行全国性的长征。
3. 引发原因长征的引发原因有多种。
首先,红军面临着敌人的严密围剿,如果不进行战略转移,将面临超过30万敌军的围歼。
其次,中共领导决定寻找有利于发展和对抗敌人的农村根据地。
最后,中共需要向中国农民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革命。
4. 历程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10月结束。
红军根据地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红军指挥部设在井冈山。
红军在长征中经历了艰苦的山区穿越、敌人的追击和内部斗争等困难。
红军通过长征,最终到达了陕北的延安,成功地完成了战略转移。
5. 影响长征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长征展示了中共的坚定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提高了人民群众对中共的信任和支持。
其次,长征使中共掌握了建立农村根据地和发展农村革命的经验,为未来的斗争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使中共的军队转变为革命的主力军,从而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影响力。
6. 结论通过长征,中共成功地实现了战略转移,摆脱了敌人的围剿,并在延安建立了新的根据地。
长征的背景、引发原因、历程和影响都表明了其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性。
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为中国共产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红军长征知识问答2
黎平1.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贵州_黎平__举行会议。
经过激烈争论,毛泽东提出的到敌军力量比较薄弱的贵州去开辟新的根据地的建议得到与会多数同志的赞同,会后,红军经贵州腹地向黔北挺进。
2.红军长征在贵州省遇到最大的当地军阀__王家烈_阻击。
3.黎平位于_贵州(黔)、湖南(湘)、广西(桂)__三省交界,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有利于红军隐蔽集中。
4.黎平会议召开前,中央红军原计划前往黔东北与__红二、红六军团_会合,但毛泽东根据敌军已在湘西布下重兵,并向黔东北集结的严重情况,主张放弃这一计划。
5.黎平会议接受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并通过了_《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__。
6.黎平会议是一次关系红军命运、中国革命前途的重要会议,会议及时、严肃地指出了__失败主义和游击主义____是当时的主要危险倾向,要求红军全体指战员坚决发对这种倾向。
7.1934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负责人所在的军委纵队,抵达瓮安县的一个小乡镇_猴场__,准备抢渡乌江、挺进黔北,实现黎平会议上的战略方针。
8.1935年元旦,红军强渡_乌江__的战斗打响。
至1月6日,红三军团全部渡河完毕后,中央红军全部渡过了这一天险,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的企图。
9.以下哪次会议不是在遵义会议之前召开的:_狗(苟)坝会议__。
仁怀1.1935年3月,红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后,蒋介石惊慌失措,以为红军又要进攻_遵义__,调集部队严防死守,并飞赴贵阳督战。
2._四渡赤水之战__是中央红军长征中最惊心动魄、最精彩的军事行动,是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是红军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
3.1935年,军委在撤离遵义前,决定以红九军团留下的部分指战员为骨干,吸收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等,组成红军_遵(义)湄(潭)绥(阳)__游击队。
该游击队一直坚持到1938年1月。
4.1935年3月,红军在贵州转战时成立了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为最高的军事指挥机构。
语文书专题二关于长征
语文书专题二关于长征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4年至1936年
间进行的战略性撤退。
这段历史在语文书专题二中可能涉及以下内容:
1. 历史背景,长征发生在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武装斗争时期,红
军处于被国民党军队围剿的危急境地,为了避免被歼灭,中国工农
红军进行了长达数万里的战略性撤退。
2. 领导人物,长征期间,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们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带领红军坚持战斗,最终
取得了撤退的胜利。
3. 战略意义,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展现了共产
党的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精神,也为红军争取了更有利的发展空间,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 英雄事迹,在长征过程中,红军士兵和领导人展现了许多感
人的英雄事迹,包括艰苦的徒步行军、克服自然环境的困难、与敌
军的殊死搏斗等,这些事迹体现了革命者的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5. 影响,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以上是我对语文书专题二关于长征可能涉及的内容的全面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长征第二章批注
长征第二章批注摘要:一、前言二、长征的背景与意义三、第二章的主要内容1.撤离瑞金2.突破乌江3.遵义会议4.四渡赤水5.巧渡金沙江6.大渡河上的泸定桥7.翻越高黎贡山8.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9.会师陕北四、长征精神的内涵五、总结正文:【前言】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光辉篇章。
它不仅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也为今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基础。
本篇文章将结合长征第二章的内容,对其进行详细解读。
【长征的背景与意义】长征的背景源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严密包围。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主力于1934 年10 月撤离瑞金,开始长征。
长征的意义在于,它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从生死存亡的边缘走向新生,锻炼了革命队伍,传播了革命火种。
【第二章的主要内容】1.撤离瑞金:在敌人的严密包围下,红军主力决定撤离瑞金,开始长征。
2.突破乌江:红军在突破乌江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努力,展示了顽强拼搏的精神。
3.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一次重要转折,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4.四渡赤水:红军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运用灵活战术,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5.巧渡金沙江:红军在金沙江上架设浮桥,成功渡过天险,使敌人追击计划破产。
6.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英勇顽强,一往无前,夺取了泸定桥,继续北上。
7.翻越高黎贡山: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高黎贡山,向陕北根据地挺进。
8.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艰苦的生活,但始终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会师陕北:1935 年10 月,红军三大主力在陕北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精神的内涵】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它包括: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紧密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精神,严守纪律、自我革命的精神。
【总结】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壮丽史诗,它孕育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红军长征背景资料
红军长征背景资料红军长征背景资料 1.长征简介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
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
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
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
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
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刈芙崃说谖宕畏础拔Ы恕笔О艿木榻萄担勒送趺鳌白蟆鼻忝跋罩饕逶诰律系拇砦螅妨?艘悦蠖淼闹泄仓醒氲恼妨斓迹? 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
2长征胜利万岁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四渡赤水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 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 缚住苍龙?
1929年参加革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当上团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 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指挥 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 功勋。 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 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动作描写:红四团到达吴起 镇后指战员“欢”“叫”“冲”“跑”, 写出红军战士的欢快。
心理描写:“我们都很高兴”, “怎么能不兴奋,不激动 呢?”,直接写出了战士们的 情感和心情。
环境描写:阳光灿烂,天空是 蓝盈盈的,优美的自然环境营 造了队伍欢乐祥和的氛围。
自主思考二 这篇文章展示了红军战士们怎样的形象特点?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二方
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中的十大经典战役
湘江战役 乌江战役 四渡赤水 强渡嘉陵江 抢渡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打通包座 乌蒙山回旋战 激战腊子口 奠基直罗镇
中国农工红军长征中的经典战役——湘江战役
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保存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 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 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 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 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14个省,于
有关长征的资料 (2)
有关长征的资料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长征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最终到达陕北的延安。
长征的目的是为了逃离敌人的追击,重建红军力量,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
长征的背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斗争在江西瑞金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同时也引起了国民党政府的强烈反击。
红军被迫离开瑞金,面临着敌人的围追堵截和剿灭。
在这种危(wei)险情况下,中共中央决定进行长征,以保全红军力量。
长征的过程中,红军面临了极其难点的条件和巨大的难点。
他们跋涉山川,穿越草地,经历了饥饿、寒冷、疾病等种种困苦,但他们坚持战斗,坚持革命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为了长征的任务。
长征期间,红军展现了出色的军事素质和战略眼光。
他们采取了灵便的战术,利用山地、河流等地形优势,成功地逃避了敌人的追击和围剿。
红军还与当地群众建立了密切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和匡助,为红军提供了粮食、衣物等物资,为长征的成功扮演了重要角色。
长征的意义深远。
首先,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得以保存下来,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长征使红军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
长征还加深了中国共产党与泛博群众的联系,增强了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
长征的历史地位不可忽视。
它是中国革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胜利。
长征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鼓励着他们为实现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主而奋斗。
长征的故事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长征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意志和无畏精神,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关注。
长征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珍贵的借鉴和启示。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光辉历程。
长征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长征背景和故事的资料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撤离长江南北各苏区,转战两年,到达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行动。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长征简介 (2)
长征简介长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长征行动。
这次行军是在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期间进行的,途经中国的西南地区,跨越了18个省份。
长征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起因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在井冈山会师后,为了逃离国民党中央政府的围剿,决定实行一次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的起因是中国工农红军在敌人包围下必须寻找新的革命根据地。
行军路线长征的行军路线全长约12000公里,经过了川陕、湘鄂渝、滇桂黔等地区。
红军经历了泸定桥、毛儿盖、若尔盖草地、夹金山、大渡河、小金县、千岛湖、湘江、四渡赤水、贵阳、贺兰山等重重困难和艰险。
纪念意义长征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开始从农村武装转向新的革命出发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取得更加辉煌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影响和意义长征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首先,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壮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
其次,长征中产生的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的创新为红军在解放战争中获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了一种坚定的思想,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牢记使命”。
长征也为世界革命提供了启示。
长征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和艰险的条件下坚定而有力的领导能力,为其他国家的共产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结论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一次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树立起一支紧密团结且坚定无比的领导核心,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
长征的成功不仅对中国革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世界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的壮举,也是世界革命的榜样。
高一历史红军的长征2
1.①“不抵抗政策”。②指的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的 诬蔑之词。③“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④九一八事变以后, 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 运动兴起,全国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的国民党的“不抵 抗政策”已无法实行,蒋介石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庐山 “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其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 目的是以“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பைடு நூலகம்压制 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继 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
第 一 章 第 四 节 红 军 的 长 征
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及其 实质
• 材料一、 我国国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 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 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蒋介石在南京市国民党党员大会的讲话 1933年9月23日
• 材料二、 我们要以专心一致剿匪,要为国家长治 久安之大计,为革命立根深蒂固之基础,皆不能 不消灭这个心腹之患,如果在这个时候好高务远, 侈言抗日,而不实事求是,除灭匪患,那就是投 机取巧----无论外面怎样批评谤毁,我们总是要 以先清内匪,为唯一要务,如果不是这样,那就 是本末倒置,先后倒置。
况
名称 时间 国民党 兵力 50多万 红军兵 力 7万多 结果 胜利
第四次反 1933.2- “围剿” 1933春
第五次反 1933.10- 100万 “围剿” 1934.10
8万多
失败
• 三、红军长征和遵义 会议
..\桌面\无标题.MSWMM
瑞金出发→突破四道封锁线→突破 乌江→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沪 定桥→翻越夹金山→穿过草地→陕 北会师→会宁会师。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关于长征的资料
1934年10月,中国共产党开始发动长征,进行了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斗争 -- 中国工农红军在3万多公里的艰难旅程中,从湘赣江河流域出发,最终在西藏拉萨成功完成革命历程。
这个史诗般的英勇历险行动,不但对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世界历史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长征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党员、工农红军将士和斗争者,在极端困难和抗争中坚持不懈,奋勇抗击国内帝国主义和外国侵略势力,坚定信念和团结一致向前冲锋,穿越国家中心腹地,从而修建了一条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道路。
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严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带领党员和工农红军将士艰苦奋斗,深刻提出了“民族独立自由,人民自由幸福”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革命者的伟大英雄气概和精神。
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尊重和赞赏。
此外,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军民教育”活动,加强了党员、工农红军将士的思想和政治教育,使他们具备了斗争的能力。
此外,长征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革命理论和斗争方法 -- 党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装。
总之,长征是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国内外斗争的结果,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伟大胜利,造就了民族解放的辉煌成果。
长征第二章批注
长征第二章批注
【原创版】
目录
1.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2.长征的历程
3.长征的意义
正文
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在中央领导下进行的一次重要战略转移。
这次战略转移历时两年多,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被誉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奇迹。
首先,我们来了解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在 1934 年,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围剿,红军处于极度危险的境地。
为了保存实力,红军决定进行战略转移,这就是长征的背景和原因。
其次,我们来看长征的历程。
长征从 1934 年开始,到 1936 年结束。
在这段时间里,红军经历了许多艰苦的战斗和行军。
他们翻过了高山,越过了草地,度过了江河,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
但是,红军战士们始终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长征。
最后,我们来探讨长征的意义。
长征不仅是一次战略转移,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它锤炼了红军战士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战斗力,也使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革命的意义。
长征的胜利,不仅使红军得以保存,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1页共1页。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
《长征》知识点专题汇总1、起因: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2、经过参与人员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经过时间1934年10月—1935年10月路线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陕西等11省;翻越大庾岭、骑田岭、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岷山、六盘山等2 0座大山;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亚克夏山、马塘梁子)、仓德山(昌德山、昌德梁子)、打古山(拖罗岗、施罗山、塔鲁岗)等5座雪山;渡过雩都河、湘江、乌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白龙江、腊子河、渭河等22条河流;1935年9月国民党军集中130多个团的兵力,采取持久作战和堡垒主义的方针,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和红军发动了新的围剿。
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军委分会决定开辟新苏区。
1935年11月19日红2、红6军团共1.7万余人,由湖南桑植地区出发,退出湘鄂川黔苏区。
1936年3月20日红军进到贵州西南的盘县、亦资孔地区。
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张国焘电令红2、红6北渡金沙江,同红4方面军会师。
1936年3月31日红2、红6军团离开盘县,分两路向西急进。
1936年4月25~28日2、6分别从云南西北部的石鼓、巨甸地段渡过金沙江,向北前进,连续翻越了几座大雪山。
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地区,同红4方面军胜利会师。
7月5日红2、红6、红32军奉中革军委电令,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
7月初红2、红4方面军从甘孜、炉霍、绥靖出发,共同北进,通过茫茫数百里的草地,击溃了国民党军的拦截。
9月初胜利进入甘南,控制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成县、徽县、两当、康县8座县城及广大地区。
红1方面军主力由宁夏的豫旺堡附近地区南下,接应红2、红4方面军北上。
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4、红2方面军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的将台堡同红1方面军会师。
至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全部胜利结束。
关于长征的资料350字
关于长征的资料350字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次重要战役,发生在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期间。
这次战役是中国共产党为了躲避国共内战失败和国民党追击而进行的战略转移。
长征开始于江西瑞金,目的地是陕西北部的延安。
长征全程约12000公里,历时369天,共有约10万人参加。
在这个艰难的远征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长征的背景是国共内战的爆发。
当时,国共两党曾经合作对抗日本侵略者,但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两党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最终导致内战的爆发。
在国民党军队的强大压力下,红军被迫放弃了江西根据地,开始了长征。
长征期间,红军经历了艰苦的战斗和生活条件。
他们穿越了草地、河流、雪山和沼泽等各种地形,经历了饥饿、疾病和敌人的袭击。
在这个过程中,红军用勇敢和智慧战胜了一次又一次的困难,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长征的重要意义在于它保护了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和发展。
在长征期间,红军通过战略转移,成功地躲避了国民党的追击,最终在陕北找到了新的根据地。
这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继续领导中国革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长征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经验积累。
在长征中,红军学会了灵活
的战略和战术,掌握了游击战的技巧,并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了红军的纪律和组织能力。
这些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它不仅保护了党的生存,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长征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也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红军长征有哪些伟大意义(2)
红军长征有哪些伟大意义(2)高唱“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历史上第一次真正认识到“人”在历史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人对于自身命运及其全人类历史进程的把握。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只有依靠人类自身努力斗争去争取权力才能够显示人类生存的价值。
这点在我党长期的斗争史里面显现的酣畅淋漓,“不自由,毋宁死”,被剥削、被压迫不是老百姓“天赐”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字: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600里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鉴于此,以色列军人伍大卫曾经评价长征,中国红军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全世界的珍贵财富,值得世界各国军人景仰和学习。
可以说,红军在长征路上的经历是悲惨的,但他们的超凡毅力和精神却是悲壮的。
身后有飞机大炮追着,还要空着肚子,光着脚走过没有路的“路”……这些在寻常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他们却圆满完成了。
支撑他们走完漫漫长征路靠的是什么?长征所完成的不仅仅是战略转移,还为新的革命阶段的到来酝酿了力量,最重要的是其对于人的生命、尊严的倡导和践行。
长征,二万五千里一路走来,是人类对于自身生存权、发展权的斗争。
人在社会上的存在,不仅仅要贡献义务,还要获得自身生存繁衍的条件,在当时内外夹击、重重压迫的情况下,人要想想获得真正称之为“人”的自由和生活,就必须斗争。
长征和革命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而就其精神内涵则是中国历史上不绝如缕的对人的价值和权利的追求传统的外在体现。
之二君子之勇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最原初的精神支持和精神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过程
红军的最初计划是从南线突破粤军的封锁,到达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
由于当时临时中央的领导者,在指挥中央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和突围的时候,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且将各种仪器均随军携带,导致行军队伍缓慢。
红军虽然英勇作战,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但是自己也损失惨重,至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时,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出发时的8万余人已经锐减至3万余人。
而且这时国民党已判断红军将沿湘桂边境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战略意图,调集重兵,企图把中央红军一网打尽。
在这革命的危急关头,在毛泽东等人的力争下,中央红军改变了原先的战略计划,决定争取主动,向敌人防御薄弱的贵州前进。
12月,红军在占领通道城后,立即
进入贵州东部,一举攻克黎平,强渡乌江,把国民党的追剿军甩在乌江以东和以南地区,于1月7日占领黔北重镇遵义城。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
之后,红军像重新获得了新的生命,他们重整旗鼓,振奋精神,在中央军委的指挥下,展开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他们转战贵州、四川、云南边界地区,四渡赤水,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重兵之间,歼灭大量敌人。
随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分兵黔东,诱出滇军来援。
这时,红军出其不意地向云南疾进,在昆明附近虚晃一枪,随即于5月初抢渡金沙江。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优势敌军的追堵拦截,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计划,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之后,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得到彝族人民的支援,顺利通过大凉山地区。
1935年5月下旬,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人迹罕至的夹金山,在6月14日与先期到达懋功的红军第四军会师。
两军会师后,摆在党和红军面前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制定统一的红军发展的战略方针。
6月26日召开两河口会议。
会议决定,红军应集中主力向北进攻,以创造川陕甘苏区。
7月上旬,红军连续翻越梦笔山、打鼓山等大雪山,到达四川松潘地区的毛儿盖。
8月上旬,中央决定红一、四方面军混合编队,组成左、右路军经草地北上。
8月下旬,中共中央随右路军跨过草地,先后抵达阿坝和巴西地区。
9月,在中央的一再催促下,张国焘才率领左路军抵达阿坝地区。
之后,他拒绝执行中央北上方针,并要挟中央和右路军南下,甚至企图危害中央。
中央发觉后,为贯彻北上方针,避免红军内部可能发生的冲突,决定率右路军中的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迅速转移,脱离险境,单独北上,并攻占天险腊子口。
10月间,张国焘在卓木碉另立伪中央后,率领红四方面军南下,分裂党和红军。
党中央和毛泽东等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中国
革命的大本营,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根据地的吴起镇。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攻袭击,被迫退往西康的甘孜一带,并于1936年7月2日,在此与红二、六军团会师。
在朱德、贺龙、刘伯承的斗争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要求下,张国焘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与红二方面军(红二、六军团于会师后改称红二方面军)继续北上。
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的胜利,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长征是在纠正了“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和反对了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在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下取得胜利的。
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这种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红军发展壮大的巨大精神力量,并给了全国人民以巨大的影响。
中国工农红军的三大主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先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进行了战略大转移。
长征胜利地跨越了12个省、总行程达2.5万里以上。
虽然失去了南方原有的根据地,损失了很大一部分力量,但是保存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骨干,沿途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正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即将在全国熊熊燃烧起来的时候,这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起中国革命的新任务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神圣职责而在西北会师,这无疑是一个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正如毛泽东同志所宣称的那样,“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它预示着中国革命新的局面的开。
始。
长征用铁的事实表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具有战胜任何困难的无比坚强的生命力,他们是国内外任何反动势力所不可战胜的.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起点是江西瑞金和福建长汀,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宁夏、陕西,最终到达陕甘苏区和陕北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