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合集下载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书法特点
黄庭坚是南宋时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成为了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如下:
1. 行草兼备。

黄庭坚的书法结构清晰,笔画顺畅,行草和楷书都
能熟练掌握。

他的行书与草书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
的风格。

2. 虚实结合。

黄庭坚的书法主张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给人以张
弛有度的感观效果。

他在书法中追求的是一种韵律美,让书法作品有
一种韵味,让人流连忘返。

3. 线条简练。

黄庭坚的书法线条简练,整齐美观,充满了力量感。

他的每一笔都是经过仔细思考和考虑后写下的,整体呈现出一种自然、流畅、大气的感觉。

4. 篆书风格浓郁。

黄庭坚书法中篆书气息浓郁,他将篆书中的刚
劲挺拔、方正有力融入到了自己的书法作品中,使其更加古朴、厚重、雄浑。

5. 意境深沉。

黄庭坚的书法既有门户派的磅礴气势,又有南宗派
的诗意境界。

他善于通过书法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每一笔都能
打动人心,令人沉醉其中。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虽然不复杂,但是却富有内涵和韵味,是中国
书法中的瑰宝。

后人学习黄庭坚书法,不仅仅是在学习西楚霸王当年
学习书法的经历,更是在挖掘中国书法的深厚底蕴,探索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艺术成就
坚 墨迹 大观 》上 海人 民美 术 出版社 19 ( 90年版 )《 国书法全 集 - 、中 黄庭 坚 卷 》荣宝 斋 出 版社 20 年 版 ) ( 01 等等 。 日本 著 名 书法 家 、 学
者中田勇次郎也编有上 、 下两大册《 黄庭坚 》 一书 ( 二玄社 19 年 94 出版) 。此外 , 河北教育} 版社最近还有《 f { 中国书法家全集 ・ 黄庭 坚》张传旭著) ( 出版。至于单篇论文 也时有力作 , 如曹宝麟《 米芾
高下 。 不如 意” 无 。
这 样的推 重也 已至极 则 。元 朝 著 名 书法 史 论 家 郑 杓 在 其 名 著《 衍 极》 中评 述“ 代 名家 ” 宋 时说 :
钱 忠 懿 、 祁公之 流便 , 才翁 、 仲 之 爽峭 , 杜 苏 倩 苏子 瞻
之才赡, 米元章之清拔 , 于人 一等 矣。 加 蹈道则未也。若
乎鲁直之壤 变, 刘涛诸人所不能及 , 而有长史之遗法。然
其 真行 多得 于《 鹤 》 瘗 。 很 明显 , 所评宋 代诸 名 家 中 。 是 相 对 突 出黄 庭 坚 为 第 一 大 家 。 在 也
明清以后 , 有关山谷为宋代第一大家的评价渐趋混乱 。保守浅俗 者往往诋毁其风格特 出的行楷书 。 但深识书法的人 , 仍然能看到山 谷书法在宋代独立特出的现实。故名家如祝允 明、 王宠、 周天球、 杨宾、 王澍 、 清高宗、 梁同书 、 姚鼐 、 翁方纲 、 郑板桥 、 康有为、 黄湄 、 李瑞清等一大批人 , 皆一致推重山谷书法 。这其中, 又以董其昌前 后 改变 看法 的情 况颇 具 代表性 。 董氏在对山谷书法未做深入 了解 时, 曾以为米芾 书为宋朝第 东坡 次 之 , 山谷 只是 “ 品胜 ”“ 专 门名 家 ” 而 以 ,非 ⑤。但 当他 亲

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

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

上海大学2012-2013学年冬季学期《<兰亭序>与中国书法艺术》课程考试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学生姓名:学生学号:论文评分标准:1、格式完整(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20分2、资料详实(字数2000以上,阅读面广) 40分3、思路清晰,观点鲜明 20分4、行文流畅,文笔优美 20分成绩:任课教师:陈红梅学生序号: 30 评阅日期: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摘 要: 黄庭坚是名彪书法史的一代大家, 是中国书法史上重要的一章。

黄庭坚的书法乃中国书法史之重镇,承先启后、独树一帜,对当时和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北宋及以后的数百年间,许多书法家、评论家都盛赞黄庭坚书法的独特风格和艺术成就,给予黄书以极高的评价。

本文从黄庭坚的生平背景、作品与成就、艺术特色、与苏轼书法艺术观的比较、后世的影响等方面浅谈书法史中的黄庭坚。

关键词:黄庭坚 书法 自成一家 艺术特色 影响 苏轼 艺术观一、黄庭坚的生平背景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世称“黄山谷”,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高城乡双井人。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他出于苏轼门下,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与张来、晃补之、秦观为“苏门四学士”。

其诗得法于杜甫,在宋代影响颇大,开创了江西诗派,被奉为一代诗宗。

他跟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为其中一宗)之称。

其散文、古斌,骨力强、法度谨。

其小词,也自成一家。

对于绘画也颇有鉴赏力,曾被当时的邓椿称颂为评论古书画“独山谷最为精严”。

至于书法,《宋史》本传称为:“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诗歌方面,他与苏轼并称为“苏黄”;书法方面,他则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四大家”;词作方面,虽曾与秦观并称“秦黄”,但黄氏的词作成就却远逊于秦氏。

总结评价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总结评价黄庭坚的书法艺术

黄庭坚是一位极富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艺术在宋代乃至整个中国书法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以刚劲、奇崛、个性鲜明为特点,深得后人推崇。

首先,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与传统的“二王”书风大相径庭。

他强调“笔墨当随时代”,提倡“新意”,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个性的展现。

这种创新精神使得他的作品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一代宗师。

其次,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有着卓越的笔墨技巧。

他的书法以行书和草书为主,线条粗犷、饱满、刚劲有力,笔墨淋漓,气势恢宏。

同时,他的书法作品中还融入了篆、隶、章草等多种书体的元素,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黄庭坚的运笔方式也独具特色,他采用“长舒大展”的笔法,使得作品呈现出宽博、大气的风格。

第三,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他的书法作品中常常蕴含着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慨和思考,表现出他对天地万物的感悟和探索。

这种文化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也是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深受后人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最后,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精神启
发了后世书法家们不断探索、尝试新的风格和表现方式。

他的书法作品也成为后来许多艺术家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同时,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综上所述,黄庭坚的书法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其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卓越的笔墨技巧、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影响力。

他对书法艺术的贡献和影响将永载史册。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苏轼与黄庭坚书法研究综述

一、苏轼与黄庭坚苏轼和黄庭坚同属于“宋四家”,二人在诗词书法上均有较高造诣。

黄庭坚书法造诣较高,文学造诣也毫不逊色,为“一祖三宗”的其中“一宗”;其拜在苏轼门下,与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在文艺领域涉猎较广,成就很高:在诗歌领域,为“豪放派”代表;在散文领域,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领域,为“宋四家”之一,代表了一种北宋书法风格。

苏轼的艺术成就人尽皆知,其诗、词、书、画俱佳,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性,被广为流传。

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江西诗派”因其而生,并盛极一时。

黄庭坚曾拜在苏轼门下,受苏轼教导。

他好揣摩杜甫的诗词,以杜甫为学习对象,“点铁成金”和“脱胎换骨”等诗学理论便是黄庭坚在研究大量杜甫诗词、结合自身经验后总结提出的,这些理论也代表了“江西词派”的风格。

与苏轼不同,黄庭坚在当代的知名度可能不如苏轼,但其词风有迹可寻,为后人学习诗词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二、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所谓“字如其人”,苏轼与黄庭坚的书法能体现他们的性格与为人,二人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思想理念。

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书法所内含的神韵,讲究通过书法创作提高自身修养,这也是“尚意”书学观所提倡的。

二人均是“尚意”书学观的代表,苏轼说“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说“自成一家始逼真”。

1.苏轼书法的特点苏轼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在苏轼眼里,书法并不是单纯写字,他认为书法有神,每个字都像一个人。

他笔下的字不仅仅是艺术,还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随心所欲、不拘泥于形式恰恰成就了苏轼的书法风格,也成为苏轼书法的特点。

苏轼的书法更多是由心而发,他不拘泥于规则,将书法作为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

正是这种心态成就了苏轼,其学名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

苏轼也说自己是“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苏轼长于行书和楷书,苏轼的书法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

其书法特点概括起来有七种: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横轻竖重、笔画舒展、轻重错落、大小悬殊、妩媚天真。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摘要: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

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

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交游;影响作为有宋一代书法大家,黄庭坚在大字行楷书、尺牍小行书和草书等方面取得了独特而卓异的成就。

其晚年草书作品尤其烂然夺目,艺术成就远超时辈、雄视千古。

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极高的艺术天赋、超人的道德关怀与勤苦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还在元丰三年(1080年)三十六岁前后,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观点,展示出过人的抱负与高远的追求。

为其一生的文学和书法创作奠定了深邃的基调。

不过,人生抱负的实现仅仅凭主观努力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一个时代拥有杰出智慧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即便是从事同一事业,他们之间最终的面貌还是大异其趣,这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体味的。

就大书家黄庭坚而言,为什么他的书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而不是另外一些可能。

或者说,为什么是这种面貌而不是那种面貌,他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以及同道的朋友,类似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使得他和自己的时代保持着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综观其一生,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一代文豪苏轼,本文试图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通过黄庭坚学书取法与苏轼关系的讨论。

谈谈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面貌的影响及其艺术成就的意义。

苏黄交游述略天才诗人苏轼少年成名,在嘉祐初年的科考中高中榜首,一鸣惊人,此后出京入京,辗转宦旅,文章道义传播四海,流布广远,共鸣者众,其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士人学子,争相以出人其门下为幸事,由是渐渐形成苏门。

苏黄交游及其对彼此书风形成之影响

苏黄交游及其对彼此书风形成之影响

苏黄交游及其对彼此书风形成之影响打开文本图片集苏、黄、米、蔡是宋代尚意书风之典型代表,这已是历史的共识。

而苏黄并称则是诗歌史上的事情。

作为书法艺术生命的个体,苏轼与黄庭坚的人生交往,委实对彼此书风的形成带来微妙的影响,本文宜从二人交游出发,并及二人书法观念,以点带面,同时考察二人书法文本,以获得历史的再认识。

一、苏轼、黄庭坚交游概述在跋东坡《与王元直夜坐贴》中,黄庭坚说:“王元直游东坡云雾中,风气殊胜,由此观之,岂可不择交游亲戚耶!”可以说黄庭坚这种择友而交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一生,他选择了苏轼作为追随的对象。

这对其艺术生命的长成,形成了一段人生之中的历史机缘。

历来文人交往,多以诗文往还始,大抵彼此赏识,方引为同道。

追讨历史,苏轼与黄庭坚概莫能外。

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苏轼于湖州太守孙觉处见到黄氏诗文后,以为:“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且“观其文以求其为人”,知为“必轻外物而自重者”。

又五年,即熙宁十年,在济南李常处再次见到黄氏诗文,并极力推许,苏轼之赞许既为黄庭坚获知,于是黄氏投书问路,一年后即元丰元年(公元1078)二人定交。

此后是长达八年的诗文唱和期。

元丰八年(1085)秋初冬末苏轼与黄庭坚先后相继入京,直到元祐元年(1086)初,这对相知相慕、朝思暮想、心神两契的诗星至友,终于盼到了展晤之期。

黄庭坚于元祐元年春初首次拜晤苏轼,并以洮河石观相赠,此中有诗文记载。

由此,开启了一段苏黄二人诗文、翰墨相互交辉的友谊生活。

元祐元年苏轼迁中书舍人,后除翰林学士知制诰,直迁内制,视草西垣,直到元祐四年三月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苏轼在朝三年多,达到苏轼入仕以来的辉煌时期。

而黄庭坚自元丰八年秋初至京任校书郎,直止元祐六年夏末丁母忧扶柩归里居丧,当朝六载,官至起居舍人、著作佐郎,也是政治生涯之鼎盛。

苏黄共处三年有余,期间则政暇之余,诗文唱和,观书论画,讲道谈艺,彼此切磋,互相鼓动,苏黄二人在此期间之交往实为二人一生之中快意人生之时。

北宋诗人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北宋诗人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与影响

北宋诗人苏轼与黄庭坚的文学交流与影响引言北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

其中,苏轼和黄庭坚是两位备受推崇的诗人,他们不仅各自有着卓越的才华,而且也在文学交流中互相影响和借鉴。

本文将详细探讨北宋诗人苏轼与黄庭坚之间的文学交流以及对彼此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苏轼与黄庭坚之间的文学交流苏轼和黄庭坚在北宋时期都是享有盛名的诗人,在当时被誉为"欧阳公共、柳公权"之后。

两位诗人性格迥异,但他们之间有着很好的友谊。

苏轼和黄庭坚曾多次书信往来,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与切磋。

首先,苏轼对黄庭坚有极高的评价,并称其为"玉真金贵"。

他认同黄庭坚作品中那种纯粹、质朴的文学风格,并表示希望从黄庭坚那里汲取营养,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诗歌才华。

他们互相称赞和鼓励,使得彼此的创作更加精益求精。

其次,苏轼和黄庭坚在文学观念上有一些共同点。

他们都重视自然写景与感悟人生,在诗作中融入了许多田园山水和士人情怀。

苏轼擅长豪放派写作,而黄庭坚则偏向于婉约派,这两种风格在文学交流中相互碰撞、融合,为北宋诗歌的发展带来了丰富多样的创新。

最后,苏轼与黄庭坚之间也进行了密切的书信往来。

他们通过书信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对时事政治的看法以及对文学理念的探讨。

这种深入交流不仅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了解,还促使双方成为更好的诗人。

苏轼与黄庭坚对彼此创作产生的影响苏轼和黄庭坚之间的文学交流不仅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也对彼此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苏轼的豪放派作品对黄庭坚的创作产生了启示。

黄庭坚原本偏向于婉约派风格,但在与苏轼深入交流后,他逐渐发现自己写作上的局限性并开始尝试豪放派的表达方式。

苏轼在人物塑造、意境表达等方面给予了黄庭坚很多指导和帮助,使得黄庭坚的作品更富有冲击力和个性特色。

其次,黄庭坚继承并发扬了苏轼所倡导的文化复兴运动,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苏轼提倡诗人应该关注社会命运、关心百姓疾苦,并积极投身于时事政治中去。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

唐宋八大家之黄庭坚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与审美价值唐宋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历史上的重要阶段,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书法家。

其中,黄庭坚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黄庭坚的书法艺术进行探讨,介绍他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在艺术领域中的审美价值。

一、黄庭坚的书法风格黄庭坚的书法风格可以概括为刚劲有力、内敛典雅。

他的每一笔墨都饱含着内在的力量和情感,笔势险峻而有力,给人以震撼之感。

同时,他的作品也兼具了典雅的艺术韵味,每一笔每一画都富有韵律感,给人以美的享受。

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龙飞凤舞”之势。

他擅长运用跌宕起伏的笔势,以有力的线条勾勒出龙飞凤舞的形象,栩栩如生,富有张力和动感。

这种刚劲有力的书法风格不仅展现了黄庭坚的个人气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龙凤的崇尚和追求。

另外,黄庭坚的作品还表现出了他对于自然界的独特感悟。

他常常运用粗犷有力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以草木山石为题材,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和神韵。

他的作品多以墨为主,墨迹淋漓,富有变化和层次感,给人以真实感和自然感。

二、黄庭坚的书法审美价值黄庭坚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其独特风格上有着引人注目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其所传递的审美情感和哲学意蕴。

他的作品不仅追求形式上的美感,更注重内涵的表达和情感的抒发。

首先,黄庭坚的作品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之美的审美情感。

他在作品中常常运用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对自然界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之美的壮美和神秘感。

这种对自然的崇尚和追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念和审美理念。

其次,黄庭坚的作品通过个人情感的表达,传递了深远的人生智慧。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思索,表达了对于人生的感悟和领悟。

这种情感的抒发和思考的呈现,使得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一种哲学的思考和智慧的传递。

最后,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也具有审美享受的价值。

他的书法作品以刚劲有力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为观者提供了美的享受。

黄庭坚书法上的成就

黄庭坚书法上的成就

黄庭坚书法上的成就黄庭坚,北宋知名诗人,乃江西诗派祖师。

书法亦能树格,为宋四家之一,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黄庭坚书法上的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黄庭坚书法上的成就黄庭坚书法初以宋代周越为师,后来受到颜真卿、怀素、杨凝式等人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

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

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

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

黄庭坚与苏轼、米芾、蔡襄等被称为宋四家。

黄庭坚对书法艺术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见解,大都散见于《山谷集》中。

他反对食古不化,强调从精神上对优秀传统的继承,强调个性创造;注重心灵、气质对书法创作的影响;在风格上,反对工巧,强调生拙。

这些思想,都可以与他的创作相印证。

流传黄庭坚的书法,小字行书以《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为代表,书法圆转流畅,沉静典雅。

大字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伏波神祠字卷》、《松风阁诗》等,都是笔画遒劲郁拔,而神闲意秾,表现出黄书的特色。

草书有《李白忆旧游诗卷》、《诸上座帖》等,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在继承怀素一派草书中,表现出黄书的独特面貌。

此外黄庭坚的书法还有《伯夷叔齐墓碑》、《狄梁公碑》、《游青原山诗》、《龙王庙记》、《题中兴颂后》等。

黄庭坚书法上的特点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黄庭坚的行书,每个字大都长横长竖、大撇大捺,但每个字的中宫(“中宫”即中心)似乎都有一个圆心,其他笔画从圆心中放射出来。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

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黄庭坚在草书上取得的成就是宋代最高的。

但是其行书的风格明显且面貌多样,尤其是大字行书作品在宋代也是独一无二的。

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谈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欢迎大家分享。

1.学古创新由于宋代“尚意”书风盛行,尚意支配下的个人抒情为主产生下的个性、人品对书法作品影响很大,对书法创作的影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黄庭坚极具个性的书法创新在北宋书法独树一帜。

黄的老师苏东坡不仅重人品而且在书法创作上提出“不践古人”曾云:“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作为苏门四士之一的黄庭坚对苏东坡的这个口号加以阐发,在实际创作上更出新意,创出比其老师苏东坡更具新意的书法作品。

他曾言:“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这是他在诗学、书学上的典型的创新精神。

他强调创意,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博古创新,《宋史?本传》称:“山谷善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2.高古自然黄庭坚书法追求高古的同时,将个人的性格、感情、才气等主观的要素都化为客观的表现,使客观境界代替主观达到物我融合的境界,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一自然”。

他的书法常以“韵”来体现其纯朴平淡的“自然”,代表其“超逸绝世”的境界。

他学古而不泥古,崇古而出古,依靠自己对书法上不同常人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个人性格、才气、感情等特性,“学古而创新”,最后自成一家,将“自成一家”的“创新”化为“自然”,达到书法境界最为高尚的一种理想程度。

草书作品黄庭坚于草书用功尤勤,取法亦广。

先从小草入手,钟繇、王羲之、张芝、智永无不涉足。

后他又倾心狂草,黄庭坚于草书是竭力反对“弄笔左右残绕”(《山谷提跋》)的造作之态,他同样追求自然,但他所追求的自然,既包含作书时的自然状态,又包含从生活、自然界的自然之理中获得的用笔之意。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

.学号_ 12411424__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评黄庭坚书法的艺术特点院(系)名称:美术系专业名称:书法4班学生姓名:杨雨欣指导教师:彭建成二○一五年九月摘要:黄庭坚作为一位文学家在文学史上是非常成功的,同时,他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他曾自诩:“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书法之道。

尤其其草书,从唐代狂草抒狂放于顿挫、发性情于笔墨变为用浓墨书写,理性布局,他的书法被后世如唐高宗、文征明等同样为书坛泰斗的人物所借鉴。

要研究黄庭坚的书法特征,其书法理论是不可回避的。

单从书法技法方面来看,他在书论中主要提倡“清气”、“笔圆”、“生动”、“瘦劲有力”。

关键词:黄庭坚;江西诗派;书法技巧;书坛泰斗绪论宋代书法艺术,承唐继晋,上续五代,开创了一代新风。

宋四家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人,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人,也不是简单回归晋人,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影响了宋人的书法观念,而诗人、词人的加入,又给书法注入了抒情意味。

不断打破了前人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而开辟了新的道路。

黄庭坚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北宋诗人、书法家,江西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元年(1065年)进士。

以校书郎为神宗实录检讨官,迁著作郎。

他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同游与苏轼门下,称为“苏门四学士”,开创江西诗派。

宋代书界巨擘,《宋史》称其“善行、草书,楷法奕自成一家”,列宋四家之二,著作有《山谷题跋》。

1、黄庭坚生平黄庭坚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江西修水县人。

生于1045年六月十二日(7月28日),北宋诗人,书法家,词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进士。

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后擢起居舍人。

绍圣初,新党谓其修史“多诬”,贬涪州别驾,安置黔州等地。

徽宗初,羁管宜州卒。

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

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

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导语: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下面是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的内容,欢迎阅读!黄庭坚砥柱铭书法评价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书法时,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苏轼,甚至可以说黄庭坚的手札小行书在很大程度上是学苏轼的。

黄庭坚作为游于苏门的.四学士之一,不能不受苏轼书风的影响。

这些影响,我们从这幅《砥柱铭》中窥见。

黄庭坚草书的成熟还得益于其书外功的参悟。

除其上述“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外,他还有一段自道可说明因缘:“余寓居开元寺夕怡思堂.坐见江山。

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

然颠长史、狂僧皆倚而通神入妙。

余不饮酒,忽五十年,虽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笔处,时时蹇蹶,计遂不得复如醉时书也。

”张旭、怀素作草皆以醉酒进入非理性忘我迷狂状态,纵笼挥洒,往往变幻莫测、出神入化。

12年6月3日,经过近70轮竞价,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卷以3.9亿元落槌,加上12%的佣金,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

这一成交价远远超过了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创造的约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

黄庭坚《砥柱铭》,是散落民间的最重要的黄庭坚书法瑰宝。

这件作品长达9米,上书黄庭坚本人最为推崇的唐代宰相魏征的《砥柱铭》,全文600余字,可谓字字珠玑。

《砥柱铭》曾被南宋权相贾似道巧取豪夺而入贾府,明清两代则经项元汴等数位大家历藏,后从广东流入日本,为日本有邻馆收藏。

这件手卷因为文字内容、书法风格等方面与黄庭坚其他作品存在差异,早在乾隆时期曾经被认为是赝品,有诸多猜疑。

经台北故宫博物院指导委员、台南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博硕士导师傅申先生研究,最终确定为黄庭坚的真迹,而且是黄庭坚书风转换期的真迹,他还为此卷专门书写了一份近两万字的研究报告。

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的篆书修养

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的篆书修养

从《山谷题跋》看黄庭坚的篆书修养对于黄庭坚书法风格与成就的讨论,我们往往注意到他对前贤法帖的学习和禅修体悟的一面,而比较容易忽略其深厚的篆书修养。

究其原因,一是其传世作品中缺少篆书作品,二是宋代篆书家的总体水平不高,而且黄氏本人除擅长的草书与行楷外,也较少谈到自己的篆书实践问题。

但是,当我们面对他的草书(包括大字行楷)作品时,其线质中鲜明而强烈的篆意却扑面而来,显然,没有相当的篆书实践修养,是很难写出这样高水准的线条质量的。

康有为甚至因此将黄庭坚书法成就排在宋四家第一位,总结其书风特色为“行篆”,认为黄氏书法因为篆意浓郁而高出同时代所有书家①。

那么,黄庭坚是怎样认识篆籀古法的意义,他著名的“字中有笔”说的内涵究竟意指什么,他的书法成就跟他的篆书修养之间有着怎样深层的关系?本文拟就《山谷题跋》中所收录黄氏论篆书题跋语,别其类次,以对上述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

一、黄庭坚对篆籀古法的重视篆书修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篆书理论认识的深度和篆书实践创作的高度。

黄庭坚对于篆书的理性认识散见于题跋类文字,收集整理是颇为方便的;但其实践创作因无传世作品,就只能从其自述以及当时论家评语出发,来作一些比较和推断。

黄庭坚对篆书非常重视。

北宋书家多以真、行书为主攻书体,在此时代氛围中,每每强调真、行、草书中的篆书笔意并终生兼顾其篆书实践的,似以黄庭坚为最杰出代表。

从他所发的一番感慨中也可以看出当时士林的大致情形:“今士大夫不知(篆籀)十室而九夫,不学篆籀书,真行草都难工,今世书家,都不究其理。

”②“都不究其理”一语显示出,他对时代通病有着深刻认识并为当时书家普遍感到遗憾。

而如此强调生活与仕途中均不实用的篆籀书,宗旨只有一个,为了点画的质量与艺术的完美。

曹宝麟先生从书写内容是否抄录别人作品的角度来分析宋四家的艺术态度,指出黄庭坚与书法的实用性离得最远,因此认为,黄氏是宋代书家中“艺术自觉意识最强的一个”③。

而上述鲜明的篆籀意识从另一个角度也映证出他艺术探求的深度。

浅谈黄庭坚书法

浅谈黄庭坚书法

浅谈黄庭坚书法刘承金政管系08级2班080802012摘要:文字是知识传递的载体,随着文字的诞生与发展,书法也就应运而生,并且随着文字的发展而发展,并进入了繁盛的阶段。

而当代书法也经历了低谷、发展、繁盛的发展路程,并且在繁荣中也呈现一种长江前浪推后浪的态势。

对于业余书法爱好者,要写好书法就必须了解中国古代书法,并同时临摹起一家书法,掌握书法要义与精髓并且吸收。

而在古代书法家中,黄庭坚的书法虽然没有二王书法的高境界造诣,但也能独自成为一家书法。

他的书体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键字:黄庭坚书法鉴赏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黔安居人,晚号涪翁。

生于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卒于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北宋诗人、书法家。

诗学杜甫而自成一家。

苏轼喜欢他的文章,以为超轶绝世,游于苏轼门下,为苏门四学子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兼善行、草书,初以周越为师,后取法颜真卿及怀素,受杨凝式的影响,又受到焦山《瘗鹤铭》书体的启发,以侧险取,纵横其掘,行草书形成自己的风格黄庭坚一生仕途坎坷,屡次被贬。

元符元年(公元1098)黄庭坚的外兄张向奏请朝廷为僻亲嫌,应迁黄庭坚于戎州安置。

黄庭坚三月离开贵州,顺乌江抵涪陵,再溯江西行,六月至戎州。

戎州便是今天四川省宜宾市地区,这是的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老和尚”这与他的屡受贬嘀深受打击,环境恶劣的原因有关。

在戎州(今宜宾)这段时间里,他游遍山水,在戎州地区留下不少的石刻,其中以流杯池为最。

那里所存的石刻是宜宾地区最多,较为完整的石刻积聚地。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宜宾流杯池:“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

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

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这就是宜宾流杯池。

自宋以来,后人为纪念黄庭坚,相继在流杯池周围修建了“涪翁亭”、“涪翁楼”、“山谷祠”、“吊黄楼”等建筑。

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的书法黄庭坚的书法导语: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黄庭坚除了在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成就之外,他的在书法上的造诣也非常的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黄庭坚的书法,欢迎阅读!黄庭坚书法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的书法尤为的精妙绝伦,和当时的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从中也可以看出黄庭坚在书法上面的造诣极为高深的。

黄庭坚的书法主要的特色便是纵横拗崛,昂藏郁拔,在当时也是自成一体,享有很高的'书法地位的。

黄庭坚主要是擅长行书和草书,并且在行书和草书两种书体上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黄庭坚学习书法的主要源头可以说是因为苏轼的缘故的,虽然在历史上面黄庭坚初涉及书法是因为拜了当时的书法大师周越为师,跟随着周越学习书法,起初也是学到了很多的皮毛,但是后来黄庭坚慢慢地发现了跟随着时人学习容易没有自身的特色,黄庭坚即便是学到了周越所有的功底,最终也只能是和周越有同样的书法艺术造诣。

因为黄庭坚开始了刻苦地研习着王羲之的书法,可终究是活在了别人的书法造诣之中。

黄庭坚因为与苏轼师出同门,都是苏洵门下的“苏门四学士”,因此黄庭坚渐渐受到了苏轼书法的影响,在后来的许多著作中都有着苏轼的痕迹,当然苏轼的书法也受到了黄庭坚的影响,在苏轼的书中笔墨之间也有着黄庭坚的痕迹。

黄庭坚的书法自古以来便是受到了极高的评价,古往今来赞美黄庭坚的书法之人比比皆是,其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黄庭坚在保留着传统书法方面的影响,同时又是在自己努力地开创着新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黄庭坚的故事据说在黄庭坚中了进士之后,被朝廷任命到安徽黄州当知州。

有一天中午,他一个人坐在府衙内,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梦中,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处山村里,山村的其中一间屋子前,放着一个香案,一个老婆婆跪在香案前不停地祷告。

她的嘴里念念有词,黄庭坚听在耳中似曾相识,但却又一下子记不起来。

这时,他忽然感觉自己肚子有些饿了,看到香案上放着一碗芹菜面,于是便不假思索,端起那碗一口气就把它吃完了。

“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书法

“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书法

“树梢挂蛇”的黄庭坚书法有一次,苏东坡跟黄庭坚在一起讨论各自的书法,苏东坡说:“你的字虽然清新爽劲,但是笔势有时候太瘦,像树梢上挂蛇一样”,黄庭坚也顽皮,马上回答他:“虽然不敢轻易讨论你的字,但偶尔会觉得褊浅,像极了石头下面压着蛤蟆。

”于是两人相对大笑。

苏黄两人都在“宋四家”之列,黄算是苏的学生吧,但两人都是风格独成一家的书法家,今天我们专说黄庭坚的书法。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黄庭坚《松风阁帖》)跟着苏轼学习,书法不可能不受苏轼的影响,但黄庭坚还是对前人书法作了系统的学习,从其书法面貌可以清晰地找到晋人的影子。

黄庭坚学习晋书极力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他有一首赞颂杨凝式的诗可以说明他对《兰亭序》的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不是对王羲之书法有深刻领悟的话,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评论的。

关于黄庭坚,启功老先生认为他的字体势基本出自柳公权,具体可见他的《论书绝句》的第六十七首,原诗如下:字中有笔意堪传,夜雨鸣廊到晓悬。

要识涪翁无秘密,舞筵长袖柳公权。

我们逐句来解释一下。

第一句,字中有笔,黄庭坚论书法时曾经说过写字要字中须有笔,就是说,写字的时候,要注意笔毫在字中的运行。

意堪传,指字中有笔这样的说法值得流传和学习。

第二句,夜雨鸣廊到晓悬,形容黄庭坚的字像下了整个晚上的夜雨到清晨还如檐间之水一样不断下注。

第三句,要识涪翁无秘密,要认识和了解黄庭坚的书法没有其他秘密。

第四句,舞筵,歌舞筵席,长袖,一般指水平比较高的舞者,这里指书法水平很高的柳公权。

(黄庭坚《荆州帖》)(柳公权《伏审帖》)说字中有笔这件事,其实很难让一般的书法学习者理解,而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往往需要很久的练习才会在某一天突然领会到。

黄庭坚的行书艺术

黄庭坚的行书艺术

黄庭坚的行书艺术黄庭坚的行书艺术黄庭坚是北宋诗人黄庶之子,南宋中奉大夫黄相之父。

北宋大孝子,《二十四孝》中“涤亲溺器”故事的主角。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不知道大家对他了解多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庭坚的行书艺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从唐人“尚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弘扬了久失的借古出新的书法创新精神。

苏轼赞曰“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琐事,可谓三反。

”(《跋鲁直为王晋卿小书尔雅》)。

黄庭坚在“自成一家始逼真”的理想目标下,至暮年时其书法艺术取得了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在书法史上可称得上独树一帜。

黄庭坚的行书艺术黄庭坚在学古出新,追求创新求变的书法精神状态下,使宋代书法走向鼎盛。

他独创了行书的新体势、杂糅进自己的书学思想和理论、形成了显绝跌宕、欹侧取势的辐射状书体,成为在行书领域的领军人物。

一、黄庭坚“重韵去俗”的书法理论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江西分宁人。

治平三年(1066年)进士。

黄庭坚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开创“江西诗派”,与苏轼合称“苏黄”。

黄庭坚的书学思想,为后世书学者膜拜,即以“韵”字为灵魂。

他在论书上以“韵”为标杆来品评,如:“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

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题东坡字后》)对于如何存韵去俗,他认为应多读书,不随世俗。

二、黄庭坚创新求变的书法艺术实践黄庭坚的书法在尚意的基奠下具有超凡的求变意识。

不仅表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作品风格上。

自书法走向自觉后,除黄庭坚外,无人敢在用笔、结构、章法、境界上,作彻底的变革。

他初以宋代周越为楷模,后受颜鲁公、藏真、杨景度等人影响,又从《瘗鹤铭》中受到启发,行成了独特的风貌。

(一)劲健沉着的用笔黄庭坚的行书,如《松风阁帖》、《黄州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言“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钝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

黄庭坚在这件尺牍里,把自己的书法跟苏轼的做了比较公元1089年,即宋哲宗元祐四年,黄庭坚在汴京做的是为皇帝修《神宗实录》的工作。

闲暇之余,跟苏轼经常谈诗论道、唱和诗文,日子过得风雅惬意至极。

论到书法,苏轼说黄庭坚“死蛇挂树”,黄庭坚则说苏轼“石压蛤蟆”。

两人不气不恼,互相点评,时而开怀大笑。

可惜的是这一年的三月,苏轼申请外调去杭州工作,两人此后只能隔空雅集。

苏轼虽然远去,但苏轼的魅力无时不在黄庭坚的生活里。

五月七日,在写给赵景道的信札里,黄庭坚还评论了苏轼的书法。

他写道:“昌州使君景道。

宗(室之)秀也。

往余与公寿、景珍游,时景道方为儿童嬉戏,今颀然在朝班。

思公寿、景珍不得见,每见景道,尚有典刑。

宣州院诸公多学余(道)书,景道尤喜余笔墨,故书此三幅遗之。

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

余书不足学,学者辄笔愞无劲气,今乃舍子瞻而学余,未为能择术也。

适在慧林为人书一文字试笔墨。

故遣此,不别作记。

庭坚顿首。

景道十七使君。

五月七日。

”信札大意是说:赵景道是皇帝后人。

我过去与他父亲和他哥哥交往时,他赵景道还是个嬉戏的儿童。

而今天他跟我却是同在朝廷上班。

宣州院那么多的达官贵人学我的书法,赵景道也是,所以我写3幅作品送给他。

苏轼的书法娟秀……是当今最好的书法。

我的书法不值得学,因为我的书法“笔愞无劲气”,不学苏轼的书法,而学我的,是选择有误的……信札里,赵景道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六世孙,故黄庭坚称其为“宗室之秀也”。

“宣州院”为赵氏宗室太祖、太宗九王后人聚居之所。

“慧林”是汴京大相国寺六十四院之一。

黄庭坚在信札中称苏轼的书法在当时是“天下第一”,不管是出于真心,还是谦虚,起码说明他不是一个傲娇之辈。

黄庭坚这件尺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的影响摘要: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天才艺术家苏轼,说苏轼是同一时代中对黄庭坚影响最大的人,也许并不为过,但这种影响并不导致黄庭坚艺术审美向度的简单归顺。

本文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以苏黄交游的时间阶段为经,黄庭坚书风演变为纬,对黄庭坚书法创作与苏轼的关系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以期获得对黄庭坚书法艺术成就更进一步的认识。

苏黄交游以及他们对于艺术创作道路的自主选择,对于今天的书法教学依然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苏轼;黄庭坚;交游;影响作为有宋一代书法大家,黄庭坚在大字行楷书、尺牍小行书和草书等方面取得了独特而卓异的成就。

其晚年草书作品尤其烂然夺目,艺术成就远超时辈、雄视千古。

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他极高的艺术天赋、超人的道德关怀与勤苦的人生态度分不开。

还在元丰三年(1080年)三十六岁前后,他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观点,展示出过人的抱负与高远的追求。

为其一生的文学和书法创作奠定了深邃的基调。

不过,人生抱负的实现仅仅凭主观努力还是不够的,实际上,一个时代拥有杰出智慧的人并不在少数。

但即便是从事同一事业,他们之间最终的面貌还是大异其趣,这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体味的。

就大书家黄庭坚而言,为什么他的书法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格局而不是另外一些可能。

或者说,为什么是这种面貌而不是那种面貌,他怎样选择人生的道路以及同道的朋友,类似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使得他和自己的时代保持着一种怎样的关系,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的。

综观其一生,黄庭坚最重要的知音是亦师亦友的一代文豪苏轼,本文试图从苏黄交游的角度出发,通过黄庭坚学书取法与苏轼关系的讨论。

谈谈苏黄交游对黄庭坚书法面貌的影响及其艺术成就的意义。

苏黄交游述略天才诗人苏轼少年成名,在嘉祐初年的科考中高中榜首,一鸣惊人,此后出京入京,辗转宦旅,文章道义传播四海,流布广远,共鸣者众,其人格魅力吸引了无数士人学子,争相以出人其门下为幸事,由是渐渐形成苏门。

至迟熙宁后期,苏轼已然继乃师欧阳修之后,成为一代文坛盟主。

后来声誉日隆的“苏门四学士”,即是这期间相继拜于门下的,黄庭坚即是其中最长者。

与其他学生略为不同的是,苏黄师生通信八年后才得以见面。

苏轼知道黄庭坚之名至迟在熙宁五年(1072年)的十二月,当时湖州太守也是黄庭坚的岳翁孙觉向老朋友苏轼推荐,并出示黄的诗文希望为其“称扬其名”,苏轼读后叹赏不已,“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而且从格高调古的文字背后看出黄的为人,必是“轻外物而自重者”。

五年后苏轼路过济南,从好友李常处了解到更多黄庭坚的诗文和为人,再次赞许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评价极高。

因此才有元丰元年(1078年)黄庭坚投书赠诗为谢,初秋苏轼次韵作答,算是正式定下师生之谊。

其后不断有翰墨传书,诗文唱和,一直是神交投契。

其间经过诗案之难,直到元祐(1086年)初,两位诗坛巨子已经相继入京,才得以初次相会。

京师酬唱留下了大量诗文作品,其间苏门以黄、秦、张、晁“四学士”为代表,人才济济,常常群贤雅集,鉴诗赏画,切磋技艺,佳话联翩。

但是好景不长,至元祐四年三月苏轼便出知杭州,前后在朝不到三年半,此后苏门师生“同列朝班”的时代便基本结束。

其后几度回朝离朝,到元祐六年(1091年)夏末,黄庭坚丁母忧归里居丧,其间苏黄相处的机会始终不多。

又直到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贬惠州,七月路过彭蠡时,两位大诗人、大书家才得重逢,“相会三日”,谁知此后一别而成永诀。

表面上看来苏黄相处的时间实在很短,主要是元祐前期的三年多。

但实际上,他们默契而深刻的精神交流几乎贯穿了各自的半生时光,不但成为两人生命的重要事件,而且也成为北宋文化史上重要的事件,书法,还仅仅是其冰山一角。

以苏轼影响为背景的黄庭坚书法创作阶段当代对黄庭坚生平的研究考证成果最卓著的当数郑永晓先生《黄庭坚年谱新编》与水赉佑先生的《黄庭坚书法史料集》,我们以此获得了较为全面和详实的黄庭坚生平与书法资料。

其后,黄君先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心得提出了“五期八段说”。

单就黄庭坚书法实践着眼,那么这样的分期则还可以调整简化。

我们认为,从苏黄交游角度看,黄庭坚书法艺术面貌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大致是前交游期(1045-1078年)、交游期(1079-1091年)、后交游期(1092-1101年)和深入变法期(1102-1105年)。

前交游期是元丰元年(1078年)之前,此时苏黄虽逐渐互有了解但尚未订交,未有实质性的交流。

黄庭坚由家学积淀而自由进入书法领域,面临着广泛的选择,虽远未找到自己的形式语言,但已经有了不甘为牛后人的精神气度。

二十七岁时他的诗句传入京城,为王安石赞赏不已,即所谓“俗学近知回首晚,病身全觉折腰难。

”此期他的诗歌创作已初显气象并逐渐在身边凝聚了一个创作群体。

因此可以想象,“自成一家始逼真”的抱负当时已在心中形成,按崔铭在《从熙宁到元丰:对黄庭坚拜师过程的解析》一文中的分析,以黄深厚的家学、极高的天赋和傲岸的个性,对于老师的选择自然是极为挑剔,其独立意识和反省能力也决定了他终不会“随人作计”。

郑永晓先生年谱新编对黄庭坚早期书法活动有一些零星记载,可以肯定黄在书法方面天资过人,起点极高,其时对晋人风韵已有自觉的认识。

但以草书为例,未脱俗气,用笔不知起倒。

其严肃的创作态度使得早期作品较少流传,这一点与他焚烧早年过半诗稿的态度相近。

交游期始于元丰元年(1078)投书往还。

自是苏黄订交,列师生之谊。

此后诗书不断,多所唱和,又共同经历了乌台诗案的劫难。

然后是元祐相逢,聚集京师,酬唱切磋,直到元祐六年(1091)黄庭坚丁母忧回到江西老家。

这一阶段以尺牍类小字为例,黄学苏字,并在苏轼的指导下学习颜字,又转益多师,奠定了变法的深厚基础。

从通信到见面、然后相聚、然后又离别的阶段,我们称为交游期(1078-1091年)。

黄之拜于苏门,与其他学生有所不同,他们一直书信往还,共同经历乌台诗案的风波,元祐初年才先后来到京师,从此常相流连,切磋技艺,直到元祐六年黄庭坚离开京师回到家乡。

这一大的阶段主要是黄庭坚从苏门游学,受老师的影响深入学习颜真卿、杨凝式等前朝大师,并广泛取法古人,奠定了后期书法变法的坚实基础。

交游早期书风受老师的影响很大,后来渐渐开始有了求变的迹象,但总体而言尚未摆脱老师的格局。

后交游期为元祐七年(1092)黄庭坚归里之后到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去世。

此间除一次偶然重逢,黄庭坚已经离开乃师身边回到宁静的老家,与禅师高僧交往频繁,参禅悟道,苦志修为,文学创作数量锐减而书事大增,这一时期可以认为是黄庭坚以草书悟道的沉潜转化期。

当书法成为主要的精神寄托后,他的变法之路也就真正开始了,这种有意识强化自家风格的追求在客观上开始拉开了与乃师的距离。

但未等回到京师,就遇到政敌重翻旧案,因言获罪,从此贬谪一远再远。

西南途中,得见怀素自叙真迹对其书法境界的提升是一件推波助澜的大事。

数年之中,黄书大字行楷的笔法与结字风貌变化较大,又悟得草书笔法三昧,不但自感书艺不让乃师,其草书变法也得到了苏轼生前的肯定。

绍圣四年正月,远在惠州的苏轼从友人处看到黄庭坚草书作品,引用了“亦恨二王无臣法”的著名典故,来评价这位昔日草书不得法度的弟子和知音。

当这种超越的目光投向古人时,黄庭坚的眼中已经只剩下张旭怀素二人了。

凭着深醇的学养、敏锐的判断,黄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从技法的角度看已经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的书风由此逐渐成熟并进入高峰期。

这一时期代表作有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诸上座帖》、行楷《寒山子居士诗卷》、《寒食诗跋》、《经伏波神祠诗卷》等名篇。

深入变法期是黄庭坚孤独的最后四年,从崇宁元年(1102)到崇宁四年(1105)。

在老师苏轼之外,苏门友人如钱勰、秦观、陈师道等也都已纷纷谢世,又遭逢“元祐奸党碑”事件,最后被贬至宜州。

次年九月在宜州卒,可谓是受尽磨难。

其间他对笔法、章法等方面的探索不断深入,作品用笔更加精熟。

擒纵收放自如,纯以韵胜,又以自然天成为旨归,留下了如《松风阁诗卷》、《范滂传》、《李白忆旧游诗》、《齐君尺牍》等传世杰作。

还在苏轼逝世前后,黄庭坚的书法创作就越加自信,也越加孤独。

但是,当他偶然在羁旅荆州承天寺中看到老师“惠州自书和陶令诗一卷,诗与书皆‘奔轶绝尘’,不可追及”之作后,竟“叹息弥日”。

他开始重新临习老师的作品,于是,我们看到了《齐君尺牍》这样苏韵浓厚的绝响。

纵观四个阶段,我们可以认为在以苏轼为文化艺术核心的北宋书坛,若以苏书为座标的横轴,那么在时间的纵轴上,黄书也经历了分(前交游期)——合(苏黄字形、取法的相近)——分(沉潜思索、摆脱与超越)——合(精神、取意的复归)这样四个阶段。

当然,不论分合,黄庭坚对老师人格境界的敬仰与其自身对书法艺术独立的创造精神,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因素,犹如硬币的两面。

苏黄交游与黄书艺术成就的意义作为宋代文坛盟主的苏轼对黄庭坚始终期许很高,甚至还曾仿黄庭坚的“山谷体”作诗,苏黄齐名的诗歌与书法成就也完全印证了苏轼当年的眼力与盛赞。

而黄庭坚对老师的选择,也充分体现了他的审慎与度越时辈的眼力。

他是非常重视交游的选择的。

在跋东坡《与王元直夜坐贴》中,黄庭坚说:“王元直游东坡云雾中,风气殊胜,由此观之,岂可不择交游亲戚耶!”他对后来者成长的关心也表现在择友交游上:“要须得一佳士与游,养其忠厚之源,此最为先务也。

”黄庭坚一生评价苏字艺术成就的文字很多,且大多已成为品评名句,如“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数百年后,必有知余此论者”;“翰林苏子瞻书法娟秀,虽用墨太丰,而韵有余,于今为天下第一”;“东坡书如华岳三峰,卓立参昂,虽造物之炉锤,不自知其妙也。

……此公盖天资解书,比之诗人是李白之流”等。

对于苏字的深刻理解,也相当程度上体现了黄庭坚对书法艺术的卓越认识。

事实上,不论古人今人。

只有在真正的、具有永恒价值的高峰面前,攀登并力图超越的努力才能最终造就另一种伟大。

仅从书法成就而论,真如韩愈所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学者大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即:“黄庭坚虽游于苏门,但他有不为牛后人的气概和求新求变的精神,所以在步武东坡时,能有所趋避,从而自成一家。

”显然,这不仅是指诗歌创作,书法之道亦然。

现在看来,黄庭坚在晚年的一段跋语令人深思:“建中靖国元年十月,沙市舟中,晚日入窗,松花泛研,爱此金屑铣泽,因为邦直作草,颇觉去古人不远。

然念东坡先生下世,故今老仆作此无顾忌语。

‘后生可畏,安知来者不如今’者,特戏言耳。

”好个“安知来者不如今者”,正由于此,黄庭坚所取得的成就也是独步古今、让后世瞩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