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2)
《绿色蝈蝈》阅读训练及答案
《绿色蝈蝈》阅读训练及答案《绿色蝈蝈》阅读训练及答案「篇一」绿色蝈蝈1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
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
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
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2 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
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
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
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 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
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1 说说“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做鹰,把谁比做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3.在这一段文字里作者赋予了蝈蝈以人的什么品质?请你也选择一种动物,看看可以赋予它什么品质?4.蝈蝈为什么首先吃蝉的肚子?”5.画线的句子中两个加点的“它”分别指代什么?6蝈蝈的食物之谜是什么?7.《绿色蝈蝈》的作者法布尔是国著名学家。
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试题答案及解析
五年级语文积累运用试题答案及解析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4分)(1)《“诺曼底”号遇难记》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伟大的名字。
(2)《高原汽车兵》让我们认识了。
(3)我的遐思,追寻过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大兴安岭茫茫的;追寻过鄂尔多斯的,塔克拉玛干的;还追寻过那远古的,逶迤的。
【答案】(1)哈尔威(2)张林(3)青青牧草林海雪原千里戈壁万里沙海黄河故道长江堤岸【解析】略2.按课文内容填空。
(12分)(1)秋风杂(),夜凉添几许。
飕飕不绝声,落叶()。
(2)明月有情应识我,()。
(3)(),明月何时照我还。
(4)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而对别人没有()的人。
(5)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这样()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和()。
(6)鲸的种类很多,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牙齿;一类是(),有()的牙齿。
【解析】略3.根据情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歇后语或谚语。
(4分)(1)寒假中,同学们为山区的孩子送去棉衣、文具和书籍。
虽然都不是新的,却是他们最需要的。
这真是。
(2)看着杂技演员在高空惊险的表演,我把手都拍红了。
此时此刻,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一声赞叹:“真是,身怀好技艺才敢走遍天下啊!”就连见多识广的爸爸也说:“,像练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呀!”今天的经历使我更深切地懂得了的道理。
【答案】(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2)艺高人胆大;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4.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是吗?”小胖墩儿()起来,立刻()两步,一闪身()了单褂儿,()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在括号里填写的都是描写的词。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体会到了小胖墩儿。
(2)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这里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描写,第二句话是写。
从第二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了【答案】(1)跳;退后;脱;叉;动作;虽胖但动作灵活、有经验;(2)屋里的环境、严监生咽气前的表现、严监生非常吝啬5.运用所学知识填空(1)日照香炉生紫烟,。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2
九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第一段文言文,回答1~4题。
(12分)近日始学读书,尽心观欧阳修、苏洵、曾巩、陈亮、陆游诸公文集。
每读一篇,心悸口呿①,自以为未尝识字。
然性不耐静,读末终帙②,已呼累马③,促诸年少出游,获逢佳山水,耽玩竟日。
归而自责顽钝如此当何所成乃以一婢④自监。
读书稍倦,令得呵责,或提其耳,或擦其鼻,须快醒乃止。
婢不如命者,罚治之。
习久,渐惯苦读,古人微意,或有一二悟解处,则叫号跳跃,如渴鹿之奔泉也!曹公曰:“老而好学惟吾与袁伯业⑤。
”当知读书亦是难事。
(节选自《答王以明》,作者袁宏道,有改动)【注释】①口呿(q ū):张开口合不拢,形然受到震惊。
②帙(zh ì):卷。
③累马:牵马,备马。
④婢:使女,女仆。
⑤袁伯业:袁绍的从兄袁遗,字伯业。
1.下面与文中“古人微意”一句中的“意”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伤仲永》)B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C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 .卜者知其指意(《陈涉世家》) 2.将文中画直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3分)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3分)归 而 自 责 顽 钝 如 此 当 何 所 成 乃 以 一 婢 自 监4.文章结尾说“当知读书亦是难事”你认为作者须克服哪些难事?(4分)(二)阅读第二段文言文,回答5~8题。
(12分)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
”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能也。
又告之曰:“跳而越者与千金,不然则否。
”彼勇怯半者奔利,必跳而越焉;其怯者犹未能也。
彼臾,顾见猛虎,暴然向逼,则怯者不待告跳,而越之如康庄矣。
然则,人岂有勇者怯哉?要者以势驱之耳。
(节选自苏洵《谏论》) 5.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且告之曰(将要)B .跳而越者与千金(给予)C .顾见猛虎(回头)D .而越之如康庄矣(宽阔平坦的大道)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A .有与之临乎渊谷者/盖余之勤且艰若此B .能跳而越此/乃记之而去C .不然为怯/士卒多为用者D .其怯者犹未能也/其真不知马也7.这段文字认为“勇”与“怯”皆为“以势驱之”。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
《螳螂捕蝉》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寓意螳螂捕蝉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翻译:吴王要进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青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清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俯着身子向前爬去要捉蝉,而不知黄雀在它身旁。
黄雀伸着头颈要啄螳螂,而不知在它的下面有我手中张开的弹丸。
这三者都想得到自己的好处,而不顾身后隐藏着祸患啊!”吴王说:“您说得好啊!”于是停止用兵。
整体含义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
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
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
螳螂捕蝉:蝉:知了。
螳螂捉蝉,不知潜在危险。
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
黄雀在后:比喻伺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课文: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坚强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螳螂捕蝉》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六年级语文《螳螂捕蝉》教材教案一教材分析: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教学目的: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一、朗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2、指名读课文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2、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其”常作(1)他,他们 (2) 那,那个,那些.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告其左右曰( ) 露沾其衣( ) 其上有蝉( )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 面不顾其后之患也( ) 乃罢其兵(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
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第二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
少年回答说:“禀报大王,我在打鸟。
”
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
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
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
少年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
吴王夸奖说:“你看得真仔细!那黄雀要捉螳螂吗?”
少年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二)
初中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49篇(二)(十六)螳螂捕蝉(《说苑》)[选文]吴王欲伐荆(1),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2)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3)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4),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5)得其前利(6),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释](1)[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2)[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3)[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4)[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5)[务欲]一心想要。
(6)[前利]眼前的利益。
[练习]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旦()子()延()2、在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则怀丸操弹于后园。
字:句:()(2)如是者三旦。
字:句:()3、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 ]欲取蝉,而[ ]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 ]欲啄螳螂,而[ ]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填空。
(1)《螳螂捕蛇》写了和两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2)《螳螂捕蝉》写了、和等几种动物,告诉人们的道理是: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阅读提示]本文通过年轻的侍从官给吴王讲的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患。
(十七)以学自损,不如无学(颜之推《颜氏家训》)[选文]夫学者,所以求益(1)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2)长者,轻慢同列(3)。
人疾之(4)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注释](1)[求益]求得长进。
(2)[凌忽]欺侮和轻视。
(3)[同列]同辈。
(4)[疾之]怨恨他。
[练习]1、下列各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夫学者,所以求益耳。
禹城市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2螳螂捕蝉教案北京版(2)
22螳螂捕蝉研究课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北京实验版教材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
本单元的教材以古诗文、京剧唱词为主,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想象情景,体会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凝练美.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汉代刘向所著《说苑.正谏》。
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重点在于以事说理,即:做事情,处理问题,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而要全面考虑问题,要想到这样做潜伏着的或可能带来的祸患和危机。
“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为本文的中心句。
学情分析: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
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理清“蝉、螳螂、黄雀、少年”间的关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隐伏的祸患”,从而深刻理解文章内容,领悟告诉人们的道理.设计理念: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二是体现了合作式学习,学生对故事的复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组的形式进行;三是倡导了个性化学习,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表现课文。
和虫子有关的成语
和虫子有关的成语关于虫子的成语很多,具有浓厚的文化意涵。
下面,我们将按照常见的分类方式,介绍一些与虫子相关的成语。
1. 形容虫子的成语。
(1)千虑一失:此成语出自《诗经》,意为“千方百计预防万一,结果一个小小的疏忽就功亏一篑了”。
如果将虫子比喻为小小的疏忽,则正好形容得恰到好处。
(2)蝼蚁搏象:对于一个弱小的个体,面对巨大的困难,但是无畏地去努力抵抗。
这正是蝼蚁搏象的精神所在,这种勇气、毅力、决心,犹如蝼蚁般绝不气馁,勇往直前。
(3)蝇营狗苟:蝇蚊蛆虫,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不受欢迎,它们繁衍和寄生在肮脏的环境和容易腐烂的物体中,让人感到不舒适和恶心。
而蝇营狗苟是一个寄托着良心拒绝邪恶欺骗的正义感。
2. 呈现处境的成语(1)螳螂捕蝉:比喻敌人处于高位而自己处于低位,但是能够极力抓住机会反击,从容取胜。
(2)蚍蜉撼树:蚍蜉是一种细小的昆虫,在面对巨大的树木时,失去了抗衡的能力。
所以此成语多用来比喻个人或组织面对强大的势力或权力时,表达其微不足道的无奈之感。
(3)蛇鼠一窝:这个成语是指有着可怕的关联,即连蛇带老鼠一起的窝。
在比喻恶势力得势时,与其相关的一些小人物与其紧密地关联在一起,无法区分一二,也就助长了恶势力在社会上的扩大,因此大家必须要求强烈的道德觉醒。
3. 虫子的数量(1)千军万马:这个成语常常用来描述对手的数目庞大,吓得我们毫无招架之力。
虫子数量也是如此,当大量的虫子聚集在一起时,令人感到令人不堪入目。
(2)蝼蚁成堆:这个成语后面一般会接着“也能抵挡住敌人”。
蝼蚁怎么也算是昆虫中的一员,但是当它们成堆成群时,似乎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因为蝼蚁具有紧密日队伍行动、团结协作的特性。
综上所述,与虫子有关的成语是非常广泛且丰富的。
这些成语不仅仅描绘出了昆虫们的形象,更凝聚了人们关于生活、处境、数量等各方面的感悟和思考。
对于我们创作或生活中,这些成语不仅能够锻炼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世界,更好地处理各种社会尴尬关系及情感状态。
湖北省荆门市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含解析)(2)
湖北省荆门市2020年中考生物真题试题一、选择1. 如图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对其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甲图结构①的功能是控制物质出入细胞,有害物质不能进入B. 乙图细胞放在清水中时间久了会胀破C. 甲乙所代表的细胞都有细胞生活所需的能量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D. “炎炎盛夏,西瓜甘甜解渴”,主要与乙图中的结构②有关【答案】D【解析】甲图中的①是细胞膜,可以控制物质进出细胞,有用物质不能渗出细胞,有害物质不能轻易进入细胞,A错误;乙图为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对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将植物细胞放入清水中不会涨破,B错误;动物细胞甲内只具有线粒体,不具有叶绿体,植物细胞中一般具有线粒体和叶绿体,C错误;西瓜甘甜解渴是因为细胞的液泡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并溶解了一些甜味的物质,图乙中②为液泡,D正确。
2. 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彼此之间关系的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植物体没有系统这个层次,A错误;蘑菇属于真菌,其地上部分是子实体,该图能正确表示它们三者彼此之间关系,B正确;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
基因是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细胞核、染色体、DNA 三者之间关系是:细胞核中有染色体,染色体上有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即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C错误;艾滋病病毒是病原体,不是传染源,D错误。
3. 下列关于人体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胃腺、胰腺和小肠腺属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B. 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裂和小肠绒毛壁的单层上皮细胞,有助于小肠消化食物C. 人体为保证呼吸道通畅,会厌软骨除吞噬外均益住喉口D. 平静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答案】D【解析】胃腺和小肠腺,属于消化道内的消化腺;胰腺是消化道外的消化腺,分泌的胰液经导管流入十二指肠,A错误;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壁的单层上皮细胞,有助于小肠对食物的吸收,B错误;人体为保证呼吸道通畅,会厌软骨除吞咽外均盖住食道的入口,C错误;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
语文单元指导与评价 六年级答案
语文单元指导与评价六(下)第三单元答案八三打白骨精1. jǐmēng lóu 癞斋瞒2.(1)“夺”表现了八戒迫不及待、嘴馋的样子。
(2)“闪”代表了一个敏捷、很突然的动作,一个年满八旬且拄着拐杖的老妇人能做出这种动作,说明她的行为与常人不同。
(3)“摔”体现了唐僧胆小及受到了严重的惊吓。
(4)“笑”表现出悟空的自信与乐观。
3.(1)吴承恩,射阳山人,明代,《西游记》(2)时间:去西天取经路上的一天;地点:一座高山中;人物:唐僧师徒四人及白骨精;起因:白骨精要吃唐僧肉;经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结果:白骨精被打死。
(3)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变成(村姑),又变成(八旬的老妇人),最后变成(白发老公公),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
(4) 本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棒打白骨精的故事,体现孙悟空善于识别妖魔诡计和勇于降妖除魔的本领,赞扬了孙悟空的坚定、机智和勇敢。
4.4 《西游记》吴承恩大闹天宫真假美猴王5.(1)浪漫主义手法(2)水帘洞洞天6. 示例:(1)孙悟空是猴不是人,作为动物当然主要靠他律,这不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2)那么唐僧为什么不戴呢?(3)我们强调主要靠自律,并没有完全排除靠他律。
7.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8. “喝道”、“非常生气”、“大惊”、“无奈”。
9.说明白骨精贪婪、狡猾、诡计多端的本性。
又说明孙悟空更胜一筹。
10. 悟空抽出金箍棒,怕师父念咒语,没有立刻动手,暗中叫来众神,吩咐道:“这妖怪三番两次来蒙骗我师父,这一次定要打死它。
你们在半空中作证。
”11.jiézhàn sǒu pán12. 本文主要用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好处是以个性化语言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
13. 因为八戒是观音劝善,在高家庄等唐僧的,等到唐僧后便会随他去西天拜佛求经,将功折罪。
14. 黑夜孙悟空与八戒赌斗→两人继续斗嘴→八戒归顺。
15. 【例文】读《西游记》有感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有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
六年级下册第11课主要内容(3篇)
六年级下册第11课主要内容(3篇)螳螂捕蝉文字内容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
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胜算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但王武固执地说:“谁敢劝阻我,我就把他处死!”一个侍奉王子的男孩听了大臣们的讨论后,想说服王子。
但是王子已经下令处死。
我该怎么办?第二天早上,他拿着弹弓在宫殿花园里闲逛。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他不介意。
就这样,早上连续转了三圈。
这个男孩最终被吴王发现了。
武王问:“你早上在花园里做什么?你看你衣服都被露水打湿了!”男孩回答说:“告诉国王,我在打鸟。
”武王问:“你射了一只鸟吗?”男孩说:“我没有射鸟,但是我看到了很有趣的东西。
”吴王感兴趣地问:“什么事?”男孩说:“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身后有只螳螂。
螳螂弓起前爪抓蝉,却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
”武王称赞说:“你看得很仔细!黄雀想抓螳螂吗?”男孩接着说:“是的,黄雀伸长了脖子,正要啄螳螂,我却不知道我在用弹弓瞄准它。
蝉、螳螂、黄雀,他们都想获得立竿见影的好处,却不去注意他们背后隐藏的邪恶!”听完少年的话,王武突然意识到,他反复说:“你说的太有道理了!”于是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拓展:《螳螂捕蝉》教学设计教材简要分析:这是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少年想用树上的螳螂抓知了,却不知道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
它警告吴王,他想获得眼前的利益,忽视背后的隐患是危险的。
太子听后,明白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第二段是重点,但理解课前课后坐标、连贯首尾的写作特点、少年评书的深刻意蕴是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习新单词,理解新单词组成的单词,正确流利地阅读课文。
2.通过将文本的语言环境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理解“自由”和“恍然大悟”的含义。
3.借助文本的语言,我们可以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解释真相的表达方式,理解我们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背后隐患的真相。
螳螂捕蝉_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螳螂捕蝉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
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
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这位大臣在自家的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内,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有意等在这里。
过了大约两个时辰,吴王果然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
那位大臣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你究竟在看什么?”那位大臣说道:“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吴王笑了说:“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文言文《螳螂捕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阅读训练及答案1、说明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伐 (攻打) 旦(天,日) 子(您)延(伸长)2、在文中找出与以下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词,并写出相应的句子。
(1)那么怀丸操弹于后园。
(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2)如是者三旦。
( 何苦沾衣如此)3、为以下句子补出省略的成分。
(1)[螳螂]欲取蝉,而[螳螂]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2)[黄雀]欲啄螳螂,而[黄雀]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4、《螳螂捕蝉》写了螳螂、黄雀和蝉等几种动物,告知人们的道理是:凡事须瞻前顾后,全面权衡,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忘却身后的祸害。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吴王告知他左右的人说:“胆敢有来规劝(我)的人肯定处死!”②这三个小动物,都一心想求得到它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它们身后隐伏的祸害。
6、请概括这那么寓言的主要内容:这那么寓言主要写的是吴王决断攻打楚国,有个年轻人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谏吴王不要去打楚国。
二:1.补充成语:螳螂捕蝉,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那么寓言给你的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写出选段中的“其”分别指什么?其: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⑤________;⑥________。
4.说明句中画线词。
①欲取蝉(??)???②黄雀延颈欲啄螳螂(??)答案1.黄雀在后2.人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祸害。
(方法点拨:联系生活实际)3.①树?②蝉?③螳螂?④黄雀?⑤他们自己?⑥他们自己4.①取——捕食?②延——伸长翻译:吴王要进击楚国,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于进谏,就叫他死!”有一位年轻的宫廷侍从,想谏又不敢,他就怀揣弹弓到后花园去,露水洒湿了衣裳,这样过了三个早晨。
吴王知道后说:“你来,何苦把衣裳淋湿成这个样子?”他回答道:“园子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就在它的身后。
《螳螂》阅读答案
《螳螂》阅读答案《螳螂》阅读答案1①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
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做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
螳螂表现出来的这种奇怪的面像,我敢肯定,你从来也没有见到过。
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船帆一样。
翅膀竖在它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不光是动作奇特,与此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
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
螳螂把自己的整个身体全都放置在后足的上面。
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
因为,螳螂已经把身体的前半部完全都竖起来了,那对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
这样一种姿势,谁能说不是随时备战的姿势呢?②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
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置,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
螳螂这种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的,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
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而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
因此,螳螂现在需要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
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③看起来,螳螂的这个精心安排设计的作战计划是完全成功的。
那个开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蝗虫果然中了螳螂的妙计,真的是把它当成什么凶猛的怪物了。
当蝗虫看到螳螂的这副奇怪的样子以后,当时就有些吓呆了,紧紧地注视着面前的这个怪里怪气的家伙,一动也不动,在没有弄清来者是谁之前,它是不敢轻易地向对方发起什么攻势的。
江苏省徐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知识(试卷)
江苏省徐州市2024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部编版基础知识(试卷)学校:_______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生态系统中,一些不易被分解的有毒物质会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
某生态系统中生存的生物,其体内存留的农药相对含量如下表所示,则由这些生物组成的食物链是( )生物a b c d体内存留农药相对含量0.068 1.2378A.a→c→b→d B.b→a→d→cC.d→c→b→a D.d→b→c→a2.下列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B.钟乳石C.馒头上长出的“白毛”D.珊瑚3.下列对生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生物都能繁殖后代B.生物都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C.生物都是由多个细胞构成的D.植物能制造有机物,不需要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
4.下列对生态平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恒定不变B.在生态系统中,植物的数量总比草食动物多C.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5.自然界的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
下列生物与生物的关系中属于捕食关系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小鸟为占巢穴而在周围鸣叫C.一群蚂蚁一块去觅食D.稻田中的水稻和杂草竞争阳光、水分6.深圳市光明区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丰富,蓝绿生态本底优越,可谓“山环水绕林拥城,满目青山绿意浓”,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据此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1.茅洲河两岸春日和煦,百花齐放,虫鸣鸟叫,游鱼嬉戏。
其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A.春日和煦B.百花齐放C.虫鸣鸟叫D.游鱼嬉戏2.茅洲河从曾经“深圳脸上的一道疤痕”重回渚清沙白,水草丰美、白鹭翔集,图为茅洲河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物网中缺少了分解者成分B.食物网中一共有3条食物链C.食物网中白鹭和鱼是捕食关系D.食物网最终的能量来源于藻类3.茅洲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吳王聽了,警覺到有許多國家正對吳國虎 視眈眈,恐怕會利用吳國專力伐楚時乘隙 進攻,於是便打消攻楚的念頭。由於這個 故事,於是有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的成語,與單用「螳螂捕蟬」一語同義。
其他說法
• 黃雀伺蟬 • 螳螂捕蟬 • 螳螂黃雀
造句
• 他一心都在算計別人,沒想到這次竟然螳 螂捕蟬,被人暗算了。 • 做人如果太過短視近利,瞻前不顧後,就 會像螳螂捕蟬一樣,招來其他的禍患。 • 這些毒梟利用漁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 候多時的警方一舉成擒,正應驗了」螳螂 捕蟬,黃雀在後」的道理。
• 莊子看到這種情形,有所警惕,悟得「利 益」與「禍患」相連相倚的道理,於是丟 下彈弓,轉身便要離開,但被守園人發現 而指責了一頓。此事讓莊子悶悶不樂了三 天,並體悟到唯有隨時保有真我,不為外 物干擾,才能避於禍害。「螳螂捕蟬」這 句成語就是由這件事化出,用來比喻眼光 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 的危險。
成語接龍
• 螳螂捕蟬
Hale Waihona Puke • 比喻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的危險。
• 蟬不知雪
• 蟬夏生而秋死,終生未曾見雪,故不知雪。比喻見聞淺薄。
• 雪中送炭
• 在下雪天送炭給人取暖。比喻在人艱困危急之時,給予適 時的援助 。
參考資料
• 教育部成語典: http://140.111.34.46/chengyu/?open • 海山國小:http://163.20.58.2/
典故二
• 另外,在漢朝劉向《說苑》中亦載有一事:春秋 時代,吳王想發兵攻打楚國,而且不准任何人對 此事進諫。有個小孩想勸阻他,卻又不敢,於是 故意在早上拿著彈弓到庭院裡,讓露水沾溼他的 衣服。如此連續三天,吳王問他說:「你為什麼 要這樣呢?」那個小孩回答:「有隻蟬在樹上唱 歌,不知螳螂在後面要抓牠。同樣的,螳螂忙著 捕蟬,也不知道身後有隻黃雀要吃牠。黃雀則是 伸著脖子要啄螳螂,也不知道我在樹下準備把牠 射下。牠們三個都只顧眼前的利益,完全無暇顧 及身後的危險。」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于嵐老師
解釋
• 螳螂只顧著捕蟬,不知有大鳥在身後正要啄食 牠。 • 典出《莊子.山木》。後用「螳螂捕蟬」比喻 眼光短淺,只貪圖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背後隱藏 的危險。
蟬
螳螂
黃雀
典故一
• 有一天,莊子在雕陵閒遊,看到一隻奇特 的大鳥飛進別人的栗園裡,停在樹上。他 不知不覺地被大鳥吸引,提起衣服下襬走 進園中,想用彈弓射下大鳥。他走過去, 往樹叢裡望,發現有隻蟬躲在樹蔭裡,因 為太舒適而鬆懈下來,完全不知道身後有 隻螳螂,用樹葉遮蔽,正撲身向前抓牠。 那隻螳螂抓到蟬後,得意洋洋的,同樣也 沒警覺到身後有隻大鳥,正伸著脖子啄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