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伟大的历史转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33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考试说明】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解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并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⑤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人民版必修2【教学课题】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依据】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二)”【教材分析】这节课是在学生刚学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课的基础上,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阐述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和其后取得的突出成就。

其中,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重大意义、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经济特区的创办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

【学生分析】学习者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对知识的接受上已初步运用理性思维。

当学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艰难曲折之后,认识到了在探索中前进不可避免有失误。

但社会主义在中国是一个新事物,它的发展必然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节课学习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转折,自然会激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主义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调动他们热爱社会主义和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并整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相关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

3.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民版必修2)

3.2 伟大的历史转折 教案(人民版必修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三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中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2)通过对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做出的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

(2)通过感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信念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

【教学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的战略决策及其历史意义。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及其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教学难点】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问题情境教学法和合作探究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用具】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前播放视频导入新课用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展现整个中国的变化转折的背景:介绍主人翁的基本情况转折的背景播放自己制作的视频“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的变化”。

设问: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文革之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请看视频……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个普通家庭的变化来探讨指引咱们中国走上强国之路的这场历史性的转折。

图片:胡明华的基本情况胡明华出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50年,他家被划为贫农后分到了五亩土地。

1950年时,我国的土地所有形式是?过了几年后,国家规定农民所有的东西要上交公社,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形式?点拨:1950年,国家实行了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所以这一时期的土地所有形式应该是——土地私有制,农民自主经营。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内容标准】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教学要求】1.了解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大的内容。

2.知道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

3.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考试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2.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考点解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年春)⑴背景①外因: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②内因: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⑵内容:1992年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讲话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

③判断的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④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⑥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2.中共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决策及其意义。

⑴中共十四大(1992年10月)①内容:a.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②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⑵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1月)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①内容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

..专心.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一、伟大的战略决策1、真理标准大讨论:①背景:文革后平反冤案,纠正错误,却坚持“两个凡是〞。

②根本目的:纠正左倾错误③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从而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④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十一届三中全会①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1978中央工作会议〕②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③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原那么④把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⑥改革开放⑦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⑧意义:建国以来党历史上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时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

二、改革开放的提出1、经济体制改革:要采取一系列重大的经济措施,对经济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方法着手认真地改革。

〔颖有领导地大胆下放权力;应着手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应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政治体制改革: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公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

3、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4、改革的实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重新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②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③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导学案:专题三 第二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4.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
(1)措施
①实行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撤销农村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③撤销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
(2)意义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全国农业得到了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地变革。
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课
课题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2
主备人
审核人
时间
3月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2.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难点: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内涵和具体作用。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D.中共十四大
2.“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这段话描述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B.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C.非公有制经济的特点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广大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极大提高,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2.标志: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抛弃了“”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
①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为中心。
②作出了实行的伟大决策。

高中历史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程标准: 1. 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首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场面的历史意义。

2.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归纳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创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色。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召开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认识放思想、脚扎实地的指导目标。

(2)政治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

3.历史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拥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开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2)标志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住改革开放正式拉开序幕;标志住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系统改革(1)原因:农村经济系统问题严重。

(2)措施: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过程:①自觉试一试:1978 年 12 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觉实行包产到户。

②中央支持:1980 年 9 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满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必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的“包产到户”不会走开社会主义轨道。

③实行全国:到 1983 年初,全国农村推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④配套改革:1980 年,四川省广汉县当先取消人民公社,“改社建乡、政社分开”。

(4)意义: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次重要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容颜。

2.城市经济系统改革(1)背景:农村改革打破性进展的推进。

(2) 开始: 1984 年 10 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经过了《关于经济系统改革的决定》。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32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要求】1、概述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下列实践活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三大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十年“文革”等。

2、总结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3、认同实事求是,关注国情。

【考试说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3、三大改造;4、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考点解读】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土地改革的完成;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国营企业的日益发展壮大;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控制能力不断加强。

(2)、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特点: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

2、“一五”计划:(1)、制定:①目的: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②时间: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提前完成。

③任务: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行社会主义改造。

(2)、成果:①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中国过去没有的重要工业部门,如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重型机器制造等,在这期间建立起来。

③四大标志工程: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3)、影响:①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改造,由此开始起步。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

教材章节: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材版本: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一、教学立意本课内容出自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出版社)必修二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本单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完善,我们使用的人民版教科书将这段历史分解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三个部分。

改革开放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所以本课的地位非常重要。

同时改革开放这一节是连接中国经济从“左”倾到找到正确道路的一条线,也是连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条线,更是我们今天发展经济的一条主线。

这段历史距离现在很近,而本课教授的高一年级学生,出生于20世纪末,他们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并且对改革开放前的生活状况也有所耳闻。

同时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成熟性,对事物想自己做出判断,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他们想通过独立的思考甚至是亲自体验来佐证历史,这种探究的需求和独立的意识就能够为感知历史、追求真理的实践创造条件。

二、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知道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以及其作用。

(3)了解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4)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堂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

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学案

人民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学案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策,认识这次会议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及对于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

②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③了解中国创立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课前多方面收集材料(图书馆、网络、咨询身边的亲朋好友等等)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国社会的情况,初步感受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②课上运用文字、图表、影视资料,再现历史场景,学习和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初期的十年中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和成就。

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阐述历史、分析问题和从宏观上把握历史进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和重大决策,充分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通过改革开放十年初期10年间中国经济建设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增强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②认识到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变化的形势及时调整政策。

③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秀教学案例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秀教学案例1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让学生产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要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我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让学生产生敬佩之情。然后,我通过讲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伟大成就的人物和故事,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就背后的辛勤付出和努力。接着,我引导学生反思现实,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以及我们在新时代下的责任和使命。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让他们通过交流和思考,形成对历史和未来的正确认识和态度。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观点和收获,并将这些观点和收获进行整合和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伟大成就的系统认识。我还会强调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过程。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首先,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通过讨论和分享,互相补充和修正,形成对新中国成立后伟大成就的全面认识。接着,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等方式,深入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伟大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让他们通过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活动,认识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后,我会开始讲授新知识。我会按照教材的顺序和结构,系统地讲解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伟大成就。在讲解过程中,我会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和实例,深入分析这些成就背后的历史性和转折性。我会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会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从多角度和多层面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分析能力。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教导学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_《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教导学案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优教导学案1.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2.内容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停止使用“ ”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

④做出实行 的决策。

1.农村背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过程:①开端: 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推广: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人民公社体制也在全国逐步废除。

意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知识点二:从农村到城市知识点一:工作重点的转移 主干梳理3.意义 ①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③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思维导图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几点误区(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

2.城市(1)原因: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

(2)依据: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基本任务: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②中心环节:增强活力。

③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3)改革:①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措施: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厂长负责制。

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四个转变从单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知识点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过程(1)经济特区:1980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经济特区,1988年又划定为经济特区。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示范教案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示范教案

2 伟大的历史转折●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新时期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一目“伟大的战略决策”,首先概要介绍了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意义,随后重点叙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重要决策。

第二目“改革开放的提出”,十一届三中全会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以及对外开放和决定调整国民经济,加快农业的发展。

这两目的内容共同体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的实现,教学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体制的改革上,使学生明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讲清经济体制的演变过程。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2.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3.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辩论赛,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利用历史资料,设置历史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3.通过历史比较,分析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门户开放”之间的异同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认识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教学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和伟大历史意义;经济体制改革。

●教学难点“两个凡是”方针的错误所在;经济体制改革。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在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并且日益成为推动现代化事业不断发展的两大动力。

可是大家知道吗,这场伟大的变革运动却是开端于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中,就谈到了这一问题。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 第二次工业革命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40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要求】1.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

2.探讨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考试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1 两次工业革命;2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考点解读】第二次工业革命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①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和国际货币的出现,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③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①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发源地: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发明创造:(1)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

①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

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②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了电动机。

③不久,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供给人们使用。

④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

①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

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

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2人民版 必修2

高中历史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2人民版 必修2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一、知识结构时间:1978年底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②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③实行改革开放①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②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③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①农村改革的必要性②安徽、四川省首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不久,全国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④意义: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①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由此展开,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②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①对外开放首先是从建立经济特区开始的②1979年,对广东、福建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③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④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沿海14座城市⑤1985年起,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闵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⑥将海南全省辟为经济特区⑦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⑧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二、基础训练(一)填空1.______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________召开。

2.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导方针,果断地停止使用“________”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_________上来的战略决策。

3.中国的改革首先从________起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专题三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导学案 人民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导学案人民版必修2 大成目标(2分钟)使用说明1.根据知识清单从细微处牢牢把握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2.利用单元知识框架,理清每节课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宏观上把握本单元的基本内容。

3.组长明确安排预习达标,对不同层次同学有明确要求和安排;基础案(5分钟)课前15分钟独立完成,课堂展示点评5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1.十一届三中全会⑴时间、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⑵主要内容:①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会议作出了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③实行改革开放⑶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起点。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2)过程: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5)作用: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

)B、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

(四)国企改革的主要内容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五)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改革一系列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高中历史 专题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 专题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案 人民版必修2

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学习目标]一、工作重点的转移1.会议召开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2.主要内容(1)思想路线:会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总方针:实行改革开放。

①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②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③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提出应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坚决按经济规律办事等。

④实行对外开放。

3.历史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开始了从“以阶段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3)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原因①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

②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徘徊不前。

(2)措施: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责任制。

(3)过程①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实行包产到户。

②安徽、四川等省的一些地方推行联产到组和试行包产到组等责任制。

③1980年,四川省广汉县向阳公社在全国率先取消人民公社。

④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使“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责任制迅速推广。

⑤1983年初,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93%。

(4)意义①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②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

(2)内容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二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第一部分:教案内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起点,也是关键。

能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一定的历史思维,决定了学生历史学习的好坏。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课在上一节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

在专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转折点。

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一、工作重点的转移:本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方针的变化。

第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第二,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且提出了具体转变的方法与原则。

简单的阐述了这次会议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所具有的意义。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小岗村农民揭开农村改革的序幕。

简单的分析了为什么改革会从农村首先开始,以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的过程,明确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以及现代化的责任制对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作用。

其次是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及在国有企业改革中采取的措施。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以及取得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

教学思路:历史课程标准: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专题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三专题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师归纳小结:
说明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保障,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农业生产发展迅速。
教师显示图片:
“图片欣赏:农民喜获大丰收”感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意义。
教师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使学生感受农村改革的气息和成果。
三、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教师展现《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让学生回答并指出:
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够重视,学习方法不科学,历史知识较贫乏,对历史问题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较差,学生素质也参差不齐。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大家说一说”。
教师提问:请你谈谈对现代美好生活的感受?
学生充分发表见解,教师由此导入新课,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从哪里开始的?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由于本课所涉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等理论性比较强、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但同时我们又可以找到大量的事例来说明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因此,我在课前发动学生收集、整理一些有关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建设的资料,借助图片、音像等资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质疑、讨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二、在希望的田野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和回答如下问题:
1、我国的改革首先从什么领域开始的?
2、哪个地方最先进行改革?
3、改革采取了怎样的形式?取得怎样的效果?由此导入第二子目:在希望的田野上。
教师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影像材料,让学生了解知道农村改革的前后情况。
学生回答以上问题。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目标导引

最新人教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2《伟大的历史转折》目标导引

第2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览众山小
三维目标
1.通过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和内容等的学习,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2.通过对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对外开放的新特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的学习,理解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探究中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法指导
可以采用对比法,对比党的历史上的几次重大会议,认识到中国在不断成熟,我党的政策在不断适应新的国情。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一次社会调查,让身边的老人讲述1978年至今的巨大变化,以加深对伟大转折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宁乡县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导学案:33伟大的历史转折【内容标准】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教学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

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4.知道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5.感受改革带来的社会巨变,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6.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7.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8.感受对外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考试说明】伟大的历史转折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经济体制改革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①创办经济特区;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⑤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解读】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①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并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②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③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决定拨乱反正,并审查和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

⑤会议还提出要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为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指明了方向)。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②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开始形成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思想,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③它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④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政治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时代,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原因:长期以来农村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高度集中,分配中搞平均主义,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现代化建设。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尝试推广:①农村经济体制问题长期未能解决;②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安徽凤阳小岗村秘密实行包产到户、包产到组的责任制。

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四川广汉县最早取消人民公社;④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推动下,全国广泛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作用: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业向着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③使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和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条新路。

④促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3、国有企业改革:第一阶段——国有企业初步改革:1984年-1987年改革的中心环节: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增强企业活力,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改革的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主要内容: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意义:国有企业的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二阶段——国有企业全面改革: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创办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

①建立:1980年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确立为经济特区。

②影响: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促进了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

(2)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①目的: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使之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港口城市。

②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984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实行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自主权,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加快了放宽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起,中共中央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中共中央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长远战略着眼,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①原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②影响: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

经过十年开发开放,浦东面貌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的经济增长点,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5、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探究整合】建国以后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调整:⑴第一次是建国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市场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

主要原因是照搬苏联模式,主观上急于追求实现现代化。

核心内容是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曾起了积极作用,并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的阶段,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活力。

⑵第二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原因是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建国以来工业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

核心内容是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结果是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腾飞,成就举世瞩目。

⑶第三次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原因是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步伐,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是把企业推向市场。

结果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迎接21世纪的竞赛和挑战。

必修二·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考点二伟大的历史转折编号:33 编写:徐寿海审定:张国庆【知识构建】【真题赏析】(2008天津文综39第③小题)材料三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为3400亿斤,1961年为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为6000亿斤,1984年为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2分),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4分)。

【双新演练】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0小题,共30分)1.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起点的是A.改革开放政策的提出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四项基本原则的提出D.1984年中共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进行农村改革试点是A. 安徽四川B.安徽江苏C. 四川江西D.安徽浙江3.(2008广东历史15)农村家庭连产承包责任制A.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B.成为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唯一形式C.实现了农村土地的私有化 D.取代了人民公社的政权组织形式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适应了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5.(2008全国文综Ⅱ卷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年,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

这主要是由于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6.(2008广东文科基础28)到l986年,我国长期使用的数十种票证大多被取消。

这反映我国当时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 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 D.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7.(2008宁夏文综34)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

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

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毗临港澳 B.政策决策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8.以下属于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是①珠江三角洲②闽东南地区③上海浦东④环渤海湾地区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9.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A.深圳B.广州C.上海浦东D.香港10.目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是①全方位②多层次③宽领域④成熟完善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