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麻醉
演讲人
目录
01. 麻醉方法 02. 麻醉风险 03. 麻醉管理
麻醉方法
局部麻醉
01
局部麻醉剂:如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02
麻醉方式:局部浸润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等
03
麻醉效果: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感
04
麻醉注意事项:避免麻醉剂过量,防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区域阻滞麻醉
原理:通过局部麻醉药 物阻断神经传导,使手
06
肝肾功能损害: 可能导致肝肾功 能异常,影响药 物代谢和排泄
麻醉意外
01
呼吸抑制:可能导致呼吸 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02
心搏骤停:可能导致心脏 骤停,危及生命
03
过敏反应:可能导致过敏 性休克,危及生命
04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神经 损伤,影响术后恢复
05
麻醉药物过量:可能导致 药物过量,危及生命
06
05
神经损伤:可能导致感觉 异常、运动障碍等症状
06
麻醉后遗症:可能导致长 期头痛、失眠等症状
麻醉药物副作用
呼吸抑制:可 能导致呼吸困 难或呼吸暂停
01
心律失常:可 能导致心悸、 心慌等症状
03
神经损伤:可 能导致暂时性 或永久性神经 损伤
05
02
低血压:可能 导致头晕、头 痛、恶心等症 状
04
过敏反应:可 能导致皮肤瘙 痒、红肿、呼 吸困难等症状
05
麻醉恢复:术后需要一段时 间恢复意识,期间需要密切 观察患者情况
04
麻醉风险:可能导致呼吸抑 制、血压下降等并发症
麻醉风险
麻醉并发症
01
呼吸抑制:可能导致呼吸 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ppt课件
术中监测
施行CEA的病人术中建立的监测项目
常规监测
心电图(ECG) 脉搏氧饱和度(SpO2) 桡动脉直接测压(ABP) 血气分析
全身麻醉病人需监测 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
心功能不全或术中需要多个静脉通路的病人 1、需行中心静脉穿剌置管,并测中心静脉压(CVP) 2、但应穿对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以避免误穿患侧颈动脉引起粥样斑块脱落
这种监测使用简便、易于解读以及较少受麻醉药干扰。SEP最常用的 方式是刺激正中神经,分析获得的N20-P25波的波幅和潜伏期。有关 置入转流管的指征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波幅是较潜伏期更灵敏的指 标,N20-P25综合波波幅降低50%就应置入转流管
术中监测
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无创脑血流监测方法,通过置于颞窗的探头可观 察到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变化,继而判断有无脑缺血
术前准备
术前除常规麻醉准备外,对颈动脉 内膜狭窄的病人需进行一些特殊准备
术前须了解病人不同状态下的血压, 以便术中及术后将血压调控在病人可 耐受的范围,以确保术中脑组织灌注
术前准备
心电图甚至超声心动图必不可少, 有肺疾病的病人还要做血气分析,目 的是确认病人正常静息状态下的 PaCO2,以便术中PaCO2维持在较为 合适的范围内,PaCO2过高则脑血管 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对术中脑保护 不利,过低则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 降低,加重脑缺血
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及术中正确 处理对病人的预后十分重要
术前评估
脑血管病
神经系统症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 表现症状,也是手术治 疗的效果及并发 症的主要表现症状,围术期病残率和死亡 率与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 术前要了解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体 征,从而判断其受累的主 要部位,血管造 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若造 影发现对侧颈动脉有严重的狭窄或伴有血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麻醉
静脉麻醉的缺点是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03
静脉麻醉适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可以减少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和紧张情绪。
04
复合麻醉
复合麻醉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麻醉方法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麻醉效果。
局部麻醉可以减轻手术过程中的疼痛,而全身麻醉则可以让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保持无意识状态。
麻醉药物过敏反应
麻醉深度不足导致的术中知晓
麻醉深度过深导致的呼吸抑制
03
麻醉操作失误导致的神经损伤
术后疼痛管理不当导致的患者不适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麻醉方法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2
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方法: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包括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复合麻醉方法通常包括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
复合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意事项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的阐述您的观点。
3
麻醉前准备
禁食禁水:根据医生建议,患者需要禁食禁水一段时间
01
02
03
04
麻醉后护理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预防深静脉血栓: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进行下肢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饮食指导:根据患者情况,指导患者合理饮食,促进术后恢复。
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感染:保持手术切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要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要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手术,麻醉管理对手术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的要点。
一、麻醉方式选择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可以采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前评估结果选择麻醉方式。
全身麻醉适用于患者年龄较大、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手术过程较长的情况,局部麻醉适用于患者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良好、手术过程较短的情况。
二、麻醉深度控制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麻醉深度的控制非常重要。
过浅的麻醉会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意识恢复,引起不适和疼痛,而过深的麻醉会增加术后恢复时间和并发症的风险。
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和麻醉深度等指标,调整麻醉药物的用量,保持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稳定麻醉状态。
三、血压和循环管理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保持患者的血压稳定非常重要。
手术过程中,由于切割和剥脱动脉内膜可能导致血压下降,因此需要及时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的用量,维持患者的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及时处理心律失常等情况。
四、呼吸管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通畅。
全身麻醉下,应用气管插管或喉罩进行机械通气;局部麻醉下,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鼓励患者主动呼气和咳嗽,维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肺部感染。
五、镇痛管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颈部疼痛,需要进行有效的镇痛管理。
可以通过静脉镇痛药物的应用或局部镇痛技术(如局麻药浸润)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手术后的舒适度。
六、监测和记录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等指标。
通过监测仪器记录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呼吸等数据,并定期进行评估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七、术后恢复和观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患者需要在恢复室进行观察和护理。
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疼痛程度等,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
血管手术麻醉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
血管手术麻醉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管理(一)原发病介绍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是第三大致死原因。
颈动脉阻塞性疾病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已非常明确,其临床表现从轻至重表现为仅有颈动脉杂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一过性黑矇(单眼的短暂性失明)、非致残性脑卒中和脑梗死导致的致死性或致残性脑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阻塞的主要原因,常先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再蔓延至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血栓或脱落板块皆可导致栓塞,而颈动脉狭窄则导致脑血流量减少。
大型随机临床试验证明,有症状或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可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获益,降低脑卒中风险。
(二)术前考虑动脉粥样硬化为全身性病变,因此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常常患有冠心病。
考虑到本手术的收益与风险,且术中术后常规进行严密的监测治疗,即使特异性检查结果异常也几乎不会变更围术期处理,因此对于没有症状和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可以直接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但如果存在不稳定心绞痛、近期发生心肌梗死且目前有明显缺血表现、失代偿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明显瓣膜疾病患者,应对冠脉及心功能进行谨慎评估。
术前需明确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颅内血管的交通和代偿情况,治疗合并疾病,使其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
未控制的高血压和高血糖可能加剧术后的神经系统损害。
患者长期服用的心脏治疗药物及降压药物应服用至术日晨。
如没有禁忌,不应停用阿司匹林。
术前适当的镇静药物可减轻患者焦虑,以防发生高血压和心动过速。
多数患者为老年人,可能对麻醉药物耐受性较差。
(三)麻醉要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的重点在于维持充足的脑灌注,同时避免加重心脏的负担。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可以提供更为精准的灌注压力,II 导联和V5导联心电监测可以提示心肌缺血。
由于手术本身不会导致大量失血和液体转移,常无需中心静脉监测。
全身麻醉与颈从神经阻滞均可用于本手术的麻醉,各有优缺点。
全身麻醉的要点为维持术中的血流动力学稳定,术毕麻醉能快速清醒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步骤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步骤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手术。
下面是一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的手术步骤:
1. 無菌操作:确保手术室内的设备和人员保持无菌状态,并按照手术室无菌操作程
序进行准备。
2. 局部麻醉:给患者注射局部麻醉药物,以使患者颈部区域麻痹,减轻疼痛。
3. 血管暴露:通过小切口,用手术器械轻轻分离血管周围的软组织,并清除附着在
血管上的结缔组织。
4. 血管固定:使用丝线或血管夹固定血管,以减少术中意外移动和出血。
5. 血管暴露:小心地将颈动脉暴露出来,同时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结构。
6. 管腔开放:在动脉上做一个小切口,然后用血管夹或其它器械将动脉剥离开来。
7. 内膜剥除:轻轻地用手术器械剥离颈动脉的内膜,以去除粥样硬化斑块。
8. 血管修复:将颈动脉的内膜关闭并用线缝合,以确保血管的正常壁层结构和功
能。
9. 血管恢复:确保血管塌陷和出血的控制,检查动脉的血液流量和压力。
10. 伤口关闭:用缝合线将切口部分缝合起来,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11. 术后护理:患者被转移到恢复区域进行观察,密切监测血压和血流情况,确保患
者的安全。
这些步骤仅用于参考目的,具体的手术步骤和技术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实际情况而定。
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操作应遵循相关的卫生与医疗标准和准则。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体会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种治疗因颈动脉严重狭窄而引起栓塞性脑卒中的外科方法。
CEA的风险性高,其围术期致残和病死率可高达5%[1]。
近年来,随着麻醉和监测技术的改进,它的安全性已经大大提高。
我院2009年3月至8月对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施行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共22例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4例;年龄55~83岁,平均7.14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
术前表现有典型的短暂性脑缺血,一过性知觉丧失、失语、视物不清、眩晕或单侧肢体偏瘫5例。
术前脑梗死10例,7例有慢性脑缺血症状:如反应迟钝、肢体无力、动作迟缓。
伴有高血压病12例,冠心病4例(其中有2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治疗,1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糖尿病8例,合并心房颤动1例。
1.2检查诊断:所有患者均经颈部多普勒或颈动脉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证实颈总动脉和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有狭窄病变,颈动脉狭窄均高于60%,狭窄主要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交界周围。
所有患者双侧颈动脉均存在狭窄,其中10例患者双侧颈动脉狭窄均>60%,其余12例单侧狭窄在60%以上(其中10例狭窄高于70%,2例狭窄在60%~70%)。
1.3麻醉方法:患者术前均未用术前药,诱导麻醉采用咪唑安定0.05mg/kg、丙泊酚1mg/kg、芬太尼3μg/kg、阿曲库铵0.5mg/kg,维持麻醉药为丙泊酚4~6mg·kg-1·h-1和瑞芬0.05~0.1μg·kg-1·min-1微量泵持续输注。
2组术中均连续监测桡动脉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
患者清醒后即刻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1.4监测:麻醉中维持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在基础值±30%以内,PETCO2维持在25~30mm Hg(1mm Hg=0.133kPa)之间,术中血液动力学参数每5min记录1次直至切口缝合完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
➢ 狭窄处为溃疡型斑块 ➢ 夹层所致的狭窄 ➢ 对侧颈动脉闭塞
➢ ≥70%的无症状性狭窄
实用文档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CEA (Carotid Endarterecomy)
有症状患者:狭窄50~69% 狭窄>70%
无症状者: 狭窄>60% 实用文档
围术期关注点
维持正常碳酸浓度或中度低 碳酸血症
晶体为主,胶体扩容降低血 粘度和改善微循环
实用文档
脑的高灌注 ?
实用文档
目标动脉压
颈动脉开放
1. 降低基础值得20%以内 2. 根据TCD
3. 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 推荐药物α、β受体阻滞剂 如拉贝洛尔 α受体兴奋剂可乐定等
4. 推荐滴定式治疗方式,避免剧降 5. 兼顾重要器官的血供
实用文档
高灌注综合症(CHS)
➢ 流行病学
• 症状性CHS:0.3%~1.2% • 症状性和非症状CHS:0.2%~18.9%
➢ 发病机制
• 狭窄远端血管自动调节功能衰退 •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破坏
实用文档
CHS—诊断标准
➢ 诊断标准:
1. 同侧(或对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异常增高 2. 血压急剧升高 3. 头痛 4. 局限性癫痫发作,颅内出血或颅内水肿
实用文档
卒中事件
围术期脑卒中
➢ ¼发生在CEA术中
• 1/3血液动力学 • 2/3血栓引起
➢ 存在症状患者,卒中和死亡率约为6.5% ➢ 无症状患者,卒中和死亡率约为2.3%
实用文档
卒中事件
病例数
围术期卒中事件(NASCET)
35
30
15
25
浅谈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
0 引 言
从 大量 临床 实 践 以及 手 术 效果 判 断 ,在 已行 颈动 脉 内 膜剥脱术 ( c a r o t i d e n d a r t e r e c t o my ,C E A ) 患者 中约 2/ 3手 术 指 征 明确 ,获得 了较 好效 果 。此项 手术 也有 一定 的风险 , 因此 , 目前 认 为 颈动 脉 狭窄 超过 7 O %并伴 有 临床 症状 者 为 手 术 的对 象 。 国 内此病 患 者 已相 当多 见 … , 由于 多数 患 者 经 内科 尤其 是 中西 医结 合 疗法 有 一定 效 果 ,加 之 手术 治 疗 在观 念 上 尚未 完 全 改变 ,此 项 手 术 近年 才 逐 步开 展 。施 行 颈动 脉 内膜 剥 脱 术麻 醉 对 麻醉 医师是 一 项 新课 题 ,不 仅 存 在 脑缺 血 的危 险性 ,且 大多 为高 龄 常伴有 高血 压 、冠 心病 、 糖 尿病 和 肾功能不全 等疾病 。因此 , 术前 正确评估 患者 情况 , 术 中正 确 处理 ,对 预后 十 分重 要 。下 面 将颈 动 脉 内膜 剥 脱 术 麻醉 分析 汇报如 下。 ‘
3 . 1 控 制血压
控制 和维持适 当 的血 压对 颈动脉 内膜剥脱 术患者颇 为重 要 。 由于缺 血区域 的脑血 管 自身调 节作用 已减退 或丧失 ,平 均 动脉 压 与脑 血 流 相关 曲线右 移 ,缺 血 区 的脑 血管 发 生代 偿性 极 度 扩 张 ,因此 脑 血 流仅 与 脑灌 注 压 有关 。虽 然 临床 上 可设 法 使 手术 期 间血 压 维持 比基 础血 压 高 1 0 % 一2 0 %, 以增 加 缺 血 区 的脑 血流 ,但 如 果侧 支 循 环差 ,血压 升 高不 能有 效地改 善缺血 区 的脑 血流灌 注。
手术讲解模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手术步骤:
横切口愈合后瘢痕与皮纹一致,较为美观,但显露不及斜切口好。切口应 在下颌角下两横指处,避免伤及面神经的下颌支。
颈动脉内膜剥 脱术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
麻醉: 全身麻醉。手术中将PaCO2保持于较高水 平(4.7~5.3kPa)。脑电图电极固定于 头皮,心电监护的。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概述:
1967后Yasargil创用颅外-颅内动脉吻合 术治疗脑缺血疾病,在以后的十余年中曾 风行一时,吻合的方式层出不穷,认为可 防止短暂性脑缺血发展成为完全性卒中, 并可改善缺血性脑梗死所造成的神经功能 缺失。据有关这一课题的国际协作研究证 明,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在防治脑缺血 方面的效果与积极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概述: 种手术仍有其特殊价值。由于这类手术的 广泛开展,推动了小动脉吻合技术的普及, 这一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概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有50余年历史,经历 了时间的考验,证明可有效地改善脑供血, 并且可以除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处产生微 栓子的来源,是一种较好的手术,但在我 国尚未能较广泛地开展。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适应证:
6.有或无TIA发作症状,但平时存在的血 管杂音突然消失,颈动脉造影显示颈内动 脉严重狭窄,或有血栓形成以致完全闭塞, 应急诊进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适应证:
7.无症状的颈内动脉严重狭窄,或仅有血 管杂音,是内膜切除的相对适应证。有血 管杂音表示动脉狭窄已较明显。这类病人 发生完全性卒中的危险性较大,可考虑行 预防性内膜切除术。
手术资料: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要点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要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手术方法,需要进行全身麻醉。
麻醉管理是手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合理的麻醉管理可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并减少患者的不适感。
以下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的要点:1. 术前评估:在进行手术前,麻醉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史、麻醉禁忌症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血液凝固功能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的诱导一般采用静脉麻醉,常用的药物有丙泊酚、咪达唑仑等。
在诱导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脉搏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
3. 维持麻醉:手术过程中需要维持患者的麻醉状态,以保证手术的安全和顺利进行。
常用的维持麻醉药物有异丙酚、芬太尼等。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生理状态调整药物的剂量和浓度,以达到合适的麻醉深度。
4. 疼痛管理:手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疼痛,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结束后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吗啡、氯胺酮等,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来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5. 并发症监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手术,可能会伴随一些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麻醉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6. 术后麻醉恢复:手术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麻醉恢复,麻醉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血压等指标的恢复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治疗。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进行镇痛和抗恶心等措施,以减轻手术后的不适感。
7. 术后随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麻醉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指导。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麻醉管理的要点包括术前评估、麻醉诱导、维持麻醉、疼痛管理、并发症监测、术后麻醉恢复和术后随访等。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麻醉期的处理
病变 , 主要病理改 变包 括椎 间盘水 肿 、 化坏死 , 液 终板 破坏 ,
临近椎体骨髓 充血 、 出、 渗 破坏等 。临床上 分为两类 : 继发 和 原发 性椎 间盘炎。病 因学说 有 3种 , 即细菌性 感染 、 菌 性 无
床推广应用。
( 收稿 日期 :0 70 -6 2 0 -82 )
行腰椎后路开窗 , 护硬脊膜与神经 根 , 露病变椎 间盘 , 保 暴 摘
除炎性椎间盘组织 , 出上 下终板 软骨 和死 骨 , 刮 彻底 清 除病 灶, 大量庆 大霉 素 生理 盐 水 冲洗椎 间隙 。合 并 椎 管 内脓 肿 者 , 间隙置管持续 冲洗 引流约 2周 , 椎 术后均 常规抗炎治疗 。
例单侧狭 窄 5 %以上 ( 中 1 例 对侧 狭窄 3% 一 0 )4 0 其 2 0 5% ,
例 同时合并 多发脑梗死 。
治疗方法 : 有 患者 均 先接 受单 侧 C A, 2例 患者 1 所 E 有 个月后再行对侧 C A 有 1 E , 例患 者 同时行 一侧 的髂一 股动 脉
维普资讯
山东 医药 2 0 0 7年第 4 第 3 7卷 2期
椎 间 隙 冲洗治 疗原 发 性腰 椎 间盘炎 临床 观察
郭金 明 , 原 泉, 安春厚 , 王 欢
(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辽宁沈 阳 100 ) 104
原发性腰椎 间盘炎 比较少见 , 无特 异性 症状 和体 征 , 易 被误诊 。我院 20 0 2年 1 2月 一20 05年 7月 间收治 了 1 原 2例 发性腰椎间盘炎 患者 , 采用 了手 术治 疗 8例 , 疗效 满 意。现 报告如下 。 病灶组织细菌培养 均 阴性 , 理学 检查 提 示炎性 细胞 浸润 , 病 部分病例有坏死 组织或 肉芽组 织增 生 。患 者术后 腰 腿痛 立 即明显缓解 , 口无 感染 , 切 术后 2— 3周 血沉 、 R C P均 有不 同 程度下降 , 平均 随访 2 4个月无 复发 , x线 片显示脊柱稳定 。 讨论 : 间盘炎 是指 椎 间盘 、 椎 终板 和 临近椎 体的 炎症 性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方式有哪些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方式有哪些颈动脉是脑部最重要的供血血管之一,其作用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颈部、面部和头部。
颈动脉狭窄是颈部大动脉血管的管壁变窄,导致供应脑血管的血流减少。
根据相关的报道,颈动脉狭窄是造成脑梗塞最重要的原因,严重的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手段。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在手术中暴露颈侧部,暂时性的夹闭颈动脉远端和近端,接着切开颈动脉,检查血管内的情况,清除血管内的堵塞物,让血管内壁变得光滑,恢复正常的内径大小。
通过这种手术治疗疏通血管,改善脑部供血,降低发生脑梗塞的风险。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颈丛阻滞麻醉,一种是全身麻醉。
不同的麻醉有不同的优劣势。
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麻醉颈丛阻滞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最常用的区域麻醉。
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注射局部麻醉药以阻滞颈浅丛。
颈深丛阻滞是在椎旁对C2-4的横突部位注入局部麻醉药进行神经根阻滞。
这种麻醉方式不需要阻滞运动神经,因此,麻醉药物可以选着低浓度的局麻药。
在手术过程中,如果镇痛的效果不够理想,可以使用药物进行局部浸润。
颈丛阻滞麻醉的患者意识是清醒的,在阻断颈动脉以后,可以通过患者的神志反应和肢体运动与阻断颈动脉前进行比较,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情况,准确的判断患者是否出现脑缺血的症状,了解患者脑功能的变化,患者一旦发生失语,或者出现对侧肢体功能障碍,可以立即放置转流管。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麻醉的优点是患者在手术中有意识,并且能够进行良好的沟通;医生可以观察到患者对于钳夹颈动脉的反应,了解双侧脑循环的情况,不需要脑功能监测,也不用必须进行人工血管转流术,减少了手术的费用,血压也比较稳定,减少了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并且还能够有效的减少发生心肺并发症的机率,局麻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缩短了患者住院的时间,降低了住院的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颈丛阻滞麻醉的缺点是部分患者在手术中感到紧张,并且镇痛不够全面,长久的同一体位、手术铺巾部位的闷热,都让患者感到不舒适。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穆娅玲
【期刊名称】《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于1956年由Cooley在神经外科杂志中报告后,其在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lack TIA)防治中的作用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并逐渐广泛用于临床。
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本组6例均为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
所有患者都有典型的TIA病史。
二、麻醉方法:手术均在全麻下进行。
术中行心电示波及呼气末CO_2监测。
【总页数】1页(P327)
【作者】穆娅玲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
【相关文献】
1.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J], 穆娅玲;宋运琴
2.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J], 万玉文
3.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 [J], 万玉文
4.依托咪酯+舒芬太尼+罗库溴铵对老年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全身麻醉诱导的应用效果及对血压脑电双频指数脑氧饱和度的影响分析 [J], 姚玲玲
5.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观察 [J], 伍颖光;梁宝琳;汤隆;郭建源;毛军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麻醉科赵文度卿恩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病人中约1/3是由颅外颈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引起,它的主要病理变化是颈动脉壁粥样斑块沉积、增厚,引起颈动脉管腔狭窄,当动脉口径狭窄>50%即可引起脑血流减少。
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可有效预防脑卒中并降低病死率。
自1953年DeBakey首次使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脑血栓性疾病以来,已有50年历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目前仍是公认的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标准手术,特别是老年人,可降低48%的脑卒中率。
目前在美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CEA是减少脑卒脑卒中险的最常用血管手术,其中美国每年可达10万例以上。
在我国随着人们饮食习惯日益西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相应的,各医疗单位施行CEA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国将其列为“十五”重点课题“脑卒中规范化外科治疗技术推广应用研究”的内容之一。
施行CEA对麻醉医师是一种挑战,不仅因为这些病人术前有脑缺血的症状,而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围术期致残和死亡率可高达5%。
选择正确的麻醉方法及术中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十分重要。
一、术前评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因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常伴有其他重要脏器的损害,在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须结合各项检查资料与特殊检查,对病人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以便准备相应的预案来处理各种意外。
(一)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症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表现症状,也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主要表现症状,围术期病残率和死亡率与脑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
术前要了解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临床体征,从而判断其受累的主要部位,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
”若造影发现对侧颈动脉有严重的狭窄或伴有血栓等,都预示手术风险很大。
Fode等将病人分为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轻度脑卒中、重度脑卒中和渐进性脑卒中的病人围术期死亡率及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5.3%、6.4%、7.7%、9.8%和21.1%,由颈动脉硬化狭窄引起的急性脑卒中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并发症及死亡率都很高,因此,急性脑卒中病人有手术指征时,CEA应在2 6周以后施行,合并高血压者还应推迟更长。
(二)心血管病国内外样本调查致病因素分析发现,颈动脉和冠状动脉之间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和相似的危险因素。
感染和炎性反应是血管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主要原因,颈动脉与冠脉都是体循环系统的大中型动脉,常同时被累及,从而引起心脏和颅脑的缺血性改变,甚至有研究将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的标准。
因此,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常伴有冠心病。
Ennix等将154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分为3组:无冠心病病史及症状组、冠心病有症状组、术前曾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或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血管移植术组,分析结果表明第二组病人的围术期心肌梗死、脑卒中及手术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
大量资料显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病人围术期死亡大多数死于心肌梗死。
高血压可使病人围术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而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约有50%~70%患有高血压病,而术后并发高血压病的病人更多。
(三)其他大多数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病人是老年人,手术风险与年龄成正相关。
半数以上病人合并糖尿病,糖尿病病人在CEA围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为2.6%,而对照组非糖尿病病人为0%,长期随访发现糖尿病病人的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病人,术前及术中需控制血糖。
相当数量的病人术前常服用多种药物如抗凝药、抗高血压药和脑血管扩张药等,服用抗凝药,会使病人术中出血时间延长,而服用的心血管类药物应持续至术前,以维持病情稳定。
二、术前准备术前除常规麻醉准备外,对颈动脉内膜狭窄的病人需进行一些特殊准备。
术前须了解病人不同状态下的血压,以便术中及术后将血压调控在病人可耐受的范围,以确保术中脑组织灌注。
心电图甚至超声心动图必不可少,有肺疾病的病人还要做血气分析,目的是确认病人正常静息状态下的PaCO2,以便术中PaCO2维持在较为合适的范围内,PaCO2过高则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对术中脑保护不利,过低则脑血管收缩,脑血流量降低,加重脑缺血。
一般不主张应用大剂量的术前药,尤其是阿片类药物,必要时可应用小剂量镇静药物。
三、术中监测(一)常规监测施行CEA的病人术中建立的监测项目应包括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桡动脉直接测压(ABP)、血气分析等。
全身麻醉病人需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ETCO2),心功能不全或术中需要多个静脉通路的病人需行中心静脉穿剌置管,并测中心静脉压(CVP),但应穿对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股静脉,以避免误穿患侧颈动脉引起粥样斑块脱落。
(二)脑监测目前尚无有效的手段能发现脑缺血或预测术后脑卒中,术中或术后脑卒中大多数并不是由于颈动脉阻断后缺血所致,而是术中或术后血栓形成所致,而目前并无灵敏监测颅内小栓子的可靠方法,因此,CEA术中特异性监测手段并不多,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有脑电图(EEG)、脑电双频指数(BIS)、诱发电位(包括听觉、视觉和体感诱发电位)、经颅多普勒(TCD)、放射性脑血流图(γCBF)、和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等。
1、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用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灰质细胞自主电活动,可反映皮层氧供需之间的平衡。
当皮层氧供低于阈值,亦即脑血流低于18ml/(100g min)时,脑电波活动首先减慢,缺血进一步使脑电波降低,术中持续性EEG改变通常反映脑缺血,。
这是采取纠正措施如安装转流管或纠正低血压的指征。
但EEG易受麻醉药、手术刺激、PaCO等因素干扰,给临床判断带来2困难,用EEG判断神经功能受损的假阳性率为6.7%,假阴性率为4.5%,转流管的使用率也较高。
局部麻醉下EEG对脑缺血不够敏感,而全身麻醉药可能改变EEG的特征并使其对脑缺血的敏感性提高。
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监测是近年出现的监测方法,是通过测量脑电的频率、波幅和相干性得到的,与意识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BIS的指数范围是0~100,0表示无脑电活动,100表示完全清醒;0~40提示大脑被过度抑制,25以下通常意味着病人处于昏迷状态;40~60为深度催眠状态,全身麻醉下此时适合手术;60~70为中度催眠状态,;70~90为轻度催眠状态,此时随着BIS值的升高,病人逐渐进入清醒状态。
因为BIS值监测建立在脑电图基础上,因此其不足与EEG 相似。
3、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诱发电位是体感诱发电位(somatj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因为它可以特异地监测大脑中动脉灌注的感觉皮层功能,而这一区域正是CEA中阻断颈动脉最易累及的区域。
SEP波幅与脑血流显示了良好的阈值关系,预测术后神经损伤的功能有一定价值。
另外,这种监测使用简便、易于解读以及较少受麻醉药干扰。
SEP最常用的方式是刺激正中神经,分析获得的N20-P25波的波幅和潜伏期。
有关置入转流管的指征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波幅是较潜伏期更灵敏的指标,N20-P25综合波波幅降低50%就应置入转流管。
4、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无创脑血流监测方法,通过置于颞窗的探头可观察到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VMCA)变化,继而判断有无脑缺血。
TCD的转流管使用指征目前还有不同意见,多数人认为VMCA下降>60%—70%就可放置转流管,手术复杂、估计颈动脉阻断时间较长也是放置转流管指征之一。
Gossetti等认为TCD不但可以用于判断转流管置放与否,还可以用于监测转流管有无扭结或堵塞,有无血栓及气栓形成,以及术后过渡灌注综合征和颈动脉残留内膜瓣的诊断。
TCD优点在于它可以连续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从而如实反映转流管的真实情况。
虽然TCD和EEG在反映脑缺血方面有良好的相关关系,但二者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个体差异也非常显著,所以联合应用这两种技术可以扬长避短,提供更全面的资料供临床诊断参考。
TCD 也有其局限性,约10%的病人因颞窗原因使大脑中动脉无法探及,特异性和敏感性不高也是限制其使用的原因之一。
5、放射法脑血流量(γ-cerebral blood flow,γCBF)监测常用133Xe清除法,颈动脉阻断前、后和修复血管时分别测定,如果置入转流管,放置后应测定一次,应维持脑血流在18ml/(100g⋅min)以上。
颈动脉阻断前如果脑血流接近临界缺血水平,即使无脑电改变也应放置转流管。
6、测定脑灌注的一种简便可行的办法就是测量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
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大于60mmHg时很少发生脑缺血,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小于50mmHg时,脑缺血的危险性增加,有报道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虽然大于50mmHg,但仍有20%病人需放置转流管,并且这些病人手术效果较差。
因此,颈动脉阻断后远心端动脉压也不能准确反映局部脑灌注情况,特别是术前已经有神经功能损伤的病人,因此,测定时应结合其它监测。
7、近红外光谱仪(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可以分析脑局部的氧饱),从而间接反映脑血流灌注情况。
但它受颅外血流的影响,特异性和度(rSO2较差,在与SEP和TCD的比较中,转流管指征的假阳性率都较高,临床使用并不)也可用于脑灌注的间接监测,但多。
另外连续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价格昂贵和操作复杂、限制了它的应用。
三、麻醉选择关于CEA的麻醉选择目前有较大的争议,全身麻醉有利于呼吸道管理、可以使用有脑保护作用的麻醉药物,而局部麻醉更利于术中脑功能监护和血液动力学稳定性的维护。
多数学者认为局部麻醉明显优于全身麻醉。
一般认为高龄、糖尿病、冠心病和对侧颈内动脉闭塞是CEA的高危因素,但有临床总结证明局部麻醉在高危病人中使用也是相当安全的。
Tangkanakul等应用meta-分析法研究了过去20项CEA使用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的对比研究,发现仅有3项包括143例病人的研究是随机性的,而其余17项6000例病人均是非随机回顾性研究,从中得出明确结论是不可能的。
但从3项随机对照研究来看,对一项100例病人的研究表明局部麻醉能显著减少转流管的使用率和术后伤口血肿形成。
非随机研究尽管有统计学上的缺陷,但从不同方面得出了局部麻醉有利的结论。
无论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病人的满意程度都相当高,麻醉的选择不但要根据病人的情况,还要利于手术医生的操作。
我们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颈丛阻滞多于全身麻醉,临床效果很好,颈丛神经阻滞是一种有效、安全、价廉的麻醉方式,但对重症、CEA术后再狭窄病人,仍需行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