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史观”下的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教案人教版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复习巩固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情感认知:从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中认识国家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
3、能力要求:通过此专题的学习培养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分析影响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分阶段归纳中国近代化的表现及特征。
教学难点: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革。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教学辅助手段:校本化练习。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近代化的含义中国的近代化(也有称为现代化)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包括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革。
近代化的核心是经济近代化。
二、近代化的阶段特征鸦片战争既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一些爱国志士和开明知识分子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注重研究现实,接受外来知识。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向西方学习的最早的提倡者和实践者。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中国近代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化的思想启蒙。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这是中国第一个较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和军事技术。
在民用工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
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
在这一运动中,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也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
(金榜题名)高考历史总复习:《高中历史常用史观全解读》考前提分课件
典例 2 [2012 · 天津高考 ] 下图中,一个科威特人脚穿网 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街道。图片 反映了
(
)
①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②全球性的文化渗透 ③发展中国家 是经济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④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有力的 推动者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精析] 本题主要考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材料提供 的信息“脚穿网球鞋,背驮电视机,穿过满是欧美消费品的 街道”可以看出当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从另一个角度看就 是全球性的文化渗透,①②正确。但仅从这些信息分析,无 法得出③④的结论。故选A项。
[答案] A [命题视角] 本题着重考查运用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认识 历史事物的能力。
史观3 文明史观 1.概念: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 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可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 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B.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从外部因素的刺 激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 代化进程。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主要分为市场经济模式、计划经济 模式。 A.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 B.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角度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 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 (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 3.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的误区 (1)误区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近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
近(现)代化史观与高中历史知识整合一、“近代化史观”概述“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用近(现)代化史观整合高中历史知识运用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可以发现西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变化等,无一不在“现代化”这个主题下进行。
中国近代史既是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史,也是一部探索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
政治上,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作为中国近代社会现代化的前提,同时也开启了政治上的民主化大门;经济上,民族工业在欧风美雨中成长,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是西学东渐,也是中国人思想解放的过程与成果。
而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近代化过程中最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
在政治上,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是当代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在经济上,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近代化总结学案
课题: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现(近)代化史观1.基本内涵:近代化又叫现代化,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
现(近)代化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核心,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2.主要特征:大约从16世纪起,人类社会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
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工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思想文化方面的特点为科学化、理性化和经济主义;社会方面表现为城市化、福利化和流动化;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参与、独立和平等的特点。
3.现代化模式(1)从动因和起步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原因主要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
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
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指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刺激下开始的。
如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
(2)从体制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
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现代化。
(3)从社会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和中国模式。
【知识结构】【基础梳理】一.近代中国近代化(一)经济领域(即工业化进程)1.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近代化艰难起步。
②19世纪末由于外国资本输出和清政府放宽限制,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③民国初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和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④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日益萎缩。
30年代开展“国民经济建设活动”工业有了发展,但获益最大的是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抗战以后,四大家族加强对工业的垄断。
高考史观及相关题目演练(高考复习)
高考史观及相关题目演练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阶级斗争)的要点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导学案 近(现)代化史观
三轮冲刺导学案-——近(现)代化史观考点剖析(1)基本内涵近代化史观,又称现代化史观。
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包括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科学化,社会生活近代化。
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2)主要着眼点①政治近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近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近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近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近代化除物质生活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还涉及教育近代化、军队近代化等。
⑤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究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地评价认识,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
⑥不能将近代化等同于西化。
近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教材衔接1、资本主义世界的近代化(1)经济的工业化①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渡。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传统的钢铁工业、机械加工工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兴起了电气、化工、汽车、石油等一系列工业部门;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1689年,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政体。
1787年,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度和三权分立制及总统制。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确立了半专制的君主立宪政体。
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3)思想理性化、科学化人文主义——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
理性主义——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自由主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社会主义—-以《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
民族主义——在欧洲表现为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相结合的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运动;在亚非地区表现为反殖反封的民族独立运动。
高三历史课件:近代化专题复习
史学界有人认为: 1 . 史学界有人认为 : 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是一个由表 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 器物”变革时期, 世纪中期是“ 及里的发展过程,19世纪中期是“器物”变革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 制度”变革时期。 世纪末20世纪初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制度”变革时期。试结合史实 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 对这一观点加以论证。分析指出促成“器物”变革到 制度”变革的因素。 “制度”变革的因素。
1、 1、洋务运动 前期(60—70年代) 自强” 70年代 前期(60 70年代)“自强” 后期(70 90年代) 求富” 90年代 后期(70—90年代)“求富” 创办军事工业 创办民用工业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 产生: 产生:条件 主要企业及分布 影响 时间 初步发展: 初步发展: 原因 影响 时间 短暂春天: 短暂春天: 原因 影响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形式? 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出现了哪些新的经济形式? 它们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 它们与传统的手工作坊相比在生产方式上有何不同?
二、近代化的主要内容
A. 经济的近代化 机器生产
(一)实质 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从传统的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 机器生产转化 (二)表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辛亥革命 甲午战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近代化的层次: 近代化的层次: 器物
一、近代化的含义 二、中国近代化的内容 三、中国近代化的层次 四、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四、西方近代化的历程
1、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孕育阶段(14.15世纪-18世纪中期) 世纪 世纪中期 经济: 经济: 政治: 政治: 思想: 思想: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 中国近代史 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高考历史复习专题二中国近代史教案课件www.5y 专题二中国近代史【XX年考纲要求】1.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与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删除三元里人民抗英)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原表述为五四运动、中共“一大”和“二大”;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对峙: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土地革命;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抗日战争:九--八事变与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原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侵华日军发动的细菌战和毒气战的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正面战场的抗战与敌后抗日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和历史地位。
(增加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解放战争: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原表述为挺进大别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与实践;(增加林则徐与魏源的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增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原表述为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高三历史备考 近代化的起步复习资料 新人教版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复习)复习要点:1、了解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期,中国各阶层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进行的探索活动,体会近代化进程的艰难;2、理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活动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和作用;3、通过对这些活动结果的分析,明确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必然性和曲折性。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四次探索一、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二、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三、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四、新文化运动(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洋务运动1.洋务派的出现(1)出现:1 9世纪60年代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洋务派。
(2)目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特别提示】洋务运动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3)代表:中央:奕,地方:、李鸿章、左宗棠等。
、(4)目标:前期以“自强”;后期以“求富”为目标。
2.内容(1)军事工业:某某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某某船政局等。
(2)民用工业:某某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
【特别提示】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钢铁厂;(3)筹划海防:洋务派用新式枪炮、轮船装备军队,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4)新式学堂:翻泽西方书籍,介绍西方文化。
创办培养翻译、军事、工业人才的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3.作用(1)引进了机器工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而启动了中国的进程。
(3)洋务运动为民族自强作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X。
二、戊戌变法1.公车上书(1)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国内群情激奋。
(2)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参加会试的举人联名上书,请求变法,史称“公车上书”。
(3)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揭开了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1)背景①1 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②康有为几次上书光绪帝,陈述民族危机的严重性和维新变法的重要性。
“1840~1919年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专题复习
一
i 8 q O—i 9 年 问 的 中 国近 代 化 历程 "
专 题 复 习
口 陈 红
史学 界 的主流观 点认 为 , 以1 9 1 9 年 为界 , l 8 4 0 ~ 1 9 1 9 年 间属于 中国近代前期 ; 1 9 1 9 ~ 1 9 4 9
西学 为用 ” , 再 到维新 和革命 思想 , 最 关具 体 史实 。必修三的文 化 、 思想 、 科 技文 明 学 为体 ,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 构 史, 可以从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原因、过程与内 后到新文化运动 、
民主 义 的 容 、影 响等方 面 ,回忆 中 国近代 思 想解放 潮 成 了这一 时期 西学东 渐 的潮流 。 成 为 近代 中 国重要 的理论 成果 。 流、 2 0 世 纪 三 大 理论 成 果 等 相 关 具 体 史 实 。 形成 , 4 .社 会 生活 : 鸦 片 战争 后 , 在 中 西 文化 在 选修 一 的“ 中外 重 大历 史改 革 ” 中, 可 以从 习 历 史 改革 的原 因 、 过 程与 内容 、 评 价等 方 面 , 的碰 撞 和交 汇 中 ,中 周社 会生 活在 物 质 、 交通 、 通讯 、 新媒体 等方 面 , 发生 了相应 回忆相关具体 史实 。在选修 四的“ 中外历史 人 俗 、
一
、
近 代 前 期 中 国近 代 化 的 阶段
特 征 年 问属 于近代 后期 。 近代化 史观认 为 , 中国近 反侵 略 、 争取 民族独 立和 反封建 、 实 现 国 代史就是 中国在西方列强 的侵 略 中 , 逐渐 实施 家 近代 化是 近代 中 国历 史 的主流 。 近代 化 的过 程 。1 8 4 0 — 1 9 1 9 年 问 的 中 国近代 1 . 政 治: 西方 列 强通 过 一 系列侵 略战争 化, 始 于 洋务 运 动 , 经 过戊 戌 变 法运 动 、 辛亥 和 不平 等条 约 , 使 中 国主权一 步步 丧失 , 中国 革命 , 到新文 化运 动时 达到顶 峰 。此时 , 从全 逐 渐沦 为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 。《 辛丑 条约 》 球 角度 看 , 英、 美、 法、 德 等资本 主 义 国家 相继 的签订 , 标志着 中国正式 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 完 成两 次丁业 革命 ,资 本 主义世 界市场 在 l 9 社 会 。在反 侵略 的斗争 中 , 涌现 黄海 海 战 、 世 纪末 2 O 世 纪初 正式形 成 。英 国进行 了议会 台湾人 民反 割 台斗争 等著名 典 范 。太 平 天 国 改革 , 德 国建 立 了代议 制 ; 马克思 主义从 理 论 运 动 、辛亥 革命 等构 成近代 民主革命 的重 要 走 向实践 , 1 9 1 7 年俄 国十 月革命 ,揭开了世界 内容。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 建立 了 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 的帷幕 。与世 界 政治 、 经 中华 民 国 , 揭开 了 中国历史新 篇 章 。 1 9 1 9 年 的 济发 展相 呼应 的是 , 物 理学 、 文学 、 绘画 、 音 乐 五 四运 动 , 标 志着 中 国无产 阶级 开始 登 上 政 等方 面 , 也 取得 了 阶段 特色 鲜 明的成就 。 治舞 台, 中国近代史进入新阶段。 1 8 4 0 ~ 1 9 1 9 年 的中 围近代化 历程 , 具体 史 2 .经 济 : 西方 列 强 的经 济 侵 略 , 使 中 国 实分 布 于必 修 一 、 二、 三和 选 修一 、 四等 五 本 的经 济结构 出现 了变 动 , 自然经 济开 始解 体 , 教材 。 必修 一 的政治 文 明史 , 可 以从 中 国政 治 新的生产方式 出现 , 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新 方向 。 近代 化 的 背景 、 过程 、 影 响 等 i个 方 面 , 回忆 洋务运动揭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帷幕 , 中国民 中国近代列 强侵 华 、 中 国军 民的抗争 、 民主革 族 资本 主 义也 产 生并 得 到 了缓慢 发 展 。 命 等 相关具 体史 实 。 必修 二 的物 质文 明史 , 可 3 .思 想 :在 近 代 西 方 坚 船 利 炮 的 冲击 以从 中 国经济 近代化 的原 因 、 过 程表 现 、 影 响 先进 的 中国人放 弃传 统“ 天 朝上 围” 观念 , 等方面 , 回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 发 下 , 从“ 师夷 长技 以制夷 ” 到“ 中 展, 以及对 政 治 、 思想 、 生 活 产 生 的影 响等 相 开 始 向西 方学 习 ,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二)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二)第二:经济近代化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衰过程和历史地位产生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
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
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
它使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短暂繁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
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这一时期,由于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以及一些有识之士的倡导,“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
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趋势。
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不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国民经济就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
日益萎缩1、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现代化(近代化)问题人类社会的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变革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自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之后虽步履维艰,但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迈出了大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中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第一:理论分析一、近代化的含义近代化也叫现代化,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引发的社会生产方式与人类生活方式大变革,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是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的深刻变革过程。
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
近代中国前80年近代化可称为资本主义化;后30年又增加新的内涵,即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为社会主义开辟道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近代化,亦称中国早期现代化或现代化,是指近代中国社会资本主义化的历史进程。
1、从过程上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机器工厂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七大史观 3 近代化史观(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近代化史观【概念内涵】近代化也称现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某某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某某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某某化。
【主要内容】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某某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某某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理性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
【关键词】近代化、现代化、工业化、某某化、法制化、商品化、科学化、理性化、城市化【真题回顾】1.(2019·高考·16)为下表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 B.近代民族企业简表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 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答案】A【解析】由材料“1878年建”、“1880年建”、“1902年建”、“1908年建”可知为晚清时期,由材料“某某”、“北方”、“某某”、“”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故表格信息反映了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的发展,故选A项;由材料“某某”、“北方”、“某某”可知为京津冀地区,排除B项;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标志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C项;开滦煤矿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表1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表1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毗邻某某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
中国近代化专题复习(高考专用)
4.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 4.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政治上,推翻三 座大山,彻底改变了社会性质;经济上, 建立国营经济,开展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 “一五”计划确立了工业化方针。历经百 年,中国的近代化至此才突飞猛进,凯歌 高奏。
三.中国近代化的特点
• ①从其产生来看,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即常 说的“欧风美雨”的产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 生
•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这是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表现。 ⑵政治 上表现为民主化和法制化: ①19世纪五十年代农民阶级提出的《资政新篇》虽然说涉 及到向西方政治文明的学习,但不是必然的而是偶然现象。 ②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 早期维新派提出不仅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且更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政体, 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初步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 革社会制度相结合。 ⑴经济上工业化表现在: ①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轻 工业如棉纺织业的发展最为突出;②清政府的新政;③辛亥革命后中国资本主义进一 步发展,出现“短暂春天”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⑵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开 始登上历史舞台。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 路运动。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 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 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3)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向西方学习, 已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次。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 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把从西方学到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并把理论学 习和革命宣传变为实际行动,发动了辛亥革命;激进派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出 “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要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 解放的潮流;五四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社会的变革 提供了科学理论。 3.曲折发展阶段(1927年一1949年)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 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 僚资本的出现和日本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
专题复习高考历史史观总结
20XX年高三历史复习历史史观总结一、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
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例1】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罗斯福新政。
【例2】: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和工业进步;人民公社化运动对生产力发展造成破坏,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生产关系,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
【例题3】美国经济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内在原因是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请举出美国历史近230年来的四个史实说明这一论点。
独立战争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开辟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北战争废除黑奴制度,进一步扫除发展障碍;垄断组织发展促使美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时期;罗斯福新政缓和经济危机的破坏。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
【例1】: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壮大——大学兴起;等级君主制产生——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例2】: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启蒙运动——政治变革,法国革命和独立战争——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例3】(20XX年高考江苏)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等方面的新变化。
(3分)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学);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近代化史观问题最近十年来,近代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态史观等比较流行。
历史教材编写者也好,考试命题者也好,逐渐的用多种史观来对历史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也用这些多元史观引领高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我们今天先来看一下考试当中对近代化史观是如何考的吧。
先举个例子,看这个考试题: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权利法案》制定的意义在于( )A.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政体C.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这个题难度不是很大,只要你理解了题干中的提示语“从社会转型的角度”,那么这个题就变得相对来讲比较简单了。
这个题既涉及文明的转型,也涉及近代化的问题。
历史由古代文明向近代资本主义文明转变的标志有三个方面: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经济的商品化、工业化)、法治取代人治(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公民取代臣民(思想的理想化、人的平等化)。
《权利法案》以立法的形式,用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约束国王的作为,改变了过去王权就是法律的传统。
《权利法案》的颁布是英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使英国开始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法治社会,政治走向民主化。
故A正确。
1689年《权利法案》文本在刚刚兴起用多种史观来进行高考命题的2008年,就有过类似的高考题: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但后来的高考题越考越灵活,不会是这么直白的题了。
比如2011年全国卷41题:西方崛起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近代史专题总结
中国近代史专题复习线索1. 列强对中国的侵略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法《黄埔条约>>、美<<望厦条约>>2.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5、日本侵略中国: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1915年与袁世凯签定“二十一条”;1919年一战后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给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和伪满洲国;1935年华北事变;1937-7-7全面侵华战争线索2.中国人民的抗争1.虎门销烟2.太平天国3.甲午战争: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后刘永福反割台、姜绍祖义军4.义和团:廊坊阻击战5.辛亥革命6.五四运动7.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8.抗日战争9.解放战争线索3中国为追求民族独立和近代化发展而进行的探索(1)不同阶级的探索一、地主阶级①近代早期的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在广东设立译馆、编译《四洲志》和《各国律例》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②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70年代:旗号“自强”、近代军事工业19世纪70-90年代:旗号“求富”、近代民用工业、建成海军、创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失败标志: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制度:戊戌变法(君主立宪)、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运动、1917年护法运动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济:实业救国四、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时期(1919----1927)五四运动;中共诞生(一大);国民革命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北伐;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浅谈新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
浅谈新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摘要】新的史学观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等)是新课程的灵魂,同时也是高考命题者的指导思想。
因此,高三历史复习中要使学生领会教材所体现的新的史观和理念,并运用它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文将就如何在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指导下有效进行高三历史教学、优化高三复习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历史复习一、文明史观在高三历史复习中的运用在新的史学观点中,对高中历史课程体系影响最大的是文明史观,必修课历史(Ⅰ)(Ⅱ)(Ⅲ),实际是分别讲述政治文明史、物质文明史和精神文明史。
而选修课的六个模块主要是文明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展开。
这样就决定了文明史必然成为高考历史的首选内容。
在对历年高考的历史试题作了深入的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走进文明史已成为历史试题的新走向。
因此,在教学中要运用文明史观指导高三历史复习。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们分别标志一定社会在政治活动和政治生活、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这三个方面的进步程度。
物质文明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起点,它对政治、思想等其他活动具有决定作用,其他活动都为之服务;政治文明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与国家政权直接相连,决定着物质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精神文明的性质;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人类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在复习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这部分知识既可以与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以及世界近现代的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贡献相联系,又可以与同时期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宗法分封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与世界格局的变化相联系,还可以与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西方的人文精神相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化史观”下的高考历史专题复习
作者:庄细琴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2010年第09期
伴随着21世纪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地区的高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新的史学观念试题的出现。
所以,我们在高考总复习已经完成一轮章节考点过关的基础上,应根据历史学科特点,运用新史观重新构建专题体系。
根据当前高考命题的趋势,历史学科必须构建文明史观、近代化(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等体系。
下面就如何运用“近代化史观”进行高考历史专题复习做简要说明。
一、“近代化史观”的含义及其内容
“近代化史观”认为,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
它会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
近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德国例外)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二、例谈“近代化史观”下的专题复习
(一)世界近代化
世界近代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世界的近代化,结合史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纵向把握世界近代化的四个阶段。
1.现代化的准备和启动:①时间:16世纪至19世纪初。
②进程: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启蒙思想传播;资本主义在英、法、美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
2.现代化的迅速发展:①时间: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②进程:两次工业革命(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时代);三大潮流兴起、发展;欧美、日本实现现代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形成。
3.现代化的转型时期:①时间:20世纪初至1945年二战结束。
②进程: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化模式并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世界民主化进程受到挑战;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4.现代化的稳步发展:①时间:二战结束以来(1945年至今)。
②进程:三种现代化模式并存;改革浪潮兴起;世界民主化进程加快;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
(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一直贯穿着两大主题:一是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争取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
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也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上,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⑥外交上,1861年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抗战胜利后,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②政治上,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妥协退让,对共产党、工农群众的屠杀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实行保甲制度和特务统治;制定“伪宪法”确认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
③现代化的新发展。
首先,体现在无产阶级成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
其次,近代化的政
治内容由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转变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再次,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为政治民主化的新发展提供科学理论。
4.腾飞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担负现代化任务的主角是无产阶级。
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来不断对宪法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
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③思想上,1957年整风运动提出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期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等。
④外交上,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三)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特点与启示
对比西方世界的近代化,中国的近代化有以下特点:①“中国特色”:经历器物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层面的变革,最后是精神层面的变革。
②曲折性:受帝国主义与封建传统、封建利益的阻挠,在艰难中曲折行进。
③复杂性:近代化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中国近代化的启示:①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②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③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④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⑤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
⑥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
(四)认识“近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因为现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
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
②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③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
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五)习题演练
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和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15分)
(2)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变革顺序。
简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16分)
(3)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6分)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