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设计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正方体展开图及展开图各面的关系》北师大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探索正方体展开图及展开图各面的关系》北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0fd73568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d.png)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正方体展开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探索正方体展开图及展开图各面的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注意过正方体形状的物体,比如包装盒?”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正方体展开图的奥秘。
-正方体展开图的记忆与识别:学生需要记住11种展开图,并能够在不同展开图之间进行识别和转换。
-展开图各面关系的理解:学生在理解展开图各面的相邻、相对关系时,可能会出现混淆。
举例解释:
a.空间观念培养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用正方形纸片折叠出正方体,通过实际操作感受展开图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
b.正方体展开图记忆与识别难点:教师应提供直观的教具或动态演示,帮助学生记忆不同展开图的特点。通过对比、分类等方法,提高学生识别展开图的能力。
c.展开图各面关系理解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展开图中的规律,如相对面的颜色、图案等,使学生理解展开图各面的关系。同时,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正方体展开图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正方体,积极探讨展开图的各种可能性,这让我深感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探索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208f035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36.png)
小学五年级科学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培养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工具、实验材料、图书馆参考资料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进行过哪些科学探索呢?”2.科学探索的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科学探索的基本概念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科学探索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3.科学探索的步骤和方法(15分钟)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科学探索问题,并引导学生探讨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例如,观察、提出问题、假设、实验验证等。
4.小组合作实验(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并记录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
5.结果分享和总结(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索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索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或者延伸至科学领域的其他知识。
7.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实验中的实验设计、记录和总结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索的过程,提高了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的合理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探究资源。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3700f9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6c.png)
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通过这个综合应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二、编排思想1.探索最优方案(每个人都不空闲)。
2.发现规律(第n分钟接到电话的人数是前n-1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加1(老师),前n分钟接到电话的学生总数是2的n次方减1)。
3.应用规律。
三、教学建议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2.提示学生利用画图表的直观形式解决问题。
3.数学模型是一种理想化的理论,要事先设计好具体通知方案(包括每人的通知对象)和流程图。
综合应用粉刷墙壁一、教学目标巩固有关表面积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二、活动步骤1.明确设计方案需要做的工作。
2.收集数据。
3.整理数据、分析与比较信息。
4.书面呈现粉刷围墙方案。
三、教学建议1.因本实践活动会涉及实地的测量与调查,教学活动可以采取室内教学和室外教学相结合的形式。
2.室内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应该如何整理分析收集到的相关数学信息。
3.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一比,看看哪组的方案更合理、更有实际效益,激发学生之间的互评,使学生在交流中理解并接纳别人较好的方法。
4.活动结束之后,也可鼓励学生将自已设计的方案投给学校相关部门,为学校的建设提出一定的建议,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案2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4366c5bb4cf7ec4afed077.png)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巧安排省时间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统筹法的一般操作流程及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学习用品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工作中,如何才能既节省时间又能多干活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生前为解决这一问题进行过认真的研究,提出了统筹方法的理论,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为祖国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并行工作。
①出示例题:媛媛的安排。
媛媛每天的安排如下:要完成这些事,至少要花费多少时间?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结束②有没有省时间的方法?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③、合并活动:收拾床辱用3分钟——洗漱用6分钟——吃早饭用8分钟听广播用15分钟——结束思考:这种安排共用了多少分钟?2、巩固练习:李大娘的安排:①研究问题:李大娘做包子,发面需要40分钟,洗、切韭菜14分钟,剁肉馅15分钟,做包子35分钟。
②按顺序需要104分钟。
③请你按第一项活动的统筹法思想,为李大娘做一个比较省时间的安排,画出流程图。
思考:在每项活动的各项工作内容之间,是否有可以同时进行的工作?并行工作举例练习:问题:沏茶待客。
洗水壶、烧开水、洗茶壶茶杯、那茶叶等。
3、实验2:合理安排工作顺序。
①运油:研究问题:甲乙两车运油同时到达油库,加油龙头只有一个,没加一桶油要10分钟。
甲车要运5桶油,乙车要运2桶油。
怎样安排,能使加油所占的时间最少?②思考:乙加油(10X2=20分钟)甲等20分钟,甲加油(10X5=50分钟)占用总工作时间:20+20+50=90分钟。
④想一想:合理调整工作顺序与节省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益有关系吗?巩固练习:排队打水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拿着5、3、4、2个暖瓶去打开水,水龙头只有一个,打满一瓶水需要1分钟,怎样安排,才使他们打完水所用时间最少?方案:四人打水顺序:丁、乙、丙、甲。
2024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
![2024年度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五年级下册电子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2428b33e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89.png)
31
拓展实践活动主题
可以探索更多有意义的实 践活动主题,满足学生的 不同兴趣需求。
2024/3/23
加强校内外合作
可以积极寻求与校外机构 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 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完善评价体系
可以进一步完善实践活动 的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地 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果。
30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3/23
2024/3/23
23
活动准备与计划
01
确定参观的博物馆及主题
选择适合五年级学生的博物馆,如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等,并确定
参观的主题。
02
制定参观计划
根据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和学生的时间安排,制定合理的参观计划,包括
参观的时间、路线等。
2024/3/23
03
准备相关材料
收集与参观主题相关的背景资料、图片等,以便在参观过程中对学生进
26
2024/3/23
06
CATALOGUE
课程总结与展望
27
学生收获与成长
2024/3/23
提升了实践能力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 题的能力。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
拓展了知识面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接触到了更多的知识领域,拓宽了 视野。
2024/3/23
增进学生对校园的了 解,培养学生的爱校 情感。
13
活动准备与计划
教师提前熟悉校园环境和资源, 制定详细的探秘计划和路线。
学生分组并选举小组长,明确各 自的任务和职责。
准备必要的探秘工具,如相机、 记录本、笔等。
2024/3/23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dd229492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4.png)
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现与探索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它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个针对发现与探索的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教学目标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实验,学生将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规律,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教学内容1. 实践探索活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例如实地考察、实验设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2. 观察与分析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并通过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方案和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2. 问题导向学习:通过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互动学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发现与探索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享观察结果,并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阶段:教师以鼓励学生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激发学生对问题和主题的兴趣。
2. 实践探索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实验,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
3. 总结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观察结果和实践经验,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问题和解决方法的理解。
4. 归纳应用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归纳总结,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其他相关实际问题中,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五、评价方式评价方式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实践报告:学生通过书面形式,对实践过程进行总结和归纳,描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56632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c8.png)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五年级综合实践教案第一单元1课题不让火神光临预设目标: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开展探索性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质疑、探疑、体疑的能力。
重难点: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收集、查找、选择、组合信息。
准备:教师、学生借阅相关书籍,准备上网查找资料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关心或想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二)学生质疑,成立研究小组1、老师:你们想进一步了解火灾哪些知识?2、分组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
4、老师疏理学生问题。
5、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火灾的问题,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6、老师:现在我们就成立XXX,你们就是小研究员,自己选择感兴趣的小组。
(三)合作讨论,引导学生研究搜集信息的各种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1、学生自由组合,合作讨论准备研究的问题,填写研究计划表,定小组长。
2、分小组汇报讨论的情况。
3、学生讨论平时获取知识的方法。
4、集体分流,先说出各种方法。
5、老师小结:搜集材料,获取信息方法有良多,同学们适才所说的参观、访问、做实验、上图书馆、书店查找相关读物,上网站查材料。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报纸、杂志、广告、电视、电影中搜集信息。
6、老师介绍两种方法:①问卷调查法。
②表格填写法。
(四)总结研究,布置任务4、老师:下课后,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把资料袋的封面,设计出自己的特色,我们将在下个星期开个“信息交流会”,同学们从各个渠道搜集的信息进行交流、选择、整理。
2课题当火灾发生时预设方针:了解火灾发生的原因和灾害,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用火、防火、灭火,掌握相关的自救自护的知识重难点:能按照学校环境设计火灾逃生路线图和撤离方案,培营养析和策划能力准备材料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引发触动教师播放视频、图片等,呈现身边或近期发生的典型火灾案例:如火灾发生时房屋倒塌、物品烧毁、人员死伤等严重情景,引发学生情感的触动,激发探究的兴趣。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f26846a8956bec0975e315.png)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一、教学目的:1、通过制作实验器材进行试验,观察、研究轮子的作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每人准备铅笔、绳子、硬皮书、硬板纸、大头针、胶水、剪刀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一)教学导入:平时,我们见到的汽车、火车、飞机上都装有轮子,几乎所有的机器上,到处都有轮子。
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轮子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子的作用。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轮子与省力。
①组装器材实验:把一摞书捆在一起,将捆书绳留出一段作为拉绳。
②拉书实验:将捆好的书放在桌上拉动,感觉用力情况。
③在书本下面垫上两支铅笔,再拉动书本感觉用力情况。
④思考:做了两个试验后,你体会在哪种情况下拉动书本省力?在省力的试验中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2、实验二:轮子与转数变化。
①指导制作齿轮,②指导做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实验。
③思考:数一数,大齿轮有几个齿?小齿轮有几个齿?大齿轮转一圈时,小齿轮转几圈?大小齿轮组合在一起起到什么作用?3、轮子与转动方向。
①用实验二装置进一步实验。
转动一个齿轮,另一个齿轮也同时转动,边转动边观察齿轮转动的方向。
②思考:这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除了转数发生变化外,两轮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④小结: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三)、探索发现1、轮子可以使运输物品时省力。
2、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的转数。
3、两个齿轮组合在一起,一个轮子可以改变另一个轮子转动方向。
(四)、探索延伸1、研究一下你的自行车,大小齿轮各是多少?大论转一圈,小轮在链条的带动下转几圈?2、甲乙丙三个齿轮,若甲齿轮顺时针转动,乙齿轮也要顺时针转动,怎么办?第二课:钢珠变乒乓球一、教学目的:1、通过钢珠、乒乓球两种物体在沙子中的活动,了解两种物体在沙土中的沉浮现象。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8bab72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8.png)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完整版】第一章:活动主题与目标1.1 活动主题:探索与发现1.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章:活动内容与过程2.1 活动一:身边的科学2.1.1 活动准备:收集身边的日常物品。
2.1.2 活动过程:观察物品的特性,探讨物品的用途和原理。
2.2 活动二:科学实验2.2.1 活动准备:实验室用具。
2.2.2 活动过程:进行简单的科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第三章:活动评价与反思3.1 学生自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3.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总结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活动提供指导。
第四章:活动拓展与延伸4.1 学生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深入了解活动内容的相关知识。
4.2 家庭延伸: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相关的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建议5.1 教学资源:推荐相关的教材、网站、视频等资源,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5.2 教学建议: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全册教案【完整版】第六章:活动主题与目标6.1 活动主题:我与自然6.2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审美能力。
第七章:活动内容与过程7.1 活动一:走近大自然7.1.1 活动准备:户外活动所需装备。
7.1.2 活动过程:走进公园或郊外,观察自然景观,体验大自然的魅力。
7.2 活动二:自然之美7.2.1 活动准备:画纸、画笔等绘画工具。
7.2.2 活动过程:学生现场作画,描绘出自己心中的自然之美。
第八章:活动评价与反思8.1 学生自评: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五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606aced0d233d4b04e693e.png)
事例一运油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 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 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 (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实验二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2.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实验一
(一)“媛媛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2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平衡与技巧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重心、对称、平衡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杂技演员找平衡的奥秘活动,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平衡与技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重心与平衡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并解决问题》教案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并解决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45037b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f.png)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发现并解决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课:什么是问题1. 引入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定义和特征。
2.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问题。
第二课:问题的分类1. 分类介绍常见的问题类型,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绪问题等。
2.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分类。
第三课:解决问题的步骤1. 介绍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如明确问题、制定解决方案、执行方案、评估结果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步骤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课:主动解决问题1. 引导学生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具体情况和解决方法。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估1. 口头回答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测试学生对问题定义和解决步骤的理解。
2. 小组展示:要求学生按照解决问题的步骤进行小组展示,评估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
3. 书面作业:布置相关问题的书面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
2. 案例:准备一些真实案例供学生分析和讨论。
3. 角色扮演道具:准备一些道具用于角色扮演活动。
教学时间安排本教案共分为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
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教学时间可适当调整。
参考资料1. 《五年级下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2.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与课程标准》。
探索规律(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
![探索规律(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5eadf8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9.png)
探索规律(教案)五年级下册数学西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规律2.能够根据规律预测下一个数字或形状3.能够用图形和数字表示规律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规律的概念2.探索规律的方法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1.理解反复出现的规律是什么2.把规律用图形或数字进行表示3.运用规律解决多种问题教学内容1. 什么是规律导入:老师举例说明一组数字:2、4、6、8,让学生分析这组数字有什么规律。
引导:从学生的答案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大2,这就是这组数字的规律。
概念:从实例中引出规律的概念:反复出现的特征或性质。
2. 探索数字规律导入:老师出示一组数字:1、3、5、7、9、11,让学生想出这组数字的规律。
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组数字每个数字都比前一个数字大2,再通过列举其他数字找出规律的正确性。
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组数字的规律。
展示:老师出示一组数字:3、5、7、9、11、13、15,让学生判断这组数字的规律是否与前一组数字相同。
拓展:让学生从书本或其他来源找出一组数字,通过相似的方法进行规律的查找和总结。
3. 探索图形规律导入:老师出示一些颜色花瓶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规律。
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图形的规律是颜色的变化,即每次颜色按照红、绿、蓝的顺序循环变换。
总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组图形的规律。
拓展:让学生找一些其他的图形,通过同样的方法找出规律。
4.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导入:老师出示一组数字:2、5、8、11、14,让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是什么。
应用: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字的规律是每次增加3,让学生预测下一个数字是17。
拓展:让学生通过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如数列、图形等,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规律的概念和查找方法,能够用图形和数字表示规律,以及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对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14914a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f.png)
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发现的定义和意义;2. 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3. 运用科学发现的知识解释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科学发现的定义、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发现的方法;2. 实验材料:如放大镜、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 利用课件展示各种科学发现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科学发现吗?科学发现有什么重要性?二、探讨科学发现的定义和意义1. 让学生个别思考并表达自己对科学发现的理解;2. 分组讨论并汇报各组的回答;3. 教师给出科学发现的定义和意义,并做简要解释。
三、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1. 利用课件介绍科学发现的过程: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总结规律;2. 利用课件介绍科学发现的方法:实验法、比较法、统计法等;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不同实验方法对于科学发现的作用。
四、实践科学发现1. 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提出问题;3. 学生自主选择实验方法进行探究;4. 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五、运用科学发现的知识解释现象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如植物的生长、水的沸点等;2. 学生根据之前学习的科学发现的知识,尝试解释这些现象;3.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六、课堂总结1.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和解释进行点评,夸奖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2. 结合课件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科学发现的重要性;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教学延伸:1. 学生可进行更多的科学实验,锻炼观察和实验的能力;2. 学生可在家中或周边环境中寻找更多的科学现象,并进行解释。
以上是小学五年级科学发现教案的具体内容,通过引入、探讨、实践和运用等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定义和意义,探索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拓展,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目标。
科学实验与探索发现教案
![科学实验与探索发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c5411d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39.png)
科学实验与探索发现教案科学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本教案旨在通过科学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设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与探索发现的关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3.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科学思维;4.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1.科学实验的重要性;2.实验与探索发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及相关实验材料;2.学生实验用具和实验材料;3.课堂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四、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利用课件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一些著名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的重要知识,引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讲解(15分钟)通过课件和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科学实验与探索发现的关系,重点强调实验是探索发现的手段之一,科学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3.案例分析(20分钟)分发给学生一些案例,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在小组内讨论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会如何进行相应的实验设计。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实验设计(30分钟)针对某个科学问题,提供学生一定的实验材料和设备,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设计。
要求学生充分考虑实验的步骤、控制变量、观察指标等因素,并合理利用给定的材料进行实验。
5.实验操作(40分钟)学生按照各自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老师可以适时提供指导和解答问题。
6.实验结果分析和总结(2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和结论总结,提出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对实验过程的体验和感想。
7.课堂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再次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与探索发现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课外时间,鼓励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科学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e8d04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4.png)
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
课题:探索数字之间的关系
课时:1课时
适用年级:小学三年级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数字之间的大小比较关系;
2. 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和发现不同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3. 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比较符号“>”“<”“=”的卡片;
3. 小组讨论的桌面。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数字卡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个数字的大小,引导学生思考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
2. 探究:教师将数字卡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相互比较数字的大小,并用比较符号“>”“<”“=”进行组合。
3. 发现:学生通过讨论和比较,发现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例如2<5,6>4,7=7等。
4.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进行反思,加深学生对数字大小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
1. 让学生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比较游戏,巩固数字大小关系;
2. 设计更复杂的比较题目,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字大小关系的过程中提高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练习;
2. 自己设计一道数字比较题目,并和同学们分享。
以上为探索与发现小学数学教案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最新版五年级下数学 第三单元教案 探索图形(教案)
![最新版五年级下数学 第三单元教案 探索图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779dd2be23482fb5da4c32.png)
探索图形【教学内容】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复习导入】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新课讲授】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d55fb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d.png)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案在水中,砖块沉入水底,木块则浮在水面上。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砖块会沉入水底,而木块会浮在水面上呢?这和物体的什么性质有关?4、教师给出“密度”的概念,并解释密度与物体沉浮的关系。
学生根据所学概念,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二、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1、教师演示实验:在水槽中放入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改变,它的沉浮状态会发生变化吗?3、小组实验一:学生在水槽中放入不同的物体,记录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通过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改变物体的体积和质量,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4、小组实验二:学生在水槽中放入萝卜和橡皮,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然后,学生用小刀将萝卜切成小块,将橡皮切成小片,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再次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掌握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质量和体积时沉浮状态不改变的知识。
同时,通过小组实验,让学生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堂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课。
首先,教师将水槽放在展示台上,并出示砖块和木块,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沉”和“浮”两个字。
然后,教师出示塑料块,让学生猜测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再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它的沉浮情况,并板书了“浮”字。
在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面,教师从小袋子里取出了7种物体,分别是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和橡皮。
教师以小石块为例,让学生讨论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两行“预测”和“理由”的填写,并建议用箭头符号表示沉浮情况。
学生独立完成其他物体的表格填写,小组领实验器材,分工合作进行实验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上下册全部教案
![发现与探索五年级上下册全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ac2573b580216fc700afd40.png)
③ 有条件的可以将图样复印好,使教学活动即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活动质量。(复印时可以再放大一些)
④ 要认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进而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3)小电影:射门(图纸可放大),给学生演示会收到好的效果。
制作:将图纸描画下来,然后剪下图纸并按实线将一幅幅画剪下。按1、2、3……8的顺序粘成一小本画册,粘时注意先要整理齐。
实验操作:
左手拿小画册,用拇指让这本书一页页的迅速翻开,注意从后往前翻。
5 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提示同学: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四背景资料1视觉暂留现象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五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1 轮子的作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 “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教案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f0a96b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bf.png)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需要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思考、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这些重点和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掌握核心知识。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4.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在风向袋制作实验中,部分学生在测量和计算环节遇到了问题。我意识到,在之后的课堂中,需要加强对这些步骤的讲解和示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实验进度,顺利完成风向袋的制作。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熟悉或者缺乏自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鲸的生活习性和风向袋制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鲸的分类这一部分,我感觉学生们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我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了解释,但可能还需要寻找更直观、生动的方式,比如制作分类图表或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种类鲸的特点。
习作例文:《鲸》《风向袋的制作》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围绕“探索与发现”主题展开。教学内容包括两篇习作例文:《鲸》与《风向袋的制作》。《鲸》一文介绍了鲸的体型、生活习性及分类,旨在让学生了解海洋生物的奥秘;《风向袋的制作》则是一篇实践性强的文章,引导学生了解风向袋的原理及制作方法,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科普说明文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分组并提出要求,注意安全。
2进行活动。两位同学参与动作,其他同学观察思考:他们单脚站立时,以身体的哪些部位来调节平衡的?
3组内交流,达成共识。
4得出结论(腰部和四肢)
实验二 移动重心找平衡
1每小组使用一套实验器材,按要求先把空牙膏盒的一半(重心在中心部位)放在桌边上,观察实验结果。
重点
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方法。
难点
“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的统筹方法,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①收集数学家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② 准备白纸和笔等学用品。
双基训练
板书
设计
1巧安排 省时间
统筹方法
并行工作
合理、省时
课后
作业
准备下节课材料:两个透明杯子、石子、橡皮筋、塑料盆等物。
2.对“统筹”结合“小字典”给予适度解释。
3.出示探索课题,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是“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
实验一
(一)“媛媛的安排”。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媛媛所做的四项工作。
2理解提示栏中的语句:“有没有可以同时进行的活动?”这是这一统筹方法的核心所在。
3观察工作流程图,初步感知统筹方法
5指导观察图2——由科学家们经过多方面的考证二得出的“大陆的变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也说明原来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6如果对“大陆飘移”学说有兴趣,可以找一些相关的书籍看看。
二、 讨论
1自读文本。
2小组讨论:根据研究,舌羊齿植物是没有漂洋过海的本领的。两块大陆都发现了同样的植物群化石,这说明了什么?
3在全班进行交流。
总结全课的两个实验,巩固两个统筹工作法。
1自学
2全班交流活动。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向学生渗透一些阿基米德原理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使学生初步具备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服从真理的科学信念。培养学生勇于求真、探索的科学精神。
重点
研究投石子与水面升高的关系。
难点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及观察分析思考的方法。
新旧知识点联系
知识拓展
(课程资源)
初步了解阿基米德原理
双基训练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训练学生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
板书
设计
2. 从乌鸦喝水想到的
猜想—实验—结果—思考
课后
作业
准备:一个空牙膏盒、3枚一元硬币、一张图画纸、透明胶带、剪刀、铅笔、尺、胶水等。
活动一 “参加吃早餐话题的讨论”。
1小组内交流自己吃早餐的情况。
巡视听取发言,初步了解学生吃早餐情况,为下面活动安排做到心中有数。
2看图,了解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谈论吃早餐的情况。
3自读每个同学说的话,引出两个话题讨论:
一是为什么吃早餐?二是早餐吃什么好?
4感悟,结合自己谈出对吃早餐重要性的认识。
5总结: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使大脑工作能力下降;引起身体发胖。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
板书
设计
5. 早餐与健康
不吃早餐会影响人的健康;使大脑工作能力下降;引起身体发胖。
课后
作业
1准备下节课所需物品:闹铃、鞋盒、皮尺、海绵、包装泡沫、碎布、锡箔纸等。
2观察生活中哪些材料隔音效果好。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要点
1瓶中有1/3水:石子与石子之间有空隙,存在空隙中的水升不上来。只有在瓶中有足够多水时,才以用石子把水顶到瓶口。
2理解石子是固体,它的体积在水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很多的石子会使水面上升。
学生亲自实验,在得出结果的基础上理解该栏目中的①②,
着重让学生体验③中的研究方法。
1按照程序动手实验
2思考并在组内交流:从杯中溢出的水的体积与投入的石子有什么关系?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了解隔音材料方面的知识以及隔音材料的应用。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养成通过实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并学会对比分析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以研究隔音材料特点为内容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声学知识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方面的能力,增强学生对隔音材料特点的认识。
4组内交流: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实验二 向有2/3水的瓶子中投石子,水面能否升到瓶口?
1揭示实验题目
2小组进行猜测
3按照程序动手实验,得出结果。
4组内交流:这次的实验结果与猜想一样吗?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5班内汇报
围绕“瓶中有多少水,乌鸦才能喝到水”分组交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分析思考理解。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1巧安排 省时间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筹方法的应用及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中,使学生感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对以“怎样安排工作流程最省时间”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服务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3.平衡与技巧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重心、对称、平衡的知识。
能力目标
通过探索杂技演员找平衡的奥秘活动,以科学知识和原理为载体,提高学生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平衡与技巧”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重心与平衡方面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学习、敢于质疑、善于思索的科学态度。
实验二 “合理安排工作顺序”统筹方法的研究。
事例一 运油
1自读研究问题,明确两个方案的安排。
2指导两点,帮助学生理解:
一是占用总的工作时间。 二是使工地尽快用到油。
3分析哪个方案合理、省时。
事例二 排队打水
根据所学习的知识判断两种方法中哪一个符合统筹工作的第二个方法。 (关键要让学生从“占用总的工作时间”这一思路去判断。)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亲身体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理解“移动重心找平衡”的科学道理。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通过杂技演员高超的技艺,启发学生探究平衡与技巧的求知欲望
2提示:演员动作不要盲目模仿。
3揭示探索课题:保持平衡的方法。
4明确活动目的:通过探究活动,探索杂技演员保持平衡的主要方法,了解一些“重心”、“平衡”方面的科学知识
2在牙膏盒的一端粘三枚硬币(1元硬币),进行实验。
3让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交流:放了硬币的牙膏盒是否改变了整体的重心?重心向哪个方向移动了?
事例 杂技演员保持平衡
1看图,读文,了解长杆在演员手中的作用是保持平衡。
2观察图4,思考:杂技演员吧椅子一个一个,一层一层地往上叠架,椅子向一侧倾斜,演员为什么能从另一侧倒立?
师生活动
一激趣导入
二探索活动
通过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小组讨论等方法研究早餐与健康的课题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创情激趣,提出今天早晨吃早餐了吗?吃的什么?现在饿吗?等问题自然导入新课。
2出示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早餐与健康”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阅读活动设计,明确活动目的。
学生知识反馈情况
本节课的收获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 学 设 计
教学内容要点
师生活动
一简介华罗庚导入,为以下活动做好铺垫。
二、进行探索活动
进行“并行工作”统筹方法的研究
让学生初步对统筹方法有所感悟。
实践并行操作法
进一步学习统筹方法。
三、探索发现
四、探索延伸
1. 知识背景介绍,观看数学家华罗庚工作照片,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二 “我们的调查与分析”
1按教材提供的操作程序进行调查。
对操作要素如:拟定主题、设计问卷(调查内容)、调查方式方法设计、进行调查、数据统计、综合分析、结论提出等方面给以一个潜在的引导,使学生有所感悟。
2如实填写数据。
3引导学生做好数据分析,并提出初步结论。
4进一步引导到我们要怎样改变不良的习惯。
2观看世界地图,提出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问题,引发研究动力,进入新课。
3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的问题,进一步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一、 实验
1 按照实验的三步程序进行活动。
提示:描图是困难的,要描好。
2剪
3拼
4观察:拼接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两边轮廓线大致能拼在一起吗?注意是“大致能拼在一起”。
1自读这段话 ,讨论加深理解。
2鼓励学生讨论:“现在大陆还在动吗?”的问题
关于大陆漂移说,你还知道有哪些证据吗?
学科
发现与探索
课题
5. 早餐与健康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使学生知道吃好早餐对学习和健康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珍惜自己的身体。
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正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