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_教案1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
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从军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从军行》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词语、句子的意思。
3.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4.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从军行》中的诗意和情感表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及内容。
2.预习《从军行》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步:文本阅读
1.教师分段朗读《从军行》。
2.学生阅读材料,注重理解词句的含义。
3.教师讲解生词及难句。
4.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解决疑惑。
第三步:情感体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行文背后的情感表达。
2.学生依此复述文中情感,感受诗人在流亡途中的遭遇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诗意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从军行》的诗意。
2.学生借助背景及情节,理解诗句和意境。
3.教师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诗句的意义及作用。
第五步:鉴赏评价
1.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分析。
2.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课堂效果及收获。
课后作业
1.重读《从军行》全文,及时解决与文本的生词和难句。
2.思考、记录在文中出现的情感并,对其进行复述并展示。
总结
本节课通过阅读《从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军事文学及文学艺术特点,同时提升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古诗二首《从军行》教案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从军行》全诗朗读与解析: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习《从军行》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从军行》,使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韵律、意象、修辞等方面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思辨能力:分析《从军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情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古诗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的创作练习表现不尽如人意。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的掌握还不够熟练,导致在创作过程中不知如何运用。因此,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多安排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的讨论中,设计一些更具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举例解释:
-例如,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中的重点,教师需引导学生理解其描绘的壮阔景象,体会诗人对边塞风光的赞美。
2.教学难点
-意象分析:对于诗中的“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的理解,以及这些意象如何构成整体的意境。
-修辞技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并运用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指导。
在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帮助他们巩固记忆。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复习,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描绘了边塞戍卒的艰苦生活和豪情壮志。
本诗意境宏达,情感深沉,表达了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对英勇战士的赞颂。
在人教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中,这首诗作为一组古诗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韵味,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诗意蕴。
但对于《从军行》这样内涵丰富、情感复杂的诗篇,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同时,学生可能对边塞生活和战士的情感体验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解和形象描绘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战士的豪情。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学习古诗的鉴赏方法。
4.提升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文背诵、内容理解和情感体会。
2.难点:意象分析、修辞识别和鉴赏方法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故事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感知和体验边塞生活和战士情感的环境。
2.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增强课堂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3.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鉴赏教学:教授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包括诗文、注释、译文、相关图片、音乐和视频资料。
2.教学工具:录音机、投影仪、白板等。
3.学习资料:古诗鉴赏指导书籍、边塞诗歌选集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激昂的边塞乐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边塞生活的艰苦和战士的豪情,为学习《从军行》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首先呈现诗文,让学生初步朗读,感受诗的韵律。
然后给出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适时解释生僻词语和难懂句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跟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训练,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王昌龄的教案篇1设计思路:1、结合解诗题、诵诗文、明诗意、悟诗情这四点教学思路进行教学。
2、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同学们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3、通过反复地诵读、让同学们体会品悟诗情,并背诵古诗。
一、教学的目标:1、学会本首诗中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诗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二、教学的重点:理解全文诗句的含义,准确全诗解释字义,合理想象诗句所描绘的图景是本节课的重点。
三、教学的难点:感受边塞战场环境的苍凉荒芜,体会守边将士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的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的过程:(一)、情境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几幅画,大家想看看吗?大家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图画。
2、看了这些画,同学们想知道画中讲了什么吗?好,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这首古诗讲的就是有关这几幅图的故事。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说说你对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有多少了解?王昌龄,唐代诗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名。
诗多描写边塞征战,既表现了将士弃家出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积极进取精神,又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辛、征人的悲惨遭遇。
有些诗还生动地描绘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斗场面。
这类诗写得气魄雄伟,声调铿锵,语言精确,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他的诗气魄宏大,特别能鼓舞斗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军神》一文,详细内容为《从军行》诗歌的学习。
该诗歌描绘了从军生活的艰辛和士兵们的英勇无畏,体现了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军人英姿飒爽的图片,引入本课《从军行》的学习。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从军行》,注意节奏和韵律。
3.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作者、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意境。
4. 体会情感:分析诗中描绘的从军生活,让学生体会作者对军人的崇敬之情。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首类似的古典诗歌,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写一段关于军人的赞美的话。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歌内容: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 意境:描绘从军生活的艰辛,表现军人的英勇无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我心中的军人》为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我心中的军人,他们英勇无畏,保家卫国。
他们如同《从军行》中所描述的那样,身披战甲,勇往直前。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值得我们尊敬和敬爱。
2. 课后阅读:《军神》全文,深入理解军人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从军行》,让学生了解了从军生活的艰辛,体会到军人的英勇无畏。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军人精神的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向军人学习,培养爱国情怀。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军人的故事,增强学生对军人的敬爱之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
今天我们来分享一下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从军行》教案精选。
这是一篇经典的古文诗歌,也是教育人的良好范本。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教案主要内容以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教学。
一、教案内容1.理解诗歌意义通过阅读《从军行》学生们可以感受到将要从军士兵的忠诚与军人的职责,传达出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对忠诚、奉献精神的崇高赞扬。
2.完成课文理解这部分教案将要求学生完成对全文的理解及熟记背诵,并重点讲解人物形象和情感。
3.思考诗歌形式通过学习《从军行》的形式结构,了解古文诗歌的特点和艺术魅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也能够大致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方法1.视觉教学这里采用动态ppt课件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视觉记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内容。
2.情感教学学习《从军行》这篇诗歌,对学生的马上值域观进行培养,提升学生心中的国家感和责任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情感上的升华。
3.智能化教学智能化教学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数理能力的提高,通过教育软件,让学生们更快速地理解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以上这些教学方法都可以相互融合和互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学习进度来灵活运用,让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三、教学效果1.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学生将会大大提高对古文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国家文化,习得故国之美。
2.情感改善通过学习《从军行》,学生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从中汲取爱国精神,并养成责任、团结、感恩等好习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多的关心社会,愿意为祖国付出。
3.文化锤炼学生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可以了解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了解我们优秀的祖先,从而有更深入的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文化。
我们对长春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从军行》教案精选的分享。
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学生的付出后,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我们的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祖国,继承我们优秀的文化。
从军行(其一)_教案
从军行(其一)【教学目标】1.学习边塞诗中的景物描写的方法,理解浪漫主义的风格。
2.理解联想和夸张的表达技巧。
3.学习边塞诗中借用典故抒情言志的方法。
4.学习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浪漫主义诗风。
2.边塞诗描绘边塞风光和抒发战场杀敌、保家卫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联想、夸张及用典等表达技巧。
2.如何鉴赏边塞诗。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
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
诗人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二、推进新课1.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
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2.边塞诗的鉴赏要点:(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在创作风格上: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
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当然,我们今天所指的边塞诗,范围要大一些,凡是表现军旅生活的诗作都归为这一类。
三、学习《从军行(其一)》1.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1课时《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3.能够朗读《从军行》,体会其中的悲壮情感。
4.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从军行》中的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5.提升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古诗《从军行》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句中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古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情感表达。
2.运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体会《从军行》中的情感。
三、教学准备1.课文《从军行》的课件或板书。
2.古诗赏析的相关资料及图书。
3.学生课本、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军人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学生打开《从军行》的背景铺垫。
2. 学习诗歌(20分钟)1.同步开展诗歌朗读,让学生熟悉整首诗的语调和节奏。
2.逐句解读诗句,解释生词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
3.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并让学生尝试解读这些手法。
3. 诗歌赏析(30分钟)1.要求学生讨论《从军行》中体现的情感和主题,引导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2.分组让学生根据理解进行诗歌朗诵,并展示他们对诗歌的诠释。
4. 小结(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评价,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强化对《从军行》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背诵《从军行》部分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写一篇文章,描述自己对《从军行》的理解和感悟。
3.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人生活和辛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会更深入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从军行》一、教学目标•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理解诗中描述的中国古代军队的壮丽景象•分析诗人通过描绘军队壮丽形象表达的爱国情怀和对军人的敬佩之情二、教学重点•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军队壮丽景象的描写及背后表达的情感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让学生想象一下中国古代的军队是怎样的?诗人对军人的评价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激发好奇心,准备进入课文。
2.讲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10分钟)–讲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石崇南征战争的大气氛,诗人谢灵运写诗的目的等等。
–介绍谢灵运这位诗人的背景和作品特点,提起学生的兴趣。
3.课文解读(15分钟)–逐句解读诗中描绘军队壮丽景象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提问学生对诗中描述的情景有何感受,找出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的关联。
4.讨论与思考(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通过《从军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想?–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并展示各自的观点。
5.拓展阅读(10分钟)–给学生推荐其他描写军人的文学作品,例如《反战之歌》、《士兵突击》等。
–学生可以选择一篇作品进行阅读,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
6.总结归纳(5分钟)–指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收获。
–引导学生思考军人对国家和人民的重要意义,并鼓励学生表达对军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四、课堂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从军行》和其他军人题材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从军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描绘的军人壮丽形象和表达的情感。
通过讨论和拓展阅读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军人题材文学作品的理解。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较高,对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受。
同时,学生对军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也得到了提升。
六、教学延伸1.创作军人题材的作文–让学生选择一个军人题材的作文,可以是故事、记叙文或者感想,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军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9 古诗三首-从军行 教案 精选1篇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使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意义。
(2)通过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
(2)从军行这首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这首诗的意义。
(2)如何激发学生对古代诗人的敬仰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于古代战争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学习古诗做铺垫。
(2)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战争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和悲剧。
2. 学习古诗《从军行》(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内容,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信息。
(3)分析古诗的基本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3. 拓展阅读(1)推荐其他关于战争题材的古诗,如《战城南》、《关山月》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代诗人的作品。
(2)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写作风格,创作一首描绘战争场景的短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古诗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通过课堂讨论、作品展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结果评价:(1)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文、朗诵等形式,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教案标题:从军行王昌龄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这首古文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士兵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重点:1. 理解《从军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古文诗歌的阅读技巧和理解方法。
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创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古文诗歌中的文化背景和修辞手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学准备:1. 课文《从军行》的复印件。
2.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3. 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古文诗歌的特点和阅读技巧。
Step 2:预习导入(10分钟)请学生阅读《从军行》的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诗歌的作者是谁?2.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3.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Step 3:课文解读(1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从军行》的全文,逐句解读诗歌的内容、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理解古代士兵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以下问题:1. 你认为《从军行》这首诗歌有哪些特点?2. 诗歌中的情感和思考对你有何启示?Step 5:写作练习(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表达对《从军行》的赞赏或思考。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Step 6:展示与分享(10分钟)请学生互相交流并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
鼓励学生彼此欣赏和评价,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和指导。
Step 7:课堂总结(5分钟)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阅读下一篇古文诗歌,并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 2.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复杂感情和主旨。 3.赏析本诗的艺术技巧。
深入理解本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赏析艺术技巧。
教学过程
个人复备
一、导入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激情澎湃,都怀有满腔
的爱国热情和浓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决战沙场、建功立业 的将领,但是怎样看待和理解战争,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 们应该深入思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最熟悉战争和了解战 争的诗人杨炯的边塞诗:《从军行》。
2/4
5.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来犯夸张军情紧急 出征借代出师庄严 围城借代唐军神速 苦战烘托悲壮激烈 (视觉/听觉) 6.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写作者宁愿当一个军队中的 低级军官,也不愿当一个书生。抒发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 情壮志。 六、小结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 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 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 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 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 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 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 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 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 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 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 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七、《从军行》译文 报警的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调兵的符令刚出了宫门,将军的骑士就直捣龙城。 雪搅昏天军旗褪了彩色,风狂刮的声音裹着鼓声。 我羡慕百夫长冲锋陷阵,谁还耐守笔砚做个书生。
《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突厥入侵固原、 庆阳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征。杨炯此诗当作于此时。 四、自由朗读,背诵诗文。
1/4
五、鉴赏诗歌,讨论回答: 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请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来犯,出征,围城,苦战。 2.首联是怎样表现军情紧急的?分析“烽火”这一意象。 明确: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
3.颔联“牙璋”“凤阙”“铁骑”“龙城”运用了怎样的 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借代手法。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 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 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这里借指将帅。“凤阙”是皇宫的代 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 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 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 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 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 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边塞诗: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 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 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 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 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二、作者介绍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杨炯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 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 昂,风格豪放。 三、写作背景
3/4
4/4
4.颈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 明确:视听角度。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 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 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 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 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 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 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 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 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 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 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 “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 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