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癌症病理学研究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癌症,是一种百害而无一利的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治疗,很可能会危及生命。
而癌症病理学研究则是在探究癌症的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预测其转移和治疗效果等方面,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近年来,癌症病理学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为癌症诊断和治疗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癌症病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一、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癌症是由人类体内某些正常细胞的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基因检测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目前,研究人员发现与癌症相关的基因已有上千种之多,其中包括驱动基因、肿瘤抑制基因等多种类型。
通过对这些基因进行检测,可以揭示许多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微创手术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微创手术已逐渐成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微创手术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例如,对于一些局部较小的肿瘤,微创手术可以通过患者的自然孔道或小切口进行操作,将肿瘤完整地切除,同时避免对患者健康的损伤。
三、组织芯片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组织学研究方法,它能够对大规模的生物组织进行有效地筛查和分析。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组织芯片技术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组织芯片技术获取大量的组织样本,分析其中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遗传学变异,并将这些信息与临床数据进行联系,形成癌症的整体图像。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全面地认识癌症的病理特征和生理变化,为癌症治疗提供更有力的科学依据。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科技手段,目前已引起了医疗行业的高度关注。
在癌症病理学研究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分析海量的医疗数据,自动化地进行癌症的诊断和预测,为医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诊断信息。
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
=E &>(/(B (,"#.%.F $#*(G 4!"!!#H .%4!##?.4! 综!述肝内胆管癌病理学分型新进展赵燕青!董辉!丛文铭!!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医院病理科"赵燕青$*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理科"董辉#丛文铭$通信作者!丛文铭#17"&%!N 7M .>F%/77L 4(-L 4M >!! 摘要 !肝内胆管癌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主要是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细胞起源进行分类#其中*&8为腺癌%近年来#有学者们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并写入!"$*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中#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化特征&分子特点以及不同的预后#本文就肝内胆管癌两种组织学分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 !肝内胆管癌*病理*分型!!肝内胆管癌"&>#)"E (,"#&M M E .%">F &.M ")M &>.7"#9==$作为肝内第二大常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约占原发性肝癌的$"8!$&8'$(%9==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同的地区发病率不同#且亚洲地区发病率高于西方国家#东南亚发病率最高#高达#$4%)$"""""*欧洲的发病率较低#达"4!!$4))$"""""%在美国#$**&,!""'年的发病率是"4*!)$"""""#!""&3!"$'年则是$4"*)$"""""'$(%9==的发病因素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血吸虫感染#胆道畸形#肝炎病毒感染"B ;H )B =H $&非胆汁性肝硬化等'!(%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侵袭性肿瘤#手术切除后五年生存率仅为$&8!'"8'%(#其病理学分型主要是根据细胞学形态及细胞起源进行分类#其中大多数为腺癌%近年来#有学者们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并写入!"$*版QB C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中#本文就肝内胆管癌两种组织学分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一&肝内胆管癌的传统组织病理学分型"一$大体分型!肝内胆管癌定义为起源于胆管上皮分化的肝内恶性肿瘤#起源于肝内胆管树的任何位置%基于不同的分类方法具有不同的命名%根据大体形态将肝内胆管癌主要分为肿块型"7"//3!.)7&>F #$,(#:*$#管周浸润型",()&-L M #"%&>!&%#)"#&>F #$,(#A 9$和导管内生长型"&>#)"-L M #"%F ).N #E #$,(#96$和混合型%"二$根据细胞分化程度!!"$"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根据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将肝内胆管癌分为高分化&中分化&低分化腺癌以及一些少见亚型"如腺鳞癌#黏液癌&透明细胞癌&印戒癌&黏液表皮样癌&淋巴上皮样癌和肉瘤样型9==等$%"三$按蛋白表型分型!以往的研究是基于解剖学位置和组织学形态对9==进行分类#考虑到分类方案的实用性#B "$"/E &等'&(建立一种根据黏蛋白产生力和免疫表型的新型分类系统#将肝内胆管癌分为黏蛋白型9==和非黏蛋白型9==%二&肝内胆管癌的新型组织病理学分型"一$肝内胆管树解剖结构分类!肝内胆管位于左肝管或右肝管的近端#分为肝内大胆管和小胆管%按照胆管解剖学位置和胆管直径大小#肝内胆管由粗到细分为肝管"#)"""7$&段胆管"'""!)"""7$&区域胆管"%""!'"""7$&隔胆管"$""!%"""7$和小叶间胆管"$&!$"""7$&胆小管""$&"7$&赫林管""$&"7$和毛细胆管"$"7$#小叶间胆管又分为较小的"$&!'""7$小叶间胆管和中等大小"'"!$"""7$的小叶间胆管%其中肝内大胆管由第一至第三级分支构成#包括肝管&段胆管和区域胆管#胆管壁内有管周腺体%肝内小胆管由隔胆管和小叶间胆管构成#管壁内无管周腺体%胆小管与赫林管连接#赫林管位于汇管区周围#是毛细胆管和小叶间胆管的过渡结构'((%根据组织学特征和细胞起源将肝内胆管癌分为起源于肝内大胆管的大胆管型9==和起源于肝内小胆管或干祖细胞的的小胆管型9=='#3$"(%"二$大胆管型9=="+")F (0L M ##$,(#+0$!$4组织病理学特点!大胆管型又名-胆管型.&-肝门型.或-普通型腺癌.%+0型主要发生于肝内大胆管#与慢性胆管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管上皮内瘤变"G &%&")$&>#)"(,&#E (%&"%>(.,%"/&"#;&%&?$&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L M #"%,",&%%")$>(.,%"/7.!G &%(-L M ##9A ?;$和导管内管状乳头状肿瘤"&>#)"-L M #"%#L G L %.,",&%%")$>(.,%"/7#95A ?$等癌前病变有关#提示是一个多步骤的癌变过程%血清=@$**和=1@水平高于小胆管型9=='&#$"(%大体上主要表现为A 9型&96型或A 9+:*型#临床病理特征上与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相似'$$3$!(%主要表现为由柱状细胞构成浸润性大腺管#常伴有黏液分泌和促结缔组织增生反应#伴有神经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特征%!4免疫表型!已有研究表明两种组织学亚型具有不同的免疫组化特征%<3$""钙结合蛋白A "<3$""A $属于<3$""蛋白家族最初从胎盘分离出来的#在正常胆管上皮中不表达#但是有+!'!+肝脏!"!!年!月第!#卷第!期研究表明<3$""A表达于大胆管型9==和肝外胆管癌'&#$%3$'(%然而<&F(%'$"(研究认为<3$""A在大胆管型9==与小胆管型9==无差异"!#"4"&$%5**/是由产生黏蛋白的胃肠道上皮细胞分泌的肽#参与黏膜的修复#5**$通常在胃黏膜和包括胰腺腺癌在内的许多器官的腺癌中表达'$&(%在肝内胆管癌亚型鉴别中#5**3$主要表达于大胆管型9=='$%33$'(%此外#也有研究表明:L M3$和@62!可以用来区别大胆管型9==和小胆管型9=='$'#$((%@P&#"'$$(等研究发现:L M&@=和:L M3(主要表达于大胆管型肝内胆管癌%%4分子表型!已有研究表明D2@<突变在大胆管型9==中更常见'&#$'(%此外#@P&#"等'$$(研究提示大胆管型9==存在<:@0'突变"突变率为%%8$#免疫组化显示<:@0'表达缺失%:0:!是A&%肿瘤抑制蛋白的一个重要负调控因子# :0:!通过转录激活域和1%泛素连接酶的作用阻断调节A&%#此外#:0:!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癌基因#导致0?@断裂修复延迟#染色体异常和基因不稳定#D&7等'$#(研究发现提示:0:!扩增均见于大胆管型9=="$!8$#而D2@<和5A&%突变较少#且<:@0'表达的缺失在:0:!扩增的9==中比没有:0:!扩增的更常见#且:0:!扩增患者的生存期短于:0:!非扩增的患者#提示:0:!有望成为大胆管型9==的药物靶点#同时有望成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胆囊癌的药物靶点%也有研究提示$%4(8的肝内胆管癌发生*6*2!融合'$)(% "三$小胆管型9=="<7"%%0L M##$,(#<0$!$4组织病理学特点!小胆管型又名-胆管周围型.&-B()&>F管型.或-细胆管癌"=E.%">F&.%.M(%%L%")M")M&>.7"#=+=$.%=+=由<#(&>()和B&F F&>/.>于$*&*年首先报道#定义为起源于小叶间胆管或B()&>F管的腺癌#以高分化小管状腺癌为特征%!"$"版QB C 0消化系统肿瘤分类1将=+=作为混合型肝癌"M.7G&>(-E(,"#.M(%%L"%)3M E.%">F&.M")M&>.7"#M B==3==@$的一种特殊亚型%然而#<"/"P&等通过基因检测发现=+=是一种不同与M B==3==@的独立肝细胞癌亚型'$*(#国际上对原发性肝癌的最新共识是=+=与M B==3==@是分开的'!"(%小胆管型9==通常发生在慢性肝炎"尤其病毒性肝炎$或者肝硬化背景上#大体上主要表现在:*型#肿瘤细胞呈小立方形&多边形#胞浆嗜酸性或嗜双性#癌细胞排列呈细小管状&实性条索状或吻合状排列#产生少量黏液#有丰富的透明变性或胶原变性的纤维间质#低倍镜下类似反应性增生性小胆管'!$3!!(%!4免疫表型!小胆管型9==具有肝祖细胞特性#已有研究表明<0型与具有肝祖细胞特性的混合型肝细胞癌3胆管细胞癌都起源于肝祖细胞#即具有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分化特性#通常表达<@++'&细胞黏附分子"?=@:$&C P#'&?3="-E()&>和=2A等'&#$%3$'#$((%?3M"-E()&>表达于正常的神经细胞&内皮细胞&肌细胞等#与肿瘤侵袭&转移进展过程中发生上皮3间质转化有关#在肝内主要用于标记小胆管#反应性胆管#已有研究表明3="-E()&>表达与小胆管型9==有关#而大胆型9==则呈阴性表达'&#$'(%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M(%%"-E(/&.>7.%(M L%(#?=@:$#主要表达于小胆管型9=='&#$((%此外#也有研究认为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2A和=0B!表达增加'$%(% <"/"P&等'$*(认为@290$@改变可以表征具有导管板畸形"0L M#"%,%"#(7"%!.)7"#&.>#0A:$模式的=+=#并且可以是具有0A:模式的小=+=的诊断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此外#对于增生性小胆管与肿瘤性胆管的鉴别#Q">F'!%(等提出<3 $""A&9:A%&:",/&>&,3H B+&<:@0'&=D$#&:L M&@=表达于肿瘤性胆管"阳性率分别为!#8!')8&%#8!*"8&#%8! ##8&!*8&$%8!'&8&$!8!#$8&$!8!&"8$#增生性胆管则呈阴性表达%%4分子表型!近年来#有关小胆管型9==有关基因突变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小胆管型9==主要发生90B$)!&*6*2和;@A$突变%9==中存在的90B等位基因突变"90B$2$%!=和90B!2$#!D)<$与胶质瘤和急性髓性白血病中发现的"90B$2$%!B和90B!2$'"T$并不相同'!'(%B"$"/E&'#(提示90B突变"!!4$8$和*6*2!"(4%8$易位仅限于小胆管型% @P&#"'$$(研究显示;@A$表达的缺失和90B$突变限于小胆管型%然而#;"%&#O()等'!&(通过对$#例"&例=+=##例9==和&例混合型细胆管癌3胆管癌$的'#*个癌基因和选择内含子的编码区进行二代测序显示!肝内胆管癌的典型突变"90B$)!& A;2:$#*6*2!$存在于*"8的细胆管癌成分中#基因组谱"90B$)!突变#*6*2!融合#染色体重塑基因突变#如@290$@#A;2:$$和拷贝数在细胆管癌&肝内胆管癌和混合癌中相似#提议将细胆管癌应归类为分化良好的肝内胆管癌组织学亚型#而不应该视为单独的类型或混合型肝细胞癌3胆管癌#除非还存在明显的肝细胞癌成分%"四$预后!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较高的上皮源性肿瘤#五年生存率仅为$&8!'"8%对于两种类型的肝内胆管癌预后#大多数研究认为小胆管型9==预后要好于大胆管型9=='$$#$%3$'#$((%然而#<&F(%'$"(研究提示亚型间预后无差异% B"$"/E&等'&(通过%.>F3)">P检验显示大胆管型预后生存率明显低于小胆管9=="!""4""$$#而通过多变量"/I回归分析显示大&小胆管型9==组织学预后无差异"!,"4!&!$%三&总结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预后较差且发病率上升的恶性肿瘤%目前至少有两个亚型被确定!大胆管型和小胆管型%此外#小胆管型肝内胆管癌还应该注意与胆管错构瘤鉴别#其中胆管错构瘤以门管区内出现成团杂乱排列的小胆管板结构为特点#纤维间质丰富#而小胆管型胆管癌间质更加丰富#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细胞异型性%对于肝内胆管癌亚型分类目前尚无达成共识#以往研究是基于肿瘤解剖学位置&黏蛋白分泌情况&细胞或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遗传学特性进行分类#但是对于很难确定肿瘤位置且肿瘤较大伴有多种组织学成分时不适用%当前没有关于根据肿瘤性胆管大小和免疫表型分类纳入常规病理诊断中#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会以此作为研究点#进一步研究不同胆管大小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特点%总之#不同的分型在不同程度上可以指导临床不同的治疗方法的+%'!+=E&>(/(B(,"#.%.F$#*(G4!"!!#H.%4!##?.4!选择#实现个体化治疗%探寻不同组织学表型的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标志物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点#为临床提供靶向治疗及了解生物学意义提供依据%参!考!文!献'$(!?"P">L7"R#D%&7/#)"0<#D.7L#":#(#"%49>#)"E(,"#&M M E.%">F&.M")M&>.7"4QB C=%"//&!&M"#&.>.!#L7.L)/4.!-&F(/#&'(/$/#(7#L7.L)/4&#E(-&#&.>#!"$*!!&'3!&*4'!(!D E"><@#5"'.%")&<#;)">-&64=E.%">F&.M")M&>.7"!1,&-(7&.%.F$">-)&/P!"M#.)/4+&'()9>##!"$*#&!$*3%$4'%(!+((@U#=E L>R<49>#)"E(,"#&M M E.%">F&.M")M&>.7"!#E(@U==) I9==)#E(-&#&.>L,-"#(/4=E&>=%&>C>M.%#!"$)##!&!4''(!5E(&/(?0#?"P"/E&7"C#A")P R?#(#"%4=.7G&>(-E(,"#.M(%%L%")3M E.%">F&.M")M&>.7"4;./7">*5#=")>(&).*#B)L G">2B#(#"%4QB C=%"//&!&M"#&.>.!5L7.L)/.!#E(0&F(/#&'(<$/#(74'#E(-&#&.>46(>('"#!"$"!!!&3!!#4'&(!B"$"/E&@#/:&/L7&D#<E&G"E")"U#(#"%40&/#&>M# M%&>&M.,"#E.%.F&M">-F(>(#&M!("#L)(/.!!&>#)"E(,"#&M M E.%">F&.M")M&>.7"/4@7U<L)F A"#E.%#!"$(#'"!$"!$3$"%"4 '((!张永杰#丛文铭4胆道病理学4第一版4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4'#(!@&/E&7"<#C-"R4A"#E.F(>(/&/">-M%"//&!&M"#&.>.!&>#)"E(,"#&M M E.%">F&.M")M&>.7"!-&!!()(>#M E")"M#()/.!,()&E&%") %")F(-L M##$,('()/L/,()&,E()"%/7"%%-L M##$,(4UB(,"#.G&%&")$A">M)("#<M&#!"$&#!!!*'3$""4')(!?"P"7L7"R#<"#.R#B")"-"D#(#"%4A"#E.%.F&M"% M%"//&!&M"#&.>.!&>#)"E(,"#&M M E.%">F&.M")M&>.7"G"/(-.>">(N M.>M(,#4Q.)%-UB(,"#.%#!"$"#!!'$*3'!#4'*(!?"P"7L7"R#D"P L-"R4A"#E.%.F&M M%"//&!&M"#&.>.!M E.%">F&.M")M&>.7"!>(N M.>M(,#/4;(/#A)"M#2(/=%&>6"/#).(>#().%#!"$&#!*!!##3!*%4'$"(!<&F(%=<#0)&%%1#S E.L R#(#"%49>#)"E(,"#&M M E.%">F&.M")M&>.7"/E"'(E&/#.%.F&M"%%$-&/#&>M#/7"%%">-%")F( -L M#,"##()>/4@7U<L)F A"#E.%#!"$)#'!!$%%'3$%'&4'$$(!@P&#":#*L J&P L)"D#@J&P&5#(#"%40&M E.#.7$&>&>#)"E(,"#&M M E.%">F&.M")M&>.7"/G"/(-.>E&/#.%.F&M/&7&%")&#&(/#.E&%") M E.%">F&.M")M&>.7"/4:.-A"#E.%#!"$##%"!*)(3**#4'$!(!@&/E&7"<#D L).-"R#?&/E&E")"R#(#"%4A).,./"%.!,).F)(//&.>7.-(%!.)&>#)"E(,"#&M M E.%">F&.M")M&>.7"!M%&>&M.,"#E.%.F&M-&!!()(>M(/G(#N((>E&%")#$,(">-,()&,E()"% #$,(4@7U<L)F A"#E.%#!""##%$!$"&*3$"(#4'$%(!2E((B#D.U1#=E L>F;@#(#"%45)">/M)&,#.7&M">-E&/#.,"#E.%.F&M"%">"%$/&/.!M E.%">F&.%.M(%%L%")-&!!()(>#&"#&.> #)"&#&>&>#)"E(,"#&MM E.%">F&.M")M&>.7"4+&'()9>##!"$)#%)!$$%3$!'4'$'(!+&"L U R#5/"&U B#R L">2B#(#"%4:.),E.%.F&M"% /L G M%"//&!&M"#&.>.!&>#)"E(,"#&M M E.%">F&.M")M&>.7"!(#&.%.F&M"%# M%&>&M.,"#E.%.F&M"%#">-7.%(M L%")!("#L)(/4:.-A"#E.%#!"$'# !#!$$(%3$$#%4'$&(!@)L7L F"75#;)">-#Q#2"7"M E">-)">H#(#"%45)(!.&% !"M#.)$/#&7L%"#(/G.#E,">M)("#&M M">M()">-/#(%%"#(M(%%/">-&>M)("/(/7(#"/#"/&/4A">M)("/#!"$$#'"!)$&3)!!4'$((!D.7L#":#6.'"()(C#H">-(M"'($(H#(#"%4B&/#.%.F&M"% -&'()/&#$&>M E.%">F&.M(%%L%")M")M&>.7")(!%(M#/#E(-&!!()(># M E.%">F&.M$#(,E(>.#$,(/4B(,"#.%.F$#!"$!#&&!$)#(3$)))4'$#(!D&7<U#@P&#":#<L>F R?#(#"%4:0:!"7,%&!&M"#&.>&> &>#)"E(,"#&MM E.%">F&.M")M&>.7"/!&#/)(%"#&.>/E&,N&#E%")F(3 -L M##$,(7.),E.%.F$">-L>M.77.>D2@<7L#"#&.>/4@7U <L)F A"#E.%#!"$)#'!!&$!3&!$4'$)(!@)"&R#5.#.P&R#B./.-"*#(#"%4*&G).G%"/#F).N#E!"M#.) )(M(,#.)!#$)./&>(P&>"/(!L/&.>/-(!&>("L>&V L(7.%(M L%") /L G#$,(.!M E.%">F&.M")M&>.7"4B(,"#.%F$#!"$'#&*!$'!#3 $'%'4'$*(!<"/"P&:#<"#.R#?"P">L7"R4=E.%">F&.%.M(%%L%")=")M&>.7"Q&#E-0L M#"%A%"#(:"%!.)7"#&.>.A"##()>:"$;(=E")"M#()&O(-G$@290$@6(>(#&M@%#()"#&.>/4@7U<L)F A"#E.%#!"$*#'%!%&!3%("4'!"(!;)L>#1#@&/E&7"<#=%"'&(>A@#(#"%4M B==3==@!=.>/(>/L/ #()7&>.%.F$!.),)&7")$%&'()M")M&>.7"/N&#EG.#EE(,"#.M$#&M ">-M E.%">F&.M$#&M-&!!()(>#&"#&.>4B(,"#.%.F$#!"$)#()!$$%3 $!(4'!$(!<(7,.L K=#*">=#<&>F E,#(#"%4=E.%">F&.M(%%L%") M")M&>.7"!">&>>.M(>#3%..P&>F7"%&F>">#%&'()#L7.)7&7&M P&>F -L M#L%"))("M#&.>4<(7&>+&'()0&/#!"$$#%$!$"'3$$"4'!!(!D.O"P"D#<"/"P&:#*L J&&5#(#"%4@/L G F).L,.!&>#)"E(,"#&M M E.%">F&.M")M&>.7"N&#E">&>!&%#)"#&>F)(,%"M(7(>#F).N#E ,"##()>">-")(/(7G%">M(#.)("M#&'(,).%&!()"#&>F G&%(-L M#L%(/!5G&%(-L M#L%")M")M&>.7"24B&/#.,"#E.%.F$#!""##&$!%*"3'""4 '!%(!Q">F B+#D&7=U#D..U#(#"%4A)"M#&M"% &77L>.E&/#.M E(7&/#)$&>>(.,%"/#&M,"#E.%.F$.!#E( F"/#).&>#(/#&>"%#)"M##%&'()#G&%&")$#)"M##">-,">M)("/4@)M E A"#E.%+"G:(-#!"$##$'$!$$&&3$$)"4'!'(!*")/E&-!")*#S E(>F<#6&>F)"/:=#(#"%49>#(F)"#&'(F(>.7&M ">"%$/&/.!M E.%">F&.M")M&>.7"&-(>#&!&(/-&/#&>M#90B37L#">#7.%(M L%"),).!&%(/4=(%%2(,#!"$##$*!!)#)3!))"4'!&(!;"%&#O()0#U./(,E?:#*())(%%+#(#"%4977L>.E&/#.M E(7&M"% ">-7.%(M L%")!("#L)(/.!M E.%">F&.%.M(%%L%")M")M&>.7"")( /&7&%")#.N(%%3-&!!()(>#&"#(-&>#)"E(,"#&MM E.%">F&.M")M&>.7"4 :.-,"#E.%#!"$*#%!!$')(3$'*'4"收稿日期!!"!$3"%3"($"本文编辑!茹素娟$+''!+。
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诊断新进展
• 滤泡性淋巴瘤(FL)
4(6.1%)
51.5
• 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B-SLL)
5(7.6%)
52.5
• 浆细胞瘤
39.4 • 套细胞淋巴瘤(MCL)
1(1.5%)
38.0
2(3.0%)
• T细胞淋巴瘤
19(28.8%)
• 外周非特异T细胞淋巴瘤(PTCL)
7(10.6%)
• 结外NK/T 细胞淋巴瘤(NK/T)
(3)骨骼 临床表现有局部骨骼疼痛及继发性神经压迫症 状,胸骨的淋巴瘤/白血病可形成绿色瘤外观。 (4)皮肤 非特异性损害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症及痒疹。瘙痒 症在霍奇金病较为多见(占85%)。
(5)扁桃体和口、鼻、咽部 淋巴瘤侵犯口、鼻、咽部者, 临床有吞咽困难、鼻塞、鼻衄。 (6)其他 淋巴瘤尚可浸润胰腺,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
肿瘤
B -C L L /SL L ,FL ,M C L ,D L B L ,B L
M ZL ,M C L ,D L B L
M ZL
B -C L L /SL L ,M C L
B -C L L /SL L ,M C L
淋巴组织肿瘤WHO分类:B细胞
• 前驱B细胞肿瘤
前驱B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BALL/LBL)
• 表1 66例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组织分型构成比及发病年龄。
• 类型
例数,百分比(%) 平均年龄(岁)
• B细胞淋巴瘤
44(66.7%)
47.4
• MALT型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MZL) 22(33.3%)
46.6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10(15.2%)
48.7
• 成熟(周围)B细胞肿瘤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关键词】肝肿瘤;病理学;诊断肝脏是全身各系统肿瘤易转移到达的靶器官,其中最常见的肝转移性肿瘤是来自胃肠道的腺癌。
肿瘤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常有某些相似或交叉之处,如高分化HCC与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局灶性结节性增生间的鉴别,HCC与ICC 间及两者的某些亚型与肝脏间叶性肿瘤间的鉴别已成为日常病理诊断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多数情况下,需结合某些特异的免疫组化标志物来明确或辅助诊断。
在肝胆系统常见肿瘤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病理学诊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相应的工作体会,就部分较为常见的肝脏肿瘤的免疫病理诊断特点作一综述.1 肝脏上皮性肿瘤1.1 HCC HCC是我国最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
每年有20万~30万人死于肝癌。
HCC 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有时单纯依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以与其他类型的良、恶性肿瘤相鉴别,为进一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应的辅助诊断.HC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白CK8和CK18,极少表达CK7和CK19。
肝细胞抗原1(Hep Par1)在HCC中的阳性率高达83.7%。
Glypican-3(GPC3)是硫酸类肝素蛋白多糖家族的成员之一,属癌胚抗原性质,参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的形态发生和生长控制。
1997年,Hsu等首次提出GPC3可作为HCC的潜在肿瘤标志物。
而Wang等观察221例手术切除的肝标本[其中111例HCC、48例HCA、30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及32例大再生结节] GPC3单克隆抗体的表达,结果示75.7%的HCC组织呈阳性表型,而其他110例良性肝细胞病变组织则呈阴性,提示GPC3是一种鉴别HCC和肝细胞性良性肿瘤(尤其是HCA)的特异性免疫组化标志物。
笔者在工作中也发现,GPC3是特异性针对HCC肿瘤细胞的抗体,其阳性率为50.9%.部分HCC可灶性表达CK7或CK19,HCC若同时出现肝细胞和胆管细胞表型特点,则提示肿瘤组织内含有可向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其生物学特性值得进一步关注,但不宜将这类肿瘤归为混合细胞型肝癌.1.2 ICC ICC是仅次于HCC的第二常见肝脏恶性肿瘤,在我国其约占肝脏恶性肿瘤的2.3%~6.7%。
病理技术的新进展
病理技术的新进展放射自显影技术(autoradiograph)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电离辐射对乳胶(含AgBr 或AgCl)的感光作用,对细胞内生物大分子进行定性、定位与半定量研究的一种细胞化学技术。
放射自显影术用于研究标记化合物在机体、组织和细胞中的分布与代谢径路,包括定位、排出以及合成、更新、作用机理、作用部位等等。
其原理是将放射性同位素(如14C和3H)或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导入生物体内(注入动物体内或加入培养基中),间隔一定时间取材,制成标本(如切片或涂片),在暗室中涂上液体原子核乳胶(卤化银乳胶),置暗处经一定时间的放射性曝光,组织中的放射性即可使乳胶感光。
数日后再经显影、定影处理,或经染色后光镜观察,在放射性同位素或其标记物存在的部位,溴化银被还原成黑色的微细银颗粒,即可得知标本中标记物的准确位置和数量,放射自显影的切片还可再用染料染色,这样便可在显微镜下对标记上放射性的化合物进行定位或相对定量测定。
这种技术与电镜样品处理,则为电镜放射自显影术(electron microscope autoradiography)。
在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是能量低、射程短、电离作用强β的射线如3H,14C,32P,35S,125I,45Ca,等或其它化合物。
放射自显影优点:定位精确,灵敏度高,分辨率好,能保存相当长时间;操作简便,无需复杂设备;可供定量研究和双同位素示踪;将形态、机能和代谢地研究统一起来;研究某些大分子在体内地动态变化过程。
原位杂交原位杂交的概念原位杂交是用标记的核酸探针与细胞和组织切片中的核酸进行杂交并对其进行检测的方法。
即使用DNA或者RNA探针来检测与其互补的另一条链在细菌或其他真核细胞中的位置。
分细胞原位杂交和组织切片原位杂交。
原位杂交技术(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是在研究DNA分子复制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分子生物学、组织化学及细胞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技术。
肺癌临床病理穿刺及活检组织研究新进展
浸润 浸润
浸润 浸润
(五)、弥漫性特发性肺神经内分泌细 胞增生(DIPNECH)
• 进展过程: • DIPNECH 微瘤型类癌 类癌 • 影像学特点:花斑样改变,双肺野可看到
数毫米小结节;多数病例见于尸检或者是 支扩、哮喘等肺部疾病者。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 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弥漫性特发性肺神 经内分泌细胞增生
一、肺癌的临床病理概述
• 肺癌研究进展:组织分类、临床病理联系、影像技术、 分子病理、治疗手段、分子靶向及多模态诊疗技术等 日新月异。
• 以Travis为首的肺癌研究者,于2011年组织了外科、 内科、肿瘤科、放疗科、病理科等多学科参与对肺癌 进行了2004年以来的又一次重新分类,本次分类是历 年来分类变化最大的一次,主要变化集中在肺癌前期 病理分类。
请关注肺癌早期病变
AAH N
AAH
(三)原位腺癌(AIS)
• 定义:肿瘤细胞以钉突样生长方式沿肺泡间隔生长, 取代了原有的肺泡上皮,没有间质、胸膜及淋巴管浸 润的BAC定义为原位腺癌。分为非粘液型及粘液型。
• 大体:多位周围型,几个毫米到2cm不等,大于2cm 很少有无浸润的。偶可多发,较软,与周围肺组织区 别不大,胸膜下可引起胸膜皱褶。
• 特点:1.细胞核沉底,无腺泡结构。2.肺泡隔稍增宽 ,无纤维反应。3.肺泡细胞排列紧密、无间隔、拥挤 重叠。4.核染色质粗,核仁明显。5.细胞可以分层。 6.细胞变长,超过衬覆于周围细支气管的正常上皮细 胞的高度。7.可呈栅栏状细胞生长模式。
AIS N
AIS
AIS N
AIS
N AIS
非粘液型 AIS
• 治疗主要取决于病理类型和肿瘤的分期。 • 早期NSCLC 手术治疗 • 多数SCLC在发现时就是晚期 化疗、放疗。
2023肾肿瘤病理最新进展
2023肾肿瘤病理最新进展摘要泌尿生殖病理学会(GUPS)对肾脏肿瘤的最新进展进行了评论,特别是关注2016年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后新积累的证据。
在肾肿瘤组织分子分型发展的时代,形态学仍然是关键。
然而,实体(或实体组)越来越多地具有特定的分子特征,通常与可识别的特定形态或形态序列和相应的免疫组化表型有关。
正确的诊断具有临床意义,可导致更好的预后,潜在的临床管理与靶向治疗,可识别遗传或综合征的关联,这可能需要适当的基因检测。
我们希望,这项工作将在实践中进一步促进查明这些实体。
我们也希望这次更新能使肾肿瘤的分类更加明确,并进一步减少未分类的肾癌/肿瘤的分类。
我们提出了三类新实体:(1)新实体,经过多项独立研究验证;(2)新兴实体,从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研究中获得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但需要额外的验证;⑶临时实体,来自一项或两项研究的有限数据,需要更多的工作来验证它们。
对于最初使用不同名称描述的一些实体,我们提出了新的术语,以促进它们的识别并避免进一步的诊断困境。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提出了新的实体:嗜酸性实性和囊性肾细胞癌(ESCRCC),肾细胞癌伴纤维肌瘤间质(RCCFMS)(以前的RCC伴平滑肌间质),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重排相关肾细胞癌(A1K-RCC)o新出现的肿瘤包括:嗜酸性空泡状肿瘤(EVT)和甲状腺样滤泡性肾细胞癌(T1FRCC)。
最后,作为临时实体,我们提出了低级别嗜酸细胞肿瘤(1oT)、萎缩性肾样病变(AK11)和双相透明变砂粒体肾细胞癌(BHPRCC)β介绍在这项工作中,泌尿生殖病理学会(GUPS)关注了肾脏肿瘤分类的新进展,因此提出了认识几个新的、正在出现的和临时的肾脏实体的建议。
这项工作是GUPS肾脏项目的一部分,旨在提供以下方面的更新:(DWHO分类中现有肾脏实体的新进展(在另一篇配套论文中涵盖);(2)新兴的、临时的实体。
本文讨论了第二个主题。
该GUPS项目包括来自11个国家的42名泌尿外科病理学家;工作以工作组的形式组织。
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
1 肝脏 上 皮性 肿瘤
1 HC C是我 国最 常见 的肝脏恶性肿瘤 。 . 1 C HC 每年有 2 万 ~ O 3 人死 于肝癌 。H C 的组织学类 型多种 多样 ,有时单纯依 0万 C 靠组织形态学观察难 以与其他类型 的良、 恶性肿瘤相 鉴别 , 为 进一步提高其诊 断 准确率 , 需要依靠某些免疫标志物来进行相 应的辅助诊断. HC C主要表达细胞角蛋 白 C 8和 C 8 极少表达 C 7和 K K1 , K C 9 肝细胞抗原 l p Pr) H C中的阳性率 高达 8 . K1 。 ( a1 He 在 C 37 %。 Gy i n 3G C ) 酸类肝素蛋 白多糖家族 的成员之一 ,属 lpc 一 ( P 3是硫 a 癌胚抗原性质 ,参 与细胞生长发育过程 的形 态发生和生长控 制。19 年 , s 等首次提 出 G C 可作 为 H C的潜在肿瘤标 97 Hu P3 C 志物 。 Wa g 而 n 等观察 2 1 2 例手术切除 的肝 标本『 中 1 1 H 其 1例 C C、4 例 H A 0例肝局灶性结节 性增生( clnd l y 8 C 、3 f a oua hp o r e ls ,F H 及 3 r ai N ) 2例大再生结节】G C 单克 隆抗体 的表达 , p a P3 结果示 7 . 5 %的 HC 7 C组织呈阳性 表型,而其他 10例 良性肝细 1 胞 病变组织则呈阴性 , 提示 G C 是 一种鉴别 HC P3 C和肝细胞性 良性肿瘤 ( 尤其是 HC A) 的特异性免疫组 化标 志物 。笔者在 工作 中也发现 , P 3 特异性针对 H C肿瘤细胞 的抗体 , GC 是 C 其 阳性率为 5 .%. 0 9 部分 HC C可灶性表达 C 7或 C 9 K K1 ,HC C若 同时 出现肝 细 胞 和胆 管细胞 表型特点 ,则 提示肿瘤组织 内含 有可向肝 细 胞 和胆管 细胞 双向分化的干细胞成分 , 生物学特性值 其 得 进一 步关 注 ,但不宜将这类肿瘤 归为混合 细胞 型肝癌. 1 IC IC是仅次于 H C的第二常见肝脏 恶性肿瘤 ,在我 . C C 2 C 国 其 约 占肝脏恶 性肿瘤的 23 一 .%。I C是指来 源于肝 . % 67 C 内 二级 分支 以下的胆 管树 上皮腺癌 ,常表达 C 7 K 、C K 、C 8 K1 8 C 9等低分子量细胞角蛋 白。对 8 、 K1 0例 HC C与 8 O例 I C C 病 理组织 的对 比研究表 明,I C中 C 9的阳性率 达 9 .%, C K1 2 5 H C C中仅为 1.%;M 一 在 IC中的表达率为 7 .%,HC 4 4 UC 1 C 38 C 中仅为 78 . %;IC中 A P 1阳性率为 6 .%, C 9 9阳性率 C Q一 50 A1—
临床病理学的新进展
临床病理学的新进展临床病理学是研究疾病与解剖、组织病理学之间关系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临床病理学领域发生了许多新的进展,这些进展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临床病理学的新进展。
首先,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临床病理学提供了新的手段。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出一些与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
这些基因突变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疾病的分类和预后评估。
例如,在肿瘤病理学领域,肿瘤突变检测已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临床病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通过组织标记物的选择和检测,我们能够更准确地鉴定和定位疾病组织中的异常细胞或蛋白质表达。
这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选择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乳腺癌的病理学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鉴定肿瘤的分子亚型,从而指导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数字病理学的崛起也给临床病理学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
数字病理学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病理切片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使得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方便地进行远程诊断和进行大规模病理学研究。
数字病理学的应用不仅增加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还促进了疾病的分类和病理学知识的交流。
例如,在肿瘤病理学领域,数字图像分析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和预测患者的预后。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也给临床病理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的训练和应用,人工智能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和预测。
例如,在肺癌的病理学诊断中,人工智能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和分类病理图像中的肿瘤细胞,减少医生的工作负担并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临床病理学在基因检测、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数字病理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这些进展使得临床病理学能够更准确地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也为疾病的早期发现和预后评估带来了新的希望。
临床病理学的新进展必将促进医学的发展,造福于广大患者。
病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病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病理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病因、病理变化以及与这些变化有关的生理和生化过程。
病理学不仅是医学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医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本文将探讨病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沿。
一、病理学研究现状1. 分子病理学研究分子病理学研究是病理学领域中的一项新进展。
它主要探究疾病与分子水平的关系,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等各个方面做出深入的研究。
目前分子病理学已经成为病理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方向,这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2. 免疫病理学研究免疫病理学研究是对疾病的免疫状况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同时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个热门方向。
在这个方向上,研究人员通过对免疫系统的深入研究,以及对免疫疾病和免疫治疗的研究,对各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新的方案,同时也不断为人类解决各种免疫系统相关的问题。
3. 神经病理学研究神经病理学研究是指主要研究神经系统疾病的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
神经病理学是神经学和病理学的交叉学科。
神经病理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神经疾病的辨别、鉴别诊断和定位诊断等方面,同时也对治疗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二、病理学研究前沿1. 生物信息学与病理学生物信息学是计算机科学、系统生物学、统计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兴领域。
它以分析大规模生物数据为核心,运用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方法,研究生物大数据的存储、管理、分析和挖掘。
生物信息学与病理学的结合可以大大加强疾病的分子诊断和疗效预测。
2. 人工智能与病理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进入了医学领域。
在病理学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病理医师更好地理解组织学图像,提高精确性和效率,也可以通过机器学习和图像分析技术改善疾病的分类和诊断。
3. 新一代测序技术与病理学新一代测序技术是通过对DNA和RNA进行高通量测序,来获取分子生物学信息的一种新技术。
该技术能够高效地、大规模地获取基因组、转录组和表观组等分子生物学信息。
植物病理学的新进展
植物病理学的新进展植物病理学是研究植物疾病的起因、发展、防治等各方面的学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植物病理学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就植物病理学的新进展进行探讨。
一、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修饰技术,具有精准、高效、便捷等优点。
植物病理学家们很早就开始探讨基因编辑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
最近几年,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研究的深入,基因编辑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植物病理学中。
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帮助研究者定向编辑植物基因,使其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上有所提高,从而达到预防植物疾病的目的。
另一方面,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从而达到预防病原微生物侵袭植物的目的。
二、病害预警技术在植物病理学的应用病害预警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科技手段,主要是通过对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提前预测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病害预警技术已经在植物病理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病害预警技术,研究者们可以及时得知植物环境中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针对性地应用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措施,及时消除病害隐患。
这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种植产量,同时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化学药品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三、微生物制品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微生物制品是一种新型的生物制品,利用微生物进行发酵,制成各种生物活性产物。
微生物制品在植物病理学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目前,微生物制品已经应用于植物病害的防治中,通过有效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研究者可以制备出各种生物制品,在植物病害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人工智能技术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一种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智能人类的思维、学习、判断和决策等能力,处理复杂的数据和问题。
在植物病理学中,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开始得到应用。
研究者们可以通过大量的植物图片和数据,让计算机系统进行识别和学习,从而实现对植物病害的准确诊断和预测。
总之,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植物病理学研究的深入,植物病理学也在不断的发展和改进中。
病理数据分析的新进展与应用
病理数据分析的新进展与应用随着数字化医疗的兴起,病理数据分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领域重要的分支,可以通过对组织、细胞、血液等样本的形态、结构、功能等进行分析,以支持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在传统的病理学诊断过程中,人工阅读镜下标本是关键的环节。
但由于数据量的巨大和人工判读的主观性,病理学的数字化与自动化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发展,病理学数字化分析也在逐步实现。
病理学数据分析依托于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以数字图像处理、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病理标本进行分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病理数据分析的自动化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下面将介绍病理数据分析的新进展与应用。
1.数字化病理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化病理图像处理技术是病理学数字化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是以数字图像为基础,应用计算机、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手段对图像进行处理,从而提取出有意义的信息。
数字化病理图像处理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图像分割:分割是数字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指将一个图像分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子区域的过程。
在病理学中,图像分割可以用来分离出细胞核区域、细胞质区域等。
(2)图像配准:由于病理标本的变形、缩放等原因,同一病人的不同标本或者不同病人的标本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图像配准可以用来解决这种问题,通过将不同标本之间的空间位置进行几何变换,从而实现图像的对齐和比较。
(3)特征提取:在数字化病理图像处理中,特征提取是指通过算法从图像中提取出有意义的特征,并用来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和判断。
病理图像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纹理特征、统计特征等。
特征提取通常是数字化病理图像分析中的关键步骤。
2.病理学机器学习技术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从数据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病理学机器学习技术以数字化标本为基础,通过特征选择和模型训练,从而实现对病理标本的诊断、分析和预测等。
(1)神经网络:神经网络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系统的数学模型,在病理学中被广泛应用。
临床医学中的病理诊断技术进展
临床医学中的病理诊断技术进展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技术的不断创新,病理诊断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
病理诊断技术的进展不仅提高了疾病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准确性,还为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临床医学中的病理诊断技术的新进展以及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1. 基因检测技术随着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突飞猛进,基因检测技术已经成为病理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组进行检测,可以发现潜在的致病基因变异,从而帮助医生准确地诊断病情。
同时,基因检测技术还可以用于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根据不同肿瘤的基因变异情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免疫组化技术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特异性的抗体与患者组织中的特定抗原结合,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病理医生鉴定肿瘤类型和确定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
免疫组化技术不仅在肿瘤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可用于判断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疾病的诊断。
3. 数字病理学数字病理学是指将病理切片数字化并存储在电脑系统中,然后通过数字化图像进行远程诊断和咨询的技术。
传统的病理诊断需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而数字病理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病理医生的工作效率。
此外,数字病理学还可以使专家远程进行会诊,减少了患者等待时间,加快了诊断和治疗进程。
4. 多组学技术多组学技术是将多种高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疾病组织的研究,包括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
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可以全面了解疾病的分子特征和潜在机制,为个别化治疗和精准医学奠定基础。
5. 液体活检技术传统的病理诊断通常需要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
而液体活检技术通过分析体液中的循环肿瘤DNA和微小RNA等标志物,可以实现无创、无痛的诊断。
液体活检技术在癌症早期筛查、疾病进展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总结起来,临床医学中的病理诊断技术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个体化治疗水平。
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与研究方向
肿瘤病理学的新进展与研究方向1.引言肿瘤病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在为研究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做出着不懈的努力。
随着生物技术、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肿瘤病理学的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宽和深入。
本文将结合当前肿瘤病理学的热点问题,介绍其新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2.肿瘤病理学与肿瘤标志物肿瘤病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是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是指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的、对肿瘤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等具有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分子或基因等物质。
肿瘤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对健康人群的早期筛查和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肿瘤标志物已经成为临床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除了传统的CA19-9、AFP、CEA等标志物,如今越来越多的新标志物在肿瘤病理学中得到了应用和探索。
例如,脑室脑膜尿液中CTDNA、CF-DNA和蛋白单核细胞分泌的CXCL10等标志物的检测可用于脑膜瘤、脑室瘤等区域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监测。
3.肿瘤病理学与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利用机体自身免疫系统抗击肿瘤的治疗方式。
近年来,免疫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中备受关注。
肿瘤病理学是免疫治疗研究的重要基础,它通过研究肿瘤所具有的免疫特征和机制,揭示肿瘤细胞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免疫治疗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近年来,肿瘤病理学在免疫治疗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它可以通过检测PD-L1的表达水平来预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疗效;可以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TMB水平来预测免疫治疗的响应率;可以通过检测肿瘤浸润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类型来预测患者的预后等。
4.肿瘤病理学与肿瘤微环境肿瘤微环境包括肿瘤细胞周围的血管、基质成分、免疫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各种细胞和分子。
随着肿瘤病理学研究的深入,肿瘤微环境逐渐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肿瘤微环境的不同组成成分和变化情况,对肿瘤的生长、转移、侵袭有着重要的影响。
充分研究和理解肿瘤微环境对于研究肿瘤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手段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
肿瘤病理研究新热点及新技术Introduction肿瘤病理学是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主要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肿瘤病理学也在稳步前进。
本文将介绍肿瘤病理研究的新热点及新技术,以及它们对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影响。
1. 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研究中的应用测序技术在肿瘤病理学中的应用是当前的一个新热点。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量的基因组信息。
基因组测序可以揭示肿瘤的遗传特征、肿瘤内异质性以及患者的遗传背景。
这些信息对于肿瘤的分型和诊断都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全基因组测序,单细胞测序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只能提供整体的遗传信息,而单细胞测序可以精确地分析每个细胞的基因组信息。
这一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我们研究肿瘤内部的异质性,并且为治疗提供更个体化的方案。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新进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肿瘤病理学中的重要手段,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检测肿瘤中的特定蛋白质表达,从而帮助医生排除其他肿瘤类型或预测预后。
然而,传统的免疫组织化学只能检测一种或几种蛋白质,无法全面评估肿瘤的免疫状态。
近年来,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出现填补了这一空白。
多重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同时检测多种目标蛋白质,从而可以全面分析肿瘤的免疫情况。
此外,免疫组织化学配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也在快速发展,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和更高的效率。
3. 液体活检技术的应用传统的肿瘤组织切片技术需要取得足够的组织样本,而在一些情况下这是困难的。
液体活检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
液体活检技术可以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生物体液中检测肿瘤标志物或循环肿瘤细胞,从而进行肿瘤诊断和监测。
循环肿瘤细胞(CTC)是血液中的肿瘤细胞,可以通过液体活检技术检测到。
CTC检测技术可以提供关于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和预后信息,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监测治疗效果以及预测转移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方法新进展
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方法新进展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手术病理标本管理中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进行汇总,归纳总结目前手术室针对手术病理标本的留取、固定液保存、病理袋的选择存放、病理单的书写、病理标本登记以及送检等环节的管理所采用的方法及最新改进措施,总述目前手术病理标本管理现状。
标签: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方法;新进展手术室病理标本是指在手术室实施手术用组织钳夹取或切除局部组织、器官等,活体组织的病理诊断是外科诊断疾病的金指标[1]。
手术病理标本的管理是手术室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
现就目前手术病理标本管理的常见问题、原因、及管理方法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归纳综述。
1手术病理标本常见管理问题1.1病理标本未规范管理护士长对标本管理重视不够[3],护士长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健全病理标本管理制度、规范、流程等,对病理标本送检流程不能细化管理。
另外,手术室护士对病理标本管理意识不强,对病理标本送检的重要性不够重视[4],未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巡回护士填写标本袋标本名称与手术医生填写病理单不符;器械护士在手术中未及时对各种分类标本进行标注,致术后标本分类混淆,继而遗漏。
送检护工培训不够,对送检、交接流程执行不规范。
1.2手术标本处置流程不规范手术标本处理流程中无手术医生签字确认流程,医生缺乏对手术标本的重视。
手术结束后取出的标本巡回护士没有亲手交给手术医生,把标本遗留在手术间[5]。
病理标本文字资料填写不规范,不能及时、完整的填写,对于部分手术时间长,术程中医生体力和精力损耗过大,术后对病理的处置忽视,出现未填写申请单或填写较及时但存在填写漏项,字迹潦草、其余资料一般由巡回护士代为填写,医生签名时忽略对填写内容的核查。
术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报告多以电话方式传达,易造成结果误传[6]。
还有诸如标本丢失、标本混淆等事件的发生。
2手术病理标本常用管理方法及改进措施2.1加强手术病理标本管理手术患者的病理标本均要实行五级责任制,即手术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标本送检者、病理室人员,分层负责,使各环节人员均要认识标本管理的重要性。
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
分子病理学技术新进展•病理学的发展与使用的工具和方法的更新密切相关:解剖刀剪等—进行尸体检查—器官病理学显微镜—发明百年之后—细胞病理学电子显微镜—发展—超微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促进—免疫病理学分子生物学—带动—分子病理学计算机及网络—走进—信息病理学病理学技术就是如何应用新工具的方法和措施。
从发展过程看,在新工具面前必须首先解决使用的技术及其相应措施,才能在理论上有所发现。
所以,我们必须关注那些新工具、新方法,才能得以用于解决病理学中的问题。
病理学技术包括传统病理学技术和现代新技术•传统:Formalin固定,石蜡切片和HE染色及特殊染色技术—病理学的基本技术。
•新技术: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原位PCR、凝胶电泳技术、核酸杂交技术(包括FISH、CGH)、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基因测序技术、细胞凋亡检测技术、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技术、激光共聚焦、显微切割技术、组织芯片技术、DNA芯片技术等等。
•根据科研和临床病理诊断的需要,不断建立和开展新技术,把传统技术和新技术相结合,不断提高病理学技术水平,逐步与国际水平接轨。
常规病理技术•近20余年来,常规病理技术也得到较大发展:➢微波方法缩短组织脱水、浸蜡时间;➢新的化学试剂取代传统的甲醛、二甲苯;➢逐步向自动化发展(全自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全自动染色封片系统、全自动特殊染色机等)➢细胞病理学技术:传统的涂、刮片逐步向薄层液基细胞学发展TCT 液基细胞学检测新柏氏超薄细胞检测仪特殊染色技术•HE染色虽是一种快捷、经济、且易于掌握的方法,但它不能回答病因学、组织发生及发病机制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为了显示与确定组织或细胞中的正常结构或病理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物质、病变及病原体等,需要分别选用相应的显示这些成分的染色方法进行染色,固称特殊染色。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免疫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特染的应用日趋减少,人们感到以组织化学为基础的特染方法似乎有些过时,但实际上它在诊断病理学及研究中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
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癌症病理学是关于癌症病变的研究,其中包括了病因、发病机理、病理形态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癌症病理学的研究所取得的进展,推动了很多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发展和应用。
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将对癌症病理学的转化与新进展做一番剖析。
一、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转化研究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的过程,是现代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模式。
癌症病理学的转化研究主要是在病理形态学、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的。
其中,病理形态学的转化研究是癌症病理学转化的基础,是将人类对细胞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深入探究转化为癌症生物标志物及靶向治疗。
常见的实践手段主要有下列几种:1. 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机器学习技术,其采用了深度神经网络的的算法,可以有效地做出更复杂的模型拟合和分类。
在癌症病理学中,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利用大样本量的数据深度挖掘分析病理图像,此外还可以进行结构和功能的鉴定,提升与诊断标准相关的准确度。
2. 微环境转化研究微环境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概念,是指细胞与非细胞成分之间的物理、化学、生化、细胞因子等相互作用。
近年来,微环境在研究癌症治疗中成为一种热门话题。
微环境的转化研究,可以揭示肿瘤发生发展与微环境密切相关,进而为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提供依据。
3. 生物靶向治疗生物靶向治疗是指以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单克隆抗体等)作为靶点,针对特定的肿瘤细胞、细胞生长环境、全部或部分免疫系统等的特异性改革癌细胞发生、存活和繁殖的某些环节,以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与其他治疗手段相比,生物靶向治疗具有选择性高、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生物靶向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癌症治疗中。
二、新进展癌症治疗的研究中,最为瞩目的是肿瘤病理学,正在广泛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癌症治疗中。
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和新进展不断涌现。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一些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最新WHO淋巴瘤分类的特点:1、各个类型是独立疾病,具有独特的病因、临床特点、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和预后。
2、临床特征是确定某些淋巴瘤的指标;形态学是淋巴瘤分类的基础可对大多数淋巴瘤作出诊断;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是确定每一淋巴瘤的重要指标和达成共识的客观指标,对鉴别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很有用。
3、包括:NHL、淋巴细胞性白血病、HL;淋巴瘤和白血病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时相。
4、强调临床表现:主要以弥散/白血病形式、原发于结外、主要以淋巴结形式、原发部位常是反应肿瘤生物学特征的重要指标。
5、包含了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
二、结外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有那些病理和临床特点?1、临床特点:分布于结内和结外,呈惰性,为自身免疫疾病,有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胃炎;2、形态:呈小中心细胞样细胞,单核细胞样B细胞,浆细胞;3、免疫表型:surface Ig +,CD19, 20, 22, 79a+,CD5, 10, 23;4、基因特征:t(11;18)、trisomy 3三、NK/T细胞淋巴瘤有那些病理临床及免疫学特点?1、临床特点:多发于成人,南美及东方人,部位为鼻腔、鼻咽、皮肤、GI,有组织坏死、局部破坏、嗜血综合征,侵袭性;2、形态学:细胞呈多形,通常中等/小-大,浸润血管、坏死、核萃碎;3、免疫表型:sCD3-、cCD3+、CD2+,CD56+、TIA-1+,粒酶B+;4遗传学:TCR-、EBV+ >+80%四、参与器官纤维化的细胞及其作用?1、纤维母细胞,作用:大量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合成大量胶原等ECM和产生蛋白降解酶;2、单核巨噬细胞,作用:产生大量TGF-b,IL-1, IL-6, TNF-a等细胞因子;产生和分泌I型胶原、FN、硫酸软骨素等ECM成分,直接参与纤维化的形成;刺激ECM产生细胞增加TGF-b和PDGF的分泌;五、为防止纤维化,设计一个抑制ECM产生细胞的增殖与活化的实验?1、以加入卤夫酮与否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使用卤夫酮;对照组未使用卤夫酮。
2、用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
3、测定ECM。
4、结果:实验组大鼠大部分星状细胞激活被阻断,ECM合成减少,肝纤维化程度减轻;对照组肝纤维化比较严重。
六、引起细胞凋亡的机制:1、细胞内刺激因子缺乏引起的凋亡;2、细胞外某些配体与死亡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的凋亡;3、各种损伤因子作用引起的凋亡七、细胞死亡的形式及其特点:1、坏死,特点:机制为由意外事故至细胞死亡,被动进行;诱因为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发;细胞死亡范围广;形态特征为细胞肿胀核染色质边集细胞器溶解溶酶体酶释放细胞自溶,生化特征为不耗能,无新蛋白合成,DNA 异常,琼脂凝胶电泳不呈梯带状,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和修复再生;2、凋亡,特点:基因调空的程序化死亡,主动进行;由生理性或轻微病理性刺激因子诱发;多为单个细胞死亡;细胞固缩核染色质边集细胞膜及细胞器完整形成凋旺小体;为耗能过程有新蛋白合成,DNA规律降解,琼脂凝胶电泳呈特征性梯状带,无炎症和修复再生,凋亡小体可被邻近细胞吞噬。
八、细胞凋亡的研究检测方法及其利弊:1、光镜:简便易行,但对细胞密集组织中改变不典型细胞判断较为困难,缺乏较为特征指标,主观性强,重复性差;用于凋亡现象的初步观察,作为分析指标之一;2、电镜:在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凋亡细胞的典型形态改变如胞质的固缩、核的碎裂和凋亡小体形成等,为凋亡细胞判定提供最可靠依据;缺点为样品制作复杂,设备昂贵,难以大量开展;3、DNA fragmentation :应用广,可用于原位标记和病理组织,可进行定量分析;如组织或细胞处理不当可出现假阳性,因而,TUNEL等方法对凋亡细胞的标记是选择性的,不是特异性;4、Caspase activity:通过抑制实验作为对照,使凋亡蛋白质酶-3的活性分析更加有特异性,可上述方法不适用于组织切片,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尚不能令人满意;5、Cell membrane change:通过关联V对PS具有高度亲和力,二者相结合后再用显微镜进行检测,可观察凋亡过程中细胞膜PS的表面化;能特异地区分正常细胞、凋亡细胞及坏死细胞;但阳性率低,须主意在凋亡后期溶解阶段,细胞碎片可出现明显的阳性着色。
九、肿瘤间质的成分及其作用?1、成分:结缔组织、血管、毛细血管、淋巴组织和巨噬细胞;2、作用:维持肿瘤外形,营养肿瘤实质,决定肿瘤的生长和分化,影响肿瘤的硬度。
十、影响肿瘤浸润的基因:1常见:E-钙黏素、CD44V6、VEGF、uPA、MMPs;2、少见:MIF、HER-2、COX-2、LN、骨桥蛋白和骨连接蛋白、Syndecan。
十一、肿瘤扩散的途径:局部浸润、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血道转移、种植转移、医源性转移。
十二、肿瘤转移的基本步骤:1、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早期原发癌生长,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进入脉管系统,瘤栓形成,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转移瘤继续扩散十三、参与肿瘤转移的基因:1、转移基因∶指可诱发或促进肿瘤细胞转移潜能的基因,称转移诱导基因。
如ras, mos, fes, fms, src, myc, fos, erb-B-2, p53(变异型),CD44(变异型)。
2、转移抑制基因∶nm23:3. 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基因(TIMP)十四、VEGF, Edostatin, TIMP, MMP, nm23等基因的作用:1 VEGF:刺激血管形成,增加通透性,高表达参与肿瘤的浸润;2 Edostatin内皮抑素:阻止血管形成因子从肿瘤向其他细胞释放;中和已释放的血管形成因子;阻止血管内皮细胞对血管形成因子的反应;3 TIMP:阻止肿瘤的局部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促使肿瘤细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阻止继发灶的形成;4 MMP:为肿瘤细胞分泌的蛋白酶,降解细胞外基质,与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都有关;5 nm23:使瘤细胞对一些生长因子不敏感,如TGF ;其是否存在对肿瘤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转移有预示作用。
十五typeⅡ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组织学表现形式:浆液性腺癌、透明细胞癌、腺鳞癌。
十六 2.Ⅰ型(低级别)内膜癌和Ⅱ型(高级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点:1、前者:>80%,常由内膜非典型增生发展而来,与雌激素刺激相关,主要见于月经期和绝经前后年龄的妇女,与肥胖症、高血脂、无排卵月经、不育症和月经过晚有关。
大多数局限在子宫,有良好的预后。
2、后者:约15-20%,与雌激素刺激无关,主要见于绝经后的妇女。
易于浸润肌层和脉管,预后差。
有独特的二元癌变机制(见后)十七Ⅱ型(高级别)内膜癌区别于Ⅰ型(低级别)内膜癌分子遗传学和蛋白水平(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是什么?1、NEEC(非内膜样腺癌)特征性表现为P53突变,可能引起染色体的不稳定性和随后的LOH或染色体的倍增;也来源于具有MI的EEC 基础上的肿瘤性进展和随后的P53基因突变。
2、免疫组织化学:NEEC表现为P53蛋白+,ER-;而低级别内膜样腺癌则表现为:ER+,P53-。
十八在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腺癌的诊断中,病理医生面对的难题:1、肿瘤的假性浸润的问题,2、肿瘤种植的问题,3腹膜间皮细胞增生的鉴别,4、肿瘤的微乳头生长模式的正确认识,5,肿瘤的微小浸润问题,6、肿瘤出现腹膜种植时的问题分析,7、淋巴结出现浆液性肿瘤的困惑,8、腹膜的原发性交界性肿瘤的鉴别。
十九浆膜腔癌性血性积液原因:1、浆膜下淋巴管或毛细血管被癌栓阻塞,浆膜受癌刺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3、毛细血管被癌组织破坏出血。
二十肿瘤细胞异质性:同一肿瘤由具有不同生物学特性的癌细胞克隆组成,这些细胞的浸润性、生长率、转移能力、核型、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物的敏感性均不同。
二十一原发性肝癌与HBV最为密切,其致癌机理目前尚未确定:1、与生长调控基因相互作用,2、HBV-DNA与宿主DNA整合,3、通过病毒基因产物激活细胞生长调控基因的转录,4、影响DNA修复二十二肝癌的病因及其发生关系:1、肝硬化是与H C C有关的最重要的危险Y因素。
2、乙肝病毒其D NA整合到宿主基因组有关,HC V可能通过诱导慢性炎症坏死性肝活动的肝硬化,来促进HCC的发生。
3、D N A甲基化异常导致肝细胞癌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全面紊乱4、许多研究表明饮水污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5饮酒可能是通过酒精性肝硬化而致,也可能是因氧化物和被乙醇激活的微粒体乙醇氧化系统的联合作用,对其他致癌物质的促进作用所致6、雌激素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有关。
7、寄生虫感染,它感染并刺激胆管上皮增生,导致胆管上皮癌,8、性别与年龄,9、黄曲霉毒素是强烈致癌物。
二十三肿瘤血管生成过程:1、血管内皮基膜溶解,2、内皮细胞向肿瘤组织迁移,3、内皮细胞在迁移前沿增殖,4、内皮细胞管道化,分支形成血管环,5、形成新的基膜。
二十四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特点:1、来源于肿瘤细胞,无种属特异性,2、存在于细胞浆,3、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刺激毛细血管形成。
二十五肿瘤坏死原因:1. 瘤细胞生长速度比血管生长快,2. 肿瘤内压高,血供不够,3. 血管构造异常,血供不均匀,4. 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二十六肿瘤结缔组织增生(硬化)原因:1. 癌细胞分泌结缔组织活性肽 2. 癌细胞合成分泌胶原 3. 原有组织的塌陷融合 4. 宿主合成,以限制肿瘤组织的扩展。
5. 肿瘤间质及边缘的肉芽样组织形成。
二十七弹力纤维:由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产生;意义:1. 肿瘤早期浸润标志 2. 宿主局部防御反应3. 作为预后的指标二十八网状纤维(嗜银纤维)由纤维母细胞产生;意义:1. 区别淋巴瘤或未分化癌2. 鉴别神经系统肿瘤(阴性)和肉瘤 3. 区别原位癌或浸润癌 4. 鉴别是否血管源性肿瘤二十九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础:1、基因调控下的肿瘤转移,分肿瘤转移与转移抑制基因,2、黏附因子改变与转移:细胞之间的黏附,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