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孟子二章

合集下载

8年级下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8年级下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一○《孟子》二章(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3.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

2.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难点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深刻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求得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自学、点拨、阅读、写作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说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一只青蛙放在冷水里加温,文火煮,青蛙死了;把一只青蛙扔进沸锅里,青蛙一跃跳出了沸锅,青蛙活了。

这个实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我们到孟子的文章中去找一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字音)。

2.学生自由读、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

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和作用。

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采用了排比的句式,用于本段的议论,增强了论辩的气势。

三、细读课文,疏通文义。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问题?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得出了什么结论?经受磨炼的好处。

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征于色,发于声)和客观条件(思想、生活、行为)。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教学重点辨析重点字词句意;在朗读中继续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构造、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教学方法1、读议结合法2、分层教学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熟读课文,考虑问题教学用具幻灯机、录音机教学步骤课前活动生进展课前活动师有针对性简析一、引入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背事物开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表达了这种精神。

二、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体会排比句的好处〔鼓励:男女生曾经都胜过1班的〕生读后老师简评三、讨论质疑与解疑归纳补充〔一〕、讨论学生形成4人讨论组讨论,时间8分钟、幻灯机提示可讨论的内容、老师巡视,适当解疑,提醒少言寡语者,提示讨论的时间,要求各讨论组A层次负责人注意把握进度。

〔二〕、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学生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班上讨论。

1、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2、古今义然而不胜者,……: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3、实词去委而去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域:限制,名词作动词。

畔:通”叛”、4、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阔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5、理解课文构造及孟子思想⑴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分析论点第三四段:总结论点⑵治理国家主要靠高压政策还是事实仁政?通过我们对字词的理解,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们都知道孟子很重视人和,不可否认,天时和地利都具与一定的重要性,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要做到人和,就要重视施行仁政,而不可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和“兵革之利”.四、朗读训练1、听录音2、熟读成诵,要求BC层次的同学也要能背作业1、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板书设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理解常见虚词、2、找出疑难语句、3、判断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还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4、如何划分段落?5、理解孟子的思想:治理国家,主要靠施行高压政策,还是施行仁政?教学反应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效劳。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汉语知识。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赏析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张,理清论证思路,诵读中体会其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进步意义,让学生懂得“人和”、“忧患”的实质及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道德修养。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3、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了解、学习孟子文章雄辩的语言风格。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课前预习:(1)了解孟子和《孟子》;(2)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

(预习检查题及学习要点板书)3、课文的朗读磁带。

【教学方法】朗读法,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与老师讲解相结合。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教学内容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积累古汉语基础知识。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读书习惯是什么吗?(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可是我们这些做学生的能用这种习惯来学文言文吗?(生:不能)对,陶渊明他是大文学家,文学基础好,理解能力强,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举,所以他读书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华就行了。

而我们就不行了,我们是学生,既需要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参加文化考试,所以积累汉语基础知识,特别是古汉语基础知识,更是必要的。

为了帮助大家学好《〈孟子〉二章》,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这节课,我们就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出示课件,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学生分小组口头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

(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2、听课文朗读磁带,了解句读,并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课件)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 域yù舜shùn 畎亩quǎn 傅说yuè胶鬲gé百里奚xī孙叔敖áo 法家拂士bì3、抽生读文,教师做朗读点拨,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0《孟子》二章》word教案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 》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 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
学生探究讨论。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优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重点
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难点
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第一课时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前演讲
一、导入新课。
《孟子》二章
课题
《孟子》二章
课型
新授课
总节时
32
教学
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情感目标: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如读第2自然段:“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加点词为重读)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课文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深入剖析孟子的两个重要思想:“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领悟到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诵读、讲解、讨论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到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二、课时安排:本教案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文本的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进行拓展讨论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引导学生了解《孟子》二章的背景。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停顿和把握轻重音,进行朗读训练。

4.解析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两个观点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孟子强调人民团结、君主仁爱的治国理念。

5.讨论:组织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给予指导。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拓展讨论: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3.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孟子的民本思想和治国理念。

4.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深入研究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其思想体系,为期末论文撰写做准备。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团队协作、思维拓展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孟子思想,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人生观念。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十《孟子》二章.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十《孟子》二章.docx

最新整理八年级初二语文教案十《孟子》二章十《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散文雄辩、善辩的风格。

2.学习两篇短文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以及比喻恰当、对比鲜明、说理透辟的论证方法。

3.深刻领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客观环境与主观因素对人成才的影响。

4.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学习文章运用事例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用归纳法提出中心论点的严密的论证过程。

教学难点领会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甚至死亡的道理,引导学生认识在现代社会中主观努力对于成才的积极影响。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导入新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出自《孟子告子下》,它的原题叫《舜发于畎亩之中》。

现在的标题是编者加的,请同学们思考,原题与现在的标题哪一个更适合做本文的标题?学生探究讨论。

明确:原题《舜发于畎亩之中》,用文章首句做标题,只是列举了一个历史典型事例,不能明确本文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化用文章经典词句,明确本文中心论点,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强调艰苦奋斗对人的磨砺作用。

标题为文章的“眉目”,以论点为题,观点鲜明而突出。

二、诵读课文,并借助注释与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1.诵读,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文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如读第2自然段:“……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加点词为重读)2.质疑法,自主翻译课文,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解疑,归类积累文言词句。

(1)近义词辨析:“发”“举”的意义解释有何异同?借以理解舜的事例与其他五位贤臣的异同。

(2)同音词:“士”与“市”的词义区别,借以理解管夷吾的事例与百里奚的异同。

(3)形容词和动词的使动用法:“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忍”,借以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以及经历艰苦磨炼的益处。

《孟子》两章 优秀教案

《孟子》两章 优秀教案

《孟子》二章【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疏通文句,识记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以及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常见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在诵读中感受孟子的文气和语势,学会运用譬喻和寓言说理的方法使议论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理解孟子思想中“义”与“气”的意义与联系,了解孟子“性善论”在文中的体现及其“取义”、“养气”之说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本文生动形象的说理方法,理解孟子思想核心:“取义”、“养气”。

2.难点:理解文中表现出的与孔子同中有异的孟子道德理想与人格力量。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气势充沛、锋芒毕露、铺张扬厉、善于层层追问步步进逼,富于鼓动性——本文选段充分展示出孟子散文的典型风格特征。

教师也可以把重点放在孟子论辩艺术上,结合写作训练展开课堂教学。

从譬喻等手法切入,引导学生欣赏孟子辩才无碍、气盛言宜的文风,并进一步学习掌握这种手法在写作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由于课文选段集中体现了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教师也可以专门安排课时,提供充分的背景资料,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促成学生交流思考,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孟子独立精神与高尚人格的养成与个人性格元素、社会时代土壤的关系,尤其是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如果有学生对孟子的逻辑与道德有疑问,教师也可以借机展开讨论,将儒家、道家、法家,甚至于刑、墨、名等诸子百家的观点进行比较,务求让学生对传统道德伦理能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生硬地接受或拒绝。

练习举隅1.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文中找出例证,简要说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2.“孟子长于譬喻”,譬喻在现代修辞学中也被称为类比,请模仿《鱼我所欲也》中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某个观点(可以选择下列某组观点中的一个进行尝试)。

(1)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完成练习后可参看《孟子·告子》中相关的辩论)(2)内在的道德比外在的法制更重要/外在的法制比内在的道德更重要(3)爱情比生命更可贵/自由比爱情更可贵/自由比生命更可贵3.在学习了本单元十七、十八课(《指南录》后序、《左忠毅公逸事》)之后,思考孟子的“浩然之气”对后世文人志士的影响。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复述孟子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 分析孟子第二章中所举的例子,理解孟子的教育观点;3. 运用孟子的思想,探讨当代教育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 学会分析例子,理解孟子的教育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孟子的思想,探讨当代教育问题;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和翻译版;2. 与孟子教育思想相关的其他调查研究资料;3. 讨论课的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孟子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了解?b. 你认为现代教育体系是否符合孟子的教育观点?为什么?2. 学习主要内容:a. 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不理解之处;b. 讲解孟子第二章的主要思想,重点解释孟子提出的“明明德”和“亲民”的观点;c. 分析孟子举的例子,解释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要求。

3. 拓展讨论:a.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针对孟子教育观点的现实应用进行探索;b.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开整体讨论。

4. 学业提升活动:a. 学生个体写一篇文章,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b. 学生互相评价文章,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课堂巩固:1. 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和总结;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答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评价和意见,修改文章;2. 预习孟子第三章,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热身活动、学习主要内容、拓展讨论、学业提升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案中的小组讨论和个体写作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提高了课堂气氛。

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学生的学习作业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性,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多样化的练习,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初中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两篇短文中名言警句迭出,句式工整.表意蕴藉。闪烁着哲理的光华。
六、课堂小结:
《(孟子)两章》,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于说理,手法多样.论证严密。这些特点对于我们今天读写议论文具有多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获。
畅销一时的书《谁动了我的奶酪》也在诠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4.教师综合评判,分出优胜组,全班鼓掌祝贺。
5.学生齐背课文。
四、总结升华
提问: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五、比较阅读,把握《孟子》散文的逻辑性和文采
1.逻辑性——层层深入的论证特色。
《富贵不能淫》的内容是孟子批驳景春关于大丈夫的错误言论。我们首先来看文章批驳的“靶子”,即景春的观点。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大丈夫。他提出这个观点的依据是,公孙衍、张仪能够左右诸侯。针对景春的“论点”和“论据”,孟子先破后立,先批驳景春的错误观点,再阐述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我们看孟子是如何批驳的。首先,孟子针锋相对地用了一个反问句对景春的观点给予直接的否定。孟子并未直接指出原因,而是针对他们的行为打了一个比方,进行了“比喻论证”,其分析含蓄而幽默,充满讽刺意味。第三,得出结论,公孙衍、张仪之流的所行“以顺为正”,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之道”。 在完成了批驳之后,孟子接着就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熟练背诵《孟子》二章。

2.能力目标: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培养正直、勇敢的品质。

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二章的基本内容。

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分析孟子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关注孟子。

简要介绍孟子生平及《孟子》一书。

2.学习《孟子》第一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一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3.学习《孟子》第二章(1)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理解文章大意。

教师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2)分析重点字词教师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学生做好笔记,理解并掌握。

(3)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孟子的人物形象。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5.课后作业背诵《孟子》二章。

写一篇关于《孟子》二章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了解了孟子的基本思想和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讨论和分享,提高了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师:请大家思考,孟子是如何论述“性善”的?生1: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孟子》二章教案二

《孟子》二章教案二

孟子二章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3.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孟子及其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教师简要讲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其中的核心观点。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组选择一篇《孟子》二章的段落进行深入讨论;2.每组讨论完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四步:重点解析1.教师重点解析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难点和疑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第五步: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总结表格等方式展示归纳结果。

第六步:相关阅读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和其思想。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章节的《孟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2.学生可以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文学解析;3.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六、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和结果;2.学生对《孟子》二章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质量;3.学生完成的相关阅读作业的质量。

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相关练习;2.撰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以上就是《孟子》二章教案二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及寓意,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孟子》二章的文言文词汇及句式。

2.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孟子辩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章节,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孟子在辩论中如何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技巧?(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在辩论方法上有所收获,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最新范文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孟子二章《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2.比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懂得逆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并加深对逐层深入论证方法的理解。

二.重点:1.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2.理解蕴含在两文中的作者的观点。

三.难点:1.两篇短文都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这是学习本文的一个难点。

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疏通第一章大意,理解寓含其中的作者的观点,学生畅谈各自看法,以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标题是后来的编者加的。

此标题从内容上高度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意即:凡讲仁义,行仁政的,就会得到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反之,就孤立,就会只有极少数人的支持与拥护。

孟子生活在各诸侯国互相攻伐,社会骚乱的战国时代。

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张,反对武力兼并,这篇短论很能代表他的主张。

三、教学过程1.让学生介绍查找到的孟子及《孟子》的常识的资料,讲述摘录的逆境造就人才的事例。

2.鼓励学生充分朗读,自学,发现问题,质疑,讨论。

结合课后练习一,要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注意节奏鲜明,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读排比句尤其要注意节奏鲜明,读出气势来。

孟子自称善养浩然之气,他是很讲究文章的气势的。

朗读时还要通过语调的变化,突出文章的关键句、中心句。

老师可先范读,再指名读、小组齐读或全班朗读,让教室里充满学生的琅琅书声。

3.投影习题,检测自学效果。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句是()A.夫/环而攻之。

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2)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米粟非不多也(3)解释下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池非不深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教案设计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十《孟子》二章教案设计长春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节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的思想。2.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与孟子思想相关的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教学手段主要包括:1.多媒体设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软件:运用教学软件进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教学内容。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解释题:要求学生解释关键词汇,如“仁政”、“民为邦本”等。答案:仁政: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福祉。民为邦本: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当以民为本。
3.论述题:要求学生论述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答案: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政治领域,领导者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经济领域,企业家也应该秉持仁政思想,关爱员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的困境,形成和谐的社会氛围。
指导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料,进行有效的学术研究和论文撰写。
提醒学生关注国内外知名学者关于儒家思想的讲座、研讨会等,以便及时了解儒家思想的最新研究动态。
内容逻辑关系
1.重点知识点:
《孟子》二章的核心知识点包括孟子的仁政、民为邦本思想。其中,仁政是指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民为邦本则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君主应当以民为本,关注民生福祉。
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思辨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通过学习《孟子》二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孟子仁政、民为邦本的思想,感受古代儒家思想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和分析能力。同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的塑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孟子》二章知识: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

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

特别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讨论点拨法3.竞赛法4.比较法课时安排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年月日星期一、导入新课我们学过了《曹刿论战》,那么鲁庄公何以战呢?我们知道司马迁的伟大,那么他何以成才呢?今天我们学习《<孟子>二章》。

二、展示目标了解作品,解题;朗读课文(重点),了解内容。

三、实施巩固(一)解题《孟子》及孟子。

书P125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人,思想家、教育家。

地位仅次于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存七篇)一书传世。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诵。

1、标句序。

师:为了便于后面的学习,请同学们给文章标上句序,好吗?2、分男、女生读课文,一组读①、⑤—⑨句,一组读②—④句,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读哪一组。

男生读完后女生评价,女生读完后男生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

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

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

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

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

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举:举用,选拔。

②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动心:使心惊动。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作:作为,奋起。

⑩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 色:面色。

12 入:在里面,指国内。

13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 拂:通“弼”,辅佐。

15 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

——巴尔扎克
②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

——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

—查尔斯·比亚德
④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

——海伦·凯勒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