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任务:“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1、通过教材和学生搜集材料、整理,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演变,从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4、通过课堂展示环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教材通过对传统节日起源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更多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把全班学生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设问: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只这些,它还有哪些呢?(出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今天就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主,展开一次探究之旅,一起去探究这些节日的起源及演变,从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出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开宗明义,道出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及目的。

新课学习:学生活动一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师过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就先从春节谈起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 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节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 四月五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主要是 扫墓, 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 孝的具体表现。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 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元宵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 为“宵”。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 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 节,又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在全国各地也 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 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第二环:分组展示
寒食节
亦称“禁烟节”、“冷节” 、 “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天, 清明节前一二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
1.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春节、清明节、端午节、 中秋节的起源、传承及现实意义。
2.利用查阅图书,上网,社会调查等方法搜集 资料,培养了我们综合实践能力。
3.从古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培养了我们阅读 和表达的能力。
4.用流行歌曲帮助大家记忆,既寓教于乐,还 让我们学习了填写歌词和学唱歌曲。
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
着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
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A.元宵节 B.端午节
(B)
C.中秋节 D.腊八节
第三环 知识抢答:选择题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
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
指杏花村。”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
殊气氛? A.元宵节 B.端午节
(D)
C.中秋节 D.清明节
1. 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歌,请问谁知道这首 歌的歌名?
《正月里到了哪几种中国传统节日?

部编七下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部编七下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七夕节】
又称为“乞巧节”。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
七的夜晚,“织女”与“牛郎”会在鹊桥相会。
“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妇女便在这一
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
美满姻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中秋节】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八月节等。 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十五又在八月 之中,故称中秋。圆月带来的团圆的 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 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 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这不仅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 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A.元宵节
B.除夕
C.植树节
D.重阳节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
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
龙舞。”这是描写( D )的诗句。
A.春节
B.除夕
C.七夕节
D.元宵节
状元成才路
么看法呢?请自由讨论讨论吧。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提示:我们不应该崇尚洋节,应该将自己 国家的传统节日发扬光大,这是我国传统灿烂 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 的一个重点,只有我们去发扬传承这些精神财 富,才能使全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
随堂练习
1.下列哪个节日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C )
第22课 活动课:中节日呢?
春节
元宵节 重阳节
中秋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
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拜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习俗:吃元宵、闹元宵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八 习俗:扫墓、踏青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导学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知识点三: 清明节
5.从传统习俗扫墓、祭黄帝、踏青、荡秋千、
放风筝等,可知反眏的是( A )
A.清明节 B.中秋节 C.春节 D. 元宵节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6.图片反映出一定的历史知识,右图(扫墓祭祖)
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A )
金牌导学案
第二十二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金牌导学案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1 …学…习……目…标..… 2 …课…前……学…案..… 3 …课…堂……导…案..… 4 …随…堂……训…练..… 5 …课…后……练…案..…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板报,它反映的传统节日是( A )
A.春节 B.重阳节 C.清明节 D.端午节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随堂检测
2.王安石在《元日》中写进:“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
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A )
A.春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冬至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访问的人:奶奶、妈妈、学生( )等。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课后练案
收获:①都知道七夕节。②都知道关于牛郎织女
的故事,但是奶奶讲的最好,

③奶奶和妈妈都知道,

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 日的起源
课后练案
【活动收获】 (3)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多, 还了解了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你对此有何认识?

《传统节日导学案》

《传统节日导学案》

《传统节日》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由来
2. 掌握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
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二、导学内容
1. 什么是传统节日?
2.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3. 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是什么?
4. 庆祝传统节日的方式和习俗有哪些?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并进行简短讨论。

2. 进修:学生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及其由来、意义、庆祝方式和习俗。

3. 练习:学生分组讨论一个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庆祝方式和习俗,并向全班做简短介绍。

4. 总结:老师进行总结,强调传统节日对于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

四、拓展延伸
1. 邀请家长或尊长来学校分享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体验。

2. 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设计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动手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五、检测评估
1. 设计一份关于传统节日知识的小测验,检查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掌握水平。

2. 观察学生在组内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判其对于传统节日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反馈建议
1. 鼓励学生多参与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继续组织类似的主题进修活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认识和责任感。

通过本次进修,置信学生们会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也会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他们手中得以传承,绽放出更加灿艳的光芒。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师总结:
中国的节,一般都是停下来,通过古老的仪式、细节, 追思先人之德,调整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或闭门思过,或 饮酒叙旧······春节从祭祖开始,清明思念祖先,端午追思 屈原,中秋怀念亲人······所有的节日都要回到对先人、历 史的纪念与沉思上。
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 了图腾的流浪者。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 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 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 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 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 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吃月饼、赏桂花、 饮桂花酒
第二环节:品诗词 猜节日
抢答题
品诗词 猜节日
《元日》 北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符(桃木板写上神荼、 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 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 也作春联。)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 吊屈原
变(演变)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 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 包发压岁钱等 内容变化:祭奠烈士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 追思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 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第四环节:合作探究 探究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影响
(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观察春节门神年画的变化,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春节
• 春节起源:春节,是农历的岁首,另一名称叫过年,是我国最盛 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自西汉以来,春节的 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 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 据记载,春节由冬天祭拜活动发展而来。冬祭是原始社会人们的 一种习俗。开始时,冬祭活动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都是在每 年冬天结束时进行。慢慢地,人们在新旧年交替的时候开展庆祝 活动。随着时代的变化,冬祭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最终 成了一年辞旧迎新的节日,所以人们开始称它为春节。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介绍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习俗,为本课学习提供了生活基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认识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习俗。

2.难点: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节日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节日氛围。

2.谈话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

4.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资料、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节日的基本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节日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节日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呈现节日起源、发展及习俗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究以下问题:a.各个节日起源的原因是什么?b.各个节日的习俗有哪些?背后有何寓意?c.节日习俗如何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mark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_mark
主持人二:中秋节——寄托人们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希望团团圆圆,吉祥平安。
习俗: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
主持人二:清明—— 一个庄重而又欢快的日子,人们祭祖扫墓,春游踏青,亲近自然,追贤思孝。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清明节——“亲近自然,追贤思孝”(教师板书)
主持人一:有请第三小组来介绍端午节(幻灯片8)
第三小组: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楚国大臣,遭馋去职,被流放后来秦军攻破楚国都城,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人划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人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课题:第22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师:为了这次活动,大家做了好多准备,现在就把这次展示的机会交给大家,有请我们的主持人上台。
主持人一:大家喜欢游戏吗大家想不想做个游戏下面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小组活动一:“猜一猜中国的传统节日”(幻灯片3、4)
主持人二:1 春节:红红的灯笼,预示着人们生活的红红火火。
主持人二:2中秋节:嫦娥奔月,表达了人们月圆人团圆的希望
习俗: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挂灯笼、磕头
主持人一:春节——中国传统节目的开篇,是中华民族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有对遥远过去的回忆,也有对美好未来的展望。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春节——“合家团圆,辞旧迎新”(教师板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导学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活动任务:
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从传统节日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沟通和表达能力。

活动重点:
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及具体日期,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传统习俗。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二、认识传统节日。

1、问题: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汇报课前准备的调查记录卡)
2、明确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及资料汇报)
三、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1、说一说你最了解哪一个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请同学们查阅传统节日习俗的更多资料。

3、学生汇报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4、小结:每当节日到来,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庆祝,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

四、传统节日的传说。

1、问题: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动听的传说,你知道这些节日的传说吗?
2、学生讲自己知道的传说。

3、请同学们查阅了解更多的传说故事。

4、小结:把这些传说故事课下讲给别人听。

五、交流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

六、活动延伸
1、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你想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节日或者外国的传统节日吗?
2、布置课下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

七、课堂检测: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描写中秋节的千古名句,它出自于( A )
A 、苏轼《水调歌头》 B、苏轼《中秋月》
C、王建《十五夜望月》
D、辛弃疾《太常引》
2、下面哪一种节日,在宋代还没有出现( C )
A、春节
B、端午节
C、寒食节
D、植树节
3、今天的传统节日,在宋代就有了,宋代称春节为(C )
A.元宵
B.除夕
C.元旦
D.守岁
4、王刚在过某节时吟诵这样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你猜王刚过的节是(B )
A. 元宵节 B.春节
C.端午节 D.中秋节
5、2008年元旦,国务院新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开始实施,其中新增的且传说与屈原有关的放假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6、“……一位诗人,延续千载的爱国情怀;一样食物,属于中国人的温暖之味;一种文化,坚守的永恒纪念……”由此可见,这里纪念的传统节日是( B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腊八节
7、“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哪个节日的特殊气氛?( D )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8、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
谁的( D )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屈原
9、“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是哪个节日的场面( A )A.重阳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清明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