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7-部编版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任务:“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收集资料,展开研究,以小组形式展示成果。
活动目标1、通过教材和学生搜集材料、整理,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2、知道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演变,从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3、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4、通过课堂展示环节,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探索中国传统节日”为题,搜集资料,展开研究。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教材通过对传统节日起源的探究,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上课非常活跃,经过了半年多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有了对历史的初步了解,并且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其中包含一定的资料搜集能力。
通过课前对学生进行搜集资料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同时为了调动更多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把全班学生分组,由学生完成各类资料的搜集。
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课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演变,培养学生初步的资料和收集能力,培养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迁移意识和能力。
难点:通过活动的进行,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设问:这份放假安排表中我们可以发现什么问题?国家法定休假的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个。
这些节日都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当然,我们的传统节日不只这些,它还有哪些呢?(出示中国传统节日)我们今天就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为主,展开一次探究之旅,一起去探究这些节日的起源及演变,从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出示课题: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开宗明义,道出本节课的活动任务及目的。
新课学习:学生活动一探究:我国主要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师过渡:“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节日,我们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那就先从春节谈起吧。
人教版(部编)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课件(共30张PPT)

【本课小结】请同学谈谈这 节课的收获与感想。
1、下面四副图片哪一个反映的 清明节的习俗( B )
A
B
C
D
2、将下面的诗句和对应的节日用线连起来。
千门万户曈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元宵节 中秋节
春节
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手抄报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习俗
中秋节的习俗
吃赏祭玩饮观赏月花桂潮桂饼灯花花酒
中秋节的诗词
《十《五望夜月望怀月远》》
((唐唐··王张建九)龄)
海中上庭生地明白月,树天栖涯鸦共,此时。 情冷人露怨无遥声夜,湿竟桂夕花起。相思。 灭今烛夜怜月光明满,人披尽衣望觉,露滋。 不不堪知盈秋手思赠,落还谁寝家梦。佳期。
七夕节 端午节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重阳节
中国有56个名族,各名族在社 会发展进程中都有本名族的传 统节日,请大家课后收集其他 少数名族都有哪些传统节日? 并能整理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分享。
分小组展示同学们的成果!
春节的来历
春节的习俗
春 节 的 习 俗
贴窗花贴对联守岁看春晚放鞭炮贴年画拜年压岁钱包饺子蒸年糕
春节的诗词
喜迁除元莺夜日·守岁 马乾合坤雪簪消,空爆春鸣落浅鸦竹(。列(落南声听炬宋宋),爆,中)王竹几文岁安一送处(天石宋月穷玳祥岁代,筵)去除椒开史浩花宴堂,待。堂旦介,我;系百 千坼末 命眉,路随女寿争伴,妍惊年春千。齐粉风欲频捧面风 门告玉。雨尽送万语壶,,,金暖户守盏穷身入瞳岁。边与通最屠瞳宵奇饱 世苏日,绝莫,雪俱;,放是霜忘笙小歌桃。;散新。 酒满无晕身复朝花霞影屠总,,苏寒遥把欺指梦新重珠,翠帘桃,深挑换却院灯忆。旧凤待夜符屏到香了未。暖,央。道笑一。拂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1)

学 优 才海 赡阔 凭天 修空 炼任
展 为
1
谢谢观看!
: 请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 上台展示我们的探究成果!
传统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一:传统节日用品、食品及活动
节日用品
春联、窗花、门 神画、花炮、焰 火、大红灯笼
节日饮食 仪式活动
腊月二十四“扫房 子” 年肉、年酒、饺 岁末除尘(除陈) 子、年糕、金鱼、 仪式 春饼、团圆饭等。 除夕夜的团圆饭 岁守、拜年仪式
小长假旅游等。
结合表格一、表格二,同学们发现中国传 统节日共同的主题是什么?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主题与农业 社会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那同学们按小组讨论一下,从这些主题中, 大家所理解的中华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 观有哪些?
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体现了中华 民族尊敬宗祖的观念和爱老敬老的美德,是中华民族 融汇亲缘感情的符号,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 承和民族自我意识得以体现的媒介。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2.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 一重二中 王茹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2、正确看待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 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 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了解 传统节日,有利于认识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
龙舟、小葫芦、粽子、咸鸭蛋、 彩旗、五色缕、艾酒艾糕、雄 龙舟竞赛 香囊等等。 黄酒、五毒饼 凭吊屈原
等。
节日
春节
端午节
表格二:节日习俗的传承与演变
不变(传承) 变(演变)
祖先祭祀、辞旧 春晚、电话互联 迎新、拜年、贴 网拜年、城市禁 春联、压岁钱等。限烟花爆竹、微
部编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形式变化:网上祭奠鲜花追思
成果展示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节日习俗的变与不变(传承与演变) 祭祀祖先、辞旧迎新、重视家族、拜年、贴春联、压岁钱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鹊桥仙》 【宋】秦观
人教版(2016部编版) 初中历史 七年级下册
第22课 活动课: 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活动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小
组 第第第
成 ①②③
果 展
组组组 ::: 春清端
示 节明午
节节
第1小组:春节 成果展示
春节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习俗:贴春联、守岁、压岁钱、 放爆竹
(年的传说)、拜祭祖先、着新衣, 戴花胜,饮春酒、拜年等
第3小组:端午节 第22课 活动课:
女儿回娘家、举办龙舟文化节、小长假旅游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成果展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活动一: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龙舟竞渡、吃粽子、凭吊屈原 贴春联、守岁、压岁钱、 放爆竹(年的传说)、拜祭祖先、着新衣,戴花胜,饮春酒、拜年等 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喝雄黄酒等 春晚、电话拜年、互联网拜年、禁放鞭炮、微信红包发压岁钱等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课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共23张ppt)

部化悠我内日中 分的久们容形国 。 一的中丰式的
个历华富多传 组史民,样统 成文族是,节
之扬 第
精传 髓统
节 日
三 部 分
之探 内传 涵统
节
第 二 部
日分
之寻 起传 源统
节 日
第 一 部 分
爆春(竹 风声宋送元中)暖一日王入岁安屠除石苏,;乌风清(啼吹明寒唐鹊旷寒食)噪野食野白昏纸谁望居乔钱家吟易木飞哭,,? 节万分古(端传唐端午闻)自为午文谁屈秀言原,; 千门万户瞳瞳日,古墓累累春草绿。堪笑楚江空渺渺, 总把新桃换旧符。棠梨花映白杨树,不能洗得直臣冤。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优秀传统文化呢?
贰
节日习俗之我见
拜团祖 年圆先
饭祭 祀
踏清
凭吃龙 吊粽舟
子竞 渡
青明
郊祭
游祖
问题:
1、总结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节等传统节日,得出他们共同 点是什么? 2、从这些节日中你能得出中华 民族的道德观有哪些?
3、你最喜欢哪一个传统节日? 为什么?
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凸显了故乡和家庭春运的人潮所洋溢的正是年文化的精神核心, 凸显了故乡和家庭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如此强大的亲和力。 回家过年,亲人相聚,祈安道福,以疲惫的身心去亲吻乡土里的根
尽是。
03
壹
“《称把农最春
年 , 谷
说 文 。
为 “ 年
谷 的 生
业 , 古
初 的 含
节 和 年
熟 也 :
”
禾 部 》 :
” ,
长 周 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课件ppt

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 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
春
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 节
元" "月之元" "时之元"的"
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
院里垒"旺火",寓意旺气通
天,兴隆繁盛,吉祥如意。
二02 、 清明节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扫墓
清明节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 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 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 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 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 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 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清明》一 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扫各纷 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 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 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 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 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 人的怀念。
(4)插柳
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
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 插 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 柳
门楣、屋檐上。谚语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 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的说法,说明清明 折柳在旧时是很普遍的习俗。据说柳枝具有辟邪的功 用,那么插柳戴柳不仅是时尚的装饰,而且有祈福辟 邪之效了。清明插柳也可能跟过去寒食节以柳枝乞取 新火的习俗有关。今天看来,随意折取柳枝是对树木 的一种损害,是不宜提倡的。清明节插柳植树的风习, 据说是纪念发明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并曾"尝百草"的神 农氏;另一说是介子推死时所抱的柳树后来复活,晋 文公赐名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头上,此习俗后 传入民间。虽然有着不同的典故源流,但这些风俗仍 不离人们对春回大地的喜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教学课件 (共88张PPT)

起源之一
纪念屈原
相关习俗
起源之二
此说出自东汉 《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 人,父亲溺于江中, 数日不见尸体,当时 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过了 十七天,在五月五日 投江,五日后抱出父 尸。
纪念孝女曹娥
起源之三
春秋时,吴国 忠臣伍子胥含冤而 死之后,化为涛神, 世人哀而祭之,故 有端午节。
“新春、新年,亲情的温暖、欢聚的时光,也有了不同的载体。 与一般观感不同,手机上的“年味”其实并不淡。在2017年淘宝年 货节上,全国有2.8万个村的村民通过农村淘宝置办年货,而农村淘 宝精选的200种土货,吸引了全球365个城市的消费者抢购。数据显 示,年轻人不仅热心于“爆买”,也非常在意“过年”,他们十分 关注传统年俗。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与“春节”相关话题的累计讨 论量达3.9亿,“回家”“过年”“年夜饭”“全家福”仍然是高频 热词。其实,对中国家庭而言,过年堪称周期性的“集体仪式”, 不仅赓续着辞旧迎新的传统习俗,更寄托了吉祥如意的美好夙愿。”
屈平,字原,通常称为 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 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 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起源之一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 《荆楚岁时记》。 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 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 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 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 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 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 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 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课件(共38张PPT)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发展阶段
• 远古时期:传统节日有了雏形 • 商周时期:不少节日上升为礼俗,变成国家的祭
奠仪式 • 秦汉时期:节日基本定型 • 魏晋南北朝—隋唐:各民族文化沟通交流,内容
不断得到充实。
• 宋元以后:有的节日内容成为礼仪性,娱乐性的 活动。
1、春节:正月初一 2、元宵节:正月十五 3、路神生日:正月初五 4、春龙节:二月初二 5、花朝节:二月十五 6、上巳节:三月初三 7、寒食节:清明节的前一天 8、清明节:阳历4月5日,闰年在4月4日 9、佛诞日:四月初八 10、端午节: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 11、夏至节:夏至当天 12、六月六:六月初六 13、七夕:七月初七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中国:“中华”、“华夏”、“神州” 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 拥有五千余年的传统文化和悠久的文明史 境内有56个民族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字》中的“节日”
节,《说文解字》解释说,就是竹约。约,缠束也 。以竹节的节引申出节制,管束的意思。
民谣
• 小孩小孩你别馋 二十五、炸豆腐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六、炖羊肉 腊八粥,喝几天 二十七、杀公鸡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九、蒸馒头 二十四、扫房子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 扫房(除尘):
• 春节前将室外屋内,房 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 干净,迎新春。意思是 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 统扫出门,辞旧迎新。
过年好!
春节民间禁忌
• 大年初一风俗禁忌: 已出嫁的女儿不可以回娘家;禁忌动刀子和剪子 针钱;忌借钱;忌打家具(盘、碗、酒具等易碎物 品),认为打碎家具,一年四季不吉利;白天不可 午睡;忌倒污水、垃圾、扫地;忌洗衣。此外, 还忌小孩说脏话、年轻人打架斗殴、家里人抬杠 伴嘴,凡是遇上这种事,亲朋友、街房邻居都会 来劝说制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二、新课学习
一、“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二、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
1、春节:
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辛亥革命带来了全新的时代,政府提倡新历,传统过年不再休假。
图片展示;清姚文瀚的《岁朝欢庆图》
2、端午节
节日习俗: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挂艾草与菖蒲、放风筝、栓五色丝线等习俗。
节日变迁:先秦时,南北风俗各异,但是五月五日作为一个“节日”已各有所侧重;战国时代,人们已把五月五日视为“恶月”“恶日”;秦代之后,端午节在南北风俗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人们饱尝战乱之苦,所以最重视的端午习俗莫过于“辟兵缯”了;隋唐埋藏,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但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唐代端午节竞渡之风尤为鼎盛;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如贴天师符;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愈来愈盛行。
2009年,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3、清明节
节日习俗:祭祖、扫墓、荡秋千、踏青、植树、放风筝等
节日变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
唐代以前,人们主要是以寒食节为主;唐代时,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官方规定清明和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祀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明清大体承接前代旧制。
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一些其它节日,以加深学生对中国节日的了解。
三、传统节日对社会生活的作用
1、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
2、中国传统节日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
3、中国传统节日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
四、收取《小组合作研究结果展示评价标准》,统计分数,选出最佳研究小组,给予奖励。
三、课堂总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体现之一,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深远影响。
我们作为中学生,更要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和民族精神,为把我们国家建立得更加富强,为早日实现民族复兴之梦而努力学习。
四、课堂练习
1、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下列诗词中不是描绘元宵节的是( C )
A.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B.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2、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
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会取用的应是( D )
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晋文公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3、中国古人在划分二十四节气时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以有利于指导农业生产。
能够反映农作物成熟的节气是( C )
A.雨水、清明
B.惊蛰、谷雨
C.小满、芒种
D.白露、霜降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本课知识点
2.做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春节
二、端午节起源、习俗
三、清明节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关于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课。
历史活动课富于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和竞争性,适应初中学生喜欢在活动中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
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来进行课堂展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
其他同学通过观看,所得到的感觉也要比教师讲授要亲切,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