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合集下载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论
人地关系范型
人地关系论
产生原由
主要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评判
天命论
天命论
人类生产力低下,是人依附于自然这种自然人地关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柏拉图
地球上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拙劣的摹象。
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
泰勒斯
神则是用水创造出万物,人类只有听天由命。
早期朴素唯物主义,把水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
孟德斯鸠
自然条件会影响人的生理特征、人的心理特征以及法律和国家政体。
作为反对唯神论的思想武器,在历史哲学和政治哲学中大行其道,其后形成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阵营。
黑格尔
认定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精神之外的某种“绝对观念”(即上帝)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历史唯心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人们的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叫唯心史观。
环境感知论
群体
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寻的。它是由一种思想意识的支配,这种思想意识就是环境感知。
具体深入到关于对自然灾害的感知问题,在移民身上反映较明显,由于它一方面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又影响着人对环境的认识和利用,所以环境感知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2)经济地理问题:包括地理

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演化、经济地理区划。(3)人口地理问题:包括人口数量、分布、迁

移和人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文化地理问题:包括文化

现象的空间分布和演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变化。(5)政治

地理问题:包括政治区域的形成和演化、政治决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主要特征:(1)区域性:研究对象是地表人文现象的空

间分布。(2)综合性:涉及多个学科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

种方法。(3)社会性: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需要考虑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4)人地关系性: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

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和适应。

2、解释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分类。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以物质流、能量流为纽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地理环境、人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内含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根据研究的重点不同,人地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

因素。(2)神的意志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是神的意志所决

定的,人类无法改变。(3)生产关系决定论:认为生产关系

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地理环境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4)人地相关论:认为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多种可能性,由人类选择利用什么、如何利用,人类是积极因素,人地互为因果。

3、简述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和方法论。

现代人文地理学中的新科学理论包括和谐论和人地共创论。和谐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该建立和谐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人地共创论认为人类和地球是一个整体,人类通过改变地球表面和自身行为来塑造地球的未来。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人地关系
高技术、清洁技术、 高技术、清洁技术、信息 技术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 人口激增,资源欠缺,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 环境和发展得到关注, 20世纪70以来 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以来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 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 人口、资源、 认,人口、资源、环境和 发展相互协调
(二)人地关系发展现状:P26-28 人地关系发展现状: 26⒈关注取向(区域差异、资源调配、 关注取向(区域差异、资源调配、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⒉全球化以后的人地关系 ⒊传统文化的区域性和现代文化的 全球性关系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计量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 生态足迹 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 内容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 资源分布情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资源分布情况。它显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指定的人口 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 单位内(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需要 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 多少具备生物生产力的土地和水域,来生产所需资源和 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吸纳所衍生的废物。 计算我们自己的生态足迹, 计算我们自己的生态足迹,将使我们对公众的生活 方式、消费习惯以及生态足迹等数据有更加直观的统计。 方式、消费习惯以及生态足迹等数据有更加直观的统计。 同时,作为地球这颗行星中一员的我们, 同时,作为地球这颗行星中一员的我们,已经过度消耗 了地球所拥有的生态资源( 了地球所拥有的生态资源(每年的资源需求超过地球再 生能力20 以上)。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减少“ 20% )。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减少 生能力20%以上)。我们每个人都应承担减少“生态足 遏制生态超载的责任, 迹”,遏制生态超载的责任,共同为地球更安稳和全人 类享有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努力。 资料) 类享有美好生活的目标而努力。 (资料)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农村社会学第三章人地关系

土地退化与荒漠化问题
总结词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导致土地 退化和荒漠化问题严重,对农业生产和 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VS
详细描述
过度开垦、放牧、采矿等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以及缺乏有效的土地管理措施, 都会导致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问题加剧。这 些问题不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还 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的组织和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05
人地关系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集约化利用
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减少土地浪费,实现土 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优先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避免对环境 造成破坏,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多元化利用
鼓励土地的混合利用,实现土地功能的多元化, 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
地理环境决定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人类只能被动适应地理环境。
详细描述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如气候、土壤、地形等决定了人类社会 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和社会结构。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是受地理环境条件所限制的,人类只能被 动地适应地理环境的变化。
土地流转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实现 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 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承包
完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 农民的土地权益,激发农 民的生产积极性。

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地理人文地理特征

教案: 人文地理特征

引言: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上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而

人文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等

因素在地理空间中的表现与影响。本节课将重点探讨人文地理的特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人文差异,进一步认识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

的关系。

1. 地理人文地理特征的含义和作用(300字)

人文地理是指研究人类文化、社会、经济等方面在地理空间中的表

现和影响的地理学分支。它主要关注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地理环境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改变。

人文地理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社会和

经济特征,揭示地理空间中存在的差异与联系,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人文地理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类活动与环

境的相互关系,为解决地理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

2. 人文地理特征的区域差异(600字)

2.1 不同区域的文化特征

文化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不同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征。比如,亚洲地区的文化注重尊重长辈、家族观念较强,而西方地区则更

加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这种文化特征的差异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差异。

2.2 不同区域的经济特征

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直接影响着

人类活动和生活方式。例如,工业发达地区的经济以制造业和高新技

术产业为主,而农业区的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经济特征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人口流动和资源分配情况,进一步塑造

人地关系发展阶段

人地关系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在采集狩猎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少、技术原始,当时的人类 并没有摆脱天然食物链束缚的能力。依赖自然并为自然所支配、而对自然的影 响力极小,是该阶段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二)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
时 期
农业社会是指原始农业出现以后、工业革命出现之前的 阶段,距今大约1万年—200年。
阶段
1. 原始农业社会:
15
传统农业社会的人地关系总体特征
从人地关系的垂直联系上看,基本上维持了人与自然之间 的平源自文库,其技术结构尚不足以对自然界造成毁灭性的破坏,同 时社会调控结构又有力的保障了人与自然之间由于人口的增多 而导致的脆弱的平衡。 从人地关系的空间联系看,大河流域的农业文明造就了传 统农业社会的农业中心,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从而使 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7
工业生产
工业革命场景
工业社会的形成
工业社会的形成和扩张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而与传统农业 社会的崩溃同步。
直接动力: 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 支配了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 方式和强度。市场拓展到哪 里,工业资本及其依赖的国 家力量就扩张到哪里,传统 农业社会也就在哪里崩溃。 根本动力: 产业经济学的“配第-克 拉克”定理说明,三次产业的 顺序演替,主要是由于经济发 展中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 加价值)的相对差异造成的。 人们总是向高收入产业移动, 这是很自然的。

第一章 人地关系

第一章 人地关系

文化景观类型
城市文化景观
聚落文化景观
乡村聚落文化景观 三大宗教景观 民族宗教景观 原始宗教景观
农业文化景观
工业文化景观
宗教文化景观
产业文化景观
交通文化景观 商业文化景观 旅游文化景观
(六)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生产关系决定论。 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过高, 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超越对自然环境的考虑, 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 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又称征服自然论)。过份强调人的主 观能力作用,好象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 实质上是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评价:可能论是在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是人类认识人地关系方面的巨大进步,该理 论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的选择能力,认为不能用 环境控制解释一切生活现实,把人地关系的重要性放 到了人这个积极因素上。可能论认为人的选择能力来 自于心理因素,这必然导致人类对人的关系的认识走 向“唯意志论” 。


人文地理环境 边远的经济地理位置 闭塞的交通经济条件
人口压力
小农经济 长增快 素质低 居住分散 环 境 恶 化 经 济 贫 困 落后的文化教育
毁林开荒 耕作粗放 耕地扩大 林牧地锐减
图例 关联 作用 反馈 循环
封闭的文化 保守的思想 低层次消费 多子女生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6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共66张PPT)

红 旗 渠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
在太行山上建成的大型“引漳入林”灌溉工 程。
总干渠墙高4.3米,宽8米,长70.6公里, 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1、该县的这一引水工程,是哪一种人地关 系思想的表现?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人定胜天”思想的表现,体 现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 畏艰辛,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类中心论 人地伙伴论
人类文明 人地关系
时期
特点
人地思想 发展阶段
主要环境问题
依赖适应 环境对人类制约 作用较强,人类
采猎文明 崇拜畏惧 对环境的影响微 弱
物质灭绝,环境 问题不严重
人类对自然的依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
农业文明
改造利用 自然
赖性减弱,对抗 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性增强
3、意义
1、倡导人类在积极 认识、遵循和利用自 然规律的基础上, 2、合理、适度、有 效的改造自然 3、谋求人地关系的 和谐统一 4、推动人类社会与 地理环境相互协调 和可持续发展
在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社会公害
20世纪中叶发生的所谓“八大公害事件”
四大烟雾事件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多诺拉烟雾事件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伦敦烟雾事件
据统计2001年全国城市垃圾达1.2亿吨,且有一半左右未 经任何处理,并且以每年8%的速度增加。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人地关系理论简介

鲁教版高二地理必修3_人地关系理论简介
Page 10
4.3 适应论(1)
适应论是英国人文地理学家P.M.罗克斯比提出 的。他认为,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 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二是居住在一 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关系。这 里的适应并非生物遗传上的适应,它是通过文 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
Page 11
Page 8
4.2 可能论(1)
可能论,亦称或然论。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 (P.Vidal de la Blache)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他 认为自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映和适应则根据他们自己的 传统和生活方式而不同。人类生活方式不完全是环境 统治的产物,而是各种因素(社会的、历史的和心理 的)的复合体。同样的环境可以产生不同的生活方式, 环境包含许多可能性,对它们的利用完全取决于人类 的选择能力(James,1982)。因此,可能论者认为在 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 人自身也是积极因素,具有选择能力。自然环境为人 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选择 方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人地关系理论简介
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
4.1 环境决定论 4.2 可能论 4.3 适应论 4.4 文化决定论 4.5 环境感知论 4.6 协调论
Page 2
4.1 环境决定论(1)
早期的环境决定者认为,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的体格、 气质和精神。古希腊思想家强调气候和海洋对人类的 影响,古代中国的思想家则重视水土的作用。历史学 之父希罗多德、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哲学家亚里士 多德是气候决定论的代表,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寒 冷地区的民族勇敢无畏,但缺乏智慧和技术;亚洲人 很聪明,但缺乏勇敢进取的精神;居住在两者之间的 希腊民族兼具两者的优点,所以能自立,而且能够统 治其他民族。柏拉图则有海洋决定论思想,他认为海 洋使“国民的思想中充满了商人的旗帜,以及不可靠 的、虚伪的性格”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初中人地关系知识点归纳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在

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地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从人口、城市、环境问题三个方面,对初中人地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人口与人地关系

人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要素,人口数量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地球的人

地关系。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人口与人地关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口数量与分布

人口数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指标,人口数量的多少对人地关系产生直接

影响。人口数量与自然环境资源的关系密切,人口过多可能造成资源不足、环境恶化等问题;而人口过少则可能带来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受限等影响。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球表面上的空间分布情况。人口分布不均衡也会对地球

的人地关系产生影响。例如,人口密集区的资源压力大,环境负担重;而人口稀少的地区,资源利用率可能较低。

2. 城市化与人地关系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聚集和城市发展壮大的过程。城市化导致了城市规模扩大、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等一系列变化,进而对人地关系产生深远影响。

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城市的

用地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紧缺;城市扩张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境产生压力;大量人口的集聚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等。

3. 人口迁移与人地关系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由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迁移流动。人口迁移会引起原地和目的地的人地关系变化。

人口迁移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然而,人口迁移也可能引发一系列问题。例如,大量人口的涌入可能导致目的地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原地的人口减少可能带来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概述

人地关系或人地比例,即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必须直面和探讨的问题,还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从公元前几百年亚里士多德就提出的环境决定论,到工业革命以后风行一时的人类意志决定论,再到20世纪初由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提出的可能论,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探索始终没有停止。经历漫长的上下求索,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当代人越来越趋向一个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1.人地关系的含义

“人地关系”是一概括用语,它并非仅指一般的人口与土地关系,而是有着更为广阔的内涵,它指的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时,人们用它来泛指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地关系这一名词现在已逐渐为人们熟悉、关心和使用。不仅是地理学,在环境学、土地学、人口学、经济学、农学、社会学等学科中也已日益引起重视和研究,所不同的是,地理学是从空间观点出发去研究人地关系的。

人地关系属人与自然关系的范畴,但是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人与空气,人与动、植物,人与矿产,人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之间的关系。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的“人地关系”应当是:“人”,是指社会性的人,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从事各种生产活动或社会活动的人,是指有意识地从事同自然进行物质交换而组成社会的人,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上活动着的人;“地”,是指与人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无机与有机自然界诸要素有规律结合的地理环境,是指在空间上存在着地域差异的地理环境,也是指在人的作用下,已经改变了的地理环境,即经济、文化、社会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社会不停地向前发展,人类为了生存的需要,不断地扩大和加深改造与利用地理环境,增强适应地理环境的能力,改变地理环境的面貌,同时,地理环境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类活动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述评

人地关系的基本理论述评
10
2、或然论的产生和发展
(1)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1845—1918)依据拉采尔所著的《地 学通论》形成了或然论,提出:
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 人对这些条件的反应或适应,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
。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 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被人类改造利用 (2)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在《人地学原理》一书中进一 步发扬了其老师维达尔的观点,提出: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 ( 3 ) 吕西安·费弗尔:法国历史学家,将这种理论称为“或然论”,认为 ,“世界并无必然,到处都存在着或然。人类作为机遇的主人,正是利 用机遇的评判员”。
秘和畏恐心理 “人是大地主宰的思想”,认为上帝创造了人和万物,并
给与了人特殊的地位 基于理性哲学思考基础上的“环境决定论”思想 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尔后的生态学思想
在以上五种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思想构 架,相继从不同视角发展处不同的研究主题和思想观念, 形成不同的人地关系理论,主要有环境决定论、或然论、 文化决定论、适应论、生态论及和谐论。
16
(2)发展及发展背景
萌芽 : 在人地关系认识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由来 已久(如我国西周时期《易传》中的“天人调谐”观点)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二、人地关系协调的依据和原则
(一) 人地关系协调的哲学依据
1、物质世界统一性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是 有差别的统一,不是一种要素统一于另一种要素,而是 多种要素统一于一个有机整体。因此,所谓统一,就是 多样性、差别性中的统一,多样性是统一性的前提和基
础。自然界统一性多种多样,有纵向水平的各种大统一 不同层次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之间的统一。
基本论点:
认为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 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生 态论与适应论都是试图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 地关系的特点,论点大体相同。
五、文化决定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利用和影响与以前
协调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属性,即物质运动和组成一个统一
整体时,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或要素相互协调一致而
表现出的相互关系和属性,这种关系和属性反映了整体系统功 能最优和稳定平衡。
人类社会凭借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造和
利用自然界。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人类越来越受到人口、 资源、环境等问题的挑战,出现了人口爆炸、环境污染、气候
第二节 人地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 地理环境决定论
◆ 人地相关论
◆ 适应论
◆ 人类生态论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8.《人文地理学》各章思考题及习题

人文地理学各章节复习思考题

参考书:王恩涌等编著,《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X

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

提 要 本文概括了人地关系的五个主要特征:人地关系的多重性、异时相关性、异

地相关性、人的主动性和多重决定性。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特征

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人类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工具和火的使用、农业的出现、文明社会的出现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至少发生了四次明显的异化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也由此形成,并与人类共同组成人地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不仅包括人类与其它生物所共有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人为环境中首先出现的是人化自然(受人类意志明显影响和控制、并已改变了原生状态的自然系统),以农业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人工自然(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经过劳动过程创造出来的物质系统)部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社会环境大约出现于5000年前,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为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图1)[1]。随着人地关系的异化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人地关系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图1 人类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示意图

1 人地关系的多重性

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地理学上所说的人地关系,要远比其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复杂得多,它不仅包第14卷 第2期1999年6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 ol.14,N o.2 Jun.1999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

名称

代表人物理论观点简要评价

地理环境决定论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拉采尔

自然环境决定了

人类的生理和心

理特征,是社会

发展的决定因素

夸大了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可能论白兰士人和地理环境之间

是一种相互作用关系,两者为

互为因果关系

以心理因素来说明人地关系,忽视生产

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定人地关

系中人的主导作用

适应论罗士培人类需要主动地、不

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

的限制,与生物遗传

的适应不同,是通过

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

和环境变化的适应

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

的限制,也说明人类

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

可能性

人类中心论托勒密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

生态论巴罗斯人是中心命题,应该

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

的反应

强调了人地关系中人

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文化景观论索尔

哈特向

一个特定的人群,有

其特有的文化,在其

长期活动的地域内,

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

地表特征

强调通过实际观察地

面景观来研究区域地

理特征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苏联学者

都否定了人类社会和

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

互关系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

动性,认为“人定胜天”,会导致滥用

自然资源,最终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

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

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

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

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

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

地关系

文化决定论哈奇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

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

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

自然

人失去对自身实践的

主导和控制作用

“天人和一”观庄子

荀子

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

体中,天人关系是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X

方修琦(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系,北京 100875)

提 要 本文概括了人地关系的五个主要特征:人地关系的多重性、异时相关性、异

地相关性、人的主动性和多重决定性。

关键词 人地关系 特征

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人类生态系统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改变人类生态系统的性质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以工具和火的使用、农业的出现、文明社会的出现和工业革命为标志,人地关系在人类的历史上至少发生了四次明显的异化过程,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也由此形成,并与人类共同组成人地系统。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不仅包括人类与其它生物所共有的自然环境,而且包括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为人类所特有的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人为环境中首先出现的是人化自然(受人类意志明显影响和控制、并已改变了原生状态的自然系统),以农业的出现为标志,距今已有近1万年的历史;而人工自然(人类利用自然物质,经过劳动过程创造出来的物质系统)部分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距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社会环境大约出现于5000年前,以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为标志,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图1)[1]。随着人地关系的异化与地理环境的发展,

人地关系的内涵也不断丰富。

图1 人类生态系统与人地关系示意图

1 人地关系的多重性

人与环境的关系,即地理学上所说的人地关系,要远比其它动物与环境的关系复杂得多,它不仅包第14卷 第2期1999年6月 人 文 地 理HUMAN GEOGRAPHY V ol.14,N o.2 Jun.1999 

X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资助来稿日期:98—07—15;收到修改稿日期:99—01—25。

20人 文 地 理14卷

括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且包括人与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彼此之间的关系(图1)。在上述关系中,主要存在四个平衡:第一,人的自然的平衡,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二,人的社会的平衡,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维持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转。第三,自然环境系统本身的平衡,在自然环境可能的承受能力之内利用环境。第四,自然环境-人为环境-人之间资源、生产与消费的平衡。人的自然平衡和人的社会平衡均以人为环境的生产能力为基础,人类通过人为环境把自然资源转换为人类所需求的物质产品,从而抵御不利的自然环境,满足人的生理的需求,维系社会的运转;而生产能力的大小以自然环境所提供的资源和所能忍受的破坏程度为前提。上述平衡均不是纯自然平衡,而是受到人类的社会行为所干预的平衡,社会环境作用的重要意义在于,对生产供给能力和需求愿望之间的可能出现的矛盾给予人为的干预,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上述平衡中的任何一个受到破坏,都会引起混乱。

2 人地的异时相关性

人类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均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作为一种通过文化进化来适应环境的动物,人类对生产、特别是文化的历史具有继承性,上述因素均导致人地异时相关现象的出现。

就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言,支持农牧业生产的气候、土地等地表资源在工业化之前是自然资源的主体,地表资源优越的地区通常也就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地表资源主要决定于当代自然环境,因此主要表现为人地同时相关的特点。工业革命以后,人类与其以前自然环境滞后相关和与其后自然环境超前相关的人地的异时相关变得日益显著。一方面,工业化基本上是建立在化石能源、金属矿产等地质矿产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它们的丰富程度对区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地下资源都是过去某一时期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对它们的开发利用使得人类的发展不仅与当代的地理环境相联系,而且与资源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相联系,即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滞后相关。另一方面,人为环境系统是建立在破坏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是靠大量的物质与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来维持的,人类进化的结果已使得其由环境的产物变成为影响自然过程的一种重要营力。为满足人类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开发的程度日益加剧、向自然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结果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自然的土地覆盖形式,还极大地改变了自然过程,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现代的人类不仅在提前消费未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而且正在以其自身尚不十分清楚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赖以生存的所有系统和过程,并且已到达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环境进程的程度,这都使得现代的人类活动与未来的自然环境发生超前相关。

3 人地的异地相关性

与强烈地受气候和地形等自然因素制约、以区域差异为主要特征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地域性显著不同,现代人类生态系统的地域性更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即人地的异地相关。

自15世纪中期以来发展起来的、至19世纪末形成的世界商品经济体系,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均可超越空间的限制,通过地区间资源、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密切联系、或通过跨国公司的经营方式进行区域经济互补,每一个地区都可以借助其资源、生产、贸易流通或金融等方面的优势弥补其自身的不足,并形成以资源、生产加工、商品集散、或资金等自身优势为依托经济产业。另一方面,每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为种族、民族、历史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经济利益等多方面因素,不可避免地在世界性的地缘政治组合中成为某一集团的核心或附属,其发展及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也相应地受到地缘政治因素的制约。由于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任何国家都不能脱离其它国家而孤立地发展,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都可能对其它国家乃至世界产生深刻的影响。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近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均说明这一点。

4 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主动性

人类的进化过程实质上是其在与自然环境关系方面的主动性不断增加的过程,人类主动性的增加主要表现为开发利用自然能力的增加和对地理环境认知水平的提高两方面,其结果是使人类从环境中逐步分离出来,成为影响自然过程、导致自然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营力。

人类的可能祖先南猿属与其它动物一样是被动适应环境的。在使用工具和火的采集-狩猎者出现后,人类由消极的适应者变为主动的消费者,从而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出现了人猿相辑。但他们对环境的影响是微弱的、局部的,属于仍高度地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自然中的人。农业革命使人类超出了天然食物供给能力的限制,集生产者和消费者于一身,不再单纯地直接依赖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赐与,而是通过自己建立起的人为环境系统将自然资源转化成人类的消费品,从而逐步地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并开始日益显著的改变自然环境。文明社会不仅通过人类文化的有效传播大大加速了人类文化进化的步伐、带来了人类对地理环境认知能力和改造能力的迅速提高,而且使人类在社会环境的约束下分工协作、组成有秩序的群体。工业革命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由顺应转为开发利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自然时空对人类的限制,形成显著的人地异时相关和异地相关。人类更多地依赖于他所创造的人为环境,对自然环境的直接依赖进一步削弱,人与自然环境进一步分离,由环境的产物变成为独立于自然环境之外的影响自然过程的一种新的重要营力。

5 人地关系的动态性与多重决定性

人类生态系统的状态是由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来决定的。由于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变化的,因此,人地关系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不同事件而言各环境在人地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看,技术进步无疑是影响人类生态系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因为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自然环境对人口的承载力,为社会对人地关系的调控提供了更为广阔空间。但在一定的技术和社会条件下,自然环境可以对人类生态系统的状态产生深刻的、有时是决定性的影响。环境变化驱动着人类文化在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内做出相应的调整以为适应,这种驱动与适应的过程谱写了人类历史的许多重要篇章,仅从这一点上说,环境对人类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尽管社会并未按着地理环境论者所预言的悲观前途发展,但人类至今也没有摆脱地理环境决定的阴影,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都是自然环境制约人类发展的反映。社会因素是协调人类生态系统状态的重要因素,但社会因素的调节必须遵循自然和技术发展的规律,以技术和自然环境所能允许的条件为前提,只有在技术和自然环境均允许的情况下,同时人类的认识又是正确的情况下,社会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协调作用才起能作用。

人地关系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决定人地关系的因素是多重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因素都会走向极端。历史上形成的“人定胜天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协调论”等关于人地关系的传统思想在表面上看似彼此对立,实质上在一定条件下都各有其合理的成分,分别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人地关系,但它们共同的错误在于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定其它方面。

参考文献

1 方修琦,张兰生.论人地关系的异化与人地系统研究.人文地理,1996,11(4):4~9

(英文摘要转第14页)

212期方修琦:论人地关系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