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街头夜景》教学设计
一篇绝对不能编入的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批评

一篇绝对不能编入的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批评《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批评
《曼哈顿街头夜景》是一种迷人的画面,展示了曼哈顿景色令人触动的夜晚,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下面来细数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夜景描绘出来的完美误导。
《曼哈顿街头夜景》为拍摄者提供了贴心的夜晚舞台,可以让他们看到精湛细节的美景。
然而,它实际上在忽略了更真实的曼哈顿夜景,这里存在着犯罪,贫困,滋扰行为等不利因素,这一切都没有被反映在画中。
第二,色彩的过多使用。
曼哈顿夜景的特色是它的蒙太奇拼贴画,但在此过程中,拍摄者采取的大量调色技术使原真实的夜景受到了很大改动,令人分不清这是实景还是编剧。
第三,视角乏味。
观察曼哈顿夜景的视角都集中在对一些标志性建筑物进行拍摄,这会让人们感到乏味,因为并没有涉及到更多的曼哈顿街头和丰富多彩的景观,而这正是人们所期待的。
第四,政治和社会话题的缺乏。
虽然夜景是一种有趣的创作形式,但是它也可以用来表达政治和社会话题,比如种族歧视,迁移,社会不平等等等。
但是,《曼哈顿街头夜景》却没有这一部分,从而失去了创作中的内涵。
总而言之,《曼哈顿街头夜景》是一部迷人的夜景作品,但是在缺乏真实感,超过色彩调整,局限于一些视角而过于偏激,以及缺乏政治和社会元素这几个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以完善。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3)学会欣赏和描述夜晚的城市景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2)通过观察和描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城市夜景的欣赏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 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3. 学会欣赏和描述夜晚的城市景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比喻手法。
2. 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描绘夜晚的城市景色。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文本。
2. 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城市或夜景的文学作品。
(2)提问学生对城市夜景的看法和感受。
2. 朗读和理解课文:(1)让学生朗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描述和比喻手法。
3. 分析课文:(1)讨论课文中所描绘的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特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
(2)分析课文中的描述和比喻手法,如灯光的闪烁、建筑的高耸等。
4. 观察和描绘:(1)让学生观察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
(2)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描绘夜晚的城市景色。
5. 小组合作:(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夜晚的城市景色进行描绘。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合作,共同完成描绘任务。
6. 分享和评价:(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描绘作品,并分享对夜晚城市景色的感受和看法。
(2)让其他学生对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和评价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城市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和教学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对诗歌产生兴趣。
提问学生对城市夜景的认识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学生跟读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 内容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学生分享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 修辞手法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学生举例说明并练习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5. 艺术特色探讨: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描绘手法、情感表达等。
学生分享对诗歌艺术特色的认识和评价。
6. 作业布置: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7. 总结与反思: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方法。
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和收获。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教师提供其他描述城市夜景的文学作品,如《夜上海》、《洛杉矶夜景》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品对城市夜景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探讨其异同之处。
2. 创意写作: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城市为背景,创作一首描述城市夜景的诗歌或短文。
学生发挥想象,运用学到的描绘手法和修辞技巧,完成自己的创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分析课文中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描绘,培养观察和描绘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纽约这座城市的热爱和赞美,培养对家乡和城市的热爱。
(2)通过课文中的描绘,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活,拓宽自己的视野。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和背诵。
2.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描绘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2.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四、教学方法1.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2. 阅读和讨论:通过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描绘,培养观察和描绘能力。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回顾对纽约这座城市的了解。
(2)提问:你们对纽约的街头夜景有什么印象?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3. 阅读和讨论:(1)让学生阅读课文,注意观察作者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描绘。
(2)分组讨论:你们认为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描绘手法?这些描绘手法有何作用?4. 小组合作:(1)分组让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文化背景。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或城市,谈谈自己对城市夜景的感受。
(2)拓展活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或城市,写一段关于城市夜景的描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这就是纽约》教案

《这就是纽约》教案教案:《这就是纽约》一、教学目标:1.读写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听力理解的方式听懂、理解和使用与旅行和纽约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子;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方式描述纽约的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旅行和探索新地方的兴趣;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听力理解的方式听懂、理解和使用与旅行和纽约相关的词汇、短语和句子;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方式描述纽约的城市景观、文化和历史。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描述纽约的历史和文化。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关于纽约的短视频,引发学生对纽约的兴趣和好奇心。
2.预学活动(15分钟)让学生观看一段介绍纽约的视频,提前了解纽约的地理、文化、建筑和历史。
3.阅读和听力活动(30分钟)a)学生阅读和听取一篇关于纽约的介绍性文章。
b)学生回答问题,检测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c)学生与同伴讨论纽约的特点和魅力。
4.词汇和语法练习(15分钟)a)学生阅读和理解一篇关于纽约城市景观的短文。
b)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填写空白处的单词。
c)学生归纳纽约的景点和名胜的相关词汇和短语。
5.写作活动(30分钟)a)学生根据提供的关键词和句子写一篇关于纽约的文章。
b)学生交换文章并相互进行修改和评价。
6.总结和拓展(10分钟)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和梳理本课学到的关于纽约的知识和词汇。
教师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子描述这些图片。
四、教学资源准备:1.视频资源:关于纽约的介绍视频、纽约城市景观的短片;。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2)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3)分析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3)通过模仿创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纽约夜景的热爱和赞美;(2)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城市的关注和欣赏。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3. 诗歌画面的分析和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 诗歌画面的想象和创造。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诗歌相关的纽约夜景图片;3. 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曼哈顿街头夜景》,提问:“你们对纽约的夜景有什么了解?”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和想象。
2. 朗读与讨论(15分钟)(1)让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进行分析和讨论;(3)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纽约夜景的特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和表达。
3. 观察与想象(15分钟)(1)展示与诗歌相关的纽约夜景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想象;(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图片的观察和感受,鼓励他们用诗歌的语言表达;(3)引导学生尝试模仿诗歌的创作,写一段关于自己熟悉的夜景的描述。
(2)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和创作过程,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5. 作业布置(1)背诵诗歌;(2)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熟悉的夜景的写作。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和感受诗歌;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观察城市夜间交通——《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观察城市夜间交通——《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通过对城市夜间交通的观察和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城市夜景是一个非常有趣和多彩的主题。
不同颜色的车灯、亮度不同的灯光、车辆的运动状态都给整个城市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景象。
那么如何进行观察和学习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利用《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来认识城市夜间交通。
第一步:观察教案中提到要观察城市夜幕下的交通,包括行人、车辆、交通工具、路灯、广告牌等等。
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拍摄照片或者录制短视频的方式来进行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角度:可以选择在高楼或者天桥上观察,也可以选择站在路边或者交叉口等地进行观察。
观察角度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视角和景象。
2.交通工具种类:城市中的交通工具种类非常多样化,有汽车、公交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等等。
观察时需要留意不同种类的交通工具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关系。
3.照明灯光:城市夜晚的灯光非常丰富,包括路灯、垂直于地面的灯光、广告牌等等。
观察时需要注意灯光的亮度、颜色和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步:分析在观察和收集了足够的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我们可以将观察到的城市夜景分成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车流量和车速:通过观察和记录车辆的数量和运动速度,我们可以对交通情况进行分析,并得出城市夜间交通的一些规律、特点等等。
2.灯光亮度和颜色:可以通过对灯光进行分类和统计,了解不同种类的灯光对夜间景观的影响和作用。
3.其他变量的影响:观察城市夜间交通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其他影响因素,比如天气、路面情况、周围环境等。
我们可以记录这些影响因素,并对它们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
第三步:总结分析完数据之后,我们需要对得到的结论进行总结和概括。
通过对夜间交通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城市夜景的结论:1.夜间交通的车流量和车速都会比日间更低,但是车辆的排序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
2.夜间交通主要的灯光来源是路灯和车灯,这些灯光会给夜色中的城市带来不同的色彩和亮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歌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3. 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意象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什么是夜景?为什么人们喜欢欣赏夜景?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自己的见解。
4. 诗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讲解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节课所学诗歌的感受,引导他们关注家乡的夜景,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朗读和背诵的熟练程度,以及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和课后感言,评价学生对家乡夜景的热爱和对诗歌情感的把握。
《夜景》备课教案

夜景》备课教案夜景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景的特点和魅力。
2.学习夜景的摄影技巧。
3.培养学生欣赏夜景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PPT演示文稿。
2.夜景照片展示。
3.摄影器材:相机、三脚架等。
4.实景夜景拍摄地点。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通过展示夜景照片,引发学生对夜景的兴趣,了解夜景的美和独特之处。
第二步:夜景摄影技巧讲解1.光线控制:了解夜晚光线不足的特点,介绍闪光灯和长曝光的运用。
2.对焦技巧:介绍夜景对焦时的注意事项,如使用手动对焦、合理利用景深等。
3.快门控制:讲解快门速度选择的原则,如决定快门速度时要注意防止抖动等。
4.构图技巧:介绍夜景构图的要点,如寻找引导线、利用对比等。
第三步:夜景实地拍摄学生分组前往实景夜景拍摄地点,并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实地拍摄。
老师辅导和指导学生在拍摄中注意构图、光线条件等因素。
第四步:分享与讨论学生将拍摄的夜景照片分享给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讨论和点评,加深对夜景摄影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评估1.学生对夜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学生在实地拍摄中运用摄影技巧的能力。
3.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展示的夜景摄影作品。
五、教学延伸1.组织夜景摄影比赛,鼓励学生在拍摄中发挥创造力。
2.通过观赏著名摄影师的夜景作品,进一步了解夜景摄影的艺术性和表现手法。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技巧讲解、实地拍摄和分享等环节,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夜景的兴趣和摄影技巧。
在实地拍摄中,学生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和交流。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进一步提高了夜景摄影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丰富夜景摄影的素材和案例,加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认识城市地标——《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认识城市地标——《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教案城市是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中心点。
在城市中,人们可以享受到便捷的交通、舒适的居住环境、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等。
城市的地标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绝对象征。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地标,本文将介绍一个《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让孩子们在欣赏夜景的同时学习城市地标建筑,并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一、教案概要《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主要是以夜游城市为主题,通过带领孩子们观察城市的夜景,了解城市地标建筑。
教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导入环节。
老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给孩子们展示城市夜景的图片,引导孩子们猜测这些地方的名字。
然后通过这些地方的提示,带领孩子们认识城市地标。
第二部分:亲身体验。
老师可以带领孩子们外出夜游城市,亲身感受城市的夜晚生活,观察城市地标建筑。
在观看时,老师可以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历史背景和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建筑。
第三部分:总结归纳。
回到教室后,老师可以请孩子们简单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城市地标建筑,并在黑板上列出来。
通过给出问题的方式,让孩子们从中总结出关于城市地标建筑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第四部分:巩固练习。
老师可以通过让孩子们就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答题或作文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和加深记忆。
二、实际操作在进行这个《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第一。
在带领孩子们外出夜游城市时,要注意交通安全,防止孩子们走散,并与孩子们保持沟通。
2、精心策划。
老师要提前调查好游览路线和景点,并制定好完整的教案,以便在出游时能够顺利进行。
3、注重实际效果。
在京城市地标建筑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孩子们的实际体验和感受,注重与实际生活的结合,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地标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4、适时调整。
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老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案,根据情况作出合理的决策。
三、教学目的1、增强文化素养:通过《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的学习,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城市中的地标建筑,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了解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3)分析并欣赏作者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描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
(2)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景观描述。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3)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描绘夜景的想象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
2.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和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曼哈顿或城市夜景的了解和感受。
2. 朗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3)学生讨论并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分析与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
(2)学生欣赏作者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描绘,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夜景图片,尝试用文字描绘出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2. 学生回家后,与家长分享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体会,增进家长对学生的学习了解和支持。
六、教学延伸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感受。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形式的表达(如口头报告、PPT展示、表演等),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理解和感受。
了解城市夜生活——《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了解城市夜生活——《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一、教案概述《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是一套旨在通过夜景导游的方式,带领大家了解城市夜生活的教案。
在此教案中,我们将学习如何在夜晚走出家门,来到城市的街头,感受那些丰富多彩的夜晚风景。
我们将学习一些关于夜市、夜景、夜间建筑等的知识,并学习如何欣赏城市的夜景。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带领我们领略城市丰富多彩的夜生活。
二、教案重点1、了解城市夜生活夜生活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夜市、夜景、夜生活建筑等,让大家对城市夜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
夜市是一个特别的场所,夜市中的美食、手工艺品和游戏等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
夜景是城市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了解不同城市的夜景将带给我们不一样的震撼和感受。
夜生活建筑是城市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的灯光和风格都会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2、鉴赏城市夜景城市夜景是城市优美景观之一,通过学习夜景的构成元素、夜景的设计理念,我们能够更好的欣赏和鉴赏城市夜景,同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不同城市的文化内涵。
在教案中,我们将通过欣赏城市的夜景,学习如何欣赏夜景的美、欣赏城市文化和历史。
3、感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通过学习夜市、夜景和夜生活建筑,我们将感受到来自城市的独特魅力。
在城市夜生活中,我们可以放松心情,体验不一样的文化和氛围。
在夜市中品尝各种美食,欣赏街头表演,逛逛小摊,这些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城市的欢乐和活力。
三、教案实践在学习了理论知识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来感受和了解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我们可以选择一个城市的夜市,走在街头,品尝当地美食、购买特色手工艺品和逛逛小摊。
我们还可以参观那些夜间亮丽的建筑,感受不同的夜景风情。
还有,我们可以听一听街头的音乐,甚至加入街头团体,开启一场难忘的城市夜生活之旅。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记得保持安全,遵守当地规定和守法意识,保护环境和文化遗产。
四、结语夜生活是城市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能够让大家更好的了解和感受城市夜生活的魅力。
一篇不宜编入教材的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批评

一篇不宜编入教材的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批评
周武中
【期刊名称】《师道·情智》
【年(卷),期】2003(000)011
【摘要】@@ 翻开新一版的教材,出自现代著名女作家丁玲之手的<曼哈顿街头夜景>一文还是赫然在目,积两番试教此文的思考及经验,实在是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总页数】1页(P26)
【作者】周武中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r——例谈指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 [J], 吴忠豪
2.从“这一篇”到“教材中的这一篇”--阅读策略单元老课文如何新教 [J], 曾晓洁;田地
3.谈谈《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反衬 [J], 张静云
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团队合作学习2.2课文分组法突破老师的“一言堂”。
在学期初,老师挑选出2-3篇课文,将学生分为6-8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布置任务:每个小组将负责本学期一篇课文的讲解,2-3个小组准备的是同一篇课文,给每个小组2-3周的时间准备,在准备期间,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共同 [J], 魏星星
5.以景衬情突现主体——读《曼哈顿街头夜景》 [J], 木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曼哈顿街头夜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奥森·巴里及其作品的特点,能够欣赏并分析现代派绘画的风格。
1.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掌握欣赏现代派绘画的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增强审美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掌握《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作者、作品特点及现代派绘画的风格。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现代派绘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作者奥森·巴里的生平和作品,准备相关的现代派绘画资料,如作品图片、视频等。
3.2 学生准备:预习《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相关内容,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基本信息。
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作品欣赏让学生观察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等特点,探讨作者的表现手法。
4.3 作品分析介绍作者奥森·巴里的生平和作品特点,讲解现代派绘画的风格,让学生了解作品背后的艺术价值。
4.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对作品的看法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和评价作品。
4.5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搜集其他现代派绘画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作业内容让学生搜集其他现代派绘画作品,了解作品作者及其风格,分析作品的特点,写一篇观后感。
5.2 作业要求5.3 提交时间作业请在下一节课前提交。
6.1 评价目标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的评估,了解学生对《曼哈顿街头夜景》及其现代派绘画风格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浙教版语文七年级下《曼哈顿街头夜景》ppt课件1

• •
•
6. 行人如流水在他身邊淌過,閃爍的燈光在他身前掠過。(作者在前句用 了比喻. (行人如流水在他身邊淌過) )
7. 讓他獨自在這街頭,在鮮艷的色彩中塗上灰色的一筆(作者表示在這個 繁榮的城市中, 也有這麼有一個老人是沒人關懷的)
8. 在這裏,他比不上一盞街燈;比不上櫥窗裏的一個仿古花瓶;比不上 在壁上的一幅亂塗的油畫;比不上掠身而過的一身紫色的衣裙;比不上 眼上的藍圈、血似 的紅唇;更比不上牽在女士們手中的那條小狗。 (作者用了排比句)
疑難排解-各段大意
• 1. 鋥: 器物等經過擦磨或整理後閃光耀眼:亮。光明 亮 <音:撑>( 第一段第七行) • 2. 巍峨: 高大聳立的樣子 <音:危俄> (第一段第八行) • 3. 掩映: 遮蔽、掩蔽 ; 若隱若現<音:奄影> (第一段第九行) • 4. 通衢大道: 通往四面八方的交通要道<衢音: 渠 > (第 一段第十行) • 5. 傴僂: 駝背 <音:瘀呂> (第二段第一行) • 6. 淌: 流下﹑流出 <音:倘> (第二段第二行) • 7. 漠然: 寂靜無聲 ; 不關心或不相關 <漠音:莫> (第二段 第三行) • 8. 木然 : 形容一時痴呆,不知所措的樣子 (第二段第四行) • 9. 一縷: 一絲 <縷音:柳> (第二段第十五行)
問題討論
• 1.就作者的文筆描述,你們認為香港的景 色與曼哈頓的景色一樣嗎?為什麼? • 2.如果你看見一位窮人,像丁玲描述的那 位老人一樣,你又會怎樣看他呢?
9. 他甚麼都不能比,他只在一幅俗氣的風景畫裏留下一筆不顯眼的灰色 和令人思索的一縷冷漠和淒涼 。 (形容老人的慘況)
10. 是回味那往昔榮華,詛咒今天的滿腹憂愁,還是在追想那如煙似霧 歡樂,重溫那香甜的春夢? (作者用了反問句,讓讀者自己思考答案)
走进纽约《走进纽约》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8篇)

走进纽约《走进纽约》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8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细致的小编为家人们整编的《走进纽约》课堂教学教案详细版【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版)《走进纽约》篇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及多种修辞手法。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3、了解作者观察事物的角度,掌握本文全方位、立体感地描写方法重点:掌握本文富有特色的语言风格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物质文明的挑战下如何固守传统的问题教具:准备反映纽约丰富的物质文明和高节奏生活的幻灯。
教程:一、导入课文1.师:大家对于纽约的认识有多少呢?2.师:一个生于黄土高坡,聆听着高亢粗放的信天游,走在高原纵横交错的。
沟沟壑壑的人,有一天置身于地球另一边,置身于美国的一大城市——纽约的摩天大楼之中,看着这座商业帝国,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景象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带着这种好奇,让我们“走进纽约”,走进刘成章感受到的纽约。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1.师:纽约是美国一大城市,世界金融、商业、贸易、文化中心之一,联合国总部所在地,位于美国东北部哈得孙河注入大西洋的河口。
……作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纽约充满生机和活力,生活节奏快速异常,同时也存在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的一面。
(播放幻灯)请大家朗诵课文,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2.请学生讲一讲自己读完这篇游记的初步感受,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质文明的两面性。
三、分析作者观察的角度,掌握其描写景物的不同方法1.师:作者分别从仰视、俯视、平视三个角度对景物进行了描写,请大家阅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2.师: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呢?提示:便于全方位、立体地层示纽约市的面貌。
3.师:作者描写景物时采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两种方法,如第1段中写纽约的高楼大厦,'人走在阴森森的峡谷中……也映照出朵朵白云'是静态描写。
第4段写纽约市的交通状况,'乘电梯耳膜受着强压,……尽可以坐在街心岛上享受免费按摩'则是动态描写。
《城市的夜晚》教案

《城市的夜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城市夜晚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学习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提高学生的英语词汇量。
3. 培养学生用英语描述城市夜晚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城市夜晚的景象描述。
2. 学习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
3. 进行城市夜晚的场景模拟对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城市夜晚的景象描述,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
2. 难点:用英语描述城市夜晚的细节,进行场景模拟对话。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城市夜晚的景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2. 词汇教学法:通过词汇卡片、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
3. 情景教学法:创设城市夜晚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对话。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城市夜晚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2. 准备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卡片。
3. 准备城市夜晚的场景道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城市夜晚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城市夜晚的景象。
2. 新课内容:介绍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让学生通过词汇卡片学习。
3.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城市夜晚的场景模拟对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城市夜晚景象。
2. 让学生复习城市夜晚的相关词汇,进行词汇接龙游戏。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绘制城市夜晚景象的创意和词汇接龙游戏的表现。
十、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夜晚的实地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城市夜晚的景象。
2. 举办城市夜晚的主题英语角,让学生自由讨论城市夜晚的话题。
十一、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导入城市夜晚的主题,学习相关词汇。
2. 第二课时:进行城市夜晚的场景模拟对话。
3. 第三课时:作业布置与评价。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曼哈顿街头夜景》教案浙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培养学生对城市夜景的欣赏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曼哈顿街头夜景》是一篇描述美国纽约曼哈顿街头夜景的短文。
文中描绘了街头夜晚的繁华景象,包括霓虹灯、高楼大厦和行人等。
2.2 词汇和短语:霓虹灯(neon lights)、高楼大厦(skyscrapers)、行人(pedestrians)、繁忙(busy)、灿烂(brilliant)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纽约曼哈顿的夜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3.3 词汇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新词汇,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词汇。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4.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口语表达和表演。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写作作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夜景的短文。
5.2 扩展阅读作业:学生可以选择阅读其他关于纽约或城市夜景的文章,扩展自己的阅读视野。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表演等。
6.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写作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等。
7.2 改进措施: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提出改进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探索城市夜景——《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探索城市夜景——《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
近日,笔者通过了解和体验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深刻感受到城市夜景的魅力。
这个教案主要是针对中学生的,旨在通过活动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城市夜景的多彩与艺术,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个教案的内容。
一、教案简介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是一门综合性课程,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该教案更注重实践和体验。
教案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对城市夜景的观察和表现能力,让他们在欣赏城市夜景的同时,也能从中寻找到设计的点滴之处,体会到设计的魅力。
教案的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街道夜景、拍摄表达、画面设计以及分享交流等多个环节,旨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城市夜景艺术的独特魅力。
二、教案实践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的实践部分,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和体验来完成,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观察街道夜景在实践的第一个环节,学生需要走出校门,在城市夜幕中寻找到美丽的街道夜景。
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观察街道上的灯光、建筑物、人行道等各种元素,同时也需要尝试记录下来自己的感受。
2、拍摄表达这个环节是整个教案的重点部分,学生需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手机或相机,对所观察到的街道夜景进行拍摄。
在拍摄过程中,学生需要尽可能地把握好光影和色调,多角度地捕捉到街道夜景的魅力。
拍摄完成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筛选和编辑,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画面设计在完成了拍摄和编辑之后,学生需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合成和排版,利用设计软件进行画面的处理和设计,要求画面简洁大方、布局合理,让人感受到整张画面的美感和设计感。
同时,学生也需要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标注和描述,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意点滴。
4、分享交流最后一个环节是分享和交流,学生需要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同时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和感受,也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流设计心得。
三、教案效果多彩的街道夜景教案的实践效果良好,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对城市夜景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曼哈顿街头夜景》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熟悉描写曼哈顿街头夜景的两幅画面,理解运用对比手法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2、归纳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及难点]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中心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读读、议议、讲讲[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由2月9日报纸上报道英国莫克姆海滩遇难的中国人谈起。
许多人为了出国淘金,即使梦断异国他乡,也是不惜一切手段出国,然而著名作家丁玲在80年代到美国纽约考察,参观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
”为什么那么多人想方设法出国淘金,而作家却无心在那里久留呢?我们今天就来跟随丁玲去看看《曼哈顿街头夜景》吧。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1)学生根据课文注释②和有关资料,筛选几条有价值的信息。
(2)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认定哪些词语值得注意,讨论明确。
陡峻(dǒu jùn) 通衢(qú) 大亨(hēng) 伛偻(yǔlǚ) 诅咒(zǔzhòu)2、初步感知:(1)提问:这篇课文主要描绘曼哈顿街头哪两幅画面,学生讨论后明确:夜景、老人;(2)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街头的夜景,要求学生听第一段录音后用一个最能体现街头夜景特征的词语填空,学生听录音后讨论回答,明确:繁华。
三、品味语言(1)提问:课文在描绘繁华夜景时,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回答:高楼、街灯、汽车、商店橱窗、行人追问:这些景物分别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学生讨论明确:建筑、交通、商店装饰、行人等方面。
(2)既然曼哈顿这么繁华,作者又从这几个方面极力描绘繁华夜景,可作者为何无心在这里久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讨论后回答)明确:曼哈顿是大亨们的天下,有些人可以荣华富贵,更多的人逃不脱穷愁的命运,这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过了今天却不知明天是怎样的。
追问: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话形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感受吗?学生讨论明确:他们走在通衢的大道上,却似在险峻的山路上爬行,步步泥泞。
(3)讨论:这句话在文中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学生讨论明确: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相互倾轧,唯利是图,处处都有危险。
(4)小结:正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哪怕是百万富翁,也随时有可能沦为街头乞丐,你看文中街角的老人就是一个例证。
(5)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段,其余思考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老人的处境。
教师板书:街角的老人。
学生朗读课文。
(6)学生朗读后讨论回答明确:凄凉。
(7)提问: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老人的凄凉的?学生找出有关语句:伛偻着腰,半闭着眼睛,他对周围是漠然的,行人对他更漠然,他比不上……比不上……等。
(8)以上的这些语句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老人的凄凉的?学生讨论后明确:是从神态、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及作者对过去生活的各种想象等三个方面来描述的。
(9)追问:在作者对他过去生活的各种想像描绘是采用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后明确:对比、排比。
把老人的过去与现在形成对比,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动荡不安的现象“浓缩”到这位老人身上,更能揭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阴暗,突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最后学生齐读这几句,完成整体感知。
)四、问题探究(学生合作探究)(1)既然老人已沦为街头乞丐,在繁华街头,面对流水般的行人,他为何对周围表现出这么漠然?我们周围有这样的乞丐吗?你认为我们这里的乞丐与老人一样吗?试说明理由。
(2)由此可见,作者面对繁华的夜景,表现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试从文中找出一句最能体现作者这种情感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由此总结课文)(3)学生讨论归纳中心思想:作者通过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老人的对比,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阴暗的一面。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作者通过描绘曼哈顿街头繁华夜景和街角凄凉的老人,无情的鞭达了畸形发展,冷漠无情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她在参观游览了曼哈顿街头夜景后,才会发出“别了,曼哈顿,我实在无心在这里久留”的感叹和愤慨,表现了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憎恨。
六、能力迁移拓展(1)课外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再次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2)完成课后练习二、四附1:板书设计街头繁华的夜景对比揭露社会阴暗街角凄凉的老人附2:一、阅读有关资料预习课文丁玲,原名蒋伟,别名丁冰之,湖南临澧县人。
出身于没落豪门世家,幼年丧父,受母亲民主主义思想影响,中学时代受五四运动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意识。
1927年起开始文学创作。
《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是她的早期代表作。
1928年春到上海,与胡也频、沈从文组织“红黑社”,创办《红黑》与《人间》杂志。
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次年,主编左联机关刊物《北斗》杂志。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3年在上海被国民党特务秘密绑架,随即押到南京囚禁三年多,1936年秋,逃离南京到达陕北延安。
1946年至1948年到河北怀来、涿鹿等县农村参加土改运动,完成优秀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的创作。
这是丁玲最成功的代表作,荣获1951年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并被译成十余种外文。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多次出国访问,先后出版了《丁玲选集》《丁玲短篇小说集》等。
《曼哈顿街头夜景》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丁玲于1981年11月参观美国曼哈顿街头夜景的见闻录。
1、请你从上面的有关资料中,结合课文注释,筛选出较有价值几条信息?2、你认为课文《曼哈顿街头夜景》中哪些词语应该值得注意?3、作者在描绘曼哈顿街头的繁华夜景时,为何还要写街角一个神情木然的老人?二、拓展迁移:阅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探讨文后几道思考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刚刚够生活罢了。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开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
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一到那里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这封信使我们家里人深切感动。
于勒,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一位船长又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一所大店铺,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
我身体很好。
买卖也好。
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
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
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于是每星期日,一看见大轮船喷着黑烟从天边驶过来,父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那时候大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手帕喊着:“喂!菲利普!”对于叔叔回国这桩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我不敢肯定父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行了商谈。
我大姐那时二十八岁,二姐二十六岁。
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
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
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行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一次。
哲尔赛岛是穷人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
这个小岛是属英国管的。
路并不远,乘小轮船渡过海,便到了。
因此,一个法国人只要航行两个小时,就可以到一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
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
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
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在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
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
”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
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
我也端祥了一下那个人。
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
我看出她在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