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养生
儒家道家释家养生
各家养生养生,又称摄生;养,即保养、调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儒家养生:儒家的养生妙处在于能精则精,不能精则安贫乐道;心境的安宁与舒适才是最重要的;论语·述而篇中说:“饭蔬食,饮水,曲胧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还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孟子云:“孟子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儒家的养生在吃和男女之事上有很多论述;论语·乡党第十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蝎,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用白话文说就是,不因为东西很精细就吃的特饱;饭久了味道就会变,鱼肉放久就会腐败,这样的饭菜就不要吃;饭菜的颜色变了不要吃,味道变了不要吃;没有煮熟不吃,不是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吃东西;不是用正规的方法割的肉不吃;调味品没放对吃;肉虽然很多,但是不能吃的肉比吃的饭还多,不能把肉当饭吃;饮酒要适量,不闹事,不违法;论语·乡党第十并载有“食不语,寝不言”;吃饭不说话,睡觉前不聊天;吃饭说话一来容易噎着,食物容易进入气管;二来,说话时不能好好咀嚼,影响消化;睡前谈心容易造成失明,影响睡眠质量;在男女方面,孔子曾经说道:“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古人结婚早,其时身体尚未长成,“血气未定”,儒家认为暂时应戒色,是较为明智的,很符合现代20~22岁后结婚的科学原则;但并不讲中年、老年戒色,并讲“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也是正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禁欲会损害健康,适度性生活有益心神;老年人虽身体渐衰,一年数次性生活也更有益于其健康;在两性方面,儒家觉得性是人正常的需求讲究节制,既不过度、也不完全的否认;承认性的合理性;道家讲究男女之间的交合是阴阳调和的手段,并认为通过一定的技巧能通过此长生,古往今来有道家很多在房中术方面的着作;释家即佛家认为性是人的罪过,多少罪业因此而起,因此释家对此退避三舍;不过也有些大儒对性不是太感冒,朱熹就说:“存天理,灭人欲;”相比各家而言,儒家对性不戒除、不鼓吹的中庸态度,于健康最为合理;对性命而言,儒家为讲究的是对心性的修炼;儒家经典孟子·尽心上有这样的阐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侯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的意思是,能够充分扩展善良本心的人,就是懂得人的本性之人;’懂得人的本性,就懂得了人的天命;保持人的本心,培养人的本性,这就是我用来对待天命的方法;因此不管命短命长,我都将矢志不移,修养身心以等待天命的降临,这就是我安身立命的方法;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既积极、又豁达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养生之道;孟子还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和它的培养方法,按照孟子自己的说法,就是其气至大至刚,平时需要用正义去培养它而不加伤害,并且一与义和道配合在一起,如果脱离了义和道,那就没有力量;所以说,“浩然之气”是由平时正义行为的积累而产生的,并不是靠一时突击的正义行为所能取得的;如果做了有愧于心的事,那么其气就疲软;毫无疑问,这种“浩然之气”,既包含了儒家平时所积极倡导的正义之气,同时也包含了人身的真元之气;道家养生从古至今,就有“医道同源”,“医道通仙道”之说;中华道家认为:“未学道,先学医”,意思是说,想要学习修道,首先必须以医学作为基础;因为从事丹法修炼,应当明白人体内部的经脉穴窍、气血运行、脏腑生理、阴阳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炼;中华道家历史上出现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医;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孙思邀、南宋的马丹阳、明代的张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道家的起源来源于老子和庄子的思想;老子的道囊括天下的所有的一切,“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庄子的学说继承老子的思想,史记·庄子传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道家之言;”庄子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他把“道”和“仙”二者合为一体,将得道成仙的人称为“真人”,并民描述了真人的种种超凡形象,成为后世修炼家所追求的“仙道合一”的神仙境界;此外,庄子书中多处提到了道家的修炼功夫,如大宗师篇中说:“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书中所谈踵息、心斋、坐忘、听息、守一、缘督、导引等修真方术,为后世道家修炼法之圭桌;道家的人修炼以后天之道为本,修证老子所云的先天“大道”,改“无为”为有所为,态度上更积极一些;它以长生久视、得道成真为最高追求境界;养生调摄,指中华道家在口常生活之中所奉行的修身之道,大概包括立身处世、四时调摄、茶汤饮食、房事宜忌、情志调节等内容;颐身集·摄生消息论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悉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肝木味酸,木能胜土,土属脾主甘;当春之时,食味宜减酸益肝,以养脾杰;……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掳滞怀,以畅生杰;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羔弱骨疏,风冷易伤滕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可见其对于季节、饮食调摄的讲究,是非常的细致;丘处机有四句重要的道家养生口诀,为:“避风如避箭,避色如避乱,加减逐时衣,少吃中后饭注:即午后三至五点钟;”明代,百岁道人冷谦在修龄要旨·起居调摄中讲述养生之道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注:与陈传祖师所传“先醒目后醒心”相左,各存其说可也,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以睛左旋右转各九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却除风火;披衣起坐,叩齿集神,次鸣天鼓;依呵、呼、咽、吹、嘘、嘻六字诀,吐浊吸清,按五行相生顺序而行一周,散夜来蕴积邪气;随便导引,或进功夫;徐徐栉沐,饮食调和;面宜多搓,发宜多梳,目宜常运,耳宜常凝,齿宜常叩,口宜常闭,津宜常咽,气宜常提,心宜常静,神宜常存,背宜常暖,腹宜常摩,胸宜常护,囊宜常裹,言语宜常简默,皮肤宜常干沐;食饱徐行,摩脐擦背,使食下舒,方可就坐;饱食发痔,食后曲身而坐,必病中满;怒后勿食,食后勿怒;身体常欲小劳,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运动故也;勿得久劳,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杰,久视伤神,久听伤精;忍小便膝冷成淋,忍大便乃成气滞;着湿衣汗衣,令人生疮;夜膳勿饱,饮酒勿醉,醉后勿饮冷,饱余勿便卧;头勿向北卧,头边勿安火炉;切忌子后行房,阳方生而顿灭之,一度伤于百度;大怒交合,成痈疽,疲劳入房,虚损少子;触犯阴阳禁忌,不惟父母受伤,生子亦不仁不孝;临睡时调息咽津,叩齿鸣天鼓,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脚直而伸;昼夜起卧,乐在其中矣;”讲到一日起居及注意事项,备极细致,看后令人耳目一新,颇可借鉴;其中也参考了甚多中医学养生知识,如背宜常暖、久行伤筋等等,可见道家养生也是兼容并蓄的;南齐,陶弘景所撰养性延命录·御女损益篇第六中,论及房事宜忌说:“道以精为宝,施之则生人,留之则生身;生身则求度在仙位,生人则功遂而身退;功遂而身退则陷欲以为剧,何况妄施而废弃损不觉多,故疲劳而命坠;天地有阴阳,阴阳人所贵,贵之合于道,但当慎无费;彭祖曰: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色使目盲,声使耳聋,味使口爽;苟能节宣其道,适抑扬其通塞者,可以增寿;一日之忌,暮食无饱;一月之忌,暮饮无醉;一岁之忌,暮须远内,养之不复;终身之忌,暮须护杰;采女问彭祖曰:人年六十,当闭精守一,为可尔否彭祖日:不然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若念真正无可思而大佳,然而万无一焉;有强欲闭之,难持易失,使人漏精尿浊,以致鬼交之病;”这篇是告诫人们不要依赖房事获得快乐;能不动欲最好,更不要给自己创造动欲的条件;一旦动欲,“强欲闭之”反而生病,所以减少动欲因素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还讲到色、声、味使人迷失本性,不利保守元气;这与释家所倡的,色、声、味使人蒙蔽了一与生俱有的“真性”,使历劫不绝,有异曲同工之妙;道家在养生调摄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歌诀,早己和中华民俗文化融合在一起,千年流传,广为人知;如“祸从口出,病从口入”、“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得之不喜,失之不忧”、“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诸恶莫做,众善奉行;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等等,都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养心之道养心,乃道家养生之旨;如“致虚极,守静笃”功夫,即为养心之道之格言;玄中子也言:“养生之旨,以养心为本;乃:偏颇之心,养之使其正;邪恶之心,养之使其善;浮动之心,养之使其静;虚伪之心,养之使其真;贪婪之心,养之使其公;奸诈之心,养之使其良;”善养生者,修养人之公正、善良、真实、安静,心必泰然,行必光明;庄子曰:“用心若镜,应物不伤”;心正则心明,心明则心安,心安则益寿;养生之道,求乎增寿延年,此可谓达;养性之道道家养生之法,其本在于养性;道教南北二宗之祖吕洞宾曰:“练命必先炼性,练精、练气、练神,均以此为枢机”;道家的养性之要,求之于静与定;性命双修,乃以养性为首;养性与养生,益养与延命,乃相依相成;玄中子言:“养生之本,以养性为首;乃:节房事而养性,养之在精;忍怒怨而养性,养之在气;顺百事而养性,养之在神;绝忧虑而养性,养之在心;劳筋骨而养性,养之在形;修品德而养性,养之在命;”善养生者,修养人之精、气、神、心、形、命,其心必安,身必健,养性而至“清静无为”之境,寿可增矣;养神之道养神之道养神,为道家养生之要;中医也很重视这一点,如黄帝内经云:“太上养神,其次养形;”道家的养神功夫,基于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阶梯渐进;生神经云:“身心并一,则为真神”;所以,养神是身心合一的境界;形神相依,而致心神相交,是道家养生法的境界追求;生命之贵在于神,神兴则生命的活力旺,神衰则生命的活力弱;所以,养生所贵者在乎养神;玄中子言:“养生之要养神为贵;乃:保全精力,养神之本;和顺气息,养神之基;修养性情,养神之源;端正心地,养神之根;节制七情,养神之道;强健体魄,养神之法;”道家之“清静无为”,乃先清其心,寡其欲,而后能静其神,安其形,固其精,养其气;善于养神者,应习气凝神;若养之有素,心神凝一,养生增寿之益,必然孕育其中;中华道家修炼,源远流长;据庄子载传自“轩辕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经过了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从中华道家到道教,虽其形式有所变异,其修道内涵却沿袭相传,经过历代修炼人士的实修实证,不断完善其学说,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华道家修炼学;释家养身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摆脱现世苦海为中心,现实个体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这就决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可能崇尚长寿;但是,佛家的某些教义与修行方法,客观上却具有不同程度的养生意义与价值,而且综观古今,佛界长寿之士不乏其人;佛家养生主要体现在以戒、定、慧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禅定之学与气功的养生之道多有相类似,故最具养生意义与价值,也对中国传统气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修禅是释家修佛的法门,修禅的过程是对心、对性的修炼,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大自在;但是同时也能产生很好的养身效果;佛教节俭自足,僧侣们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粮食和蔬菜,以自给自足;佛教中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规矩,实践证明人体一定的劳动量对于增加血液循环,降低血脂,疏通脉络很有好处,从而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佛教有衣食具足,闲居静处,息诸劳作,近善行事等有利于养生的行为准则;佛家讲究慈善为本,修行者大都性格温和,心情平静,此乃佛家养心养生的一大重要内容,亦是高僧长寿的原因之一;出家人看破红尘,淡泊名利,在行为情绪上平淡温和,心胸豁达,处事宽容;佛教中的“仁者寿”,是指宅心仁厚,宽于待人会有好的“报应”;长寿之因是仁爱心,承受之缘是心平气和;其实佛教更为强调的是无执着心,若为寿而仁,反不能得寿;这与前述道家所持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思想如出一辙;修习禅法之人,应该对五事进行良好的调节;调五事即调节饮食、调整睡眠、调身、调息、调心;1.调节饮食;饮食与养生关系非常密切;坐禅之人应该保证适量的饮食;2.调整睡眠;坐禅者不应贪睡,应适量减少睡眠时间,以使神清气和,心念明净;因为睡眠中无法持心,凡念妄动,不利修行;而禅定时渐达物我两忘之境,其蓄精复气之功远胜于睡眠;当然,高僧大德,已达睡亦为禅,似睡似禅,无所拘泥;佛门十戒,本为拂尘埃以明心性之用,若无尘无镜,十戒亦为空,无所谓拘不拘守;3.调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确的禅定姿势;修习禅定可以采用坐、立、行、卧等多种姿势,而佛教界修禅者,主要以坐姿为主,因而常被称为坐禅;4.调息;佛教认为,生命在呼吸间,呼吸与心念相互影响,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若呼吸不调,心念则必然不调;要想调心,则必先调整呼吸;5.调心:调心是修禅的主要法则,贯彻于修禅的始终;坐禅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从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归于统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现象向健康更进一步发展;抱着一种平静的态度,是与注意的分散作斗争的唯一方法;同时心理既安宁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体气和平,祛病延年;佛家认为人的情绪波动和无穷思虑,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对生理机体有所干扰,所以要参禅打坐,以常静虑,力求清净,排除杂念,安定情绪;通过静坐使阴阳平衡,经络疏通,气血顺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其次参禅打坐身躯不动,如龟如鹤,减低人体的新陈代谢,在客观上减低人体运动消耗,从而延长了人的寿命;前面提到不宜挨着饿坐禅,但又不能吃得过多;中国古代总结出来:“长寿之道,在龄养生;养生之本,在龄饮食;饮食之要,在放节食;”一般寺院行堂吃饭都是给三分之一饭量的饭,佛家寓意在于吃饭不要吃饱;很多科学家做过实验,人吃饱后会分泌出一种液体,使人加快衰老;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古人的意思恐怕首先在于少吃;作为非佛教居士,吃饭吃6成饱最为合适;晚上不吃主食,只喝一些粥;素食与养生素食斋饭是佛教长寿的秘诀之一;素食是我国汉代大乘佛教的独特产物,并非全世界佛教都需遵循的一条饮食规定;我国佛教终生素食,忌荤戒腥,只吃五谷,豆类、蘑菇、蔬菜等;从现代营养学角度来说,佛教的斋饭完全能满足人体需要其生活环境清静,无大的消耗事项;素食的不良物富集量也远较荤食为低,人体更容易将有害物排出,不容易生脂褐斑老年斑和痴呆病;结语从以上儒、道、释三家的养生学介绍来看,里面有不少中医养生学的影子,四家应该是互相参析的结果,不能简单的说谁发源于谁;但从养心修性方面看,中医受儒、道二家的影响很深远,尤其是道家;释家虽然博大精深,但其违拗人之本性,连长生不老都被其弃如敝履,故意图深入揣摩学习者极少;金玉深埋,光芒暗淡,曲高和寡,影响反弱;人之生病,生于欲望;欲生、欲乐、欲人钦敬,故烦恼生而为众病之由,弃守则为疗病金丹;舍得,舍而后能够得;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心,应不在于针药技巧,而在于研究如何减淡人名利之心,如何让人知足常乐;世间的道理千万,每条都能到达那真正的自我与清净;。
佛家养生百字诀.
4、改善性冷淡很多女性面对高压的生活节奏,或者因为自身饮食结构或生活习惯不合理,导致性冷淡。这样不但自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还影响夫妻感情,容易导致家庭不稳。三阴交是一个大补穴,能补气补血,提升女人的性欲,让女人逃离性冷淡,重温浪漫人生。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按揉三阴交,提升性欲的效果最好。坚持一个月,定能收到你想要的效果。
女人常揉三阴交,保你终身不变老
常揉三阴交,终身不变老如果你的父母给你存了一笔几千万的财产,你却不知道用。还每天到处借钱,过得穷困潦倒,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情呀?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很多人,花了大把的时间和金钱,却眼睁睁的看衰老爬上自己的脸庞和身体。内心充满了愤怒、失望、怅惘……
法师归纳劳身不劳心的要诀是:“负丈夫之气,抱小儿之心”。即在现实生活中,勇于承担责任,直面现实,佛家讲求因果,无论悲或喜,都是自己种下的种子,对市井市民来说,在个人心境上,应保持童真,遇事包容,不要斤斤计较,损人利己。
六榕寺每年接待宾客100万人以上,身为住持,法量法师平日事务繁忙,在常人看来俗务与修行似有矛盾,但法师说得好:“没有什么是‘俗务’,在我看来,一切大小事物都是修行。”每天早上,法师都会“坐禅”一炷香的时间用以调整心境。
其实,三阴交穴就是我们的父母留给我们的巨额财产。可以帮助我们维持年轻,延缓衰老,推迟更年期,保证女人的魅力。三阴交穴在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三寸处(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三阴交对女人、对人体究竟有什么神奇作用呢?
1、保养子宫和卵巢人体的任脉、督脉、冲脉这三条经脉的经气都同起于胞宫(子宫和卵巢)。其中,任脉主管人体全身之血,督脉主管人体全身之气,冲脉是所有经脉的主管。每天晚上5点—7点,肾经当令之时,用力按揉每条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左右,能保养子宫和卵巢。促进任脉、督脉、冲脉的畅通。女人只要气血畅通,就会面色红润白里透红,睡眠踏实,皮肤和肌肉不垮不松。
佛家健康养生法则
佛家健康养⽣法则 反璞归真,是佛教养⽣思想的精华。
那么具体是怎么养⽣的呢?下⾯店铺马上就告诉⼤家佛家养⽣思想,喜欢养⽣的朋友值得⼀看哦。
佛家养⽣理念 佛家养⽣法是以智慧作真实的观照,然後直接应⽤於⽣命本质的回归与⽣活极乐的体现。
因此,佛教⾃始⾄终都洋溢著⽣命的热爱。
为了解脱⾝⼼疾患与痛苦,⽣死⽆常轮转的局限,以及受⼩我意识⽀配的困扰,释迦牟尼佛的⼀⽣,都以⾃⼰所彻悟的宇宙⼈⽣的真理,⽽从事教化的伟⼤事业,期使弟⼦们超越烦恼⽣死,达到涅盘的彼岸。
因此,在烦恼的根除,业障的净化,⾝体的调治,⾏为的规范,思想的修养,⼼地的智慧,平等的光明,以及利世的慈悲⽅⾯,——均施予⼤众以养护⽣命的真谛。
众⽣的烦恼痛苦,来⾃於⽆知与执著,所以佛家的养⽣关键,在於开智慧、悟真理、破私我的执著,转法理的拘泥,使⼈⼈从根本上显明⼈性中的贞妙之德,开发潜能,使⾝⼼康健,寿命延长。
佛家戒、定、慧三学,是养⽣之道的重要部分,其中戒律⽣活是凡夫符合圣德的道德规范;禅定是⾝⼼平衡舆宁静的修养;智慧是觉悟真理,掌握因果规律,观照⼈⽣实践的根本。
此外如持斋可以慈悲⼈⼼;节⾷能排宿垢以清脏腑;念佛使⼈⼼印佛德;持咒是为清净⾝、⼝、意三业;礼佛可以化我慢健⾝腰;经⾏可以散⾎⽓;赞诵可以畅⼼志;六度可以顺法性、除六弊;四摄可以和众⽣⽽利乐,如此等等皆⽅便中事。
要论佛家养⽣的要妙。
唯有空字妙诀。
「於事⽆⼼,於⼼⽆事」,知万法缘起故空,知本性清净故空,知⾝⼼不⼆故空,知⽣死⼀如故空。
空者⾮空⽆消极之义,⽽是积极向上的光明锐⽓,空是⼤智慧,空是⾦刚王宝剑,空是融摄万有的⼤宝藏,空是⽣⽣不息的⼤⾃然。
因为空故,顺逆不动;因为空故,苦乐不计;因为空故,冤亲平等;因为空故,时空⽆碍;因为空故,⾝⼼⾃在。
由此之故,空是最⾼的⼈⽣修养,佛是空王,寺为空门,如能在⼈⽣路上时时与空相应,则「⽇⽇新⽉⽉新」,则「⽇⽇是好⽇」,则「⽇⾯佛,⽉⾯佛」。
⼈⽣的乐趣,⽣命的价值,尽在空净妙明中包含⽆余。
佛家养生秘笈
佛家养生秘笈佛家养生长寿秘笈一,互为因果,互相影响。
只有“放舍诸缘休息万念”,才能把握身体益寿延年。
以佛教养生观念为主旨,为大家提供了诸多方便易行的佛家养生方法。
相信通过学习佛教养生方法学习佛教徒的养生方法,能够使我们这些健康状况下降亚健康人群的人也可以长寿健康。
二、其次提倡:我佛慈悲,普度众生。
那就是说引人向善,或助人除恶;或救人脱难,或教人养生。
佛教养生最重精神的超脱,唯求心灵的空寂,而淡化形体的存亡,讲究精神的温磐。
佛学认为:有身则有病,有生就有死,祛病的首要是养性,长寿的秘诀是养心。
而养性养心的途径有很多,慈悲行善者可享受精神的快乐,自在随缘者可得到心身的安逸,忍让持戒者可达至情绪的安详,放下安心者可获得心灵的坦然。
精神养心法是佛教养生的真谛。
精神不宁,则百邪侵身。
休息万念:方益寿延年。
三、再次提倡:反璞归真,延年益寿。
这是佛教养生思想的精华,期望养生长寿者,其起居生活、日常饮食所依从的一个重要原则,当是顺其自然。
四、一再提倡:慈悲之心,不可纵欲。
佛家出于慈悲之心,倡导众生对人要有慈悲之心,在生活饮食中不可纵欲,起居宜有规律;不可强求,心须静身常动;不可破戒,食素斋禁荤腥。
用通俗的话讲:这是对人类养生的一个科学的总结。
常言道:病从口入。
平时生活中,人们吃什么,怎样吃,都与生命健康有直接的影响。
暴食则积滞,不洁则生病,无度则成疾。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违反了养生的规律。
五、最后提倡:经常运动,多食蔬菜。
佛教养生秘笈告诉人们:经常运动,多食蔬菜,保持清洁,就是防治疾病的最佳良药,就是颐养天年的最佳选择。
佛教养生秘笈严格地说来,就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养生保健而言,属于佛教修行的边缘效益,并非佛门中人的追求。
然而,佛法修习的具体内容,却让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健康的身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简单地说佛教修行的核心——戒、定、慧,可以使人安定情绪、规范行为、涵养道德、开启智慧。
佛学养生秋季养生秘籍一:莲藕莲藕生吃爽口能清热润肺,熟吃绵口。
浅谈佛教思想中的食疗养生
浅谈佛教思想中的食疗养生我国古代养生家都十分重视饮食的适度,并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饮食养生方法和经验,我觉得其中佛教的饮食养生思想犹为显著。
一.教思想中对于饮食的分类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
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几种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的哲学体系,对饮食与人的健康、修行、传教的关系有着许多独到的研究和规定。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住有生存、安住之义,也就是说,一切众生必需依“食”而得以生存、安定。
佛教从生理和心理的角度将食分为以下几种:1.段食:以色、香、味、触等为体,分段而饮食的。
2.触食:又称乐食。
以精神的感触器官,接触外界之境,产生喜乐作用,而不觉饥饿。
如棋迷下棋时,下到入迷,不吃饭亦不觉饥饿。
3.思食:又称意念食。
人们通过求生的顽强意志力可以维持生命。
4.识食:识是精神的主体。
识的活动,能缔造众生未来的高低层次的生命载体。
因此,识称为食。
5.念食:修行人忆念出世间善法,恒常不忘,能养育增长一切善根。
6.法喜食:修行人闻法欢喜,能增长道业,养育法身慧命。
7.禅悦食:修行人得禅定力,禅悦充满,能滋养修道品级。
8.願食:修行人发大誓願,常修万行,普度众生,长养无上菩提道种。
9.解脱食:修行人解脱种种惑业,不受生死逼迫,得大自在。
以上段、触、思、识四食,为世间食。
又,段食仅限于欲界众生,其余的触、思、识三食则通于三界。
再者,由于凡圣迷悟不同,因此,对上述四食也有区别。
欲界凡夫以不净住食;色界、无色界众生以净不净住食;声闻、缘觉以清净住食。
诸佛菩萨以示现住食。
念、法喜、禅悦、願、解脱五食为出世间食,它们能养育法身慧命。
单就满足生理需求的段食来说,佛教也是非常重视的,因此我们常可听见“法轮未转,食轮先转”、“身安则道隆”等说法。
佛教养身
千百年来,佛教的高僧大德在用禅定进行养生和治疗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以隋代智者大师的论述最为系统、精辟。
他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说:“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则四百四病自然除瘥。
”他总结有九种方法:1、系心脐中像豆子那么大,能治诸病,也能发生诸禅,因为息从脐出,还入至脐。
又人托胎之时,带系在脐,是肠胃的根源。
2、诸如上气胸满、两胁痛、背臂急、肩井痛、心热懊痛、烦不能食、脐下冷、上热下冷、阴阳不和以及气嗽等,可以用意守丹田的方法治疗。
因为“丹田是气海,能销吞万病”。
如果止心丹田仍觉痛切,可以移心足三里穴。
若还不能止,则可以移心两脚大拇指甲的横纹上,以愈为度。
3、心缘两脚之间,可以治愈头痛、眼睛赤疼、唇口热、疱疹、腹猝痛、两耳聋、颈项强等七种病。
4、经常止心在足,能治一切病。
因为我们平常用脑的时候多,“气强冲腑脏,翻破成病”,心如缘下,则五脏顺而消化力增强,众病自愈。
5、身上有病,一心止于病外,如果没有特殊的障碍,不出三日,都能痊愈。
6、不以病为意,但寂然止住,心意和悦,也能治病。
7、偏用出息,可治肿结沉重、身体枯瘠、痰饮胀满、饮食不消、腹痛下痢等病。
偏用入息,可治憎寒壮热、支节皆痛、身体虚悬、肺闭胀急、呕逆气急等病。
8、吹、呼、嘻、呵、嘘、(口+四)六种息(或作气)治五脏诸病。
六种息与脏腑的关系为“心配属呵肾属吹,脾呼肺(口+四)圣皆知,肝脏热来嘘字至,三焦壅处但言嘻。
”(俗称六字诀)一吹,二呼,三嘻,四呵,五嘘,六哂。
如果肾脏有病,那就在静坐开始的时候,观想肾脏,口中微念‘吹’字;脾胃有病,那就观想脾胃,口中微念‘呼’字;脏腑有病,那就观想脏腑,口中微念‘嘻’字;心脏有病,那就观想心脏,口中微念‘呵’字;肝脏有病,那就观想肝脏,口中微念‘嘘’字;肺脏有病,那就观想肺脏,口中微念‘哂’字。
这六种治病的气,有病的时候,可对症择用一气或数气,无病的时候,可六气兼用。
每次每气可念六遍、十二遍,以至数十遍,随各人的心愿。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
儒家、道家、佛家的养生理念_儒家重视人伦,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张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张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二)道、儒、佛、医思想的共同点: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强调“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是以圣人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不追于既逝之后”。
第二:强调精神摄养“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第三:主张饮食调养提出“老人之食,大抵宜温热、熟软、忌其粗硬生冷”,及“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寿亲养老新书》)的主张;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病理特点的。
第四:提倡顺时奉养老年人要“依四时摄养之方,顺五行休王之气,恭怡奉亲,慎无懈怠”(《寿亲养老新书》)。
故养老大法,必然要依据天和的性质,顺四时变化而摄养,才能老当益壮。
第五:重视起居护养“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
处处为老人提供便利条件,细心护养。
第六:注意药物扶持老年人医药调治应采取“扶持”之法,即用温平、顺气、补虚和中、促进食欲之方来调治,切不可竣补猛泻,这些原则是符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的。
第七:强调房中补益。
“凡觉阳事辄盛,必谨而抑之,不可纵心竭意,以自贼也”,强调不可纵欲。
修佛与养生
饮食与养生养生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我有一个朋友,听说吃姜好,就每天吃姜,还真有毅力,吃了一年之后,住院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位朋友听话只听了一半。
他光听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了,就没听到还有一句“早吃姜,赛人参;晚吃姜,赛砒霜”了。
天天晚上吃姜,就等于吃了一年砒霜,能不住院吗?宋朝的包公,官拜朝廷密使,年高八十八岁,耳聪目明,满面红光,皮肤润泽,精神饱满,健步如飞。
当时宰相贾似道,非常羡慕包公身体如此强健,于是向包公请教养生之术,包公说:“我有一服养生药丸,乃是不传之秘方。
”贾似道再三要求其公开秘方以益众生,包公见贾似道真诚恳切,微笑回答说:“幸亏是我吃了五十多年的养生独睡药丸”。
令满座百官捧腹大笑,真正醒悟到要强健长寿,清心寡欲乃人生养生唯一秘方。
胜于皇帝的任何御制补品。
“小炷留灯悟养生”,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
大家都知道,菜油灯容纳的油有限。
如果灯内留三根灯芯草,则灯炷大而亮;如果留两根,则次之;如果留一根,则灯炷小而光线昏暗。
然而,留三根灯芯草,只能照明一个夜晚;留一根灯芯草,却能照明三个夜晚。
陆游从这个现象悟出了养生之道: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极限,就像菜油灯的油量有燃烧的极限一样。
如果大喜大悲,酗酒纵俗,则如大炷留灯,很快油尽灯干;如果情绪稳定清心节浴,则优小炷留灯,虽不太亮,却可延长照明时间。
这个比喻形象地阐明了养生之道。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一难也;喜怒不除,二难也;声色不去,三难;滋味不去,四难也;神虑精散,五难也。
”如果不能去除这五个方面的追求,必然要影响身体和精神,所以它们是养生的大敌。
儒教是怎样解决养生的这五大难题呢?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派,以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效益对几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渊远流长的儒家养生民俗传统。
儒家的养生学说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上的。
在孔子看来,首先要注意修养心性,搞好精神养生。
因为精神强盛、心理健康可以强化人的生命,使人延年益寿;相反精神萎靡,心理颓废便会带来生命灰败,重则夭寿折亡。
佛家养生100条
佛家养生100条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 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 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 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
佛家、儒家、道家养生的联系与区别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
儒者言性,而佛者见性;儒者劳心,佛者安心;儒者贪著,佛者解脱;儒者有为,佛者无为;儒者分别,佛者平等,儒者治外,佛者治。
(一)儒家、道家、佛家的区别:儒家重视人伦,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千古不朽的功勋;佛家倾心般若,主在自觉的基础上觉他,自度的基础上度他,普度众生,同臻西方极乐世界;道家则崇尚自然,主通过这种修炼,达到长生久世,羽化登仙。
儒家的着眼点在于入世,佛家的着眼点在于出世,道家的着眼点在于加强自身修炼以求长生不死。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佛、道、医、儒、武等诸家中,道教被公认为最擅长于养生。
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被许多封建帝王奉为教条。
1、儒家讲的是敬,道家讲的是静,佛家讲的是净。
2、修身,练气,养心儒家更重视的是修身,道家注重的是练气,佛门主要是养心.养形,养气,养心合而为一.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佛家讲:出世儒家讲:入世道家讲:避世。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列三家之别:儒家讲天理、道家讲论道、佛家讲如法--于凌波居士语。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出世、佛家讲救世。
儒家讲天命、道家讲自然、佛家讲解脱。
儒家如小学、道家如中学、佛家如大学--上人语。
儒家如粮店、道家如药店、佛家如百货商店--南怀瑾先生语。
儒家求君子、道家求逍遥、佛家求自在。
儒家弃小人、道家弃造作、佛家弃烦恼。
儒家表现于礼、道家表现于真、佛家表现于戒。
儒家执于境、道家执于心、佛家心境双亡。
三家虽别,但共同构成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国学3、出世与入世在佛家、道家、儒家和现代人的人生观中均有相关相近的地方,但也有区别。
(1)现代人如果常说:用出世的态度或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
这主要是态度方面的,或者说是世界观与人生观。
就是人生在世,确实要很好地处理出世和入出的关系,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这一问题,才能有正确的答案。
入世,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恩怨、情欲、得失、利害、关系、成败、对错等做为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
佛教养生“十不求”
佛教养生“十不求”
导语:佛家养生讲究无欲无求,不要过分强求一些事情,顺其自然,将心放平,才能真正做到佛家的养生。
佛教养生
一、念身不求无病。
身无病则贪欲乃生。
贪欲生必破戒退道。
知病性空病不能恼。
以病苦为良药。
二、处世不求无难。
世无难则骄奢必起。
骄奢起必欺压一切。
体难本妄难亦奚伤。
以患难为解脱。
三、究心不求无障。
心无障则所学踖等。
学踖等必未得谓得。
解障无根障既自寂。
以障碍为逍遥。
四、立行不求无魔。
行无魔则誓愿不坚。
愿不坚必未证谓证。
究魔无根魔何能娆。
以群魔为法侣。
五、谋事不求易成。
事易成则志存轻慢。
志轻慢必称我有能。
成事随业事不由能。
以事难为安乐。
佛家养生百字诀
佛家养生百字诀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简单朴素,长寿者却比比皆是。
广州六榕寺住持法量法师用一句话概括了佛家的养生之道:养生先养心。
人生胜境平常心来到六榕寺时,法量法师正带领众僧诵经。
整个寺内充满平和悠扬的佛乐,加上处处绿树成荫、游人肃穆,令人顿觉身心清爽。
见到法量法师,记者首先惊讶于他的年轻,法师看上去不过三十出头,体态匀称、面容祥和。
但法师说,他今年三十九岁,出家已近二十年。
法量法师说,佛教看淡生老病死,四大皆空,并不代表否定现实;相反,因为尊重生命,佛教一向有注重养心调身的传统。
佛家认为凡事有因果,各人的身体状况与他的心理状况、生活习惯、客观环境息息相关,调整心态是养生的根本。
佛家主张“万念归一,清心涤虑”、“少欲而知足,知足而长乐”。
“欲望”是与生俱来的,但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感恩,所以要克己而宽以待人。
法量法师认为佛家对克制欲望的五戒———戒杀生、偷盗、淫邪、妄语、迷幻对普通人也有借鉴意义。
戒杀生,可减少残酷之心和对生命威胁的恐惧;戒偷盗,可减少对受到制裁或失去财物的恐惧;淫邪,会对身心、社会、家庭带来危害;戒妄语,才能有诚实正直之心;戒迷幻,才能抵抗心理的空虚和种种诱惑。
睡不超过时食不十分饱法量法师把人比作琴,琴弦绷得太紧会断,太松又弹不出准音,所以要时时调弦。
调好了心弦,身体的弦怎么调?法量法师说,规律的作息是关键。
六榕寺的僧众作息极规律,晚不超过11点,早不超过6点,准时用膳,食不过饱,劳逸结合。
众所周知,佛家戒荤,法量法师说,食素也有利于养生。
佛家主张“长养慈心,勿伤物命”。
心慈,就会心境平和,身心和谐。
对于“食不过饱”,佛家也有特殊的做法。
法量法师说,一般情况下,他三餐有规律,但当感到肠胃滞胀、消化不良时,他有时会不吃晚饭。
相应的,要减少晚间活动,以静为主。
最长曾持续过三个月,寺里也有僧人长期如此。
这样可保持体态轻盈,身体舒适。
但工作繁忙时不适宜此法。
佛家养生治病最好方法
佛家养生治病最好方法佛家养生之禅定的治病方法以禅定治病需要根据人们的病情,以及具体的情况来进行治疗,其中以下十个条件是必须要具备的,10个条件为:1、信:确信按正确方法修禅,必能治我此病,这是能见效的先决条件。
2、用:实修禅定。
3、勤:须于每日早晚专精修禅,每次以身上出微汗为度。
4、恒:持之以恒,不要间断。
5、别病:先须正确判断病因,识别病症。
6、方便:根据病情灵活运用治疗方法,可请现代医生用药物或请佛医给予治疗,不应死执一法。
7、久行不懈:坚持治疗,直到病除。
8、取舍:善于辨别损益,有效则行之,无效是止而不修。
9、善养护:除修禅外,还应善于保养,慎饮食,避寒热,不犯禁忌。
10、知遮障:不随便把坐禅中的境界和疗效向人宣说。
佛教的创立与僧人的日常生活健康、长寿,始终是人类努力追求的一种理想。
为此,千百年来人类探索出了许多的养生之道,其中,佛教和佛教徒也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理念和方法。
不过,在谈论佛教的养生思想之前,应略为介绍一下佛教的创立与僧人的日常生活。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4年出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宫,其父王为他提供了优裕的生活条件,但他却不感兴趣,一味要寻求人生真谛与生死解脱。
相传他先后于都城四门见到人间生老病死的四种情形,还于田间看见人驱牛、鸟啄虫、鹰抓鸟这种种弱肉强食的景观,深感众生生命的脆弱、痛苦、无常与虚幻,于是毅然放弃王位继承,出家学道,甚至跑到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麦一麻。
后来他发现一味苦行并非解脱之道,于是放弃苦行下山。
这时一位牧女见到他虚弱不堪,便熬乳糜供养他。
释迦牟尼的体力由此恢复,随后于菩提树下坐禅,入定七日,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此后他游行于五印度传播佛教思想,建立教团,佛教由此创立。
在佛教教团中,佛教徒依性别和受戒的不同,分为出家的僧、尼二众和居家的男女二众,其中,僧、尼二众一般以寺院为单位,各自按照佛制的戒律和祖师们制定的清规组成规模不等的修行群体。
佛家健康养生秘诀
佛家健康养生秘诀佛教养生最注重的就是饮食,佛门弟子每天都是吃素,心情也开豁,多是长寿者。
因此,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饮食养生的注意,那么佛教是怎么养生的呢?接下来带大家了解一下佛家是怎么养生的吧。
佛家养生要诀1 佛讲“心决定性叫心性,性决定命叫性命,命决定运叫命运,运决定气叫运气,气决定色叫气色,色决定相叫相貌。
2 来生要得人身,五戒十善要持得很干净,我们能做到吗?杀盗淫妄天天干,贪嗔痴慢,用贪心学佛,用嗔恚心、嫉妒心来学佛,这样的心态,来生不但成不了佛,果报在三途!3 我们的心一定要清净,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我们学佛能精进、能不退,这都是阿弥陀佛神力冥冥当中加持着的。
4 我们用是非人我心、贪嗔痴慢心、嫉妒愚痴心学佛,这怎么能跟圣人感应道交?不可能的事情。
5 不是说佛菩萨不来,不是的,是我们无法跟他起感应。
我们还自以为聪明,这样学佛,这一生还是会空过,很难成就。
6 我们要真正保持这一生平平安安地度过,不遭大小横事,那需要很大的福报,那需要真实的智慧。
我们要保住这一生平安幸福,自己一定要晓得断一切恶缘,决定不造恶业。
7 佛教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真正保证能让我们这一生幸福,不遭到横难。
纵然过去生中,或者今生曾经造过恶因,我现在恶缘断掉了,缘没有,因就不会结果,所以“诸恶莫作”就非常非常要紧了,这不是一句口号,要认真去做。
8 再者,一定要众善奉行。
为什么?“修一切善”就是修福,你这个福德天天增长,纵然有冤家债主,他看到你这个福报一天一天大了,他也不敢来干扰你,想报复也不敢下手。
佛教的饮食养生佛教养生最注重的就是饮食,佛门弟子每天都是吃素,心情也开豁,多是长寿者。
因此,朋友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对饮食养生的注意,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素食养生据医学研究证明:人起源于灵长类动物,无论是牙齿还是肠胃结构,都宜以素食为主。
现代文明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或过度发胖等均与饮食高脂、高糖、高盐食品有关,而素食清淡、鲜美,营养丰富,不易伤脾胃,的确是一类有益健康、长寿的理想食品。
佛家传统饮食养生秘诀
佛家传统饮食养生秘诀佛门僧侣,素有“苦行僧”之称,他们生活虽清苦,但长寿者比比皆是。
究其原因,除了清心寡欲外,还在于佛家从古到今积累了一套独特的祛病健身良方。
下面给大家分享佛家素食养生的方法,喜欢养生的朋友值得一看哦。
素食有益健康研究证明,吃素食可以长寿。
世界各地长寿的人们均以素食为主或干脆纯素食;而以肉食为主的人群寿命较短,如爱斯基摩人平均生命不到30岁,俄罗斯吉尔吉斯人很少超过40岁。
素菜所含的营养素较荤食全面。
荤食中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少量的无机盐。
素食除了这些外,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
此外,素食中的大豆分离蛋白和优质魔芋粉等成分,其营养价值远远超出肉、蛋、奶类,能起到降低脂肪和胆固醇的作用,促进新陈代谢。
大豆蛋白为全价蛋白,蛋白质价次于牛肉,优于鱼肉,虽然整粒大豆的蛋白的消化吸收率不高,只有65%,但是大豆加工成豆腐后,其消化吸收率却为92%~95%,与肉类相当。
素食具有健脑、提高智力的功能。
植物蛋白可使身体呈微碱性,提高脑细胞运算时的开关速度,从而提高大脑的判断力和记忆力,使大脑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素食能使血液保持酸碱平衡的正常状态,被喻为“血液的净化剂”。
食肉多者血液必成酸性,荤食中的蛋白质、脂肪在人体内分解时,产生乳酸等多种酸性物质,具有极强的刺激性,妨害着身体各器官的机能;而多食蔬菜、碱性食物,酸性物质就会被迅速中和成无毒的化合物排出体外,并使血液保持酸碱平衡的正常状态。
有关资料表明,素食还能明显提高体力、耐力及效率。
科学家对素食者和非素食者做过多次不同方式的测验,结果令人震惊:素食者无论在体力、耐力、效率上都是非素食者的2~3倍。
其奥妙是,由于大量摄取荤食增加了体内的酸性代谢产物,促使血液变为酸性,导致肌肉疲劳、肌力衰弱;而植物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钙、磷、钾等电解质,使人体血液呈弱碱性状态,因此两者明显不同。
现在,不少国家的教练员有意识地让运动员在比赛前吃素,以提高运动成绩,就缘于此。
佛教养生概论
佛教养生概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2世纪传人中国,并且很快被融入到中华文化中来,其博大精深的养生功效备受历代僧家推崇,经过两千多年的不断完善,形成了其独到的、卓有成效的养生、健体、护心秘籍。
当我们面对许多形形色色的亚健康人群时,有些甚至当代医学也会举手无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佛教养生或许就可以给我们思想以启迪,身体以强健。
佛教养生要领关于佛教养生,《性命圭旨全书·大道说》中有一段总结语,概括道:“释之禅教曰:不二法门,甚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真实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多等等,难以悉记。
要而言之,无非为此性命之道也。
”由此不难发现,佛家禅修或坐禅的养生功法甚多,入门的方法如观息法、观色(身)法、观心法等在社会上最为流行。
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对养生锻炼中调身、调息、调心论述最为具体,修行方法也极为系统。
禅宗的经典《坛经》、《心经》、《金刚经》从养生角度看,是佛家养生功理的精髓,是佛家禅功心法。
而禅宗的参禅或禅定,是将意识专注于一个话头或法境上,一心参究,亦与道家养生的观想、存思有类似之处。
密宗的养生功法形式最多,较为人知的般若定、九节风、大圆满等对治病强身,开发潜能有明显效果,其他功法非经师传单授,是很难窥见底蕴的。
净土宗与其他宗派不同的是,它依《无量寿经》提倡念佛,不专修静坐,而是意念专一,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也有内功的功效。
此外,佛门还有一些动功功法,如达摩易筋经等,此类功法多出于少林,与少林习武有关,且与道家养生的导引术有很深的渊源。
在修炼的目的及所追求的功效上,由于佛家追求的是解脱自在、超越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是出世的哲学,所以佛家着重只是参证佛法的一种手段,它的禅那止观等调身调息、调心观想等方法的目的,是制心一处,参究佛理,以求开悟,静定生慧,彻见法性,解脱自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家养生100条1、记住:睡觉是养生第一要素。
睡觉的时间应该是晚21:00~早3:00。
因为这个时间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长,即第2天没精神。
2、一切药物对治病来说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
因为一切的病都是错误的因产生错误的果。
错误的因不除,错误的果就不会绝根。
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从心生,心净则身净。
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复系统来修复自己的疾病。
其实人和动物是一样的,动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确的观念远比昂贵的药物和危险的手术更能帮助患者消除疾病。
有了正确的观念,你就会有正确的决定,你就会有正确的行为,你就可以预防许多疾病的发生。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绝对不是从书本里学来的,而是从自己的真诚心、清净心(就是佛家所说的菩提心),从定中生出来的。
5、人是一切生物中构造最完美的灵体,健康的身体是人生来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状况的调节是靠人体本身所具有的调节修复系统来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辅助作用。
6、人的大部分生病现象是人体在调节、清理身体垃圾时所表现的现象,是人体自动调节平衡所表现出的状态,所以应该把它们当成正常的生理现象,而不应该去把它当成病因来消灭。
所以当人在生病的时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里要安定,心定则气顺,气顺则血畅,气顺血畅则百病消。
7、人的健康离不开两大要素:1)足够的气血;2)畅通的经络(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足够的气血靠:足够的食物+胆汁+必要时间内(晚天黑后~午夜1点40)优质的睡眠(这个时候大脑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经主导)+良好的生活习惯。
9、畅通的经络需要:清净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会破坏清净心,从而破坏经络的正常运行。
10、维持健康的身体不仅需要“增收(增加气血)”,也需要“节支(减少血气的损耗)”。
11、过度地增加食物不仅不会增加血气,而且会成为身体中的垃圾负担,反过来还得靠消耗血气来把他们清理掉。
五脏六腑是一个血气加工厂,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无限的,所以食物的数量必须得到控制。
12、适当运动可以帮助人的气血运行,但同时也在消耗人的气血。
人体的微循环主要应该靠松静来达到的,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14、与其相信药物,相信检查的数据,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觉,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开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这一切。
15、健康,从调节心性开始。
为了你的健康,你学佛吧。
学佛得到的快乐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16、对于一个有宿疾的人来说,只有气血充足了(一是通过这里所介绍的补充气血的方法,二是通过静坐打通气机),病情才会显现出来。
所以练功的人在功夫达到一定水平后都会出现一些“有病”的现象。
这个时候要沉住气,定下心来多做些静功来增加自己的气血,以尽快度过这个时期。
17、人违背了养生法则,虽不一定会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大大增加得病的机会。
这就和交通规则一样,你违背了交通规则,不一定会出事故,但其危险性是显而易见的。
18、人为什么必须保持一定的饥渴才是对养生有利呢?其实这就是“虚”的妙用。
道家讲,虚则灵。
这和谦虚使人进步,自满使人落后一样,所以人必须经常保持“虚灵”的状态,才能时时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须使体内有足够的"气"来"气化"所进的食物。
只有这样,你的体内才不会积累垃圾,不会有多余的食物来释放游离的"虚火"损害你体内的脏器。
这个"虚火"反过来会损耗你的"气"。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现代人生病,大多数是饮食不节的缘故。
21、俗语说“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这个“机”字如果能真正领悟透了,那么你的悟性就算是开了。
老师教人,医生治病,其实就是在点拨你的这个“机”,让你“机”打开。
这个“机”,有时也叫“关键”。
当然,这个“机”起作用是有条件的,就和氢气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遇火才可以燃烧爆炸一样。
记住,别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内因。
22、其实,许多真正的发现和发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谓系统的书本知识;恰恰相反,一个没有受过任何系统教育,但悟性极高的、具有开放思维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23、人生最忌是个乱字,心乱了,对外可以紊事,对内可以打扰血气,使失正常。
凡恼怒恐怖喜忧昏疑,都是乱,为多病短寿的根源,不但养病时不应乱,即平居时亦忌心乱。
24、多嗔伤肝,多淫伤肾,多食又伤脾胃。
忧思伤脾,愤怒伤肝,劳虑伤神。
25、身病之起,无不由心虚弱,外邪乘入。
而心虚气弱,每由心魂恼乱,真体不充,发现种种不安。
贪食贪胜贪得贪乐逸,皆足以致病。
以贪之不得,于是乎嗔。
贪嗔可使心荡气促,胆惊肝旺,六脉震动,五脏沸腾,外邪同时乘入,此病之起因。
26、凡人欲求长寿,应先除病。
欲求除病,当明用气。
欲明用气,当先养性。
养性之法,当先调心。
27、人受五行之气而治生,故肉身以气为主。
气亏则病,气滞则病。
欲治其病,先治其气。
28、气以行血,血以补气,二而一也。
凡人久视则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七情六欲之过则伤元气、伤心肾。
相火旺,真阳耗。
29、治五脏之病,莫先于补气。
肾犹亟焉。
补气在勿动心,心动则肝旺,各脉震惊,真水耗损。
心为扇,主引风。
风动则火旺,火旺则水干,水干则地损。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坚心专,两心相合,可以统治百病,无不神效。
31、人病可分两种:一是经络基本畅通但气不足。
表现是经常这疼那疼,这是因为他气不足以气化食物,而产生了相火(也叫虚火),随着经络在体内乱穿,哪儿通走哪儿,遇到一个地方堵塞了,这个地方就疼了。
这样的人吃一点药物就会立即见效。
二是经络不通,气也就无处存身。
表现在外表看不出有什么毛病,但一旦发现就是大病,而且这种人经常是吃什么药都见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主发谓之机。
箭在弦上要发出去,必须拨动这个机。
其他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有一个机,只有触动这个机,事情才会发生,不触动这个机,其他的条件再多,也没办法引发事件。
机就是这么一个东西,它是事情发生的最关键因素。
它是点,不是面。
可是触动这个点,就能带动面。
所以,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最关键因素,(也可以讲,病机一开,人的病状就会显现出来,人就进入了“病”的恶性循环当中。
和病机相对的就是“生机”。
生机一开,人就会进入康复这个良性循环当中。
实际上病机和生机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是一对阴阳。
病机开了,生机就关了,而生机开了,病机也就自然开始关闭了。
这个就是辩证法。
32、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
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
看一个人也是一样,观相不如观气,观气不如观心。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为致病致死之总因。
故安心法,为卫生第一要诀。
心可以主动一切。
心定则气和,气和则血顺,血顺则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内部抵抗力强,病自除矣。
故治病当以摄心为主。
34、风寒阴阳暑湿,在在皆可使人致病。
万一抵抗力薄弱,即可乘虚而入。
身弱者多病,即是此理。
富人有保卫力,如衣食住等等。
贫人有抵抗力,如气足神旺,毛孔厚密,不易侵入等等。
富人多食肥甘,伤胃伤齿。
贫人多饿,所食不杂,故无肠病。
富人多逸,故多气恼。
贫人多劳,故少疾病。
富人不造福而享福,只是消福,消尽则穷。
穷人能勤俭,即是造福,果熟即富。
凡衣食住之保卫力富,则精气神之抵抗力弱。
保卫力弱,则抵抗力强。
35、大病初愈,切忌理发洗足沐浴。
36、故求长寿无病,常强肉身。
欲强肉身,当调伏精气神。
欲调精气神,当拒绝扰乱之贼。
欲杜此贼,当先摄心。
欲求摄心,当化贪嗔痴三毒。
欲化除此三毒,必学心戒。
但空口言戒,无益于事,必求开慧,方不为所愚。
欲求开慧,必先求定。
欲求得定,必学静坐。
37、能静则仁,有仁则寿,有寿是真幸福。
38、一切修身修心法门,只有两字诀:曰放下、曰回头。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只要一放下,一回头,病者顿愈,迷者顿觉。
此真无量寿者。
39、心过劳的人,心疲肝旺,心过劳就是心太满,不虚。
心满,则不纳肝(木)生之火,心不纳肝生之火,则肝气必积而盛。
肝木克土,脾胃受病,消化不良,营养不足,夜眠不安。
土又克水,于是肾水大亏,水不足则火更旺,心肾相联,心气更弱,肺病即成。
内部相互关联,一动全动,一病全病。
而扰之者,乃在妄心,所以治病在安其心,安心在息妄,息妄在明心,明心即自觉,而健康的功效在乎静坐。
40、静坐是息心法,心息则神安,神安则气足,气足则血旺,血气流畅,则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补充,已足可以增长。
现在病可去,未来病可防,此其小者也。
又心息则神明,神明则机灵,静者心多妙,观机辨证,格外敏捷,见理既正,料事益远,遇乱不惊,见境不惑,能一切通达,自无主观偏执之弊,而大机大用,由此开启矣。
41、人在生病的时候最忌讳是嗔恚心起。
这个时候一定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
然后慢慢调理,健康很快恢复。
心安才能气顺,气顺才能除病。
否则心急火上,肝气受损,加重病情。
心神宁一,那浑身的血气,自可健全发挥。
心有两种,一是真心,一是妄心。
真心是水,妄心是波,波因风动,风止波息,而水不动。
寂然无念,是无心心也。
42、子时失眠,肾水必亏,心肾相连,水亏则火旺,最易伤神。
43、睡时如有思想,不能安着,切勿在枕上转侧思虑,此最耗神。
44、午时属心,此时可静坐一刻钟,闭目养神,则心气强。
45、早起如在寅时三点至五点,此时切忌郁怒,不然必损肺伤肝,万望注意。
46、人生一切事业,皆以精神为根本,而精神之衰旺强弱,全赖心神之静定不乱,一个乱字,足以妨碍一切工作。
47、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
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
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
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
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空则一切自化。
第二以药石、按摩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48、养病治病不可求速。
因性急助火,火旺损气,反而不美。
另不可贪多,贪则无恒而性急,况百病由贪而起,不可再贪以重增病苦也。
49、心属火、肾属水,心肾相连。
火宜降下,水宜上升,水火相济,则蒸气内发。
各部机体运动,可求得健康。
此可于舌上察知。
舌无水则不活,故活字以三点水加舌字。
舌上可以报告内部各种病状深浅,以断生死。
50、大病自救法:一、不要怕死,决信我这个病,非但可以养好,并且身体可以格外健康,保证长寿。
因为自己机体中本有特具的能力,不是空言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