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新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新) 八年级上册 语文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

苏教版(新) 八年级上册 语文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教学案)
【教学法】
朗读古诗要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读出作品的感情和气势。背诵古诗应当从整体上来把握作品,应当在明确作品的内容,理清作品结构及作者思路的基础上,反复地诵读,细心地体会作品的精妙之处。
【课时】1课时
【合作·探究·展示】
一、导入新课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从第三单元课文中节选的几句话,回顾单元主题“至爱亲情”,引入本节课主题:友情和对新生命的至爱深情。
4.翻译诗句,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请说说:①作者在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②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之间怎样的感情?
明确:首联:点明送别地点,赴任之处(借代、对仗)
颔联:别中之别,送别尤其可悲
颈联:主旨。不必伤别(议论)
尾联:再次劝慰(幽默口吻)
5.比较理解:
①.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朗诵:①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诵;②听朗读录音
2.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பைடு நூலகம்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溺水而死。名作《滕王阁序》。
3.简介创作背景:结合课本注释①
②.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明确:王诗更气象阔大,志趣高远。
6.独特风格
意境旷达,哀而不伤,孕豪迈于悲凉,在别离的伤感中寄寓乐观豁达的感情。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己亥杂诗(龚自珍)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歌常识
过程与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了解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2、学会赏析古诗.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1、了解作者;2、解题;3、朗读;4、赏析: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极壮阔,极精整。

第一句写长安的城垣、宫阙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护持、拱卫),气势雄伟,点送别之地。

第二句里的“五津”指岷江的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泛指“蜀川”,点杜少府即将宦游之地;而“风烟”、“望",又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烟所遮,微露伤别之意,已摄下文“离别"、“天涯”之魂。

因首联已对仗工稳,为了避免板滞,故次联以散调承之,文情跌宕.“与君离别意”承首联写惜别之感,欲吐还吞。

翻译一下,那就是:“跟你离别的意绪啊!……”那意绪怎么样,没有说;立刻改口,来了个转折,用“同是宦游人”一句加以宽解。

意思是:我和你同样远离故土,宦游他乡;这次离别,只不过是客中之别,又何必感伤!三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从构思方面看,很可能受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的启发。

但高度概括,自铸伟词,便成千古名句。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优秀实用课件 苏教版

君 问 归 期 未 有 期 ,
李 商 隐 唐 ( )
夜 雨 寄 北
《夜雨寄北》没有一个“思字, 也没有一个”愁字,但那种缠绵婉 转的情调,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 心弦,你知道为什么吗?
《夜雨寄北》赏析
“君问归期未有期”,诗一开始,就摆出了不可解脱 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悲怆沉 痛,笼罩全篇。“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上看,是即景 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 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 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 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 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 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 “何当共剪西窗烛”,宕开一笔,从眼前跳脱到将来, 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 “何当” 二字,意思是“什么时候才能够”,照应首句“未有期”,
两题任选一题。 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 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2、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 2、 在哪里?
用刚才学到的方 法,按自己喜欢的方 式,自学《论诗》。
1、“李杜”指 ;“风骚”的意 思是 2、赵翼对李杜的诗持什么态度?他主 张什么? 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 年”这两句现在已具有更普遍的意义, 而不仅仅是谈诗歌创作了, 想想此句还可以如何理解?
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
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赏析】: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 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 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 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 觉得不新鲜了。可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 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 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 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 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 亦趋。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从军征》课件 (共30张PPT)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从军征》课件 (共30张PPT)

中庭:庭院中间。 谷,野生的稻谷。
旅谷:旅,野生。旅
舂:放在石臼里把谷物的皮捣掉。
持:拿来。 作:当作。
羹:汤 。 贻:送给 。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 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 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
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
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
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zhǒng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dòu
zhì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kuí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chōng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理解字词、句子: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诗句意思:在回家路上遇到家乡的 人,问:“我家中还有谁在世?”
语言描写: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 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
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 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 诗句意思:“远处就是你在雪地里浇下的 一盆冰水:“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 累。”动乱的年月,他的亲人们竟无 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 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 松柏、垒垒坟冢。
情节:始得归→道逢乡→见家景 -—做饭 羹—出东门—泪沾巾
情感变化: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悲哀流 泪——心意茫然
主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 时,看到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对 劳动人民的残酷奴役和迫害。
十五从军征
从军之久: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PPT 苏教版 (共12张PPT)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PPT 苏教版 (共12张PPT)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行杯添酒饮,为群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白居易
自读理解
巴山:泛指今四川一带。
怀旧:怀念老朋友。
病树:枯朽的树。 万木春:万木争荣,一片春色。 暂凭:暂且凭借。 长精神:振奋精神。
颔联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
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颈联设想对方伤感久别的种种情景。 尾联表达诗人的愿望:有人为他们
传递信息。
名句赏析
春蚕到死丝思方尽,
蜡烛成灰泪始干。
此联以象征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描写至
死不渝的爱情,语巧妙 多姿,最为精彩感人, 因而传诵千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广东博文学校 郑璞玉
学习目标
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象征手法的运用。
背诵、默写。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二年 (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 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 相会时所作。当时淮南节度使是王播。王播 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 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诗中为刘禹锡长期 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从宪宗永贞 元年(805)被贬,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 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 谢白居易

李商隐

自读理解
东风:春风。 无力:没有力量。 残:凋谢。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别云间
南明 夏完淳 三年/羁(jī)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自主学习
• 仿照学习《雁门太守行》方法对《别 云间》进行赏析。 • 小组组内交流,准备展示,并准备好 有感
理解情感
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悲壮!
理解情感
• 诗中哪些地方是“悲”? • 诗中哪些地方是“壮”?
理解情感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理解情感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 李贺,其诗长于乐府, 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 的悲愤。善于熔铸词 采,驰骋想像,运用 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 史上独树一帜。他的 诗篇不只奇诡,亦且 妥帖。奇诡而又妥帖, 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 特色。
赏析《别云间》
背景补充
• 《别云间》是明代少年抗清英雄,著 名诗人夏完淳的作品,该诗是诗人在 故乡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松江)被 清兵逮捕时,写就的一首绝命诗,诗 人最终不屈而死,年仅17岁。
• 1、试概括甲乙两诗的诗人在情感上有何共同之处。
• • 2、两首诗都写了个人遭遇,但表现手法不同,甲诗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运用了___________ 手法,乙诗中“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运用了___________手法。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赏析诗歌方法
• • • • 初读诗歌 初步理解诗歌 赏析诗歌 理解情感
赏析《雁门太守行》
• 李贺,其诗长于乐府, 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 的悲愤。善于熔铸词 采,驰骋想像,运用 神话传说,创造出新 奇瑰丽的诗境,在诗 史上独树一帜。他的 诗篇不只奇诡,亦且 妥帖。奇诡而又妥帖, 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 特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件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件 (新版)苏教版

首 孤山寺北贾亭西 联 水面初平云脚低
颔 几处早莺争暖树, 联 谁家新燕啄春泥。
颈 乱花渐欲迷人眼, 联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 6、明全诗主旨并表达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 负(有人生哲理)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 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政 治倾向非常鲜明,重视讽喻,崇尚简 单易懂。现存诗歌近三千首,数量当 推唐代诗人之冠。代表作有长篇叙事 诗《长恨歌》、《琵琶行》,代表他 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二、准确分析诗歌艺术手法
象征和比喻手法是本首诗的主要 艺术手法,请分析下列句中红色 字词的象征意义。 例句:闻说鸡鸣见日升——鸡鸣 日升的灿烂图景,是诗人美好前 程的象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自缘身在最高层——字暗面喻上政指治千上寻的塔最的高最决高策层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 层。”包含了什么哲理?
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 军收河南河北》《登高》。 “三吏”、“三别”(新安吏、 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 老别、无家别)
背景
• 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 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 (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 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 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 气。
诗人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征?从所写的 景物来看,诗中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

初平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PP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PP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课件)
● 李贺的诗篇不只奇诡,亦且妥帖。奇诡而又妥帖,是他诗歌创作的基本特色。这首诗,用秾艳斑 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的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准确地表现 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帖。
南明·夏完淳
作者和解题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南明少年 抗清英雄,著名诗人。九岁善词赋古文,才思 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 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 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被捕就义时,年仅 17岁。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等。
李贺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雁门太守行》(李贺) 《别云间》(夏完淳)
导入新课
《别云间》是作者于秋季作者在故乡被清兵逮 捕时,在解往南京前临别松江时所作。上海松 江县,古称云间,即作者的家乡。是一首悲壮 慷慨的绝命诗。作者在此诗中一方面抱着此去 誓死不屈的决心,一方面又对行将永别的故乡, 流露出无限的依恋和深切的感叹。
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 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
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 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作者简介
● 李贺(790~816),字长吉,昌谷(今河南宜阳)人,以乐府诗著称。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 具有极度浪漫主义风格。诗中反映出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强烈不满,对劳苦人民的疾苦亦寄 予关切。但也有一些作品流露出人生无常的阴郁情绪。其诗作中《李凭箜篌引》、《秋来》、 《马诗二十三首》、《昌谷北园新笋四首》、《蜀国弦》、《将进酒》、《雁门太守行》、《金 铜仙人辞汉歌》等皆著名,尤以《金铜仙人辞汉歌》为最,其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为千 古丽言,感人肺腑。他为人文思敏捷,诗作在语言上十分讲究,修辞手法极其多样,很有研究价 值。李长吉和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杜甫。他以二十七岁英年离世,常与王勃等为后 人引作“天妒英才”之力例,然已成绩斐然,假能天赐凡寿,使有圆熟之机会,则我华夏当又添 一李白矣,此诚可喟也!长吉诗集有《昌谷集》。

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 (共42张PPT)

新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诵读欣赏《古诗二首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课件 (共42张PPT)

颔联
颈联 尾联
曲 幽 深




幽 雅 寂 静
自主学习探究 请问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句最 能体现本诗的氛围?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本课小结
这首写景诗,逼真地描绘了寺 院的幽静与洁净,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情怀? 寄情山水的归隐情怀。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 句 “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 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 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 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 宁静。
不畏 / 浮云/遮望眼, 自 缘 / 身在/最高层。
• 飞来峰上/千寻塔,
飞来峰上的应天塔很高很高
•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在上面可以听到天鸡报晓,看见太 阳初升景色
分析: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 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第 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 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探究2:主题
2.本诗主题是什么? 答:借月抒怀,表达惊讶、 悲愤、同情、关切、安慰 之情。
课外知识拓展延伸 你还记得哪些关于 明月的诗?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苏轼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龄 《望月怀远》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苏教版语文八上诵读欣赏:古诗二首(雁门太守行、别云间)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
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 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 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 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 片紫色。
问题探究
5.颔联写得“有声有色”,渲染了
一种怎样的气氛?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 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把激战中 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从角声、 燕脂、凝夜紫写出来战争的激烈。
“压” 是“逼迫”的意思,黑云暗喻
敌军,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 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 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 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 的画面。
2.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下列三种说
问题探究
7.颈联中诗人为什么将地点设置在“易水”



边? “易水”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 水歌》,渲染了一种悲壮色彩。 “易水”写出了将士“壮士一去不复返”的 以死报国的豪情壮志 8.“霜重鼓寒声不起”中“重”“寒”“不 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重”“寒”“不起”,突出天气的严寒和 气氛的紧张凝重,反衬将士们无所畏惧、勇 往直前的精神。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雁门太守行 唐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
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 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 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 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 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 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课件优选)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诵读欣赏《古诗二首》课件(课件优选)

课件在线
7
新课·讲解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
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
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
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
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课件在线
8
问题·探究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4
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作者在长安的时 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 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课件在线
5
整体·感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课件在线
公开课完整版
简洁
通用
课件在线
1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 单元
古诗二首
课件在线
2
课堂·导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课件在线
3
作者·简介
课件在线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 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 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 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 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 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 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 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 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 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 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二首》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 。 ,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离愁 落红
, 。 , 。
课后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简要赏析 “海内存知己,天
涯若比邻” 或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课堂巩固,熟读成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辅 与君 存 无为
, 望 ,同是 , 若 ,儿女
。 。 。 。
课堂巩固,熟读成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辅 存
, , , ,
望 若
。 。 。 。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Fra bibliotek诗龚自珍
离愁 吟鞭 落红 春泥
初中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古诗二首》 优质课公开课课件获奖课件比赛观摩课件
类型:省级获奖课件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己亥杂诗
古诗二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己亥杂诗
本课目标
1.深情地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分析、把握作品的突出特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一. 诵读理解,读懂诗句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题材呢? 2.理解诗中的词语、句子。
二. 吟咏品味,体会意蕴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景?抒了怎 样的情? W Y
怎样读出蕴藏在诗句中的感情?
三. 分析表达,欣赏名句
这首诗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什么? 妙在什么地方? , 两句诗,运 用了 手法,表现了 (内 容或情感)。
(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如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衬托、对比等。)
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 合作探究,自学本诗 自学指导: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诵读欣赏 古诗三首(苏教版)优秀PPT课件
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泰山 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 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 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钟”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
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 秀美景色的喜爱; “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 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 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为父母者,其心都是相似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穿的好,吃的好,快乐,开心。只不过我们自己强加定义的幸福,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我经常在路上看到这样的父母,一边拿着手机,一遍心不在焉的回答着孩子的各种提问,甚至还会表现不耐烦。回老家,更是看到很多年轻父母对孩子的各种“无理取闹”变现的极其厌烦,恨不得孩子一整天都睡觉不吵不闹。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只是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 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 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每天早上五点半,我一般都会自动醒来,起床,洗漱,坐在阳台前,打开电脑,深吸一口早晨的空气,写文。 几乎这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将早上这一点时间看的非常重要,不希望被打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这是化用孔子
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 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 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 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充分 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写法—借景抒情
主旨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 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 咏泰山的名篇。
• 2、合作探究尾联,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 (提示:看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 重点词语;抒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