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通俗文章价值论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
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第一篇: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先生作品赏析瞿秋白,别名瞿霜、瞿爽、瞿双,号熊伯、雄魄。
1899年1月29号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破落的士族家庭。
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1917年秋考入中国共产党。
1925年,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 瞿秋白的主要作品有:《赤都心史》、《饿乡纪程》、《多余的话》;诗词作品有:《江南第一燕》、《卜算子·咏梅》、《咏菊》、《哭母诗》、《红梅阁》;翻译作品有:《高尔基创作选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等。
作品介绍:《赤都心史》:作于1921年—1922年,长篇报告文学,为瞿秋白在莫斯科一年中的杂记,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见闻及感想。
俄国革命在瞿秋白的眼里和心里,是婴儿、新声与黎明,尽管他看到了这个浴血而生的新生儿所带来的阵痛、血污、丑陋和贫穷,可是他并没有失望,他抱着同情、理解和认可的态度深切而冷静地观察着他所信仰的主义在一个异国国度里被拿来所做的那一场大尝试,但同时他也尽可能地生活到那个布尔什维克社会的不同的人们的生活里,那是被赶上架、跟不上潮流的艰辛的农民,是被横扫了优越的物质与精神条件的落魄的贵族,是信仰非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坚定的异见者和异教徒,悉心地发见和听闻他们的惊悸的、愤懑的、无奈的神色与灵魂,不是革命本身,不是它的制度与法律,而是严酷的革命风暴下的各色的人令《赤都心史》获得了它的文学魅力与价值。
《饿乡纪程》:亦名《新俄国游记》。
瞿秋白的著名散文集,写于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1922年出版。
当时瞿秋白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本书即为自哈尔滨至莫斯科的游记。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
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试析瞿秋白的文学批评理论论文摘要: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艺大众化问题,是瞿秋白文学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认为瞿秋自在这两个问题上的观点,具有明显的“工具论”色彩,而贯穿其中的政治血脉则是“阶级斗争”,它反映了当时革命文艺队伍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瞿秋白也以此建立起一套具有典范意义的文学批评模式。
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瞿秋白;文学;政治;大众化在中国现代的文艺理论家中,瞿秋白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一位,他的文艺思想是中国现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如果仅从文学角度考虑,就很难将他从众多的文艺理论家中凸现出来,尤其是当政治家瞿秋白和文学家瞿秋白渐渐合而为一,最终在我们面前叠印出一个有着巨大复杂性的“文人”形象时,从文学或政治的单一角度出发的任何探讨与研究都有可能失之偏颇。
因此,简单而安全的办法是:不仅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而且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
因为作为一个文学家,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特殊爱好;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的政治敏感又必然使他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理论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成为一种政治式写作。
瞿秋白的文艺论着就是一种典型的政治式写作,而且还是一种比较规范的马克思主义式的写作。
这就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写作从根源上说,表现为一种以其基本原理为支撑,运用的是一种政治和知识的语言,并且是间接断定性的,因为这种写作的每个字词只不过是紧紧指示着一组以一种隐晦的方式支托着它的原则。
”也就是说瞿秋白的文艺论着所表达的,是一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和带有政治色彩的知识语言,对文艺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演的文艺观。
而支撑它的原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
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问题的另一面是:瞿秋白自从走上政治的不归之路后,虽屡有波折,但毕竟始终浸淫其中。
因此,早年对于文学的向往也好,爱好也好,终究没有导引他走单纯的文学之路。
论瞿秋白在中共党史学上的贡献
□牛新宇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他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建设和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曾在早期写了大量短评、新闻报道和散文,以《饿乡纪程》与《赤都心史》为代表,是我国最早介绍苏俄实况的作品;后期(1931年年初至1933年年底)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发表了多篇论著,从各个角度论述中国革命问题和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程及其历史经验。
他还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人;第一个用文艺体裁描写列宁丰采的人;第一个完整地译配《国际歌》词曲的人;第一个创作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歌曲《赤潮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张报纸《热血日报》的创办者;第一个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
瞿秋白的这些论著以及在中共历史上留下的六个“第一”,为中共党史研究和中国革命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在,就笔者所接触到的材料和现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以下简要论述。
一、为中国共产党研究自己的历史,首次提出保存、收集、整理党史资料的指导思想及具体办法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开始重视党史资料的收集和保管工作。
但是,由于当时革命斗争环境和党的文件数量不多,还未曾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管理办法。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领导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革命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由此党的文件也显著增加,中央每年收发文达数千件。
为避免敌人破坏党的机关,刺探党的机密,查抄党的文件,中央曾经对保存、整理党的文件作出过若干规定。
革命战争年代安全管理好党的各种机密文件,是当时革命斗争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1931年上半年,时任中央军委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兼管中央秘密工作委员会的周恩来,提议并安排中央秘书处的工作人员,让瞿秋白同志为党制定一个保存、收集、整理党史资料的文件。
新时代瞿秋白党建思想价值研究
新时代瞿秋白党建思想价值研究作者:张晓敏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2期摘要:本文从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对瞿秋白党建思想的价值进行研究和探讨。
此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民主集中原则在党内的提出和推广,明确阐明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及纲领,加强党组织内部自我管理,提出监督对反对党内官僚化的作用。
瞿秋白党建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为推动党的政治建设提供理论借鉴,为党员坚定政治信仰提供积极引导,为推动从严治党提供基本参考,为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供历史参照。
关键词:瞿秋白党建思想当代价值一、引言曾经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同志明确表示了党建应当是最重要的政绩工作。
习近平同志之所以对党建高度重视,是因为习近平同志深刻了解党建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党必须坚定不移地保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路线,只有党建做到位,才有可能推动其他工作顺利进行。
通过分析我国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当代要想实现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领导极为重要,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从严治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復兴。
瞿秋白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第二位实际领导人,在学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深入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和革命过程中,瞿秋白同志的党建思想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以史为鉴,瞿秋白党建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建设依旧有非常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二、瞿秋白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贡献瞿秋白同志作为我党发展初期不可多得的理论家,于中共八七会议之后任中共中央临时领导人,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第二位实际领导人,其思想理论得到了实践。
知史以鉴今,我们在对瞿秋白建党思想的回顾中依旧能够发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下面对瞿秋白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价值进行分析和研讨:(一)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瞿秋白之所以成为当时公认的理论家,是因为他将马克思列宁的党建思想同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中国化。
最新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研究-精品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研究1932 年,瞿秋白完成了《“现实”———文艺论文集》一书 (以下简称《“现实”》) 。
瞿秋白在后记中交代,该书是根据苏联第一、二期《遗产》杂志上的若干文章“编译”而成。
这两期杂志不仅组织上由“拉普”(РАПП,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 领导,而且内容上也充满了“拉普”思想印记。
在《“现实”》一书中,瞿秋白大力推介源自“拉普”的“‘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1]19并通过对俄文文本的翻译、添加与阐释,将其整合到自己的文学思想之中。
瞿秋白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如同古罗马大神亚努斯般长着两副面孔: “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与“辩证唯物论的现实主义”。
前者朝向无产阶级主体性的文学未来,后者洞察满是意识形态迷障的文学现实。
关于前者,学界已有众多旨在揭示其革命品格的论述,笔者也曾从中俄文本对勘的角度论析其无产阶级主体意识[2]; 对于后者,学界少有学理上的深入剖析,艾晓明先生20 年前的论断至今仍未被超越,其中有关瞿秋白文学思想与“拉普”理论深层关系的分析尤为精到[3]294 -318,已经成为本文的研究起点。
本文即以瞿秋白“唯物辩证论的现实主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实”》一书进行中俄文本对勘并结合其他历史文献的考辨,力图深入解析这一文学思想的问题意识与建构过程。
一、瞿秋白与“拉普”: 一个前提性的考辨首先,我们必须识辨瞿秋白与“拉普”间理论关系的性质。
根据赫尔曼·叶尔莫拉耶夫的论述,作为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科学”总结,“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即瞿译“‘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 的提法首次正式出现在 1928 年 5 月全苏第一次无产阶级作家代表大会的决议《革命和当代文学》中,而真正为其注入理论生命的则是法捷耶夫的《打倒席勒》一文,强调文学要在唯物辩证法方针指导下,揭示现实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摒弃一切琐细的,偶然的东西,要‘掀开事物本质’的帷幕”。
[4]376 -378“拉普” “‘辩证唯物论’的创作方法”是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唯物辩证法” 原则在苏联文学领域最为系统、最为深入的阐释和应用,也是当时的权威文艺理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介绍瞿秋白及其思想瞿秋白,原名朱瞻基,字孔荫,江苏常熟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现代革命的杰出的理论家、政治家、实践家和创建者,被誉为“北大革命导师”。
瞿秋白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思想和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瞿秋白主张要以无产阶级为领导者,广泛团结革命力量,推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他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主张建立工农联盟,坚决反对国民党内的右倾倾向。
他还提出了“讲学习、爱劳动、争进步”的教育口号,将革命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提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瞿秋白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的理论不仅对当时的革命事业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当代教育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下面将进一步探讨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的重要性及启示。
1.2 教育理论的重要性教育理论是教育实践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和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认识教育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指导他们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育理论可以激发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
再次,教育理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教育改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最后,教育理论还可以促进教育研究的开展,推动教育学科的进步,为培养具有现代认知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因此,深入研究和应用教育理论对于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瞿秋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瞿秋白认为教育是政治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他强调教育应该与政治相结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该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培养出符合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人才。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
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第一篇: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丁玲: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回忆与随想丁玲1980 王剑虹我首先要介绍的是瞿秋白的第一个爱人王剑虹。
一九一八年夏天,我考入桃源第二女子师范预科学习的时候,王剑虹已经是师范二年级的学生了。
那时她的名字叫王淑。
我们的教室、自修室相邻,我们每天都可以在走廊上相见。
她好像非常严肃,昂首出入,目不旁视。
我呢,也是一个不喜欢在显得有傲气的人的面前笑脸相迎的,所以我们从来都不打招呼。
但她有一双智慧、犀锐、坚定的眼睛,常常引得我悄悄注意她,觉得她大概是一个比较不庸俗、有思想的同学吧。
果然,在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我们学校的同学行动起来时,王剑虹就成了全校的领头人物了。
她似乎只是参与学生会工作的一个积极分子。
但在辩论会上,特别是有校长、教员参加的一些辩论会上,她口若悬河的讲词和临机应变的一些尖锐、透辟的言论,常常激起全体同学的热情。
她的每句话,都引起雷鸣般的掌声,把一些持保守思想、极力要稳住**、生怕发生越轨行为的老校长和教员们问得瞠目结舌,不知如何说,如何作是好了。
这个时期,她给我的印象是极为深刻的。
她像一团烈火,一把利剑,一支无所畏惧、勇猛直前的队伍的尖兵。
后来,我也跟在许多同学的后边参加了学生会的工作,游行、开讲演会、教夜校的课,但我们两人仍没有说过话,我总觉得她是一个浑身有刺的人。
她对我的印象如何,我不知道,也许她觉得我也是一个不容易接近的人吧。
这年暑假过后,我到长沙周南女子中学,后来又转岳云中学学习。
在这两年半中,我已经把她忘记了。
一九二一年寒假,我回到常德,同我母亲住在舅舅家时,王剑虹同她的堂姑王醒予来看我母亲和我了。
她们的姐姐都曾经是我母亲的学生,她们代表她们的姐姐来看我母亲,同时来动员我去上海,进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
原来,王剑虹是从上海回来的,她在上海参加了妇女工作,认得李达同志的爱人王会悟等许多人,还在上海出版的《妇女声》上写过文章。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摘要】“文学大众化”是瞿秋白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母语文学需要现代性重构,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要。
在红色文学运动中,瞿秋白的设想得到了实践,他主张母语文学应具有社会性与革命性相结合的特点。
通过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具体设想,瞿秋白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启示。
他的贡献在于引领文学走向大众化,促进了文学与社会的互动,影响深远。
瞿秋白的理念为母语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其成为社会变革的有力工具。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瞿秋白的“红色”设想中汲取启示,不断推动文学创作向着更为开放、包容和有意义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瞿秋白、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文学大众化、红色文学、社会性、革命性、启示、贡献、影响。
1. 引言1.1 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背景瞿秋白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重要观点和理论。
瞿秋白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文学教育。
在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时期,文学界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瞿秋白深刻认识到,母语文学在这一时代的现代性重构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对文学语言和形式的革新,才能更好地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观念。
瞿秋白开始着手研究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
他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研究和实践逐渐成为了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1.2 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意义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意义在于推动母语文学走向现代化,使其具备更强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母语文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地方性和民俗性的代表,缺乏现代性和国际化的元素。
而瞿秋白提出的现代性重构理念,强调将母语文学与当代社会和时代相结合,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表达方式的文学形式。
瞿秋白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
瞿秋白对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道路的理论探索摘要:如何认识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中的重要问题。
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的瞿秋白,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据此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认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对此,他做出了开拓性的探索和认识。
关键词:瞿秋白中国革命道路社会性质探索1 立足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的性质国情是一定时期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基本情况的总称,认清社会性质则是了解国情的核心。
国情是认识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瞿秋白对近代中国国情进行了认真、全面、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从而为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1.1 首先重视对国情的分析瞿秋白很早就认识到了解近代中国国情的重要性并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从在旅俄期间,他早就开始注意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研究近代中国的国情。
他说:“先知道中国是什么?然后说‘怎么样?’。
他认为“应用马克思主义于中国国情的工作,断不可一日或缓。
”[1](P.1)而“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于中国国情,自然要观察中国社会的发展,政治上的统治阶级,经济状况中资本主义的趋势,以及中国革命史上的策略战术问题。
”1923年,瞿秋白在担任《新青年》杂志主编时,也明确指出《新青年》的研究方向:“《新青年》当研究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状况”,“用社会科学的方法,试解剖中国的政治经济,讨论实际运动。
”正是基于这些问题,所以瞿秋白撰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探讨、研究中国国情,形成了对中国国情的较全面的、深入的认识。
1.2 分析国情来确定中国社会的性质瞿秋白认为,分析国情的目的在于确定社会的性质。
对于国情和社会性质有了深入了解之后,革命才有了入手点。
所以在瞿秋白对近代国情的研究中,他把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确定放在了首要位置。
而要明确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就必须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论瞿秋白的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
论瞿秋白的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论瞿秋白的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瞿秋白是中国近代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文化理论家和实践家之一。
他对中国文化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提出了许多有启示意义的观点。
本文将从瞿秋白的文化观和其对现实的启示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瞿秋白认为,文化是一切社会现象的产物,是人类对自然、社会、自己的认识和改造的结果。
他强调文化对社会的深刻影响,认为文化才是社会的生命力所在,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瞿秋白指出,封建制度对文化的束缚使文化无法健康发展,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呼吁通过文化革命解放思想,推翻旧文化体系,为打破封建枷锁创造条件。
瞿秋白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态度,但他并不否定其价值。
他指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可贵的元素,如道德伦理、人文关怀、审美观念等,这些元素就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然而,他同时认为,传统文化也存在着保守、教条主义和封建思想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
他主张通过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创新,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目标。
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瞿秋白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他认为,中国文化在与外来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既吸收借鉴其优秀的成果,又坚守自身的特色和立场。
他主张文化的国际性,并强调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互动性。
他认为,中国文化要发展壮大,必须与世界文化接轨,吸取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创新和繁荣。
瞿秋白的文化观对当代中国有着深远的现实启示。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意识到文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要加强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创新,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使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其次,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我们要继承其中可贵的元素,同时也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评和改革。
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创新,才能真正使之发挥作用。
再次,我们要接纳外来文化,实现文化的多元性和交流。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挑战,我们要敞开心扉,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我们进步的动力。
觅渡,觅渡,渡何处?文章解读
觅渡,觅渡,渡何处?文章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文系04师范(2)班[文章读后的初感]:梁衡的散文《觅渡,觅渡,渡何处》“蕴涵哲理”,用“水到渠成”的方法,一句也不多余,一句也不生硬,让人心服口服。
读的时候有种人世的苍凉从文字中缓缓地弥漫出来,渐渐压得内心沉如铅石,于是心内盛满了悲伤,好似不能触及,一触就是泪。
然而看至篇末,这泪仍无法滴落,就此在体内结为石。
此时,不觉得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一篇文章让我认识了两个人,一位是《觅渡,觅渡,渡何处》中生命虽然短暂却笔笔精彩的瞿秋白,一位是写《觅渡,觅渡,渡何处》的梁衡——从想写到写完的六年来,他必然时时为此疼痛。
《觅渡,觅渡,渡何处》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一是因为它经过三次参观、六年酝酿,才得以打磨成功;二是因为梁衡有非凡的笔工。
1、《觅渡,觅渡,渡何处》大至全文的立意,小至个别的字句,作者是用心琢磨过的,大有以“工”求完美的雄心。
文中有“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简练总结,可看出梁衡在散文工巧上的精到。
2、这篇散文符合规范,而少随意和恣肆,主要体现在独特的视角和情理的交融上。
梁衡写瞿秋白,是以瞿家旧祠堂前的觅渡河为视角——“他一生都在觅渡。
可是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
”3、在情理的交融上,梁衡也工于经营,在《觅渡,觅渡,渡何处?》,他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觅渡,觅渡,渡何处》,像剥笋壳一样,让我一层一层地深入了解瞿秋白这位哲人思想上的最高境界,并被他的人格魅力所震撼。
他的苍白一如书生,他的懦雅更如书生,我忘不了他的眼神,如今想来,那眼神里是有着因对生命清明的了悟而产生的忧伤与通透。
“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而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 秋白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去闹革命,去探索人生境界,把这充满热情的血液充分流淌在革命的大血管里,去冲锋陷阵,去用玉石之区填补革命中不小心捅出来的大窟窿,去鼓动人们的精神从麻痹中苏醒过来。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
“文学大众化”:瞿秋白对母语文学现代性重构的“红色”设想20世纪初,中国革命家、文学家瞿秋白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理念,试图通过对母语文学现代性的重构,为中国文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力量。
瞿秋白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为指导,认为文学应该与时代同步,为广大人民服务。
他的“红色”设想,不仅是对现代母语文学的一次重大尝试,更是对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革命性探索。
瞿秋白认为,文学应当是为人民服务的,应当是大众化的。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当关注人民的生活,关注人民的命运,关注人民的幸福。
他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主张文学家应当站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写作并反映他们的生活,为他们的利益呐喊。
他提出了“文学大众化”的概念,即让文学走进人民,成为人民的精神食粮。
在瞿秋白看来,文学作品应当贴近生活,创作内容应当是人民群众熟悉的,让他们看得懂、听得明白。
他主张用白话文写作,而且是生活用语,这是对文学的一次革命性尝试。
他认为,只有用白话文写作,才能更好地表现人民的生活和情感,才能更好地传达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他在《文艺杂志》上发表了《关于现代文的痛苦》一文,倡导用白话文写作。
瞿秋白对文学现代性的追求,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瞿秋白看来,母语文学的现代性,不仅仅是言辞表达的现代性,更重要的是思想内容的现代性。
他提倡文学家关注社会现实,关注时代潮流,关注人们的疾苦和愿望,通过文学作品来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努力。
他要求写作的作家要有良好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立场,以红色的心灵来面对生活和创作,以革命的热情来书写文学。
瞿秋白的“文学大众化”理念在他的身后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和发展。
在文学界,对于白话文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一些文学家仍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认为这才是经典之作。
而对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扭曲到了极点,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发表都必须经过政治的审查和干涉。
瞿秋白的“红色”设想反而成为文学界的禁忌,母语文学的现代性的重构一度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瞿秋白的“白说”
瞿秋白的“白说”
1935年春天,红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的瞿秋白被捕。
年仅36岁的他,在狱中写下《多余的话》,不久即从容就义。
瞿秋白最后的遗言是难得的心里话,是20世纪革命文献里罕见的一篇内心独白。
他曾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度主持过政治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
瞿秋白在狱中写的《多余的话》, 却给他带来了灾难。
一度被认为这是他叛党的证据。
《多余的话》是用杂文笔法写的, 有不少用语比较特殊隐晦, 容易引起误解。
就连瞿秋白密友丁玲在《我所认识的瞿秋白同志》一文中, 也为瞿秋白临终前写下这《多余的话》而深表遗憾。
瞿秋白是个文人,他以锋利的解剖刀, 无情地揭露了自己身上的弱点:脆弱的二元人物, 绅士意识,文人的积习等等。
作者不是给自己硬扣帽子,而是形象地、不留情地给予详尽的解剖——以此作为教训,留给后人, 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这一愿望,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啊!可惜我们当时没有正确读懂这个《多余的话》,他的话里确实隐藏了很多让人一时难以理解的东西。
太隐晦,太深沉了。
像秋天的霜,穿透了时光的忧伤,白天一到这个“霜”就看不到了。
他的这种性格也许和他的名字有关。
瞿秋白生下来时,头顶上有两个发旋,母亲给他取乳名阿双,上学时取名瞿霜、瞿爽。
“霜”乃秋天之物,霜的洁白又比喻高洁,陆机《文赋》就有“不懔懔以怀霜,老眇眇而临云”句。
于是他就改名为“秋白”了。
瞿秋白的“霜”让人看不到,就消失了。
他的《多余的话》可能是多余,也是“白说”。
瞿秋白生平研究史1921-2013
收录了大量关于瞿秋白的回忆录和研究资料,为深入研究瞿秋白 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研究成果的影响与传播
深化了对瞿秋白的研究和理解,扩大 了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促进了学术界的交流和合作,推动了相关 领域的发展。
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和借鉴,成为研究瞿秋白的重要基 础。
研究成果的局限与不足
文本分析
对瞿秋白的著作、文章、书信等进行深入分析,挖 掘其思想、观点和立场。
传记研究
通过研究瞿秋白的传记资料,了解其成长背景、家 庭环境、教育经历等信息。
比较研究法
横向比较
将瞿秋白与其他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 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在思想、政治主张和 实践行动方面的异同。
纵向比较
将瞿秋白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进行比较 ,探究其思想发展历程和转变原因。
瞿秋白的思想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详细描述
瞿秋白的思想和理论贡献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理论被广泛地 传承和发展,包括他的政治理论、文化思想和社会改革主张等。这些思想和理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 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瞿秋白与其他革命者的比较研究
瞿秋白与同时代人的比较研究
瞿秋白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相比, 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思想深度, 他的文学作品在当时文学界独树一 帜。
VS
与其他同时代作家相比,瞿秋白的 作品更加注重对人民生活和现实社 会的描写,同时也更加注重对个体 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
02
中期研究阶段(19311970)
瞿秋白在革命斗争中的角色与贡献
03
随着中国革命史和思想史研究的深入 ,瞿秋白研究将继续受到重视和深化 。
以《多余的话》为视角再议瞿秋白在八七会议前后的贡献
以《多余的话》为视角再议瞿秋白在八七会议前后的贡献作者:陈彦哲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27期摘要:瞿秋白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进行艰辛探索、做出多方面贡献的一生。
其罹难前在狱中给人们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最后遗言《多余的话》,这份历史文献无保留的坦露其投身革命的经历和感受。
本文就《多余的话》作为切入点,探究这位从政的书生在八七会议前后两个时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瞿秋白;多余的话;贡献历史上有过太多英雄临死前的豪言。
比如“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而历史上还有过如此的遗言:“中国的豆腐很好吃,是世界第一。
”这句话,来自一篇生命最后时候写下的文章《多余的话》,其作者实瞿秋白。
政客李斯,在临死时对儿子说“想牵着黄狗,去蔡东门打兔子”,而走上政途的书生瞿秋白在临死时说的最后的话却是中国的豆腐很好吃世界第一。
本文将瞿秋白最后写下的《多余的话》作为切入点,分八七会议之前和八七会议之后两个时期,探究这位从政的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者与《多余的话》瞿秋白出生与江苏常州,1916年迫于生活前往北京,1920年他为撰写《晨报》的通讯报道而看俄国共产党的报纸,这使他了解了共产主义。
1924 年他往返于上海、广州作为翻译,服从党的安排担任了国民党内的一些职务。
1925年初,中共四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主持召开“八七”会议,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主要的领导人。
其后仅持续了大约一年,便离开了领导岗位。
1935年2月在福建被捕,6月18日在罗汉岭从容就义。
毛泽东给予他英雄的评价,而他自己则说肩负领袖的十来年,是一场“历史的误会”并在《多余的话》中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狱中的瞿秋白写下文章《多余的话》,全文近2万字。
文中,瞿秋白回首自己一生的革命政治活动,分析了个人性格弱点,也肯定了自己革命的人生。
《多余的话》表露的思想心绪复杂,今天我们在重读《多余的话》时,从中看到了一个共产党政治领袖和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优秀人格,我们也能从中认识出瞿秋白是一位在推动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有着杰出贡献的,坚定而合格的马克思主义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里秋 自的通俗文章一直没有 引起应 有的重视 , 其 通俗政治读物研究者甚少 , 其通俗 文学剖作评价也不 高。比如陈铁健在《 书生到领袖——翟秋 自》 对 从 中. 秋 自通俗文学就有这样的评价:有些作品单纯从政治 “ 宣传着眼 , 仓促成篇 , 往往流于粗糙概念, 缺乏强烈的 艺术 的魅力, 既为知识分子层所忽略 . 也不为广大群众 所欣赏。…这段传记里的评说文字 有一定的代 表性 . ” 虽然从作品特征到阅读效果 , 分析 比较实在中肯 , 但这 仅仅是从艺术性这个单一角度出发 的, 对作品的政治 性、 思想性尤其是它于大众化文艺 、 大众化文化 的意义 考虑不多。事实上就写作动机而言, 白决不会单 纯 秋 地为艺术而艺术, 多的、 更 或首要 的 目的还是为政治 、 为宣传 , 这是他的政治立场和文艺 观所决定的。再者 该传记对作品效果 的观察也仅限于上海滩 , 而之后秋 自在井冈山地区倡导、 组织 的通俗文艺作品反响就很 强烈 , 赢得了广大群众和红军官兵的欢迎 , 这就提示我 们不能忽略接受者的政治背景及文化基础。更重要 的 是秋自写作这些通俗文章 , 是系统理论指导下的 自觉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第 l卷 5
第1 期
山 西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Ju l fS a x o eefr o t Ad ns aos o ma h n i r g o Y uh o Ct miirtr t
Vo . 5 N . 11 o 1 M8 . 2 O 1 .O2 "
他通俗文章和作品的意义, 必须重视这些前提。
一
持了一批“ 苏维埃教育法规” } 的{定和出台, ] 高尔 I L像《 3 基戏剧 学校简章》 《 、俱乐部 纲要》 《 、 工农剧社简章》 、
《 苏维埃剧 团组织法》 , 等 对推进苏区大众文化建设起 到了指导作用。同时秋自还积极参与创办高尔基戏剧
民( 5一)男 , 1 6 , 浙江德清人 , 9 朔州师范学 院中文 系教授 ,
5l
维普资讯
据 当前的方针政策、 中心任务和生活中的真人 真事 . 自 编、 自排、 自演各种话剧、 活报剧、 舞剧、 歌剧及 山歌 民 歌。 他将剧团同志写的大鼓词等作品修改润色后发表
委员及艺术局负责人、 国立苏维埃大学校长等职 , 并主 持了《 红色 中华》 报的编务工作 。在 中央苏区 , 自文 秋 艺大众化 的理论和普及大众文化的主张真正有 了用武
之地 。结 合领 导工 作和教 务 、 编务 等业务 管理 . 自主 秋
行为 , 其对所倡导 “ 是 普洛大众文艺” “ 、 文学革命” 和 “ 文字革命” 等大众文化主张 的实践 或实验 , 因此考察
丁化文字改革 , 提出汉字拼音化方向开始 , 已逐渐萌 他
生 了在文字、 语言 、 文学、 文艺 等领域里普及 大众文化 的思想。13 年 在他政 治上失 意而 回归文学家 园之 91 后 , 的文艺大众化理论 才得 以完整全 面地梳理和阐 他 述, 通俗文学创作和其 他通俗 文章写作 , 正是 他这一 理论 的具体 实践 。 充分的史料证明 , 对此项工作不管在 白色恐怖 的 上海 , 还是在苏区的井冈山 . 自都投人了相当的热情 秋 和精力, 并且身体力行始终走在第一线。上海期间他
曾多次到城隍庙 听卖唱艺人说 唱, 回来路上还轻轻哼 哼着:东洋大炮轰沈阳, “ 香蕉糖来梨膏糖” 这类卖唱的
民间小调 ,后来 写的《 “ 东洋人出兵》 《 、可恶的 日本》 、 《 英雄巧计献 上海 》 等就是运用这 种形式写 成 的。[ ”] 13 年秋自奉命来到井 冈山根据地 , 94 担任了教育人 民
2O O2年 3月
瞿 秋 白 通 俗 文 章 价 值 论
程 民
( 湖州师范学院 中文系, 江 湖州 330 ) 浙 1 0 0
蕾
要 :t 白t写有一批通各政治读特和通俗讲话 . I秋 井创作 了较 事喝 词、 故事 等说 唱作 品。这些通各 文章 写作是 秋 白
在 系统理论 指导下的 自觉行 为 , 是其甘所倡导的革命 大众文 艺主 张的 妾战或 实验。秋 白的探 索不仅 强化 了文章作 品的
民问歌 曲, 对群众 的教 育更大 , 由于敢是发 自群众 肺 腑的心 声 , 内容通俗 易懂 , 听好唱。 】 ) 好 [{ 哪
— —
庄 东晓 :瞿秋 白同志在 中央苏 区) <
在《 红色中华》 报上 , 并准备将剧团同志们收集来的“ 那 么多山歌、 民歌, 想办法带到上海出版。 删他还将 ”
汇演评奖后 的节 目选编成戏剧集《 号炮集》 亲 自作序 , 并油 印 3 份发 至全 区 ( ) ∞ 4 。在 抓文 艺宣传 的同 J 时 , 白也十分重视边 区的扫盲工作 , 秋 他认为 除了办 学校 以外 , 还要发动群众参加扫 盲运动。所 以他曾同 徐特立精心筹划 , 因陋就简创办 了“ 地方识字班 ”“ 、训 练班 ” , 等 提倡夫教妻 , 子教父 , 识字多的教识 字少 的。 为配合扫盲工作 ,秋 白同志还亲 自编写通俗课本 , “ 供 学生使用。【(* ”] ) 4
学校 , 自指导 工 农 剧社 所 属 的火 星 、 旗 、 号 3个 亲 红 战
、
从理论到实践 : 普及大众文艺
早在上世纪 2 年代, o 从秋白关注苏俄少数民族拉
【 牧藕 日期1 e 一 2 2 2 O 1—8 0
剧团的创作 、 演出活动 。他始终鼓励剧 团深人群众 , 根
【 作者筒介)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