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仪礼时代_与_仪礼_中燕飨礼仪中的诗乐情况分析

合集下载

《诗经》酒诗之文化观照

《诗经》酒诗之文化观照

《诗经》酒诗之文化观照
《诗经》中的酒诗是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窥见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首先,酒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作礼仪的象征,如“宾之初筵,左右秩秩”,“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这些诗句都描绘了宴饮场合的礼仪和规矩。

这种礼仪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对和谐、秩序和尊重的追求,也反映了酒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酒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审美文化。

在《诗经》中,酒往往与自然风光、美丽景象联系在一起,如“微雨丹蒀”,“白云遏绝”,这些诗句描绘了饮酒时美丽的自然环境和情感体验。

这种审美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再次,酒诗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情感文化。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来表达情感和情绪,如“我姑酌彼金罍”,“酌以大斗”,这些诗句都表达了饮酒时的欢乐和豪情。

这种情感文化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情感的重视和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最后,酒诗还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

在《诗经》中,酒常常被用来象征生命、自然和宇宙,如“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哲学思考。

这种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哲学追求。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酒诗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酒诗,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观念、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诗经》宴飨诗与春秋战国宴乐射礼图

《诗经》宴飨诗与春秋战国宴乐射礼图

《诗经》宴飨诗与春秋战国宴乐射礼图
张艳芳
【期刊名称】《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8)003
【摘要】《诗经》宴飨诗是文学的书写与礼仪精神的展现,春秋战国宴乐射礼图是早期礼仪图像的代表,与文学描写具有共同的母题,但两者的介质、时代及内涵存在差异.结合礼书记载的内容,对两者共同描述的宴飨、舞乐、竞射等进行图文比较研究,从中可以看到,宴乐射礼图是贵族六艺之学的生动展开,是诗画同题的最早范本,是礼图的最早模板.
【总页数】5页(P126-130)
【作者】张艳芳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2
【相关文献】
1.诗·诗经·诗经图
2.《文选》公宴诗对《诗经》宴飨诗的继承与发展
3."合族"之欢与"亲亲"之意--试论《诗经》中的宴飨诗
4.互文性与符号性并置交叠——以《草木诗经》为中心探窥“图语诗”
5.《诗》学转变与明代诗经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唐代燕乐繁荣的因素】唐诗繁荣有哪些因素

【浅析唐代燕乐繁荣的因素】唐诗繁荣有哪些因素

【浅析唐代燕乐繁荣的因素】唐诗繁荣有哪些因素一、燕乐的兴盛燕乐,也叫宫廷燕乐,又称宴乐。

起源于周代,泛指统治者在宴会中供享乐所用的音乐。

燕乐是一种综合了声乐、器乐、舞蹈等形式的集大成者。

我国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燕乐,《周礼·春宫·大宗伯》载:“凡祭祀飨食奏燕乐”,燕乐被赋予仪式性的一面,表现在用于“燕乐”的方面,再者,用于“飨食”的方面,又有娱乐性的一面。

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雅乐占据主导地位,燕乐地位次之。

汉魏时期的宫廷宴飨活动比周代燕乐的严肃性质更加不如,添加了更多的娱乐性质,这个时期皇帝宴群臣作乐,使用燕乐,可见燕乐至此始终作为非正统的音乐使用。

唐代的“燕乐”继承了前代的各方面特点,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唐代宫廷的雅乐与宴飨之乐在使用上没有严格的区别,如《旧唐书·音乐志》载:“玄宗在位多年,善音乐,若宴设会……太常卿引雅乐……太常乐立部伎、坐部伎依点鼓舞,间以胡夷之伎……”这段文字说了雅乐被用于宴会飨食之中。

另外,燕乐开始融入少数民族音乐,以及外国音乐,唐代的燕乐所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多。

唐代统治者重视音乐,建立了以太常寺掌管的各类音乐机构,有专门训练乐伎的教坊,有专门负责仪仗军乐的鼓吹署,有管辖雅乐和燕乐艺人的音乐教育机构太乐署,还有由唐玄宗创立的、负责训练乐工专业素质的梨园。

有了这些机构,使大量音乐人才得到了系统的培养,许多大臣家里都有自己的乐舞伎。

文人也参与到了音乐活动中,自编乐曲、填词甚至弹唱。

二、唐代燕乐兴盛的因素(一)政治环境的因素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近三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历史中是经济、文化高度繁荣、高度开放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开明,虚心纳谏,使得经济迅速腾飞,文禁不再。

温和开放的政治制度和发达的经济环境促使燕乐这一文化现象得以在唐代成为更高级、更有艺术魅力、更完整的艺术形式。

首先,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在政治制度上基本沿袭隋朝时的政策,但也针对隋朝政策中的许多弊端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政治改革,吸收了隋朝覆亡的教训。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

《诗经》中的宴饮诗及其背后的礼乐文化作者:袁玥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10期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重庆401331)[摘要]《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今日经常谈论的所谓宴饮诗(又称燕饮诗、燕飨诗,或记录君主宴请臣子的礼节、或记录亲朋手足集会时的盛貌,直接反映着嘉礼中飨礼、燕礼、食礼等礼仪活动。

宴饮诗中记录的音乐酒德也好、乡射祈福也罢,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宗法制度下的礼乐文化;它所呈现的特征和当时社会价值意向是具有一致性的。

《诗经》中宴饮诗的美学的价值,连同其背后所记录的古代礼乐内涵一道,成为中国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10-0012-01[作者简介]袁玥,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清代的学者姚际恒曾言:“古人登降揖让、饮食动作,无不各有仪。

”而《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然有许多篇章重现了古代贵族宗法制度下的交际往来与生活情趣,亦折射出我国先秦时期的礼乐文化——正如孔子所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其中,宴饮诗是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不管是“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小雅·鹿鸣》),还是“既见君子,孔燕岂弟”(《小雅·蓼萧》),抑或是“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小雅·宾之初筵》),都多多少少反应了当时宴会宾客的礼乐文化的兴盛。

其实,从广义来说,《诗》三百篇除三颂以外,十五国风以及大、小雅都可以用于宴饮奏乐,都能算得上是“宴饮诗”。

《仪·燕礼》有云:“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

笙入,奏《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论及《诗经》,也说伺候贵族的乐工太师们保存下的唱本儿,其词“流传下来便是《诗经》了。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渊源考论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渊源考论

《诗经》中的燕飨诗与周代礼乐文化渊源考论作者:李晶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0期摘要:《诗经》中的燕飨诗以其独特的魅力充分的表现了周代的社会生活,反映出了周代礼乐文化的特色。

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特征的周代,宗族间相亲相爱的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将宴饮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以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着周代的时代特点,并对周代的礼乐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燕飨诗;礼乐文化作者简介:李晶晶(1985.1-),女,河北南宫人,硕士,商洛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2燕飨诗在《诗经》中占有不少篇章,特别是在《小雅》中,燕飨诗几乎占了《小雅》篇章的大多数,比如其中的《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等,直接描绘了诸侯、贵族、兄弟、亲友之间宴饮的场面。

“礼”和“乐”是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其中的燕飨诗更是以文学的形式,表现了周代礼乐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燕飨、燕飨诗与礼乐文化周代是一个农业宗法制的社会,小农经济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与此相适应,宗族间的关系就成了连接社会的纽带。

周的国君、诸侯、君臣大都是同姓子弟或姻亲,周统治者十分重视血缘亲族关系并注重利用这种宗族关系来加强统治。

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将宴饮作为和睦九族、沟通上下、巩固统治秩序的政治手段,燕飨诗也就应运而生了。

燕飨,亦作燕享、燕饗,指古代的帝王饮宴诸侯、群臣及兄弟家人。

据记载,周代有五礼,而宴飨之礼的运用最为普遍。

《诗经》中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称为燕飨诗。

此外,“古人飨礼,飨后必燕”,所以还有一类既描写祭祀过程,又描写祭祀之后合族宴饮的诗歌,比如《楚茨》、《信南山》等诗歌,虽然它们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燕飨诗,但透过它们,我们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燕飨诗的风格内容及其价值意义。

诗经燕飨诗

诗经燕飨诗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 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 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 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 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 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 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 承筐是将。 人之好我, 示我周行。返回Fra bibliotek《常棣》
这首诗正是周人倡导兄弟血亲团结的诗歌。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是一篇的主旨。
它不仅是中国诗史上最先歌唱兄弟友爱的诗 作,也是情理相融、富于理趣典范。
兄弟关系总是贵族内部敏感的问题,周代嫡 长子制的确立尽管相当有效地解决了兄弟间 的继承权问题,但兄弟之间的权益分配总是 容易出现不愉快,因此,兄弟间的人伦关系 也最容易受到干扰破坏。而周人要维持其统 治、宗族内部的团结稳固又是不可缺少的条 件。《棠棣》便是这种社会现实的产物。
(二)乐的功能
1、“乐”功能一个是“宣”,就是把内 心的情感宣泄出来,情感宣泄出来,一来 可以达到情绪的平和,二来可以被别人了 解,这样就能达到情感的沟通。
2、“乐”的另一个功能是“和”,就是 “调和”、“和谐”,促进社会关系、人 际关系的和谐。
(三)礼与乐的关系
《礼记•乐记》中有明确的说明: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
《小雅·湛露》是写同姓王侯贵族夜燕 祝颂;
《小雅·鱼丽》是写领主贵族宴饮席上 美酒佳肴的丰盛。
《小雅·楚茨》和《周颂·丝衣》都是描写祭 祀之后的宴饮。
《豳风·七月》中描写了农事之余的宴饮; 《小雅·六月》是写王师凯旋后的宴饮; 《小雅·吉日》是写会猎后的宴饮。

唐宋诗词中的宴会与社交礼仪研究

唐宋诗词中的宴会与社交礼仪研究

唐宋诗词中的宴会与社交礼仪研究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唐宋时期是诗词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
宴会和社交礼仪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通过研究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
仪的描写,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社会风貌。

二、宴会乐事的描写
2.1 宴席布置与菜肴品尝
唐宋诗人在他们的作品中经常描绘宴席布置和美味佳肴。

例如,《东篱九日即事》中描述了丰盛的宴席,脆皮烤鸭等美味佳肴。

### 2.2 酒宴乐舞在唐宋时期,酒宴经常伴有歌舞表演。

许多诗人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来表达对音乐和舞蹈
的赞美。

三、社交礼仪与身份地位
3.1 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
唐宋诗人通过描绘社交场合的行为规范来反映当时人们对于礼仪的重视。

例如,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应该相互尊敬和提供帮助。

### 3.2 诗人与贵族社交唐宋诗人与贵族之间的社交往来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他们通过参加宴会和其他
社交活动来建立和巩固自己在文坛上的地位。

四、宴会与社交礼仪反映的社会现象
4.1 社会阶层
唐宋时期,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宴会和社交礼仪成为了展示自己身份地位和富裕程度的方式。

### 4.2 文化风尚通过研究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仪的描写,我们可以窥见当时文化风尚以及审美观念。

五、结论
通过对唐宋诗词中关于宴会和社交礼仪的描写进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当时人们在宴席上如何享受乐趣、展示身份,并且了解到他们对于集体欢聚、友谊和礼仪的重视程度。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唐宋时期的社会生活,还能够对今天的社交礼仪有所启示和借鉴。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周春健【摘要】《诗经》中有一定数量的燕飨诗,燕飨诗的产生与周代社会性质及周代礼乐文明有直接的关联.燕飨之礼只是手段,巩固政权才是目的.《鹿鸣》位于《小雅》开篇,是一首天子宴享群臣的燕飨诗.诗中有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一是“嘉宾”,一是“周行”,不同解说反映出对诗义的不同理解.《鹿鸣》一诗的主旨,毛诗解为颂美诗,鲁诗解为讽刺诗,均包含一定的政治教化意义.古人对于《鹿鸣》诗义解说,体现出作诗义、用诗义、读诗义的差别.【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7页(P23-28,33)【关键词】《诗经》;《鹿鸣》;燕飨诗;礼乐文明;教化【作者】周春健【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2一、燕飨诗及其功用《诗经》中有一定数量的燕飨诗,燕飨诗的产生与周代社会性质及周代礼乐文明有直接的关联。

鲁洪生先生云:周代是个以小农生产为生产方式的农业宗法社会。

家族血缘关系是维系社会的重要纽带,家族血缘上无法更易的亲疏远近决定了人们社会地位的尊卑贵贱。

血缘情感把周人的家庭、社会协调得自然和谐,使周人习惯于在充溢着和谐亲切的家庭气氛中交流感情,解决纠纷。

适应着这种农业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政治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礼制。

……据《周礼》记载,当时把礼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大类,统称为五礼。

……嘉礼是用于融合人际关系、沟通感情、联络友谊的礼仪,它的内容比较复杂,包括婚礼、冠礼、飨燕、立储、宾射等等礼仪。

燕飨诗则是直接反映嘉礼中飨礼、燕(宴)礼等礼仪活动的诗,故也称为礼仪诗或宴饮诗[1]。

从相关乐歌产生的时代先后来讲,有一个从“祭祀乐歌”到“燕享乐歌”演进过程。

马银琴认为,《诗经》中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燕享乐歌,应当产生于西周中期以后:自西周中期燕享礼仪成熟之后,燕享乐歌便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入了诗文本。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小雅鹿鸣》与《诗经》中的燕飨诗
周春健
【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8)003
【摘要】《诗经》中有一定数量的燕飨诗,燕飨诗的产生与周代社会性质及周代礼乐文明有直接的关联.燕飨之礼只是手段,巩固政权才是目的.《鹿鸣》位于《小雅》开篇,是一首天子宴享群臣的燕飨诗.诗中有两个关键词需要注意,一是“嘉宾”,一是“周行”,不同解说反映出对诗义的不同理解.《鹿鸣》一诗的主旨,毛诗解为颂美诗,鲁诗解为讽刺诗,均包含一定的政治教化意义.古人对于《鹿鸣》诗义解说,体现出作诗义、用诗义、读诗义的差别.
【总页数】7页(P23-28,33)
【作者】周春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诗经·小雅·鹿鸣》诗旨考辨 [J], 冯茂民
2.破解《诗经·小雅·鹿鸣》诗的上古礼乐文化信息之谜 [J], 岳泓
3.《诗经·小雅·鹿鸣》的主题及成诗时间 [J], 邓庆红
4.浅论《诗经·小雅》中的燕飨诗 [J], 吴洁
5.探析《诗经·小雅》宴饮诗——以《小雅·鹿鸣》为例 [J], 冉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

浅论宴飨文化及周代的饮酒礼摘要:在周人那里,国家的礼制、社会道德、个人修养,都是通过日常往来活动很自然得以贯彻和实现的。

乡饮酒礼是宴飨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

乡饮酒礼的举行展现了乡人饮酒的欢乐之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关系。

关键词:宴飨;文化;礼仪;乡饮酒礼一、宴飨文化概况礼乐文化发源于原始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至西周,成为一种成熟的、系统性的文化形态,它包括建立在奴隶制等级制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包括哲学、政治、法律)和文化价值系统(包括伦理道德、艺术、行为方式)相互联系的两个层面,其核心是礼乐。

西周初年,处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奴隶主贵族运用这些经验对于来源于原始社会的宗教节仪、行为习惯和规范加以改造和发展,使之制度化、条理化,成为维护奴隶制的重要制度和思想准则。

这就是所谓的“周礼”。

周礼中各种礼节和行为规范,如冠、婚、丧、祭、燕、射、朝聘等的规范来规定“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史记・礼书》),由此可以看出,礼的规定范围很广,社会和个人中的一切无不囊括。

礼乐文化中的代表为宴飨文化,宴飨文化最集中体现在宴飨诗中。

宴飨诗,一般是指那些专写君臣、亲朋欢聚宴享的诗歌。

早在《诗经》中就出现了,比如《小雅・鹿鸣》、《鱼丽》、《南有嘉鱼》等篇目均属这一类。

从性质上看,它与我国古代宴飨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意义。

周人重礼又重德,一般来说,宴飨诗是按礼的要求写宴飨,更强调和突出德的方面。

宴飨诗不但突出了礼乐文化的道德实质,而且展现了它鲜活的外在形式,为我们保留下礼的动态原貌。

例如:《小雅・鹿鸣》本为宴群臣嘉宾而作,表现按礼待宾的殷勤厚意。

其中特别写道对于德的向往和赞美:“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二、周代乡饮酒礼探究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比较盛行的一种礼制,也是周代盛行一时的饮食礼仪。

据杨宽论证,乡饮酒礼起源于氏族聚落的会食制度。

这种礼节主旨在于尊长和养老。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

飨燕饮食礼仪"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燕礼对*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你对飨燕饮食礼仪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飨燕饮食礼仪吧。

飨燕饮食礼仪【1】1.飨燕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

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在寝宫举行,烹*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仪规范,但重点是吃喝。

燕,就是“宴”,二字是通假字。

秦、汉以后,飨、燕之礼很少有人完全照搬礼经的规定去做了,但历朝天子宴群臣,犹有旧礼遗风。

汉、魏时元旦(大年初一)朝会、晋时冬至小会以及唐代圣诞(皇帝诞辰)朝贺之后,都有筵宴,称为“大宴”。

其他节日,如立春、上元、寒食、上巳(三月三)、四月八日(浴佛节)、端午、七夕、中秋、重九等,皇帝也常赐宴,称为“节宴”,宋代称为“曲宴”。

另外,国家有大庆、大礼、事功告成及宫室落成等,也多设宴庆贺。

两汉大宴仪注,只散见史书中,已无完整程式的记载。

唐《开元礼》才有大宴的详细仪注。

大宴气氛一般比较严肃。

节宴(曲宴)则比较轻松活泼,通常不在正殿,而在园林楼*举行。

唐玄宗时,还有宴会中从楼上撒金钱,让百官在楼下争抢的作法。

五代时,又有臣子捐交“买宴钱”,请皇帝赐宴的。

这也是一时的风气。

明代宴会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

大祀天地后之次日、正旦(正月初一)、冬至及万寿节(皇帝诞辰)为大宴。

大宴行酒九爵,中宴七爵,常宴三、五爵。

宣德后,对级别较低,不参加大宴的官员、监生发给钱*。

清代初期大宴食用烤肉,牲酒,由各亲王、世子、郡王等进献。

宴乐则杂用汉古乐、蒙古乐歌、满舞,后亦逐渐汉化。

2.饮食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摘要】《诗经》中的燕飨诗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代守礼的风俗与规范。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探讨。

在将介绍燕飨诗的背景和意义,为后续内容铺陈铺垫。

接着在将深入分析燕飨诗中的守礼意义、礼仪规范、礼节表现、守礼教育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揭示燕飨诗中守礼的重要性和价值。

最后在总结燕飨诗在守礼方面的重要性,对礼仪传统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礼仪文化的影响,展示其在历史文化传承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燕飨诗对中国礼仪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燕飨诗、《诗经》、守礼、礼仪规范、礼节表现、守礼教育、社会影响、礼仪传统、礼仪文化、重要性、影响。

1. 引言1.1 燕飨诗的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诗歌集,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礼仪与守礼的诗歌。

其中《燕飨》是其中的一篇,反映了当时的饮食礼仪与守礼规范。

燕飨是古代宴席的一种形式,是贵族之间进行社交交往的重要方式。

通过燕飨,人们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财富与地位,还传承了祖先的礼仪传统。

在《燕飨诗》中,作者们通过描述宴席上的场景与仪式,展现了对礼仪的尊重与遵守,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礼仪规范的重视。

通过研究《燕飨诗》,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反映出当时社会阶级与道德观念的体现。

部分结束。

1.2 燕飨诗的意义《燕飨诗》作为《诗经》中的重要篇章,所描绘的守礼场景和礼仪规范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些诗歌描绘了当时社会上流阶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反映了周礼守礼的重要性。

通过赞美和歌颂人们守礼的行为,燕飨诗强调了礼仪之道对于维护社会秩序、提升个人品德、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燕飨诗中所描述的宴会场景展现了一种优雅典雅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尊重长辈、尊重礼仪、尊重他人的思想观念。

这些诗篇激励着人们尊重传统、守礼行事,传承着尊重他人、宽恕他人、关爱他人的价值观念。

燕飨诗作为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礼仪传统,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培养现代人们的礼仪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

从《诗经》燕飨诗看守礼以序
《诗经》中的燕飨诗歌共有五篇,其中《羔裘》、《南山》、《白华》、《有杕之杌》、《先风》五篇诗歌描绘了燕国国君和宾客们的盛大宴会场面和礼仪。

燕飨礼仪是古代中国周礼中的一种宴会礼仪,主要是以举办宴会来表达社交、朋友关系与盛誉。

在《诗经》中,燕飨礼仪常常被描绘成隆重、盛大的场面,其中礼,更是以序为先,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之一。

《羔裘》这首诗歌描绘了燕国的国君享受着羔裘,带着斛斗。

这一情景既体现了燕国国君的显达,同时也表达了他的谦虚,他将自己与大众区分开,显得高人一等,更体现了他对宾客的尊崇和重视。

《南山》和《白华》这两首诗歌都描绘了燕国国君所举办的盛会场面,宾客云集,彩衣相衬,辞令酬应回荡。

这两首诗歌中的礼节,也体现了上至国君,下至宾客对礼仪规范的追求,对礼节地位的重视。

《有杕之杌》的诗歌讲述了山寺宾客前来燕国赴宴,这时燕国国君带着他的大夫亲自出迎,欢迎宾客的到来,更强调了礼的顺序和礼仪的尊严。

《先风》描绘了燕国国君周游列国之后,返回燕国后的盛宴,国君和随从在犬戎人的笳鼓声中欢聚一堂,相互敬酒,这首诗歌也强调了礼节和序次问题的重要性,表现出燕国国君须先行守礼,才能享受宴乐,这也反映了礼节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地位。

总之,《诗经》中的燕飨诗,是对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生动体现,这些描绘宴会场面的诗歌,充满了神秘而又充实的意义,反映了当时华夏礼仪的丰富和尊严。

礼以序为先,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有着重要作用,这也自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独特魅力。

浅析隋唐燕乐中“燕乐”与“宴乐”的关系

浅析隋唐燕乐中“燕乐”与“宴乐”的关系

浅析隋唐燕乐中“燕乐”与“宴乐”的关系摘要] 隋唐燕乐,历来被认为是隋唐音乐的一个较大部类,是隋唐宫延音乐的代表。

然而,唐人宫廷中作为音乐活动和音乐品种的总称, 并没有燕乐一说, 而较多的宴乐,燕乐的含义也并不一致。

[关键词] 隋唐“宴乐”;燕乐;音乐发展;音乐史学在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燕乐”是一个含义很广的名词,在不同时期含义也不尽相同。

但一般讲“宴乐”主要是指隋唐燕乐。

隋唐燕乐是一种在宫廷中饮宴时供欣赏愉悦艺术性很强的歌舞音乐,是宫廷中所设“俗乐”的总称。

它集中反映了隋唐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

一、隋唐“燕乐”之概论燕乐,又称“宴乐”、“讠燕乐”,即宴饮之乐。

燕飨作乐这种活动早在《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里就有记载, 如《竹书纪年》:“后发即位元年,诸夷宾于王门,再保庸会于上池,诸夷人舞。

”但“燕乐”一词的较早出现则见于《周礼》和《诗经》。

《周礼·春官·钟师》:“掌教击磬……教缦乐、燕乐之钟磬。

”周代国君以飨宴会群臣和宾客,郊庙燕射之乐尚无统一名称。

为表现君与民同乐,要奏乐为娱。

如《周礼·春官·宗伯》:“以嘉礼亲万民: 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

周代诸侯朝政于国王时,国王也要飨食宴乐之。

如《左传文公四年》:“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

”国王纳贤时、夷人来朝时要奏乐表示对朝聘者的尊敬。

普通贵族宴会宾客,也奏乐为娱。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 食野之芩。

我有嘉宾, 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

我有旨酒,以燕乐佳宾之心”。

“飨”字在上述文献当中是“聚会饮酒之意”。

然而“ 飨”字还有“向鬼神敬献食物”之意。

如《周礼·春官·宗伯》笙师:“凡祭祀、飨、射,共其钟笙之乐,燕乐亦如。

”从《周礼》的这句话亦可知,尽管周朝的礼乐制度对不同场合的仪式和活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但祭祀音乐和燕乐却经常又是相同的。

【古代的飨燕之礼】

【古代的飨燕之礼】

【古代的飨燕之礼】《周礼·春官·大宗伯》:“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唐杜佑《通典》亦云:“时会殷同附殷周以前,天子有迎劳飨燕诸侯之礼。

”[1]飨燕之礼分为飨礼和燕礼两种,虽然其都是用酒宴招待宾客的礼仪,但在先秦时候,飨、燕是有严格区别的。

《周礼注疏》云:“飨,亨大牢以饮宾,献依命数,在庙行之;燕者,其牲狗,行一献四举旅,降脱屦,升坐,无筭爵,以醉为度,行之在寝。

”《左传·宣十六年》:“王享有体荐,宴有折俎;公当享,卿当宴。

王室之礼也。

”《成十二年》杜预注亦云:“享有体荐,设几而不倚,爵盈而不饮,肴干而不食,所以训共俭。

宴有折俎,相与共食。

”此即古人所说的“飨主于敬,燕主于欢”,二者仪节完全不同。

古时王者待宾,有飨、食、燕三礼,飨礼最重,有太牢有酒,以致肃敬,行九献或七献、五献之礼;食礼主于饭,无牢无酒;燕礼,则以饮酒为主。

飨、食二礼行于庙,燕则行于寝。

待上公,三飨、三食、三燕;侯伯、子男则依次递减之。

今存《仪礼》十七篇有《燕礼》而《飨礼》已亡,先秦飨礼的大致情况只能从《仪礼·聘礼》和《周礼》以及春秋内外传中管窥一二。

《仪礼·聘礼》:“公子宾,壹食再飨,燕与羞做无常数。

”郑玄注:“飨,谓享大牢以饮宾也。

”飨礼是天子招待诸侯、或诸侯间相互之礼,要在宗庙举行。

飨礼享太牢以饮宾客,但并非真正的大吃大喝:牛牲要“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

郑玄注说“享则半解其体而荐之,所以示共俭。

”先将牛牲分成两半,留下中间的脊背,再将两半各分三部分,放置在俎上,安置于客人案前。

飨礼中的酒肉大多时候都是摆放陈设而已,宾主双方并不实际饮用。

双方站立后,依尊卑次序,进献完毕,即告结束。

《诗经·七月》中说“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

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其大意就是用两樽酒和羔羊招待客人,宾主登上国君接待外宾和国人的朝堂,举起像犀牛状一样的酒器,并祝其万寿无疆。

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上)

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上)

仪式与身体:周代“燕礼”用乐之双重社会建构(上)李方元【摘要】“燕礼”是周代“礼乐制度”之产物:有“礼”有“乐”,在“燕飨”礼仪和用乐操演中实现.“燕礼”因其“礼”之性质,而与社会政治相交集;又因其“仪”之性质,而直接联系仪式并与仪式活动互动,从而塑造出“燕礼”及其用乐(即“燕乐”)之社会性质与特征.鉴于“礼仪”活动与“身体”之互动,故选择以“身体”角度切入,聚焦与考察“燕礼”仪式之三大问题:一、“礼乐制度”下“燕礼”之特殊性质;二、“燕礼”背景中仪式音乐之特点;三、“燕乐”之“社会制度”建构和国人“文化心态”建构之双重社会建构.【期刊名称】《音乐探索》【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8页(P23-30)【关键词】周代礼乐;燕礼用乐;仪式;身体;社会建构【作者】李方元【作者单位】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2周公“制礼作乐”,是周初重大之历史事件,从而开出社会“制度”建设之新方向。

“礼乐制度”之突出特点,即在其仪式性。

古代社会之“仪式”生活,则是“礼乐制度”之社会基础。

“仪式性”操演是周代“礼乐制度”产生社会价值的基本路径与方式,由此既影响到人们的社会行为,同时又参与其社会的建构之中。

周代“燕礼”仪式活动即是其实际的展示。

基于此,本文通过“仪式”与“身体”之视角,讨论周代“燕礼”(包括其用乐)在周代社会治理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在周代“社会制度”建构和国人“文化心态”建构方面的意义与价值。

周王朝国家治理的一大举措即是建立“礼乐制度”。

《周礼》将其归为“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和嘉礼。

“五礼”指向周代社会的五个不同领域,《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祇,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①“五礼”中,“燕礼”属“嘉礼”,目的在“亲万民”。

所谓“以嘉礼亲万民”,《周礼·春官·大宗伯》的解释是:“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昏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脤膰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

诗经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诗经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

《诗经宴饮诗中的礼乐文化《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摘要:《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与其他宴饮诗相比,《鹿鸣》突出了礼乐文化的人文精神,在饮酒鼓瑟吹笙的宴饮仪式中,在礼乐的陶醉中,君臣和谐相融,表现了“宴以合好”的精神之美德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一部主要反映周代礼教文化制度和社会政治生活的著作。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收录在《小雅》中,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宴饮诗的产生、写作目的以及其内容与外在形式等方面来探讨其与周代礼乐文化精神之间的关联。

关键词:《诗经》宴饮诗礼乐文化精神《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几千年来,它的编纂与流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非比寻常的重大影响。

《诗经》中的宴饮诗又称宴飨诗,或燕飨诗,主要出于周初,是以君臣、亲朋欢聚宴饮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宴饮诗是周代贵族在进行周王朝礼乐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果实,亦是周代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

宴饮诗主要收集在《小雅》中,如描写周王大宴群臣的《鹿鸣》、宴饮朋友亲戚故旧的《伐木》、欢宴有功诸侯的《彤弓》等篇。

礼乐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生活行为、风俗习惯和社会交往的准则和规范,还是当时社会文明程度的折射和映照。

《诗经》中的宴饮诗主要是歌颂、强化周代贵族间的宗法血缘关系,确立贵族阶级的礼乐制度及贵族的道德风尚。

在周代,君臣之间、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经常通过宴饮上的交流对话,来表达爱敬之意,做到君臣友好、邻邦宗族的和睦相交。

周代的上层贵族阶级也以宴饮为手段,通过宴饮中的礼仪秩序来达到宗族内部的和谐,达到政治上的尊卑有序,以维护和巩固周王朝的统治。

因此,宴饮诗随周代礼乐制度的产生而产生,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19.N.1 2005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2005 “仪礼时代”与《仪礼》中燕飨礼仪中的诗乐情况分析王秀臣3(哈尔滨师范大学 《北方论丛》编辑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摘 要] 西周早期和中期,典礼主要以祭祀为主,且礼制大多沿袭殷礼,周代自身的礼制尚未完善,较为成熟的周代礼制当形成于西周穆王时期。

以西周穆王时代为起点,一直到春秋前期,以《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三年第一次赋诗为分界,期间共约300年,我们可以称之为“仪礼时代”。

这一时代以燕飨礼仪的大量出现与燕飨乐歌进入《诗》文本为标志,是各种礼仪、礼典节目最多,礼乐精神在社会上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普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诗》作为仪礼乐歌在各种仪典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仪礼》十七篇所记载的主要礼单仪节所反映的正是这一时期。

[关键词] 仪礼;仪礼时代;燕飨礼仪;诗乐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05)01-0031-06 《仪礼》十七篇所记载的主要礼单仪节大约实行于哪一段历史时期,学术界目前尚不完全统一,但大致的时间段应该是明确的。

我们认为,西周中期以前,西周礼制仍然还没有完全摆脱殷商礼特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殷礼特性。

从西周穆王时期开始,一直到春秋鲁僖公中期是“仪礼”成熟并大为盛行的年代。

自此以后,以“礼崩乐坏”为标志,“仪礼”的主要仪节虽没有完全废止,但燕飨礼仪中赋诗言志的出现,不仅意味着诗与乐在仪典上角色关系的转换,更预示着仪礼形式、内容和功能的改变,《仪礼》中所记礼仪实已走向衰落。

一 “仪礼时代”概念的界定西周金文中的大量材料已经证明燕飨礼仪和燕飨歌诗在西周时期的存在情况。

而实际上,《仪礼》中的礼仪在西周和春秋都曾实行过,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仪典在西周到春秋一直都在经常举行。

虽然我们很难找到《仪礼》用之于西周典礼的直接证据,但《仪礼》中诗乐所体现出来的西周礼制特点是不应该被怀疑的。

沈文倬先生在《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一文中的考证极为详实可信。

但西周早期和中期,典礼主要是以祭祀为主,且礼制大多沿袭殷礼,周代自身的礼制尚未完善,较为成熟的周代礼仪制度当形成于西周穆王时期。

确切地说,《仪礼》中所记载的各种礼仪是从穆王时期才开始真正成熟并大规模实行的。

刘雨先生通过对大量金文材料的整理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后世儒者称周公制礼作乐,开创有周一代制度。

观察西周金文,周初述及的礼制多沿袭殷礼,而周礼多数是在穆王前后方始完备。

盖西周初年,四方不静,强大的殷遗势力和周围众多异族邦国始终没有停止和周人的武装对抗,为维护新生政权,周公即使有精力制礼作乐,也无暇将其付诸实施。

只是到了穆王时代,四海承平,国力强盛,才可能将礼制建设提到日程上来。

”[1]这一结论十分可信。

穆王时代是西周礼制成熟的一个关键时期,从此以后,礼仪不再仅仅表现为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祭祀,也不再仅仅是国家政治秩序的象征和需要,礼仪走进了贵族的日常生活,成为上层贵族的人生礼仪和人生法度。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僭越礼的行为,也就是133作者简介:王秀臣(1967- ),男,湖南桃江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北方论丛》编辑部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之时,春秋礼制才悄悄地有了变化。

从时间上划分,以西周穆王时代为起点,一直到春秋前期,以《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三年第一次赋诗为标志,期间一共约三百年,我们可以称之为“仪礼时代”。

这一时代正好处于从西周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到春秋末战国初西周礼制彻底崩溃的中间阶段,是各种礼仪、礼典节目最多,礼乐精神在社会上的影响最为广泛、最为普及的黄金时代,同时也是《诗》作为仪礼乐歌在各种仪典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为“仪礼时代”起点的穆王时期恰好是燕飨乐歌进入《诗》文本的关键时期。

从某种程度上说,燕飨礼仪的大量出现是西周礼制成熟的标志。

这一时期《仪礼》中的《乡饮酒礼》、《燕礼》、《乡射礼》、《大射礼》等曾大规模的普遍流行,从《左传》、《国语》、《诗经》等典籍中都能找到大量相关的依据。

因此,对《仪礼》中燕飨礼仪的诗乐情况分析,它所对应的时代主要就是上述所界定的“仪礼时代”的三百年。

即从西周穆王时期开始,以穆王时代燕飨乐歌进入《诗》文本为参照,到春秋前期,以《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三年第一次赋诗为参照。

这一段时期《仪礼》诗乐的典礼运用空前活跃,在用诗理论和用诗实践上为后来的“赋诗言志”作好了一切准备,是春秋赋诗的前奏。

《诗经》因典礼而产生,典礼制度的成熟同时也意味着仪式乐歌的成熟。

随着西周典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大型的祭神祭祖、娱神颂祖的国家典礼过渡到诸侯、大夫、士之间的日常生活礼仪,《诗》的适应范围也进一步扩大,作用和影响空前提高。

到春秋中后期,这种情形又有了改变,天子式微,诸侯称霸,西周礼制面临崩溃,各种僭越礼的行为经常发生,诸侯用天子之礼,甚至卿大夫也用天子之礼,礼仪的等级秩序呈现出混乱状况。

举行礼典的场所也不再固定,礼典的实行彻底打破了原来固定化、程式化的固有模式。

春秋礼制开始走出“仪礼时代”而进入一个“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特殊时期,先秦用诗随之也进入“赋诗言志”阶段。

燕飨礼仪从内容到形式的改变是上述这一变化的典型反映,通过对“仪礼时代”燕飨礼仪诗乐情况的分析,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分析在这之后出现的燕飨赋诗提供广阔的文化背景,为赋诗言志找到礼学的渊源。

二 《仪礼》燕飨礼仪中的诗乐资料燕礼:燕礼是西周春秋时贵族宴请下属的礼节。

“燕”通“宴”,意思是安闲、休息。

从仪节上看,燕礼比飨礼和食礼都要简约,以饮酒为主,有折俎而没有饭,只行一献之礼,行礼场所多在路寝。

燕礼的对象有出使而归的臣僚、新建功勋的属官、聘请的贵宾等,也可以是无事而宴请群臣。

天子、诸侯和族人各有燕礼,但多已亡佚,今本《仪礼・燕礼》为诸侯宴请臣下之礼。

《燕礼》全文很长,现摘录其用诗和用乐的部分如下: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卒,笙入,立于县中。

奏《南陔》、《白华》、《华黍》。

……乃间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

遂歌乡乐:《周南・关雎》、《葛覃》、《卷耳》,《召南・鹊巢》、《采蘩》、《采蘋》。

大师告于乐正曰:“正歌备。

”乐正由楹内、东楹之东,告于公,乃降复位……宵,则庶子执烛于阼阶上……无算爵……无算乐……宾醉,北面坐取其荐脯以降。

奏《陔》……若以乐纳宾,则宾及庭,奏《肆夏》;宾拜酒,主人答拜,而乐阕。

公拜受爵,而奏《肆夏》;公卒爵,主人升,受爵以下,而乐阕。

升歌《鹿鸣》,下管《新宫》,笙入三成,遂合乡乐。

若舞,则《勺》……有房中之乐。

飨礼:飨礼即享礼,是与燕礼有密切关系的一种礼仪,一般来说,燕礼是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飨礼主要仪节程序举行完毕之后必有“宴”的场面,所以,杨伯峻先生说:“古人飨礼,飨后必宴,宴即燕。

”[2](P1209)但燕礼不仅仅局限于飨礼,它适合于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所有宴饮的场面。

今本《仪礼》中无飨礼。

杨宽先生通过西周金文和《左传》、《国语》等文献对飨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按行礼的秩序详尽地考释出具体的行礼步骤和主要仪节,是目前有关飨礼研究最为详细、系统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在飨礼与乡饮酒礼的关系问题上,杨先生认为飨礼实际上是一种高级的乡饮酒礼,这一观点颇具启示意义。

飨礼诗乐的运用与乡饮酒礼大致相同,只是行礼时伴奏的音乐和歌诗因飨礼级别很高而更加隆重和繁复。

一般的乡饮酒礼行于乡大夫和士之间,送宾时用乐而迎宾时则不用乐,行礼时伴奏的乐以“升歌”为第一节,“笙奏”为第二节,“间歌”为第三节,“合乐”为第四节。

飨礼则主要行于天子、诸侯和卿大夫之间,迎送宾客时都用“金奏”之乐,行礼时也有“升歌”,但没有“笙奏”和“合乐”,而是用更为隆重的“管”和“舞”代替了。

[3](P762)23有关飨礼用诗和用乐的具体情况我们还是只能从《左传》、《国语》等相关文献中寻找依据。

叔孙穆子聘于晋,晋悼公飨之,乐及《鹿鸣》之三,而后拜乐三。

晋侯使行人问焉,曰:“子以君命镇抚弊邑,不腆先君之礼,以辱从者,不腆之乐以节之。

吾子舍其大而加礼于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寡君使豹来继先君之好,君以诸侯之故,贶使臣以大礼。

夫先乐金奏《肆夏》、《樊》、《遏》、《渠》,天子所以飨元侯也;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

皆昭令德以何好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

臣以为肄业及之,故不敢拜。

今伶箫咏歌及《鹿鸣》之三,君之所以贶史臣,臣敢不拜贶?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敢不拜嘉?《四牡》,君之所以章使臣之勤也,敢不拜章?《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每怀靡及’,诹、谋、度、询,必咨于周。

敢不拜教?臣闻之曰:‘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

’君贶使臣以大礼,重之以六德,敢不重拜?”[4]《左传・襄公四年》记载了上述这一相同的事件: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

金奏《肆夏》之三,不拜。

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

歌《鹿鸣》之三,三拜。

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

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

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

《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

’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

’臣获五善,敢不重拜?”[5]晋侯设隆重的享礼欢迎鲁国穆叔的到来,三次奏诗乐,穆叔却两次不拜,原因是“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

《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

”三《夏》和《文王》都不符合穆叔的身份,晋侯这种享礼用乐显然是不符合正常享礼诗乐运用的规范和要求,是僭越礼的行为。

然而,《礼记・仲尼燕居》有一处记载却说两君相见,升歌《清庙》,与上述两者材料所说的“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不同:大飨有四焉:……两君相见,揖让而入门,入门而县兴。

揖让而升堂,升堂而乐阕,下管《象》,《武》、《夏籥》序兴……和鸾中《采齐》,客出以《雍》,彻以《振羽》。

是故,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

入门而金作,示情也;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

[6]杨宽先生认为:“叔孙穆子所说的是两君相见的通礼,而《仲尼燕居》所说的是鲁国的特殊情况。

”“鲁国因为是周公后代,得用天子之乐,所以飨礼有升歌《清庙》等“禘乐”的节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