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五年级上册语文:21 古诗词三首(教案)-word电子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电子教学设计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等
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教科书P92~93内容。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引入1.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体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
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课文分析1.简单了解诗人: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
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晚年闲居蓝田辋川。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
2.总体把握诗歌的情景。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的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21 古诗词三首 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1.有感情地朗读《山居秋暝》,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山居秋暝》这首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课件。
一、激趣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
(板书:山居秋暝)2.介绍作者。
(出示课件2)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
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兼通音乐,精绘画。
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董其昌推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有《王右丞集》。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们了解作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二、诗歌朗读指导1.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
(出示课件3)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全诗。
(出示课件4)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语气诵读。
尾联是陪衬,“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板书:抒怀——留(归隐)]设计意图:朗读既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又能让学生品味古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解题感悟,诗中有画1.解释题目。
“山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
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傍晚诗人在山中所见到的景物。
2.感悟诗中有画。
(板书:诗中有画)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
雨后山村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既然说“诗中有画”,那我们就把这首诗想象为一幅古典的卷轴画。
(1)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情感。
2.能够朗读《古诗词三首》,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并表达诗词意境。
二、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词三首》的意境和内涵。
2.正确朗读《古诗词三首》,体会其中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含蓄之美。
2.发挥想象力,积极表达对诗词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师: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和背景知识。
2.学生:提前学习并熟悉《古诗词三首》的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谈论《古诗词三首》的标题,引发学生对诗词的好奇。
2.学习:逐句解读第一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蕴。
3.朗读:分组朗读第一首古诗词,注重语调和表情的表达。
4.讨论:让学生谈谈对第一首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确保学生掌握。
2.学习:继续解读第二首古诗词,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抒情意境。
3.朗读: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逐句朗读第二首古诗词。
4.创作:让学生仿照第二首古诗词,自行创作一首小诗。
第三课时1.复习:检查学生的诗歌创作,鼓励他们展示并分享。
2.学习:解读第三首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
3.朗读:自由朗读第三首古诗词,展示学生对诗词的体会。
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和体会。
六、课堂作业1.背诵一首《古诗词三首》。
2.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写下对其的感悟和理解。
七、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三首》,不仅增加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更培养了对诗歌的喜爱和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创作,将诗词的美好传达给每一位学生,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以上即为本节课的教案,请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过程,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21.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三首古诗词《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
这三首诗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三首诗,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基础,他们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一定的认识。
但同时,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能力仍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文内容,掌握诗文中的重点词语;2.难点:感悟、品味诗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文内容、作者简介、图片、音乐等;2.教材:准备《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3.的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的作者和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分别呈现《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的原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文中的重点词语。
(最新部编教材)五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21 古诗词三首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泊船瓜洲》、《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阅读能力,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写作指导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古诗内容,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意,尽量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对古诗产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引导学生跟读,注意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然后简要讲解古诗的大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古诗填空练习,巩固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古诗中的意象进行创作,可以写一段话或者一首小诗。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案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诗词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语言应用: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边读边想象诗词描绘的美景。
默写《枫桥夜泊》。
思维能力: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感知诗词内容,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审美创造:赏析诗词语言,体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法的妙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榆、聒”等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生字。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难点: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自然与生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
语言应用:掌握“言—象—意”的诗歌阅读方法,品读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思维能力: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把握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
审美创造: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一、导入,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望庐山瀑布》《春晓》二、初读课文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
其作品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
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有“诗佛”之称。
传世有《王右丞集》。
2.写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时,此时已是“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的后期了。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案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集体备课)21古诗词三首教案
小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共案)主备:五年级语文教研组上课时间:年月日总第课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8.阅读方法解密:认识动静结合的方法(1)概念: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物有的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态的,二者有机地结合在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2)作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相互映衬,使描写对象更加生动形象,能更好地突出其特点。
(3)运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把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
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绮丽风光和山中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执着追求。
3.课堂小结《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板书设计:10.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诗人看到了渔船上忽隐忽现的灯火,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听到了远远近近有几只乌鸦惊叫起来,寒山寺的钟声;感觉到气温更低了,霜飞满天,寒气袭人……五、结构主旨1.课文结构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课堂小结《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1课《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
一、教学内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下内容展开:
1.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全文,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并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暝、喧、浣、纱、归、鸟、涧、清、浅、荷、渔、舟、穷。
3.了解《山居秋暝》的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感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居秋暝》的基本内容、意象描绘和情感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词之美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学会欣赏古诗词,并在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如平仄、对仗等。
难点解析:古诗词的格律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通过实例分析、互动游戏等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
举例:挑选诗中的典型例子,分析平仄、对仗的运用,并通过互动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山居秋暝》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过宁静的傍晚或美丽的自然景色?”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维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的。
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尽量让自己成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评判者。我发现这样的角色让学生们更敢于表达和分享。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时间的分配上存在问题,导致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好地把握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通过这次教学反思,我对自己今后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方向,也希望能够真正帮助学生们在古诗词的世界里找到乐趣,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人教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7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案)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1.单元主题:本单元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教材围绕主题编排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三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年四季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描述的是古代诗人眼中不同季节的景或事,或咏景言志,或借景物抒发情感,或借景描写表达思乡怀旧之情,三首古诗词都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季之美》主要讲了四季当中每个季节最美的是一天的什么时候以及怎样的美。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
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月迹》一文通过记叙一场饶有情趣的寻月活动,展现了美丽的月色,赞美了孩子美丽纯洁的心灵,表达了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愿望。
同时告诉人们美属于每一个人,人人都应该拥有美。
本单元主旨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学习写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的方法。
篇章页上呈现了诗歌形式的人文导语“四时景物皆成趣。
”配合描绘四时景色的的画面,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2.单元重点:(1)阅读时,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本单元教材中,《古诗词三首》中,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四季之美》侧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景物的动态描写,课后练习二直指本单元要素,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鸟的天堂》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
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
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
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 古诗词三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词,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理解和感悟古诗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掌握诗词的基本韵律。
2.难点: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义。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诗词的图片、音乐等。
2.诗词文本:准备三首古诗词的文本,标注好基本的韵律。
3.黑板:准备好黑板,以便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诗词的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的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强调诗词的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词,教师纠正发音,确保学生能够正确朗读。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5年级上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韵律以及表达方式,能够朗读、鉴赏三首古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欣赏与阅读能力。
2. 教学准备
•课文内容:《古诗词三首》
•教具准备:教科书、黑板、彩色粉笔、录音设备
•学生准备:提前让学生背诵三首古诗词
3. 教学过程
3.1 情境导入
引导学生想象古人生活的情景,引出古人感怀之情,介绍古诗词的背景。
3.2 教学内容
1.第一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2.第二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3.第三首古诗词的讲解、鉴赏、朗读和讨论。
3.3 拓展延伸
让学生自行查阅其他古诗词,展开创作,或让学生用所学的诗词写一篇作文。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韵律、意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促进思维交流。
5.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考试等方式对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评估。
6. 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的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优质课教案
概述本文档主要是针对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这一课文,设计的优质课教案。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目标•能够听、说《古诗词三首》。
•能够读、写《古诗词三首》。
•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的文化内涵,品味其中的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古诗词三首》的含义,学会吟诵并感悟其中的意境。
•难点:学生对古诗词中的古代词汇和表达方式理解的难度。
教学准备•教材:部编五年级上册语文21《古诗词三首》。
•教具:课件、录音设备等。
•学生:提前让学生背诵《古诗词三首》。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声音等形式,引入古诗词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古诗词(15分钟)•分别学习三首古诗词,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并背诵。
3. 分组阅读(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解读古诗词,讨论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吟诵比赛(15分钟)•组织吟诵比赛,每组派出一位学生进行吟诵并讲解其理解的意境。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学习内容,强调古诗词的美感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多阅读古诗词,提高文学修养。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并背诵《古诗词三首》,并写一篇心得体会,体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古诗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验,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希望学生继续热爱文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欣赏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李白的《静夜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古诗,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能够运用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创作。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古诗所描述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3.欣赏教学法:通过朗读、背诵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古诗的文本和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
2.音频:准备古诗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朗读,提高朗读的准确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图片中的景象。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逐个呈现三首古诗,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五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21课《古诗词三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任务一:解读题目,走近作者【设计意图: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介绍写作背景,读题解字,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引导语:一千二百多年前,一个叫张继的人进京赶考,后考取了进士。
后来他因安史之乱而羁旅在外,但他在客居漂泊途中写下的这首诗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枫桥夜泊》。
(板书题目,指导书写“泊”字,学生齐读)1.理解诗题:“泊”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指什么?在哪儿停泊?预设:“枫桥”表示地点。
“夜”表示时间。
“泊”是事件。
谁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
2.作者简介。
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进士。
诗多纪行游览、酬赠送别之作,风格清远,以《枫桥夜泊》最为知名。
3.写作背景。
张继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任务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诗意;通过听教师范读,划分朗读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诵中,初步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学生自读。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相机正音。
(3)指导书写“愁、寺”。
“愁”和“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愁”要写得上大下小,“禾”的末笔捺变点,“火”的点、撇要收些,形成避让关系,下部“心”要略扁。
“寺”要写得上宽下窄,“土”的竖和“寸”的竖钩要错开,不要对齐写。
第21课《古诗词三首》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我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古诗词教学的效果。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举例:《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学生需理解其中的哲理。
(3)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技巧:如对仗、平仄、押韵等,提高学生的诗词创作能力。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对仗工整,学生需学会此类技巧。
2.教学难点
(1)古诗词的词句理解:学生对古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句理解存在困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诵表演。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思考古诗词对现代人的启示,探讨如何将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融入日常生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词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古诗词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美好的诗词融入自己的生活,感受文学的魅力。如果对古诗词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此外,关于古诗词的朗读与背诵,我觉得在课堂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鼓励。有的学生在朗读时放不开声音,缺乏自信。我可以在课堂上多组织一些朗读比赛,让学生在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增强自信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习三首古诗词: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和王昌龄的《采莲曲》。
这三首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文学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教材还提供了相应的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诗词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古代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也影响到对诗词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三首古诗词,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感受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意,背诵课文。
2.难点:体会诗词的意境,了解古代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图片、视频等。
2.教学用具:投影仪、音响设备、诗词卡片等。
3.背景资料:收集有关诗人的生平事迹和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庐山瀑布、绝壁、荷花等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色。
同时,播放轻松愉快的音乐,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呈现三首古诗词,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内容。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停顿和语气变化,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师重点点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静一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以动衬静。
3.带着感受,朗读古诗,再现意境。
4.最后一句“王孙”指的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师可适当补充作者的背景资料,便于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以读促讲,更利于学生将古诗的意境内化、吸收、理解。
1.刚才我们通过找出诗中景物,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学习了《山居秋暝》,同学们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枫桥夜泊》呢。
出示自学提示:
①读诗,找出诗中所描写景物。
②结合诗句谈谈你的感受。
③结合资料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教师适时点拨:
①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一下你此刻的感受,你想到的是什么呢?(愁)
②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1.“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等景物。
2.我感受到了凄凉、悲凉、落寞、孤寂……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板 书
设 计
山居秋暝 枫桥夜泊
山 雨——清新 月落 乌啼 霜天
月 松——明净 江枫 渔火 愁
泉 水——清澈 钟声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反 思
以 及
改 进
措 施
教学设计
单元
第七单元
齐读课题。
明确目标:
1.知诗人
2.解诗题
3.明诗意
4.悟诗情
二、
阅 读
理 解
(三)自主学习
1.介绍作者。
2,复习词牌名。
3.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聒、更的读音。)4.指名读文。
过渡:同学们课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动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景物”为主题,包含《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月迹》4 篇课文,以及“习作:______即景”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最重要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本单元所选的4篇课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抒发了作者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通过读书,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本单元的习作“______即景”,属于半命题作文,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描写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生动。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就自己喜欢的段落入情入境地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1 古诗词三首1.认识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读准“更”这个多音字,理解诗句中“暝”“歇”“聒”“王孙”等生字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枫桥夜泊》。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词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重点1.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2.指导背诵,积累古诗词。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交流介绍古诗的写作背景,帮助理解古诗。
2.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用自学的方式,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注重诗词的朗读指导。
采用多种方式训练学生诵读,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读出自己的感受。
感受诗歌语言的不同特点,揣摩表达方法的不同。
1.预习提纲(1)查阅书籍或上网查找,搜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注释或其他方法弄懂词语意思。
(3)再读课文,了解三首古诗词的大意。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3课时。
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山居秋暝》。
2.边读边想象画面,品词赏句,理解古诗内容。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揭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
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简介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
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有“诗佛”之称。
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
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板书课题:山居秋暝,齐读一遍课题)解题:“暝”(mínɡ)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山居”是“山中居所”的意思,“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首山水诗。
(板书:山水诗)2.讲故事。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本诗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怎样产生的呢?(在《月光曲》优美典雅的音乐声中,老师叙述故事)那是一个秋凉时节,一天傍晚,大雨刚刚过去,山谷显得格外寂静,夜晚不知不觉来临了,秋天雨后的天气真是清新怡人啊。
诗人漫步山中,抬头看到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再低头一看,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面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多美啊!这时候,静静的竹林里,忽然传来欢声笑语,那是洗完衣物的姑娘正从河边漫步回到村口;小河上的莲叶在水中轻轻摇动,那是晚归的渔舟正顺流而下。
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美好,诗人情不自禁地说:“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啦!”看着,想着,触景生情,于是吟诵出这样一首诗,诗名就叫《山居秋暝》。
(教师有感情背诵诗句,音乐声止,表演结束)。
采用故事引入的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老师所说的故事,实际就是对诗句内容做了形象的描述,这又让学生一开始就能从整体上感知诗的内容和情感了,这也符合从整体入手的阅读要求。
二、自学质疑,明晰诗意。
(一)反复朗读,把握节奏。
1.请同学们自由反复朗读这首诗,要求读通、读顺。
(学生读几遍后抽查朗读情况)2.根据朗读古诗的要求进行吟诵指导,并注意教给学生朗读方法——注意三字尾的停顿。
因为古人作诗多为即兴吟诵,三字尾是一个主要的音步,之前的是每两字为一音步,三字尾中按意群可划分为1、2或2、1型。
故本诗的朗读节奏为“○○//○○/○”。
3.教师示范朗读后,指导学生读好。
4.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所以应当用轻快的语调诵读。
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5.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给学生朗读古诗的技巧和方法,这也体现了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辅导,让学生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自学质疑,试讲诗意。
1.同学们可以利用工具书对不懂的字词进行查阅,并尝试直译,试讲诗意,可以提出问题,同桌交流,为理解诗句意思做好准备。
教师可补充注解。
1.喧:喧哗。
2.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3.春芳:春天的花草。
4.歇:尽。
2.先让学生试讲诗意,再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译诗。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倩影,清泉轻轻地在山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水上莲叶轻摇,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我在这样的秋色中,自可流连徜徉。
(教师或学生多读几遍译诗)先学后导,体现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三、赏析诗意,体会意境。
1.首联“空山新雨后”点明“山居”;“天气晚来秋”点出“秋暝”。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
这样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所描写的是初秋时节空山雨后的晚景。
“空山”表明山的空旷寂静,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又适逢“新雨”过后,青山经过山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怡人。
这两句出笔自然,总写了山中雨后的特定环境,笼罩全篇。
2.颔联和颈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雨后的明月,高悬碧空,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清清的山泉从山石上潺潺流过,映着月光,清澈,闪亮。
明月、松林是静止的,泉水是流动的,淙淙的泉水,更衬托出四周的宁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归浣女”与“下渔舟”是倒装。
而“喧”与“动”,既打破了山中的寂静,又具有一种生活气息。
诗人着力刻画勤劳人民的纯朴生活,正是诗人向往这种生活的自然流露,同时也反衬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颔联的“明月”“松林”“清泉”这些词,写的是静;颈联的“喧”“动”“归”“下”这些词,写的是动。
两联这样安排使颔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一般的寂静,而是跳动着的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机盎然。
这跳动的生命,不仅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山林衬托得更幽静了。
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
颔联和颈联具体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体现诗人“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两句诗直抒诗人的心志。
意思是说:尽管春花凋谢,秋景还是如此的美好,我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长住不走。
“随意”是“任凭”的意思。
“王孙”则暗指诗人自己。
《楚辞·招隐士》中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王维在这里反用其意,觉得“山中”比“朝中”更好,洁净纯朴,决心留下来,表达了诗人对归隐山林的向往。
这虽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思想,但这种洁身自好的孤高情怀,却表现了封建士大夫遭冷遇后对统治集团一种反抗的精神。
4.小结。
这首诗自然朴素,不加雕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清幽明丽、活泼新鲜的图画。
有“明月松间照”的宁静,有“竹喧”“莲动”的喧闹;有“翠竹”“青莲”的悦目色彩,有“淙淙流泉”的悦耳声响。
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这一切又是那样的和谐自然,不愧是“诗中有画”。
在这幅图画中,似乎没有诗人的活动,只有自然山水,实际上却处处表现着自己。
诗人之所以选择这些景物,刻画得如此优美动人,正是借此来表达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这也是本诗的艺术特色。
四、感情朗读,熟读背诵。
1.学生自由读。
2.教师示范读。
3.配乐读。
五、绘画诗意,体验诗情。
1.王维是唐朝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当时负有盛名的山水画家,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那天他散步回到住处,即兴为这首诗配了一幅画。
他画的会是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古诗,然后猜一猜。
(学生活动)。
2.同学们很会读诗。
从你们的眼睛里,我已经知道你们有了很多发现。
不过,老师要提个要求,希望交流时不但要说清楚王维会画什么,还要说清楚你这样猜的理由。
(师生互动,交流体会)带着学生学完古诗后,猜画的内容,让学生更立体地理解王维诗的特点。
第2课时《枫桥夜泊》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理解诗意。
2.想象诗句描写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游子的乡愁。
一、古诗导入。
1.学生齐读课题。
2.破题。
师:“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生:夜晚在枫桥边停泊。
师:有补充的吗?生: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
师:谁停的?生:张继。
师总结:张继把船停在枫桥边过夜而写下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一座小小的寺庙和一座名不见经传的桥流传千古,也让张继名垂青史。
由解诗题导入,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感受诗的意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感受一下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汇报。
生1:有点伤感。
生2:有点凄凉。
生3:感觉诗人有点忧愁与寂寞。
师:读诗的初步感受很重要,老师读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的感受想通过我的朗读表达出来。
师:请你们也把你们的感受放进诗中,读出你们自己的味道。
3.学生自由读诗。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师: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生1: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
生2:我来补充:还有霜满天。
生3:客船。
生4:还有钟声。
2.老师适时出示归纳了景物名称的课件。
(此处插入一张课件,内容:全诗,其中把月落、乌啼、寒山寺、江枫、渔火、霜满天、客船、钟声词语变色)3.师:这些都是诗中的景物,这些景物汇集在一起就成了这首诗。
如果把这首诗读成一个字,一个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什么字呢?生:愁。
师:请大家带着“愁”读,边读边品味,拿出笔,看诗人通过哪些描写突出这个字的?(生批画读后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