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健康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肺泡表面积大,肺泡周围毛细血管丰富,与空 气接触面广。
2、呼吸道富有水分,易使污染物溶解 吸收,或造 成局部刺激和腐蚀性损害。
颗粒状污染物
直径>10μm者,从呼吸道吸入的机会较少。 直径<10μm的飘尘能够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直径>5μm的尘粒,能吸附阻留,经反射作 用而排出。
直径< 0.4 5μm的尘粒能进入细支气管及肺 的深部 直径< 0.4μm以下的更细的尘粒能随呼吸自 由进出呼吸道。
*肤色的不同。在不同纬度,因为太阳的照射强度的差 异,为保护皮肤下的组织,造成了肤色有很大的差异。
*人手的进化。比如人的大拇指只有两节,便于做一些精
细的工作,而猩猩的大拇指有三节,便于握持攀援。
短期的适应
*平原地区的人到高原地区后,血液中的血红
蛋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升高到较高 的水平。
*在从事高温作业一段时间后,汗液的分泌会 减少。 *在进入黑暗的空间后,瞳孔会扩大。
环境的自净: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 自然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作用下, 经过一定时间、受污染的环境中的污 染物浓度或总量降低的过程。
物理净化
自净
化学净化
生物净化
环境的自净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三、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体内分布
环境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途径有:
(一)呼吸道
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人体。
电离辐射 生产活动排放的放射性废物而造成。
放射性污染:急慢性疾病、肿瘤
(四)社会心理因素
人类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社会的政治、经 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家庭、生活方式、 风俗习惯卫生服务、人口可以对人类生活和健康 有直接关系,
人为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提高自 己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而创造的环境。
正常调节
代偿状态 失代偿状态
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反应过程可分为:正常调 节、代偿状态和失代偿状态三个阶段
(一)正常调节
又称生理适应阶段。少量污染物进入人体,由于生 理正常调节功能的作用,毒物通过生物转化、排泄等方 式,使其毒性降低或及时排出体外,不致产生典型的损 害和疾病。
(二)代偿状态
又称有代偿功能的亚病态阶段。污染物数量的增加, 超过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能力的范围,但人体还可动 用代偿适应机制,便机体保持相对稳定或未造成典型的 损害,暂不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这一阶段看上去是 “健康人”,实际上是疾病的早期,也可称为亚病态或 临床前期。
自然:火山爆发、地震、山洪、海啸、风暴、水灾、森 林火灾、泥石流、飓风等 人为:过度砍伐、破坏植被、过度开发水利资源、滥捕 滥杀、过度狩猎、生产生活活动等
生态系统的四个基本要素生 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界 之间通过食物链进行物质、能量、 信息的传递。使物质、能量、信 息得以循环流动。
三)食物链
(三)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转化
生物转化 生物解毒作用 生物活化作用
四、衡量环境污染物毒性的常用指标
毒物:以一定的接触方式,较小的剂量可以引 起机体损害的物质 1、致死剂量 ①绝对致死剂量 LD100 ② 最小致死剂量 LD01 ③最大耐受剂量 LD0 ④半数致死剂量 LD50
2、阈剂量
最小有作用剂量 MEL 急性阈剂量 Limac 慢性阈剂量 Limch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物质的统一性 人类通过新陈代谢与环境不断进行 着物质与能量转换,实现了人和环境的 物质统一。
英国科学家汉密尔顿调查了220名 英国人学业中60多种化学元素的含 量,发现两者有良好的相关性 见下图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 适应。
长期的适应
*“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臭。”
(三)一切感受和活动的泉源
能量 物质来源
环境
感觉
反射活动
生物代谢产物
净化场所 废弃物
A、生物圈,上15KM,下11KM B、生物圈中各种生物都在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中生存 C、食物链
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
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十分 密切的关系。人类和生物群落通过新陈代谢 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共同构成生物与环境的综合体叫做生态系统, 它是一个有独立功能的基本单位。
3、最大无作用剂量 ED0 4、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 Zac 慢性毒作用带 Zch
五、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一)环境致病因素的健康效应 *人体对环境污染物的作用,都会产生 不同程度的反应。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 发展过程。
*环境污染物不超过一定的范围和水平, 人体可以通过正常的生理调节,使机体 适应和忍受 *人体的这种生理调节是有限度的,当环 境污染物超过人体生理调节能力的限度, 就可能造成人体某些组织功能、结构的 损害,引起疾病。
(二)消化道
水和食物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消化道进入 人体。 小肠是吸收污染物的主要部位。 消化道不同部位的pH值是影响污染物吸的 重要因素。如弱酸(苯酸)在胃内脂溶性大, 易被吸收;弱碱(苯胺)在胃内呈游离状态, 不被吸收,但在小肠脂溶性大,易被吸收。
(三)皮肤
*主要是通过表皮和毛囊或皮脂腺而吸收。 *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通过健康 无损的皮肤。 *脂、水都溶的物质,可被皮肤迅速吸收, 只有脂溶性而水溶性极微的苯,经皮肤吸 收的量较小。
2、资源大规模的开发。
3、新物质的大规模合成。
现在共有960万种新的化学物质, 每年有上千种 新的物质合成。人们吸 烟形成空内、公共场所空气污染,使 同室或同车厢的人被动吸入烟气,危 害健康。此外,城镇居民节日时燃放 烟花爆竹也是一种污染源
农药化肥的使用
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堆
(三)交通性污染
汽车、火车、飞机、拖拉机及 其他机动车辆等各种交通运输工具 发动和行驶时,排放大量废气,产 生噪声,尤其公路两旁受到废气、 噪声、铅的严重污染。船舶往来和 海上事故,可造成对江河、湖泊、 海洋的污染
(一)生物性因素
主要指环境中能引起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生物性 病原因子.
空气:说话、咳嗽、喷嚏时的飞沫和尘埃 饮水:急性肠道传染病 台湾口蹄疫――病毒感染 毒蛇、毒蜂咬伤、误食河豚、毒蕈造成的中毒。
食物链的意义:
1、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信息传递是通过食 物链来实现的。 2、食物链缩短了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 3、生物之间某些物质传递具有浓度逐级增大的 现象,即产生生物浓集现象。可通过食物链 的转移并逐级增大在生物体中的浓度。 比如DDT农药在环境中的浓集作用 见课本13页
(二)化学因素
环境中的化学因素成分复杂、种类繁多。其 中许多成分含量适宜时是人类生存和维持身体健 康所必需。严重的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排入环 境中的各种化学污染物,这些化学污染物数量多, 危害面大。
环境雌激素:不孕不育,男性生殖力下降。 锅炉-SO2 Hg2+-CH3Hg+ 含镉废水灌溉―痛痛病
汽车废气―光化学烟雾
(四)其他污染
例如,电视塔和其他电磁波通讯 设备可产生微波和电磁辐射;原子能 和放射性核素机构所排出未经严格处 理的放射性废弃物(切尔诺贝利核电 站);自然灾害、突发意外事故以及 战争(贫铀装甲)等,都可以使环境遭 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
二、环境污染污的分布、迁移与自净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取决于污染 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和环境的条件。一般而 言,大气、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扩散、 稀释、溶解、沉降等作用,由浓度高的地 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转移;土壤表面的污染 物则可通过降水冲刷流入河流水域;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环境污染的原因主要是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平 时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排放的大量“三 废”和某些 工业、生活设施的突发意外事故,以及医院未经处 理的废弃物等均可造成环境污染,严重时可引起以 害。战时由于大量使用各种武器对居民的杀伤和对 居民区的破坏,更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诸如火山爆发、地震、 风暴、水灾、森林火灾等,可以引起自然环境发生 变迁,这些自然灾害也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
(一) 生产性污染
在工业生产中的工业“三废”,废水、 废渣见表P12 原因: 1、能源大规模使用 工业生产中燃烧燃料,CO2、SO2、NO2、 水汽、灰分。生产过程中排出的污染物 工 业生产过程中,由原材料到成品,各个生 产环节都可能有污染物排出。污染物的种 类与生产性质和工艺过程有关。
“工业废气”排 放
如果按环境是否受过人类活动的影响,又可分 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 是指天然形 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 是指在人 为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
注意:区分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的标准是相对的。
环境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生物性、化学性、物理 性和社会因素。
自然灾害(洪水、地震、大风暴、火山)-环境化学 组成改变
(三)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小气候、噪声、振动、电磁辐射和电 离辐射等。
小气候―生活环境中的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热等因素, 对人体热平衡产生影响
噪声 交通、室内。影响听觉等许多生理功能,妨碍休息 和睡眠 城市青年听力=农村70岁老人听力
电磁辐射 影响人体心血管等系统功能
富人:消耗掉大量的资源 穷人:为了换取工业品,大规模攫取资源、毁 坏环境。
第二节
环境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危害
环境污染: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有害因素进入 环境,使环境的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扰乱和 破坏了环境生态平衡,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对人群或生物造成直接、间接或潜在危害,以 及造成经济损失者称为环境污染。 公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环境破坏或称之为 公害。 公害病:由公害诱 发和引起的疾病称为“公 害病”。
食物链:生物之间以摄食与被摄食关系琢 级传递物质与能量,彼此形成一个相互依 存的链状关系。
四、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
原因
次生环境
社会环境
1、人口的增长
每个人要生存、发展 肯定要消耗大量的环 境资源,在地球运载 能力有限的情况下, 人口的增长,将会对环 境造成破坏。
2、贫富差距,加大了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机械能、热能
太阳能 水 矿物质 腐殖质
绿色植物 生产者
O2 矿物质、有机物
CO2
消 费 者 Ⅰ、Ⅱ、Ⅲ、Ⅳ级…
无机界
水 、热能
分解者 M等
生态系统四个要素构成
二) 生态平衡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生态系统中各个组成部 分逐渐建立起相互协调和相互补偿的关系,当生态 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整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 ,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物种类的组成和数 量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
(二)环境污染物在体内的分布与贮存
1、分布
A、分布开始取决于血流量,后阶段取决于 污染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机体的屏障也对分布有影响
2、贮存
物质蓄积 化学性污染物在机体内的蓄积称 为物质蓄积。
功能蓄积 有些环境有害因素,进入机体后, 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不在机体内蓄积,但该物质在靶组织或靶器 官上产生的功能改变可逐渐累积,从而导致 机体对该物质的反应性增强,功能或生化代 谢改变加重,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损害, 这称为功能蓄积。
居住环境的嘈杂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二、人类与环境 的关系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与环境息息相关。人 类和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即互 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作用的辨证统一关 系。 学习和研究环境与健康的关系,可以了解 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合理地利用环境 因素,消除污染,预防疾病,从而达到保护 人群健康的目的。
环境与健康概论
第一节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类的生活环境
环境:一般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
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 体。这个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所组 成。

环境的分类
人类的生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大气圈 自然环境 水圈 生物圈 环境 土壤岩石圈 居住环境 生活环境 公共场所 社会环境
(三)失代偿状态 又称病态阶段。环境污染物数量的继续 增加,超过了人体代偿功能,造成典型 的损害,出现某一损害(疾病)的临床 症状,甚至死亡。
一般说,三个阶段中,前两个阶段属 于预防医学范畴,后一阶段属于临床医 学范畴。
(二)环境污染对健康影响的特征 1、广泛性 2、长期性 3、复杂性 4、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