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乐的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基本理念
生本教育基本理念:1、什么是生本教育?“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2、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区别师本教育:教师掌控一切,为教师好教而设计。
生本教育:学生主动发展,激昂学生生命,挖掘学生潜能。
3、生本教育具体方法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进而不教而教。
4、生本教育的核心:感悟5、生本教育教学模式任务前置——分小组讨论——相互交流(课前/课后)——共同解决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讨论生本教育概念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生本教育特点6、突出学生从矛盾论的关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
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规定每堂课老师讲话时间不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交流体会、自主学习。
7、突出学习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的基本过程、基本规律。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比如上网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8、突出合作学会合作是21世纪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
生本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强调学生小组学习。
精品资料--“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学习摘要(精校完美打印版)
“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学习摘要“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学习摘要周正文“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学习摘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一、《从仿生到靠生: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突破》(郭思乐)内容摘要:关于“仿生”与“靠生”的阐释如何把教化为不教?为此,我们需要把我们的方法论,从最热心的对生命活动提出细致问题的仿生,向于靠生---全面地依靠学生,依靠生命的精彩,靠生就是“不教”。
仿生来源于主要依靠教的教育教学:上施而下效,依赖教者的施为,以教为本位,于是就有一个全程布控的怎样教的问题,也就是要对教的过程进行系统设计,不言而喻,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因素。
问题是,这一设计是预成的,也是主观的,作为设计和实施的主体的教者处于学习者之外,并非此学习过程的亲历者,即使借助最精确的测试或指标体系,他也只能对学习者的生命和生命活动进行疏离的、局部的和固化的剖析、撷取及描述,形成了貌似尊重生命,实质是通过主观对生命的模拟而堂而皇之控制生命,以虚体设计为主的教材、教案、课堂规范、教法和评价方法等实施方案。
教育者的“不见自我”是指教育的本质是促使学习者的成长,教育的外在的要求变为学生内在的觉悟,教育最终以学习的发生、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依归,任何教育行动,都是为了启发和激扬生命,相对于此,教者自身的活动,则是无形的、潜在的,难以引起注意的。
对于教育来说,学先于教,学大于教,学习者拥有学习的天性,在任何地方都在展开学习,“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而正规的教育只要少许的启蒙和帮助,使之拥有方向,拥有开端、方法和必要的工具,就足于推动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了,这是大自然的恩惠。
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反思
学习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的反思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郭思乐教授说:“生本教育”理论。
其核心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全面依赖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师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而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而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这个“生本教育”理论,紧扣了课改的理论,现代的教育课改观念已引入人心,真正的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成为当务之急,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都基于对孩子的尊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热情高、积极阅读、预习,搜集资料,为课堂展示乐此不疲。
我们的学生什么时候才能这样呢?他们整天为一大堆的作业包围着,给他点自由时间他还恨不得快点多抽出点时间出去玩,怎么可能想去学习?也是摆在老师面前最大的问题,老师要做好引导作用,不要去灌输给人生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把握、探索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在课堂中,用新奇的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答应留有疑问,激发学生课下探索的爱好。
成长在前、成绩在后。
他们令人羡慕的成绩,有自由成长、健康成长的必然结果。
生本教育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如何进行“生本”呢?我们是不是要全盘拿来呢?当我们试图要升起“生本教育”这面旗帜的时候,我想我们要认真考虑。
我们不必摒弃目前已经在实施的课题的研究,需要的只是不断地改进,无论是“生本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学理论,都可以成为优化我们教学方式的一剂“催化剂”。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同行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那碗水还没有倒干净,别人的那碗水就倒不进来。
”其实我们自己的那碗水完全没有必要倒干净。
我们需要做的是倒掉我们的陈旧的、落后的、与学生的发展无益的观念、行为的腐水,倒进先进的、与学生长远发展有益的活水来。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走向生本一、生本与生本教育实验简介(一)郭思乐与生本教育实验1.郭思乐及其主要教育著作郭思乐:教育专家,生本教育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梅州市人。
曾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苏联教育科学院。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特聘国家级专家,全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理事,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南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要教育著作:⏹《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谛听教育的春天——郭思乐生本教育思想随笔》2. 生本教育实验简介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有整体改革实践。
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始,后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历经十年研究,生本教育共同体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近200所,遍及广东、北京、湖北、贵州、辽宁、江苏、江西、香港、澳门等地,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
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故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二)生本与生本教育生本:●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动为本●以生长为本生本教育●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简单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和他的生本教育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 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 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
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
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教育走向生本》书本介绍
总的来说,《教育走向生 本》是一本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 实践指导价值的著作。通过阅读 这本书,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更深 入的了解和认识。生本教育以学 生为中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主 体性和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 的综合素质和未来发展。我相信, 随着生本教育的不断推广和实践, 我们的教育事业将会迎来更加美 好的明天。
我们要感谢郭思乐教授的 卓越贡献和无私奉献。他的生本 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为我们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思路和方法。 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 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教 育的美好愿景,为人类的未来发 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认为生本教 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 义。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全球 化的推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 在不断变化。我们需要培养具有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 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而生 本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良好 途径。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在实践中,生本教育需要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工具。例如,利 用数字化学习平台、在线课程、虚拟实验室等工具,可 以让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和探 究,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最后,生本教育需要建立科学、 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传统的以考试成 绩为主的评价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生本教 育的需求。我们需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如作品展示、口头报告、自我评价等, 从多个角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和能力发展。同时,评价标准也应该多 元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长,鼓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
生本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 探究和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生本教育的环境中,学生需要 自己寻找答案,通过探究、尝试 和思考,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 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
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理念(又称生本教育理念),是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实验在国内百多所中小学学校开展后产生巨大的效果和社会影响,引起了教育界的强烈回响。
然而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生本教育的教师观: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与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生本教育提出,比“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为基础的是发展人的情感和悟感,认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主要标志,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发展感悟,积累的意义也在于感悟的形成。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课任老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
到了现实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
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朴素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生本教育强调让学生自己主动的进行学习,低入口、大感受、深探究。
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老师在认真倾听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点火”,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郭思乐生本教育理念
一、生本教育是什么?1、是一个在研课题。
"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1年,涉及100多所学校27个省市,是一个整体改革项目)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2、是一个理论体系。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快乐、素质、成绩”是生本的美好理想。
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
它区别于为教者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
(师本、考本、本本我们统称为师本教育休系)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天性:好奇、求知、渴望得到认同)关于两种教育体系(师本教育与生本教育的区别)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靠着过度分析的教材,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时间和空间可以施展,成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
教育走向生本 教育激扬生命 新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扬生命一、生本教育的含义二、生本教育和师本教育的区别三、生本教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四、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儿童观、教师观、教学观、课程观、德育观、评价观、五、生本教育的课堂“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
它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以这种理念为指导,在祖国内地、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等进行实验,成效显著,获得意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无数事实说明,生本教育是一种绩效显著、十分成功、深受欢迎的教育。
生本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生本教育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理念。
所以国家督学、《人民教育》总编辑傅国亮说生本教育是中国转型时期的理论需要,或者说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标志性理论之一,生本教育是众多教育多样化发展的主流理论和实践模式,生本教育的实践特征是本土化和特色化,或者说是校本化和特色化。
生本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的主流,它代表了中国教育前进的方向。
一、生本教育的含义:生本教育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与师本化、灌注性教学相对立,有强大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生本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该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
犹如老燕子不必繁琐地教小燕子如何飞到南方——那样反而会让许多小燕子迷失方向,它真正需要做的,是依托小燕子飞翔的本能,教它飞向蓝天,飞得更高更远。
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生本教育同时是一片肥沃的思想土地和智慧田野。
二、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区别: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原因很简单: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现在的课改不也有活跃的课外活动?不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发言吗?不是在天天号召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吗?但是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生本教育简介
浅谈生本教育一、生本教育实验简介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由课题研究带动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
自1999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课题开始,后来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十一五”教育部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素质教育及教育均衡研究”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生本教育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研究”。
历经十年研究,生本教育蓬勃发展,由最初的15所实验学校发展到现在近200所,遍及内地及港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也引起了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注。
许多薄弱学校因此改变面貌,成为社会认可的学校。
广大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专业发展。
目前实验正在进一步推广中。
生本教育实验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为此——它“坚决、真实、矜持(jīnchí)地实现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以生本必定可为为信念,以实现真正的生本为宗旨,以学生的真正发展为指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它“以人的自主提升为核心,以不变应万变,取得任何改变中的主动权”。
——它追求“一种真正地、直接地、完整地进入课堂的改革,直指教育教学质量”。
——它“对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教师观、德育观、管理观、评价观都产生了全新的思考”,而所有这些思考,都指向一个目标:实现教育对生命的皈依,“以生本激扬生命,让教育充满阳光”。
(一)、“生本”和“生本教育”1.“生本”的内涵(1)以学生为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让学生持续发展。
(2)以生命为本:承认生命的巨大潜能,承认人生来具有向上和向善发展的内驱力,并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得以充分、自主地发展。
(3)以生动为本:学习内容和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学习颈头,才能够全情地投入学习。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杨旸王薇生本教育是由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所创立的一种突破传统教育思维模式的教育思想。
它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热爱学习而设计的教育。
同时,生本教育也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理念。
以这种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大陆、香港、澳门等地100多所中小学、职业院校、幼儿园等进行广泛实验,成效显著。
一、生本教育思想的起源生本教育思想建立在针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
过去我们也承认教育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不是根本性的,几乎没有指向体系本身。
如果我们对教育体系进行一番反思的话,就会发现我们原有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师为本的体系,也就是一切服务于教师的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
郭思乐教授称这种教育为“师本教育”。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是一种机械的、单向式的传输形态,整个教育是为了教师的教,更确切地说是为了教师的好教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好学服务的。
在这一教育体系内,教师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可以对学生发号施令,学生基本上是按照教师的指令来学习的,根本没有条件或机会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人们也时常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但很多研究表明,两者并不能划上等号,有时候甚至是对立的。
对此,我们必须突破传统思维,把过去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变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因为整个教学的目的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的善于教。
这样,就提出了与传统师本教育相区别的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有生命、生活等含义。
二、生本教育思想的特点为了进一步搞清楚生本教育与师本教育的不同,有必要简单概括一下生本教育思想的一些特点,这对于人们认识生本教育的精神内涵是有帮助的。
我们认为,生本教育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以学生为主体生本教育认为,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了传统教育中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郭思乐“生本教育”课堂解读
郭思乐“生本教育”课堂解读
传统教育的模式可以定义为师本教育模式,它使学生难于摆脱教育体系的弊端,难于摆脱教师控制、主宰课堂的局面,以至学生潜力难于发挥,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难于投入,兴趣自然减退,学习效率下降;师本教育实际上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体系,假设教师是学生的代表者,但由于教师与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意志不同,所以很多时候又无法被学生所接受。
而相对于师本教育,生本教育就是另一个天地,它是全新的教育理念,最早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于90年代末提出,在过去三年多全省的60多所实验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
本文从课堂入手,谈谈生本教育下的教与学。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观
生本的教育观。
生本教育揭示教育的本质是提升生命,教育手段是依靠生命本身的内在力量。
人的智慧的发展延续着亿万年生命发展的过程,人的起点非零。
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尊重和依循生命的本质,教育才可能是“人的教育”。
教育现代化就是人的现代化,使人的生命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标,也是根本途径。
生本的学习观。
学习是生命成长的过程,它是人自身的一种需要,而不是外在压力的结果。
教育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这种需要,从而使他们内在的生命力、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生本的课程观。
建立以符号实践本体取代符号研究本体的课程观,真正实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而不仅仅是教材中。
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的实际感受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生本的教师观。
教师应从“拉动学生的纤夫”转变为“生命的牧者”。
对普通的基础教育而言,教只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教师的核心能力是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
教师应在学生的放飞中获得自身的解放,同学生一起成长。
这种新认识为教师成长提供新的目标和途径。
生本的德育观。
德育不是抽象的说教。
它的真正基础是儿童的美好学习生活。
在学习生活中体验情感、意志,塑造人格。
教育的教学的生态对德育有重要的意义。
生本的学校管理观。
生本教育的学校管理要适应学校的生本化的发展。
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尊重学生的智力之外,还要依靠学生进行管理。
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素质教育和考试的矛盾。
遵循生命发展、成长的自然规律,使每个人得到正常的、愉快的发展,素质教育目标实现了,在考试的竞争中也会立于不败之地.。
守望数学课堂的“生本教育”
小学科学下半月刊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
“生本理念”指“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管理理念跟传统教育的管理理念有所不同,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充分体会到教育的真谛,享受到教育的乐趣和儿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发展。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当今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关爱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展露自己的阳光生命?笔者在学习“生本教育”中,边学习边实践,做了以下尝试。
一、孩子想偏了——引一引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例时,比较1/2和1/4的大小。
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准备了大小相同的长方形,让学生自由涂色,表示出自己想要的几分之一。
这次操作,目的是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另一个目的就是借助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比较大小。
学生操作以后,我选择了表示1/2、1/4、1/8的几个同学到前面介绍自己是怎样做的,并把自己表示的分数贴在黑板上。
师:1/2、1/4、1/8这几个分数,哪一个分数大,哪一个分数小呢?说出你的想法。
生1:1/2大,1/8小,从涂色部分可以看出。
师:哦,从涂色部分可以直观地比较出这三个分数的大小。
生2:1/2大,1/8小,但我不是从图上看出来的。
师:那你是怎么想的?生2:1/2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1/4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4份,1/8是把一张纸平均分成8份,所以1/2大。
师:我觉得这种折法很创新,你能联系一张纸来比较,真好。
生3:老师,我觉得不一定。
1/2不一定比1/4大,也不一定比1/8大,1/2大于1/4错了。
(我没想到生3会说出这样的想法,忽的愣了一下,但是马上想到正好借生3的想法,当成这节课最有利的资源。
其他同学这时也在那大喊:怎么可能错啊?)师:请你说说你的想法。
生本教育旨在激扬生命
生本教育旨在激扬生命本期主角:郭思乐,广东梅州人。
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1989-1990年作高级访问学者访问前苏联教育科学院。
从1999年开始提出生本教育,在广东和香港澳门100多所中小学进行实验,成效显著。
他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组基础教育学科组成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教育理论,数学教育理论,著有《教育走向生生本》、《教育激扬生命》等多本专著。
引子是“学校”而不是“讲堂”生本教育近十年来已成为在内地和香港、澳门地区越来越有影响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式,它强调把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化为在教师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把学校办成真正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学校”而不是“讲堂”,成效显著,被誉为真正的素质教育。
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上,学生一改过去可能出现的沉闷、厌学、低效、负担过重的状态,积极、欢乐、高质、高效地学习,全面素质发展良好,学习成绩优异。
第一印象生本激发巨大学习能量近十年,郭思乐教授和他的团队潜心研究生本教育,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先后列为教育部的十五、十一五课题,并得到省教育部门的支持。
郭思乐很忙,去实验基地听课、培训老师等。
但他对生本教育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目前,生本教育除了在普通中小学开展,还有教育厅规划在十五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开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生本教育正在推广到幼儿园、中职学校和大学里,形成一整套的体系。
在生本教育进入第十个年头时,郭思乐说,生本教育的最直接的意义在于,它取代了“以形补形,以考养考”的教育方式,它通过生本激发的巨大学习能量,使“以学养考”成为可能。
日前,记者跟随郭思乐前往两所实验学校听课,确实看到了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学习很积极。
对话生本将成为大学的“创新门”与“和谐门”记者:你的生本概念是针对师本提出的,那么生本和师本两者是什么关系,是否有并行存在的情况?郭思乐:这两者是不同的概念,是对不同现象的概括。
在生本教育中也要发挥教师的支持和帮助的作用,但它否定教师的代替作用,因此不能把它说成是“师本”和“生本”并行。
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
郭思乐教授和他的生本教育《人民教育》2008年第21期几年前,一位朋友问郭思乐教授:“什么是教学?”郭教授回答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比如4个3是12,再多加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
”这一段小小的对话,闪烁着郭思乐教授“生本教育”理论的智慧之光。
“儿童是大自然最美好的作品”,郭思乐教授说,“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歪歪扭扭,他们都将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儿童不可限量。
”“我们所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由此,他提出了“生本教育”理论。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
而教师则要退后,他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这,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这样表述其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生本教育”所要实现的,也正是这样的理想。
同一面理想之帜,把理论者与实践者紧紧团结在一起。
自1999年以来,“生本教育”实验学校从最初的15所,逐渐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
这些学校由于依靠儿童自身的解放,不断出现令人激动的变化和办学成绩。
在经济发达、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这一场教育变革犹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
依托生本,达成梦想
依托生本,达成梦想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
其中,《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系统地介绍了郭思乐教授对其生本教育思想的理解,郭思乐教授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本人对生本教育的最大感受就是生本教育的若干理念,全书对生本教育的介绍都是建立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因而理解和贯彻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理解和贯彻生本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
怀揣着对生本教育的梦想,本人曾到广州参加生本教育全国首批骨干英语教师培训,下面就谈一下本人对生本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贯彻。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多以“教育——教学——课堂——知识点——考点”,即“教育=教考点”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
而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则打破了中国多年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当今社会较好的素质教育,是我国现在教育主流方式之一,其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又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潜能。
它是一种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是发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
面对如此优越的教育模式,怎么才能把这一模式运用到一个新的教育环境中来便成为了我们诸多一线教师现在面临的最大难题。
一、教师应该转变自身观念(1)生命是有能量的。
生本教育提出以生命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散发出无穷的能量,能真正适应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要求。
(2)依靠教转变成依靠学。
传统的课堂基本可以归纳为“教师先教后学,师讲生听,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做”,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的这一行为往往主宰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生涯甚至他们将来的人生走向,应该说这是一种极为不公平的教育模式。
生本教育则强调“先学后教,以學定教,科学自主,不教而教”,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到的知识的这一过程才是一个真正的学习者应该学到的东西。
(3)把课堂塞满转变成把课堂做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思乐的生本教育‚生本教育体系‛是华南师范大学教科所郭思乐教授以及课题组成员经过近8年的实验而总结出来的一套‚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与师本教育相对的一种教育教育方法,她从教材、教法、教育管理、评价体系等多方面全面改革了师本教育的做法。
‚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孩子,哪怕是数学才考了十多分,哪怕是还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写得曲曲妞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作为人类的一代,他们都像长江一样,‘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
在他们后面的,是人类50万年进化发展的历史;在他们前面的,是正在展开的现代社会,他们将会居于今后所有事情的核心。
‛‚一旦我们醒悟这一过程的必然性,就会明白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我们只不过是儿童自主发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儿童在某种考虑其天性的教育条件下,可以达到这样的状态——他们在学习中如此兴奋不疲,他们不让老师下课,为的是要让他有机会讲述从书上看到的故事。
‛‚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蒙塔古‚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克莱恩两种教育体系:‚基础教育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生本教育体系就有这样几个特点:1。
它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因为具有彻底性;2。
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因而较此前的相关研究有更多的根本性和鲜明性。
3。
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较有可操作性。
‛‚‘为教师的设计’就是‘为学生的设计’吗?......为教师的设计忽视学生的生命实在,因而进行的是虚体设计,而不是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的实体设计。
‛‚教师的意志就是学生的意志吗?‛‚旧的教育体系截断了知识的来源,其原因是对教师来说灌注知识比产生知识、强调知识过程要容易得多,然而,对学生来说,没有来源的知识却是难以接受的。
所以截流式还是源流式成为师本还是生本的重大分野。
一般来说,截流式培养的人是较难以从实际出发进行思考的,有可能是书之奴隶。
‛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
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必须被尊重的原理。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创造性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这种天性既是一种人类的生存逻辑,也可以从大自然为人提供的种种未确定性中找到信息。
‛‚不是儿童没有学习天性,是师本的教育思维的确在矽削者他们的学习天性。
儿童一旦进的学校,等待他们的永远是减法,是被动,是挫折和失败。
这是因为假若老师所传授的是100,他们永远是100的一部分,永远不能超过。
‛‚我们能不能转换一种思维,采用‚乘数‛思维和整体思维?教师给儿童10就要使之得到100以至1000,让儿童每天到校,都感到自己与昨天不一样,每天都有新的东西,思想奔涌而出。
而当他知道自己想的和人类想的一致时,当他知道人类想的和自己想的有某种联系时,会多么兴奋,并对人类的智慧之美产生怎样的感叹!‛儿童人人可以创新‚一般来说,儿童的所想所做,对他本人来说,有新的意义,有新的质,就是进行了创新。
儿童的思维,具有生产性,会产生新的质,所以是创新。
‛‚儿童的创新是儿童学习的核心过程,反过来,儿童也是在创新中学习的。
‛儿童潜能无限‚很多事例告诉我们,不是儿童没有潜能,而在于我们有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它。
‛‚一个教者,如果在潜意识中低估了儿童,那么他的所有工作,他的态度、眼神、音容笑貌都会带上这种色彩,反过来就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儿童的独立性‚人的独立性更表现在精神生命的独立性。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本来可以很敏锐地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却总是被人指正,他就不会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事物,而是想方设法地说出别人想他说的话。
这样,他就没有了的‚自己‛,同时也就没有了创造性。
‛‚非独立性带来简单划一,而独立性带来丰富。
‛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
要全面依靠学生,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学生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学习的内在积极性都应当为教师的教学所用,应当成为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而且,它不是教育的一般性资源,而是基础性资源。
新的学习生态将是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生态。
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思无为而为‚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要学生就范,是维持式的,它强调对学生的干预,亦即强调教方的有为,而不考虑学方的无为。
而今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学方的有为,这同时恰好是教方的成功,是真正意义上的教方的有所为。
也就是说,我们这里提出的命题‘无为而为’,指的是教育者的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教少学多什么是教学?‚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以5等于15,这不是教学。
如果你说,3乘以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
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以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
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
‛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原本在我们的习惯中堂而皇之的正儿巴经的‚教‛消弭于无形了,当然,它在无形的状态中存在着,此事不言自明。
从计划教育到自调节教育‚我们往往在课程、教材、教法、管理等各个方面,都不自觉地进行计划教育,用所谓目标分类的方法,重重叠叠,去把一个整体目标分解为十分细蜜的目标评价体系和课程方案,然后,在课堂上去实施。
如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是这样的,那么这样的称号值得怀疑。
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活的生命实体,我们应当为他们带有生命意义的发展而设计,设计应当是实体的、活性的,而不是虚体的、固定的。
‛‚所谓活性,就是自调节。
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学生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进度,可以依据自己的喜爱调节学习顺序,可以选择自己熟悉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的活动。
‛线性教育的最后壁垒‚在传统的教育观看来,系统是局部的和,而且系统中的各部分相互没有联系。
在这种理念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解为一个一个单个的目标,并且对这些目标平均使用力量,离散的目标教学取代了整体的领悟;智慧的传授似乎也是单纬度、小步子的线性输入方式,而不是内核发展的方式;知识强调一点不漏、全面传输,而不是举一反三。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朱熹要进行生本教育体系的改革,必须对首先对课程进行改革。
改革的方向,就是朱熹所说的‚小立课程,大作功夫‛,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
所谓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其实,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常看到与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有关的现象。
比如,有的学生认字到了一定的程度,进度忽然加快了,有不少老师还没有教的字他们自己就认识了。
在传统教育里,要求所有的基础知识都教,或者只要想得到的知识都要从儿童抓起,这就是忽视了基础知识这个大系统有最小的独立完全子系统。
其实,我们只要抓住这个最小系统,就是抓住了整个基础知识大系统。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合理的脑神经活动过程。
一般来说,儿童没有运用机体和全部感知器官去接触学习对象的时候,他们的头脑是空洞的;而空洞的头脑不能思维,对所学缺乏感知和表象就不可能形成属于主体自己的知识,不能理解对事物的抽象,即使他们可以形式地记住一些东西,也只是假性的、短暂的。
因此,我们应该让学生尽量先做,使他们的头脑充实了,然后才把它变成理性的条文。
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
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
‚先做后学‛与‚先会后学‛是伴生的。
全身心的投入‚做‛,有可能使学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内部的和外部的联系,把握对象的本质。
然而,这种把握还没有完全诉诸意识,没有完全地系统化和理论化,所以虽然也可以称为‚会‛——领会,但还不能称为‚学‛。
这里的‚学‛,指的是对事物认识的理论化的或者是符号表述的层次。
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既然可以先学,那还要‚教‛做什么?先学后教,是不是意味着不要教呢?这里实际上涉及了我们所说的‚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
在这里,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这个内容和进度是在教师对人的培养的整个考虑下提出来的。
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
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指导背景的学,但谁也不能否认,课堂这一段的基本过程仍然是‚学‛。
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
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以学定教与内核生成课程先学后教带来的一个效益就是可以‚以学定教‛。
‚教‛不仅是由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同时也是由学生的学习决定的。
在学生学习的同时,教师可以清楚地、冷静地看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并作出教的内容方法的选择。
这同时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学生的需要了。
讨论是学习的常规在生本教育的课堂中,几乎天天有讨论,堂堂有讨论,人人进行讨论,只要是学习需要的,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
一般来说,学习者必须对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在我们的教学实验中,讨论成为课堂的正常次序。
即使是原来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的认字课,也可以讨论。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欲弟子。
在生本课堂的讨论中,教师会遇到学生提出的许许多多的问题,可能会经常面临难以回答的情况。
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学生能诘难老师,能提出别开生面的问题,乃是我们教学的成功。
以往,在师本体系中,我们认为教师应当是万能的,应能完全回答学生所问的一切,我们是一壶水,学生是一杯水,显然,它在儿童拥有许多新信息的今天是不切实际的,也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