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学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23课《散步》精品学案
【合作展示】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1.课文写了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
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3.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4.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
【检测反馈】 1.透露作者这一篇《散步》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事 情本身,是在借散步这件事讲一个道理。 2.从字面上看,这 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这个形象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
【tips】本文由王教授精心编辑整理,学知识,要抓紧!
承上启下。 3.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另拟标题,可以各显神 通,拟好后,交流一下,相互评判,鼓励创意。 4.这个形象 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 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5.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 赞;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 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是”南方初春的田野”, 作者精心选择了”新绿”、”嫩芽”和”冒着水泡的冬水”这些能表现 初春特色的江南景物来写。作者还特地作了进一步的点染: “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全家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 出现了,这些景物为人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那里有金色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 塘。”(优美迷人的田园风光,一家人在此散步,感情和谐、景 色宜人,展现了全家福的画面。) 美在文章多处出现比较对称的语言,读起来给人以美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 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第23课 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学案
第23课郑和下西洋到闭关锁国讲学稿【学习目标】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影响。
【学习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学习难点】正确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知识梳理】1.郑和下西洋概况明初,____安定,_____雄厚。
_____-_____年,明政府先后____次派_____下西洋。
船队航行于________和________广大海域见,到达亚非______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郑和下西洋意义是____________上的壮举,比欧洲早了半个多世纪。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___________的友好往来和_________,而且推动华侨移居南洋,促进了________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3.闭关锁国闭关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________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4.闭关锁国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____________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发展,阻碍了__________的交流, ______________最终不能使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______________的侵略,进一步导致了闭塞、停滞、倒退,反而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合作探究】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给英王的敕谕材料二:洋船至宁波者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往日久,将又成一粤省之澳门矣。
——《粤海关志》请回答:(1)上述材料共同说明了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2)这一政策实行期间,清政府惟一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是哪里?代表清政府管理外国商人的机构是什么?(3)这一政策实行了多少年?对当时的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4)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你认为这段历史给我们什么启示?【课堂自测】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A、明朝国力雄厚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 、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A、福州印度半岛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3、整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4、下列对清朝闭关政策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A、禁止一切对外贸易B、严格限制对外贸易C、、能够从根本上抵挡住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D、最终扭转了中外力量的对比5、马克思说:“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由此可见,清朝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清朝政府物资丰富B、害怕人民的抗清斗C、阻止西方殖民的入侵D、维护清朝的统治6、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回答:(1)从图中标出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和最远到达的地区。
高中历史 第八单元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课程标准课标解读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1.通过教材和史料,将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置于国际视野下,探究日本侵华的原因;通过史料展现日军暴行,反思历史。
2.通过教材和史料,展现救亡运动中的人物群像,分析抗日救亡运动的特点,感悟“血肉筑长城”的民族精神。
3.通过教材和史料,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的政治智慧。
知识点01 局部抗战(一)日本侵华背景1.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微点拨】日本的大陆政策1927年7月25日,田中义一提出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极其露骨的侵略计划“满蒙积极政策”,世称《田中奏折》。
这个秘密文件的主要内容是阐述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
《田中奏折》提出日本新大陆政策的总战略是:“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日本获取全中国的资源以后,“就可以进而征服印度、南洋诸岛、中小亚细亚以至欧洲。
”“大和民族在亚洲大陆显露身手,掌握满蒙的权利则为首要关键。
”【即学即练1】“我对满蒙之权利如可真实地到我手,则以满蒙为根据……我大和民族之欲步武于亚细亚大陆者,握执满蒙利权乃其第一大关键也。
”(出自《田中奏折》),日本为实现“第一大关键”发动了A.甲午中日战争B.九一八事变C.华北事变D.卢沟桥事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以满蒙为根据”“《田中奏折》”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田中奏折》是20世纪20年代末当时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呈报给天皇的秘密奏折,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和计划,为践行这一计划,日本在1931年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故选B;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9世纪末,与《田中奏折》时间不符,故排除A;华北事变、卢沟桥事变均晚于九一八事变,与“第一大关键”“满蒙”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D。
高中必修二学案第23课布雷顿森林体系
高中必修二学案第23课布雷顿森林体系高一历史必修二学案时间:第十五周第23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课标要求: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理解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条件、过程、内容和影响。
综合运用:比较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的异同。
新知解惑1.背景(1)随着二战胜利之日的临近,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①_________以稳定世界经济。
(2)二战冲击了②_________的世界中心地位,德意战败,英法等国实力削弱。
(3)实力的膨胀使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③_________地位。
2.召开:1944年夏,美、英、中等44国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
3.内容(1)会通过了④______________;(2)决定成立⑤_________和⑥_________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
4.影响:《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自我校对知识点一①机制②欧洲③霸权④《布雷顿森林协议》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重点探究二战后初期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1)二战使西欧各国遭到严重削弱,德、意、日经济濒于崩溃,英、法的经济实力也大大削弱;(2)二战中,美国远离战场,没有受到战争的巨大破坏;(3)在战争中通过贷款、出卖武器、后勤物资等,获取了大量财富;(4)战后,美国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国资产阶级还向世界各地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赚取高额利润。
应用提升下列各项符合上表内容的是()A.美国在工业生产领域占压倒性优势B.美国在国际金融方面确立了统治地位C.美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外汇黄金储备D.美国成为最大的资本输出国2.1944年,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最终按美国的方案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议定书》,其原因主要在于()A.美国是会议的发起国B.布雷顿森林环境优美C.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大大膨胀D.二战尚未结束,美国召开会议的环境较安全知识点二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新知解惑1.组织: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正式成立。
23课唱响《国际歌》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各种事都是发展变化的,都有自身的历史.初步理解学习历史有助于对事物发展的认识。
2、通过时有关材抖的搜集,阅读、整理、以及运用调查、访问等手段,初步了解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感受和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初步认识学习历史对认识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
重点:了解《国际歌》创作背景和词、曲。
难点:《国际歌的影响》教师活动:你会唱《国际歌》吗?《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国际歌》也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为建立新中国而奋斗,很多革命者在英雄就义时都唱这首歌。
《国际歌》传唱至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会奏响《国际歌》。
《国际歌》四怎样诞生的?它的词曲为什么能够打动那么多人呢? 一、 1、 了解《国际歌》创造背景。
1870年,法国同普鲁土发生战争。
法国战败,普军兵临巴黎城下。
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对内准备镇压人民。
1871年3月,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一—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
起义工人很快占领了全城,赶走了资产阶级政府。
不久,人民选举产生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
资产阶级政府不甘心失败,对巴黎公社发动了进攻。
5月21日至28日,公社战士同攻入巴黎城内的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巷战。
战斗非常惨烈,成千上万的公社战士英勇牺牲。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月流血周”①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公社战土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巴黎公社成立后,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行政、司法机构,还制定了许多保护工人利益的政策。
5月21日,围政巴黎的军队在奸细的指引下,从巴黎西南方攻进城内。
尽管公社战 贾 鲍 贾 鲍 18-19学年初三第一学期 历史导学案 总第(11)期姓名 班级 学号 设计:刘红月 校对:李素者 课题:第22课 唱响国际歌士英勇抗敌,还是挡不住武器精良、人数众多的敌人。
27日,大约二百名公社战士在贝尔一拉雪兹公墓同五千多敌人展开搏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必修上册: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
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1945年9月,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获得胜利。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全面内战。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反攻,赢得战略决战的胜利。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局部抗战1.九一八事变(1)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____________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于是对中国东北军驻地________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2)日军占领沈阳。
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3)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驻守上海的________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4)1932年,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________。
2.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1)国民政府推行______________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________迫使日本撤兵。
(2)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________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3.东北的民众抗日救亡运动(1)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在深重的________面前,民众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2)由游击队改编而成的东北____________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共产党员________是主要领导人之一。
第23课 内战爆发学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23课内战爆发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和全面进攻的史实,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重点难点】重点: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认识国民党实行独裁、发动内战的本质。
难点:理解重庆谈判的意义。
【自主学习】1.重庆谈判(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渴望,但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2)目的①国民党: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②共产党:为了尽一切可能(3)概况: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4)结果:①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②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5)影响:为中国实现民主统一、和平建国带来了一线曙光2.国民党发动内:1946年6月,蒋介石全力围攻 ,全面内战爆发。
10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达到最高峰。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1)自卫反击:①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弱我强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来“”的著名论断。
②中共中央号召解放区军民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并制定以为主要方式,以歼灭敌人为主要目标,以为作战原则和方针。
③经过半年多的自卫反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
(1)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①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解放区与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率领的西北野战军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③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消灭国民党王牌主力整编第七十四师,打退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合作探究】1.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意义。
2.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签订后,蒋介石再要发动内战就将在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当堂达标】1.蒋介石曾在一封电报中说:“毛泽东先生勋鉴:倭寇投降……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毛泽东此次“陪都”之行的结果是()A. 避免了内战的爆发 B. 通过了《共同纲领》C. 商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D. 签署了《双十协定》2.漫画多以含蓄、隐晦的方式论说世事。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案8】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学习目标:1.了解日本侵华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日军的侵华历程。
2.结合图片、影像、遗迹等史料,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日军侵华暴行。
3.结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体系建构:一、局部抗战(一)日本局部侵华1.背景:(1)日本方面: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②历史原因:A.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1927年的东方会议又制定了侵华总方针“田中奏折”。
B.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浓厚。
③现实方面:1929年秋,资本主义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日本统治集团为,,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欧美列强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对日本侵华采取绥靖主义政策。
(3)国共内战,国民党全力“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给日本以可乘之机。
2.历程:(1)九一八事变:年月日,日本炸毁附近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袭击和。
这一事变标志着的开始。
(2)一二八事变:年1月28日,日军侵略上海,中国奋起抵抗。
(3)建立伪满洲国:年3月,日本扶植废帝,在吉林长春建立。
(4)华北事变:年,日本实际控制了、、三省,又策动所谓“”,意欲把华北变成第二个伪满洲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社会各界的反应1.国民政府:推行“”方针,以主要力量“”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寄希望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迫使日本撤兵。
但是国联(李顿)调查团提出实行的方案,以牺牲中国来换取英美法日等国共同控制中国东北。
2.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背景:①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民族危机深重。
②国民政府的“”方针和政策。
(2)表现:①抗日义勇军的斗争。
②中共领导下的和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1936年,在共产党、、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③1933年,中共军队长城抗战。
学案3:第23课 绿色蝈蝈
绿色蝈蝈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òu猎()(4)喧.嚣()(5)yīn哑()(6)静谧.()(7)cuàn夺()(8)螽.斯()(9)吮.吸()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作用:(2)句子:作用:二、合作探究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2.本文中作者不断地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请找出这些称呼,并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样的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文章中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何好处?班级展示三、主题阅读蟋蟀出世记法布尔(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
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
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
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
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
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
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
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
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
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登上地球之巅》学案内容预览:《登上地球之巅》学案教师寄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我们中国人,就是最厉害的!学习目标:1、速度课文,读出故事,提升归纳能力。
2、学习叙事详略得当,选材典型以及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写作方法。
3、体会探险队员整体表现出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崇高奉献精神。
唤起积极探索未明世界的兴趣,培育开拓创新精神。
一、基础知识: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并表述整个词语。
1、砭骨()2、履践()3、崔嵬()4、窒息而死()5、养精蓄锐()6、齐心协力()2、以下句子属描绘的表达方式的就是()a、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
b、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必须忍受多么非常大的痛苦啊!c、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d、他们终于荣登了珠穆朗玛峰的顶峰,顺利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壮上世界最高峰的里程碑。
二、理解探究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必须消除的困难存有哪些?他们就是依靠什么去消除这些困难的?2、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3、刘连满最终没荣登主峰,可以文中反而写下他的文字最多,你指出他应该写下吗?三、合作质疑认真体味以下语句,写下其抒发效果。
1、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
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2、(刘连满)已经开始步入一种半昏迷的状态。
他的心里非常明白,他正在被人们称作“丧生地带”的高度上,窒息而死的危险随时都可能将出现。
他扎过身边的氧气筒,……但是,他的眼前发生了正在向顶峰冲击的战友们的背影。
……他毅然把氧气摆回去原来的地方,自己晕抽搐回去……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四、课内四书(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6题。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复习学案(一)一、复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对”。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复习内容任务一:结合课下注和参考书,完成下列填空。
1、作者和作品:陈寿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陈寿,字,朝人,家。
诸葛亮,字,曾隐居隆中,后做丞相。
2、对及背景:“对”,对策。
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
《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
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任务二:能熟读课文,给加点字注意,可结合课下注或查字典。
好.()为《梁父吟》遂.()诣亮屏.()人倾颓..()()度.()德量力信.()大义猖獗..()()..()()吴会殆.()存恤.()民殷.()国富帝室之胄.()诸戎..()()箪.()食.()壶浆乐.()毅汉沔.()任务三:会疏通、翻译课文。
借助注解及工具书,解释以下重难点词语的意思,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会背)。
躬()陇亩()好()每()时()莫之许()信然()器()谓……曰()与俱来()就见()屈致()枉驾()顾()由是()遂()诣()凡()乃见()因()屏()倾颓()孤()度德量力()信()用()猖獗()已()计()安()已来()不可胜数()非临…,抑亦()谋()争锋()国险而民附()援()利()尽()此用武之国()殆()资()天府之土()因()暗弱()殷()存恤()胃()信义()总揽()修政理身()箪食壶浆()诚如是()日()古今异义将军宜枉驾顾.之:古义:拜访今义:照顾凡.三往:古义:今义:孤.不度德量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古义:今义: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古义:今义:遂用猖獗..:古义:今义: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古义:今义: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学案【三维目标】【学习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学习难点】建国初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感悟思考】我们党的国家领导人在近日访问亚非各国时指出,要发扬双方的传统友谊,推进双方的互利合作,特别强调要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下,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他国的关系。
如何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的?由此导入新课。
【知识梳理】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建树(一)确立外交的根本方针1、背景:一战结束后,世界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政策:3、主要内容:(注意每一内容的含义和意义)4、成就:先后同哪些国家建交?最突出成就是什么?5、意义:国内:促进了。
国际:打破了;巩固了。
(二)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1、提出及完善:提出目的:积极同、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1)1953年12月(2)1954年2、意义:国内国际(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亚非会议(1)新中国为什么要参加这次会议?(2)讨论的问题及结果(3)意义2、万隆会议⑴背景:⑵主题:讨论哪些问题?⑶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
⑷结果:会议通过了宣言,提出了原则,是的体现和引申。
⑸意义:①这是第一次没有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②加强了。
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巩固总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55年,在万隆召开了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以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1)指出材料中的与会各国的“异”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会各国的“同”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大多数与会国家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学案
第23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问题导引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和关系。
(历史解释)2.人类发展面临发展与和平问题的表现。
(史料实证)3.加强全球治理的背景和表现。
(史料实证)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因、实质、措施。
(历史解释) 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1)和平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__局部战争__,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__世界大战__,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的表现:由于长期__和平__的国际环境,世界范围内的__经济__、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指世界的__总体和平__,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和平是发展的__前提__,发展是和平的__保障__,两者相辅相成。
3.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人类进入21 世纪,世界__多极化__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__相互依存__日益紧密。
这一切,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有利于维护__世界和平__。
【特别提示】和平与发展是从世界的角度分析的,不排除一些局部地区的冲突。
和平与发展是趋势,目前并未完全成为现实。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1.发展方面的问题(1)自2008 年世界__金融危机__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__发达经济体__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__南北差距__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的问题(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核扩散、__恐怖主义__、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带上她的眼睛》学案人教版
23.带上她的眼睛【学习目标】1.快速默读,概括课文内容。
2.找出文中的悬念和伏笔之处。
3.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性的伟大。
4.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新生代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于1999年发表科幻小说并以《带上她的眼睛》获科幻小说银河奖一等奖,至今发表中短篇科幻小说20余部。
1999年至2004年,刘慈欣蝉联《科幻世界》杂志读者评奖的冠军,同时,他以《流浪地球》《中国太阳》《地球大炮》等连续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2.文体常识科幻小说,是随着现代科技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
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人们通常把科学、幻想、小说作为它的三要素。
【自主学习】1、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积累字词。
(1)给加点字注音。
点缀.() 迟钝.() 蔚.蓝() 闲暇.() 凸.现()合拢.() 铁镍.() 拍摄.() 硅.酸盐() 心有灵犀.()(2)解释词语:心有灵犀:天涯海角:不期而至:3.速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带上她的眼睛》中“眼睛”是真正的眼睛吗?这样立标题有什么作用?2.文中写小姑娘“轻轻啜泣”“突然惊叫”“陶醉的”这些细节有何作用?3.文章结尾“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的深刻含义是什么?4.仅仅出现两次的主任,对小说的作用如何?在结构上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5.巧妙地运用悬念和伏笔,可以收到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的效果。
文中像这样的伏笔还有不少,它们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拓展提升】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明天的寓言蕾切尔·尔逊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城镇,这里的一切生物看来与其周围环境生活得很和谐。
这个城镇坐落在像棋盘般排列整齐的繁荣的农场中央,其周围是庄稼地,小山下果园成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出师表》预习学案
《出师表》预习学案(1)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一、作者及文常链接1.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表”: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该表写于蜀汉建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
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写该表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修明政治,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理想。
二、一读课文——正音断句1.读准下列字音。
殂cú弘hóng陟zhì臧zāng否pǐ攸yōu祎yī遗wèi 裨bì阙què猥wěi夙sù驽nú咎jiù诹zōu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⑴先帝创业未半⑵愚以为宫中之事⑶此后汉所以倾颓也⑷遂许先帝以驱驰三、二读课文1~5节——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中道崩殂..()2.益州疲敝..()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盖追先帝之殊遇..()5.恢弘..志士之气()6.妄自菲薄....()7.引喻..失义.()8.陟.罚臧否..()9.论其刑.赏()10.以昭.陛下平明之理()11.简拔..以遗陛下()12.悉以咨.之()13.性行淑均..()14.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我还关注的词语释义:四、三读课文——疏通1-5节文意并翻译下列句子。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4.陟罚臧否,不宜异同5.此皆良实,志虑忠纯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7.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8.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我还关注的句子:五、四读课文1-5节——理解文章内容。
学案4: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基础梳理】一、局部抗战1. 九一八事变(1)时间:。
(2)概况:日本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
(3)结果:日军占据整个东北。
(4)影响:标志着中国的开始。
2. 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2)1933 年,日军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3.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1)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
(2)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4. 西安事变(1)时间:1936 年12 月12 日。
(2)爆发: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
(3)结果: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意义: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1. 七七事变(1)爆发:1937 年7 月7 日,日军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
(2)影响:中国由此开始。
2. 洛川会议(1)内容:①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
②通过了和。
(2)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1)中国共产党通电全国,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讲话。
(2)周恩来递交。
红军主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3),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1. 制造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 对占领区的殖民统治(1)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2)经济上,实行,对占领区大肆进行经济掠夺。
3.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政策。
第23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课题:第23课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学习目标1、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2、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重点】能够了解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表现;能够知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过程及重大意义。
【难点】1、能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能够知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路线。
2、能够分析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得以形成的原因,理解在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对于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高考考察点】1、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利用时间轴整合抗日战争时期的主要事件。
2、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重要作用。
二.课型及课时安排新授课,一课时三.自学自导1.阅读第23课,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意义。
2.掌握全面抗战的时间,标志,客观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争。
3.用框架和关键词的形式整理本课重要内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预习课本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试一试,你能行!1. 请同学们自行预习,思考局部抗战爆发的原因,找出抗日救亡运动的主要史实。
2. 请同学们看教材135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的标志是什么?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二)反馈落实(3分钟):通过本节课的预习,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三)梳理本节课的基本框架,客观看待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团结抗战。
在课本中标注出相应的表现、内容、意义等。
(10分钟):(四)例题导引(5分钟):阅读课本内容并结合所学,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从而正确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1)广泛的民族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既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又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案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标要求】1.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目标】目标一:通过自主学习,能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和意义。
目标二:通过分析材料,能概述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目标三:通过解读图片和文字材料,提高有效提取信息、论从史出的能力,提升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
【学习重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学习难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演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习提纲】一、时代的呼唤问题:根据四则材料,试分析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角度提示:国际条件、现实需要、阶级基础、思想基础阶等)材料一:观世界——北方吹来十月风材料二:看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材料三: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13—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有600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元,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1919年产业工人达200万,手工工场工人和店员已增至1200万……1912—1919年的7年间,工人罢工130次,仅1919年的前5个月就达19次。
材料四: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总结: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温馨提示:根据学案,自主学习96页第一标题的内容,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和意义。
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基础)1、开始传播:时间:胜利后。
代表人物:__________,著作:______________ 。
2、进一步传播:李大钊:1919发表______________第一次比较系统的介绍;陈望道:1920年翻译_____________。
毛泽东:①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创办______________,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和驱逐军阀运动;②1919年第二次到北京,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成为_____________。
3、意义:①19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高一历史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欧洲联盟的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片、文字等资料,增加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认识,通过问题探究、交流讨论认识区域集团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集团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过程:
概念分析:什么是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地理位置邻近的若干国家,通过一系列协议和条约建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二、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欧洲走向联合有哪些因素?欧洲一体化过程是如
何一步步推进的?
2、结合历史与现实,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集团是利大于弊,还是弊
大于利?
三、课堂小结
1、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的相似点在于()
A 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已深入到政治领域
B 都已经建成了统一的大市场
C 都是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D 都是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2、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不同点是()
A 是各区域范围内生产力和分工发展的产物
B 反映了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增强
C 既是区域性经济集团,又具有政治联盟的性质
D 各地经济依赖性加强的产物
3、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从20世纪70年代起,欧共体国家在一系列重大
国际问题上采取了共同政策,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概括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这对国际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五、课外作业
完成导训第23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