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培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系列运行培菌方案
本次在培养过程中,直接用所处理废水培菌,因此是培养和驯化同步进行。一、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1)需要确定构筑物及设备是否可以正常使用
(2)确定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比例是否满足培菌要求:BOD5 :N:P=100:5:1 (3)碳源以BOD5表示,N以NH3-N表示,P以PO43-表示
测定水样的pH,对好氧微生物来说,pH值6.5-8.5之间较为适宜。(4)确定COD和BOD能够测定
(5)确定污泥是否能回流(不回流也可以),若能回流确定回流的路径,一方面回流到接触氧化池,另一方面回流到水解酸化池。
(6)挂上填料样品以便于观察生物膜的生长情况
(7)如果泡沫增多,加入消泡剂
二、接种污泥的来源污泥接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本次培菌采用A系列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选择活性良好的接种污泥是挂膜的第一步。
三、污泥的培养:污泥的培养有连续培养法和间歇培养法。
(1)直接挂膜法(属于连续培养法):这种方法是在适合的水温、溶解氧、pH、BOD5及营养元素等条件下,连续进水正常运行处理系统,使污水中的土著微生物能在填料上附着生长。此种方法类似于活性污泥培养,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使污水中的微生物能大量繁殖并且附着生长在载体上。这种挂膜方法可以参考活性污泥培养的步骤。对于生活污水,或混有大量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可以采用直接挂膜法,一般经过7~10d就可以完成挂膜。
①接种培养
曝气池注满污水,然后大量投入接种污泥,再根据投入接种污泥的量,按正常运行负荷或略低进行连续培养。接种污泥一般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干污泥,也可以用化粪池底泥或河道底泥。这种方法污泥培养时间较短,但受接种污泥来源的限制,一般只适合小型污泥处理厂,或污水厂扩建时采用。对于大型污水处理厂,在冬季由于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不受污泥培养时间限制时,可选择污水处理厂的小型处理构筑物(如:曝气沉砂池,污泥浓缩池)进行接种培养,然后将培养
好的活性污泥转移至曝气池中。
②自然培养
是指不投入接种污泥,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渐繁殖的过程。这种方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高、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采用。必要时,可在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自然培养又可以有以下几种具体方法。
A.连续培养
将曝气池注满污水,停止进水,闷曝1d,然后连续进水连续曝气(出水肯定不达标,会影响我们的出水水质),当曝气池中形成污泥絮体,二沉池中有污泥沉淀时,可以开始回流污泥,逐渐培养直至MLSS达到设计值。连续培养时,由于初期形成的污泥量少,污泥代谢性能不强,应该控制污泥负荷低于设计值,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负荷。培养过程污泥回流比,初期也较低(一般为25%左右),随着MLSS浓度提高,逐渐增加污泥的比,直至设计值。
B. 间歇培养(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因有A系列在运行,因此可以采用接种间歇培养)采用此种而不采用连续是因为考虑到出水达标不达标的问题
将曝气池注满水,然后停止进水,开始曝气(考虑一下污泥进入的量和时间,在进水之前)。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闷曝2~3天后,停止曝气,静沉1h,然后排除部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1/5左右。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在污水的温度为15~20℃时,采用这种方法,经过15d左右即可使曝气池中的MLSS超过1000mg/L。此时,可停止闷曝,连续进水连续曝气,使进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回流,这种挂膜法由于营养物供应良好,只要控制挂膜液的流速,保证微生物的吸附。待挂膜后再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满负荷。最初的回流比不要太大,可取25%,随着MLSS的升高,逐渐将回流比增至设计值。
挂膜驯化后,系统即可进入试运转,测定生物膜反应设备的最佳工作运行条件,并在不佳条件转入正常运行。
四、培菌过程的具体操作
(1)因A系列在运行中,因此直接将调节池内的污水注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
化池水满后流入接触氧化池。
(2)注入水占池容的三分之一时,开始连续曝气,将反应池灌满水,然后投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污泥。
(3)当接触接触氧化池液位达到设计液位时,停止调节池向B系列的进水,闷曝1~2d(或3天)。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闷曝2~3天后,停止曝气,根据固液分离情况决定静沉时间,一般静沉1~2h,然后排除部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1/5左右。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参考:出水与间歇时间比为12:3)当填料表面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可改为连续进水连续曝气,使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回流,进行动态培养。在曝气过程中要控制池中溶解氧含量在2~4mg/L(一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1/2左右即可)之间,并需测试污泥沉降比,若发现该值逐渐减少,说明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
(4)如果可以回流污泥,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继续闷曝2~3d(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闷曝一个星期后,开启B系列进水阀门,污水进入B 系列后续处理单元,水量逐渐增大。待挂膜后再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满负荷。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生化池设计负荷的20-30%,检测COD的变化,计算一下COD的降解能力。COD降解能力上去了,再继续增加,每次以增加设计负荷的10-20%为宜,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5)依上述流程连续运行,观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长状况。若微生物增殖正常,可加大水量。
(6)当填料上的生物膜达到1~2mm厚时,且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氧化池进出水去除率>60%时,可认为生物膜的培养基本结束。此时可关闭沉淀池中的污泥回流泵,不再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当水质恶化时,可适时开启污泥回流泵,以增强处理效果。
(7)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开始新陈代谢,老膜开始剥落,出水中出现悬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