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弄堂孤女口述 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
陆小曼:他生如夏花,我悔恨终身
陆小曼:他生如夏花,我悔恨终身1931年11月17日的深秋,摩登的上海滩灯红酒绿,一对对佳人在爵士酒吧风花雪夜。
但是这一天,从那条洋房林立的福熙路上传来一阵阵怒吼。
顺着声音过去,这是四名新村那里传来的。
一对郎才女貌的夫妻在歇斯底里地对阵着,还听到摔东西的声音。
英俊的男主人带着西洋眼睛,显然是斯文而多情。
美丽的女主人已经因为愤怒变得毫无理智了,她拿起大烟枪就朝着男人砸去……整个房间顿时安静了。
他们就这样面对面站着,僵持许久。
女主人面无表情,男主人转身回到房间,迅速拿出了一个行李箱子,夺门而出……可是,这一次的争吵就像是普通夫妻的日常争吵一样,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分离之后竟然是永别!男主人拿着行李乘坐飞机去北京讲学,路上天气突变飞机失事……他的行李箱里还装着女主人的画。
年仅36岁的男主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留给妻子一生的遗憾和悔恨。
这男主人便是中国近代满腹才情的大诗人徐志摩,而女主人则是被著名作家郁达夫称作“曾振动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艺界的普罗米修斯”的陆小曼。
多情如他们:恨不相逢未嫁时徐志摩曾这么描写陆小曼,她一双眼睛也在说话,睛光里荡起,心泉的秘密。
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女孩,是近代著名的女画家,师从刘海粟等名家,她曾参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第二次全国画展。
不仅如此她还擅长话剧,深谙昆曲,拥有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写得一手高雅的好文。
陆小曼画作就是这个眼睛会说话的姑娘,成为近代中国绯闻漫天的名媛。
1903年11月7日,这个美丽多情的女孩诞生在繁华而喧嚣的大上海。
她是天蝎座的女子,拥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也有着可怕的独立自由的觉悟。
陆小曼是含着金钥匙诞生的大家闺秀。
她的父亲是晚清举人并且还是留学派,曾经到早稻田大学读书,还参加了孙中山先生成立的同盟会,成为最早期的革命先锋。
后来在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创办了中华储蓄银行。
无独有偶,她的母亲吴曼华更是名门之后,有着大家闺秀的素养。
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从小她就诗书自华,多情美丽。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
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逝世,终年105岁。
但她却留下一颗高贵、深湛而生动的灵魂于世间缅怀。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作文素材人物篇之杨绛,供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人物档案】杨绛,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
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
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杨绛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校六记》,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2003年出版回忆一家三口数十年风雨生活的《我们仨》,96岁成书《走到人生边上》。
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被公认为优秀的翻译佳作,迄今已累计发行70万册,是该书中译本当中发行量最多的译本。
80年代后,杨绛写一些散文、杂文、回忆短文,虽然都比较短小,但从平淡文字中透露出来的一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经过漂洗的苦心经营的朴素中,有着本色的绚烂华丽和智慧。
在92岁到百岁高龄之时,杨绛以她极富才华的笔触,打开尘封多年的记忆,其中不仅仅用梦幻文学的方式讲述了钱锺书和钱瑗生前最后一段时光,而且回忆了很多当年夫妇游学欧洲以及建国后的种种往事。
【人物透视】《围城》的诞生上海沦陷时期,钱锺书先生被困,回不去联大。
当时,杨绛写的《弄真成假》在上海非常有名,有一次他们看完杨绛的戏,在回去的路上,钱锺书说:“我也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杨绛马上赞成道:“好!好!你赶快写吧!”当时他们的生活很拮据!如果钱锺书少教几节课,空出时间写书,收入便更少了。
杨绛便把保姆辞退,一个人担负做饭、洗衣服等家务,只为省点钱,少一份支出,这样钱锺书便可以少教些课,写长篇,以维持家庭生活;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是杨绛对自己的牺牲。
1965年,军统少将遗孀拿出一本日记,上海市长:你丈夫很了不起
1965年,军统少将遗孀拿出一本日记,上海市长:你丈夫很了不起1965年,一位妇女带着一本破旧的日记本来到上海市政府,声称要找到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市长曹荻秋。
然而在登记信息的时候,保卫科的同志犯了难,因为这个妇女不是普通妇女,她是臭名昭著的军统大特务周镐的遗孀,周镐在抗战期间,曾在汪伪政权担任少将科长,抗战胜利后,他摇身一变又成了国民党军统南京站少将站长,一向为蒋介石和戴笠所器重。
这个遗孀名叫吴雪亚,因为丈夫的原因一直被当作国民党军官的妻子对待,尽管保卫科的同志明确告诉她,曹市长是不会见她的,让她赶紧离开这里,她还是坚持无论如何也要让曹市长看一眼手里的日记。
消息传到曹荻秋那里,他让保卫科的同志将人带过来,打开日记后,泪水很快浸湿了眼睛,然后说道:“你丈夫很了不起!”很多人不明白,一个中共上海市长为何在评价一个军统少将时会用“很了不起”这样的字眼呢?周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和共产党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何会得到上海市长如此高的评价?周镐于1910年出生在湖北罗田一个贫困家庭,尽管家庭很贫穷,依然抵挡不了周镐对于求学的渴望,14岁考入武汉私立成呈中学,在校期间接受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并决心为此而奋斗,三年后周镐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步兵科。
阳光俊朗、见过世面能说会道的周镐得到了当地一位富家小姐李华初的青睐,为了能和周镐在一起,李华初不惜与父亲决裂,无奈周镐家里实在太穷拿不出像样的婚房,小两口只能蜗居在山顶上一间破旧的茅草屋中。
结婚后,周镐返回军校完成学业,娇生惯养的李华初不会农活,带着儿子在茅草屋里艰难度日,在一个大雨磅礴的夜晚,小茅草屋四处漏雨,母子俩都染了风寒发起了高烧,等到天亮李华初带着孩子去看郎中的时候,孩子已经咽气了。
闻知噩耗,周镐伤心不已,把李华初带到武汉生活,两人租了一间小屋,李华初靠着帮人洗洗缝缝,赚些生活费,小两口生活辛苦但却甜蜜满足。
当时黄埔军校都会对学员开展“蒋化”教育和控制,周镐对此很不满,流露出反蒋情绪,最后学校以“思想不纯”为由将周镐开除。
叶惠芳教授小传
叶惠芳教授⼩传2019-05-25⼀位执著于中国钢琴艺术事业的演奏家、教育家,晚年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经历漫漫⼗年,终因年事渐⾼⽽不敌,于2010年3⽉24⽇驾鹤西去,⾛完了她镌刻在⿊⽩琴键上的79年⼈⽣历程。
她,就是为新中国钢琴事业做出贡献的、南京艺术学院⾳乐学院钢琴系的叶惠芳教授。
2010年10⽉4⽇是叶惠芳教授80冥诞,为了纪念她对钢琴艺术事业的贡献,现将她的⽣平整理出来,奉献给⼴⼤读者。
⼀、⽣命顽强,死神也望⽽却步2000年,70岁的叶惠芳教授被诊断患了乳腺癌,亲友学⽣⽆不焦急万分,叶教授却泰然处之:“⼿术。
⼈⽣七⼗占来稀,割掉病灶照样继续愉快地⽣活。
”可是出院时的例⾏体检却发现了“癌症转移”,叶惠芳教授的右臂肱⾻x光⽚显⽰⼀块阴影,当时诊断为⾻癌,须⽴即截肢,否则癌细胞将迅速扩散,⽣命只剩三个⽉!叶教授惊愕了,不为⽣命只剩三个⽉,只为截掉右臂!没有右⼿,怎么弹琴?许多⼈⼒劝叶教授截肢保命,叶教授断然决定:保留右臂,等待死神。
有钢琴这根精神⽀柱,⾁体死,虽死犹⽣;⽆钢琴这根精神⽀柱,⾁体⽣,虽⽣犹死。
这就是她的⽣命逻辑。
也许是叶惠芳对事业的执著,对死亡的蔑视,令死神悄然退却。
经过⼏个回合恼⼈的波折,那⼀块肱⾻阴影被专家最终确认为⼀般软⾻瘤。
往后的⽇⼦叶教授活得很好,即使有点病痛也是“⼩菜⼀碟”。
还有什么⽐“⽣命只剩三个⽉”的⽣死考验更为严酷的挑战?在中国钢琴艺坛同道中,和师长辈的李翠贞、同学辈的顾圣婴、学⽣辈的许斐平死于⾮命相⽐,叶惠芳⼗分知⾜。
经过劫难和反思的叶惠芳对艺术、对⽣活充满了感激之情,每天练琴、读书、听⾳乐、思考、散步、教学做⾃⼰愿意做的事,⽣活充实丰富。
⼆、历经磨难,⼈⽣竟如此曲折叶惠芳教授1930年10⽉4⽇出⽣于上海淮海中路1200弄43号的叶家⽼宅。
叶家原籍福州,祖⽗是⼀名中医,⽗亲叶光甫是叶家长⼦,毕业于福州的教会学校,⾃幼受到中国传统和西⽅现代合璧的教育,中英⽂功底扎实,写得⼀⼿好书法,实⽤知识⾯宽,同时⼜具有中国知识分⼦勤奋向七、清正廉洁的品德,赢得“福建才⼦”的雅号。
上海解放后对游民、妓女、舞女的改造
上海解放后对游民、妓女、舞女的改造文I刘统年5月上海解放后,共产党对这 1949个昔曰的十里洋场和冒险家的乐园,进行了一系列清除旧社会污垢、改造遗 留丑恶现象的斗争。
收容改造扒手游民上海解放初期,社会上游荡着几万游(接上页)长,陈昌奉还是一个派出所长。
国共两党都重视吸收知识青年,但用人 方针又有不同。
执掌全国政权的国民党,“军 统”主要干部多是浙江人,蒋介石和戴笠的老 乡。
为了打人延安而设立的汉中特训班,学员 都来自一地——中共领导的陕甘宁边区。
陕甘 宁边区保安处的特训班,学员却来自全国各 地。
外来干部来自全国各地,南到两广,北到 东北,东到海隅,到处都有人来,这就立即改 变中共早期干部集中于几个省份的格局,便于 向各地开展工作。
汉中班、七里铺班,国共两党的特训班 都在培养知识青年,可是结果大相径庭。
汉中 班鼓动学员现在当死间、将来升官,可是这个 班的学员没有一个当上戴笠说的部长。
其中不 少人潜人延安后主动自首,成为共产党的保卫48民。
所谓游民,是那些无业的流氓、扒手、小 偷、惯窃、推桥头、拾荒等。
产生这些游民的 原因很多,有的因为工厂关闭失业,被迫乞讨 为生;有的因战祸天灾,农村经济破产,不得 已背井离乡进人城市,沿门乞食;儿童或因父 母双亡,或因家破流散,浪迹街头以偷窃为 生;也有些纨绔子弟,挥霍成性,家产荡尽,沦为流氓。
再加上上海社会的封建帮会势力,干部。
七里铺班教育学员为革命牺牲,这些从 延安窑洞走出的年轻学员,后来做出杰出的战 绩,成为中央调查部长、国家安全部长、公安 部长、总政保卫部长,组成中国情报保卫战线 的顶尖领导层。
秘密战线的国共相争,共产党向来在品 质和意志上超过对手,但是,文化程度和社会 经验偏低。
当时的知识青年,大多出自社会的 中上层。
共产党的情报保卫部门有了这批知识 青年,国民党在人才方面一点儿优势也没有 了,而共产党方面则是如虎添翼。
得人心者得天下,得知识青年者得人才。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
老上海的一段生动回忆录----发生在周围的事情,逼真。
我老家住房是新式里弄房子,在旧法租界,新乐路陕西南路口,离淮海中路一箭之遥。
小时候每次和家人一起外出归来,总听到母亲对三轮车夫说,“到亚尔培路亨利路”,那时还没有陕西路新乐路之称。
更没“淮海路”的叫法,要荡马路就到“霞飞路”。
这真是黄金地段。
与我家相隔仅一条马路是那淑女般幽静雅致的迈尔西爱路,即茂名南路,那里有全国闻名的地标建筑:上海当时最高的摩天大楼,十三层楼的华愚公寓,锦江饭店,和十八层楼的格林文纳公寓,即茂名公寓。
乡下人和外地人站在楼前仰起脖子朝上看,头上的帽子往往掉在地上,还没看到顶层。
我家马路对面是花木扶疏的凡尔登花园,即画家丰子恺居住的长乐村,朝北到长乐路口是红房子西餐馆;朝南走几步是时季花店与祥生饭店,马路另一边是野味香餐馆。
新乐路口是怡和医院,即今天上海高教局所在,站在门口朝西眺望,可看到那天蓝色的巍峨的圆顶高耸入云,那是拉都路(襄阳南路)口的东正教圣母大堂,正对着襄阳公园。
怡和医院旁边的洋楼里住着民盟主席兼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我和他的双胞胎孙子是幼儿园同学;再走过去一路上全是花园洋房。
新乐路也是名流富人云集的地方。
总之,周围地区大多是“好人家”,也就是后来“把颠倒了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时的“黑五类”。
历史本来就像烙饼那样颠过来倒过去的,反复无常,如古人所说,“人心曲曲弯弯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文革”抄家那会儿,这黄金地段更不含糊:“风景这边独好”。
但那是后话,按下不提。
相比之下,家父只是洋行职员,虽然收入颇丰,可跟资本家没法比。
所以我不像英文里所谓“嘴里衔着一把银匙出生”,充其量我仅衔着一把铜匙而已。
我生在旧社会,两年后即1949年,毫不夸张的说,“顺应历史潮流”,我跟着共产党跨进新中国。
我家姐弟四人。
我姐三岁时我哥出生,我哥三岁时我出生,我三岁时我弟出生,井然有序。
为此家父常向人夸耀:远在政府推行政策前他早已实行“计划生育”了。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
外婆陈洁如口述史料问世始末作者:陈忠人来源:《世纪》2020年第02期外婆陈洁如是1952年从香港返回上海的,居住在重庆南路巴黎新村。
外婆在沪期间深居简出,极少露面。
1962年4月,外婆应周恩来夫妇之邀去北京私叙,受到黄埔军校校长夫人和北伐军总司令夫人之礼遇。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外婆参观游览均由契女廖梦醒陪同,同时还会见了许多在京的黄埔军校故旧,并两次赴西花厅家宴。
外婆向周恩来提出请求数项,包括去香港索债等等,总理一一应允,并嘱咐在座的廖承志和徐冰部长执行办理。
辗转香港,生活无着当年5月初,外婆经澳门抵达香港。
到港之后,外婆很快联系上了旅居美国的老朋友陈立夫先生。
陈立夫1925年从美国回来后出任黄埔军校校长机要秘书,曾与校长夫人陈洁如过往甚密,此后又在蒋陈仳离后的二十年间,担当蒋陈之间唯一的居间密使。
蒋介石接到陈立夫关于陈洁如又到香港的信息后,马上让蒋经国安排戴安国(戴季陶之子)去香港面谒陈洁如,并捎去一信,称“曩昔风雨同舟,备受照拂,未尝须臾去怀。
尔母女所受委屈,惟余知之”。
来信虽有安抚之嫌,毕竟言为心声。
1963年春,戴安国在铜锣湾百德新街为外婆租下1600平方英尺公寓,同时还应诺负担每年1万美元家用,当年该处的月租约为400美元。
蒋介石和陈洁如是1928年10月正式办妥离婚手续的(在蒋宋婚礼之后近一年),蒋介石支付了18万大洋作为陈洁如母女日后的生活费。
这笔钱都由陈洁如的母亲用来在江浙置田收租。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因田产尽失,外婆顿陷坐吃山空之愁苦,而为顾全蒋的名声又不堪谋职打工,日子难以为继。
台湾方面承诺提供的每年1万美元是不稳定收入,外婆在香港仍然提心吊胆,于是提出恳求:或一次惠付25万美元,或在香港购置两处物业,外加10万美元现金及每年5000美元补贴。
这个请求被拒绝了。
没有保障的生活依然让外婆忧心忡忡。
口述史料意外问世正当外婆忧心之际,有个人恰巧找上门来。
此人是李时敏先生,是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私人英语教师。
一曲长歌当年华
一曲长歌当年华作者:茅铃验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9期一个女人,一个竭尽黄埔精华的平凡而又轰烈的女子,在上海四十年历史变迁中,经历水草丰美渐至风雨凄凄的人生旅程,终于迎来了一场繁华而又苍凉的落幕。
王琦瑶的历史就是上海的历史。
作者王安忆用一支细腻而又绚烂的笔,以一个女人来演绎一座城市,其中交织着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淀的无数理想、躁动、幻灭和怨望。
还在中学时代的王琦瑶,清秀俊逸,有着普通女孩子一般的敏感与细腻。
当选为“上海小姐”后的她,却从此开始了命途多舛的一生。
无视程先生的痴心相待,做了高官李主任的“金丝雀”,住进了宫殿与囚笼为一体的“爱丽丝公寓”,王琦瑶知道,此刻起她的命运不再由自己掌控,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意的一个浪头都会面临覆灭的危险。
然而,敞开的心是一扇看不见的门,偶然撞进来的人皆是懵懂随缘。
“两情相悦”刚刚伊始,都是一模一样的花好月圆,一模一样的良辰美景,但一切总逃不过转瞬即逝的覆辙,说没就没,谁都奈何不得。
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难,王琦瑶又变回了一个普通人。
重新走进上海弄堂,表面的日子平淡如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
无论是与康明逊、萨沙的情感纠缠,还是与程先生的再遇、老克腊的相逢,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却在错误的年代,总认为碰到了对的人。
曾经一番风细柳斜的心事,如今各个起身离席,不过是一盏茶的情爱,哪敌得过现世人心,利益使然。
时间是最有腐蚀力的东西,人跟着年头走,心却留在了上一个时代,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
王琦瑶对于上海、对于城市并非无条件的爱,因为人是很难超越时代的,但是繁华盛世和庸常生计都光顾过的生命就比较容易通透,而这种通透往往带着岁月磨洗的痕迹。
随着好朋友蒋莉丽的离世,程先生在文革前夕的自杀,而王琦瑶在艰难的生活与心灵的纠结中生下的女儿薇薇,也在抚养成人后结婚出国,王琦瑶最终又变成了一个人。
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死于他杀。
那摇晃在头顶上的灯盏,在最后一刻把她的思绪带回到四十年前的片厂,那个横躺在大床上死去的女人,无疑就是她自己。
张爱玲的香港印记
张爱玲的香港印记作者:***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3期曾在上海滩大红大紫的张爱玲,抗战胜利后便沉寂下来,她和姑姑张茂渊从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搬到了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深居简出,极少抛头露面,偶尔去看场电影,见了熟人也只是点头微笑——上海人逐渐忘记了张爱玲。
但一个人的出现,却让张爱玲命运出现了转机。
1949年,当时担任中共南方局成员、香港工委书记的夏衍与潘汉年、许涤新等人奉命北上,他们这些人都是老上海,中央准备调他们参与接管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文化和工商业中心。
当时陈毅拟任上海市长,潘汉年拟任常务副市长,许涤新协助曾山接管财经,左翼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夏衍拟任上海市委常委兼文化局长,负责接管文教系统。
夏衍进入上海的正式职务是军管会文管会副主任,文管会主任是市长陈毅。
夏衍对上海非常熟悉,从1927年到1937年十年间,他住在上海弄堂里,不仅写出了《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等著名作品,还领导了上海左翼电影和戏剧运动,对沪上文艺界情况十分了解。
上海解放前后,由于对中共政策的不了解,许多报馆和书店老板纷纷离沪,文化界显得冷冷清清。
夏衍看到这种情况后觉得不妥,大上海不能是一个没有小报的城市,于是便委托知名报人龚之方出面办一份格调健康的娱乐性报纸,《亦报》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刊的。
《亦报》创刊后,龚之方邀请张爱玲写一部长篇小说连载,张爱玲欣然允诺,只是要求以笔名发表。
在《亦报》上連载的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十八春》,张爱玲署名“梁京”。
《十八春》是张爱玲的一部转型之作,也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刚刚刊出即引起轰动。
《十八春》从1950年3月开始在《亦报》连载,至1951年3月结束,全文共有25万字,连载结束后又出了单行本。
《十八春》的轰动效应引起了夏衍注意,他专门找龚之方询问这个陌生的梁京究竟何许人也,龚之方向他交了底。
恰好也在此时,沪上名作家柯灵向夏衍推荐了几篇张爱玲的小说,夏衍记住了张爱玲,认为她是个有才华的作家。
一篇关于雨花台女烈士丁香故事的文章
一篇关于雨花台女烈士丁香故事的文章雨花台烈士纪念碑的东侧,有一条幽静的小路,叫丁香路。
路边的丁香花眼下开得正旺,白的、淡紫的小花缀满枝头,散发出阵阵幽香。
它们的来历,与一名叫做丁香的女子有关。
按诞辰来算,今年,烈士丁香该满100周岁了。
她的面容永远定格在1932年。
那一年,22岁的她牺牲在雨花台,如花生命瞬间凋谢,还带走了腹中仅3个月的孩子。
然而,丁香的传奇爱情却一直在延续,令人动容。
清明即至,昨天,她素未谋面的女儿乐丁香,来到雨花台祭扫,向记者讲述了父亲与丁香之间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新婚5个月,爱人牺牲在雨花台丁香花开。
乐丁香和乐迈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南京雨花台。
从有记忆起,父亲和母亲就经常带着她们,大老远跑到南京,来雨花台看望另一位妈妈——丁香。
丁香姓白,是父亲的第一任妻子。
乐丁香缓缓讲述起父亲与丁香妈妈的故事。
白丁香原是一名弃婴,被苏州基督教监理会牧师白美丽小姐收养。
小丁香天生丽质,聪慧过人,白小姐请专人给她讲授英语、圣经、史、地、钢琴等课目。
江南水乡特有的温润婉约和现代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丁香出落成一位既柔美又热情进取的知识女性。
1925年,丁香到东吴大学学习生物和代数,遇见了青年乐于泓。
乐于泓,后来担任过十八军宣传部部长和中共西藏工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等职,不过,更多的人只知道他另一个名字——阿乐。
阿乐生于南京一个儒宦家庭,与丁香相识时,正值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代,两个青年人一起学习文化讨论时事,一起投身于革命热潮,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丁香弹得一手好钢琴,阿乐的胡琴也拉得出色,琴瑟相合,琴声,也成为他们的秘密联络工具,在他们租住的阁楼窗口,时常传出《圣母颂》的琴声,这就是互报平安的信号。
1932年4月,两人在上海举行了秘密婚礼。
幸福的新婚生活才过了五个月,因叛徒出卖,丁香不幸被捕。
昔日上海滩的“娘姨”
昔日上海滩的“娘姨”程乃珊 2010-11-28 19:13:22旧上海前淞沪司令杨虎之子杨定国与他的保姆。
保姆一身香云纱中装打扮,宛如上海石库门弄堂里中等人家的师母,一点不似保姆。
看她手轻轻伏着小东家,那份自然的疼爱,早已超出主仆之情。
要说上海最早的职业妇女,当推上海的保姆,旧时称娘姨;这支气势浩荡的劳动娘子大军,相信其历史,远要悠长过上海的纺织女工和有“湖丝阿姐”之称的缫丝女工。
上海早期保姆,不同传统的丫头或婢女,她们是自由身,有东家不打打西家之工的自由选择。
她们以劳动力换取月薪,自食其力,除了自行解决自己的三餐一宿,还可赡养家人,她们的月入,完全有可能高过自家老公。
早年的上海保姆,大多为已婚的妇女,东家以其夫家之姓称呼之,如张妈、刘妈、王妈……未婚而出来做娘姨的,俗称小大姐,多是跟着王妈、张妈等长辈从乡下出来的小姑娘,是她们同乡好里的女儿,特别跟她们出来,由她们向东家引荐,跟着她们一起在东家做女佣,有点如师傅带徒弟这样,一般做做她们的下手,跟着她们学规矩;若干年后,王妈刘妈告老还乡了,这时的小大姐也成周妈陈妈了,顺理成章地顶替了上去。
极少有未婚的农村女孩抛头出面自己来上海做小大姐的。
就是有,起码也是与东家太太有点沾亲带故的。
东家喜欢用有根底有据可查的女佣,因此,旧时上海人家的娘姨,大都与东家是同乡同里、讲同一种方言,除了因为生活习惯饮食口味有共鸣外,更主要是因为同乡同里互相知道底细,万一有什么事方便外查内调。
一般讲,上海人家的娘姨,特别大户公馆人家的,都是世袭的:婆婆带着媳妇,老妈带着女儿,一做就是几十年甚至一辈子。
上海人俗称为:养家的。
即使告老还乡,东家还会定期寄生活费直到善终归天,所谓日久生情。
上海虽为十里洋场,但众多朴素的民俗和江湖行规,本身是为着维护一众蚁民弱族的利益而自发性地立成一种基本生活保障,虽从无列入任何文字章程,但上海市民个个都自觉奉行,不敢违例。
特别如苛待娘姨刻薄保姆这种事,一旦传开,公众舆论会令东家如过街老鼠,起码在弄堂里进进出出会被人戳背脊,严重的,只怕连娘姨都请不到。
失而复得的上海,无处安放的归属感丨三线故事·中篇
失而复得的上海,无处安放的归属感丨三线故事·中篇一个政策背后,牵涉的是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
由于历时数十年,除了亲历历史的三线人被改变了人生轨迹,他们的第二代也深受影响。
我们这次,就听听小三线二代的故事。
每次看到码头、站台,我都会本能地感到难受讲述人:滕肖澜(作家),女,1976年出生“我常常会说,我和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不一样,对于上海我是失而复得,所以我更珍惜上海。
她对我来说是一块瑰宝,我在小说里常常挖掘上海的好。
没有人像我们这样更能懂得上海的好。
▼我和妹妹,一个在上海一个在江西九江国营人民机械厂俯瞰图(1987年),资料照片由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徐有威提供爸妈是1966年的高中毕业生。
他们这一届毕业生,没有得到考大学的机会,被统一分配到了九江的国营人民机械厂。
那是上海重型机器厂顺应小三线建设的政策,在江西建造的工厂。
那段在工厂里的经历,父亲偶尔会说起,他说自己在那边烧了十年锅炉。
除去和亲人分别外,其它和在上海差别并不大。
一群年轻的工人呆在一起,工作之外打牌,游戏,业余生活挺丰富。
有时他们会打赌,一个人说能把一大团糯米饭都吃掉,其他人不相信,就开始对赌。
父亲说起这些的时候,绘声绘色。
在他嘴里,工厂的这段经历,有趣多过悲伤。
可我想他们和亲人分开,去了那样偏僻的山坳,怎么可能没有悲伤?父亲和母亲是在厂里认识的,他们1975年结婚,1976年妈妈回到上海医院生下了我。
妈妈休完产假后独自回到江西,把我放在外婆家。
过了几年,妹妹出生了。
同样的,她被留在上海,由奶奶带。
后来奶奶身体不好,爸妈只能把妹妹接去江西。
爸妈曾经想过让两个孩子交换一下,把我接去江西,让妹妹到上海,谁知我们两个都不习惯。
妹妹在上海一直哭,我去了江西后头发变得蜡黄,吃饭也吃不下。
爸妈觉得这不是办法,只能让我们两个再重新回到原来的位置——我呆在上海,妹妹呆在江西。
把孩子留在上海,是很多小三线职工不得已的选择。
毕竟相比山沟里,上海各方面条件都更为适合孩子生活。
从书信看生活中的宋庆龄
从书信看生活中的宋庆龄作者:张复来源:《百年潮》2013年第03期亲爱的沈大姐:你近来身体好么?甚念!可是我很不幸!上星期日,我刚要开房门到外面去,忽然有人从外开我房间,空气的压力使我像一张纸跌在地上。
大夫来检查我没有跌坏骨头。
但是背及腰都痛肿。
现在没有药好用,只是用按摩减轻肿情况。
每天医生及护士来看我,请你不要着急不安!1974年7月5日亲爱的沈大姐:昨天很匆忙的寄一张收条给您,因近来特别是这几天我忙得头发都没有时间洗。
天气又热得很,气压低,使用的眼镜潮到看不清字!今年北京的天气十分热,难受,虽有冰箱及电扇,都没有多大帮助。
但我知道上海的黄霉天更难受了!请您不要天天到会里去办事了。
您的心脏病更需要休息……1979年8月3日初看这样的信,以为这不过是社会上女人之间为些琐事相互之间的关心和絮叨,如此感性,如此倾诉,如果你知道“林泰”是宋庆龄的化名,写信的对象“沈大姐”是邹韬奋夫人,你可能会有点儿惊奇,宋庆龄也会像“凡人”写出这样的信。
1981年春,宋庆龄病重时,她特意请邹韬奋夫人沈粹缜从上海来到身边,和她说一些心里话。
我的父亲张仲实是邹韬奋的老同事,沈粹缜陪伴宋庆龄时,她抽空来看我父亲,我在一旁坐陪,我听到沈粹缜向父亲讲述宋庆龄的病情,讲述她和宋庆龄交往的往事,讲述宋庆龄托付她办的事情。
以后,我又见到了邹韬奋和沈粹缜的女儿邹嘉骊,她向我叙说了她的母亲和宋庆龄交往和通信的一些细节。
沈粹缜第一次与宋庆龄见面,是在1937年7月5日。
为营救邹韬奋、沈钧儒、章乃器“七君子”出狱,宋庆龄发起“救国入狱运动”。
她联合一批爱国民主人士亲赴江苏高等法院,要求立即释放邹韬奋等七人,抗议反动政府的倒行逆施。
这次见面虽短暂,但宋庆龄的大义凛然让沈粹缜敬佩不已。
1941年,宋庆龄已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正在为解放区募集大批救济物资,由于缺乏人手,她点名让沈粹缜去。
1945年抗战胜利后,宋庆龄将“保卫中国同盟”改为“中国福利基金会”,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
那些失去的优雅与温厚_名人故事
那些失去的优雅与温厚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红卫兵的殴打、凌辱,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在上海江苏路284弄(安定坊)5号的家中双双自尽。
自尽前,傅雷写下遗书,将存款赠予保姆周菊娣,作为她失去工作后的生活费,还在一个小信封里装入53。
50元,写明是他们夫妻的火葬费。
他们还将棉被铺在地上,使尸体倒地时发出的声响,不会惊扰他人。
我曾收集有关傅雷之死的各种文字记录,并一次次为之动容。
我一向认为,傅雷夫妇的自尽,带走了一个时代的优雅与温厚。
作为翻译家、文人,他们在我心中的形象并不饱满,可他们的死,却总如大石一般,沉重得让我喘不过气来。
那场浩劫,摧毁的到底是什么?除了一个个生命,也许还有一个时代的气质与道德。
两个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却被红卫兵连日凌辱,斯文扫地、尊严丧尽。
可在他们舍弃生命以保自尊的那一刻,却还记得家中的保姆,留给她生活费,还在遗书中写明“她是劳动人民,一生孤苦,我们不愿她无故受累”。
自尽那天,朱梅馥还曾对保姆说:“菊娣,衣物箱柜都被查封了,我没有替换的衣服,麻烦你到老周(熙良)家给我借身干净的来。
”她希望自己死得干净。
即使这个社会亏欠了他们,他们也不愿意欠任何人的,所以留下了火葬费……你还能找到这样的优雅与温厚吗?那也许是中国最好的一代知识分子,现在还有吗?我一向喜欢上海的老街道,不是因为所谓的小资情调,而是因为总能在老街老建筑的蛛丝马迹与钩沉中,触摸到那个时代。
而那个时代的东方名城,不仅有着纸醉金迷的一面,还有优雅温暖的一面。
江苏路便是这样一条街道。
严格来说,它不仅仅是一条街,在上海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划分中,它是其中一条轴心,一条条路与之交汇,如愚园路、华山路、武定西路等,都是我在寻访民国名人故居途中经停的一站,每条路上又有着一条条里弄,遍布各式小洋楼,随便拎出一栋都大有来头——这是一个城市足可引以为傲的历史,但几十年间物是人非的同时,“遗忘”二字如影随形,成了这个城市的大敌。
在江苏路上,284弄有傅雷故居,也有天才钢琴家顾圣婴的故居,两人均在“文革”中自杀。
《上海女人》(三) 美丽是十年八年,“适宜”却是一生一世(1)
《上海女人》(三)美丽是十年八年,“适宜”却是一生一世有一个段子,虽然段子总是很俗的,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它往往是一针见血的,否则段子也不会在无偿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这个段子表述了某些男人对待不同关系的女人的生活语言:“对老婆说:吃饭,睡觉;对美女说:吃吃饭,睡睡觉;对小蜜说:吃饭饭,睡觉觉。
”肯定是先有这样的男人,再有这样的段子,再有这样段子的传播。
这样的男人当然不是好男人,但是从另一种角度去看,男人对待不同层面的女人是在使用不同层面的生活文化,那么不同地域的民风文化,不同地域的文明程度,也会确立起不同的男女关系的平衡点,这个平衡点主要是指有钱的男人是如何来定位他和一个女人之间的关系的,是从属关系,还是平行关系。
只需要一个字便可以说明。
一个地域的一个有钱男人对一个女人说,明天我带你去买钻戒去;另一个地域的一个有钱男人对女人说,明天我陪你去买钻戒去。
“带你去”的意思很明确,你是我的从属,只有我带你了你才能去。
一个“带”基本上就是暴发户或者土豪劣绅对待女人的口气。
“陪你去”虽然说到底就是去买单,但是很谦恭地将自己的重要性放到第二位,只是一个“陪”的角色,甚至是否有资格陪,还要得到对方的首肯。
这样的男人至少是有点修养的,当然至少他要陪的对象也是值得陪的。
不妨说,这样的女人是具有软实力的。
“适宜”是一个女人的软实力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率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原本是针对一个国家的国力而言。
按照奈的观点,不再一味强调硬实力,而以软实力为“加分”因素,是21世纪的趋势之一。
对一个国家是如此,对一个地域、对一个地域的群体也是如此。
适宜就是一个女人的软实力。
适宜女人的适宜是实际上的资本,可能会给她带来适宜的婚姻、适宜的环境和适宜的居所。
最适宜的居所,那就是洋房了,就是别墅,真正的花园洋房。
公寓也可以叫洋房,因为公寓也是外国人造的或者是外国的建筑风格的,但是真正的洋房就应该是一栋一栋的小楼,两到三个楼层。
杨绛的故事-中考作文题材
杨绛的故事-中考作文题材一百年过去了,岁月的风尘却难掩她的风华,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现在,她是这个喧嚣躁动的时代一个温润的慰藉,让人看到,“活着真有希望,可以那么好。
”北京三里河一个属于国务院的宿舍小区,全是三层楼的老房子,几百户中惟一一家没有封闭阳台、也没有室内装修的寓所——“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便是杨绛的栖身之处。
自1977年一家人搬进来,她就再没离开过。
一晃三十多年了,曾经的“我们仨”,只剩下这位即将在7月17日迎来百岁诞辰的老人,她有时也会喃喃自语,“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但从那时起,杨绛就把这间寓所称为“人生的客栈”,欢乐与伤悲来来往往,都成了过客,已没有什么可以扰乱她平静的心灵。
杨绛开始独自一人全身心整理钱钟书的学术遗物——她把这叫做“打扫现场”,每日的生活简单而规律,笔耕不辍,深居简出。
在她身上,人们往往忘掉时间的残酷:一百年无情而漫长,而这位女性始终一如既往的柔韧、清朗、独立,充满力量,也给予温暖??不看书,“一星期都白活了”杨家世居无锡,是当地一个有名的知识分子家庭。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早年留日,后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做过浙江省高等审判厅厅长。
辛亥革命前夕,杨荫杭于美国留学归来,到北京一所法政学校教书,就在这年7月17日,杨绛在北京出生,父亲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父亲杨荫杭对杨绛特别钟爱,她排行老四,在前面三个姐姐中个头最矮,爱猫的父亲笑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杨绛八岁回无锡、上海读小学,十二岁,进入苏州振华女中,从小学习好,但也个性顽皮,上课时姓马的老师讲“白马非马”的典故,她调皮回说:“不通不通,假如我说,‘马先生,非人也’,行吗?”闹得同学一片哄笑。
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迷恋书里的世界,中英文的都拿来啃,读书迅速成为她最大的爱好。
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
她以决绝的态度采写《小木屋》
她以决绝的态度采写《小木屋》1957年2月13日,上影演员剧团话剧《家》试装。
图为王丹凤(左一)、黄宗英(左三)、孙道临(右一,站立者)在一起试装。
本报资料图片■本报记者张熠施晨露钟菡她是风靡老上海舞台的“甜姐儿”,是《家》中的梅表姐,是《乌鸦与麻雀》里的官僚太太,是赵丹患难与共的妻子,也是获奖无数的报告文学作家。
昨天凌晨3时28分,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作家黄宗英逝世,享年95岁。
黄宗英的最后一次银幕亮相是在2017年拍摄、2018年上映,由彭小莲执导的电影《请你记住我》。
去年,她获得第七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终身成就奖,因为身体原因没能去现场,让儿子赵佐代领奖,并代表她读了获奖感言——“此时此刻,我要对巴老、佐临和所有的师长们说:学生没有让你们失望,小妹做到了!我要感谢上海的观众和读者,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厚爱;我要感谢党,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教导;我要感谢这片土地,感谢人民,对我将近一个世纪的抚养;我鞠躬。
”舞台上下的角色1925年,黄宗英出生于北京,7岁随父移居青岛,9岁丧父,孤儿寡母去天津投亲。
1941年初秋,黄宗英应长兄黄宗江之邀到上海,在黄佐临主持的上海职业剧团打杂。
不久,她在话剧《蜕变》中代戏上场,从此走上戏台。
在访谈节目《可凡倾听》里,黄宗英曾回忆初次登台:“我不记得哪个当口上去,正愣着的时候,被舞台监督给推出去了,没想到角光那么厉害,底下像个大窟窿似的,我就蒙了。
后来,我赶快说出了第一句话……”黄宗英下了台,心想“戏给自己搅乱了”,这时黄佐临出现在她身后,告诉她,明天还是她来表演。
后来她应聘到南北剧社,担纲了不少话剧的主演,包括风靡一时的《甜姐儿》。
1946年冬天,黄宗英主演了第一部电影《追》,从此由舞台走上银幕。
紧接着,她又主演了影片《幸福狂想曲》,这个偶然的契机,使她与赵丹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两人共同合作出演了《乌鸦与麻雀》《丽人行》《聂耳》等作品,其中《乌鸦与麻雀》是一部极为出色的喜剧电影。
情忆旧上海范文800字_初三作文范文
情忆旧上海范文800字_初三作文范文或许生性怀旧,追忆老上海风情的思绪一直在我脑中挥之不去,那情怀如一缕尘土掩在时间的门扉,于此幸运有你伴红梅一曲,听我细诉此情。
所谓旧上海,即是抗日战争以前的上海,或许在都人会联想到黑帮赌博夜总会这一系列浮华虚无的词语,但旧上海的中梦风情总是如掩扇的美人般需细细品味。
情忆旧上海旗袍飞舞束身旗袍,流苏披肩,阴暗的花纹里透着阴阴霾这是张爱玲对老上海女性衣着的描绘。
说起旧上海,总会想起那些曼妙风姿,她们着一袭挑红旗袍,媚似海棠,散淡地行走在古旧的弄堂里,旗袍将女人的千娇百媚演绎得风情万种,而那些身穿旗袍的女人亦让旧上海永远像一幅晦涩暗哑的油画,云里雾里,散发着神秘诱人的味道,不绝如缕。
情忆旧上海冲月人份牌月份牌是旧上海风情的纪录本,即便是现在,老上海周边的一些古巷里依然可见月份牌。
虽然画面已变得老旧,那画上穿旗袍,夹着美丽牌香烟的民国女人,依然能穿跃70年时空,袭卷而来,仿佛空气里留有她们的胭脂香,旧上海的月份牌是那时期一种独具魅力的广告,商品或是雅霜或是双妹牌花露水,单是这些香艳的名字,伴着那些旗袍美人们,就能勾起人们对那些商品的无限向往了。
旧有上海时期就是具有独有宣传魅力的时代,我愿意眷恋一张月份牌,体会牌中美人每个深艳的起身,匹敌着对商品的期待。
情忆旧上海文人轶事多情的旧上海成就了孤艳的张爱玲,或许张爱玲命中注定就必须长大在这个江湖风云的时代,她所有的华丽与璀璨,伤感与孤独仍佛都须要这座风情城市的衬托,播发也私会在华灯初上的夜里,只听到获得高跟鞋与石板地触碰的声响,例如月色般的鸡丝,她在旧有上海搞了倾城的才女,具有一段倾城之恋,旧有上海时代亦因也而更谜样优雅。
旧上海时代是成就了无数孤寂才子才女的时期,我愿买醉在旧上海年华,感受他们的冰冷。
红梅一曲琵琶泪,情忆旧上海,我愿意逗留在这样一个时代,具有黄包车旗袍香烟月份牌,孤独勇敢斥满心中,体味旧上海的风情与魅力。
走出悲伤的女性满分作文
走出悲伤的女性满分作文说起徐志摩,我想到的是才女林银辉和名媛陆小曼。
通常,我们都会对林感到同情和怜悯,觉得只有她才是徐志摩一生最心爱的爱人。
结果,人们似乎忘记了徐志摩还有一个被爱情遗忘的原配妻子3354张幼仪。
我开始喜欢张幼仪是因为刘若英在《人间四月天》中饰演了张这个角色。
当时我只喜欢张幼仪,因为我喜欢刘若英。
张幼仪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
当时,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
他的兄弟中有政治家张俊立和白银专家张公权,他们也是有名的家族。
所以,好的家庭给了她宽厚的胸怀,也为她的爱情打开了一条活路。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结盟是由于他的哥哥张公权。
当我在杭州某中学看到徐志摩的作文《张公权》时,我太有才了,请人听。
当时,我写信给许的父亲。
因为当时张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气,徐的父亲也立刻答应了。
或许张公权基本上没有想到自己为姐姐选择的婚姻会在百年后被提及。
然而,人们常常忘记,故事的主人是谁?1915年,年仅15岁的张幼仪嫁给了当时很有钱的徐家,搬到了浙江,成为了一个富裕的家庭。
从那以后,她一直被冷落在爱情的道路上。
徐志摩一直鄙视她,用厌恶的语气说她是“乡巴佬”。
然而,当徐志摩在英国的时候,当他把林领进自己的家时,张幼仪看到了一个涂着口红、短发和裙子的女人。
从上到下,他都认真学习。
原来,林小姐是个小脚的女人。
看来许并没有真正感受到张的土,但基本上没有在外表或内心上接收到张幼仪。
张是一个模范妻子和母亲的女人,嫁入徐家,对丈夫温顺体贴,对公婆听话孝顺。
当时,徐家在江南有几家工厂。
刚开始,张只是帮公公管理财务。
后来,慢慢地,所有人都请给了她,这与她后来在上海金融界打下一个安全的地方密不可分。
然而,这并不是徐志摩想要的。
也许没有人知道,当人们总是喊他“热情”“浪漫”的时候,他对妻子的无情几乎是残忍的。
林,一个冰雪聪明的女人,在徐的飞机失事时只捡到了一片残骸,但他和徐的感情却没有结果。
或许,她也看到了徐志摩世俗的一面。
如果是这样的话,林也没有自欺欺人,因为徐终于爱上了名媛卢小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上海弄堂孤女口述解放后的一封信改变她的一生
导语:李坚,1929年5月生于上海。
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
李坚,1929年5月生于上海。
1949年8月进入华东军事政治大学。
1950年初,被遴选为55位新中国第一批女航空员的一员,到牡丹江第七航校培训,学习航空知识和技术,1951年学成毕业。
本文是她回顾当年诸多事情。
解放那天,阿哥的归来,让我受到“自力更生”的诱惑
如果我1949年不在上海,或者那封信我没写,就全完啦!这封信救了我。
我这一辈子啊,最大的转折就发生在1949年我在上海的时候。
说这个故事,要从我家的“少爷”归来开始。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共产党是夜里进城的,一点声音都没有,我睡得死死的都没醒。
前一两天,国民党大撤退,带着大老婆小老婆,拎着细软,走得很狼狈。
这些都给我印象很深。
那时候,我们家住在茂名北路——那时叫慕尔鸣路——震兴里,从后门出来就是人行道,上海话里讲叫“上街沿”。
我大清早一推门出来,看到上街沿上睡的全是解放军。
那一排有两家人家,我们家是5号,第一家3号。
上街沿很窄的呀,大概只够一个人躺。
解放军全躺在地下,竖着躺,满地都是。
有的兵正在吃早饭,没有筷子啊,就用手抓着吃。
那个画面对我震动特别大,我都忘了要拿几双筷子给他们。
当然我拿了他们也不会收的,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连口水都不会喝——不要笑啊,是真的,多好的队伍啊!
我那时快20岁了,一个人操持着震兴里李家的大小家务:洗衣做饭,照看孩子。
我自己的家,本来在江苏启东吕四的彭家,家里穷得汤汤滴,我亲生父亲跑到上海来拉黄包车,我和我的双胞胎妹妹就生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