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时空框架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1)
丨丄-
扌交履―一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H宗法制
<她方机构设置沿革
(中央集权与她方分
权的矛盾)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中外朝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三衙
明:废丞相,设内阁
I清:军机处
[秦:郡县制
西汉:郡国并行制
“削藩策"篁七国之乱"
卜推恩令"、刺史元:行省制
I明:地方设三司
思维导图
《十二铜表法》马其顿上国
产生征服希腊,
需腊城邦制
度开始衰落
公兀前
3 00年
公元兀年
200年27年
万民法出现罗马帝 国建立
r~
八X—
、
1
I1
1
1
1—
1
1
1
1
1
1勺00年1開0年
168R年
M曲年
1775年
1783年
17R7年
1789年
1ROO年
1765年
1翻1年
1X7右年
英国资
光荣革命
《权利迭案》
美国独立
时空定位
荷马时代
古风吋代
古典时代
希腊时代
,——,s a三s—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3000^ 1150年1100年 冏0年’
Iv雅典城
爱琴文明
■ si— _|—三三
公元前公元前 予09年449年
克利斯 邦萌芽 城建立 罗马共 提尼改革
750年
罗马
-UL.
刖
594年
按伦改革
和国建立
公元前Btr
4知年400年刘R年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下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课程教学设计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与目标【教学理念】本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在历史时空框架下把握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清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教学目标】知道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等基本史实,理解中古时期欧洲社会的特点。
通过文献、图片资料、地图等的解读,基于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从自然环境、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文化传统的视角了解中古时期西欧、拜占庭、俄罗斯等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理解这一时期欧洲各区域文明呈现多元面貌的原因。
感悟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中第3课的内容,由“西欧封建庄园”、“中古西欧的王权、教会与城市”、“拜占庭与俄罗斯”三目组成。
主要讲述了中古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风貌,聚焦于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随着城市的复兴,西欧封建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拜占庭与俄罗斯帝国的文明特征。
【教学资源】本课教材中“学思之窗”的材料,“一个庄园的图解”,中古西欧的“三种人”,“6-7世纪的拜占庭帝国”、“俄国在欧洲和亚洲的领土扩张(至18世纪)”、“问题与探究”部分的材料以及课外搜集的资料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运用。
【内容主旨】中古时期的欧洲,呈现出各具特色的文明: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产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
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和农奴制度成为西欧中古时代的基本景观。
封建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生,推动了王权的强化和主要封建国家的形成。
由东罗马发展而来的拜占庭帝国一度繁荣,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逐渐崛起。
【重点难点】重点:中古时期欧洲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
1. 高中历史必修一思维导图-历史必修一每课思维导图
页脚内容7
框架结构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8
思维导图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9
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页眉内容
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页脚内容10
思维导图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11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12
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页眉内容
古代中的政治
页脚内容1
思维导图
页眉内容
古代希腊罗马的民主政治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
时空定
位
页脚内容2
页眉内容
框架结构
页脚内容3
页眉内容
思维导图
页脚内容4
时空定位 框架结构
页眉内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页脚内容5
思维导图
页眉内容
页脚内容6
时空定位
页眉内容
利用知识构架落实时空观念的策略与方法——以中西方古代史为例
2021年13期┆79研究利用知识构架落实时空观念的策略与方法——以中西方古代史为例苏 伟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在历史课堂教学课程中,始终以历史核心素养的为核心,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
本文从知识构架为角度展开分析,探究了运用知识构架落实时空观念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知识构架;时空观念;中西方古代史 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再只是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与方法,更重要的帮助学生落实核心素养的养成,其中时空观念是核心素养中最基础的。
通过知识构架,将时空进行连接,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各个时空之间的关联,清晰地掌握各个时空下的历史事件,从而逐渐养成时空观念。
为了提升高中历史时空观念教学的效果,笔者以中西方核心时代部分知识为例子,探究了如何借助知识构架来落实时空观念的培养,以此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与质量。
一、历史时空观念的概念《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时间是指时序观念,空间是指地理观念,两者都是历史的本质和研究客观历史意识的基础方法。
我们高中历史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梳理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时空框架下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理解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原因与结果、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充分肯定了时空观念在整个历史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
学生们在面对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的时候,在其对应的时间和空间方面所具有的一种知识构建和系统分析的能力,历史学科中包含了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产生的,学会整理和归纳这些时间与空间,并形成完整的知识架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
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
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作者:戴世锋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9年第6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达到具体的水平要求。
其中,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进行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1]一、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的内涵什么是时空框架、时空观念?时空是指时间和空间,[2] 框架则有两种释义,一是指建筑工程中,由梁、柱等联结而成的结构;二是比喻事物的基本组织、结构。
[3] 观念也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思想意识,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4] 从地理角度看,时空框架是指通过卫星构成的立体通讯网络,如导航就是通过卫星完成的。
从历史角度看,时空框架则更加体现个人与社会、国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关系。
时空观念是指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包括物理时空观、心理时空观。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论历史》中指出,“当一个历史学家阅读菲利普二世的某些文件,并使自己置身于后者的地位和时代时,他就会发现,自己被带进一个古怪的世界而迷失了方位……因而我们把历史分为一系列的层次。
更确切地说,将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
”[5] 时空观念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墨子提出“宇”、“宙”,并把其当作为空间、时间,主张空间、时间与具体实物运动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用“地点”概念来表示空间,认为时间是连续的。
学者往往依据不同的原则,将延绵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段,以帮助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变及推动力。
2011 年高考广东卷第38 题、2014 年高考广东卷第39 题,分别考查世界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高中历史复习时空定位表
国共第二次合作、两个战场、四大会战、相持阶段、中共七大、收回治外法权、抗战的胜利
重庆谈判、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七届二中全会
经济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商品输出、民用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西装西餐西式住宅传入
资本输出、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实业救国兴起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石器时代-1840)
阶段
原始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秦汉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
五代十国
宋、元
明、清前期
时间
前2070-前771年(前21-前8世纪)
前770-前221年(前8-前3世纪)
前221-220年(前3世纪后期-3世纪前期)
581-907年(6世纪后期-10世纪初)
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知州、通判、转运使、御史台、行省制、宣政院
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密折制、改土归流、理藩院、清处理边疆原则
经济
耒耜、刀耕、火种、彩陶、养蚕
井田制、青铜(夏商周)、官府垄断手工业
重农抑商、铁犁牛耕、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
灵渠、修驰道、统一度量衡车轨、丝国、水排、王景治黄河、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新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整风运动
选修
戊戌变法
孙中山
毛泽东
中国现代史知识框架(1949-现在)
阶段
建国初
过渡时期
十年探索时期
文化大革命
徘徊期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时间
1949-1952
1953-1956
14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微专题14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素养阐释“时空观念”素养,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思维方式。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内,我们才可能准确理解历史事件。
备考指导基于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表述和考试要求,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三方面:一、了解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它包括每一历史时间所联系的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和影响。
空间是指了解历史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涉及历史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二、明确历史教科书上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内涵,注重在教学中对其进行梳理,及时解决在时空概念学习上的盲点和难点。
教科书上对于历史时间的描述大致分为隐性历史时间和显性历史时间两大类。
隐性时间通常是这样界定的:不能明确释读,需要换算的就是隐性时间。
例如:鸦片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商鞅、李白、王安石;康熙年间、唐玄宗初期、亚历山大二世;明末清初、民国二十七年;唐初、明中后期;戊戌政变、庚子赔款;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等。
这里面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帝王年号、朝代、天干地支纪年法等,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它们所代表的时间需要我们推算出来。
显性时间则是我们可以直接释读出来的,如1840年、1949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0年、19世纪60年代、21世纪等。
教科书上对于空间的描述分为具体地方和大致范围两类。
具体地方是指我们明确知道的地方,如山东、浙江、四川;开封、西安、北京、华盛顿;等等。
大致范围是指我们大致可以认知的地方,如希腊半岛、长江流域、西域、德意志地区;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三角贸易;远东、中东、欧洲、美洲;山谷、盆地、平原、岛国;等等。
三、重视“时间和空间”教学有助于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时间、空间教学,可以编织时空经纬线,把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相互联系起来。
历史时空坐标
•
千古一帝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后,从政 治军事到经济文化对社会全方位进行制度创 新,造就中国封建文明政治经济及其他社会 体制的基本模式。 • 汉承秦制,在赢秦模式的基本框架内察举 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编户制度纷纷被 创设。儒实力强弱为指针,以和亲与战争 为主要形式,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农 耕民族几百年间冲突着融合着,张骞、 班超等勇敢的探险家凿空与经营西域, 成就两汉哑铃型版图,开拓沟通东西 方两大文明的丝绸古道,发达的文明 辐射周边国家。
第四单元封建文明丽日中天------隋唐时代
•
西欧处于中世纪黑暗时期,宗教神 学成为唯一意识形态。六到九世纪东 方的隋唐帝国﹑西方的拜占庭帝国﹑ 西亚的阿拉伯帝国是世界上经济发达 地区,长安﹑君士坦丁堡﹑巴格达是 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三大城市。在唐文 化影响下日本过渡到封建社会。
• 隋统一全国结束300多年分裂局面。隋确立 起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对后世
•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奴隶主不 仅占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中国 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奴隶社会 的基本典章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礼乐文明维系的等级秩序瓦解。
•
•
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当青 铜时代的中国由奴隶制文明向铁器时 代的封建文明过渡与转轨之际,地中 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大放异 彩,它们是蔚蓝色的海洋文明,它们 代表人类奴隶制文明的成熟与发达。
•
秦朝统一以前(公元前221)的中国 历史即是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 漫长的原始社会,公元前2070年禹建 立夏朝,中国奴隶社会由此确立,之 后商代为奴隶制发展时期,西周代为 奴隶制强盛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战 国两大阶段,它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 转变时期。
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
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作者:戴世锋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06期《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五个核心素养方面达到具体的水平要求。
其中,时空观念素养要求学生“知道划分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并能够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进行合理解释;在认识现实社会时,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
[1]一、时空框架、时空观念与历史分期的内涵什么是时空框架、时空观念?时空是指时间和空间,[2]框架则有两种释义,一是指建筑工程中,由梁、柱等联结而成的结构;二是比喻事物的基本组织、结构。
[3]观念也有两种释义,一是指思想意识,二是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
[4]从地理角度看,时空框架是指通过卫星构成的立体通讯网络,如导航就是通过卫星完成的。
从历史角度看,时空框架则更加体现个人与社会、国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关系。
时空观念是指关于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包括物理时空观、心理时空观。
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在《论历史》中指出,“当一个历史学家阅读菲利普二世的某些文件,并使自己置身于后者的地位和时代时,他就会发现,自己被带进一个古怪的世界而迷失了方位……因而我们把历史分为一系列的层次。
更确切地说,将历史时间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
”[5]时空观念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有机组成部分。
在古代中国,墨子提出“宇”、“宙”,并把其当作为空间、时间,主张空间、时间与具体实物运动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则提出用“地点”概念来表示空间,认为时间是连续的。
学者往往依据不同的原则,将延绵的历史划分为不同时段,以帮助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转变及推动力。
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8题、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39题,分别考查世界近现代史、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问题。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形成过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2.时空观念学生能够准确把握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的时间脉络和空间分布,构建起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实证历史事件和现象的能力。
4.历史解释鼓励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特征、发展原因等进行解释和分析,提高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早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
2.教学难点理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分析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三、教学设想以问题引导和史料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国家的风貌,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历史知识和重要概念。
2.问题探究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历史。
3.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考古资料、文献记载等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献资料等。
2.考古实物图片、地图等教学道具。
六、教学课时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一段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纪录片片段,如《中华文明》的开头部分,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2.提问学生:“你们认为中华文明是从哪里起源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有哪些特点?”引出课题。
(二)知识讲解(25分钟)1.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历史时空坐标
• 人民共和国诞生,美国建立北约,德国分裂。
第十四单元新中国成立到文革结束
• 1949—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 主义过渡时期。建国头七年党的路线,指导 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因而成功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
• 五十年代中期开始美苏争霸开始。1955年
• 奴隶制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于奴隶主不 仅占有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而且占有奴隶,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是 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夏商周是中国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中国 确立了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等奴隶社会 的基本典章制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礼乐文明维系的等级秩序瓦解。
• 铁器与牛耕加上水利兴修使中国封 建制逐渐取代奴隶制,四分五裂走向 统一与中央集权,华夏族作为中华民 族主体与核心的地位日益确立。急剧 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日新月异的社会 生产力促使中国思想文化群星璀璨, 百家争鸣形成一道文化景观。
历史时空坐标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源头与奠基-----先秦 时期
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夏
建立,从此在黄河、长江两条巨龙的故 乡,中华民族的祖先告别了刀耕火种、 茹毛饮血的原始蛮荒时代,进入到以 国家产生为主要标志的文明社会。同 时期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 的文明成果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唯有绵亘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生生不息、 一脉传承。
第三单元封建文明云遮雾罩----三国两晋南北 朝公元三世纪早期-----六世纪末220--581
• 国家分裂,多个政权并存,王朝更 迭频繁;北方经济在破坏与恢复的循环 往复中曲折发展,江南得到开发,南 北经济差距缩小,民族大融合,动荡 的政局使思想领域异常活跃,各文化 领域带有鲜明的分裂割据烙印与浓郁 民族融合气息。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和教学策略研究——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为例
《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内容和教学策略研究——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为例发布时间:2021-09-03T11:17:38.930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第12期作者:徐梦[导读]徐梦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摘要: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是进行历史教学的基础。
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以“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编写体例”和“说明和论述相结合的文本体裁”等方式呈现,教材内容具有“时空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内在逻辑紧密,叙述概括性强”等特点。
据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时空意识;运用多种史料,增强历史认识。
关键词:《中外历史纲要(上)》;教学策略;宋元商业2019年9月,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统编历史教材的教学研究成为关注热点。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一个子目,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宋元时期的商业发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地位显著,该子目内容在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
基于此,笔者通过探究《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这一子目,管窥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和内容特点,并提出教学策略。
为本课乃至经济史教学提供方法借鉴,同时也为一线教师把握统编教材提供参考,力求发挥历史教材的最佳功用。
一、教材呈现方式(一)编写体例: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新课改后历史必修教材的体例由专题史转变为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
从统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目录中可见一斑。
从单元标题可见《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课程内容是按历史时序来划分,单元之间呈递进关系,展现了中国史的发展历程,属于通史体例;从课标题可见《商业和城市的繁荣》位于第三单元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中,与政治、军事、文化并列于辽宋夏金元这一历史时序框架下,属于大时序下的小专题。
大时序小专题的编写体例不仅呈现在历史教材中,历史课程标准也对其进行了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解放战争 亚洲觉醒的先驱
? 甘地
? 凯末尔 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 “斯大林模式”
⒉罗斯福新政
? 1929年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 罗斯福新政
国民革命运动(1924—1927)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秦汉时期
(前221—220年) 秦
(前221—前207) 1. 皇帝制度与中央官制
2. 郡县制
3. 秦始皇
西汉
(前202—9) 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 汉赋
3. 四大发明
4. 数学5. 医学
东汉
(前202—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独立战争与《独立宣言》
? 华盛顿
? 1787年宪法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 美国两党制
⒊法国大革命与法国政体的变迁
? 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 拿破仑
?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1. 新航路的开辟
2.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 第一次工业革命 1. 文艺复兴
2. 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覆亡(20世纪初—1912)
民国初年的社会(1912—19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919—1923) 1. 五四运动
2. 中国共产党成立
3. 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4. 国共十年对峙
5. 抗日战争
2. 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
?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 家庭承包责任制与国有企业改革
?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⒈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
?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 邓小平与邓小平理论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⒉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与科技、文教
2. 陆九渊的心学3. 宋词
南宋(1127—1276)
元(1271—1368) 元的中央官制 元曲
明清时期
(1368—1840年) 明
(1368—1644) 1. 丞相制度的废除
2. 明朝的内阁 1. 王阳明的心学
2. 李贽的“异端”思想
3.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与加强
?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
?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
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⑴ 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 布雷顿森林体系
? 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 交通、通迅工具的进步
? 大众传媒的发展
?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 教育事业的发展
? 詹天佑与李四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⑴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与瓦解
? 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 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
? 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
3. 启蒙运动
4. 近代欧洲的民主思想
清
(1644—1840) 1. 清朝的军机处
2. 康熙帝
中外历史时空框架二(1840—1949年)
治 经济 文化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 1. 鸦片战争
? 金属冶炼、制瓷和纺织
? 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
⒊古代中国的商业
? 商业的发展
? 城市的繁荣
⒋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商(前1600—前1046)
西周(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
2. 宗法制
春秋
(前770—前476) 1. 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
2. 老子、庄子与道家思想
3.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4. 《诗经》、楚辞
5. 天文学
6. 汉字与书法 1. 梭伦改革
2.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
3. 罗马法 1. 智者学派
2. 苏格拉底
3. 柏拉图
4. 亚里士多德
战国
(前475—前221) 1. 商鞅变法
2. 秦的统一
4. 李时珍
5. 京剧
6. 明清小说 ⒈英国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 詹姆士一世的君主专制思想及其渊源
? 英国议会与国王的矛盾和斗争
? 克伦威尔与护国政体
?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 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
?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⒉美国独立战争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
�
? 巴黎公社
⒎俄国十月革命
? 列宁
? 俄国十月革命 1. 第二次工业革命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发展 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 马克思和恩格斯
? 共产党宣言
⒉近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
? 牛顿与经典力学
? 进化论
? 蒸汽机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20世纪初)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3. 中日甲午战争
4. 八国联军侵华
5. 太平天国运动
6. 戊戌变法
7. 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与反专制斗争 1.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初步发展
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 从“师夷长技”、体用之争到维新思想
(220—589年) 北魏孝文帝改革 1. 中国画2. 农学
隋唐时期
(581—907年) 隋(581—618) 1.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2. 唐太宗 “三教合一”
唐(618—907) 唐诗
宋元时期
(960—1368年) 北宋(960—1127) 1. 宋的集权措施
2. 王安石变法 1. 程朱理学
3. “文化大革命”
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6. 新中国的外交
? 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 改革开放后的重要外交活动 1. 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 民主思想的引入与宣传
3.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 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5. 毛泽东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⒈美国两党制
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⒊德意志帝国宪法与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⒋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⒌明治维新
⒍国际工人运动
? 英国宪章运动
?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1937—1945)
解放战争(1945—1949)
中外历史时空框架三(1949—2002年)
中国现代
历史阶段 中国 世界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治 经济 文化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
? 关贸总协定
⑵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
⑶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⑷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 量子论
? 现代信息技术
? 20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时期(1956—1966)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1976)
中外历史时空框架一(远古—1840年)
中国古代
历史阶段 朝代 中国历史 世界历史
政治 经济 文化 政治 经济 文化
先秦时期
(远古—前221) 夏(前2070—前1600) ⒈古代中国的农业
? 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 水利设施的完善
? 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土地制度的演变
⒉古代中国的手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