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圣人观

合集下载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

《周易》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张绍时【摘要】《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重要影响.在《周易》中,圣人通过“观物取象”于整体直观中把握到事物本质之“象”,通过创设卦爻符号之“象”将其表现出来,再用以象喻为主要言说方式的卦爻辞对卦爻符号进行解释,以隐喻、象征的方式表意,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象思维方式.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是以象思维方式展开的,其“取象”过程具有与《周易》象思维类似的具象性、直觉性、整体性特征,最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喻方式言说.【期刊名称】《中州学刊》【年(卷),期】2019(000)003【总页数】6页(P138-143)【关键词】《周易》;文学批评;象思维;象喻【作者】张绍时【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 41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中西方古代文学批评在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在思维方式上,西方重分析论证和理性归纳,中国重内省体验和直觉感悟;在言说方式上,西方注重对术语、概念、范畴、命题的清晰定义及阐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较少对术语、概念、范畴、命题进行界定,多是以富有诗意的象喻方式予以圆活言说。

总体说来,西方古代文学批评偏向逻辑推演与理论体系的建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偏于诗性感悟与象喻妙譬,二者根植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评路径。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这些特征与诞生于中华文化滥觞期的《周易》有着密切关系,刘勰《文心雕龙·原道》就说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

”①“易象”是中华文明最早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它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有着根本性的影响。

一、《周易》的思维方式和言说方式春秋战国时期,哲人们对言、意关系进行了思考。

孔子比较相信语言的表意功能,《论语·尧曰》记载孔子之言:“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②孔子认为言语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手段,要“知人”先要“知言”。

易传全文注释译文

易传全文注释译文

《易经》十翼《易经·系辞上传》第一章【原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②。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③,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⑤。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6)。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7)。

易则易知,两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肾人之业(8)。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⑤。

【注释】①《系辞》是后代解说《易》的七种《传》之一,分上、下两篇,大约写成于汉代初期。

它对《易》的内容作了全面分析和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里选录其中一部分。

②陈:排列。

位:确定。

③方:应当是“人”字,由于字形相近而误写成“方”。

④见。

用作“现”,意思是显现,出现。

⑤摩:碰撞,摩擦。

荡:震荡,激荡。

(6)知:这里用作“为”,意思是成为,构成。

大始:原始,初始。

成物:具备完整形体的万物。

(7)易:容易,平易。

简:简略,单纯。

(8)贤人之德:陶冶人的品德。

贤人之业:成就人的功业。

(9)位:在,在于。

【译文】天尊贵在上,地卑微在下,《易经》中乾为天为高为阳,坤为地为低为阴的象征就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莫不由卑下以至高大,杂然并陈,《易经》中六爻贵贱的位置,亦依序而排定了。

天地间万事万物动极必静,静极必动,动静有一定的常态,《易经》中阳刚阴柔,阳极生阴,阴极生阳的道理也就由是断定,断然可知了。

天下人各以其道而以类相聚,物各以其群而以类相分,同于君子同于善的事物则吉,同于小人同于恶的事类,则凶就产生了。

在天成就日月星辰昼夜晦冥的现象,在地成就山川河岳动植高下诸般的形态,而人世间万事万物错综复杂的变化,由是可以明显的看到了。

所以宇宙间,阴阳二性不停地切摩变化,八卦所代表的八种天地间的八个基本物象,不停地相与鼓动变化,由是产生了宇宙万有。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

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系辞》是易学类著作,一般是指《易传·系辞传》或《周易·系辞》。

它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所说的《易传》。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

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确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何以守位?曰仁。

何以聚人?曰财。

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思想家已开始意识到语言问题的重要性。

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参考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周易系辞下原文及翻译《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

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轻松学《易经》:《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本课所学经文】《系辞上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章首)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一:至精)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

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

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二:至变)《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章中三:至神)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

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

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章中四:极深而研几)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章末)【李守力解读诠释】《系辞上传》第十章讲的是“《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之“辞、变、象、占”,整个章节首尾呼应,中间四段阐述圣人四种《易》道。

先儒于此章众说纷纭,似乎未能契合圣意。

为了说理方便,笔者将本章分为章首、章中一至精、章中二至变、章中三至神、章中四极深、章末共六个段落。

一、简述先儒之解读韩康伯、孔颖达、来知德以及今之金景芳、吕绍纲都说“章中历陈其三事”,即“至精”、“至变”、“至神”。

来知德以为至精为“尚辞”之事,至变为“尚变、尚象”之事,至神为“尚占”之事。

诸儒皆把章中四深几与章末合成一段。

金、吕认为“四焉”算不上圣人之道,于是将章首删除。

以上皆不明圣人之意也。

今出土帛书《系辞》“《易》有圣人之道四焉”章与传本相同,可证今本文字无缺无增,金、吕删经,尤不可取。

苏轼以章中一至精为“筮占之类”,章中二至变为“历术之类”。

程颐曰:言所以述理,以言者尚其辞,谓以言求理者,则存意于辞也;以动者尚其变,动则变也,顺变而动,乃合道也;制器作事,当体乎象;卜筮吉凶,当考乎占。

周易系辞正解

周易系辞正解

《周易·系辞传》是“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的说明。

文辞古雅,言中有秘,秘中有诀,非刻意追求,矢志参悟而不可得。

解者每以优美空洞的大道理形于笔墨,读之确能使人心旷神怡,若有所得,究其实际,则仅存空理而难具实用。

《周易》学说,是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绝非空洞哲理,而有其应用模式,若不知此,则入五里雾中,莫辨东西,有失著者本意,难免隔靴搔痒,焉不望洋兴叹!经数十年之研究,发现易传古法,言之凿凿,通过实验证明,不但往往偶中,令人惊喜不已!且与《系辞》若合符契,因知《系辞》之文非普通文字,别有一番奥秘。

大道无私,不敢隐秘,霍老师特写《周易系辞正解》留与知音共赏之!1995年11月30日上午于通天宝座周易预测及命理研究上篇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天地即乾坤,乾为天盘,坤为地盘。

以尊卑配天地,此“天地盘”是易学应用之基本模式,也是易学之根本学理,“法象莫大乎天地”、“与天地相似”的“天地盘”模式,是圣人“立成器以为天下利”的发明。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承前句“天尊地卑”以明“天地盘”上下尊卑即“贵贱”之位。

也即是“圣人之大宝曰位”的重要定位问题。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盘主动,地盘主静(视运动),“乾刚坤柔”,乾为天为刚为动,坤为地为静为柔,天恒动,地恒静,故曰“动静有常”,乾为刚故刚表天盘之性,坤为柔,故柔表地盘之性,动静刚柔,皆是阐述“天地盘”功能之情形。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此很明确,前文简要地讲述了“天地盘”的制定,此文接着阐述“天地盘”应用中的要点,判断吉凶的方法。

“方以类聚”者,方,即是方法与方向。

是判断吉凶的定点,即是指问什么事情看地盘什么宫位,一般所谓的“用神”位置。

如问病看坎宫(指地盘位置。

地盘称宫,天盘称卦。

以下同此)。

问考试为文看坤宫。

问父看乾宫。

问母看坤宫。

问失盗看坎宫。

问门向看艮宫。

等等。

这就是“方以类聚”之所指。

“物以群分”则是指天盘所得为何卦?如得乾卦,即为君,为父,为玉,为圆,为马,坤为文,为众,为牛,为顺……。

道教文化:“神道设教”的人文意义

道教文化:“神道设教”的人文意义

“神道设教”是道教的传统思想,语出《周易·观卦·彖传》:“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释说,圣人“观天之神道”来教化百姓,从而天下悦服。

具体来说,它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尊崇神道,祭天祀神,这是宗教方面的事情;二是推行教化,明礼易俗,这是伦理道德方面的事情。

这两方面由“圣人”连接担当起来,从而将天与人亲密合一。

道教的“神道设教”,既为人的行为找到了合理的、必然的本原依据,又不致使人窒息于宗教神权的压制,从而能真正地实现人之为人。

我们考察一下“神道设教”的内涵和源流,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蕴含的这种人文意义。

统观《周易》,所谓的“神道”,其实指的是“天道”——“神”即“天”,是宇宙中最高的“至上神”。

“天”成为最高的神祇,发生于西周,是周代对殷商宗教的一个重要损益。

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殷人所谓的“至上神”被称为“帝”或“上帝”。

郭沫若的《卜辞通纂》中说,在出土的殷代卜辞中,殷人心中的“帝”不但主宰自然界的晴雨饥馑,也主宰王朝的政务,举凡征战、建都、任官等,都要听从上帝之命。

而周革殷命之后,周人更是习惯地把至上神称为“天”而不是“帝”,这在《周书》里面体现得非常明显,所谓“天休于宁王,兴我小邦周”。

而在《诗经》中,更可以看出“天”(或说“天帝”)对周人生命的必然性意义——天给予人和万物以生命,天(帝)是人和万物的始祖。

天除了赐予人以生命,还发出命令、指令,教导人的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天命”。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天监视君主和下民,所谓“天命降监”。

由此引发的意义在于:人要敬畏天命,遵循天命,而不能放任自流。

其次,“天命靡常”。

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人获得天命,是通过暴力取代殷商政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萌生了《易传》中所说的“忧患”意识:王朝更替虽由天命决定,但是天命并不是像纣王所说那样永恒不变。

最后,为了获得天命并维持天命长久,周人提出了“以德配天”,强调明德慎罚,不违背天意而胡作非为。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本文是关于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位圣人,代表了《易经》成书的四个伟大时代,「四大圣人」不仅对《易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养生方面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希望读者喜欢。

历史典故:《易经》背后四位圣人关于伏羲的故事关于中国人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和女娲在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太极河边交尾,诞生了中国人。

其实,伏羲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首领。

伏羲,又名包牺,也称皇羲,他生活在游牧业时代。

关于伏羲的形象,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

伏羲的相貌十分威仪,散发披肩,身披鹿皮,面色发青,目光深沉、睿智,他是青龙的象征,是一个智圣的形象。

伏羲还是公认的《易经》》的创始人。

第一,伏羲是中国预测学的鼻祖,是占卜文化的源头。

伏羲是我国的第一个智圣,他非常善于观察,《易经》中有「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就是说伏羲很神,他因为善于观象(天象地理),还善于察地理,了解宇宙的信息,所以他很善于预测,能知生死,而一个智者必须是善于预测的,他因此也被奉为中国古代预测学的鼻祖。

第二,伏羲是中国符号文化之父,《易经》八卦之母。

伏羲时代是中国的符号文化时代,那时候,人们以符号记事,这些符号被认为是象形文字的上源,伏羲画八卦是符号文化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于伏羲画八卦,有一个美丽的传说:话说上古时候,在黄河与渭水交汇之处,也就是太极图的诞生之处,有一天,伏羲看见一只龙马浮出水面,他惊奇地发现这只神马的背面竟有奇怪的图像,于是伏羲就照着画了下来,这个图像就是后来大家所熟悉的八卦。

当然这只是个传说,那么伏羲又是怎样画的八卦呢?我们说,八卦出自伏羲时代,但并非伏羲一人所画,它是上古时期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当时人们对事物包括自然现象认识的总结,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唯物观。

周易人生观的基本原理

周易人生观的基本原理

周易人生观的基本原理周易人生观的基本原理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早的一部书籍之一。

周易人生观是指在周易哲学中,关于人生的看法和观点。

它强调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尊重自然规律等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仍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天地万物皆有道周易认为,“天地万物皆有道”,这就是说,在自然界中,每一个事物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本质。

这种规律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如果我们想要在自然界或者社会中取得成功,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并且尊重它们。

二、阴阳五行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在周易哲学中,阴阳五行被认为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

阴阳是指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五行则分别为金、木、水、火、土。

阴阳五行不仅存在于自然界中,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中。

在处理事情时需要根据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做出相应的决策。

三、天人合一周易哲学中强调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这就是说,人类和自然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在处理事情时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尊重自然规律周易哲学中强调了尊重自然规律的观点。

这就是说,在处理事情时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并且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我们违反了自然规律,就会遭到惩罚或者失败。

五、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在周易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顺应天时地利人和”。

这就是说,在处理事情时需要考虑到天时、地利以及人和三个方面的因素,并且在这些因素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成功。

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哲学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

这就是说,在个人修养方面需要注重道德修养;在家庭生活方面需要注重家庭和睦;在国家治理方面需要注重公正、廉洁、民主;在世界和平方面需要注重国际合作。

七、天命之人在周易哲学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天命之人”。

这就是说,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天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使命和责任。

【读《易经》心得】观卦:如何树立榜样,驯服人心,凝聚意志

【读《易经》心得】观卦:如何树立榜样,驯服人心,凝聚意志

【读《易经》心得】观卦:如何树立榜样,驯服人心,凝聚意志[ ★wqnsihs ] 于:2011-04-18 19:54:20 主题帖这一卦是纯粹从管理技术角度来解读的,与传统的解释有点区别。

一、原文简介(参考黄寿祺《周易译注》)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

(坤下巽上)大意:观就是仰观,仰望之意。

指仰观道尊德美的圣人或榜样。

仰观榜样的要点是一定要选择最极品的,最盛美的,那种可能引起歧义或者分散别人注意的二流货色不用考虑。

这是塑造榜样的原则:学其上,得其中;学其中,得其下。

这就像在祭祀时,我们需要以诚敬之心,对最崇高,神圣的进爵灌地的降神之礼仰观膜拜,而对其后仪式过于花哨以至于可能引起大家崇高诚敬注意力分散的献飨荐神之礼就可有可无了。

百姓在仰观榜样的盛美道德,见到组织给攀榜样的至盛荣誉之礼,就能够受到感化而肃然起诚敬之心,这样就能心向往焉,组织就会因此提高凝聚力。

(盥,祭祀时进爵灌地降神之礼,荐,向神献飨之礼。

顒,仰望,顒若,尊敬之貌。

有孚顒若就是指在下之人信而仰之。

)传统解读:中国古代各种仪式中,最壮美,最可观的就是宗庙祭祀,祭祀最可观的就是祭祀时进爵灌地降神之礼(盥,这是求神降临的仪式,是祭祀的开始,只有人心精诚至极,严肃至极才能请神降临)。

到向神献飨之礼(荐,献腥献熟之时也,其礼数繁缛,人心分散,疲劳不堪),就很缺乏震撼灵魂的力量而没什么仰观价值了,这就是观盥而不观荐的意思。

不荐就是不使诚意分散。

所以孔子说:“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中国传统是政治家一定会随时根据自己需要培育或塑造甚至伪造一个为天下表仪的榜样模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傲视草民,而且会让草民心怀极其庄敬的心情(其实十有八九做不到)观仰榜样,然后企图感化大家,洗脑大家,成为其臆想的驯服工具或粉丝。

我们可以轻易按照忠义仁德标准举出一大筐这种榜样:忠君的,守信用的,舍己为人的,安于贫贱的,为国捐躯的等等等等,例如周公,孔子,关羽,岳飞,戚继光。

《周易》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系辞下传》云:“古者包羲氏之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样看来,《周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万物之情;究天人之际,探索宇宙、人生必变、所变、不变的大原理;通古今之变,阐明人生知变、应变、适变的大法则。

以为人类行为的规范;这一天理即人道的天(这里的天指的是人类所处的宇宙自然)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称作“天人之学”。

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一切学术的根源。

⑴《周易》的阴阳变易思想:《易·系辞》云:“一阴一阳谓之道”。

即宇宙的一切现象变化,无不是相互对应的阴与阳的作用。

例如:天与地、明与暗、刚与柔、强与弱、男与女等,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界限虽明确,但必须相互会合,才能成立。

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意在阐明《周易》的阴阳观是鲜明的,这是《周易》的核心理论,既是《周易》的哲学基本原理,也是六十四卦结构的基本原则。

“一阴一阳”体现了阴阳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周易》的经文中虽有“—”(叫阳爻)与“- -”(叫阴爻)的两种符号,却没有以文字形式出现的阴阳范畴。

如《系辞下传》解释八卦的性质时说:“阳卦多阴,阴卦多阳,其故何也?阳卦奇,阴卦耦。

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这是以乾?为阳,以坤?为阴,并按阴、阳数量的多少,确定其它卦的阴阳性质。

坎?,一阳二阴,则为阳卦;离?,一阴二阳,则为阴卦。

可见《周易》不仅把卦画、卦象阴阳化了,而且也把这种阴阳理论推演到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去了。

《周易》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观点,实际上点明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就是宇宙间最广泛、最普遍的基本规律。

《易·系辞》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其刚、柔,乃阴阳之义,皆说明阴阳是一切变化的根源。

又云:“阴阳不测之谓神”,此明确指出阴阳两个对立方面的同时存在、相互依存、彼此对立而又统一的关系是宇宙运动的根本。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

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周易·系辞(上)原文通俗译解(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译文】天在上而高贵,地在下而卑贱。

乾卦象征天,坤卦象征地,就由此决定了。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大,杂然陈列,就是卦中的六爻所象征的贵贱之位了。

万物的运行,一动一静有一定的常态,动则刚,静则柔,卦中阳刚之爻和阴柔之爻就判断出二者的截然不同了。

宇宙万物的性向不同,同类的相互聚合,自然形成不同的群体,彼此之间利害的调和与冲突,便有了吉与凶的占断。

宇宙的运动,在天形成日月星辰,白昼黑夜以及四季更替等更象,在地则有山岩原野、川泽湖海以及飞禽走兽、动植矿藏等各种形态,各种变化也就显现出来了。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译文】所以,阳刚与阴柔相互排斥吸引,八卦所象征的天、地、风、雷、雨、山、泽八种自然现象相互推荡,便产生了八八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各种复杂的现象。

天地之间,以雷霆鼓动而催发万物,以风雨滋润而长养万物。

宇宙中的日月运行,便有了寒暑季节的循环。

代表天的“乾”就成了男性的象征,代表地的“坤”便成了女性的象征。

天地是万物的根源。

“乾”的功能在于伟大的创始,“坤”的功能在于继承顺从而完成有形的生命。

“乾”的功能是自发的,容易达成创始的使命,“坤”的功能是顺从,简易地作成万物。

(坤体现乾的原创功能,乾通过坤而作成万物)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译文】容易就易于了解,简易就便于遵行;易于了解就会使人亲近,容易遵行就能成就功效;有人亲近便能保持长久,能成功效就能够发展壮大;能保持长久是有才能的人的智德;能够壮大是有才能的人的功业。

易经:圣人之道

易经:圣人之道

易经:圣人之道易有圣人之道四焉。

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孔子认为,《易经》这一门学问的法则,有圣人之道四点,就是言、动、制器、卜筮。

圣人是个代号,代表得道的人。

尚就是注重、偏重的意思。

言语包括了文字、图画。

“以言者尚其辞”,是说我们注重言语及文字,就是因为它是一种思想。

要理解这个方语思想的重点,就要看《周易》的卦辞、象辞、爻辞……“以言者尚其辞”,要特别注意这个辞。

“以动者尚其变”,天地宇宙万物一动就有变。

前面我们讲到了陰陽交媾的时候,知道只有在平潮、在陰陽中和的进修才不动。

所以我们打坐、一念不动的进修,正是陰陽交媾的时候。

但是只要一动,不管是陰动或是陽动,都是动,宇宙万物都在动中。

“以动者尚其变”,一动就有变化。

像做生意一样,准备做这个生意,一投资就有好有坏,或赚钱,或赔本。

“以制器者尚其象”,器就是一种物质,像一个茶杯啦,或者一部机器啦……你要晓得它那个物理的现象。

物理的现象对构成一个东西有启示的作用。

这个法则很重要。

“以卜筮者以尚其占”,那么我们要知道宇宙的奥秘,就要借助于依通——只好用卜卦、卜筮、算命来占未来的事情了。

这个中间孔子讲了四点,这四点孔子自己有一个解释。

他说:《易经》的重点,要注重它的'内涵,“以言者尚其辞”,讲内函。

“以动者尚其变”,万事万物注重它的变动现象,这些是内在的。

然后外在的两点:“以制器者尚其象”,看一个东西的现象,就已经反过来知道它的内容。

但是内容究竟怎么变化?非常细密。

这个细密中间只好靠卜卦、卜筮,就是“以卜筮者尚其占”。

因为人的智慧没有达到神通的境界,故而不能知道自己,只好靠依通、靠卜卦来知道。

卜卦就是依通。

如果真到达有道的境界、神通的境界,就不需要靠依通了。

渔樵问答——精选推荐

渔樵问答——精选推荐

渔樵问答自序天地万物之理,载于六经,后《乐经》失传,后世因称为五经。

而六经之中,深究天人之学,探求性命之道,揭示万物之理,引导世人立身处世者,其理莫详于《易》。

盖闻《易》之为书,始于伏羲,有画无文,先天之《易》也。

孔子《易传·系辞》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中古之时,周文王姬昌以盛德而蒙大难,被纣王囚于羑里,因演《易》为六画之卦,系之以彖辞,以垂教万世,后天之《易》也。

爻象无文,则《易》道不显,故系之者,周公也。

《系辞》十传,乃孔子所著,兼先后二天而总括之,至是谓中天之《易》也。

《易》始羲皇,而后世独名《周易》,何也?盖《易》更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人而成,至周而始大备,故名曰《周易》。

上古之时,人心质朴,观卦象而见意,无用费辞。

中古以来,人情物态无所不有。

文王、周公见人心日薄,迷谬愈甚,乃系卦爻之辞,示以吉凶之义。

圣人忧患后世之意,甚深且切矣,故言之也详,《易》之道乃无余藴。

昔莲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曾曰:《易》本圣人观象立法,示人以“明明德、亲民”之道,非徒只为卜吉凶已也。

后世学者舍本逐末,区区然只成一算命之艺,以求糊口,可哀也已。

《易》乃圣道之源,故孔子读至韦编三绝,年将七十尚期天假以年,以期学《易》而勉大过,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何如哉?余生也愚钝,然亦仰慕先贤往圣遗风,十八岁始学《易》,其时心智未开,历十余年未明大《易》精义。

后以莫大机缘,得古《易》一本。

苦心钻研多年,一朝福至心灵,若有所得,方悟进退得失之道,明乎吉凶悔吝之机,大《易》之妙始见。

亲友间遇有疑难之事,试为卜之,颇有应验。

今将所占案例集为一册,名之为《渔樵问答》,以飨诸君。

愧余见识浅陋,笔墨笨拙,加之学《易》时日尚浅,易数之妙未能窥其万一,深恐此举班门弄斧、贻笑大方,尚翼高明大雅不吝赐正。

时维二〇一四年六月四日,岁次甲午端阳节,后学乐樵山人,盥手谨序于上海龙华。

其利断金的完整句子

其利断金的完整句子

其利断金的完整句子其利断金的完整句子是: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意思是: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

出自:姬昌[西周]《周易·系辞上》。

原句:“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释义:两人心意相同,行动一致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在语言上谈的来,说出话来像兰草那样芬芳、高雅,娓娓动听,没有污秽的语言。

扩展资料:语句创作背景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

《系辞》认为《周易》是一部讲圣人之道的典籍,它有4种圣人之道:一是察言,二是观变,三是制器,四才是卜占。

《系辞》一般上是指《易传·系辞》或《周易·系辞》;是今本《易传》的第4种,它总论《易经》大义,相传孔子作了7篇阐发和总结《周易》的论述,即通常说的《易传》。

《系辞》是这7种论述中思想水平最高的作品,《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当经过了孔子以后儒家的整理,可以说《系辞》是先秦儒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大成。

《系辞》是《十翼》中的两篇。

《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系”为系属之义。

孔颖达疏:“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

”为《周易》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

以“一阴一阳之谓道”立论,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动静、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的观点。

认为相反事物的“相幸”、“相荡”、“相推”、“相感”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是万物化生的源泉。

提出“是故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的宇宙衍生观。

认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

同时又承认“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

贵贱位矣”的永恒性。

还阐释八卦来源、占筮方法、圣人四道、乾坤德性和功用、九卦的含义等等。

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传中提出的太极、两仪、道、器、神、几、意、象等,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

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

《易传》“象”义析

《易传》“象”义析

第37卷第6期 2020年11月湖南人文雛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7 N o. 6N ov. 2020《易传》“象”义析张绍时(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22)[摘要]“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号,尤其是《周易》的重要构成要素。

“象”在 《易传》中含义非常丰富。

总体来说,一方面是作名词,是围绕卦象系统展开的“象”。

这又包含多个层 面:一是宇宙万物之象,二是事物内在属性之象,三是圣人观物而把握的兆见之象,四是圣人创设的卦 象,五是圣人观卦之吉凶而取具象以表达。

另一方面作动词,是作为卦象创作方法及意义显现方式的 “象”,有模仿、相似、象征多种含义。

《易传》的“象”义体现了古人较为独特的象思维过程,这对后代文 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都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易传;象;易象[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712(2020)06>0089>07“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 号,从天文学的日月星辰之天象到医学的藏象、脉 象,从巫卜文化中的龟筮之象到宗法文化的制度 之象象”涉及到先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 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包含思想价值、精神品 格、民族意识的概念。

“象”尤其是《周易》的重要 构成要素,甚至成了《周易》的代称。

《左传•昭公 二年》记载韩宣子出使鲁国时“见《易象》与鲁《春 秋》”,尚秉和解释道:“凡易辞无不从象生,韩宣子 适鲁,不曰‘见《周易》’,而曰‘见《易象》与《鲁春 秋》’,诚以‘易者象也,象者像也。

’”[1]397胡适也 说:“一部《易经》,只是一个‘象’字。

”[2]历来易学 家对“象”有着见仁见智的看法,如王弼视“象”为 尽意的工具,朱熹视“象”为“理”的外显。

鉴于 “象”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回归原典,对 《周易》中“象”的字义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以见 其原始意蕴。

《直方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

《直方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

《直方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展开全文声明:此译文由赵庚白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方周易》系辞上【原文】圣人(1)设(2)卦(3),观象(4)系(5)辞(6)焉(7)而(8)明(9)吉凶,刚(10)柔(11)相(12)推(13)而(14)生(15)变(16)化(17)。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18)象也;悔吝者,忧(19)虞(20)之象也;变化者,进退(21)之象也;刚柔者,昼(22)夜(23)之象也,六爻之(24)动(25),三(26)极(27)之道(28)也。

【译文】编纂《易经》的圣人创立了用卦来占卜,看卦中的典型事情联系解说的文辞就会通晓是吉还是凶。

君主将这些典型事情向广大臣民中实施推广他们的生活就会向正当方向改变。

因此含有“吉凶”的文辞,记载的是失去与得到的典型事情;含有“悔吝”的文辞,记载的是使人发愁与忧虑的典型事情;含有“变化”的文辞,记载的是前进与后退的典型事情;含有“刚柔”的文辞,记载的是光明与昏暗的典型事情。

各个卦的六条爻辞所记载的都是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全部都是最佳的道理。

注释:(1)“圣人”编纂《易经》的人。

《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

(2)“设”创立,建立,开创。

《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

”注:“设,施也。

”(3)“卦”占卜。

刘向《说苑·反质》:“孔子卦,得贲。

”(4)“象”典型的事情。

《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形:通“型”。

模型;楷模;典型。

)(5)“系”连缀;联属。

《文选·班固〈幽通赋〉》:“系高顼之玄胄兮,氏中叶之炳灵。

” 李善注引曹大家曰:“系,连也。

”(6)“辞”告诉,解说。

《礼记·檀弓上》:“使人辞于狐突。

”(7)“焉”语气词。

表示停顿。

用于分句末或句中。

《庄子·则阳》:“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

易经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易经四圣:伏羲、文王、周公、孔子

易经四圣:伏羲、⽂王、周公、孔⼦易经四圣包括哪四个⼈呢?据传说《周易》为伏羲、⽂王、周公、孔⼦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卦,⽂王作卦辞,周公作⽘辞,孔⼦撰《易传》。

《周易》之始作于伏羲,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卦,但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字。

周⽂王被囚羑⾥时,演易⽽穷究天⼈之理,变伏羲先天⼋卦为后天⼋卦,并将⼋卦推⼴⽽为六⼗四卦,⼜属之以辞。

周公赋予⽘象以⽘辞。

最后孔⼦作《易传》。

此经于是灿然⼤备,伏羲、⽂王、周公、孔⼦这四⼈史称“易经四圣”,⽽《周易》也成为后世阴阳五⾏哲学之圭臬!打开今⽇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伏羲周⽂王孔⼦1.《易经》之中含有四个圣⼈的智慧,《易经通注》云:‘发四圣之精微,衡诸儒之得失,斟酌于象数义理,折以⼤中,⾮儒⽣株守专门、⽄⽄⼀家者所能窥见万⼀。

’四圣⾸先是伏羲(伏羲亦称牺皇、皇羲、太嗥、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

伏羲相传其为⼈⾸蛇⾝,注:其实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龙⾝,中华民族⼀直是龙图腾。

据《左传·昭公⼗七年》载:太嗥⽒以龙纪,故为龙师⽽龙名。

晋初名将杜预注:“太嗥伏羲⽒,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

)与其妹⼥娲成婚(当然这个也是传说),⽣⼉育⼥,成为⼈类的始祖。

(其实伏羲是真正的道家的创始⼈,⼈⾸蛇(龙)⾝即是‘道字’的原型。

只是关于他的⼤多是传说,当时尚⽆⽂字嘛,所以后来著有《道德经》的⽼⼦顶了他成为道家始祖!)其⼀画开天,创⽴了先天⼋卦,但是因当时尚⽆⽂字,所以先天⼋卦只是图形符号。

2.⽽后是周⽂王在先天⼋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农耕社会的需要作后天⼋卦,⼜在⼋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四卦,并做卦辞。

3.下来是⽂王四⼦周公(旦)作⽘辞,(或为对⽘辞加以润⾊、修正、增删,使之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和更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我更认同此说法。

)就是赋予每⼀个⽘所指之意,六⼗四卦每卦6个⽘,所以共384条⽘辞。

4.最后是孔圣⼈作系辞即《易传·系辞》,⼜称《⼗翼》,是对经的解释。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日:"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 "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 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 不能割裂.设卦观象之后,圣人把解释卦象的文字系在每个卦的下面,这样的文字就被称为"系辞",是指对卦象的阐释,也是一种让人推断吉凶的说明. 卦是一个符号,单纯看这个符号,恐怕人们很难看得懂,所以圣人在每一个下面加上文字的解释,便于大家以文字为介体,去理解每个卦象的内涵. 除了"乾","坤"两卦以外,每个卦本身都包含了阴,阳.易传?说卦中言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段文字阐明了阴阳,刚柔,仁义三才之道的关系.阴阳属于物理世界范畴,刚柔则属于物质世界范畴.人首先要对物质世界有所感知和把握,进而才能更深刻地体会物理世界,从刚,柔的推演和变化中可知对人事的影响,即或吉或凶.虽然通常在系辞中也出现吉,凶,悔,吝四种结果,但实际上只有吉,凶两种,悔,吝属于中间过度,不过是指向吉还是指向凶的成分多一些而已,变化就是在吉凶转化过程中存在的必然过程.人事上要努力通晓的就是变化产生的时机及趋势,明确事情是趋吉还是趋凶,以及如何向更有利的方向转换.综上,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系辞的由来和功用.系辞是古代先贤对后世文化流传的巨大贡献.传承天道,更可贵的是融人人道.上一章还是介绍大道运行的真理,从这一章开始,则已进入对"天人合一"的研究了.圆 /1f已口本刊特约撰稿人小易凶ThinkTankSep200665里人设觐豪绦辞焉而望口剐相推而生变。

易传系辞上传译文

易传系辞上传译文

《易传》系辞上传·译文(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雷。

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今译:天尊贵(于上),地卑贱(于下),乾坤(由此)确定。

卑下高上已经列,贵贱之位确立。

(天地)动静有其常规,(阳)刚(阴)柔即可断定。

万事以其类相聚,万物以其群相分,(这样)吉凶便产生了。

在天形成象,在地生成形,(因而)变化就显现了,所以刚柔相互切摩,八卦互相推移。

以雷霆鼓动,以风雨滋润,日月运行,寒暑交替。

乾道成就男性(事物),坤道成就女性(事物)。

乾资主(万物)初始,坤化生成万物。

乾以平直资主,坤以简约顺从。

易,则是易资主;简,则是易顺从。

平直资主则有亲附,简易顺从则有功效。

有亲附则可长久,有功效则可广大。

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

(因此)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天地)之中。

(二)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

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今译:圣人设置易卦,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以明示吉凶,(阳)刚(阴)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

所以(《易》辞)吉凶,为失得之象;悔吝,为忧虞之象。

变化,为进退之象;(阳)刚(阴)柔,为昼夜之象。

六爻的变动,含有(天地人)三才之道。

所以闲居而依者,是卦的次序;喜乐而玩习者,是(卦)爻的文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易》的圣人观与儒家的内圣外王恒毓(博士)i[1]《世界弘明哲学季刊》编委会主席电子信箱:buddhahy@【提要】圣人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但国内对此的关注却非常不够。

ii[2]以2000年世界易经大会iii[3]为契机,本文着重对儒家的圣人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通过对《周易》的考察而揭示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历史真实性和现实可行性。

本文的探讨分四部分进行:首先,本文将《周易》有关圣人的记述进行了汇总,以综合把握《周易》对圣人的看法;然后,本文对《周易》的圣人之道进行了深入分解;接着,本文对《易传》的圣人史观进行了必要的分析;最后,以《易传》的圣人史观为基础,本文对儒家的内圣外王学说的成立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通过本文的探讨,作者认为:儒家的“内圣外王”之说缺乏历史的真实性和现实的可行性,中国能否繁荣富强,这同是否提倡“内圣外王”毫不相干,因为圣人与政治家完全是两回事,硬要将其拉扯到一块只是理论家的一厢情愿,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 周易 易经 易传 圣人 儒家 孔子 孟子 内圣外王 圣人之道“圣人”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道家还是儒家,也不论是佛教还是道教,都极为重视圣人问题。

作为儒家iv[4]五经之一的《周易》,它既然在五经中最富有思辨性,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那么,它是如何看待圣人的呢?它与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有什么联系呢?内圣外王思想符合历史的实际吗?内圣外王的可能性如何?诸如此类,都是本文所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 《周易》对圣人的记述《周易》有许多种版本,此处用的是本人以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为原本点校后的版本,因而在篇章结构、标点符号和个别文字上可能与社会上流通的版本略有不同。

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圣人问题的探讨。

与此同时,由于《周易》流传广泛的缘故,它的内容和名称也有很大差别。

我们这里所说的《周易》指的是包括《易经》和《易传》在内的易学作品,而不单单指《易经》部分。

由于这个缘故,其中的许多关于圣人的论述都是出自《易传》而不是《易经》,这一点需要事先指出。

在《周易》中,“圣人”一词共出现了三十八次,此外,它还述及了“圣贤”和“圣功”。

为便于全面了解《周易》的圣人观,兹将其出现的情况逐条录出如下:1〃《周易·第四卦蒙》v[5]:《彖》曰:蒙,山下有险,险而止,《蒙》。

“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志应也;“初噬告”,以刚中也;“再三渎,渎则不告”,渎蒙也;蒙以养正,圣功也。

2〃《周易·第十六卦豫》vi[6]:《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

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

《豫》之时义,大矣哉!3〃《周易·第二十卦观》vii[7]:《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观: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4〃《周易·第二十七卦颐》viii[8]:《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观颐”,观其所养也;“自求口实”,观其自养也。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

《颐》之时,大矣哉!5〃《周易·第三十一卦咸》ix[9]:《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

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6〃《周易·第三十二卦恒》x[10]:《彖》曰:恒,久也。

刚上而柔下,雷风相与,巽而动,刚柔皆应,《恒》。

“恒:亨,无咎,利贞”,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

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7〃《周易·第五十卦鼎》xi[11]:《彖》曰: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饪xii[12]也。

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巽而耳目聪明,柔进而上行,得中而应乎刚,是以元亨。

8〃《周易·系辞上》: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9〃《周易·系辞上》: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10〃《周易·系辞上》: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

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

”11〃《周易·系辞上》: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12〃《周易·系辞上》:《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13〃《周易·系辞上》: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14〃《周易·系辞上》: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

15〃《周易·系辞上》: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六爻之义,《易》以贡。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16〃《周易·系辞上》: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17〃《周易·系辞上》: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

18〃《周易·系辞上》: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

19〃《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20〃《周易·系辞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xiii[13]21〃《周易·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22〃《周易·系辞下》: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孚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

23〃《周易·系辞下》: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孙,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

24〃《周易·系辞下》:是故,变化云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未来,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八卦以象告,爻彖以情言,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

25〃《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26〃《周易·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27〃《周易·说卦》:《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

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28〃《周易·乾文言》: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

” 29〃《周易·乾文言》:“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

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从上述二十九条共四十处有关圣人的记述不难发现,《周易》对圣人的看法是相当成熟的。

比如,它提出了圣人之道,它对圣人的各种表现都有所描述,将《易经》视为圣人胸怀的流露,等等。

二 《周易》的圣人之道《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是故,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

”这就是说,在《易传》的作者xiv[14]看来,《易经》体现了四种圣人之道:辞、变、象、占。

换句话说,要了解《周易》的圣人之道,就应当从《易经》的辞、变、象、占这四个方面入手,否则就不能窥其全貌。

那么,在《易经》的体系中,辞、变、象、占都各自扮演着什么角色呢?首先,我们来看看《易经》的辞。

这里的辞,用《现代汉语词典》的说法,通常是指“优美的语言”xv[15]。

这种被称为圣人之道的辞在《易经》中涉及非常广泛,除了卦象以外,所有的文字都属于辞的范畴。

《易经》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有卦象、卦辞、爻辞、彖、象,等等。

其中,除了卦象之外,其它的一切都是辞,是用来说明和解释卦象内含的文字表述。

《易经》虽然难懂,但是其文字却相当优美,说理相当透彻,且具有逻辑的层次性和连贯性,读起来朗朗上口。

比如,《周易·第一卦乾》xvi[16]《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第二卦坤》xvii[17]《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已经成了至理名言,千百年来激励着无数国人奋发图强。

又如,《周易·第二十二卦贲》xviii[18]《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句话不但非常漂亮,富有哲理,而且也是中国“文化”一词的原形。

《周易·坤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

坤,其道顺乎?承天而时行。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

这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已经在中国家喻户晓,它所反映的不仅仅是个善恶报应的伦理观念,更是对《周易》所强调的“承天而时行”的生动说明。

又比如,《周易·系辞上》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