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山东新高考地理鲁教大一轮复习 特训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021届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第3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一讲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考点知识细化素养要求应用实践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自然带的含义、命名特点依据名称判断典型植被抓住区域自然景观特征,分析、判断陆地自然带分布陆地自然带的主要类型、分布绘制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关联示意图纬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理解自然景观的演替特点结合人类活动特点,判断自然带类型及分布规律经度地带性的分布规律理解自然景观的演替特点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理解水热变化与海拔的关系剖析垂直带谱,判断垂直分异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简图示意垂直地域分异聚焦某种研究,判断垂直分异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的常见表现准确判断影响因素研究区域特殊景观,分析非地带性现象非地带性因素列举常见的非地带性因素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1.形成2.特点: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

3.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特别提醒](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分异规律形成基础影响因素典型地区图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热量太阳辐射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及中纬度一定范围内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水分海陆分布中纬度地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规律水热状况地形低纬度、海拔较高的山地[技法点拨] 陆地植被水平地域分异与纬度、湿度的关系(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林和苔原。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三、非地带性现象1.影响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分布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选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

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 突破A.等高线的判读B.经纬网的判读C.气候类型判读D.洋流性质判读2.(2) 突破A.一因多果B.一因一果C.多因多果D.多因一果答案:1.A 2.(1)AB (2)D突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 鲁教版必修1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

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如下图:3.表现(1)环境各要素与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2)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4.案例: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考向一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1~2题。

1.科隆群岛特有的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科隆群岛的位置极其特殊,距离南美大陆约1 000 km,形成了一个几近封闭的小型生态环境,因而生物多具有独特性,故选B。

第2题,科隆群岛受秘鲁寒流影响,虽位于赤道附近,但气候凉爽干燥,草木茂盛,这里海洋生物异常丰富,喜寒、喜暖动物均可生存,故C对;地处赤道附近,加之周围海洋调节,气温日较差小,故A错;企鹅和鬣蜥把科隆群岛当做家园,不属于迁徙动物,故B错;群岛最高峰海拔为1 689 m,气候的垂直差异较显著,但“耐寒”的企鹅并不生存在高海拔地区,可见这不是其原因,故D错。

考向二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区域之间的相互关联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记者从中科院寒旱所了解到,通过对我国的河西走廊地区降水量、气温及出山径流量与厄尔尼诺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较强,在第一类厄尔尼诺事件年,高温少雨,出山径流量偏少;在第二类厄尔尼诺事件年,该地区低温多雨,出山径流量较丰富。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练习(含解析)鲁教版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能力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1.(2018·海南高考)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

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

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选C。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2.(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解析】第(1)题,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从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两大方面进行分析。

山地海拔高,导致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异大;山地对季风的阻挡,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的差异大。

第(2)题,从该地的区域特征出发,结合大型野生动物需要生存空间、生存的自然条件和食物等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瞄准方向提高效率【知识+方法突破】(勾选本题考查的知识和方法)题号考查的知识和方法1 突破A.自然地理环境是统一演化过程B.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C.一个地区的变化影响其他区域D.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1) 突破A.等高线的判读B.经纬网的判读C.气候类型判读D.洋流性质判读2.(2) 突破A.一因多果B.一因一果C.多因多果D.多因一果答案:1.A 2.(1)AB (2)D突破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鲁教版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讲

2021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鲁教版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第1讲












频 考


互 动 探 究
·
返 首 页
12
·
基 础 梳 理


通 关
(1)沿海地区纬度增加,温度降低,植被类型由热带雨林到针叶 课 后
林和苔原。
限 时


频 考
(2)同一纬度,随湿度减小,植被从森林到草原、荒漠。


互 动 探 究
返 首 页
·
13
·
基 础 梳 理
自 主
三、非地带性现象
后 限


2.热带雨林景观都分布在赤道附近。


(×) 集


3.东岳泰山的山麓地带常见的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 )


探 究
4.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是南极大陆气候寒冷。
(×)
返 首 页
·
·
15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础 梳
读北半球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理 自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通 关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课 后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
限 时


频 考
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互 动
A.气温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精品课件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精品课件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件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件鲁教版
-14-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答案: (1)D (2)A 解析:第(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影 响,读图可知,A→B→C→D自然带的更替源于纬度的差异,主要体 现了热量的变化即水平地域分异规律;C、F、G、H自然带分布区 热量条件中等,应位于温带地区;从A→E→G→H或从C→F→G→H 沿线自然带分布区干燥程度越来越大,反映了由沿海到内陆降水逐 渐减少引起的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这类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 水分条件的差异。D项正确。第(2)题,图中A自然带对应区域气温 高、降水多,为热带雨林带,其气候特征可能是终年高温多雨,A项 正确。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件鲁教版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5-
三、垂直地域分异 1.概念:地表景观随 高度 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 2.原因:水分条件、 热量 状况及其组合的垂直变化。 3.规律: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 纬度 及 相 对高度 有关,通常是纬度越 低 ,山体越 高 ,自然带越丰富。 四、非地带性分异 主要受 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和 洋流 等因素的影响。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件鲁教版
山东省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 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课件鲁教版
-15-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考向二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典题研析
(2019全国Ⅲ卷)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

2021版新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第19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含答案

2021版新高考地理(鲁教版)一轮复习:第19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含答案

第19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作用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三、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四、案例1.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洋流状况大气环流气候状况海洋生物正常年份上升流强烈下沉气流气候干旱,形成荒漠形成渔场厄尔尼诺发生年份上升流减弱上升气流降水增多鱼类死亡2.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五、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1.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1)作用: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2)主要体现2.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1)作用: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2)实例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吸收释放制造或消耗光合作用二氧化碳、水氧气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氧气二氧化碳、水消耗有机物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②地理环境中的水循环、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六、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1.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种类:可溶性岩石(基本条件),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特性:可溶性、透水性溶蚀力:取决于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的数量以及水的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取决于大气降水、地面坡度以及岩石裂隙的类型与连通性微点1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具体作用(1)改变大气成分,改造大气圈。

(2)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进土壤形成。

(4)使地球面貌发生根本的变化。

(5)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微点2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鲁教版

2021版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件鲁教版

【点拨】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从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洲西海岸南北延伸)。
③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
④看主导因素:热量。
(2)从沿海到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 ④看主导因素:水分。
【辨析】雪线与林线 (1)雪线是永久积雪带的下限(雪线以上气温在0 ℃以下),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 因素有气温、降水、地形、坡度等。 (2)林线是森林带的上限海拔。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的共同影响。气温高、降 水多,则林线高;气温低、降水少,则林线低。
非地带性现象 1.影响因素:_海__陆__分__布__、地形起伏和_洋__流__等。 2.意义:在地理环境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出现一些不规律的_非__地__带__性__分布
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微点·巧思妙记 【点拨】
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注意两点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 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 为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从赤道到 两极的地 域分异
_热__量__

太阳 辐射
_低__纬__和_高__纬__地区及 中纬度一定范围内
从沿海到 内陆的地 域分异
_水__分__ 变化
海陆 分布
_中__纬__度__地区
图示
垂直地域分异 1.形成:高大山脉随海拔变化,从山麓到山顶_水__热__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垂直气候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3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2021高考鲁教版地理一轮复习讲义: 第3单元 第2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

第2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圈层的相互作用本讲复习脉络:考点分层突破: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逐层突破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2.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不断进展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开展变化。

3.整体性表达(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保持协调一致。

(2)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3)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及意义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防止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考向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以下图为某地主要气候要素随季节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要素中,关联度最高的一组是()A.昼长——平均日照B.气温——昼长C.降水量——气温D.平均日照——降水量2.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A.叶片宽薄、冬落夏绿B.硬叶宽薄、常绿长青C.针叶阔叶、参过失落D.肉茎多汁、四季生长1.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昼长变化曲线和平均日照变化曲线具有一致性,两条曲线大致平行,变化趋势相似,二者关联度最高。

第2题,该地区最冷月平均气温大于0℃,气温季节变化较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区的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叶片宽薄、冬落夏绿的特征。

](2021·全国卷Ⅰ)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鲁教版

第二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一、选择题1.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近年来该地频繁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主要是下列哪些因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A.气候B.植被C.地形D.河流解析: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

答案:B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2~3题。

2.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3.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解析:第2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动物种属的形成主要与该岛远离大陆,地理环境相对孤立有关,故B项正确。

第3题,主要考查洋流的分布。

耐寒的企鹅是南极洲的特有动物,赤道地区本应该分布喜热的动物,企鹅在此处生存主要与该岛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有关,故C项正确。

答案:2.B 3.C(2017·上海闵行模拟)节能减排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走向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表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

读图,完成4~5题。

4.低碳经济的本质是要限制碳物质向哪个圈层的流动( )A.大气圈B.岩石圈C.水圈D.生物圈5.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当中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解析:第4题,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则本质上就是限制碳物质向大气圈流动。

第5题,图中显示④环节是人类利用化石燃料向大气圈排放碳物质的过程,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故D项正确。

答案:4.A 5.D(2017·淮南模拟)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课件 鲁教版必修1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3.2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课件 鲁教版必修1

合作用、分解
节 下渗、径流(地表 作用
结成岩、变质、重熔
径流、地下径流)
再生
第二十五页,共50页。
水循环
生物(shēngwù)循 地壳物质(wùzhì)循


①使水体不断更新, ①促进自然界物
维持(wéichí)全球水 质和化学元素的
的动态平衡;
迁移运动,能量
意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
义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的流动、转化;
CO2、H2O O_2_
O2
制造有__机__物__
CO2、H2O 消耗有机物
植物的产生使化学元素在四大圈层间运动
(2)地理环境中的 水循环 、 碳循环等物质运动。
第六页,共50页。
四、桂林“山水”的成因 1.认识(rèn shi)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 石的 和淀积作用。
溶蚀(rónɡ shí)
第三页,共50页。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 的演化伴随(bàn suí)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每个 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第四页,共50页。
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néngliàng)交换 1.作用
能量维 联持 系地岩表石系圈统、正大常气运圈行、的水动圈力(s、h(duǐòqnugālìn)) 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
第二(dì èr)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圈层相互作用
考纲下载(xià
考纲解读(jiě
zǎi)
1.识记:d自ú)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要素。
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
作用,地理环境的整

2021版山东新高考地理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1版山东新高考地理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六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14-
即时训练 (2019湖南娄底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伊塞克湖属于内陆湖,湖面平均海拔约1 608米,面积约6 200多平方千米,是世界最深的高山大湖,湖水清澈澄碧,终年不冻。 该湖东西两岸年降水量差异大,东岸地区有常年积雪。 材料二 在伊塞克湖的沿岸地区,是吉尔吉斯斯坦的重要产棉区 和畜牧区。随着灌溉技术的提高,灌溉用水量明显减少。湖中有20 多种鱼类,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该湖已成为候鸟迁徙、过冬和繁殖 之地。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6-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考向一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深化整合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7-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 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 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运动,推动地理环 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4.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和判断 地理问题(综合思维)
-3-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 大气 、 水 、 岩石 、 生物 、 土壤
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 和 岩石圈
物质循环 等,各要素形成相互 渗透 、相互 制约 和相互 联系 的整体。
-15-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
材料三 图1为伊塞克湖地理位置示意图。图2为1990—2015年 湖泊面积变化曲线。

1高考地理鲁教一轮复习课件:第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1高考地理鲁教一轮复习课件:第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5
四、案例
1.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沿岸海区的影响
洋流状况 大气环流
气候状况
海洋生物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上升流强烈 _下__沉___气流 气候干旱,形成荒漠 形成_渔__场___
上升流减弱 _上__升___气流
降水_增__多___
鱼类死亡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A.地处赤道附近
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A.气温日较差大
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0
()
()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1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C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11
2.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成因:桂林山水是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产物,也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 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12
(2)发育条件 _石__灰__岩___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可溶性、透水性都
是冰川地貌积水而成的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 水文→地貌 三角洲等是河流堆积作用而成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
25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1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2.D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腐烂会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故选A项。

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

图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应位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

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2中的Ⅰ线,故选D项。

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 ℃或0 ℃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A.冰期B.间冰期C.温暖期D.寒冷期4.多年冻土南界变化后,甲地土壤()A.养分循环加快B.污染程度减轻C.水热条件变差D.生产潜力下降4.A3题,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偏南,说明当时比现在寒冷,D项正确。

第4题,图中甲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气候变暖,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增强,养分循环加快,故A项正确。

全球气候变暖与土壤污染程度没有直接关系;热量条件变好,生产潜力可能上升,故B、C、D三项错。

“无尽夏”(右图)是绣球花的一个变种,因花期长而得名。

花友发现,碱性土壤以粉红花为主,酸性土壤以蓝色花为主,中性土壤同一植株里既有粉红花又有蓝色花。

据此完成 5~6题。

5.“无尽夏”花色随土壤酸碱性的变化而变化,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区域性B.整体性C.差异性D.变化性6.我国南方和北方“无尽夏”的花色()A.南方和北方均以粉红花为主B.南方以蓝色花为主,北方以粉红花为主C.南方和北方均以蓝色花为主D.南方以粉红花为主,北方以蓝色花为主6.B5题,由材料可知,土壤性质的变化导致植被特点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故选B 项。

第6题,“无尽夏”的花色与土壤的酸碱度有关,我国北方地区的土壤偏碱性,花色以粉红花为主;南方地区的土壤偏酸性,花色以蓝色花为主。

故选B项。

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69°S,76°E附近),主要由五大半岛和128个岛屿组成,面积近40平方千米,是南极大陆为数不多的绿洲之一。

下图为拉斯曼丘陵的气温统计图。

据此完成7~9题。

7.拉斯曼丘陵()A.终年受极地冷高压控制B.冬半年月均温变化较小C.冬季气温均在0 ℃以下D.最冷月一般出现在8月8.拉斯曼丘陵地区沙堆和沙地等风积地貌规模小的主要原因是()A.风从海洋吹向陆地B.风力搬运能力微弱C.风化物被冰川侵蚀D.岩石风化物非常少9.推测可在拉斯曼丘陵上生长的植物是()A.草类B.灌木C.苔藓地衣D.针叶树木8.D9.C7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夏季太阳直射点南移,全球气压带、风带位置南移,受副极地低压带控制,并非全年受冷高压控制;由图可知,冬半年各月均温差异较小,一年中每个月极端最高温都高于0 ℃,极端最低温出现在8月,但最冷月(月均温最低)是9月,故B项正确。

第8题,根据材料提示,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边缘,南极大陆大部分被冰川覆盖,岩石风化物很少,常年多大风,难以形成规模大的沙堆、沙地等风积地貌,故D项正确。

第9题,拉斯曼丘陵位于南极大陆冰川边缘,气候极端寒冷,热量不足,只有夏季有少量苔藓、地衣生长,草类、灌木和针叶树木都没法生长,故C项正确。

净初级生产量是指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扣除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掉的能量后剩余的部分。

下图中图甲为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随气温变化图,图乙为净初级生产量随年平均降水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10~11题。

甲乙10.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A.随气温升高而增加B.随气温升高而减少C.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D.最大值在25 ℃左右11.下列生态系统中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A.温带沼泽湿地B.针叶林C.中纬度草地D.荒漠11.A10题,从图甲中可以看出,仅考虑气温的影响,净初级生产量随气温升高先增后减。

C项正确。

第11题,从图乙中可以看出,净初级生产量随湿度增加而增加。

四个选项中温带沼泽湿地的湿度大于针叶林、中纬度草地、荒漠,所以净初级生产量均值最大的是温带沼泽湿地。

故选A项。

孢粉是木本和草本植物的器官,能大量完好地保存在沉积层中。

下图示意从青海湖沉积层钻孔中获取的距今不同年代的孢粉浓度变化。

研究人员通过与青海湖流域外其他地区孢粉成分的对比,确定该钻孔获取的孢粉主要反映青海湖流域的植被数量与构成。

据此完成12~14题。

12.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由青海湖沉积层钻孔获取的()A.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B.草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C.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木本孢粉浓度D.木本孢粉浓度、孢粉总浓度、草本孢粉浓度13.距今12 000~10 000年期间,青海湖流域()A.气候湿润,趋于温暖B.气候干燥,趋于温暖C.气候干燥,趋于寒冷D.气候湿润,趋于寒冷14.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推断下列时期中雪线最低的是()A.距今1 500年前后B.距今7 500年前后C.距今8 500年前后D.距今12 500年前后13.B14.A12题,孢粉总浓度=木本孢粉浓度+草本孢粉浓度,图中Ⅰ代表孢粉总浓度,数值最大。

在植物孢粉浓度比较中,草本孢粉浓度高于木本孢粉浓度,图Ⅱ曲线代表草本孢粉浓度,Ⅲ代表木本孢粉浓度。

C项对。

第13题,读图,距今12 000~10 000 年期间,青海湖流域植物孢粉浓度低,说明气候干燥。

该时段后期孢粉浓度迅速上升,说明气候趋于温暖。

B项对。

第14题,孢粉浓度变化与气温相关,温暖期孢粉浓度大,寒冷期孢粉浓度小。

古雪线的升降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据图推断雪线最低的时期是距今1 500年前后,此时孢粉总浓度最低,A项对。

15.(2019江西名校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某科考队于11月份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

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

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

(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少。

(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1)题,西侧:巴塔哥尼亚高原所处的风带是西风带,但是其西部是地形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太平洋水汽的进入;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在大西洋的西边,盛行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与大陆位置相反,所以巴塔哥尼亚高原也很少受到东侧大西洋水汽的“滋润”。

第(2)题,从河流的补给类型来看,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从河流的流速看,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从河流的长短看,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流程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失较少。

第(3)题,内力作用之前: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巴塔哥尼亚地区受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

内力作用后: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

后期经过长期的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

16.(2019福建龙岩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旱速生,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

维多利亚州常因雷电引发森林大火。

2009年2月7日该地区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山火灾害,大火过后桉树林迅速恢复。

下图示意维多利亚州位置。

(1)从气候角度分析维多利亚州2月份森林火灾频发的原因。

(2)分析火灾过后桉树林恢复较快的原因。

(3)有人认为应在维多利亚大力种植其他树种。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该地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

(2)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桉树耐火,受火灾影响小,且大火利于桉树种子萌发;大火过后,其他植物数量减少,桉树生存空间扩大;火灾后的草木灰提高了土壤肥力;大火高温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

(3)赞同。

生物的多样性增加,利于生态稳定;物种多样,可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可满足人们对不同林木产品的需求;自然景观更加丰富。

或不赞同。

其他树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较差,不易成活;需投入较多的劳动力和资金,经济效益较差;相对桉树,其他树种生长周期较长,成材慢;树干不如桉树高大笔直,加工不便。

(1)题,由材料可知,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全球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动,该地大致位于30°S~40°S,2月份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时值夏季,气温高,高温期与干旱期一致;受地形影响,山脉阻挡太平洋的湿润气流,降水少,气候干旱;夏季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对流强烈,多雷电,雷电容易引发火灾。

第(2)题,由材料“桉树为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优势树种,耐旱速生”可知,桉树对当地气候的适应性强;树干高大笔直,营养输送管道深藏在木质层深部,种子具有较厚的木质外壳,耐火性强,受火灾影响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