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课件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课件:课外古诗词诵读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七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26张PPT)

聚焦问题
第 19 页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勉强地想要按照习
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我 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 场旁边盛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的沙漠被月光照得
像茫茫雪原,受降城外的月色让人感觉冷如秋霜。不 知什么地方的人儿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难眠的征人 们个个眺望遥远的故乡。
深度构建
1.尝试当堂背诵。 2.总结两首诗的主题:
《峨眉山月歌》通过写诗人在夜间行舟途中所见山、 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以及空间的迅速转换,展现了 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传达出诗人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 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通过写“安史之乱”前后时代的变 迁,流露出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和对繁华时代落幕 、人生凄凉飘零的伤感之情。
研究分享
1.从练字或修辞角度赏析,“强欲登高去,无人 送酒来”。
炼字:①“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 了诗人在战乱中凄凉的心境。②“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 日”,也点明了作诗的时间。 用典:反用陶渊明“王弘送酒”的典故,写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 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 酒助兴,共度佳节。实际上写旅途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 菊可赏,暗寓着题目“行军”的特定环境。
研究分享
1.《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极为独特,请 你品味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峨眉山月歌》中连用 5 个地名给人造成空间迅速转 换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行船之快,这样既传达出诗人 江行的独特体验,又抒发了对友人的浓浓思念。
研究分享
2.《峨眉山月歌》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 便是“思”,诗人所思为何?请结合全诗内容试着补 充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李白
七言绝句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 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 的意思 ; 3、能感悟诗的意境, 从中受到 美的熏陶; 4、能理解诗歌主旨。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24 岁)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 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 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 以前。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合作探究
1.本诗写了哪两个意象 ?运用了怎样的写作 手法?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 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得思想感情?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分析诗句
前两句(写景):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
后两句(抒情):
故乡故人,恋恋不舍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课堂作业 扩写: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 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50 字以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外 古诗词 诵读》P 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4张PPT)

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件(共24张PPT)
xiáng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代的伟大诗人李白非常喜欢月亮,我们以前学过的《静 夜思》《古朗月行》就是他写的,他还写了许多和月亮有关的 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另外一首诗《峨眉山月歌》。
峨 眉 山 月 歌
旁注
赏析短文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 流露出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对比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 伤感之情。
qiǎng 强
(勉强,无奈)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
重阳、军旅、战乱
想象 主要内容
情感 化用典故
创作背景
从军塞外
主要内容
情感
根据以往咏月名句,体会“月”这个意象寄托的情感。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 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这首诗描写了一 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抒发思乡怀友之情。
1.《峨眉山夜行》中连用五个地名,造成
空间转换之感,让人感觉行船之快的句 子: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
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乡怀友之情

1.对子间互背四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对节奏。
4.《夜上受降城闻笛》后两句抒发了戍边战士怎样的 思想感情?
__思__乡__之___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时2分钟
展示主题:读诗歌、悟诗情 建议: • 1.选择小组最喜欢的一首诗进行诵读展示,可个人读、接龙读、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2)《江南逢李龟年》中诗人并未对人生巨变作过多的描述,却在 字里行间蕴藏着无限感慨,又写出今日之衰的这两句诗是:_正__是__江__南_ _好_风__景__,_落__花__时__节__又__逢__君___。
2.《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一语双关,既比喻诗人自己人生落魄,又比喻唐王朝国运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qiǎnɡ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
bànɡ
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
重阳节有登高、 赏菊、饮酒的
风俗。
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据南朝梁萧 统《陶渊明传》记载:陶渊明重阳日 在宅边的菊花丛中闷坐,刚好江州刺 史王弘送酒来,于是痛饮至醉而归。
诗意:(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在战乱 中)没有人能送酒来。
出发。
顺流而下。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即青溪驿,在 今四川犍 (qián)为峨 眉山附近。
一说指“峨眉山 月”,一说指同 住峨眉山的友人。
今重庆一带。
诗意:夜间乘船从青溪驿出发直奔三峡,思念你却难相见, 只有顺流而下去渝州。
赏析:第三、四句记叙了诗人从青溪驿连夜出发驶向三峡的 情形,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 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长安被叛军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二 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诗人于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解读赏析
主旨归纳
这首诗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冷和戍边将 士“闻笛”时“尽望乡”的举动,表达了 诗人和将士们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3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诗 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现 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 心的哀愁之情。
1. 《峨眉山月歌》一诗中,明写月映清江美景, 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 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
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 (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 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 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岑参 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常被用来表 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追忆往昔与 李龟年的接触,言过去之盛,为下文做铺垫的 两句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3.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流露诗人无 限沧桑之感的诗句是:
诗歌译文: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回乐烽前沙似雪, 登城时所见的月下边 受降城外月如霜。 塞景色 不知何处吹芦管, 听芦管悲声引发思乡之 一夜征人尽望乡。 情。
这首诗通过对月夜行船所见的描写,描绘 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 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精美课件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勉强登上高处远眺,(然而在 这战乱的行军途中),没有谁能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我心情沉重地遥望我的故乡长安,那菊花大概靠近这 战场开放了。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 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 之而又不得不为之(无奈)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 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 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 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 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 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 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 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 潭州相遇不禁引起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 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出入达官贵人之家,间接说当时的太平 繁 盛。第三句特意提起江南的好风景,大有 风景不殊,河山有异之叹。第四句以“落 花时节”隐写世乱时艰。用一“又”字把 前后两相对照,大有风光不再,“同是天 涯沦落人”的感叹。早年在长安时看到的 太平景象不见了,社会萧条动摇,使人不 堪回首。

《峨眉山月歌》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 者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的作品。诗人在(秋)(季节) 夜晚)(时间)乘船远行,从( 峨眉山 ( ) 出发,驶向( )。 三峡),最后到达( 渝州 表达了诗人思念( 故乡和友人 )的思 想感情。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ppt课件

边塞诗 反映边塞生活的诗歌。
思想内容: 1、描写边塞奇特风景。 2、表现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或 壮志难酬的愤懑。 3、反映战争的残酷和战士的艰苦生活。 4、表现征人思乡、闺中念远的边愁。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思 长 安
岑 参


作者名片
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 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 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 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 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 其幕府判官。大历五年(770年)
诗词解读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李龟年:唐玄宗 时著名乐师,擅 长唱歌。安史之 乱后,流落江南。
经常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指殿中监崔涤, 唐玄宗的宠臣。
今湖南一带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春末。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 老飘零,社会的凋敝丧乱都在 其中。
李龟年
诗词翻译
当年在岐王府里经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 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歌声。如今正是江南一派大好风光 的时候, (没想到)在这落花时节又与你重逢。
最后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展现出一幅鲜明的 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 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 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 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 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 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初中语文人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联读诗歌
2. 花中语。 (思考《江南逢李龟年》与《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诗中“落花”与“故园菊”所表达的不同意义) 活动:感时花有语。 要求:任选下面的一个选项,把自己换位到诗中“花 ”的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参考小贴士和赏析短文, 发挥想象,可从听觉、视觉等感官出发,以诗中“花 ”为第一人称,通过补全独白的形式,来诉说诗人内 心的情感。
联读诗歌
小结
自然万物,都可能成为诗人心绪的一个出口,另 一种或悲戚、或唯美的化身,或是作为一种特别的存 在,与诗人的心紧密相连。诚如诗中的“落花”,它 凋零,却失零落之美,把诗人的今昔慨叹演绎得伤感 而不失节制;那“故园菊”仍不负秋阳地盛放,又何 尝不是一种希望。
背诵诗歌
准确、有感地背诵四首诗歌。
联读诗歌
(1)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从两 位老者的对望中飘落,他们默然伫立,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我是那年江南暮春时节的一瓣落花,当我轻拂过 诗人沧桑甚至带着病色的面庞,我仿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读诗歌
峨眉山月歌 你:太白兄啊,你看今夜_____ (描绘月色),____ 真是_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白: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你:君虞兄啊,你看今夜_____(描绘月色), 真是 ________(抒发感慨) 李益:
联读诗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月本无情,但在古典诗词中,它随着诗人的心境 演绎着不一样的风情,月成为与诗人同呼吸、共命运 的朋友,情感的代表和寄托,也拥有了鲜活的生命。 我们在古诗词中,应注意它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巧妙呼 应,相信我们能更好地走进这些诗歌的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课件

听朗读录音,标注出朗读节奏,并尝试 朗读。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这时,遭受了八年动乱的唐王朝业已从繁荣昌 盛的顶峰跌落下来,陷入重重矛盾之中;杜甫 辗转漂泊到潭州,“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 暖”,其晚境极为凄凉;李龟年也流落江南, “每遇良辰胜赏,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 不掩泣罢酒”(《明皇杂录》)。这种会见, 自然很容易触发杜甫胸中本就郁积着的无限沧 桑之感。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 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 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 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 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江南逢李龟年 “en”韵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ɑi”韵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夜上受降城闻笛 “ɑnɡ”韵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通过诵读,读准了字音,读出了韵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读出诗 歌的意思了吗?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探讨诗 歌的内容。
示例二 (横向联想) 围绕“不知何处吹 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联想: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潼关
谭嗣同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1898)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清末维新派 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中日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 弱不振,在浏阳倡立学社。遍历北京、上海、南京,吸收新学知识。1898 年参加戊戌变法,推行新政.变法失败后被杀。有《谭嗣同全集》行世。
背景链接
“剪烛西窗”在本诗中指思念远方的妻子,渴望相聚,在家 中西窗之下秉烛长叙离别之情。后来泛指亲友灯下相聚畅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爱国诗人。他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均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 畅,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代表诗作有《游山西村》《关山月》 《书愤》《示儿》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时将要
回头说,追述
诗意:何时将要和你一起在西窗下剪烛长谈。追述我独居巴山时 面对夜雨的情景。
赏析:第三、四句笔锋一转,写诗人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 共话今宵的情景(虚景)。时空交错,虚实相生,把眼前 的凄苦转换成未来团聚的欢乐,也在未来的欢乐中注入被 时间过滤了的“昔日”之苦,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主旨归纳
这首诗一反过去的悲秋论调,赞颂秋天的 美好,借白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奋 发进取的豪情与豁达乐观的情怀。
典型考题
1.理解性默写。 (1)《秋词》(其一)中诗人推出证据,写出明丽的秋景,引出豪
迈诗情的两句诗是:__晴__空__一__鹤__排__云__上__,_便__引__诗__情__到__碧__霄___。 (2)《秋词》(其一)中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论调,运用鲜明的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课件(共28张PPT)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 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 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 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 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 读者掩卷深思。
课外古诗词诵读
念准字音,并把握朗读节奏
节奏划分
五言诗节奏:五言诗按“二三” 格式或者“二二一”格式朗诵,如 “举头/望明月”“离离/原上/草”。
七言诗节奏:按意义可划分为 “四三”格式,如“两岸猿声/啼不 住”。按节奏也可划分为“二二三” 格式,如“春风/不度/玉门关”;或 “二二一二”格式,如“人生/自古/ 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谢谢观看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课堂检测
1.《峨》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两句是: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江》一诗中,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表达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念的两 句是: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3.《江》一诗中常被用来表达久别重逢,幸会难得的心情的两句是: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益,字君虞,唐代诗人。大历四年
(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 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 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代表作品有《塞 下曲三首》《夜上受降城闻笛》。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ppt优质课件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四首朗诵ppt优质课件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去之盛,为下文做了铺垫 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
杜甫在早年曾在洛阳听过李龟年的演唱,如今在潭州相遇不禁
万千感慨,于是以此诗相赠。 全诗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
寓其中。
本诗的一、二句追忆李龟年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 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 “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 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 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 将对亲朋好友思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 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 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 一片深沉的乡情。
峨眉山月半轮秋,
半轮——半边,半个
影入平羌江水流。
入——倒映入 流——流动
夜发清溪向三峡,
发——出发
向——驶向
思君不见下渝州。
下——顺流而下,前往 君——作者的友人
理解诗句的意思: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①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②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 ③诗人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驶
遍自己写的笔记,既可以起到复习的作用,又可以检查笔记中的遗漏和错误。遗漏之处要补全,错别字要纠正,过于潦草的字要写清楚。同时,将自己 对讲课内容的理解、自己的收获和感想,用自己的话写在笔记本的空白处。这样,可以使笔记变的更加完整、充实。 • 三、课后“静思2分钟”大有学问 • 我们还要注意课后的及时思考。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心中快速把刚才上课时刚讲过的一些关键思路理一遍,把老师讲解的题目从题意到解答整个过 程详细审视一遍,这样,不仅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一些关键的解题技巧。所以,2分钟的课后静思等于同一学科知识的 课后复习30分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课件PPT
前两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 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 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 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 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 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 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 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 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 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
主题概括
课件PPT
《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表达了诗人 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
诗歌赏析
课件PPT
诗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 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 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态的解释, 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 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 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 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 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 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 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词语解释
课件PPT
僵(jiāng)卧:躺卧不起,形容老病。 戍(shù)轮台:指守卫边关。戍,守卫。轮台, 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南,汉王朝曾在这里驻兵 屯守。这里代指边关。 夜阑(lán):夜深,夜将尽。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诗歌大意
课件PPT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 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 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 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2024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诗歌赏析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 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 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接着诗人将对亲朋好友思 念的感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怜”字,不仅 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 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他想到故园今日 黄花堆积的情景,只能遥遥寄去一片深沉的乡情。诗 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 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切时切地, 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诗歌大意
课件PPT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 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 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 老相熟。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1.这首诗总共提到了哪些人物? 作者、李龟年、歧王、崔九
2.有哪些表示时间的词语? 表示过去的:寻常、几度;表示现在的:落花
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是李白年轻 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 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 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 (725)以前。
词语注释
课件PPT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今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 北两省的交界处。 君:指峨眉山月。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课件PPT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 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的乡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2张PPT)(2024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共42张PPT)(2024版)

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情愁的诗作, 诗歌通过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从多角度表 现了戍边将士(包括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 满心的哀愁之情。
艺术特色
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 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 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 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 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课堂检测
❖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
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 的诗
句是:


❖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 人的衰病漂泊 的诗句: , 。
❖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
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
画图 。这句诗是:


整体感知
让我们回顾下课文内容




思 长 安
岑 参

课堂检测
(1)描写深秋时节月下边塞的奇特景象的 诗句 :
(2)表达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情的诗 句:
夜里我从清溪驿出发奔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了,多
么想念你啊!
重点赏析
这首诗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 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五个地名的连用,造成空间迅速流转的感 觉,让人感觉行船之快捷,又不着痕迹地 表达着离情别绪,思乡的情怀。
重点赏析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个景色写尽对故乡 故人的眷恋的?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诗词解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 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 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3、文中两次写“巴山夜雨”,它们的内涵有什么 不同?
• 第一次写“巴山夜雨”是以景衬情,表现其孤寂凄凉。 (实写)
• 第二次写“巴山夜雨”,想象异日重逢两人同在长安 共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丰富地展示了彼此的相思之 意。(虚写)
4、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 漂泊在外的孤寂 • 苦雨深秋的落寞 • 归期无期的无奈 • 相见共语的期盼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1、第1句中的两个“期”字是否重复,为什么?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 离别之苦、思念之切跃然纸上。
2、赏析第2句(巴山夜雨涨秋池)。
(1)“涨”字一语双关,既写出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又表 现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2)描写巴山水满池塘的秋夜雨景,烘托诗人愁思之绵绵深重。 (3)生动描述:今夜巴山大雨倾盆,雨水涨满了池子,我的心啊 像这池子一样,满是对你的思念和欲归不能的无奈。 (4)“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梁启超称谭嗣同为:中国为国流血第一士。
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 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 猛志锐。
北京西城区政协主席杜灵欣:作为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 牲的第一人,谭嗣同的思想学说得到后人重视,他敢于担当、勇 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更是时下锐意创新、不断深化改革需要的一种 精神传承。
悲哉,秋之为气也
——先秦 宋玉
秋 词 (其一) 刘 禹 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自学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诞生于 河南郑州荥(xíng)阳,唐朝文学家、哲学 家,有“诗豪”之称。 793年,刘禹锡进 士及第,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加入以王 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连州刺史、 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842年卒,追赠 户部尚书。代表作有《陋室铭》《竹枝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自主学习


朗读课文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解不平。
作者简介
谭嗣同(1865.3.10—1898.9.28),字复生,号壮飞,湖
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
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 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 《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
朗读课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宵。
作者简介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 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
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
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 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 《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深挚的爱情诗和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最有特色。唐宣宗大中五年至大中
九年,秋雨绵绵中的一天,他收到远在长安的友人(妻子)的来信, 问他何时能回长安。友人(妻子)情意殷殷的千里来信,激起了诗人 无限的感慨,诗人依窗观雨景,吟成了此诗。
诗文赏析
译文: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
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 山夜雨了。 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 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诗文赏析
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 哀, 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
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诗文赏析
1、赏析这首诗的情感思想。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 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 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 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 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
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
妻子思念、询问归期,通过这种手法委婉地表达诗人的思念之情。 “君问 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
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诗文赏析
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 想象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巴山夜雨情景。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 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 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共剪西窗烛”,具体 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 了亲昵之情态。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 推向了虚处。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 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 么无奈的事情。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 非常含蓄。
诗文赏析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豀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晚唐 时期很有影响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现存的有待600余首。 李商隐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壮志,可惜“运与愿违”,他“一 生襟抱未尝开”,他的诗多写时代离乱、个人失意的感慨,尤以缠绵
诗文赏析
发挥想象,将诗中的情景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 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而飞起,
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诗文赏析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 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
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
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 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 高尚的情操。
诗文赏析
这首小诗写得明白如话,不用典故,不用比兴,直书其事,直写其景,
直叙其话;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蕴无限深情于质朴无华的词语之中,给人 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
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 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
学习目标
1. 反复朗诵,体会诗歌的意境。
2.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情境导入
最近有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 的节目让诗词重回大众的视线,成为人 们谈论的焦点,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古 诗词,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 品味诗歌之美,陶冶自我情操。
自主学习
秋 词
唐· 刘禹锡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
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诗文赏析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 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
自主学习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朗读课文
作者简介
陆游(1125年—1210年),字 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 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 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 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 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 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 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 他的《南唐书》,“简核有法”,史 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