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 岳麓版必修1

合集下载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 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训练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训练(含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政区划界存在着犬牙交错和山川形便(依据山川走势)两条相互对立的主要原则,往往同时并用。

但越到后来,前一原则越占上风。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A.同级政区的数量明显减少B.不同区域间经济联系日益增多C.政府的行政效率不断提高D.中央政府对地方控制逐渐加强2.在汉代,御史大夫下属的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唐朝时专责监督皇帝的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专门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反映出A.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专制皇权趋向强化3.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4.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老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以及创立角度看,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B.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5.科举考试中,新进士容易与主考官结成座主、门生关系。

宋代正式举行殿试,并规定考试合格者在殿前由皇帝亲自召见并唱名赐及第,及第进士遂成天子门生。

此后,元、明、清各朝因之。

这主要是因为可以通过殿试来A.笼络士人,巩固统治B.防止营私舞弊,取舍不公C.抑制权贵,奖拔寒俊D.选拔真才实学,择优录用6.唐代赵蕤说,“古之立帝王者,非以奉养其欲也。

为天下之人强掩弱、诈欺愚,故立天子齐一之。

为一人之明,不能遍照海内,故立三公九卿以辅翼之。

为绝国殊俗,不得被泽,故立诸侯以教诲之。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1.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

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它不主张任人唯亲。

”材料所评论的是A.科举制B.郡国并行制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材料信息的能力。

据材料“政治原则公开化” 、“没有世袭等级” 、“不主张任人唯亲”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唐以来的科举制,故选A项。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2.《新唐书·百官志》记载:“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

”这一规定的直接影响是A.推动了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B.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C.使名门望族成为最大受益者D.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

材料描述的不是科举制而是考核制度,A项错误。

C、D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有下下考者,解任”,说明这一规定利于加强官员的责任意识,从而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故B项正确。

3.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

这里的“言事官”是指A.丞相B.监察官C.内阁首辅D.军机大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题干中史料主要阐述的是古代对“言事官”的品德要求较高,所谓的“言事官”其职责就是批评与监督政府,监督方式主要是批评君主与百官的过失,对诏令与奏折进行审查,据此分析可知“言事官”具有监察的职能,故选B。

4.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设A.中朝B.三省制C.中书省D.都察院【答案】C【解析】材料的大体意思是设中书省以替代前代的三省。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岳麓版必修1

第一单元第3课1.隋唐时,皇帝可指派其他官员参决大政,行宰相之权。

唐代290年间共有369名宰相,数量之多为历代所仅见。

这意味着( )A.三省六部制遭破坏B.宰相之权严重削弱C.科举制下选人之盛D.集思广益民主决策【答案】 B【解析】古代专制集权之下,呈现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

分化事权是加强皇权的重要方式,材料体现宰相之权被分割,“行宰相之权”,体现了相权被严重削弱。

2.“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做过尚书令,及太宗即位,朝臣无敢再当尚书令之职,因此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常虚悬其缺。

”这反映出唐代( )A.宰相有职无权B.皇权至高无上C.三省六部制不成熟D.尚书省地位下降【答案】 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因为唐太宗在未登极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因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2015·肇庆)钱穆在《国史新论》记载:“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

”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 )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三公九卿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答案】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指的是科举制,“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指的则是三省六部制。

所以,材料中“这两种制度”分别是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4.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治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西周B.秦朝C.宋朝D.唐朝【答案】 C【解析】由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中书”“枢密”“三司”,可知是宋代的政治体制,故选C。

5.(2014·石家庄)某历史时期,尚书仆射刘毅说:“今之中正,不精才实,务依党利,不均称尺,务随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A. 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 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 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 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2.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3.藏文史籍《萨加世系史》载:“元帝辖十一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省,但因为它是八思巴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与八思巴。

”当时管理这一地区的中央机构是( )A. 中书省B. 西藏行省C. 巡检司D. 宣政院4.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 地方无选官权B. 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 察举制的弊端D. 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5.“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始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A. 理藩院B. 中书省C. 行中书省D. 宣政院6.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A. 削弱相权B. 限制君权C. 实行君主立宪制D. 废除三省六部制7.宋司马光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

这里的“言事官”是指()A. 丞相B. 监察官C. 内阁首辅D. 军机大臣8.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

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名师解析)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名师解析) 岳麓版必修1

第1单元第3课能力测评达标训练1.与秦朝三公九卿制相比,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六部体制的特点是( )①以三省取代了三公职权②完整的相权已被分割③中央具体职能部门有所减少④监察权和军权下放到部一级的职能部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解析:三公和三省职权有着重要区别,不能说后者取代前者,①不合史实。

古代权力最终集中到皇帝手中,六部只是职能部门,负责专门事务,但没有独立权,④表述错误。

答案:D2.隋唐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 A.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根底B.削弱了相权,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有利于经济开展,促进了民族融合D.中央机构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此题旨在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为加强皇权而对中枢决策机构进行的调整。

A项是科举制的作用,B项错误之处在于“中央与地方〞,C项属于民族政策的作用,故只有D项是正确的。

答案:D3.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那么著作,‘体中何如’那么秘书。

〞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这反映出“九品中正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 ) A.道德学问B.门第出身C.才学政绩D.考试成绩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士族子弟完全靠家世门第晋身仕途。

答案:B4.习惯上,监督官员称为监察、监督皇帝言行决策称为谏议。

同时具有以上两种职能的是( ) A.秦汉丞相B.唐朝门下省C.明朝都察院D.清朝六科给事中解析:丞相不具有监察职责;明清皇权高度加强,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属于监察机构,不是谏议机构。

答案:B5.在古代,以下具有监察职能的机构或者官职是( )①秦朝御史大夫和郡监御史②汉代州刺史和御史大夫③历代御史台、都察院等④宋中书门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考查对根本史实的记忆。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含答案及解析】

岳麓版历史必修一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一、选择题1. 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A. 加强对相权的监督B. 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 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2. “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A.西汉的尚书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元朝的行省制3. 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A. (唐)门下省B. (宋)枢密院C. (元)中书省D. (宋)通判4. 《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A. 军政B. 民政C. 行政D. 财政5. 《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军功爵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6. 汉武帝设刺史,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 分割地方权力B. 对地方官的监察C. 发挥文官作用D. 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7.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 废分封,置郡县B. 建立法律体系C. 确立三省六部制D. 实行科举制8. 西汉察举制和隋朝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9. 钱穆认为: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这句话强调了“ 三省体制”A. 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B.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 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 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10. 《朱子语类》云:“唐事,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必修1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 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练习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有史学家评论说:“隋唐时期……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B.政府拥有了一定的政务决策权C.皇帝和政府共同决策政务D.政府对皇帝专权有一定牵制解析:根据材料“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可知皇帝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牵制。

另外,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应该是在明清时期,而非隋唐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2.“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描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由“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这属于中书省的职能,故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故B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项错误;枢密院负责军事,故D项错误。

答案:A3.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唐宋时期的国家体制可称为中央集权的君主制……中央政府的首脑为宰相,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和皇帝讨论军国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继承等问题,并做出决定。

”由此判断在唐宋时期最有可能的是( )A.虚君实相,实行君主立宪制B.宰相成为国家的实际决策者C.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D.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缺一不可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唐宋时期宰相有很大的权力,威胁到皇权,因此当时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尤为突出,故C项正确;唐宋时期实行的仍然是专制政体,故A项错误;宰相虽参与讨论军国大事,但皇帝仍是国家的实际决策者,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4.某学者研究了古代中国政治从三公九卿制发展到三省六部制的历史,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有了一定的“现代属性”。

其主要依据是( )A.部门有所精减,名称得到更改B.三省体制下,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C.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中剥离D.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高了行政效率解析:三省六部都是针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而三公九卿中还有处理皇室事务的机构,这一变化体现了皇室事务逐渐从政府部门中剥离,故选C项。

2022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

2022高中历史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6每课一练 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2022·辽宁锦州高三质检二)中国历史悠久,凭着相当完整的官僚体系,才能维持整个国家的运作,其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专断的,但也有例外,下列哪一朝代中央政府的运作是通过协商,而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A.秦汉三公制 B.隋唐三省制 C.宋代三司制 D.元代的中书省制1.B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隋唐时期形成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工合作,相互监督的集体领导机制。

而秦的三公九卿、宋的三司使制、元的中书省制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的措施,军国大事的决策都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2.(2022·北京西城高三抽样)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宗法制得以恢复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2.B材料反映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目的是削弱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使王国越分越小,无力对抗中央。

还采取有:“附益之法”(不许诸侯招结宾客,限制他们的活动,不准参与政事);“酎金夺爵”(hòu金:古代诸侯向皇帝交纳的贡金,作祭祀用。

汉武帝借口贡金斤两成色不足等,废掉了一些侯国)等。

3.(2022·泸州高三质检)西藏地区在明代称()A.吐蕃 B.西藏 C.逻些 D.乌斯藏3.D 考查基础知识。

“吐蕃”、“朵甘”、“乌斯藏”都是西藏在不同时期的称呼。

4.(2022·江苏南通高三三模)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C.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4.B 本题考查对三公九卿制的评价,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运用已有知识对试题进行分析以论证历史结论的能力。

秦朝时期军国大事先由大臣朝议再由皇帝裁决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2019-2020学年岳麓版必修1:课时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作业)

2019-2020学年岳麓版必修1:课时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三)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建议用时:35分钟)[合格基础练]1.唐朝的中央机构为三省六部。

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中书省——草诏B.门下省——执行C.尚书省——审议D.枢密院——军事A[唐朝三省六部制规定中书省有决议权,可草拟诏令,门下省有审议权,尚书省有执行权,枢密院是宋朝二府三司制的机构。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据此可知()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宰相权力不断集中C[汉代宰相权倾天下,与材料“唐代宰相是委员制”不符,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三省体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故轮流坐庄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从汉代丞相是一人担任,到唐代实行三省体制,多人担任宰相,反映出宰相数量逐渐增加,故C项正确;从汉代的宰相制,到唐朝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的是相权分散,故D项错误。

]3.(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

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

”这表明三省六部制()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B[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的是明清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三省六部制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不利于限制君权,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下的中央官制,而不是民主制度下的三权分立,故D项错误。

]4.《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这说明北宋()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中央B.三司使掌财权是当朝宰相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D.强化财政管理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材料描述的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通过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也就是通过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2022高中历史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2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

2022高中历史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2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

第 3 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岳麓版必修1)一、选择题1.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时,让学生再现皇帝办理朝政的情形:①“三公”坐着对自己所管辖的事情提出自己的办理建议,皇帝不过听取状况报告。

②中书省依据皇帝的决定草拟文件,交由门下省审查,通事后交给尚书省,尚书省再按事情所属部门交给六部办理。

情形①、②分别反响了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制A.秦代、唐朝B.唐朝、明朝C.汉朝、宋朝D.秦代、汉朝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学生描绘与阐释历史事物特色的能力,考察内容为秦代和唐朝的中央行政制度。

情形①是秦代的三公九卿制,情形②中依据三省的职能及运作程序,可判断为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答案:A2.以下图是秦代与隋唐期间的中央官制表示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责问题是A.唐朝中央官吏日渐增加B.唐朝以分权而得以集权C.唐朝尚书省的权利最大D.太尉与御史医生的权利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分析:此题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对照剖析能力。

秦代时相权极大,成为君权下的独一政权操控者;隋唐期间,经过切割相权增强了皇权而部分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迫。

答案:B3.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存心见不一样,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

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人之建议,每或不一样,有所是非,本为公务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固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相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选项是①说了然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督查限制体制③推行三省六部制有益于减少决议失误④皇权置于相权的限制之下,形成了集体决议的场面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分析:此题经过新资料、新情境,考察学生提取重点信息和对史料的理解剖析能力。

资料内容从侧面反应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色和作用。

资猜中“相正以否”、“相防过误”、“勿上下相同”等内容,反应了三省之间互相限制,以减少决议失误的目的。

但三省的设置,切割了相权,有益于增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增强的产物,故④表述错误。

2022高中历史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1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

2022高中历史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1每课一练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同步练习(08版岳麓必修1)一、选择题1.据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以下解读最为正确的是DA .秦亡后,县令、长在汉初持续留任B .秦代每县掌治100个亭C .汉朝县扩大辖区,掌治100个乡D.汉代县制大概沿用秦代制度分析:秦一致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汉承秦制”,应选D。

2.“文武将吏,私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选自《旧唐书》该资料反应的实责问题是BA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C .汉族政权与少量民族政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 .文臣与武将的矛盾分析:从题干资料“文武将吏,私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

”提取重点信息:“私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实非王臣也”能够判断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有人以为,唐朝“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和睦社会”的典型代表,其和睦在政治制度上的突出表现是BA.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B .完美了三省六部制 C .成立了军镇制度 D .推行三教并行制分析:此题解答的重点是抓住题干中的“政治制度”这一角度。

A、 c、 D分别是指经济、军事、思想这三个角度,不切合此题题意,所以清除。

三省六部制下“分权与制衡、各司其职”有和睦的意思。

4.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美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踊跃意义不包含AA.完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创建C.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管制和监察,削弱了相权D.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分析: B、 c、 D三项从不一样的侧面反应了三省六部制的踊跃意义,都是正确的。

5.宋代大臣文彦博曾说“为与士医生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显然地表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色是BA.皇权高度增强B.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的联合C.皇权制度与神权制度的联合 D .以官僚系统为工具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形成分析:资猜中的看法即治天下是“为与士医生治天下”,从中能够得出结论。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达标检测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1)(含解析)

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课时达标检测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岳麓版必修1)(含解析)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 )A.加强对相权的监督B.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解析】选D。

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分割相权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2.(2014·广州高一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 A.西汉的尚书台 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3.(2013·太原高一检测)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宋)通判【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代中央政权机构职能的再认能力。

唐代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宋代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宋代通判的职能是监督地方长官。

秦朝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官职,与元朝的中书省长官职能相近。

4.(2014·广州高一检测)《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宋代,宰相之下设三个副相,其中一个是枢密使,其职能机构是枢密院,分管军政。

5.(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4(岳麓版必修1)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4(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选择题1.(2011•山东菏泽高三12月联考)一位历史学家曾说“类似西方的分权制衡的政体,在(中国)古书上,亦未尝无相类的制度……”他所指的制度是指()A.西周分封制B.西周宗法制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解析】C 此题考查的是对东西方古代政治制度分权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开始出现的集权趋势而清朝的军机处更是把集权发展到顶峰故应排除A和D;而西周宗法制是在家族内部依据血缘关系区别亲疏故也应该排除;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分工协作提高了办事效率在这一点上与西方的分权制衡政体有相似之处。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2011•佛山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学者钱穆指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认为唐朝()A.专制皇权达到顶峰B.三省相互牵制C.三省拥有最终决策权D.皇帝还未形成足够的专制权力【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和所学史实反映了唐朝皇帝的最终决策要受到三省的的影响。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3.(2011•福建厦门三校高三第二次联考)从秦朝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影响了中国近2000多年。

你认为下列中的一项制度最能体现“皇权下的民主”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西汉中朝制度C.唐朝三省六部制D.清朝军机处【解析】C 该题目考查学生对三省六部制的理解。

理解“皇权下的民主”是关键,三省六部制下,各省分工明确,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补充,其分工体现了民主,但最后的决定权掌握在皇帝手中,这又体现了皇权的至上,因此是“皇权下的民主”。

4.(2011•汕头高三毕业班教学质量监测) “皇帝不专制,文人言论自由,社会经济发达,商业繁盛,人民富足的时代。

”这可能是对下列哪个时代的描述()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C.两宋时期D.明清时期【解析】B 根据所学秦代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焚书坑儒等,所以A项可排除;D项明清时期封建制度不断衰落,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明代废除丞相制度,清代设置军机处等,明清还大兴文字狱,D项也可排除。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8(岳麓版必修1)

高一历史每课一练 1.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18(岳麓版必修1)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一、单项选择题1.(11江苏高考)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A 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

因此应选A项。

2.(11山东文综)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解析】B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

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3. (11山东文综)下列词句①休养生息②杯酒释兵权③犯颜直谏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⑤“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对应的排序是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②⑤④C.①③②④⑤D.③①④②⑤【解析】C 萧何为西汉初的政治家,西汉初期出现“休养生息”的政策。

李世民继位后,提拔曾反对过他的魏征(邯郸市馆陶县人)做了谏议大夫,魏征敢于犯颜直谏。

范仲淹为北宋名臣,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政知事,以改革时弊,在其《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中国十一世纪进入了北宋中后期。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变法增加了政府收入,使得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4.(11海南高考)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解析】D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课时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隋唐时期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主要举措是( )A.加强对相权的监督B.设三司分割宰相的权力C.地方实行三司分权D.确立和完备三省六部制【解析】选D。

隋唐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通过分割相权来达到加强皇权的目的。

2.(2014·广州高一检测)“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

”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汉的尚书台B.唐朝的三省六部制C.宋朝的参知政事D.元朝的行省制【解析】选B。

由材料中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可知这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

3.(2013·太原高一检测)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 A.(唐)门下省 B.(宋)枢密院C.(元)中书省D.(宋)通判【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代中央政权机构职能的再认能力。

唐代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宋代枢密院是军政机构,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宋代通判的职能是监督地方长官。

秦朝的丞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的官职,与元朝的中书省长官职能相近。

4.(2014·广州高一检测)《水浒传》中写到枢密使童贯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中了埋伏,只身逃回汴京。

由此可反映出宋代枢密院的职能是掌管( )A.军政B.民政C.行政D.财政【解析】选A。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在宋代,宰相之下设三个副相,其中一个是枢密使,其职能机构是枢密院,分管军政。

5.(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 )A.世卿世禄制B.军功爵制C.察举制D.科举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举孝、廉各一人”,即由下往上推荐人才,可知是察举制。

6.(2014·大同高一检测)汉武帝设刺史,宋太祖设置通判。

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 )A.分割地方权力B.对地方官的监督C.发挥文官的作用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约【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刺史和通判都是监察官职,故选B。

【加固训练】1.(2014·大同高一检测)有史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后者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D.实行科举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从题干时间上可以排除A、B。

科举制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补充,故选C。

2.西汉察举制和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解析】选B。

A、C只符合科举制;D是表面现象,不是主要原因,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共同之处在于自下而上地选拔官员,可以扩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故正确答案为B。

【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2014·德州高一检测)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这句话强调了“三省体制”()A.大大削减了宰相的决策权力B.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C.并没有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D.确保相权与皇权并驾齐驱【解析】选B。

“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可见A、C 与题干意思不符;D也不对,唐朝不是实行集体决策,而是指皇帝的决策受到三省的影响,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选B。

【知识拓展】唐宋最高统治者为加强皇权,在中央官制方面的措施的异同点(1)相同点:通过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2)不同点:①唐朝加强了三省六部制的职能,宋朝三省六部有名无实。

②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加固训练】《朱子语类》云:“唐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

若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解析】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

三省分工明确,多个部门参与可以减少决策失误,通过三省分权最终集权于皇帝。

据以上分析,A、C、D均正确。

B与题干材料无关。

2.(2014·广州高一检测)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

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题干体现将宰相权力分割,中书管民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互相制约,最后由皇帝决断。

3.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能力。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

结合时间限定词“西晋”,可知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4.(2014·沈阳高一检测)从社会历史看,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还是应被称为“世袭社会”,而唐以后的历史则形成了一个稳定的“选举社会”。

这“选举社会”是指( )A.唐朝民主推举官员制度B.三省六部制C.察举制度D.科举制度【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唐代以后实行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

排除B、C,A是错误的。

5.(2014·泉州高一检测)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

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

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

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解析】选B。

材料讲述了郭巨因对其母特别孝顺而被荐举的情况。

依据所学知识,汉代推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选拔的标准是品德、才能。

结合材料可以得出本题选B。

A是地方制度;C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D是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

6.(2013·济南高一检测)中国古代的官职名号颇有渊源。

“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

从名称寓意来看,“刺史”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解析】选D。

材料中描述了刺史有“省察治状”等作用,说明这一官职的设置使刺史具有了监察地方的职能。

7.(2013·重庆学业水平测试)[宋]范公偁《过庭录》载:“宋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

赴举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

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

乡人问其子得失,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孙山等是通过( )A.承荫世袭B.立功受奖C.乡人举荐D.科举考试【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注意关键信息“赴举他郡”“解名尽处是孙山”“榜末”,隋朝时期形成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度,本题选择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8题10分,第9题12分,共22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史记·陈丞相世家》材料二(1)据材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

(5分)(2)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材料的能力。

第(1)题,材料突出了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要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第(2)题,实际上要求回答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

答案:(1)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

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

(2)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了权臣专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

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

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

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

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

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

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

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其选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2分)(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

(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

(4分)(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

(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第(1)题,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依据。

第(2)题,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第(3)题,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第(4)题,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

依据:门第。

(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

(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