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老子》五章 详细版
总结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会的矛盾。 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肆意扩张一己之私。 所以老子提出“无为”“质朴”“无欲”“谦退”“不 无”种种观念,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的情怀,而不一定是 消极悲观出世的。他倡导“为而不恃”“弗居”“不争 ”,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贡献。他也并不反对人们 成就功业,只是反对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 功而争功、有功而居功的行为。老子的“静虚”观念犹 给人启迪。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思考: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 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行处相声斯 音 恶和不无倾::言为:简则声丑应之之相单组,和教事向的合就::,发起顺顺相音来应应对,自自形然然成施规一行律定教来组化做织,事和不,节强不奏行刻制意定去违做背自然规 律的指令
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 本是人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 求回归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 无为”悖乎人类生活的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 步的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 家之流毒亦难辞其咎。
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身,亦可救弊,亦 可养人。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道经-第五章》(老子)简介、原文全文及翻译白话译文
《老子》道经·第五章
关于老子
《老子》,又称《道德真经》《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从38章开始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五章译文
天地视万物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贵贱分别。
所以天地对待世间万物是一律平等无私的。
圣人的眼中,百姓与草扎成的狗一样,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所以圣人对待所有的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不会有分别心。
天和地之间,不就像一个风箱吗?虽然中空但永无穷尽,越鼓动风量便愈多,生生不息。
政令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国家的败亡,不如保持虚静。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经典原文2《老子》五章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②《道德经》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概念,具有 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如“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展示了 他的辩证思想。它宣扬自然无为的天道观和无神论。其思想体系的 核心是“道”,老子反对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无为的思想以及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即“道”是构成万物的基础,道并 不是有目的地构成世界万物,道是世界万物自身的规律。
③在政治思想上,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 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课 本中所选的《〈老子〉五章》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是其 思想的内核和精华。
《〈老子〉五章》体现了老子的宇宙观、价值观和政治观。 他认为天地万物皆源自“道”,“道”有自己运行的规律,要求 人们顺应自然。同时他还提出治国方针“无为而治”,使民心淳 朴,天下大治。但又主张社会回复到“结绳记事”“小国寡民” 的原始状态,这是一种消极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中最光辉的一面 还在于提出了事物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哲学。
《老子》一书,代表了当时中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其 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第一,老子静思好学,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 幼聪颖,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 《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他的学 识远近闻名。
第二,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 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 迁,他作为周朝的守藏史,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 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 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
经典原文2
《老子》五章
老子(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 (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老子》五章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由道而产生的万物,万物的本生。
因此,从常无中,将以观察道的微妙;从常中有,将以观察道的边际。
这无、有二者,同出于道而名称不同,都可以谓玄妙幽深。
玄妙而又玄妙,正是天地变化的总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
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
《老子》五章知识点总结一、第一章在第一章中,老子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这一重要观念,表明“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无法被言说或理解。
这一概念对于后世的哲学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影响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老子还讨论了“名”与“实”的关系,强调了实质的重要性。
他认为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名”和“实”相对应的,但“名”只是表面的现象,“实”才是事物的真正本质。
通过这样的观点,老子提出了一种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第二章在第二章中,老子深入阐述了“道”的概念,并将其与“无为”的观念相联系。
他认为“道”是一种超越言语和行为的存在,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而“无为”则是指不主动去追求功名利禄,不做过多的干预和干涉。
老子认为,只有随顺“道”,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老子在这一章中还阐述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他强调了柔弱的力量是最大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政治和军事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第三章在第三章中,老子讨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以无为之事,来治理天下。
他认为,政治统治者应该保持谦逊和不争之心,尽量减少对人民的干预和束缚。
只有放弃私欲,保持谦逊和无为的态度,才能真正治理天下。
老子还提出了“智者不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等观点,强调了智者无为的处世态度和治国方针。
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后世的统治者们提出了深刻的思想挑战。
四、第四章在第四章中,老子讨论了“道”的无形和无名,他认为“道”无形无名,却包容万物,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规律。
这一观点强调了“道”是超越言语和理性的,只有超脱世俗,才能领悟和通达“道”的真谛。
老子还强调了“道”的包容和无为的态度,他认为只有放弃私欲,顺应“道”的规律,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然和谐状态。
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第五章在第五章中,老子讨论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芻狗”的观念,强调了天地的无私和大爱。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一.道体 二.无为 三.归真 四.水德 五.治国
一、道体
•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 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 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 •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 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hùn)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 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qiǎng)为之名曰大。大曰 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 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xiàn)素抱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 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 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 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 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异于人,而贵食(sì )母。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 ),猛兽不据,攫 (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 已。
《老子》五章
国土要狭小,人民要稀少。即使有各种器具却并不 使用。使人民看重死亡而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 却没有必要去乘坐它。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机会去使 用。让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使人民甘于他们 的饮食,使百姓喜爱他们的服装,使百姓安于他们的居所, 使百姓喜欢他们的习俗。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 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各国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 来。
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是美的,就知道了 什么是丑恶。都知道善为什么是善,就知道了什么是不 善。所以,有与无相并而生,难与易互相成就,长与短 互相对比,高与低互相映衬,音节与旋律互相配和,前 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圣者作无形迹之事,传无声的教 诲。让万物自行发生而并不创始。任其生长而不占有, 做了事情而不倨傲,万物长成后并不占有。正是由于从 不占有,所以才永远不失去。
正言若反
•意即从反面来表述正面,从否定来表达肯定。 •如“大智若愚”“大成若缺”“大直若 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等语中,就是 以“愚”“缺”“屈”“拙”“讷”等“反” 面的词来表达“大智”“大成”“大直”“大 巧”“大辨”等正面的意思。 •“正言若反”是老子独特的立言准则,是老子 思想的一大特色。 治国思想: 君主应谦卑而治 好玄哟!
•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 轻。 •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 “知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 全自己并转化劣势。 •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 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 一鸣惊人、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
高二语文《老子》五章课件
拓展延伸 研习讨论: 一,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就本章的 某一句段,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二、请谈谈你对“无为”“不言之 教”“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观念的认 识与看法。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 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 《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部思想巨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 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 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逐步衰 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
作者介绍: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李耳, 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 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 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课文赏析: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因为 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因为有恶 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是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 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是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高和下是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是由互 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是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课文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见,显露、 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未雕琢的木。③绝学:抛弃学问(有人 认为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学问,有人认为是抛弃那些讲仁义、圣智、巧利的学问)。
联系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下面的这种困惑 你有吗?你能尝试用老子智慧解决这个疑惑吗?请谈谈其中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都很努力朝着 目标迈进。可是当我获得了我追求的成功以后,我梦想的那些掌声、 鲜花、关注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落在我身上。我很失落。我还要再去 追求这些吗?可不去追求,我也会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老子》五章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不包涵的整体存在“大”。
大意味着运行,运行意味着广远,广远意 味着循环往复。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 也大。
宇宙里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以 随遇自在作为法则。
“自然”:
七十八章:
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 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么能 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 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者 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 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 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道 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 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 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 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 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 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 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 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的位置,对 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本章后面有一句话:“正言若反”,集中概括了老 子辩证法思想,其含义十分深刻、丰富。
《道德真经》 即《道德经》,或 称《老子》《老子 五千文》。 原为先秦诸子 中道家的代表作, 后为道教奉为主要 经典。唐代尊为 《道德真经》。
原文:
注: 第一个以及第三个“道”是名词,道 理;第二个“道”是动词,说出。第一个 以及第三个“名”是名词,名字;第二个 “名”是动词,叫出。“非常”是“不是 永恒”的意思。
八十章: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 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 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 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 有机会去使用。使人民回复到结绳记事的 时代,(使人民)有甜美的饮食,美丽的 衣服,安全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之 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 相听闻,但邻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学习目标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
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
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
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
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
《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
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语音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重点字词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老子五章是《道德经》中的五个核心章节,被公认为老子思想的集中展示。
本文将为您呈现《老子五章》的原文和翻译,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老子思想的精髓。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以说出来的,不是永恒的道。
名,可以命名的,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的是天地的起源,有名的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常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其奥妙;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其局限。
这两者,虽然从同一来源,但却有不同的名称,统称为玄。
玄中又有更深奥的存在,这是一切奇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就会有丑;人人都知道善是善,就会有恶。
因此,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比,高和低相对,音声和谐相合,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对于无为的事,不使用言语教导,万物自然而然地成就而不加斥责;生而不占有,为而不依赖,功成而不居功。
只有不居功,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谛〕视其〔精〕,复〔小〕极。
〔苦〕于不〔劲〕,则无所不〔亡〕。
翻译:不推崇贤人,使人民不争;不追求稀有的珍品,使人民不去偷窃;不显露可欲之物,使人民的心不烦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之道就是内心虚空,胃口满足;意志温和,骨骼坚强。
常常使人民无知,无欲。
使人们回归纯粹,再度精神集中。
在不勉强之下,就无所失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完整版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原文】道可道,特别道。
名可名,特又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可以言说的道理,就不是长远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久的名词。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所以从永久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巧妙之处;从永久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一样样的名称,都是巧妙的道理。
巧妙啊巧妙,玄之又玄,这是研究全部巧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低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贤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如何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
所以有无由相互对峙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峙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峙而表现,高低由相互对峙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峙而友善,前后由相互对峙而出现。
所以,“贤人”用“无为”去做事,用不言去教育,听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创始它。
生养了万物,而不据有,推进了万物,而不认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才永久不会失掉。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响马无有。
此三者认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扔掉聪慧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扔掉讲仁和义,人民才可以回到孝慈;扔掉巧和利,响马才能消灭。
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令人的认识有所隶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念,扔掉学识,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原文】天下莫纤弱于水,而攻坚毅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贤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五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一篇《老子》第五章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 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 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老子》的历 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 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 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 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 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 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 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 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当 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 “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 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 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 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是老子提出的 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 “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通俗地说就 是崇尚原始人,他们因思想简单而生活最快 乐.
老子希望人们放弃物欲的外诱惑, 追求恬淡宁静,保持内心安足, 以免伤身损寿。
老子第七十八章
改变, 替代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
之《老子》五章
作者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伟 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 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 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 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 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 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 《老子》),最后不知所终。 老子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主张是“无为而 治”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 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 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 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本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政 治措施。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安土重 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不 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 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 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翻译:“有”和“无”是互相对立而产生。困 难和容易是相互矛盾而促成的。长和短,是互 相比较才能够体现;高和下,互相对照才有了 分别;音和声,由于对立才显得和谐动听;前 和后,彼此排列才有顺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禀承上句,便是说圣人处理循 恒理,行无为之事,一切师法自然,用实际 行动来教化人。
欣赏
看完《道德经》的心得体会:
1 老子的世界观:自然无为、普救众生。 2 得道的最高层次: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 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 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 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得道的次级层次: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 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 老子提倡的人之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 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6 老子的事物发展观:欲速则不达。事物的发展 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由量变到质变是一个循序 渐进的过程,做事不能急功近利,过于急功近利 就会走向反面。
7 老子提倡的人生追求观:过犹不及,知足长乐, 学会适可而止。 8 老子提倡的怀柔之策:处大事而忍小辱是人之 所以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
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 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 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耻 辱
灾 祸
翻译
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 在攻坚克强的时候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 过水。用水来攻击的话没有什么能代替它 了。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天下没有人不 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所以有道的圣 人这样说:“能承受住国家的屈辱的人, 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能承受住国家祸灾 的人,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听起来倒 像是反话了.
没有加工的 原木。这里 比喻合乎自 然法则的社 会法律。
翻译:这三点仅仅作为文教(原则)是不 够的。所以还应当使人民知所依从:表现 和坚持质朴,减少私心和欲望,弃绝了学 问和学业,就不会有忧患和烦恼了。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 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上古竞于道德,中世谋于智慧,当今争于气 力。” 老子处于中世之期,社会风气如是, 大家都谋于智慧,若是大智还好,可惜人性难 移,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 苟且之事。这种社会形势下,自然就有了“绝 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之 说。 庄子亦说过,名利是罪恶之源,而耍小 聪明谋取名利则是人的劣性所致,名利与小聪 明是两大凶器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 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 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 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 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作者作品
《道德真经》 即《道德经》,或称 《老子》《老子五 千文》。 原为先秦 诸子中道家的代表 作,后为道教奉为 主要经典。唐代尊 为《道德真经》。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 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有, 天地 万物 发生 的根 子。 万物从根 子萌发成 形,这也 是永恒的, 所以说 “常有” 发 语 词: 夫 天地万物 发生的最 原始状态 是永恒的, 所以说 “常无”
无,天 地万物 发生的 最原始 状态。
译文: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 “有”来命名万物之母。从“常无”可以观 察宇宙的微妙之处;由“常有”可以推知万 物的极限。
翻译:万物自然生长了,而不为其始原;天地 生育了万物,但天地从来不把生育万物看作是 自己的私有财产;圣人去做事,但从来不仗势 着自己做了某事而居功自傲;做事有了成绩, 但不会认为自己是功臣。正因为不居功,因此 才永远不会失去。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 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
译文:“道”,可以用言辞表述的,就不 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 就不是永恒的“名”。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便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道,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 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是:“道者,径路 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 规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 的道。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 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 说:“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 “即有即空,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选自南怀谨《老子他说》
解说
老子对水可以说“情有独钟”,如“上善若 水” 。在本章,老子以水为例,说明弱能胜 强,柔能胜刚的道理。世间万物中,水最为 柔弱,但它却可以穿透坚硬的岩石,具有任 何力量都不能抵挡的力量。从老子在本章所 表达的意思看,老子一贯倡导的软弱、柔弱, 并不是消极、保守、退缩、软弱无力的意思。 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 胜刚强”
课文研读
(第一章)道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 非恒名。”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第一个道,名词,指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第二个道,动词,是言说之意。
无为,不能理解为无所作为。《淮南子原道 训》:无为为之而合于道。 道家的无为, 是清静自守之义,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达到 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能达到这种理想境界 便无所不能为(无为而无不为)。
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赖,依 仗
起也,引为生长
离开,失去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到百倍的利益;废弃仁义,人民才 会恢复孝慈;抛弃机巧和私利,才会没 有盗贼。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xiàn, 呈现, 显露 没有染色的生 丝。这里比喻 品质纯洁、高 尚的圣人。
翻译:常无和常有,同出一源,只是名称 不同罢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玄妙的道 理。从道理中探求更深一层次的道理,这 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 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 老子提倡的物质追求观:无之以为用,反 对有之以为利。即反对物欲膨胀极度享乐 的人生追求而提倡以生理需要作为占有物 品和消费物品的尺度,即人生对物质的追 求应为用而不为利。 老子提倡的精神追求观:不对自身利益患 得患失,而应像爱惜自身那样去爱惜天下。 4 老子提倡的人生经历层面观:曲则全。 (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
虚词,不译
通“矣”
翻译: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 美的,自然就知道什么是丑陋了; 都知道善良的东西是善的,自然就 知道什么是罪恶了 。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