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2讲论述类文本第2题__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讲义含解析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论证内容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立论前提和论证内容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论证结构(思路)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论证结构(思路)
一、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
(一)论点
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四个位置上:
1.在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
对照式
使用正反对比的手法论证
总分式
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
并列式
用几个分论点来论述中心论点
当然,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纯地运用一种结构方式,比如“总—分”式结构中的“分”可为“并列式”或“对照式”或“层进式”。
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时,要确定“论”的具体内容,把握每个分论点的具体内容以及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等,从篇章结构出发,把握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2.在文章的开头。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如《谈骨气》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第21课: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解题技巧
技巧点拨
⑴从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⑵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有许多句子,分析其结构,如果是单句,先找准主、谓、宾,如果是复句,先找准其
第一层,就可以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 ⑶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如果要求理解的句子是总起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如果是总结句,
找论点
寻找中心论点或局部的论点,大多是从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或中间位置照,也有些需 要读者概括
定论点
结合全文或局部的论述,看是不是全文或局部的核心观点
判正误
在以上两个步骤的基础上,仔细比对选项对全文或局部的论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技巧点拨
(2)论据的判断
看类型
关注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分析,据原文及论据的分类看分析是否正确
把符合考题要求的词句、中心意思从文本中挑选出来。 “整合信息”是指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它是依据题干的要求,把经筛选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重组、
加工,形成答案的过程。 “文中重要信息”包括:
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③表达文章中心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 ⑤文中的过渡句;
②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与阐述; ④文中的概括句; ⑥文章的标题;
就要结合起总结的范围作分析;如果是重要的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 ⑷从分析其表达意图入手: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理解那些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用这种方法分析,便带有鉴赏
的性质。
(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解说 “信息筛选”指的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摘取相关、合适的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高考阅读就是要
3.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 ) 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 需要引进东方智慧。 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 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二论证分析课件(共20张PPT)【优秀课件】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 练二论 证分析 课件( 共20张P PT)【 优秀课 件】
123
2020届高三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论述类文本阅读训 练二论 证分析 课件( 共20张P PT)【 优秀课 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论述三个条件在社会性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时,主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道理论证。 B.文章指出与自己无关仍乐于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者并不轻松,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因。
其二,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否大体相同。如果是,则社会 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强;反之,则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就弱。在现实社会中,人 们对一个行为者及其作为进行善恶评价,通常都以他们所持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 念为评价标准,符合该标准则为道德或善,不符合则为不道德或恶。如果人们所持 有的道德规范或道德观念是一致的,就会形成统一的声音或社会舆论;反之,则会 出现不同的声音或社会舆论。显然,只有统一的社会舆论对评价对象才有最大的威 力,而说法不一的社会舆论要么使评价对象无所适从,要么使评价对象把评价不当 一回事。
综上所述,只有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即人们生活在可以相互关注的熟人社会、 同一社会范围内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观念趋于一致、人们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主 体,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才最强。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整 体效力。相对而言,第三个条件最为重要,因为倘若无人乐于充当评价者,那社会 性道德评价根本就不会发生;而前两个条件缺失其一或全部缺失,只会不同程度地 减弱社会性道德评价的效力。
其三,社会成员是否乐于自觉地充当道德评价的主体。如果无人乐意充当社会 性道德评价者,那么就不会有社会性道德评价;只有少数人乐意充当社会性道德评 价者,也形成不了强有力的社会舆论。不因与自己无关而仍愿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 者,并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做到的事。首先这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 倘若需要用明评的方式对评价对象做出否定性评价,还得冒得罪人的风险。因而必 须是有较强道德感或正义感的人,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主动充当社会性道德评价 者的角色。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分析(共21张PPT)
3.对照选项与原文,分析是否一致。
在对原文的结构、思路把握准确的 基础上,把各个选项与自己的分析结构 相对照,看是否一致。
解题技巧例析
南海摸底考论述类 阅读文本
总——分 第一种
近代国
用法
学概念
的定义
各有不 同,用 法也因
第二种 是扩大 的用法
此分击之 前,中国原有的思想 文化和学术体系
这里的“国”是本国 之义,“学”是学术 之义
以国学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简称。
以“国学”代称“国学 之研究”。
列举不同 学者所用 的国学概 念
引用学 者的话
这两种用 法的区别 在于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B
A. 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重点阐释了“国
学”概念的两种方法。
B. 文章前三段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介绍了“国
学”定义的演变过程。
C. 文章运用了例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
方法,有力证明了观点。
D. 文章末段简要阐释“国学研究”这一用法,
是对主体内容的补充。
小结:
圈点勾画,筛选信息 检索主干,明确思路 归纳整理,图示全文 标敏感点,梳理比对
强化训练
2018年全国I卷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 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 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 “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 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论述类文本阅读 之论证分析
学习目标
1. 认识考试大纲对论述类文 本阅读的要求以及论证分析 题的题目特点;
高中语文一轮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
【对点训练】 判断下面选项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选项:文章举《孝经》《四书》为例,论证了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的最终目标。
相关文段: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古代教育中的乐 教、诗教、儒家经学教育都是以构建学习者思想道德体系为最 终目标的。《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 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 中被广泛使用。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蒙学教材体现出对道德 人格教育的追求,并不断创造出更适合初学者的教育手段。 答:
[典例1] 判断下列选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选项:节日在乡土社会中赋予了生活的意义,它让人与人、人 与自然、生者与亡者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
弹性”的三个层面的同时也指出了“建构城市命 可知对应全篇。
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分析正确。 答案:C
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阅读文本见“[典例]”),完成后面的题目。 (原创)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先亮出“文明弹性”的话题,再提出见解,提醒 人们要关注文明弹性的问题。 B.作者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三个维度,充分论证 了文明弹性的意义。
C.第三段从两个层面论述城市制度对新兴城市和已发展城市的 不同意义,说理透彻。
D.文章理论论证与事实论证相结合,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 证合理,结构完整。
D [这篇文章理论性很强,主要是理论论证,辩证说理。]
答案
谢谢欣赏
Thank you for watching !
论证分析题——理清论证思路辨明论证手法
解答论证分析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文本呈现
高考语文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 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 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 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 证方法。
3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即练即悟】 请根据原文信息,判断选项表述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说明理由。 1.原文 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明清时期,一些治经史之学的文人,十分轻视文章评点,
甚至对它进行严厉批评。这种偏见影响十分深远,直到今天依然还有很多人认为, 古代文章评点的主观随意性很大,缺乏科学性、严谨性、体系性等等。尽管如此, 文章评点自宋代以后就一直十分兴盛,流传十分广泛,深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 甚至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尤其是日本,不仅刊刻了许多中国文章评点之作,而且 日本人自己也从事中国古文的评点,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评点家,如赖山阳、竹添光 鸿等。
7
突破一
突破二
突破三
4.原文 中国最早的边疆,是在陆地疆域内划定的。在整个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 上就是不同于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群体生活的区域。有的学者指出:“在中国历史上, ‘边疆’是一个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形成的概念。它最初只是泛指相对于中原地区的‘四 夷’,其地域并不确定。”边疆治理尽管内容复杂且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总体上 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 ) 答案 错误。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 域的观点。
8
突破一
高考语文新大一轮通用版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 Word版含答案
2.原文
“意”是相对于“法”而言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的因素,人为的约束与规范。
在崇尚精神意趣、推重性情的宋代,人们所追求的是个人思想感情适意畅神的表达,
“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样自然就会对某些传统的矩式或成法有所逾越与
突破,“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从而为个人意趣情性的抒发争取到较为充分 的空间。 选项 文段论述了“意”与“法”的不同,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 答案 ) 错误。“而‘法’有助于‘意’的抒发”错。“法”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意”的抒发。
破立结合型
再论证正面观点的顺序进行。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类型 释义 把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 深、由简单到复杂。
分解中心论点
引论-本论-结论 摆现象—析
按照 “ 提出问题 —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
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的根源,指 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考点二
论证相关分析——语脉语理,洞察过程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是考试大纲新增考点,考查考生对论述类文本说理
性和逻辑性的概括分析能力,实质上是主要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三者关系
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论点就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论据是 用以凸显立意而采用的材料,论证则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包括论证思路和论 证方法。
是围绕处理族际关系而展开的,基本上是实行“内诸夏而外夷狄”的内外有别政策。 选项 “有的学者”的言论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治理内容复杂的观点。( 答案 的观点。 ) 错误。论证了王朝国家时代边疆基本上就是非华夏族的其他民族生活的区域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2论证分析课件
考点帮
典例 [2021全国乙卷,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阅读文本见【考点帮】考点1典例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 . 文 章 区 分 “ 计 数 ” 与 “ 理 解 ”, 是 为 了 论 证 计 算 机 不 能 处 理 某 些 特 定 类 型 的 文 本 。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论点。
考点帮
关键技法 两步解答论证分析题
1.细读选项,勾画关键词。一要勾画与论证语言、论据、论证思路等有关的词语,如“严谨”“举 例”“引用”“比较”“并列”等。二要勾画重要的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2.定位区间,比对作答。根据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对应的原文区间,涉及全篇或多个阅读区间的比对重 点是文章的结构特点、思维流程;涉及局部区间的比对重点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运用情况 等。
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助于更全面地看
待远读。
考点帮
选项
定位文本区域
比对分析
选项关键词:“第四段”“补充论证”“更
对应第三、四段内容第三段:阐述大规模 加周密”。
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的两种类型,并 意义转换:“补充论证”与第四段中“需要
C
指出对“远读”结果的解读离不开学者 补充的是”对应。论证内容分析:第三段讨 的“细读”。第四段:指出“远读”与“ 论“大规模的文本集合”层面的问题,第四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 来证明论点,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论述类之二论证
题干中有“通过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 考查论证 × 论 证 ” “ ××
手法,以突出“新子学” 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
的方法
论 述 ” “ ×× 说 明”等的关键字
异。
眼
对应 段落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题干特点
对应 区间
题干中有“提供
(2017·全国卷Ⅱ·T2—C) 考 查 论 ××”“ 彰 显
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 点 与 ××”“ 以 ×× 对应
典型选项
命题角度
题干特点
对应区 间
(2018·全国卷Ⅰ·T2—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 考查论证
着讲”无法分离,是按 照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
的思路
推进的。
题干中有“先 ×× , 接 着 ×× , 最 后 ××” 或 对应 “ 层 层 ” “ 逐 层 全篇
论证”等的关键 字眼
(2018·全国卷Ⅰ·T2—A)
[理层次·理关系] 第1段为第一部分:表明中心论点“应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 记忆”
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
突 出 ××”“ 以 段落
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 论据间 ×× 为 ××” 等
供了例证。
的关系 的关键字眼
归纳小结 ——5 大命题角度要知道
一、命题解读
考查前提: 考查角度: 考查思路: 考查方法: 考查关系:
二、解题技法
——3 步解题流程应用好 1.主要论点的位置:___
文本的把握 2.结构层次: _____ 3.论证方法: _____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 2017 年全国卷新出现的题型,直接 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考查考生 对文本三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
2020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第二节 分析论证
第二节分析论证对应学生用书p213一、准确把握论点首先,要明确“论题”和“论点”的区别。
“论题”是作者所要论述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其次,要找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
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在形式上大都是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中画出这个表示中心论点的句子来。
大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①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②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③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④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包孕型中心论点在文章中不能找出现成的句子来表达,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来。
分论点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分论点一般分为并列式、正反对照式、层进式三种。
二、了解不同种类的论据议论文的论据有理论论据、事实论据。
本质的联系,能完全支撑论点。
三、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较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反证法等。
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如何用论据对论点进行阐释等问题。
四、分析论证结构一般来说,论述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对比的结构模式。
并列式:各分论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明中心论点,各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有时,揭示分论点的语言形式也大致相同。
层进式:各层次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过程。
如:林庚的《说木叶》,在提出中国诗歌大量用“木叶”而少用“树叶”的现象后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再进一步分析“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即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层层推进,从而论证了“‘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去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的观点。
通用版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一第2讲论述类文本第2题__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讲义含解析
论述类文本第2题——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一、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
2.在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谈骨气》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
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以上关于论点的位置的四种情况,反映了议论文论点的一般规律性特点: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
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1.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板块专题一第2讲论述类文本第2题__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讲义含解析推
论述类文本第2题——同为“论证题”,布点更细密一、必备知识——3大要素掌握牢(一)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文章的标题如果表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意思一般就是论点。
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
2.在文章的开头。
从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来看,文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往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如《谈骨气》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
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以上关于论点的位置的四种情况,反映了议论文论点的一般规律性特点: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
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二)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是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时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三)论证1.论证方法。
论证是用严密的分析说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
③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① 其一,空间弹性 。②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 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③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 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 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④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 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⑤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 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⑥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 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 要原因。
① 其二,制度弹性 。②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 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③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 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 激活发展活力。④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 制度的稳定功能。⑤但问题在于,即使是 正在崛起的城市 ,也需要面对秩序 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 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 ,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 问题。⑥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 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2.寻找标志性词语。找出表明上下文内容间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并仔细区别其代表的意思,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结构的分析。可以作 为标志性词语的有: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 词、过渡词。
3.寻找关键语句。论述类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领起句、总起 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往往能体现文章思路,为我们划 分文章结构提供了重要参考。
① 其三,意义弹性 。②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 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 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③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 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④当一 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 丧失活力。⑤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 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⑥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 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 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答论证分析题“3 步骤”
☞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后面的题目。
文本呈现
①对城市而言, 文明弹性 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
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
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②过于绵柔、松散,或
综上所述 ,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 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 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理层次·理关系
1.全文共五段 2.第一段提出话题 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 第①句解释什么是“文明弹性”,亮明话题。第②③句提出见解,要关注文 明弹性问题,是顺承关系。
(2017·全国卷Ⅰ·T2D)对于气候正 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 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考查论证思路 (结构)
(2018·全国卷Ⅰ·T2A)文章采用了
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 考查论证方法
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对应全篇 对应段落
(2018·全国卷Ⅱ·T2A)文章以数字
化记忆带来的威胁为立论的事实 基础,论证了人被数据控制的危
考查论点与 论据间关系
对应段落
险。
特别提示:①“立论”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
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②“立论的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就是指如果没有这个依据,后面有关论点的相关
论证就不能成立,没有意义。
☞熟知类题通法
快速梳理论证结构“3 方法”
1.抓住文体特征。明确论点,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论述类文本中论点是灵魂,起统率作用。要理清其行文思路,可分 析其论点与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材料性质、论证方法,进一步按 常见的论证结构(总分、并列、层进、对照)作切分。
☞分析命题角度
题干示例
命题角度
对应区间
(2018·全国卷Ⅰ·T2C)文章以中西 考查论证前提
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 (写作背景、原因 对应全篇或段落
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等)
(2017·全国卷Ⅰ·T2A)文章从两个
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 考查论证角度 对应全篇或段落
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十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讲 论证分析题——明类型,抓要素,知流程
论证类选择题作为全国卷热点题型,直接体现论述类文本中的 论点、论据、论证 3 要素,考查考生对文本 3 要素的把握能力和对 文本说理逻辑的把握能力。反复阅读文本,厘清论证关系,深入分 析选项,把握解题流程,这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必由之路。
3.第二段论述空间弹性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由六句话组成: 第②句正面论述良好的弹性空间的特点。第③句是过渡句。第④⑤⑥句 从反面指出目前城市空间弹性存在的问题。 [提示] 对本段文字的分析有助于判断论证分析题的 A 项。
4.第三段论述制度弹性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由六句话组成: 第②句介绍什么是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第③④两句从正反两个 层面论述城市制度对新兴城市和已发展城市的不同意义。第⑤⑥句从反面 分析了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
5.第四段论述意义弹性的重要性 这段文字共六句话,整体呈“总分总”关系: 第②句从正面总说什么是“城市的意义弹性”。第③④⑤句从反面论述城 市的意义弹性要具有包容性和吸纳力。第⑥句总结。 [提示] 对前四段的分析以及第三段文字的梳理有助于判断论证分析题 的 B 项。 [提示] 前四段文字对相关概念的分析有助于判断论证分析题的 C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