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劳动力供给
基础知识之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1、⼈⼒资源:它作为⼀种劳动⼒供给实体、作为⼀个统计对象,是指以国家或地区为范围的具有劳动能⼒的⼈⼝数量。
⼈⼒资源总量=劳动⼒⼈⼝数量(⼈⼒资源数量)×质量
2、⼈⼒资源的数量:⼀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劳动适龄⼈⼝的总量,减去其中丧失劳动能⼒的⼈⼝,加上劳动适龄⼈⼝之外具有劳动能⼒的⼈⼝。
3、劳动⼒供给的内容:微观劳动⼒供给;中观劳动⼒供给;宏观劳动⼒供给
4、劳动⼒需求:是⼀种派⽣性需求,因⽽也称为“引致需求”。
5、使⽤劳动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会消费需求
6、劳动⼒需求的增量产⽣的根源是:社会消费总量的增加;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内容的丰富化。
7、微观劳动⼒供给:即发⽣在个⼈⾝上的劳动⼒供给。
8、微观劳动⼒供给取决于:经济单位(社会、地区、部门、⽤⼈单位)的⼯资⽔平。
9、中观劳动⼒供给的影响因素:⼯资竞争⼒;专业教育的门类;⼈的就业偏好;劳动要素的流动性
10、影响宏观劳动⼒供给数量的因素:⼈⼝因素;劳动参与率;劳动时间
11、影响宏观劳动⼒供给质量的因素:遗传、其他先天和⾃然⽣长因素;教育因素;⼈⼒投资数量 ⼈⼒投资的动⼒;经济发展⽔平与经济体制;社会⽂化与观念因素 劳动⼒供给的变动。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的供求关系与交易活动所形成的一个经济领域。
在现代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既受到个体劳动者的选择与行为的影响,也受到各种宏观经济和劳动力政策的制约和引导。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愿意参加劳动,并且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总量。
一、劳动力供给的组成和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的组成主要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就业人口指已经参与劳动并从事产业活动的人口,其中包括农业就业人口和非农业就业人口。
失业人口则指那些愿意参与劳动,但目前没有工作的人口。
劳动力供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是劳动力供给的基础。
人口总量的增长或减少,以及各个年龄段和性别的比例分布都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其次,教育和技能水平也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技能的增长,将使劳动者更具有竞争力和适应性,进而影响劳动市场的供求关系。
再次,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状况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
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福利政策的完善,可能会减少劳动者对工作的需求,从而影响劳动力的供给。
二、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劳动力供给在市场中通过劳动者的选择与企业的招聘来实现。
劳动者的选择是指他们根据自己的技能、教育程度、经验和家庭状况等因素,选择自己愿意从事的行业和岗位,同时也会考虑到工作的地点、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
企业的招聘则是根据他们的生产需求、经济发展前景和人力资源战略等因素,去选择和招聘适合的劳动力,满足生产和经营的需要。
劳动力供给的市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透明度和效率。
信息的透明度指的是劳动力市场上各方能够充分了解市场上的供求关系、薪酬待遇、岗位要求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选择和谈判。
信息的效率则要求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流动和交流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进行,以便及时调整供求关系和匹配度。
三、劳动力供给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劳动力供给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直接影响着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的潜力。
劳动经济学-劳动力供给 p PPT
劳动力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非经济因素
人口规模和人口构成(出生率、死亡率、净移民) 劳参率(劳参率高、供给多) 工作时间(减少工作时间可缓解供给压力) 劳动者技能
经济因素
个人收入水平(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工资水平
偏好
对待工作和闲暇的态度
是如此 人口总量与劳动力人口的变化速度与方向并不一定相同 两个方面:
劳动适龄人口占人口比重的变化 劳动适龄人口内部年龄构成的变动
劳动力:在一定的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参加有 酬的市场性劳动愿望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人口与劳动力供给(2)
就业者:从事领取工薪工作的全部劳动力,包括因病、 罢工、休假而暂时离岗的人员;
重点: 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分析 个人的工作闲暇图解分析 难点: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形状 分析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1)
从本质上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 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 之中的劳动力 使用权的出让;
从量的角度说,则是一个经济体(国家、企业、家庭 等)在某一段时间中,可以获得劳动者愿意并能够提 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合。
经济周期与劳动力参与率
一级劳动力: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与经济周期不存在灵敏反应。 个体流动表现为失业和就业的流动,而不是劳动力和非劳动力 之间的流动
二级劳动力:中年妇女,参与率和经济情况存在较敏感的反应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正相关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负相关
2、对某些人来说,工资增加只会产生替代效应。比如,对某些持 有保留工资的人来说,工资率太低时他们不愿意提供市场工作,当 工资率提高,对他们形成的替代效应远大于收入效应,因此导致随 工资率提高,工作时间增加。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主要包括:应届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待业人员、在职同行人员等。
在企业中,企业人员的供给包括内部供给和外部供给两种,企业未来内部人力资源供给一般来说是企业人力资源供给的主要部分(除新建企业外)。
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满足,应优先考虑内部人力资源供给,而内部人力资源的供给量又需要考虑下述因素:企业内部人员的自然流失(伤残、退休、死亡等)、内部流动(晋升、降职、平调等)、跳槽(辞职、解聘)等。
但是企业职位和岗位的空缺不可能完全通过内部供给解决,企业人员因各种主观和自然原因退出工作岗位是不可抗拒的规律,这就必然需要企业从外部不断补充人员,于是就产生了外部劳动力供给。
劳动供给
替代效应
• 收入不变,工资率提高,闲暇时间的成本也就因此而提高,闲暇需求 减少而工作时间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工资率变化的情 况下,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相互替代。替代效应为正。
• 替代效应 = △H/△W > 0
• Substitution Effect
– The change in desired hours of work resulting from a change in the wage rate, holding income constant.
• 失业者(unemployed):包括在调查周内没做工作,在 此以前四周内曾做过专门努力寻找工作,而在调查周内本 人又适于工作(临时疾病除外)的一切人。 • 此外,失业者范畴还包括那些没做工作,又适于工作的 • (1)临时解雇以后正在等待再起用的人; • (2)正在等待的,等待时间达30天可到工资不同的新职 业岗位上报到的人(调查周一般指一给定周中包括该月12 号的星期天到星期六的七天时间)。
U2 U2’ U1 I2 I1
0
15 16 17
24 Leisure
• 工资率的变动既会产生收入效应又会产生替代效应。 工资增加时,工作时数实际上是增加还是减少依赖于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强度或大小。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代表了工资率与个人供给市场
的劳动时数之间的关系。在低工资率下,劳动者希望 额外增加收入的愿望很大以至于替代效应超过了收入 效应。然而,当工资率超过某一数值以后,劳动者的 收入足够高以至于他对更高工资率采取的反映是愿意 购买更多的闲暇而减少工作时数,即收入效应超过了 替代效应。
• 在U点,无差异曲线的斜 率与预算线的斜率相等, 此时劳动者的个人效率达 到最大化。即当劳动者将 每一小时花在闲暇上与花 在工作上所带来的效用恰 好相等时,效用最大化。
劳动力供给分析
闲暇商品:忽略家务劳动与休闲时间的区别,把它们统称为闲暇,与其他商品一样,也能给人带来效用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2)闲暇商品与无差异曲线
假设只有两种商品,闲暇与用货币购买到的一般商品,它们具有替代性 无差异曲线: 向右下方倾斜 密集性 离原点越远,效用越大 不能相交 边际替代率递减
(1)
S
S1
S
无限弹性
正弹性
无弹性
逆变弹性
W
W
W
W
L
L
0
0
0
0
S2
S3
L
L
S
L
S
C
0
A
B
劳动力供给起曲线的弹性
貳
壹
叁
4.2个人劳动力供给
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2需算约束与效用最大化 3个人和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4福利制度与劳动力供给
4.2.1个人劳动力供给假设
理性的经济人
1
完全竞争
2
匀质假设
3
劳动是收入的唯一来源
(2)
(3)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货币收入
日闲暇
日闲暇
日闲暇
0
0
0
(1)一般无差异曲线 (2)特别重视闲暇的人 (3)不太重视闲暇的人
U1
U2
U3
U
U
预算约束线与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线:劳动者受其能支配的时间与收入的限制 给定约束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
Y
Y
0
0
H
H
预算约束线
效用最大化
注意:预算(收入)约束线相同,闲暇偏好不 同,工作时间选择不同
W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
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组成部分。
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平衡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键之一。
本文将探讨劳动中的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的关系,以及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一、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或组织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增长需求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满足生产需求。
当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企业需要雇佣更多的员工来扩大产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 技术变革与自动化随着科技的进步,企业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动化设备和机器人来替代人力,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
尤其是对一些重复性劳动的需求减少,同时对高技能和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3. 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对劳动力需求有直接影响。
例如,劳动力成本、劳动法规定等因素都会对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决策产生影响。
二、劳动力供给的因素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或群体提供给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数量。
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人口数量与结构人口数量和结构是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重要因素。
人口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则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供给随着年龄结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 教育与技能水平教育与技能水平是决定劳动力素质的关键因素。
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通常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而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则可能面临就业难题或低收入。
3. 劳动力市场条件劳动力市场的条件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例如,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决策。
三、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与调整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是劳动力市场平衡的一个重要表现。
当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时,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困扰。
相反,当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时,就会出现劳动力过剩,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工资水平下降。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
劳动经济学学习要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1.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劳动力供给指的是劳动者愿意并能够参与劳动市场的总量。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劳动力参与率、劳动者的教育水平、行业结构等。
-劳动力需求指的是企业、组织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愿意并能够雇佣劳动者的总量。
劳动力需求的决定因素包括企业用工需求、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
2.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制约的关系。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会对劳动力的报酬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劳动力需求的变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劳动力供给的数量和质量。
例如,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可以吸引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市场,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水平。
3.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是指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达到匹配状态,即劳动市场出现了“充分就业”的状态。
在均衡状态下,劳动者的收入与劳动的供给量相等,企业的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相匹配。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弹性、劳动力市场的制度安排、技术进步等。
4.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如果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现象,会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劳动者工资的下降,劳动力的流失等问题。
-如果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会导致企业用工需求不能满足,劳动力市场出现劳动力紧缺等问题。
5.劳动力市场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来调节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实现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例如,通过教育政策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还可以通过就业政策、劳动法规等来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调整劳动市场的供需关系。
总之,劳动经济学的学习要点包括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概念、相互关系,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衡,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等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要点,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预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并为劳动力市场的与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劳动力供给》课件
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越合理,劳动力供 给弹性越大
政策法规:政策法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也很大, 如教育政策、就业政策等都会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弹 性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失 衡
劳动力市场的定义与特点
● 定义: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进行劳动力交易的场所 ● 特点: -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使得劳动力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 灵活性:劳动力市场的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展望 与挑战
未来劳动力市场的趋势与特点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 劳动力供给结构变化 技能需求与就业结构变化 全球化与技术进步的影响
未来劳动力市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进步:自动化和人工智 能对传统职业的冲击
教育水平:提高劳动力素质, 适应未来市场需求
企业转型:适应变革,提高 劳动生产率
增加劳动力的供给。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改善劳动力的供给质量。
I
就业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 影响:就业政策通过调整 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影 响劳动力的供给意愿。
C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智能图形项正文文字
是您思想的提炼
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社会保障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通过调整社会保障政策,可以影响 劳动力的供给意愿和供给量。
人口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 人口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人口政策调整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育政策的调整,如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会增加新生儿的数量,从而增加未来的劳动力供给;二 是户籍制度的改革,如取消城乡户籍限制,会促进人口流动,增加城市的劳动力供给;三是教育政策的调整,如提高教育水平,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劳动力供给与社会福利
劳动力供给与社会福利在微观经济学中,劳动力供给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它对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涉及到个体的选择和社会的资源配置,因此对于理解和改善社会福利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力供给是指个体在特定时间段内愿意参与劳动市场并能够提供的劳动力数量。
个体的劳动力供给决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个体的收入水平、机会成本、教育水平、家庭状况等。
个体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目标来决定是否参与劳动市场以及提供多少劳动力。
在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中,个体的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个体会在劳动市场上寻求最大化自己的收入,因此,较高的工资水平会鼓励更多的个体参与劳动市场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然而,个体也会考虑到劳动的机会成本。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通常需要个体在工作和休闲之间做出权衡。
较高的工资水平可能会鼓励个体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但同时也会减少个体享受休闲和家庭生活的时间。
因此,个体会在工资水平和休闲之间寻求平衡,以追求最大化自己的福利。
教育水平也对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会提高个体的工资水平和就业机会,因此会鼓励更多的个体参与劳动市场并提供更多的劳动力。
此外,教育水平还与个体的技能和生产力相关,较高的教育水平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生产力,从而为个体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家庭状况也对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
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需求以及家庭责任等因素都会影响个体的劳动力供给决策。
例如,有些个体可能会因为照顾孩子或照顾年迈的父母而选择减少劳动时间。
此外,家庭的经济状况也会影响个体的劳动力供给,较低的家庭收入可能会鼓励个体提供更多的劳动力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劳动力供给的决策对社会福利产生重要影响。
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可以提高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从而改善社会福利。
较高的劳动力供给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提高个体的收入水平。
此外,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可以增加社会的税收收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福利。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均衡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均衡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者在市场中主动提供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市场均衡则是指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之间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一、劳动力供给影响因素劳动力供给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因素。
首先是教育水平的提升。
教育是提高劳动者技能和知识的重要途径,高素质的劳动者能够提供更高质量的劳动力。
因此,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其次是人口结构的变化。
随着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的供给可能会减少。
老年人口相对增多,从而对劳动力供给造成压力。
此外,性别结构、人口迁徙等因素也会对劳动力供给产生影响。
还有社会福利政策。
社会福利政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较为复杂。
一方面,良好的社会福利政策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就业积极性,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另一方面,过高的福利待遇可能会导致劳动者选择不工作,从而减少劳动力供给。
二、劳动力市场均衡劳动力市场均衡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根据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状态,可以判断市场的运行状况。
在劳动力市场均衡中,劳动力的需求是由企业和其他雇主方决定的。
企业对劳动力需求的变化受到市场需求、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
当市场需求扩大时,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状态还受到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当劳动力供给多于需求时,市场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状态;相反,当劳动力需求多于供给时,市场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状态。
只有当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达到平衡时,劳动力市场才能保持稳定。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状态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过剩的劳动力会导致失业率上升,劳动力资源的浪费,从而对经济造成负面影响;而劳动力短缺则可能导致生产力下降,企业难以扩大产能。
三、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市场均衡的调整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市场均衡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它们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此,如何调整和平衡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市场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
劳动力供给最新课件
“正在工作”,或者(2)“有职业但并未工作”的人。
所谓“正在工作”指的是为得到工资或利润而工作
的人,或在家庭或农场或行业中不领工资,每周工作15
小时以上的人。
“有职业但并未工作”一词,则是指现在不工作也
不寻找工作,但本人有职业或企业,只是由于休假、疾
病、劳资纠纷或恶劣气候而暂时未工作,或者由于其他
各种原因而削减工时的人。
公式:劳动力参与率 = 劳动力/劳动年龄人口╳100% 作用:劳动力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
规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居于重要的 作用。
劳动力供给 最新
13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和类型
一、劳动力供给的涵义
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 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 能提供的劳动时间。
5)职工(Formal Employees):在国有企业、国有与其他 所有制企业合资或合营的企业、事业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 工资的各种人员。不包括乡镇企业和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劳 动者,也不包括城镇个体和私营企业工作的员工。
劳动力供给 最新
12
五、劳动力参与率
概念:劳动力参与率的计算一般是以加入劳动力的人数 占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进行的。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 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口的规模。
2)平民劳动力(Civilian Labor Force):表示全体劳动力 减去军队人员。这一概念经常用作确定失业百分比的依据。
3)非劳动力(not in the labor force):又称非经济活动人 口。指既不工作也不寻找工作的人口,即处于劳动力队伍 之外的人口。
劳动力供给 最新
6
4)就业者(Employed):在美国劳工统计技术上,指 正在受雇佣那一部分平民劳动力。包括:所有的(1)
《劳动力供给分析》课件
欢迎来到《劳动力供给分析》PPT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学习劳动力供给 的定义、影响因素、劳动力市场分析、政策分析、国际劳动力市场以及实际 案例。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分析?
劳动力供给分析指的是对社会实际就业人口以及非就业人口中希望参与工作的人口进行调查和研究,为企业、 政府和个人提供决策依据。
收入因素
收入高的人更可能从事需要专业技能或有高度 风险的工作。
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曲线反映不同工资水平下劳动力的供给情况。
定义
影响因素
一段时间内,供职者为了满足物质和非物质的需要, 愿意供给的劳动力时间数量的关系。
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经济变化、收入机会、收入替代效应等。
曲线类型
正斜率曲线、水平曲线和负斜率曲线。
政策分析
政策分析是针对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关系,提出合理的政策建议。
劳动力政策
在调整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平衡 时,实施一系列鼓励性政策。
教育政策
加强对教育领域的投资,提供 更多的教育机会,提高劳动力 的素质。
税收政策
根据市场实际情况,制定税收 政策,鼓励或限制某些产业的 发展,以此来调整劳动力市场 分配。
1
定义
研究劳动力供给的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
2
目的
分析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现瓶颈,确定宏观调控政策。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
劳动力供给的决定因素包括人口、教育、职业选择和收入等因素。
人口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
教育因素
教育程度与就业率、职业成就、薪资收入等密 切相关。
职业选择因素
就业者根据个人爱好、能力和国民经济情况作 出职业选择。
劳动中的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的调节
劳动中的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的调节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是一个国家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因素。
劳动力供应指的是在某一经济体中,劳动者参与劳动市场的数量和质量。
而劳动力需求则是指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和质量。
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的调节是为了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和社会的良好运行。
一、劳动力供应的现状和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力供应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人口增长率、教育水平、技能培训、就业机会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劳动力供应也会相应增加。
然而,劳动力供应的数量并不完全代表质量,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劳动力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因此,提高教育水平和技能培训是提高劳动力供应质量的关键。
二、劳动力需求的现状和特点劳动力需求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它与各种产业和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技术进步、需求结构变化、市场竞争等因素都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劳动力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可能面临着劳动力供过于求的问题,而新兴行业和高端技术领域则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挑战。
三、劳动力供应与劳动力需求的调节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发展,劳动力供应和劳动力需求需要得到合理的调节。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鼓励和引导劳动者积极参与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供应的质量和数量。
同时,政府还应该采取措施促进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满足劳动力的需求。
其次,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劳动力需求。
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保持劳动力的竞争力。
最后,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的流通也对劳动力供需的调节非常重要。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站或平台,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和职业培训信息,提供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参考。
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劳动力供需的匹配度。
《劳动力供给》课件
社会对职业的评价和观念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如某些职业在社会 观念中被认为地位较低,会导致劳动力供给不足。
03 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劳动力市场中年轻劳动力的供应量逐渐减少,这可能 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应对措施
政府和企业应采取措施鼓励年轻劳动力参与劳动市场,例如提供更好的职业培 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
劳动力供给具有年龄性别特征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 求关系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供给也会相应 地发生变化。
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劳动力在供给上存在差 异,如女性在家庭和职业选择上可能面临 更多的挑战和机会成本。
02 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人口因素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决定劳动力供给的基 础,人口数量越多,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流动
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劳动力流动越来越频繁,这可能导致某些 地区或行业劳动力供应不足,而其他地区或行业则出现劳动力过剩。
应对措施
政府和企业应加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调度,促进劳动力的流动和合理分布,同时 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劳动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完善的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劳动力市场政策
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监管和福利制度等,促进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和灵活发展。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供给挑战
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普遍存在的技能短缺 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 动力素质和技能水平。
劳动力供给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包括人口结构、教育水平、就业状况 、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制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贝克尔的主要观点:
家庭好似一个生产性企业, 投入品是时间,产出家庭效用; 男耕女织的家庭效用最大化 选择;
男性和女性在劳动力市 场上工资水平的差异 男性和女性各自生理和 心理上的差异 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上更 多地遇到了信息不对称 问题 男耕女织引发的社会问题: 男人有更多的能力过次结婚; 家庭地位不平等;女人与男 人进行分工谈判时,由于自 身人力资本长期闲置的减少 而处于劣势
2
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数量:
文化素质
文化程度结构:各类文化程度的 人数占劳动力资源总量的比例 平均文化水平:∑(受教育年限×人数) 社会劳动力资源总量
质量:
身心素质:以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结构表示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反映劳动者具有 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专业技术素质
专业技术职务制度:反映专业技术 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 3
23
四、女性自主创业难度较大。 一是缺乏创业技能培训和服务。据2002年妇联系 统对4000名下岗失业妇女问卷调查显示,女性下岗后 没有参加过再就业培训的占 54.9%。女性创业者缺乏 创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企业创办艰难。二是缺 乏启动资金。国家已出台扶持再就业的小额贷款政策, 但由于目前具体措施还不完备,一些地方附加了小额 贷款的担保条件,致使国家扶持就业和再就业的部分 信贷资金不能发放到位,包括妇女在内的创业人员贷 款困难。
18
生命周期内的工作决策
女性M形就业
工资
年龄
年龄
19
透视我国妇女就业
一、
妇女在业率降低。
根据2000年第二次中国妇女社会地 位调查结果,与1990年相比,城镇男女 两性的在业率均有下降,男性在业率下 降了8.5个百分点,女性在业率下降了 12.6个百分点,其中,18至49岁的中青 年妇女在业率下降了16.2个百分点
22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女生比例已达44%。但 是,厦门大学调查显示,在相同条件下,女生就 业机会只有男生的87%。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仅 为63.4%,比男毕业生低8.7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调查显示,被调查 的75家企业当中,有42家(56%)表示, 在工薪相同的情况下,愿意招收男大学毕业生, 只有3家表示愿招女大学毕业生.
27
25
女性就业为何这么难?
26
历史、传统、文化男尊女卑贤妻良母男人以社会为
主,女人以家庭为主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女性的身心特征 宁要武大郎,不图穆桂英 角色冲突:妇女的角色定位有85%以上的家庭做 85%
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 子承担。女性承担了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 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饭等。女性平均 每天用于家务劳动的时间达4.01小时,比男性多2.7小 时,两性家务劳动时间的差距仅比1990年缩短了6分 钟。 教育教育对妇女的影响更多地表现在就业分布而不是 就业程度 法律、社保:就业性别歧视、妇女权益保障不力
第五章 劳动力供给
1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 的供给主体对自己的劳动使用权的让度。 1、劳动力供给是对劳动力使用权的一种让渡,这 种让渡是以一定的报酬(工资)为条件的; 2、从一个封闭的区域看,劳动力供给量的上限是该 区域的潜在劳动力资源量,下限是该区域的经济 活动人口。
在工资较低的时候,工资上涨的替代效应 和收入效应哪个更大? 当工资上涨的足够高的时候,如果接着上涨, 又是如何呢?
11
结论:
当工资在一定范围之内上涨,其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 应大于收入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随着工资上涨而上 涨;但当工资上涨超过一定界限之后,其收入效应大 于替代效应,表现为劳动供给随着工资上涨而有所减 少。
5
5、产业结构调整。 6、社会保障制度。普遍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会降 低劳动参与率,就业关联式社会保障制度会刺 激劳动力参与率的提高。我国实行就业工资福 利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政策。 7、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 8、观念变化 9、离婚率 7、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 6
个体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因素
• 偏好 • 财产 • 工资
影响劳动力总体供给量的因素
(一)人口因素 1、人口规模 2、人口年龄结构 (二)劳动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 所占的比重,它是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 动程度 的指标。
劳动参与率=(就业人口数+失业人口数)/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总数 ×100%
• 潜在劳动力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 失劳动能力的人和犯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劳动力供给曲线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分析中的基本概念 (一)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工作时间和闲暇时间 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总时间-维持生命必须的时间 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 工作时间
闲暇时间 如何分配两种时间的比例,对劳动供给有直接影响。 个人劳动供给问题,实际就是个人在工作时间和闲暇时 间之间的选择问题。
8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 劳动力供给曲线 w
L
当工资提高时,个人劳动力供给先随着工资的上涨而增加, 当工资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劳动供给开始减少。个人劳动力供 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曲线。
9
•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当工资升高时,所引起的用 劳动获取收入,对闲暇的替代; 收入效应当工资升高时候,由于收入 的上升而使闲暇增加。
个人劳动供给行为的整个过程,每时每刻都 是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这 两种效应斗争的结果
10
问题:
张三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工 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三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个 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三的收入也相 当高了,这个时候,张三面对涨工资的反应,不是选 择加班,而是更多的来休闲和体育运动。
21
三、女大学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在大学生毕业分配的一些洽谈会上,有的用人单 位在招聘栏里明确写着“本单位只招男生”的条款, 有的企业也以种种理由拒招女生,甚至一些单位在招 聘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中也存在性别歧视。有 科研机构通过对劳动力市场的调查发现,女生的外貌 成为有些用人单位招聘的条件,个别地区竟把“女性 第二性征发育是否正常”列入招聘的体检标准。一项 对5所高校女大学生择业的调查表明,多数女大学生在 求职过程中曾因性别原因遭到用人单位的“婉拒”; 男生平均应聘2~3次就可得到一个职位,女生平均需 要8~10次。
12
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
13
失业保险下的劳动与闲瑕的选择
I
H
14
阅读
• 如何防止懒人骗取失业保险P87
15
第二节 劳动供给:家庭生产和生命周期 • 家庭生产和夫妻分工 • 生命周期内的工作决策
16
• 家庭生产和夫妻分工 家庭经济学 贝克尔的突出贡献就是将生产理论 运用于家庭行为的研究,开创了“家 庭经济学”这门学科。
24
五、损害女职工特别是非正规就业和流动就业的女性劳动权益现象 时有发生。
有的企业和单位用工行为不规范,不与女职工签 定劳动合同;有的非法使用女童工;一些单位压低女 职工工资,男女同工不同酬。女职工劳动生产安全, 特别是女性的特殊权益保护问题比较突出。有的企业 劳动环境恶劣,没有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和条件,女 职工中毒甚至伤亡等事件时有发生。据对沿海9家不同 类型企业的调查显示,在生产一线有 65%左右的女工 每天都接触有毒有害物品,其中有 43%的女工曾出现 头晕、呕吐、皮肤溃烂等各种症状,严重影响了女工 的身心健康。
4
影响劳动参与率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劳动者受教育时间长 短与劳动参与率成反比。 2、工资政策与工资关系。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个 人消费品分配方面有差别,复杂劳动应 比简单劳 动获得更多的劳动收入,在此基础上形成较为合 理的工资分配关系,并能提供劳动者及其家属提 高自身素质的内在动力。 3、工资水平,与劳动参与率成正比 4、个人非劳动收入,与劳动参与率成反比
20
二、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难。 劳动部门对10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下岗 女工平均年龄为38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 占34%,初级技工及以下的占47%。其中年龄 偏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单一的下岗女职工 再就业更为困难。即使是已经再就业的女职工, 相当一部分人也是在杜区从事家政、保洁、餐 饮服务等低收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