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瘤治疗新进展
胃肠间质瘤(gists)
发病年龄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男性略多于女性。
地域差异
胃肠间质瘤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但 不同地区发病率存在差异。
02
胃肠间质瘤的症状与诊 断
症状
腹部疼痛
GISTS引起的腹痛通常表现为持 续隐痛或钝痛,有时可放射至 背部或腰部。
腹部肿块
部分患者可在腹部触及质地较 硬的肿块,有时可伴随压痛。
控制慢性疾病
积极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等消化道疾病,防止其恶变成为胃肠间质 瘤。
康复护理
1 2
术后护理
术后定期回诊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 发症。
营养支持
根据患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保证营养 摄入。
3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康复锻炼,提高身体免疫力,促进恢复。
患者教育及心理支持
01
疾病知识普及
心理疏导
02
03
康复指导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胃肠间质瘤的 病因、治疗及预后,提高认知度。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提供心理 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
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提高生 活质量。
05
胃肠间质瘤的最新研究 进展
基因研究进展
基因突变类型
胃肠间质瘤的基因突变类型主要包括KIT基 因和PDGFRA基因,这些突变在肿瘤发生和 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之一,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击 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联合治疗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研究者们正在探索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应用,以期达到更好 的疗效。
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是胃肠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手术切除的 范围和方式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和分期等因素。
胃肠间质瘤外科治疗进展
小 于 5 m 的 胃 GS c IT可 以用腹 腔镜 手术 切 除 。但有
或手术切 除联合 G S IT靶 向治疗药 物使部分 GS I T 患者 得到治 愈 。 目前 对手术 治疗 的基本 原则 大家 基 本 达到 共识 : 整 切 除 G S 其 包膜 ; 完 IT及 手术 一 定 要 保证病理无肿瘤残余 ;手术 当中一定要保证肿瘤包 膜 的完整 ,不 要 使肿瘤 破裂 ; IT很 少通 过淋 巴转 GS 移, 因此没必要进行广泛的淋 巴结清扫 ; 手术应争取 R 0切 除 , 在 保 证 R 并 0切 除 的条 件 下 , 可 能 多 的 尽 保 留其他脏器的功能 ; 手术应该争取 R 切除 , 0 如果 手术 结果 是 Rl 除 ,在条 件允 许 的情 况下 可 以考 切 虑再次 手术 切除 。 肝 转 移是 GS IT转 移 的一 种 主要 形式 ,对 于 肝 转 移 的外科 治疗 原则 主要是 : 可 能完 整 切 除肿瘤 , 尽 并 获得 1 m 的无瘤 切缘 。 e 手术 方式 的选择应 根据 肿 瘤 的部位 、 大小 、 量 、 功能情 况等 , 数 肝 因肝转 移瘤 具 有 多发性 、 肝段及 隐匿性 等特 点 , 大多无 肝硬 化 跨 且 背景, 因而常行 较 大范 围的规则 性切 除 。 对无 法 手术 切 除 的 复发 转 移 性 肝脏 GS IT,可 应用 伊 马替 尼 治 疗 , 些 患者可 能重 获手术 机会 。 某 随着 消 化 内镜 的 广泛 应用 和诊 断技 术 的提高 , 越来 越多 的早 期 G S IT被 发 现 。 目前 认 为大 于 2c m 应手术 切 除 ,对 于小 于 2e m者 的处理 存在 争 议 , 有 的学 者认 为可 以观察 , 但如 果有 出血 、 阻等 并发症 梗 存 在 应积 极 手术 切 除 。极 低危 及 低危 GS IT可 以通 过手术 切 除达到 治愈 的 目的 。腹 腔镜 的手术 治疗可 应 用 到 GS IT的治疗 之 中。一般 来 说 , 小 的肿瘤如 较
近二十年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进展(附35例临床报告)
近二 十 年 胃肠 道 间质瘤 的诊 治进 展 ( 附3 5例 临床报 告 )
阴 秦 李 波 李 长江 张 麒 马 兰 摘 要: 目的 : 提 高 胃肠 道 间质瘤 ( G I S T ) 的诊 治水平 。方 法 : 分 析近 二十 年来我 院收治 的3 5 名G I S T 患者 , 总 结G I S T 的诊 治进 展 。结 果 :
内蒙古 中医药
化, 随时关注 手术 全过程 , 不能擅 自离开手术 间 , 准备好 开腹 物品 , 以便特殊情况需中转开腹。手术结束 , 开无影灯和照明灯, 把患者 体位恢 复到 原来 的位置 ,和洗手 护 士清点器 械 、纱 布及 钛夹 的数 目, 对 数后方 可缝合 切 口。患者 清醒后 与麻 醉师共 同护送 回病 房 , 与病 房护士 做好交接 班工作 。术后 2 天去病房 完成 回访工作 。 2 _ 3 术后整理 2 . 3 . 1 器 械 清 洗 与保 养 : 由 于腹 腔镜 材 质 特 殊 , 精 密度 高 , 结 构 复 杂, 用后 消毒灭菌 难度大 , 是导致 患者 发生 医院感 染 的重 要 因素[ 2 1 。 因此 , 我 们要 严格 按 照操作 程 序进行 内镜 清洗 , 每 台手 术结 束 后 , 所 用器 械先 用清 水 冲洗 , 注射 器 、 高 压水 枪 冲洗管 腔 , 可拆 卸部 分 必 须拆 开 用 毛刷 彻 底刷 洗 干净 , 同时 要 注意 钢珠 、 弹簧 等 不能 弄 丢。 镜子清 洗时要 轻拿轻 放 , 避免 和其 他器械 碰撞 , 以免损伤 镜面 。 器 械 经初 步清洗 后 , 放于 多酶 洗液 中浸 泡 1 0分钟 , 再 用清 水彻 底 清洗 内镜 各部 件 。 擦 干表 面 , 用 电吹 风 吹于所 有器 械管 腔 、 关 节及 螺 旋处 , 金 属部件 上 油烘 干 , 防止 生锈 , 清点后 放入 专 柜备用 。 2 . 3 . 2 腹 腔镜 仪 器 的保养 和 维护 : 手 术结 束后 , 高频 电 刀 、 冷光源 、 气 腹 机各 旋钮恢 复 原位 , 并放 出气 腹机 余气 , 气腹 连 接管 、 摄像 机
癌症疫苗挑战胃肠道间质瘤的未来
癌症疫苗挑战胃肠道间质瘤的未来癌症,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词语,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高速发展,其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胃肠道间质瘤作为一种罕见而具有高度侵袭性的癌症类型,给患者和医生们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随着疫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发,癌症疫苗的应用正成为挑战胃肠道间质瘤的一项具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1. 胃肠道间质瘤:挑战与困扰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恶性和转移性的特点。
由于其发病率极低,缺乏特异性的早期症状,导致了疾病诊断的困扰。
此外,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目前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传统的手术治疗、放疗及化疗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
因此,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势在必行。
2. 癌症疫苗的前景与挑战癌症疫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通过引导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具有更低的副作用和更高的治愈率。
与传统疗法相比,癌症疫苗能够更加准确地针对肿瘤细胞进行识别和攻击,减少对健康细胞的伤害,从而提高了治疗的效果。
然而,癌症疫苗的研发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寻找合适的抗原、激活免疫系统的难度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等等。
3. 新一代癌症疫苗: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突破近年来,针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癌症疫苗研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研究人员通过对患者肿瘤样本的分析,发现了一些与胃肠道间质瘤相关的特异性抗原。
这些特异性抗原可以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并攻击肿瘤细胞。
同时,通过将这些特异性抗原制备成疫苗进行接种,可以进一步激发患者的免疫反应。
通过这种方式,癌症疫苗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和攻击胃肠道间质瘤细胞,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4. 临床试验与应用前景目前,胃肠道间质瘤癌症疫苗的研发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这些临床试验通过招募患者接受癌症疫苗的接种,并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尽管目前的临床试验结果尚不明确,但是一些初步的数据显示,癌症疫苗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胃肠道间质瘤研究进展
2 起 源和 发 病 机 制
病理学超微结构 和免疫组 织化 学 ( 免疫组 化 )研 究显
示 :G S IT来 源 于 肠 道 星 形 胶 质 细 胞 的 可 能 性 大 。 证 据 1 : 在 电镜 下 两 者 有 相 似 的 超 微 结 构 , 如 树 突 状 突 起 、有 成 簇 的 致 密 核 心 颗 粒 分 布 于 突 起 或 高 尔 基 区 附 近 、肿 瘤 细 胞 基 板 不 完 全 或 缺 失 、胞 浆 区 域 有 桥 粒 样 连 接 和 问 质 丝 团 样 纤 维 。 证 据 2:星形 胶 质 细 胞 是 胃肠 道 内 除 G S IT细 胞 外 较 特 异性 地 表 达 C KT基 因 蛋 白的 细 胞 。 —I
便 血 。但 这些 症状 均 无 特 异 性 。
性 GS IT病例 中是 发病 的起 始 机制 0 。E s 等 ( 9 8年 ) rt n 19
羊 羊凳
样 、栅栏状 、巢索状 以及假菊形 团样。小肠的 G S IT瘤细胞
间 质 可 出 现 黏 液 变 以 及 玻 璃 样 变 ,甚 至 呈 现 “ 丝 样 纤 团
维” 的特点 。
信号因子将细胞外信号 传至细 胞 内,启 动正常 细胞 增殖 分
化 或 其 他 基 因 表 达 。 当 C KT基 因 发 生 突 变 时 ,不 能 精 确 —I 地 调 节 细 胞 分 化 、增 殖 和 凋 亡 ,使 更 多 的 细 胞 由静 止 期 进
关 ,主要 为腹膜 后和 胃来源肿瘤 。
目前 ,按 基 因 改 变 情 况 可 将 已 发 现 的 G S IT分 为 3类 :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和治疗进展
但 不久学者们发现 即使按这个标准分类为 良性 的肿 瘤. 术
后 也 会 发 生 复发 和 转 移 。 于 是A-l 渐 意 识 到 GS q逐 ' J IT一 开 始 就
是 一个有潜在 恶性的疾病 . 应有 一个更合理 的分类法。20 0 2年
18 9 3年 , zr Cak ] 过 免 疫组 化 和 电镜 检 查 发 现 . Mau 和 l [通 r 多数 所谓 的 胃平 滑 肌 肿 瘤 缺 乏 向 平 滑 肌 和 神 经 鞘 膜 分 化 的 证 据 , 式提 出 G S 正 IT的概 念 。19 9 6年 R saP将 胃肠 道 间叶 来 源 osi] -
1/ 0H F 任 何 肿 瘤 大 小 的肿 瘤 。 05 P .
在 的 GS IT多指 狭义 的 G S 目前较 获大 家公认的 G s IT IT的定 义是 : 免疫组化表达 C 1 、 D17 细胞形 态可以是梭 型或 上皮样 . 或 二 者混和 , 必须除 外 胃肠道 平滑肌肿 瘤 ( 但 瘤和 肉瘤 )神 经鞘 、 瘤和神 经纤雏瘤 . 以发 生于全 胃肠道 . 可发生 于 胃肠 道外 可 也
准将 G S IT分 为 , 1 良性 : () 无任何 恶性指 标 ; 2 潜在 恶性 : () 仅 具有一 项潜在 恶性指标 ;3 ( )恶性 :具有一项肯定恶性指标或 具备二 项潜在 恶性指标 。 直到现在 还有文献以这个标准来进行
GS I T分 类 。
的一 大类梭 型细胞肿 瘤总称为 G S 。根据有无 向平 滑肌 或神 IT 经分 化分 为 4类 : 平滑肌 型 、 经型 、 神 平滑肌神 经混合 型 和未 定型 。其 中平 滑肌 型 良性 指平滑肌瘤 . 恶性 指平滑肌 肉瘤。早 期的文献 多采 用此 定义。 现有 的文献称其为“ 广义 的 G S ” 此 IT 。 分类 中的 未定型 类即相 当 M zr au 所指 的 平滑肌标志 和神 经源
胃肠道间质瘤(GIST)综合治疗经验分享
严重副作用: 肝功能异常、
骨髓抑制等
处理方法:调 整剂量、更换 药物、辅助治
疗等
胃肠道间质瘤(GIST) 的手术治疗经验
手术适应症:肿瘤位于胃、小肠、结肠等部位,直径小于5cm,无转移迹象,患 者身体状况良好。
手术禁忌症:肿瘤位于重要器官附近,如心脏、肺、肝等,手术风险较大;肿瘤 已经转移,手术治疗效果不佳;患者身体状况较差,无法承受手术风险。
展望:新型药物、靶向治疗、 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发展
挑战:肿瘤的异质性、耐药 性、复发性等问题
综合治疗策略:多学科协作、 个性化治疗、全程管理
未来研究方向:生物标志物、 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在 GIST治疗中的应用
胃肠道间质瘤(GIST) 患者的心理支持与 护理
评估方法:使用心理量表进行评估,如SCL-90、SDS等 心理状态:焦虑、抑郁、恐惧、孤独等 支持方法:心理辅导、家属陪伴、病友交流等 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03
监测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及时报告 医生
04
协助治疗: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药物注射、伤口 护理等
05
提供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胃肠道间质瘤 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
06
协调医患关系:促进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信任, 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辅导: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理解疾病和治疗过程 情绪调节:引导患者正确面对疾病,保持积极心态 社交支持:鼓励患者与家人、朋友交流,减轻心理压力 放松训练: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
阿帕替尼:用于治 疗伊马替尼耐药的 胃肠道间质瘤,疗 效尚可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如PD-1/PD-L1抑制 剂
胃肠道间质瘤的辅助治疗和新辅助治疗进展
摘 要 胃肠 道 间 质 瘤 ( IT 是 胃肠 道 最 常 见 的 问 叶 源性 肿瘤 , GS ) 由于 酪 氨 酸 激 酶 抑 制 剂 甲磺 酸 伊 马 替 尼 的 成 功 应 用 , 病 已成 为实 体 瘤 分子 靶 向治 疗 的经 典 模 型 。 目前 , IT的治 疗 已 由原 先 简 单 的 手术 切 除 发 展 为针 对 不 同病 该 GS
外 科 手 术 是 GS I T的常 规 治 疗 手 段 。D M t o等[ 析 e at e 4 1 分 了 2 0例 恶 性 G S 0 IT患 者 的 术 后 生 存 情 况 , 果 显 示 无 转 移 结
既 往 易 与 胃肠 道 其 他 间 叶源 性 肿 瘤 相 混 淆 ,但 随着 分 子 生
的原 发 肿 瘤 患 者 根 治 性 手 术 后 中位 生 存 期 约 为 6 0个 月 , 5 年 生 存 率 为 5 % ,转 移 患者 术 后 中位 生存 期 为 1 4 9个 月 , 局 部 肿瘤 复 发 患 者 术后 中位 生存 期 为 1 月 。传 统 化 疗 和放 2个 疗 对进 展 期 G S ( 法 切 除 或发 生 转 移 ) 乎 无效 IT 无 几 。甲磺 酸
P o o O c g n r t i . i Re e t r. ltl t rv d Gr w h F c o r t — n o e e P o en c k t ; c p os P a ee— ie o t a t r De
最 近 十几年 以来 . 1 临床上 对 胃肠 道 问质瘤 (atonet a g sritsi l n s o l u r G S 的认 识 经历 了深 刻 而 巨大 的 变 化 。GIT t ma mo。 IT) r t S
胃肠道间质瘤辅助治疗新进展
2007,136(4):383.389.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
陈晶
刘宁张毅杰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密切相关。一方面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在原发
【摘要】
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原发性高血压本身又加重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形成恶性循环。现综述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血管内 皮细胞损伤的检测及在高血压治疗中改善内皮细胞功能的思路。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原发性高血压 【Abstract】The
600
・24l・
伊马替尼对于治疗不能手术或转移的GIST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耐药问题、新辅助及辅助治疗问 题等。可以预测,随着对伊马替尼研究进一步深入及更多靶 向药物的问世将使不能单靠手术治愈的GIST患者获得更大 程度的受益。外科手术与靶向药物的结合将是GIST主要的 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37(4):23.
每次10~15 min。王筠¨刮等用中药人工泪液I号方(雪梨、 荸荠、菊花、黄连、羧甲基纤维素粉、蜂蜜)局部滴眼,发现它 确能提高环孢霉素A的临床疗效,并能减轻环孢霉素A的眼 部刺激症状。李民坚Ⅲ。用中药熏蒸治疗于眼症,取得不错 疗效。 5.4针灸治疗祁宝玉【1引针对干眼的治疗纲领性提出针灸 疗法,初期先针攒竹、承泣、迎香,待目微生泪液时,再刺少泽、 后溪等穴。庞雅菊等¨引采用针刺治疗本病30例,穴位:四 白、攒竹、承泣、迎香、百会、少泽、后溪等,有效率63.33%,针 刺后患者泪液明显增加。何慧琴等Ⅲ。证实针刺疗法能提高 干眼症患者泪膜稳定性,取穴:四自、迎香、曲池、合谷、血海、 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等。高卫萍等【21。通过针刺促进
On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现状
转移/ 复发GS 疗效显著 .使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 的应 用目益 受到重视。 I T I sr c 1 at it t a s o Iu r G S ) s mo r i t egs o tsn lrc mee c y a t se C r n t am n ic d s Ab ta t G s o e i l t ma tmo ( I T i at r i n e i t at i et a t t sn h m li u . ur t r t e t n l e r n sn r u o g a dnh r n i a s e e u
段 ,根 治 切 除 术 后 5 生 存 率 可达 3 % ~6 % ,但 年 2 3
如 何 降 低 根 治 性 切 除 术 后 的 复 发 率 一 直 是
不 能 切 除 或 切 除 边 缘 肿 瘤 细 胞 残 留 者 , 中 位 生 存 GI T 疗 领 域 的 难 点 和 热 点 。 目前 学 者 们 对 于 S 治
叶组织 的肿 瘤 ,占消化 道 间叶肿瘤 的大部 分 。 目 需行 根治性 切除 。任何 术式 的切缘 都必须 无肿瘤 5 S 前 治 疗 方 法 主 要 有 两 种 :手 术 和 伊 马 替 尼 分 子 靶 累及 。术后 8 %的患者最终 会复发 、转移 ,GI T
向 治 疗 。手 术 切 除 是 局 限 性 GI ST的 主 要 治 疗 手 对 放 疗 、化 疗 均不 敏 感 。
作 者 简介 :尹 承 倩 ,主 要 从 事 各 种 恶性 肿 瘤 的 综合 治疗 。E r, -ni a l
ynh0 6 1 5cm。 i q 1 @ .0 c 2 6 收 稿 日期 :2 1 0 —2 ;接 受 日期 :2 1 0 —2 0 6 5 2 02 7 0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策略中的新进展
胃肠道间质瘤治疗策略中的新进展席婷,杨庆,王勇祥四川护理职业学院附属医院(四川省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成都610100[摘要]本文在外科手术(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风险评估、药物治疗、新兴疗法等方面对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治疗现状与最新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治疗方面,手术是能够永久治愈局限性GIST的唯一手段,常见的两种手术方式——腹腔镜手术与传统的开腹手术在切除包括直径> 5 cm的GIST中的安全性和预后具有相似性。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是转移或复发GIST的标准治疗方式,也是GIST最重要的辅助治疗药物。
而相关的分子改变是TKIs或其他药物[如神经营养性原肌球蛋白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抑制剂]等可靠的重要生物学标志。
GIST进行药物治疗前,在病理学和基因学层面上的明确诊断仍具有一定挑战性;在当今精准医学时代,通过靶向肿瘤基因组分析,亦有可能实现对无KIT或PDGFRA突变的野生型GIST靶向治疗。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腹腔镜内镜联合手术;靶向治疗;风险分类;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03(b)-0189-05New Advances in Therapeutic Strategies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XI Ting, YANG Qing, WANG Yongxia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ichuan Nursing Vocational Colleg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0100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latest progres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treat⁃ment in terms of surgery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risk assessment, drug treatm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 In terms of treatment, surgery is the only means that can permanently cure localized GIST. Two common surgical methods—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have similar safety and prognosis in re⁃section including GIST with a diameter greater than 5 cm.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 (TKIs) are the standard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or recurrent GIST and the most important adjuvant therapy for GIST. The relevant molecular changes are reliable and important biological markers such as TKIs or other drugs [such as neurotrophic tropomyosin-tyrosine receptor kinase (NTRK) inhibitors] Before drug treatment for GIST, it is still challenging to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at the level of pathology and genetics. In today's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it is also possible to achieve targeted therapy for wild-type GIST without KIT or PDGFRA mutations through targeted tumor genome analysis.[Key words]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Combined laparoscopic and endoscopic surgery; Targeted therapy; Risk classification;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一种潜在的恶性间质瘤,通过免疫组化通常表达KIT或DOG1蛋白。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进展
- 180 -*基金项目:山西省“服务产业创新学科群建设计划”项目(201809)①长治医学院附属和平医院 山西 长治 046000通信作者:连长红胃肠道间质瘤的诊疗进展*毛瑞昭① 刘盼① 谭胜① 连长红①【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可累及胃肠道任意部位,其临床表现不明显且无特异性,早期诊断相对困难。
随着GIST 体积增大,术前相关辅助检查可帮助明确诊断。
一方面,近年来消化内镜和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对GIST 早期检出率的提高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人们对GIST 发病机制的不断探究,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正普遍应用于GIST 的临床治疗,与更智能、前沿的医疗器械一同推动着外科手术的改变和进步。
本文就GIST 的术前诊断及其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术前诊断 手术 靶向药物 Progress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MAO Ruizhao, LIU Pan, TAN Sheng, LIAN Chang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03): 180-184 [Abstrac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can involve any part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re not obvious and specific, making early diagnosis relatively difficult. As GIST increases in size, preoperative relevant auxiliary examinations can help make a definite diagnosis. On the one h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digestive endoscopy and imaging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extremely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rate of GIST at the early stage in recent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as people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of GIST, molecular targeted drugs represented by Imatinib are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GIST, together with more intelligent and cutting-edge medical instruments to promote the changes and progress of surgery.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preopera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IST. [Key words] C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Preoperative diagnosis Surgery Targeted drugs First-author ’s address: Hepi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Changzhi Medical College, Changzhi 046000,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03.04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及其周围肌间神经丛的蠕动起搏细胞,即Cajal 细胞,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进展
D i g e s t i v e E n d o s c o p y C e n t e r , Hu a d o n g H o s p i t a l A f il f i a t e d t o F u d a n n
Co r r e s p o n d e n c e t o:XI ANG P i n g ,E ma i l :x i a n g p i n g 8 1 3 @1 2 6 . c o n
胃肠 道 间质 瘤诊 疗 进展
黄任翔 综 述 项 平 审 校 复 旦 大 学 附属 华 东 医院 消 化 内镜 中心 ( 2 0 0 0 4 0 )
摘要 胃肠道间质瘤 ( G I S T s ) 是消化道最常见的固有肌层来 源的肿瘤 , 尽管其诊断和治疗手段多样 , 但存在 诸
多争议 。近年随着对 G I S T s 分 子生物学 、 形态学和生物行为学认识的加深 , 大量新颖 的放射 学 、 内镜 和外科器械 的
, S h a n g h a i ( 2 0 0 0 4 0 )
A b s t r a c t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s t r o m a l t u m o r s( G I S T s )a r e t h e m o s t c o m m o n l y s e e n m u s c u l a r i s p r o p r i a n e o p l a s ms o f
g a s t r o i n t e s t i n a l t r a c t . Ahh o ug h t h e r e a r e no w v a r i o u s d i a g n o s t i c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me t h o ds f o r GI STs ,c on t r o v e r s i e s f o c us i ng
胃肠间质瘤(GIST)新进展(VCD)思考题:
中 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 子版 )08 8 电 20 年 月第 2 卷第4 Ci r Gnu (ltn Vro) A 期 h Ac e Sr E coi ei , n h g er c sn
!
! 坚
有PGR D F A基 因突变 的病 例 ;继 发 耐药 的病 例 , 其 突变 在 ckt 1 —i第 3和 1 7外显 子 比较 多见 ,大 约 占 4 %闻 0 。肿 瘤第 一次 检测 到 的 常见 突变 位点 , 然 和 显
进步提高了基因诊断的准确性 ,有助于临床服务。 以 c k 第 1 外显子为例,尽管检出率已很高 , —i t l 但 仍 发 现 ckt 1 外 显 子 3 端 的重 复 改 变 常会 漏 —i第 1 ’
诊 。
参 考 文 献
产生耐药所见的第二次突变 , 在好发位点和定位功 能区域 上有 所不 同 。基 因检 测 不仅协 助 临床 预测 治 疗 反应效 果 , 为格 列卫治 疗反 应 和耐药 机制 研究 , 还
maii eit c n gsritsi a to l u r. JCln 0n o, tnb rssa e i atone t l sr ma tmo s n n i c l
a mo e o l c l — a e a no i d te t n fs l u r . d lfr mo e u e b s d dig ss a a me to oi t mo s n r d
采用 的技术有所不 同, 但总体上看 , 突变检 出率 、 突 变 位点 分 布 国 内外 大 都 接 近 。在 技 术方 面 , 取材 检 测物 多采 用石蜡 包埋 组织 。要 注 意术 后尽快 固定待 检组织 , 用合格 的福尔 马林 固定 液 , 量减 少组 织 采 尽 的 D A降解 , N 有助于 D A从组织 中提取和序列分 N 析 。基 因突变 分析 , 在 P R核 酸 扩增 基础 上进 行 是 C 的, 过去 的检测 结果 资料 , 在 比较单 一 的方法 下获 多 得 的 。 目前 应 用 的检 测基 因突 变 方法 包 括 有 : 聚合 酶链 反 应 ( o meaec a at n P R) 高 分 辨 p l rs h i r ci , C 、 y ne o 扩 增 产 物 融 解 曲 线 分 析 ( ih rslt na pio hg —eo i m l n uo c m ln re nls ) 变 性 高效 液相 色谱 (e a r e ig uv a i 、 t c a ys dnt — 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新进展秦叔逵南京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南京 210002关键词胃肠间质瘤治疗中图分类号 R735.2.R735.3 文献标识码 A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rmor,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样细胞组成,免疫组化检测特异性表达c-KIT(CD117)和CD34;对常规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主要依赖于手术治疗,但术后有85%的患者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仅50%~65%。
近年来一系列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与细胞信号转导直接相关,参与肿瘤生长的酪氨酸激酶有KIT、PDGF-R以及BCR-ABL融合蛋白等;而大多数GIST正是由c-kit癌基因突变导致KIT酪氨酸激酶持续活化,细胞增殖分化失控所形成的[1]。
伊马替尼(STI571,Glivec格列卫)是针对酪氨酸激酶研制的分子靶向药物,它的出现使得GIST的治疗和预后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000年6月,一例芬兰的GIST患者首先接受了STI571治疗。
4年来,超过3000名晚期患者参加了进一步评估此药的前瞻性实验,最初的治疗即有80%~90%的患者病情得到控制,10%~15%的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年里死于肿瘤转移,而此前晚期GIST治疗的中位生存期都小于12个月;然而长期治疗面临许多问题,如药物的最适剂量、疗效、耐受性以及接受STI571治疗者在肿瘤复发时的治疗选择等。
有关伊马替尼与GIST的治疗已经成为肿瘤学界的研究热门,连续四届美国ASCO年会上,有关的研究报告都是与会者高度关注的焦点。
现就GIST的治疗的若干新进展简要综述如下:STI571的研发过程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与kit激酶基因突变相关,并且预后很差。
既往对于转移复发的GIST的疗效有限,其治疗模式主要是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的效果都很差,常规化疗和放疗的缓解率都<5%,且85%的患者术后复发。
GIST复发或转移以腹腔和肝脏多见,治疗也以局部治疗为主,如腹腔灌注化疗或肝动脉介入栓塞化疗。
对于手术治疗失败后复发的病例而言,除了个别学者报告MAID方案(阿霉素、异环磷酰胺、美司那、氮烯咪胺)治疗的缓解率约25%以外,化疗和放疗几乎没有效果。
然而,即使联合使用所有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介入栓塞以及放疗,GIST的预后仍然较差。
可是,伊马替尼(ima-tinib,STI571,gleevec or glivec,格列卫)的问世使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伊马替尼的缓解率较高,使得患者生存期延长,迅速成为转移或不能切除GIST的治疗典范。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是通用名,STI571为其代号,格列卫(gleevec or glivec)系商品名,化学名为:4-[(4-甲基-4-哌嗪)甲基]-N-[4-甲基-3-{[4-(吡啶)-2-嘧啶]氨基}苯基]-苯胺甲磺酸盐;属于2-苯氨基嘧啶的衍生物,分子式为C 29 H31N7OCH4 SO3 ,分子量为589.7。
由于最初STI571是针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分子起因设计的,是第一个用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的细胞信号传导抑制剂。
STI571的问世使得肿瘤治疗进入了分子靶向时代,建立了未来药物治疗的一种全新的模式,可以说是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早在1988年,人们就开始了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合成。
当时有学者已经注意到BCR-ABL蛋白激酶的持续激活在CML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在Druker的提议下,瑞士汽巴-嘉基药厂的研究小组开始寻找BCR-ABL蛋白激酶的小分子化合物。
通过筛选,确定了2-苯氨基嘧啶为先导化合物,经构效关系分析,以酪氨酸激酶的ATP位点为基础设计合成了CGP5714B,也就是STI571,并首先证明该药是PDGFR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后来证明能特异性抑制BCR-ABL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2]。
STI571通过与ATP竞争性结合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核苷酸结合位点,使得激酶不能发挥催化活性,底物的酪氨酸残基不能被磷酸化,使其不能与下游的效应分子进一步作用,导致细胞增殖受抑,诱导细胞凋亡[3]。
1992年汽巴-嘉基药厂实验室合成STI571,1994年9月车间合成,1997年11月首次用于人体研究。
1998年7月、1999年12月和2000年6月先后进行了STI571治疗CML的Ⅰ、Ⅱ和Ⅲ期临床试验。
2001年5月10日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CML,2002年2月1日被FDA批准增加GIST为适应证。
STI571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高达98%,95%与血浆蛋白结合,代谢产物为N-去甲基哌嗪衍生物。
其清除半衰期为18小时,活性产物半衰期为40小时,一周内可以排泻81%,其中大便排出68%,小便13%,约25%为原药排出,其余为代谢产物。
常见的副作用有轻度消化系统反应、肌痛、肌肉痉挛、眶周及下肢水肿、水潴留以及骨髓抑制,均可以耐受;但当剂量>600mg.d时,毒副作用明显增加。
STI571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如前所述,STI571最初是针对CML的分子起因———BCR.ABL而设计的药物,在CML慢性期可以使得98%的患者获得血液学完全缓解,使得96%的患者疗效持续一年以上,单药治疗明显优于干扰素+阿糖胞苷。
首先是Hirota等[4]观察到5例GIST患者有c-kit基因突变,导致了KIT酪氨酸激酶的活化。
该机制如同BCR-ABL 在CML上的作用一样,假定c-kit突变是GIST形成的关键步骤,这一大胆的假设,带来了一种新治疗模式的诞生,发现STI571可以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
Tuveson等[5]使用c-kit突变的两种GIST细胞,一种细胞系GIST882,一种GIST原代细胞,分别与STI571共同培养,结果STI571迅速消除了c-KIT酪氨酸磷酸化,继续培养时出现细胞增殖减慢,诱发凋亡;这一实验发现很快被用于临床。
Joensuu等[6]首先报道STI571用于治疗GIST。
一位50岁的芬兰女性患者,因腹部发现2个6.0cm和10.0cm 大小的包块,进行手术,术中发现腹腔多个小结节。
经病理检查确诊为GIST,CD117+ 。
术后一年半发现肝脏转移,先后给予含有阿霉素的方案化疗7周期、沙利度胺(thalidomide)加干扰素治疗近一年,复查肝脏病灶多达28个病灶。
从2000年3月开始用STI571,参照CML用药给予400mg.d。
用MRI和PET来评价客观病灶,用药2周后全身状况明显改善,病灶缩小52%(达到PR),而且细胞学检查发现大量的有丝分裂的Ki-67阳性GIST细胞广泛纤维化,并可见到粘液样退化和一些散在的CD117 + 细胞;治疗一年病灶继续缩小,肝脏病灶中6个完全消失;治疗后一个月PET检查,全部病灶为“冷区”。
同时,患者对STI571的副作用可以耐受。
如此显著的疗效,开创了GIST治疗的新局面,也极大地推动了进一步的研究。
随后,Van Oosterom等[1]开展以STI571治疗GIST的Ⅰ期临床研究36例,其中23例有既往化疗史,30例发现肝转移;剂量从400mg.d、600mg.d、800mg.d到1000mg.d。
结果:25例有效(PR),7例稳定(SD),4例进展(PD,其中2例在入组3周内出现快速进展;2例在治疗16周后进展,1例在提高剂量后出现微效,另1例在停药后出现进展)。
最短随访9~13个月,仍然有29例在继续接受该药的治疗。
常见的副作用有皮疹(22例),水肿(30例),眶周水肿(12例),腹泻(14例),恶心(17例),呕吐(11例);骨髓抑制现象比治疗CML 明显少见。
作者认为,该剂量STI571治疗GIST毒副反应可以耐受和易于处理。
尽管可评价的客观疗效出现比较晚,但是临床症状缓解出现早(27例入组有症状的患者24例在治疗一周内症状缓解。
)。
Van Oosterom 还推荐该药用于其他软组织肿瘤的剂量为400mg,2次.日,但是治疗持续时间尚无定论;结果在治疗开始4个月中发现69%客观有效,随访18个月中仍有77%的患者在继续口服STI571,66%的患者无疾病进展。
Blanks等[7]报告STI571治疗GISTⅡ期临床研究,共36例患者,平均年龄50岁,其中23例曾经化疗;随机分为400mg.d、600mg.d两组,如果口服400mg.d病情进展则增加剂量为600mg.d。
结果35例可以评价,在治疗后1~3个月获得PR19例(53%),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SD12例(33%),仅4例(11%)PD。
89%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且PET吸收值降低50%以上。
Ⅲ.Ⅳ度毒副反应者9例(25%),主要表现为出血、腹痛及电解质紊乱。
这一结果十分令人鼓舞,高度支持STI571对于进展期的GIST这一分子靶向治疗理念的合理性、有效性。
基于Ⅱ期研究结果,2002年2月1日美国FDA业已批准把STI571400mg.d作为治疗转移性和无法切除的GIST的常规剂量。
但是,对于最佳剂量迄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
在EORTC的Ⅰ期实验中,2例患者应用400mg.d的剂量后病情仍有进展,而逐步增加至800mg.d后,病情维持稳定6个月。
但是上述美国学者的Ⅱ期研究不足以证明400mg.d和600mg.d的剂量存在着疗效差别;然而即使没有统计学差异,9名患者中有3名在有证据表明其在使用低剂量STI571后病情进展但继续使用较大剂量时获得了可持续的PR。
Demetri等[8]报告一项多中心临床研究,147例进展期GIST随机接受400mg.d或600mg.d的STI571治疗。
最终79例PR(53.7%),41例SD(27.9%),疗效持续6个月以上。
尽管中位生存期尚未有结果,但是88%的患者已生存一年以上。
仅有轻度至中度的毒副反应,如水肿、腹泻及乏力,均可以耐受。
Ⅲ度以上的毒副作用占21.1%,包括水肿、恶心、皮炎、消化道出血、粒细胞减少及肝炎。
有5%的患者出现消化道肿瘤或胃肠外出血。
两个剂量组治疗的患者在疗效、毒副反应上均无差异。
尽管无CR病例,并有20例(13.6%)表现出对格列卫耐药,其中有5%的患者在治疗的最初2个月内即出现了原发性耐药。
这不同于STI571治疗CML急变期,后者中许多病例表现为有效后4个月内产生继发性耐药,可能的机制是:异常的激酶表达或药物结合位点的突变,可能与编码激酶kit受体的外显子发生突变或存在检测不到的kit亚型存在。
因此,较大样本的临床病例研究充分表明STI571治疗GIST有效安全。
韩国学者Ryu等[9]报告,在2001年6月~2002年10月的16个月里应用格列卫治疗了转移或不能切除的GIST;口服STI571400mg.d,如疾病进展后改为600m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