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真实观看中西小说的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心理差异宗教和哲学是中西方在审视文化方面分歧的主要来源,儒、佛、道、释合为一体的东方文化一直影响着中国人,中国人最原始的认知在于悟自身,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儒家的“仁”、道家的“道”、释家的“空”是它的思想核心。
而西方文化是以基督教教义为思想核心,它包含一种彻底的批判性。
西方文化认为获取和解脱在于乐园和天国,而中方文化则认为是幻想和期待。
以中西两方著名的两个文学作品《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朱丽叶的结局是可怕的毁灭,是到天国去团聚,这种解脱同时也消除了两个家族的仇恨和积怨。
而汤显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梦中钟情,死生离合,冲破束缚,天人合一。
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中外人都渴望的文学最终结局,但就这俩个具有深沉的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来说,同样的悲剧却有着不同样的认知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和喜剧源于不同的认知理念,往往悲剧是主要的文学研究对象,它处在高高在上的一种位置,在一个人物,一件事情的悲剧中体现大自然的崇高,体现人类的伟大,这样的结合在西方文化中叫做悲剧性。
而喜剧是“从逆境与恐怖开始,但以幸福、欢乐与充满魅力的情调结束。
”喜剧经常以卑微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叙述主人公的日常琐事。
虽不能算做是轻视,但多数的西方作品中喜剧惯于发生在小人物身上,而大悲大爱的主人公往往发生在帝国和英雄之中。
人们也在不知不觉中更加青睐悲剧多于喜剧。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认为悲剧的本质是崇高、美、神圣的体现。
正因如此,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并没有满足于罗、欧在现实生活中的结合,而是赋予了他们更重大的使命,让他们以自身的完全毁灭来换取最后的反抗,以自身的生命来同封建家族势力搏斗,直至流完最后一滴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一个典型的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悲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杜丽娘身居官衙之中,单调的生活迫使她在虚幻中寻找自己的所渴望的自由和爱情,却因现实本无法满足而死去.但中国的文学艺术本着传统思想的束缚是不会就此结束,虽在现实中悲剧结局,杜丽娘幻化为魂与柳梦梅再次续缘。
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
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如果你喜欢读小说,大概就会发现中西方小说的一个巨大差异,就是西方小说,无论是简·奥斯汀(Jane Austen)还是托尔斯泰,都喜欢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但是中国小说,无论是《红楼梦》还是《水浒传》,都是靠对动作的描述,来展示人的心理变化。
也有研究发现,和英文相比,中文名词更少,但动词更多。
美国心理学之父威廉·詹姆斯(Willian James)说:“思考是为了行动。
”现代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也说:“积极心理学,有一半是在脖子以下。
”强调了积极心理学绝对不是一门只在学术圈里做研究、在象牙塔里传播的学问,而应该是知行合一、渗透进人们日常行为的科学准则。
积极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克里斯托弗·彼得森(Christopher Peterson)教授则在学界第一本积极心理学教材《积极心理学入门》里明确写道:“积极心理学不是一项观赏运动。
”彼得森认为,观赏运动时,人们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里的运动员挥汗拼搏,虽然情绪良好,但其实还只是一个“看客”而已,那不是积极心理学的最终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实践更加要求人们在习得科学的积极态度与情绪之外,还要把它们转化成能改变自己人生的一项项具体的行动。
“行胜于言”,体现了中华文化特别看重行动的特质。
我们在生活中也很自然地推崇“做了再说”甚至“做了也不说”,鄙视“光说不练”的人。
对此,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早就说过“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这就是提倡做事、行动,否定那些“光说不练”“巧言令色”“夸夸其谈”的人。
无行动,是不可能获得真实的幸福的。
我们要选择那些能够让我们获得真正幸福的行动,并沉浸其中。
论美国小说与中国小说
论美国小说与中国小说论美国小说与中国小说接触的英语名著越来越多,外国文学的感觉亦越来越深刻了似的。
只是想着,看美国小说和看中国小说的感觉似乎是完全不同的。
从我爱上中国文学的某一时刻起,便深深折服于古人的诗词歌赋,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一类的韵调而常常神情恍惚;后来,接触中国的小说作品了,从最爱红楼梦的几代人兴衰到最近京华烟云的朝代更迭,更是为着那一部部有血有肉的作品,为作品中的每一种角色而痴狂……而今,终日同外国名著亲密接触,从上学期的欧亨利短篇小说到这学期的麦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众多英文作品中,我尤爱美国作品。
欧亨利的小说短小精辟,结尾出人意料,所有评论如是说。
其实,我感受最深的,是欧亨利总能把一件事或几件事集中在一个舞台背景下。
是,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作品和美国作品最大的不同,中国小说善写历史长河般的故事,并且总能不乱章法地将各种家族关系放在同一条线上。
尽管林语堂写京华烟云的原著是英文版,但终究是中国作品,不会有什么风格上的巨变;而美国小说便不同,譬如Richard Matheson的Button,Button,近两天的时间让一个家庭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让一个普通的妇女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成了寡妇;再如Tobias Wolff的Say Yes,两个人的争端只限于一个晚上,只是在一所房子里,却能将夫妻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甚至是种族歧视放在同一篇小说;当然,最让人佩服的应该是这部七万多字的灵泉巨著,The Catcher in the Rye,只短短两天两夜的时间便涵盖了美国人那个时代的性格特征,生活方式,和一个少年天真无邪的世界,把读者带进了主人翁的小岛上,这样的作品,成为经典应该不是奇事吧?诸多作品,不胜枚举,这便是美国作品的特征,也许,也和它短小精辟的历史有关系吧。
而我说到中国作品与美国作品的区别,并非想说谁优谁劣。
只是觉得,同样是文学的一种尝试罢了,各有其独到的背景和手法,都应该有所涉猎,有所学习,而不是拘泥于同一种形式。
中西小说比较[整理版]
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芃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
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希望老师暂时能耐心读完学生的这篇作业,但愿能有一点东西能让老师满意。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希望得到老师的指正。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
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
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孟子做此文要说明:
“人求富贵,应该遵循正常的途径,不要走 歪门邪道,以致连自己最亲的人也感到羞愧。”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 之,不处也。”
中外小说人物形象比较
1.中外早期小说的共同特点——重情节 构造,轻人物塑造的倾向。
《十日谈》《巨人传》
唐代传奇可分为“记”、
西方小说更注重描写以个体为本位三国演义里的五虎上将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西游记取经队伍里的师徒四人儒林外史的儒生百相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在注重以群体为本位的中国文化体系中个体的人只有在其他个人的整体背景之下这个人才是完整意义的个体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现在,我开始用一种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观点, 理解我上面提到的那句话:“你若呼求我,我必拯救 你。”
与精神救赎紧密相连的另一个主题是: 哲学思辨
——究竟人是什么? 人从哪里来? 人 到哪里去? 人的命运到底山谁来掌握? 人怎 样才能走自己的自由之路? 人的本性、理 性与情感,人与人、人与神的关系、人与 自然的关系,人与上帝、灵魂的问题,人 的罪恶问题 ,等等。
鲁宾逊:我的心灵也升向天上,并欣喜若狂地高 喊:“耶稣,大卫的儿子,耶稣,你被上帝举为君王 和救主,请赐给我悔改的心吧!” 这是我有生以来第 一次算得上是真正的祈祷,因为,我这次祈祷与自己 的境遇联系了起来,并且,这次祈祷是受了上帝的话 的鼓舞,抱着一种真正符合《圣经》精神的希望。也 可以说,只有从这时期,我才开始希望上帝能听到我 的祈祷。
亮,新娘谦虚地说“哪里”,外国人 愣住了,说“眉毛,鼻子,嘴……哪 里都漂亮!”
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差别很大。
有一位美国人娶了中国老婆后才感 叹:“以前,我以为中国人比美国人聪 明,现在我才知道, 原来中国父母永远 在逼孩子读书,他们的职责是教育出学 业最优秀的子女来,甚至连孩子的暑假 也不放过。美国父母的职责是让孩子真 正享受自己的童年,去运动,去交朋友, 去野游,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
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
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差异:
1. 主题和内容差异:由于中外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的不同,阅读书单的主题和内容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书单可能更侧重于传统文化和历史,而外国书单可能更侧重于现代文学和科幻作品。
2. 语言和翻译差异:中外阅读的书籍语言不同,翻译的质量也会影响对原著的理解。
有时候,中文版的书籍可能无法完全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思,导致理解上的差异。
3. 教育理念差异:中外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会反映在阅读书单上。
例如,中国教育可能更注重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外国教育可能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理念的差异也会影响阅读书单的选择和解读。
4. 推荐机制差异:中外推荐书籍的机制也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可能更倾向于根据考试要求或者教材推荐阅读书单,而外国可能更注重读者的兴趣和个性化需求。
5. 文化价值观差异:中外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影响阅读书单的选择。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孝道、忠诚、礼仪等美德,而西方文化可能更注重自由、民主、平等。
这些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会影响对书籍的理解和评价。
总之,中外阅读书单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文化、教育、语言等多个方面。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背景和知识体系,促进跨文化交流和沟通。
中西小说比较
浅谈中西方小说差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下面,我就将从小说的起源、写作动机、人物、环境、情节、结构等方面来对中西小说作一个浅薄的比较。
一、中西小说起源比较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自己的《白话小说研究》中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甚至都是直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
而西方小说的源头,则较之清晰。
应该来说,远的源头包括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近的则有中世纪的骑士传奇。
和中国的小说发展一样,这些源头也给了西方小说很大的影响,除了直接从中取材,还有从创作心理和欣赏心理上对它的影响。
西方小说一开始的发展是从流浪汉小说和笛福、斯威伏特他们的探险、航海小说发起来的,而接下来的《堂-吉诃德》《巨人传》《十日谈》也是走的惊奇路线。
当然,在我看来,《圣经》文学也应该是西方小说的一大源头。
二、创作动机比较中国的文学创作,包括小说,很大一部分是司马迁在其《史记》自序中所说的“发奋著书”,而且《金瓶梅》的著名评论者张竹坡也认为此书的创作也是因为作者是含愤而作的。
在《金瓶梅读法》中说:“以玉楼弹阮起,爱姐抱阮结,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为大哭地。
”而在叶朗先生的《中国小说美学》一书中他还分析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时,也认为施耐庵著书是“发愤著书”、是“怨毒著书”,是“庶人之议”。
而西方小说,则更为简单。
黑格尔在《美学》中简单的概括为:“心灵的诗歌与现状的非诗”之间的矛盾是激发小说家创作的一个重要的动机。
中西小说比较
人物比较
• 《西厢记》 红娘 红娘本丌是一个好管天下 姻缘的“多事”人,她所 以卷入崔张的婚姻中,由 旁观者变为“热心人”, 其原因概括起来有三:一 是感激张生侠义地救了她 们一家人。“我想咱们一 家,若非张生,怎存俺一 家儿性命也?”(《西厢记》 第五本第一折)二是她丌满 老夫人忘恩负义,过河拆 桥。“这是俺老夫人的丌 是,将人的义海恩山,都 做了远水遥岑。”(《西厢 记》第三本第四折)三是她 认为小姐不张生郎才女貌, 是时与民间说话艺术有直接 关联,而西方小说与庞大而复杂的神话传统有关。
二 、中西小说的人物艺术
• 1、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 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 不情感。 • 2、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 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 • 3、中国小说往往注重以诗词来议论人物不 创造人物所生存在的环境。西方小说中则 很少有诗词的形式,即使有,不人物形象 也没有多少关系。
结局比较
• 《西厢记》 古代 任何人的婚姻都要 经媒婆的“手续”, 没有“媒妁之言” 的婚姻,是不被家 庭和社会承认的。 在红娘无私的竭尽 心力的帮助下,老 夫人终于让步,崔、 张这对情人终成眷 属。
结局比较
《简爱》 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 还収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定将财产平分。 表 哥请求简嫁给他并呾他同去印度。简拒绝了他,并 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
原因分析:
• 一是中国早期小说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小说则受 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教义往往将宇宙看作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
复,天地往往就是一个车轮式的运转。因此,中国小说往往既重开端也重结 尾,将前世、今生和来世都闪待清楚,从而形成一个圆形的结构,就是可以 理解的了。基督教教义往往认为诸神创造天地,耶酥由受难与复活再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文学作品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交融是一百多年来中国文化进程的基本态势,既决定了中国当代文化的大格局,又决定了其未来的大趋向。
对这一进程进行研究和反思,对其中规律性的现象进行描述和阐发,对我们总结历史,观察当下展望未来,都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
文学是这一交融过程中最敏感的部位,也是西学东渐最重要的通道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格局,从内容表达到形式选择,都是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
但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横向移植。
中国作家有着一种先在的心理结构,这种先在结构既表现在价值观念方面,又表现在审美情趣方面。
特别是,中国的作家由于其实用理性精神,其内心情结促使他对中国的现实高度关注,并在自己的创作中使这种价值敏感强烈地表现出来。
由于这种先在结构的存在,他们对西方文学的接受就必然有一个价值上的重塑过程和审美表达上的改写过程。
价值重塑是为了与中国的现实有效对接,而审美改写则是为了使作品更符合中国人的阅读心理定势。
这种重塑和改写在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在文学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本文拟从寓言为范例,来探讨中西文化在文学交融过程中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
中西文学作为寓言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精神取向,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迥然不同的价值视域,而这正是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中值得我们关注和思索的问题。
中国文学的第一页可以追溯至古老的神话。
中国第一部记录神话的奇书《山海经》,主要是反映华夏初民在恶劣自然环境中的自由幻想,它不同于西方以创世为开端,以释史为主体的史诗性神话。
重在描绘异人异物以及来自自然的吉凶祸福,重在表达华夏初民面对不可认识和控制的自然灾难时的危机意识和华夏初民凭幻想的意志、力量、智慧与天地自然比试高低的主观英雄主义精神。
比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两个故事,一个意在从自然的挤压下寻觅生存空间,另一个意在从自然逼迫下追逐生命时间。
他们所描绘的也就是中国人最初与外在自然相交时的困惑和不屈的英雄主义精神。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
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
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
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
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
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
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
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
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
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
中外佳作小说比较分析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和地位。
无论是中外的文学作品,都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中外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外小说的不同中外小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在文学风格、思想倾向、文化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比如,中国文学中的小说,常常围绕着爱情、家庭、历史等主题展开。
而西方文学中的小说,则更加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社会现实的揭示等方面。
这种差异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关。
中国文学中,道德观念和家庭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说的主题和内容。
而西方文化中,则更加注重个人的情感和经历。
因此,中外小说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决定的。
二、中国小说经典——《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的小说。
它以贾宝玉和林黛玉为主角,描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和一段人生的起伏。
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刻画,展现了一个缀满荒诞的超脱人世的书局,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红楼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它描写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大户人家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关系。
小说中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生动而细腻的描写手法、独特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都使得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西方小说经典——《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是英国作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品,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
它是一部以真挚人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对伊丽莎白·班纳特和达西先生的感情经历的描写,表现出一段充满戏剧性的情感经历,也以达到了对尊严和自由的求索。
这部小说,无论是在英国文学史上还是西方文学史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它不仅表现了19世纪初英国乡村地区的特定社会风貌,还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由、尊严的追求和对女性地位的争取。
因此,它已经渐渐成为了西方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成为了一部以情感为主题的杰出文学作品。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从文学作品看中西方文化差异论文一、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文学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诗经》,它是中国文学起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诗经》来源于民间题材,是广大劳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强烈地抨击了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到春秋、战国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哲学散文,这一阶段为中国思想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屈原的《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变化。
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大学生解放思想、争取自由的思潮运动为我国的现代文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鲁迅的《呐喊》《彷徨》和郭沫若的《女神》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的结合,为现代的文学创作风格开创了先河。
这些文学巨匠都受到了西方文学意识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在当代,我国的文学作品创作数量非常多,但质量却不高。
究其原因是现代社会的物欲膨胀,拜金主义意识强烈,很多作家难以静下心来,脱离现实的名利诱惑去创作。
大多数的文学创作者趋于名利,写作内容商业化,将文学创作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发自肺腑地去引领思想潮流的进步。
例如,80后作家郭敬明,备受90后的年轻人追捧,同时也遭到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
尤其是由郭敬明指导的电影《小时代》的上映和其高票房的收入,引得众人对当今的快餐文化进行了大肆的批评。
中国历史悠久,文学成就也是硕果累累,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
因此,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历史的体现、文化的体现。
二、西方文学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的文化起源可以追溯到希腊的神话寓言以及罗马神话,这一时期是西方古典文学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时期。
恩格斯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
”可见,希腊和罗马神话对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人神合一”的思想意识,以及夸张的文学手法与现实描写的结合。
中国小说欣赏与外国小说欣赏比较写一段读书笔记
中国小说欣赏与外国小说欣赏比较写一段读书笔记中西小说比较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研究课题,我曾经在网上看到饶丸子先生著有一本《中西小说比较》,可惜未得一观,而喻老师的《白话小说研究》后面也有一章中西小说比较研究,对研究的方法做了一个很明晰的界定,可惜学生对中西小说的了解还是很浅薄的,之所以冒着很大的风险写这样一个大的题目,是因为我对于中西小说具体文本的解读反不及对小说理论的了解,于是只好在此根据这些理论来胡言一点对这个题目的浅见。
以后一定加强对具体文本的阅读,因为那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的,是自唐代才“有意为小说”,而一直到了明清,俗文学得到大的发展,小说才成为文学的主流。
而西方则是自十八世纪起,由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作为缘起,小说开始得到很大的发展,而到了十九世纪,更是成为小说的世纪。
中国小说的起源,喻晓红先生在白己的《白话小说研究》巾认为是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
当然,这种说法也非常有道理,中国古代的史传文学,比如《战国策》《左传》《史记》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缘起和发展有非常大的关系,很多小说其至都是百接取材于它们的,但我觉得如果将中国小说分为现实主义的和浪漫主义的,那么史传文学对小说的影响更主要的是集中在现实主义小说的,而浪漫主义的小说则是象鲁迅小说所说的更主要的受中国神话与传说的影响,当然如果考虑到《西游记》以及《西游记》对后来的小说的影响的话,我们似乎还应该把印度佛经文学的影响计算在内。
而袁珂先生在《神话论文集-附录-中西小说比较》中则说:“吾国小说,有二大分支:其一源溯魏晋神鬼志怪之书,至唐宋之传奇文而盛,迄明清之笔记小说而衰,士大夫之小说也。
其一起于唐之变文与俗文,宋元之话本及拟话本因之,明清之讲史及章回小说文激其波涛,其势始于微末,终于宏大,影响递嬗,至今未绝,平民小说也。
”在我看来,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将上述几种说法综合起来,也许能给中国小说的源头一个比较完善的说法。
中西文化小说对比定稿
中西小说比较09级外语系翻译四班吴敏 09405011701、中西小说艺术结构上的三点区别一是中国小说往往注重结尾,并且首尾相应,结构完整;而西方小说特别注重开端,并且是片断式的。
中国小说往往特别注重结尾。
《三国演义》、《水浒传》和《儒林外史》,其结尾都是诗词,并且很有深意。
而西方小说如《呼啸山庄》之荒原与忧郁主人、《傲慢与偏见》之青年男子出现在五个待嫁之女的母亲面前,其开头都非常讲究。
西方小说从总体结构上来说,往往是一种横截面式的、片断式的。
像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许多短篇小说。
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
它们往往都没有什么整体上的、完整的艺术结构,即不太注重艺术结构本身。
二是中国小说往往是单线式的发展线索,即便是双线,也是交待清楚、层次分明的,是一种标准的线性结构;西方小说往往是多条线索同时发展,并且错综复杂地交织下去;一条线索的情况也有,但多数小说特别长篇小说,往往是复线性的,并且是相互交织,形成一种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体式是章回体,其发展层次清楚,脉胳分明。
在另一线索开始时,“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接下此事不说,且说”、“此事后话不提,如今且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样的话语来进行表达。
它往往将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通过结构交待得非常清楚明白。
而西方小说特别是那些长篇小说,往往描写辽阔的时代生活画卷,众多的人物同时活跃在舞台上,故事情节非常复杂,多条线索同时展开。
三是中国小说往往有一种大故事中套小故事的艺术格局。
长篇小说中往往也有许多小故事,小故事里还有小故事。
西方小说则是以意识的流动为主线,在时序上有倒错、插叙与交叉叙述的特点。
西方小说往往不以讲述故事见长,而以是以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与自然风景描写为主,注重人物心理与情感在小说中的作用。
2、中西小说在人物艺术上的三个区别一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对话,而西方小说则注重以人物的内心独白来表现其心理与情感。
二是中国小说注重以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情感,西方则有相当细致的心理刻画。
中外小说区别
中外小说区别西方相对于东方文化起步比较晚,但在他们内部之间,比如:南欧和北欧,西欧和东欧,就是英国,德国内部也有着异处,然而体现着本质差异的无疑还是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
第一,是义利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
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
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
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
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
第二,是整体性和个体性问题。
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
比如中医和西医,中医强调的是整体,西医不一样,从解剖学的角度来说,它重视整体中的局部。
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差异还表现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报导中,一为中国人到西方人家吃饭,当主人问今天吃中餐还是西餐时,客人很客气的说道:“随便。
”“客随主便。
”西方人对这样的答复难以理解,他们说一听到撍姹銛这个词就头疼,不知道怎么弄好,不好操作。
我们思维方式深处,认为客随主便是礼貌的表现,是对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这样看,这就是区别。
反过来看看,欧洲人到中国来,你问他今天干什么,他一定不会说“随便”,一定会明确表明自己的愿望。
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国人往往较少表示个人的愿望,当我国代表团出访时,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团,对方问,各位想喝什么?如果团长说喝茶,后面几位可能也都说喝茶。
人家奇怪,怎么一个说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 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 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 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铅笔的小刀也是装 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 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 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 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在欧洲每年出版的五万本书中,请您打开任何一 本来看。它们谈些什么呢?谈的是幸福。女人想有一个 丈夫或者某人想发财,想有权力和受人尊敬。对于狄 更斯的人物,一切追求的目的只是大自然怀抱里的一 漂亮的小住宅和绕膝欢跃的一大群儿孙。巴尔扎克的 人物所热衷的是高楼大厦、贵族头衔和百万金钱。”
“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人有谁追求这些呢?谁也没有。 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愿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在幸福 上。他们总是渴望走得更远些,他们都怀着一颗折磨 他们的‘火热的心’。”
而西方小说,追寻自我、追寻上 帝或在追寻上帝中实现追寻自我的 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鲁滨逊、于连、简·爱、 安娜·卡列尼娜、聂赫留朵夫。
他们在追寻上帝时又都在追寻自 我。
3.关于肖像描写 中国小说从始至终都非常注重肖像描写,从
古代到现代多用传统的白描手法。特别是中国 古代小说的肖像描写,简洁明了、干脆利落, 几笔就勾勒出人物的外貌服饰。
儒家学说或儒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宗教信仰, 一种伦理化、现世化了的宗教信仰,一种非宗 教的宗教信仰。
“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恕” “立德、立功、立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金瓶梅》(兰陵笑笑生) 张竹坡称之为“第一奇书”:“生也不幸,其亲为仇
所算。” “《金瓶梅》到底有一种愤懑的气象”
“作者无感慨,亦必不著书,一言尽之矣。其所欲说之
人,即现在其书内。”
“作者必大不得时势”
“作者必遭史公之厄而著书。”
“乃是作者满肚皮猖狂之泪没处洒落,故以《金瓶梅》
4.期待传世 “言之不文,行而未远”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他写《史记》意在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期待得到世人理解。
蒲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的“传世”愿望就很 迫切,他曾致书于引为知己的王士祯,希望靠他的“游 扬而得传”。
《戏题蒲生〈聊斋志异〉卷后》: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 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中国小说产生的源头——神话传说和史传 文学
明 胡应麟说《山海经》“文极赡缛,时有 可观”、“颇为小说滥觞”。
《山海经》和《穆天子传》是后世志怪小 说的发端。
中外小说创作动机比较
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动机
1. 发愤著书----通过著书抒发“郁结之意”。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孔子、左丘明、孙子、吕不韦及《诗经》 的作者。)
《阿Q正传》主题: (1)批判以阿Q、赵太爷等为代表的国民的
弱点或劣根性,即批判“阿Q相”,以引起疗 救。
(2)揭露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反 映农民的苦难;
(3)提出了农民革命和出路问题; (4)表现了鲁迅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 精神。 (5)批判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露资产 阶级的妥协性。
中外小说比较分析
全球化!
虽然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 但东西方文化仍存在巨大差异。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
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
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
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
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
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
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
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
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
“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
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
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的区别作文800字
外国小说和中国小说的区别作文800字中国小说第一要素和决定性要素是小说里的人物的性格,性格塑造成功了,小说几乎成功了一半。
所以中国小说喜欢叙事,通过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以及性格引起的思想冲突,情感强弱起伏,以此来吸引读者,传达思想内涵。
这样的例子非常好找,《红楼梦》里的哭哭啼啼的林黛玉;《三国演义》里火爆脾气的张飞;《西游记》里孙悟空,猪八戒……大家耳熟能详,在此不必再多举例。
个性和情感一般都可以可触可感,是表面的,浅层次的东西。
大多数中国人都认为,人的行为举止都来自性格和思想。
不错!但性格和思想又来自哪里呢?这样的问题中国小说就很少涉及。
当然,《红楼梦》用梦的形式,用宝玉梦游幻镜的方式,点到了人的一切行为的源头,这也是《红楼梦》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经久不衰的原因。
但只是点到了而已,不像西方小说家,从动笔开始,想到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的高层次问题。
西方小说家有一个独特的写作优势,他们有强大而幽深的文化王国做小说背景,他们一提到典故,建筑物,都会涉及到宗教,有意无意地都会提到《圣经》。
我在读《虹》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文中几乎很少用词语描写人物的形象,必须提到时,也是一笔带过,不做细致的描叙。
概括人物的形容词都很难找到,而作者不厌其烦地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探究深不可测的神秘区域,探寻影响人物心灵的飘飘渺渺的源头有时,感觉不到他写的是小说,而是一篇激情洋溢的散文!是一篇灵魂探讨的哲思!读完,掩卷而思,人物的性格怎样?不知道,人物情感的怎样,有些模糊?人物的灵魂是怎样的?清晰可见。
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是有深度的人。
他们都是用灵魂活在世界里,一切都听从灵魂的指挥。
顺遂灵魂者幸福快乐,扭曲灵魂者痛苦不堪。
西方的小说透析灵魂来看清一个人行为举止。
中国的小说用行为举止来表现一个人的性格和情感。
将人的存在比作一株玫瑰花,西方的笔触多用在黑暗的土壤和流动的汁液中,以及清晰演示花朵形成的规律,去看花朵隐约的形状,去闻花朵隐约的芳香;而中国的画笔倾心于花杆花瓣花朵的形状与颜色,以及气息,以此来依稀联想黑暗的土壤,汁液的流动,和它们运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