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古代诗五首
一、《观沧海》(东临碣石)
作者: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钱塘湖春行》
作者: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四、西江月
作者: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山前。
五、《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五首》知识讲解
《诗五首》知识讲解撰稿:王军霞审稿:王欢欢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饮酒》陶渊明(365—427),东晋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
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
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 20年(417)。
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行路难》李白(701—762),唐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生于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后随父移居绵州(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
少年时代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
25岁出川漫游。
曾因人推荐,供奉翰林院,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谗毁,仅一年多就离开了长安。
天宝三年,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李璘幕僚,因李璘兵败受牵连,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安徽当涂。
李白诗豪纵奔放,善用夸张,想象丰富,意境神奇,为我国继屈原后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诗流传九百多首,《李太白集》三十卷。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又被称杜工部。
《诗五首》中心意思
《诗五首》中心意思
1、《饮酒(其五)》: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田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避开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2、《行路难(其一)》: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跌宕起伏的感情变化的描写,反映了诗人面对黑暗污浊社会的苦闷、愤郁和不平,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执着追求的精神。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狂风破屋图,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以及对友人归去依依不舍的深情。
5、《己亥杂诗》: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为实现理想,培养出更多的人才,用自己的献身来激励后辈的思想感情。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诗五首教案
【 - 初中作文】【篇一】诗五首教案诗五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30.诗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五首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比较阅读。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内涵。
课前准备1.预习五首诗歌,扫清文字障碍,做到流利地朗读。
2.查找资料,了解诗歌的有关背景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饮酒》(其五)、《行路难》(其一)、《己亥杂诗》。
教学设计饮酒(其五)导入新课1.由学过的《五柳先生传》导入。
2.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
整体感知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或放课文录音)。
a.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诗歌节奏以及轻重音,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3.问题研讨指名朗读,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b.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c.结合你对陶渊明思想的了解,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诗中的“而无车马喧”和“心远地自偏”的?d.“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的“真意”指什么?□教学设计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引导明确:1.表现了陶渊明厌恶官场的虚饰和诈伪,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的心境的思想感情。
2.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3.这里说的“车马”指的是达官贵人的高轩,“车马喧”指奔竞于仕宦之途的喧嚣,诗人归隐田园,虽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这样的烦忧,所以说“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实际上道出了感觉与处境之间的辩证关系:隐居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境界,而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
如果心灵的“焦距”调好,就可以处闹市若幽谷。
4.人的自然本性。
研读赏析1.齐读诗歌,思考下列问题:a.诗歌的名句是哪几句?你是如何理解这几句诗的?b.你最喜欢哪几句诗(或你认为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
诗五首
q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和“萋萋”描绘出山川清 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写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 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 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 己。
小结:
诗由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 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 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人们登黄鹤楼 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后四句转而实 写楼上所见所感,并由此引起乡愁。尾 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 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这首诗 意境开阔,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 悠长。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 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 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巴山夜雨涨秋池。
写眼前景象,使已跃然纸上的 愁苦交织于巴山的夜雨,融入涨满 的秋池。
“涨”字,既写出巴山水注秋 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愁思之 绵绵深重。
何当共剪西窗烛,
陡然一转,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中国。 在这诗人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 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我们分 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 伤。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 涯,也像是近邻一样。
qí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 无须,不要。 岐路: 分手的路口。 沾巾: 沾湿手巾,指哭。
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 者和谐地融合在起,描绘了一幅极其淡 雅的水边夜色,营造了柔和幽静、迷蒙 冷寂的气氛。
在夜晚时分,将船停在秦淮河边, 这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后庭花》乃亡国之音。说“商 女”不知亡国之恨而唱亡国之音,表 面上是斥责“商女”,实际上是批评 纵情声色、醉生梦死的颓靡世风,批 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 亡的统治者。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五首》课文全解内容预览:25.诗五首【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鬓毛衰:耳边的头发疏落。
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
津,渡口。
宦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近邻。
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弃置:这里指被贬谪。
翻似:倒好像。
侧畔:旁边。
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
寄北:寄给北方的友人。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
杨花:指柳絮。
离亭:驿亭。
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称“离亭”。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⑴贺知章(约659~约744)唐代诗人。
字季真。
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武后证圣初(695)进士及第。
授国子四门博士。
开元中,累迁至太子宾客、秘书监。
天宝初,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玄宗制诗赠行,诏赐镜湖剡川一曲。
不久去世。
贺知章少时即以文词知名,性旷达,善谈说。
晚年尤放诞,不拘礼度,尝邀嬉里巷,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
经常醉后属词,文不加点,动成卷轴。
又擅长草隶,人共传宝。
在长安时,与李白一见而为忘形之交,称白为“谪仙人”。
七言绝句清新婉曲,颇饶韵致。
如《咏柳》、《回乡偶书》,均为人所传诵。
《全唐诗》编存其诗1卷。
事迹见《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隐逸传》。
⑵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唐代后期,统制集团内部党派斗争激烈,而李商隐与当时刘党、李党都有关系,他年轻时受牛党令狐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李党王茂元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
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
46岁时死在荥阳。
李商隐的诗歌,有的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有的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有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之作,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营门
岑 参 阴云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锦缎做的 狐皮袍子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被子 穿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阴暗无光 镇守边镇的长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chè牵引 官此为泛指, 下雪后红旗冻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与上文的“将 住了,北风吹 军”是互文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来,也不能飘 动了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天太冷而冻 得拉不开弓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珍羞 :珍美的菜肴。羞同“馐”。直:同 “值” 赏析: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
宴席十分豪华:“金樽”、“玉盘”,极言饮
食器具之精美;“清酒”、“珍馐”极言酒肴 之珍奇;“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 之珍贵。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手法高 度夸张,表达了朋友对李白的深情厚谊和不舍 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布 衾多年冷似铁,娇儿
恶卧踏里裂。床头屋
漏无干处,雨脚如麻 未断绝。自经丧乱少 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 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 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 来。布被盖了多年,又 冷又硬,象铁板似的。 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 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 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 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 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 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 怎能挨到天亮。
岑参
解题: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 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 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 岑参便写下了这首 咏雪送别之作。“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 诗。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第30课《诗五首》课件 语文
• 芙蓉楼送辛渐
• 王昌龄
1.芙蓉楼:润州(今江苏 镇江)的城楼。辛渐:作
• 寒雨连江夜入吴,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 平明送客楚山孤。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
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
洛阳亲友如相问,的 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
• 作者登高远望,表现了他高瞻 远瞩,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决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 建
作者介绍 常建之像
常建:唐代大诗人。 开元十五年(公元72年) 进士,仕途坎坷,直到天 宝年间才被授予县尉,后 辞职还乡。今存诗五十七 首。他的诗歌往往以山林 寺观为描写对象,善于用 光和影构成幽静的境界。
课文学习目标
•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 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 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有“七 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代表作有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王昌龄一 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 着相似之处。
•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 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 远方的友人。
课文翻译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 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 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课文翻译
山光悦鸟性
山光明净,鸟 儿欢悦地歌唱。
• 杜宇为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周代末年, 七国称王,杜宇始称帝于蜀,号曰望帝。晚 年时,洪水为患,蜀民不得安处,乃使其相 鳖灵治水。鳖灵察地形,测水势,疏导宣泄, 水患遂平,蜀民安处。杜宇感其治水之功, 让帝位于鳖灵,号曰开明。杜宇退而隐居西 山,传说死后化作鹃鸟,每年春耕时节,子 鹃鸟鸣,蜀人闻之曰“我望帝魂也”,因呼 鹃鸟为杜鹃。一说因通于其相之妻,惭而亡 去,其魂化作鹃鸟,后因称杜鹃为“杜宇”。
九年级下册语文24课诗五首
一、《汉宫秋》
汉宫秋,萧萧东风夜放虹。
今夜偏知春气暖,
蓬莱阁里多少秋。
二、《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三、《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四、《游园不值》
有时看来游园似,
百花落尽纷纷蝶儿飞。
把秀折下付凤和,
谁识得一别又几回?
五、《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七下古代诗五首
七下古代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的古代诗五首通常指的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
以下是对这五首诗的简要介绍:
1. 《登幽州台歌》是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2.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
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以及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
诗的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塔时的感想,表达了诗人朝气蓬勃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精神。
4. 《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
诗歌描绘了山村的风光和村民的淳朴,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5. 《己亥杂诗(其五)》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作品。
这首诗以落花自比,表达了诗人虽然辞官离京,但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
这五首诗在题材、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但都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它们通过对自然、人生、社会等方面的描写和思考,展现了古代诗人的智慧和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如果你需要对这些诗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或有其他需求,请随时告诉我。
八年级诗五首知识点梳理
诗五首一、整体阅读感知1.《饮酒(其五)》: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坦言饮酒东篱的悠然遐想,表达了自身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2.《行路难(其一)》:“行路难”其实是指仕途难。
面对佳肴美酒,却悲愤难咽,是因为诗人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却又充满期待。
此时抒发了诗人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怀。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诗既写诗人身处漏雨茅屋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又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及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此时描绘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八月即飞雪”的奇丽风光和苦寒的军旅生活,抒发了诗人因友返京而无限惆怅的思想感情。
5.《己亥杂诗》:此诗既写诗人在这“浩荡离愁”辞官归乡,又自比“落红”,抒发了自己虽不在朝为官,但仍会始终关注民生,仍想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性默写本文各重点词句1.★《饮酒(其五)》中体现诗人主观情感与外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名句是:(描写诗人悠闲的生活又表达诗人心中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但无“喧嚣”之感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饮酒(其五)》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景,物我合一境界的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3.《饮酒(其五)》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做到这样境界的总体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4.《行路难(其一)》中引用典故,含蓄地表达诗人对从政仍有期待的诗句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象征诗人人生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的句子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最能表现诗人抱负远大、执着自信、勇往直前,坚信抱负必能实现的昂扬之气的诗句是(本文主旨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虽身处漏雨茅屋,但心忧天下寒士,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唤(表现诗人忧国忧民博大宽广胸襟的诗句)。
八年级下册《诗五首》
《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介绍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主题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和对天下寒士的深深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内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山河、草木花鸟等,营造出一种凄凉、 悲壮的氛围。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与意象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 强烈谴责。
意象
茅屋、秋风、雨夜等,营造出一种凄苦、无助的场景。
《白桦》的主题与意象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纯真、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意象
白桦林、雪花、阳光等,营造出一种纯净、美好的意 境。
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杜甫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 疾苦,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思想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他关注社会现实, 主张仁政、民本,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他 的诗歌多以人民为主题,表达了对人民疾苦 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杜牧的生平与思想
生平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多 涉及政治、历史、社会等方面,表现出对 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VS
思想
杜牧深受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影响,他 关注社会现实,主张改革弊政、振兴国家 。他的诗歌多以政治、历史为题材,表现 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现实的批判。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主题与意象
主题
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语文版七上第七单元《诗五首》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 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 唱;清清的水潭里,只见自 然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 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涤除。 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 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望 岳
杜 甫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 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 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 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 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 “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 陵。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 《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 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 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 事。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 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宏伟抱负。杜甫当时名声不显,但 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 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 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 《杜工部集》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释义:不怕被漂浮的云彩遮挡住双眼, 因为自己处在(山)的最高处。
哲理: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 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所羁绊。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 • •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诗五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飞来峰》 《题破山寺后禅院》 《望岳》 《观沧海》 李 白 王安石 常 建
杜 甫 曹 操
流渡中学
严庄坤
贬官为左迁,升级 为右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漂泊的意象 子规啼血喻伤情 • 李白 • 杨花落尽子规啼,到夜郎西。
王昌龄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经典诗五首知识点整理总结一、《登鹳雀楼》——王之涣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登上长城鹳雀楼时的壮丽景色。
- 作者王之涣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人们对自然的景仰之情。
- 意境:通过细腻的描写,诗句中处处流露出的景色变化,给人以一种宏伟、壮丽的感觉。
3. 诗的艺术特点- 借用大量的意象和比喻手法,使诗句具有很强的美感。
- 发挥了自然景色的威严与壮美,形象生动。
二、《江雪》——柳宗元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江雪中的美丽景色。
- 作者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江雪的美丽景色,表达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
- 意境:通过描写雪花的飘落,江水的冰冻,展现出冰天雪地中的清寒、肃杀之感。
3. 诗的艺术特点- 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冰雪与江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用意象手法描绘了江边村舍的寂静与孤独感。
三、《静夜思》——李白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描写了夜晚一个人思念远方的情景。
- 作者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通过描写夜晚的静谧安宁,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 意境:通过描写寂静的夜晚和孤独的月光,给人以沉静、思索之感。
3. 诗的艺术特点- 采用了简练明了的句式,使诗句更加凝练。
- 运用了象征手法,将作者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月光。
四、《将进酒》——李白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是李白反映自己的人生观和饮酒情结的作品。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表达对豪情壮志、人生短暂的感慨。
- 意境:通过描写饮酒的场景与感受,表现出豪情壮志的写作风格。
3. 诗的艺术特点- 运用了对仗手法,将诗句与韵律相统一。
- 采用了夸张、诙谐的手法,增强了大气的效果。
五、《边城》——阿尔艾斯1. 诗的背景与作者- 该诗是蒙古族民歌的文学改编。
2. 诗的主题与意境- 主题: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诗词五首》课件(语文版)语文课件PPT
各种声响都在这里消失,只能听到 寺院里撞击钟磬发出悠扬的声音。
中心思想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 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 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 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
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 之罪被贬谪龙标。李白与王昌龄 过往甚密,当他听说王昌龄蒙不 白之冤再次遭贬,深感不平,于 是写下了这首诗,从远道寄赠给 他。
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现 的句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抒发了作者“托月送友”的情怀的句子: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海拔 1532.7米,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南岳衡山(海拔 1300.2米,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岳华山(海拔 2154.9米,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北岳恒山(海拔 2016.1米,位于山西省浑源县)、中岳嵩山(海拔 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写泰山之雄伟高大,连绵不 断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是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的名篇,该诗通过描 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势, 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 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流露出了诗人对祖国山河 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 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 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A 1.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是( )
A、“岱宗夫如何”句,作者用拟人手法把泰山 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岱宗夫”。 B、“造化钟神秀”句,意思是说泰山是天地间 一切神奇、秀丽的结晶。“钟”是“聚集”的意思 ,一个“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时分有情。 C、“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 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
八年级《诗五首》
问题探究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 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否写实 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 3.作者为什么提到吕尚、伊尹的故事?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
1.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 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 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 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 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 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 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 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行路难》概要总结
• “行路难”指世事艰难,官场失意。李白24岁“仗剑 去国,辞亲远游”,42岁任翰林侍郎,却被权臣排挤 被迫离京,眼看求仕无路、理想无法实现,面对“金 樽清酒”毫无食欲,前途渺茫,心中满怀惆怅,所以 拔剑四顾。 • 诗人借“黄河冰塞川”“雪满太行山”比喻壮志难酬, 时运坎坷。 • “闲来”讲述了姜太公钓鱼、伊尹乘舟梦日的故事, 承接上文,说明人生遭遇变幻莫测。 •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运用反复,看似“山穷 水尽”;“今安在”一问让人唏嘘感叹人生的无助、 无奈,命运无情的嘲讽、捉弄。 • 最后两句作者宕开一笔,全文“柳暗花明”,诗人冲 破黑暗,追求光明,实现远大抱负的积极信念与乐观 精神跃然诗中。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饮酒》结构
• 前四句:写诗人身居人世,并无俗事纷扰,其原因是 心境超脱世俗,不为名利所惑。 • 后六句:表现诗人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中,获得了 无限的意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酒》(其3共20首)一、导入新课我国诗歌,有许多题材分类。
比如以前学到过的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题材的诗歌——田园诗。
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陶渊明的《饮酒》。
二、学生反复朗读,把握语调、语气和节奏。
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⑴学生各自读。
⑵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
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⑶按分析的节奏、语调、语气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处理字词让学生挑出不会的字词。
结庐:结,建造、构建。
庐,这里指简陋的居室。
结庐就是建造简陋的居室,这里指居住在此。
尔:代词,这样,指上句。
远:此处为动词,当远离讲。
见:读xiàn,指不经意看见。
山气:指山中景色。
日夕:指傍晚。
相与:共同、一道。
四、学习课文⑴第一段①提问:前四句怎么理解?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②第一层描写“身居闹市,一尘不染”,根本的原因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⑵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院中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聚志悠闲自得地采菊花,偶一抬头,悠远的南山无意出现在眼前,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这两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形象。
体现了作者超脱尘俗、热爱自然的情感。
(营造了一种和平静穆,恬淡自然的意境。
)“菊”是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②“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
“见”是无意中看见,好像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其中含有人与物融为一体的感觉,用“见”追求的是一种无意为之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没有“见”的表达效果好。
③“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有何关系?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山中景色在夕阳下更加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
“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
如果没有悟出这个理,哪会有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所以,这个“理”,正好为“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④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
“忘言”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⑶、艺术特色叙事、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交融,“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将景、情、理融为一体,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
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抒情悟理,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于抒情中蕴含着哲理。
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⑷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①从字数看,古体诗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近体诗只有五言诗和七言诗②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近体诗有一定格律,比如每句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押韵③近体诗,从体例划分,有三种,即: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律诗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它有以下特点a、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个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b、押平声韵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d、每篇必须有对仗;排律(每首八句以上)五、作者、创作背景:1、作者同学交流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和信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
今江西九江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
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
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
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辞官归田园,与官场彻底决裂,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有《陶渊明集》,我们熟悉的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
2、创作背景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他很厌烦这种情形,他终于说出:“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归隐田园。
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的老人们一起来喝,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要酒喝,所以他是非常率真的。
而且他还亲自参加劳动,说明他非常亲近自然,诗中都有体现。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此为第三首。
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六、小结:这首诗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远离尘世、恬淡、悠然的田园意境,表达了作者归隐的情感。
这也是当时士大夫的审美追求和审美情趣。
七、作业:1、背诵《饮酒》2、找出陶渊明其它的一些诗与这首诗做比较,体味是人的表达的情感,试着写一遍读后感附:板书设计在人境(事)←心远地自偏(理)无车马喧(景、情)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景、情、理)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情、理)有真义→以归隐为人生真谛融景、情、理为一体,营造了恬淡宁静、深远含蓄的意境。
《次北固山下》一导入: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三座高峰,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源远流长。
大自然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都成为了诗人吟诵歌咏的对象,并借此抒发思想情感。
二新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次北固山下》请学生解释题目。
(1)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三面环江,为名胜之地。
(2)谁来介绍下作者: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终洛阳尉。
这首诗是他在吴、楚期间写的。
三、朗读课文:(1)一生朗读。
其他同学评价。
(2)教师总结,指导朗读要求:①节奏停顿②轻重缓急③抑扬顿挫④感情充沛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因此,朗读时要注意划分音节,分出轻重缓急,读出来才抑扬顿挫。
下边把这首诗的前两节标上符号示例(“/”表示节奏,有“/”线的地方应该适当的停顿或舒缓;“—”表示中重,“·”表示重读),没有符号的地方可以读得轻一些。
请按照朗读诗歌的要求,朗读这首诗。
(3)齐读。
四、细读揣摩:请学生用散文笔法说一说诗句的意思,(3位同学起来说说)教师归纳:旅客要走的道路呀,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便,一叶白帆好象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整体把握。
五、思考讨论:(1)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色?请你从诗人的角度,以“我看到了———”描述一下。
本诗传神的描写了北固山下绮丽的景色,首联点明题目,诗人漫游在外,到北固山下,而要走的路还很远,颈联、颔联写水涨江阔、日生春暖,本是寻常的江南景色,但诗人以一个北方人的眼光来审视这司空见惯的景象,便观赏出种种奇异的美。
(2)领会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
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
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重点引导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六、课堂小结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七、欣赏MV《登幽州台歌》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千金市骨。
燕昭王成为明君圣主的代表,黄金台也成了明君圣主礼遇贤才的象征。
此后,有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登上幽州台,凭古吊今,感怀时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陈子昂的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千金市骨,意为用重价购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重视人才,渴望求得人才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