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课 导学案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 课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程标准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认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
学习目标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日本逐步扩大侵华的步骤,掌握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
2.通过史料实证的方式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和意义,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培养强烈的民族责任意识。
3.通过图文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蓄谋侵华和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感悟侵略战争的罪恶、危害,珍爱和平。
4.核心概念: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南京大屠杀。
知识梳理一、局部抗战1.日本侵华背景(1)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影响日本。
日本统治集团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2)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日本侵华(1)九一八事变①概况: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借此对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和沈阳城发动突然袭击,制造了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②结果:日军占领沈阳,随后,占据整个东北。
(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
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3)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4)华北事变: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进而又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日本蓄意制造的这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
3.国民政府及国联对日侵华态度(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3)国联调查团提出实行国际共管的方案。
日本拒绝这个方案,宣布退出国联。
4.抗日救亡运动(1)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第22课 会飞的娃娃(导学案)湘美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第22课会飞的娃娃导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飞天娃娃的相关传说。
2.学会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描绘娃娃的姿态和飞行状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景象和动态感的表现能力。
导学内容课文讲解本课讲的是一个会飞的娃娃的故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飞天娃娃是一种常见的主题,它们通常被描绘成一种身躯虽小但却可以自由飞行的神仙形象。
这种形象传承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描绘飞天娃娃的作品也层出不穷。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和画画来了解飞天娃娃的世界,学习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描绘娃娃的姿态和飞行状态。
绘画任务本课的绘画任务是画一幅“飞天娃娃”画。
在这幅画中,我们需要使用简单的线条和简洁的色彩来描绘一个可以飞行的娃娃。
为了表现娃娃的飞行状态,我们需要根据教材中所描述的姿态和动作来描画娃娃的身体和翅膀,以及在空中的飞行轨迹。
练习教案1.阅读教材中关于飞天娃娃的段落,将其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理解娃娃的形象特征和飞行状态。
2.分析教材中所提供的绘画作品,比较各幅画中娃娃的姿态和飞行轨迹,并可以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形状来进行模拟练习。
3.开始正式的绘画作业,用铅笔在纸上进行初步的描画,然后使用颜料进行着色,最后在画面中添加细节,如岩石、草地等元素。
课堂互动1.讨论飞天娃娃在中国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如何由传统到现代,融入到现代艺术当中。
2.分享学生绘画作品,交流互动中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并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和反馈。
同时也鼓励独立思考和创作,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个性。
总结本课学生将通过阅读教材、练习和绘画任务来学习如何描绘一个飞天娃娃。
同时也通过课堂互动与反馈来提高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和互动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及对艺术的热爱。
《梦回繁华》导学案(学生版)
第22课《梦回繁华》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梳理“繁华”具体表现。
2.体会文章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领略说明文语言的典雅美。
3.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和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1.明确说明文内容,梳理“繁华”的具体表现,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价值。
2.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明晰美,领略说明语言的典雅美。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了解作者毛宁,浙江舟山人,1975年12月出生。
2003年6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
浙江财经大学艺术系副教授,主讲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课程。
研究领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
开设课程:中外美术史、现代设计史、中外建筑史、美术鉴赏、建筑赏析。
代表论著有《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梦回繁华》等。
2.作品简介《》,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风俗画,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品记录了我国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画中有人物500多个,牲畜60多匹,船只20多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余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十分恢宏。
(约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岔道口村)人。
活跃于北宋晚期。
少年时在家乡潜心读书、画画,青年时期到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后改工绘事,因画艺精湛得徽宗常识,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经考试被选入翰林图画院,成为宫廷画家。
张择端绘画长于楼阁建筑、舟车桥梁、市井风情,善于构筑宏人的场景与复杂多变的构图,手法写实精细,自成一家,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等,皆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
3.字词积累读准字音:绢.()翰.林()题跋.()春寒料峭.()驮.()擅.长()城郭.()长途跋涉.()檀.()田畴.()岔.道()摩肩接踵.()冗.()簇.拥()踏.青()络绎.不绝()敞.()摄.取()遒.劲()舳.舻相接()理解词义:擅长:遒劲:题跋:春寒料峭:摩肩接踵:舳舻相接:络绎不绝:活动一:赏一幅好画1.走近名画通过阅读《梦回繁华》,我知道了《清明上河图》的。
第22课《智取生辰纲》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2.智取生辰纲素养目标1.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2.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探讨生辰纲丢失的原因。
3.联读《水浒传》相关回目,探讨杨志性格形成的原因,激发对《水浒传》的阅读兴趣。
第1课时◎重点:理清叙事线索,把握故事情节;赏析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境预设有人曾经这样说:“智不智看《三国》,勇不勇看《水浒》。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三国多智士,梁山多勇夫。
其实,《水浒传》中塑造的水浒英雄并不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他们的计谋同样让人拍案叫绝,其中有一段故事叫《智取生辰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真切地感受一下智者与智者围绕“生辰纲”而展开的这一场动人心弦的较量吧!·导学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再读小说《水浒传》的任务,重点阅读《智取生辰纲》这一回目,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故事情节,为课堂上顺利学习《智取生辰纲》打下基础。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施耐庵(1296—约1371),字子安,生于兴化白驹镇(今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祖籍苏州,元末明初(朝代)小说家。
著有《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背景介绍:北宋末年,官僚腐败,社会黑暗,阶级矛盾激化,北方地区爆发了以宋江为首的农民起义,最后起义失败。
但是,梁山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
宋人的《大宋宣和遗事》描绘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故事,施耐庵根据社会现实以及民间有关梁山好汉的故事进行了整理加工,最后创作出《水浒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嗔.( )怪xiē( )息干.( )系怨怅.( )分xiǎo( )逞.( )能颠.( )倒gòu( )当聒.( )噪朴.( )刀恁.( )地着.( )意省.( )得兀.( )的喏.( )喏连声面面厮觑.(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高中历史必修一导学案 第22课 祖国统一大业
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课标要求】1、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2、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自我测评】一、选择题1.(2009高考上海单科)“几个小时前我还是皇家警察,但现在我已是一名堂堂正正的香港警察了。
”该警察说这句话的背景是A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B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颁布D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2.(2009高考上海单科)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与实践。
在九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九二共识”,这里的“共识”主要是指A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B .海峡两岸实现“三通”C .反对国际反华势力和“台独”分子D .进一步扩大两岸交流与合作4、“目前,英国驻香港总领事柏圣文(Stephen Bradley)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到,让他感受最深的是香港的不变——回归十年,繁荣不改。
”香港回归十年,繁荣不改主要得益于A .香港政治经济基础好B .有利的外部环境C .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D 、香港人的勤劳5、下面两幅图片都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共同点是香港举行升旗仪式纪念回归5周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①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 ③都享有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独立实体的性质④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6、“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造成诗人离愁别绪的主要历史原因是A.一国两制制度的实行 B.台独势力C.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 D.冷战格局7、右图为1992年“汪辜会谈”的历史照片。
五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22课 龙门石窟 |辽海版
五年级下册美术导学案-第22课龙门石窟|辽海版
一、课前导学
1.1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龙门石窟。
2.能够分辨和描述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3.了解龙门石窟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1.2 预习内容
1.预习辽海版五年级下册美术书第22课的龙门石窟部分内容,对龙门石窟有初步了解。
2.自行学习并了解龙门石窟主要雕刻特点和风格。
二、核心学习
2.1 龙门石窟的概述
龙门石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古代石窟寺之一,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始建于北魏,历时约五百余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年代最长的石窟艺术宝库之一。
龙门石窟南北长234米,东西宽30米,共有大小洞窟2345个,雕刻石窟10个,多达十余万佛像、佛龛、壁画和石刻等工艺品。
2.2 龙门石窟的历史渊源
龙门石窟建于魏晋时期。
它的开凿起始于公元493年,当时有一位名叫耶谷的道士,他悬挂了“宁止瘟疫”和“庇佑人民”的大旗,虔心祈祷了49天49夜,最后中了允许他开凿石窟的梦。
于是,他开始了他的计划,利用50年的时间洞凿修刻,最终造就了绮丽壮观的龙门石窟。
2.3 龙门石窟的建筑特色
龙门石窟的建筑风格是以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为基础,加以创新,集中了中国艺术上的。
[附答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短文两篇》导学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古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2、学习课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在这里是一种文体。
(2)“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2、走近作者(1)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
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
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著有《周元公集》。
《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
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3、相关资料《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脍炙人口,久为传诵。
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
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
可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然后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斯是陋室4、谈笑有鸿儒5、往来无白丁6、无丝竹之乱耳7、无案牍之 8劳形9、何随之有10、“水陆草木之花” 11、“晋陶渊明独爱菊” 12、“世人甚爱牡丹”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4、“香远益清” 15、““予谓菊” 16、“陶后鲜有闻【合作探究】17、“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男有分,女有归。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4)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总领全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照应此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所描绘的大同社会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华歆()掷()去轩冕()()
(2)解释下列词语:
锄菜()片金()同席()废书()
(3)翻译句子:
①宁读如故。
。
②子非吾友也。
。
二、阅读并回答问题。
管仲、隰明①从桓公伐孤竹②,春往冬返,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明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而水③。”乃掘地,遂得水。
。
【课堂检测】
1.加粗字注音并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jǔ,通“举”,选拔)
B.盗窃乱贼而不作(zéi,小偷)
C.男有分,女有归(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D.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选贤与能 B.矜寡孤独
C.便要还家 D.出淤泥而不染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男有分( ) 货恶( )其弃 盗窃( ) 乱贼( )
3、阅读注解,掌握文言词语。
4、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大道之行也( ) (2)讲信修睦( )(3)不独子其子( ) (4)男有分( ) (5)女有归( )
(6)货恶其弃于地( )
(7)力恶不出于身( ) (8)外户而不闭( )
第22课《范进中举》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预习学案19 范进中举1.《范进中举》节选自,它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及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腆.着肚子啐.在脸上星宿.长.亲桑梓.避讳.绾.了头发攥.紧带挈.相.公3.仔细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课文哪能些地方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个人?②文中范进清醒时并不是一个感情容易外露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欢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③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走近科举: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禄取。
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5.科举花絮:1901年,慈禧下令改革科举。
考试内容中加中外政治历史。
为了迎合此旨意,有一次考官出题时把法国的拿破仑塞进去了,因粗略知道拿破仑与中国的项羽一样是一位以失败而告终的猛将,便出了一道中外比较试题:《项羽拿破轮论》。
出题的考官赶时髦,可来自全国的八股考生哪里跟得上?于是赶出了笑话。
一位考生一开笔就写道:夫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岂有破轮而不能拿哉?使破轮自修其政,又焉能为项羽所拿者?拿全轮而不胜,而况于拿破轮也哉?课后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带挈.()行.()事腆.()踹.()兀.()自绾.()啐.()高中.()2.范进中举》节选自长篇讽刺小说________,作者是______代小说家_________。
孟子三章导学案
孟子三章导学案这是22课孟子三章导学案,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孟子三章导学案 1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结合朗读;2、指导督促学生做好字句解释的笔记)(1)要求学生说出句子的主要意思,有时师生提问解惑,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在词典中选择词义。
借助笔记、学生的阅读积累和老师的讲解,学习六个人物的故事。
(关键词:头发、电梯、出租车、城市)(二)师:这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六个历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农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隶……;后来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
师: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况且像管夷吾,并非生来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来就做奴隶的啊。
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辛苦奔波,社会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生活清贫;奴隶——失去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
(学生与教师应和着分析)生:他们生活艰苦,经历过磨难。
师:是的,他们都经历了一番磨难,经历了一番艰苦磨炼,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业,名垂青史。
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吗?生: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磨炼。
老师:没错。
逆境出人才,艰苦出人才。
(板书:人才是在艰辛中炼成的)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师提问关键字意思,提示“使动用法”,请学生试着解释句子大意。
难点教师给予帮助。
(关键字:故、是、苦、劳、饿、空乏、拂、乱、所以、动、忍、曾益)(二)师:经历磨难的好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生:锻炼耐心,这是曾轶可做不到的。
师:要使他内心惊动,性格坚韧,增加他原本没有的才能,途经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师:是啊,必须让他在各个方面都经受一番磨难,由此磨炼出杰出的品格和才华。
这样,才能担当起上天赋予的重任啊!(板书:苦劳饿空乏拂乱——动心忍性曾益不能)(三) 师:这一段所说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来概括?生:人必须经历一番艰苦磨炼才能成才。
【名师教与练】《寓言四则》(导学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任务一: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文体知识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________________,给人以启示。
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
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写法上常常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等表现手法。
2.伊索与《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寓言。
是________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大多是________故事,以动物为喻,教人处世和做人的道理,形式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比喻幽默。
伊索,弗里吉亚人,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被后人誉为“________”。
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
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
3.《穿井得一人》选自《________________》,是先秦________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期秦相________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4.《杞人忧天》选自《______________》,该书是中国古代_________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书,它能开启人们心智,给人以启示,给人以智慧。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相传战国时________家代表人物_________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任务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说一说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2.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寓言故事及《伊索寓言》相关资料。
◆任务二:领学《赫耳墨斯和雕像者》1.梳理情节,探究寓意(1)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男生和女生分别扮演旁白、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2)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2.品读形象,探究寓意(1)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2)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22.《书戴嵩画牛》导学案
第22课《书戴嵩画牛》1.注音:戴嵩(sōng) 处(chǔ)士锦囊(náng)拊(fǔ)掌搐(chù)谬(miù)矣2.划分节拍:(1)有戴嵩/《牛》一轴。
(2)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3)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3.默读课文,思考:牧童是怎样评价这幅画?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的什么精神?明确:观点:谬矣!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精神:牧童善于观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4.处士面对牧童的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可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5.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蕴含的道理?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明确: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6.课文学到这里,谁能试着说说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明确: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的《牛》画得有错误的故事,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也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的道理。
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因事求人,不要做凭空想象的外行人。
7. 《书戴嵩画牛》引用古文的作用是什么?最后引用古语的作用是什么?明确:使论据确凿充分、提纲挈领、总领全篇、引人入胜。
书戴嵩画牛①蜀中有杜处士,好⑩书画,所宝②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③,常以自随。
一日曝⑨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④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⑤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⑥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⑦之。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⑧。
”不可改也。
5.解释下列加点词。
(1)好.书画( ) (2)一日曝.书画( )(3)处士笑而然.之( )(4)古人云.(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 )( )。
第22课《寓言四则》(1)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寓言四则》导学案(1)学习目标1、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其寓意。
2、了解寓言的艺术特色。
3、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寓言的艺术特色。
2、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培养健全的人格。
3、揣摩寓言故事中巧妙、合理的想象,通过分析寓言故事的情节,领悟其中所蕴涵的道理,体会寓言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过程:一、基础知识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爱慕.()赫.拉( ) 宙.斯( ) 庇.护( ) 粘.住( )2、根据文意,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饶头:。
庇护:。
爱慕:。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
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
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4、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B.寓言这种体裁往往篇幅短小,语言精练,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
C.伊索是古罗马寓言家,人们习惯于把古罗马寓言都归到他的名下,统称“伊索寓言”。
D.童话和寓言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如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常采用拟人化手法,都有劝诫、歌颂或讽刺的作用等,但两者也有区别。
5、填空。
①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通常用拟人化的________作主人公,揭示某种深刻的道理。
②《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________》,作者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作家________。
二、自主学习1、赫耳墨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的目的是()A.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不受尊重。
B.他想知道人对神是否尊重。
C.他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D.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是否受到极大的尊重。
2、蚊子第二次吹喇叭的原因是()A.有意气一气狮子,再一次从精神上征服狮子。
B.得胜后骄傲了,炫耀一下自己的胜利。
第22课《孙权劝学》导学案
第22课孙权劝学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学习难点: 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1.掌握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扫除阅读障碍。
卿()涉猎()孰()遂()更( )2.默读、范读、齐读、单读、朗读等等,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读课文。
并能翻译课文。
3、了解作者作品相关内容,写下来。
4、掌握文言文五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
(1)一词多义卿当.涂掌事()蒙辞以.军中多务()当但当.涉猎()以自以.为大有年益()自以为大.有所益()应当涉猎,见.往事耳()大大.惊曰( )见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古今异义①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今义:)【治】(古义:今义:)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孤】(古义:今义:)③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今义:)④非复.吴下阿蒙【复】(古义:今义:)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古义:今义:)⑥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但】(古义:今义:)【往事】(古义:今义:)(3)文言句式(翻译)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非复吴下阿蒙!( ) 译文:译文:(5)通假字①卿今当涂.掌事(__通_解释为:_)译文:②孤岂欲治经为博士邪.!(__通__)译文:二、合作探究1、小组合作探究:设计问题、自学讨论、交流提升。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3、品味本文的说话人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1)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2课祖国统一大业导学案
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 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我的疑问: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编写人:肖国 审核人:高一历史组 审批人:【学习目标】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的含义及其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2.简述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成功的解决,认识“一国两制”构想对现实祖国统一大业的实践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内涵,香港胜利回归祖国。
难点:台湾问题的历史与现状,港澳回归的原因和意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及其意义。
【知识链接】《望大陆》于右任临终诗,又名《国殇》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古代历史上的台湾近代历史上的台湾现代历史上的台湾1、 (时期),孙权派卫温到达 (地名),即今天的台湾。
2、 (朝代),我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的管辖。
3、1662年, (人名)收复台湾。
随后清政府统一台湾,设台湾府,隶属 (省名)。
1、1894—1895年,在 (战争)中 ,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条约),台湾被割让给 (国家)。
(台湾与大陆第一次分离)2、1949年, (战役),蒋介石战败,率领国民党残部逃到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局面。
(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第二次分离)3、1945年, (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近代历史上台湾的一次回归) 暖风 寒流 契机上述史实给我们什么启示:4、自 _____(朝代)起,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5、“一国两制”构想不适用于下列哪一地区( )A 、深圳B 、香港C 、台湾D 、澳门 6、在海峡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今天,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仍然是( ) A 、海峡两岸经济交流、互利互补B 、海峡两岸直接通邮、通商、通航C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 、海协会和海基会领导人进行互访【课内探究】一、历史之源———港澳台问题的由来1、香港问题的由来2、澳门问题的由来3、台湾问题的由来二、统一之策——“一国两制”的构想阶段 时间 大事记酝酿萌芽明确提出确立【本课小结】一个中心: 一个伟大构想:两次成功实践:【课后作业】(1)以上五副图片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握手,你知道它们各自代表的是什会宁一中2014-2015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一学案编号:22 使用时间:2014、12、7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22课导学案1
22课《羚羊木雕》导学案
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课型:预习+展示
主备:蒋源、敬俊杰、邓蒙葵、艾明焜、杜京亮修改:汤文龙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圈点勾画、批注及编写文段序号的阅读方法。
2、掌握文章常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理解其作用。
3、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情感,学会与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学习重点: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难点: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作者简介:张之路 1945年生于北京。
当代儿童文学作家,儿童影视艺术家.主要作品有电影剧本《霹雳贝贝》,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短篇小说集<<铃羊木雕>>等。
课堂流程:
(一)独学和预习(10分钟):
1、快速默读全文,标注自然段序号,勾画出本文的重点字词,利用词典或参考资料,掌握音、形、义。
2、思考: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从叙述顺序的角度看各个部分分别属于哪种顺序?
3、从文学体裁上看,这是一篇什么文章?
(二)对学和群学(15分钟):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语气语调),讨论文中涉及了哪些人物?他们有哪些性格特点?这些特点是从文中哪儿看出的?
2、讨论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你是怎么认为的?
3、课文作者倾向谁?持什么观点?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三)课堂大展示(10分钟):
1、小组展示课文第三部分分角色朗读。
2、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事情,你觉得怎么处理比较好?
3、我来谈谈什么事真正的友谊。
(四)课堂检测(5分钟):
绿板听写本课的字词。
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九年级语文下册
22《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3.了解陈胜、吴广在反对秦王朝暴政中的作用,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
【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课前预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
字,夏阳人。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圣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叙述了从到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1)少:陈涉少时()吾闻二世少子也()(2)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3)等:公等遇雨()等死()(4)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6)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3)固以.怪之矣()(4)将军身被.坚执锐()【词类活用】(1)陈胜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狐.鸣呼曰()(4)忿恚..尉()(5)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今异义】(1)尝.与人佣耕(古义:;今义:)(2)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3)楚人怜.之(古义:;今义:)(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5)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6)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7)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8)并.杀两尉(古义:;今义:)(9)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10)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重要虚词】(1)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陈胜佐之()③然足下卜之鬼乎()④辍耕之垄上()(2)于①祭以尉首()②以激怒其众()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扶苏以数谏故()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⑥固以怪之矣()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为①若为佣耕/项燕为楚将/吴广以为然()②为屯长/自立为将军/功宜为王/乃立为王()③为坛而盟()④号为张楚()⑤为天下唱()⑥士卒多为用者()【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守丞死,乃入据陈()②广以为然()③上使外将兵()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吾闻二世少子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右前旗二中2017-2018学年度高二历史 必修三导学案 编号:022 使用时间:2017年 10月24 日 编写人:付伟荣 审核人:历史组全体教师
/ 2
1
高二 班 第 组 编号 姓名
课题 第22课 孙中山的民主追求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一、通过研读教材和史料分析,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二、通过回顾必修一所学知识和细读教材,熟练掌握三民主义的内容。
通过史料分析学会评价三民主义。
三、通过比较学习熟练掌握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能归纳出“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法指导】
1.利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这一理论,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对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依托教材,根据探究题的设问,对相关题目进行小组合作讨论,理解并解决问题,
提高历史思维。
3学会确定主线索、围绕主线索、贯穿主线索,解决实际问题。
【预习案】
一、请在时间轴上填写主要的事件。
(1840年——1927年)
事件
时间
二、阅读课本P93第2—5自然段,想一想:三民主义有哪些思想来源?
四、看教材第三子目内容归纳新三民主义的背景、内容、影响;三大政策的内容 。
【课堂案】 一、探究: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民主义提出的社会背景。
林则徐 魏源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梁启超 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如何?
材料二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回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 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 6月
材料三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
二、阅读以下材料,分析理解: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
(1)材料一: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同盟会宣言》(1905)
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孙中山(1906)
思考:民族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
(2)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
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1905)思考:民权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
(3)材料三: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同盟会宣言》(1905)思考:民生主义的内容、实质和局限?这一措施能否真正实施?为什么?
三、合作探究:这样的革命纲领为什么不能指导资产阶级完成民主革命呢?我们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如何看待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评价三民主义)
四、据材料,孙中山思想有何变化,为挽救革命决定依靠哪些新力量?
材料一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材料二彼共产党成立未久,已有青年同志二百万人,可见彼等奋斗之成绩。
材料三……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农民、工人参加进来。
……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改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觉醒……
—孙中山谈话录五、合作探究:你能从新旧三民主义内容的对比找出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吗?有什么联系?
【巩固案】
一、真题训练
1、(内蒙古自治区学业水平测试2016年历史24题)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第一次
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这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的旗帜是
A.新三民主义B.马克思主义C.“民有、民治、民享”思想D.旧三民主义2.(2016年北京师大三附中模拟题)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真正实现了的是:
①反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②推翻君主专制政体;
③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④平均地权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3、(内蒙古自治区学业水平测试2013年历史32题)
材料一
(1)下列材料所示内容是哪一革俞政党的纲领?这一纲领后来
被孙中山阐释为什么主义?
【高考链接】(2017年高考海南卷22题)(学完23课后完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5分)
材料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
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
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学@科网有区别的。
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
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8分)
【学习疑惑】
【学习反思】
【课后拓展】1、构建本课知识结构图。
2、搜集孙中山材料,在历史大讲堂上展示。
/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