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对中国文学悲剧精神的开创性
论《离骚》中屈原的悲剧性分析
论《离骚》中屈原的悲剧性分析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
“离骚”是什么意思?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细细数来,中华文化之所以能传承不断,也来自于时代的发展和传承。
一如“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
作为楚辞的代表,屈原的《离骚》是什么意思呢?今天和同学们一起看看这两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吧。
赏析:屈原的这首《离骚》是中国古代篇幅最长的一首抒情诗了,诗中呈现的思想内容也极其丰富,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古诗》这首诗以诗人回忆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诗句中的思想内容可以归纳为两个部分,一就是叙述了诗人和当朝統治者的矛盾,即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二就是叙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苦恼,即为坚忍和隐退的矛盾。
前半篇反复倾诉诗人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表达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坚持理想、虽逢灾厄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妥协的意志后半篇通过神游天界、追求实现理想和失败后欲以身殉的陈述,反映出诗人热爱国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全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象,形成绚烂的文采和宏伟的结构,表现出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抒情诗的创作时期正值屈原被楚怀王疏离,流放江南汨罗,此种遭遇可以说道使屈原甚就是难过卧病,理想的崇尚与幻灭,承受罪人,憎恨暗君和谗臣误国,自己期待的“美政”将化成无法同时实现的泡影。
屈原内心种种繁杂情感,利用《古诗》不调侃不快,时而高傲自信心,时而叹息感伤,时而大度淡然。
正是屈原在《古诗》中向后人诉说了繁杂的内心感情,使后人对“古诗”二字认知多存有偏差。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王逸在《离骚经序》中认为“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研究、文学史家游国恩先生认为“离骚”是楚歌“劳商”之转音。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屈原《离骚》读后感
屈原《离骚》读后感《离骚》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
被收入西汉刘向所编的《楚辞》中。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屈原《离骚》,希望对你有帮助。
屈原《离骚》读后感【篇一】《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受楚地巫文化传统的影响,屈原凭借其自由奔放的想象力,以其波诡云谲、变化莫测的神来之笔,将神话传说中的云龙凤鸟、神女天帝,自然界中的香草佳木与现世人间的坎坷际遇糅合错综在一起,在幻想与现实的水乳交融中,创造了一个奇伟瑰丽,迷离缤纷,高远玄邈的艺术世界。
浪漫幻境中的求索既是屈原内心冲突、苦闷的象征,也是他坚贞执着的顽强人格的展现。
对国家真挚深沉的爱和对自我高洁人格的坚持,使屈原始终坚守理想,生死以之,最终以死殉志。
而由其心血凝成的《离骚》,也因此塑造了一个光照千古的不朽人格,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人格的形成。
六朝时人刘勰曾有「不有屈原,岂见《离骚》」的评论,如其所言,《离骚》最震撼人心的就是诗人屈原自我崇高人格的充分展现,这是屈原之前的诗作中所没有的。
透过《离骚》,我们看到的是诗人披兰佩蕙,芳洁清峻的美好形象和刚直不阿,忠贞执着的伟大人格。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清醒地认识到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如用佩饰兰蕙表现自己的高洁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征明君,用善鸟芳草代表贤臣,而与之对立的萧艾恶禽则象征谗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使全诗都充溢着精采绝艳、绚烂芬芳的审美意境,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
屈原一心要兴国图强,实现美政,但却蒙冤被谮,眼看自己被楚王疏远,排挤出政治舞台,满腔的爱国抱负即将化为泡影,心中充满了无比的忧愁、悲苦和愤慨,「发愤以抒情」,于是便有了《离骚》这篇震古烁今的不朽诗篇。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从《离骚》看屈原的忧国忧民情怀
概述
《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由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创作。
本文将通过对《离骚》的分析,探讨屈原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者的情怀。
1. 屈原简介
•屈原生平与背景
•屈原在楚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
2. 《离骚》的背景和主题
•描述《离骚》描绘了何种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
•分析《离骚》所涉及到的主题,尤其关注其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3. 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
3.1 对政治局势的担忧
•分析《离骚》中揭示出来的政治问题和屈原对政治现实的担心与批评3.2 对人民苦难的感同身受
•解读《离骚》中描绘出来的人民困苦和屈原对此所表达出来的关切和同情之情
3.3 志士精神与爱国情怀
•分析《离骚》展现的屈原具备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赤子之心
4. 屈原的影响与意义
•探究《离骚》中所体现的忧国忧民情怀如何对后来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分析屈原作为一个忧国忧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意义
5. 结论
总结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出来的忧国忧民情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种情怀不仅是我们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也应该成为我们在当代维护社会公正与发展稳定中所坚守的信仰。
《离骚》作品评价
《离骚》作品评价《离骚》作品评价《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离骚》作品评价,希望对你有帮助。
后世影响《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
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
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的
首先,诗中描述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以及他对宗国处境的担忧。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认为政治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都是因为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所致。
其次,诗中还表现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他虽然遭遇谗害而被放逐在外,但依然心系怀王、心系宗国安危。
这种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切,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忠君思想。
此外,诗中还通过屈原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的方式,展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追求真理、光明的精神。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这种精神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上所述,《离骚》通过描述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对宗国处境的担忧,以及表现他对宗国的挚爱之情和对真理、光明的追求,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离骚》读后感
楚辞目录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思屈子丹心怀故楚,偏遭宵小暗谗伤。
经霜竹叶绿尤翠,耐霜梅花艳更香。
博得芳名传万古,赢来清誉遍千邦。
当年报国捐躯日,长使后人吊讧江。
长风起处是潇湘,翠竹情怀梦亦香。
兰蕊今宵深梦里,心花一瓣为谁扬?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离骚》读后感端午节已过去好几天了,可我一直还沉浸在屈原的楚辞中,赞叹他的文才,敬佩他的人格。
在当今社会为正义直言那柬的人还有几何?自古以来忠言逆耳,想在官场上青云直上,就得阿谀奉承唯命是从,赶上改朝换代看风使舵才能明哲保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为了理想和正义而终身求索的有几人?金钱物质美女的诱惑,使多少有志之士随波逐流而同流合污,不禁哀叹当官难啊,难的是不丢人格不做糊涂官,在那尔诈我虞的官场又有多少人不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苟且偷生?《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创作于楚怀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之时,是楚辞影响最大的作品〈楚辞》的代表作家屈原、宋玉、唐勒等人都是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人,他们作品的语言和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楚地特色,因此被称为《楚辞》。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一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是遭受的意思。
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
骚,愁也。
」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离骚》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很大开创,其中之一就是比兴手法的发展。
比兴手法在《诗经》中还是单纯的触物起兴,而在《离骚》中则形成了一个寄寓深远,绵邈优美的「香草美人」审美意象群。
《离骚》是一篇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的高度艺术性的抒情杰作,它奠定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石,被后世视为浪漫主义的源头。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姓名:叶红红学号:100362083060027【论文框架】1、内容摘要2、关键词3、正文:3.1.放逐异地的失落3.2.知音难觅的忧愁3.3.怀才不遇的愤懑3.4.《离骚》的悲剧美4、注释5、参考文献【摘要】《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共三百七十多句,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伟大长篇抒情诗。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这首诗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屈原将人生的悲剧与艺术的悲剧有机而深刻地统一起来,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离骚》中作者的失落、忧愁、愤懑之情与作品的悲剧美作了分析。
【关键词】《离骚》屈原人生悲剧悲剧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生悲剧美长久以来,屈原以他高洁的品质和奋进不止的爱国精神而受到无数志士仁人的赞美和景仰。
其实,细细审视屈原作品我们会发现,人们所赞美的屈原更多的是作为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象征,而那个有着心灵挣扎痛苦的生命个体的屈原却往往被忽视。
这其中首推《离骚》,这是是一幕伟大的悲剧,在这幕悲剧当中,屈原深刻地揭示悲剧的社会根源,在悲剧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光彩照人的自我形象,特别是浸透于其中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意志、为了理想而“九死其犹未悔”的牺牲精神更是深深的震撼着我们每个读者。
一、放逐异地的失落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
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屈原的《离骚》赏析
屈原的《离骚》赏析屈原的《离骚》赏析《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
下面是屈原的《离骚》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吧。
屈原的《离骚》赏析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思想战国时期,楚国出现了位了不起的人物,那就是屈原。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他一生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等许多不朽的篇章,千古流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
何其芳这样评价过他:“《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打上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没有。
”可见,作为中国文学的先驱,时至今日,屈原的思想和成就仍旧光彩夺目,异常耀眼。
尤其是《离骚》,一直以来都是人人称赞的典范之作。
谈及屈原的伟大成就《离骚》,我们不得不先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后人据《离骚》“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二句推测他的出生年月。
他和楚国王室是同姓一族。
屈原年轻时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对国家存亡兴衰的道理非常了解,对外交往来,接人待物的辞令又非常熟悉。
因此,他“入则与怀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待宾客,应对诸侯。
”楚怀王对他非常信任。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妒忌屈原的才能。
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上官大夫代表保守势力要修改其中的有关条文,屈原不同意。
上官大夫十分生气地跑去对怀王说:“王使屈原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刚愎自用的怀王听信了他的谗言,就“怒而疏屈原”,把他贬为“三闾大夫”。
怀王十五年,秦国的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了子南郑袖等人充当内奸,诱骗了怀王。
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发兵,可均惨败。
于是,他命屈原出使齐国,重修旧好。
怀王十六年,张仪又再次来到楚国,再次以谎言瓦解了“齐楚联盟”。
楚国这次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而屈原亦被逐出了国都。
在会盟之日,怀王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乡。
在怀王被扣后,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伊,楚秦邦交一度断绝,但顷襄王在接位的第七年,竟然与秦结为婚姻,以求暂时的苟安。
离骚观后感
离骚观后感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表达了他对楚国政治和民生多艰的强烈感慨。
以下是我对《离骚》的观后感:
首先,屈原的爱国情怀在这首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他对楚国的兴衰成败非常关注,对民生多艰感到忧虑和痛心。
这种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得他的诗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启示意义。
其次,《离骚》的艺术成就非常高。
诗歌采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情感与现实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后,《离骚》对我们现代人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屈原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及他坚持原则、不屈不挠的品质,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环境和国际形势变化多端,我们需要有像屈原一样热爱国家和人民,同时又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品质的人来引领我们前行。
总之,《离骚》是一首充满情感和艺术成就的伟大诗篇,它不仅表达了屈原个人的情感和理想,也对我们现代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离骚看屈原的悲剧性格
從離騷看屈原的悲劇性格一、前言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科閃爍的巨星,原因在於屈原詩歌所表現出來的愛國精神、道德情操、及其本人的悲劇命運,感動了世世代代的讀者。
司馬遷被處宮刑後,奮志寫作史記,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的話來激勵自己,並為屈原立傳,說他「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李白更讚頌他:「屈平辭賦懸日月,處王台榭空山丘。
」以屈原的詞篇比如永恆的日月,朗耀於星空。
唐詩人戴叔倫路過屈原廟時寫詩說到:「沅湘留不盡,屈原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
」後人對其憑弔更是不勝枚舉,由此可見屈原的精神感召力之深遠。
劉勰的文心雕龍、辨騷中云:「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離騷在楚辭裏,無疑是最有名,和寫得最好的一篇。
在這篇有名的作品中,作者書發其因離開國中和政治中心,而不得實現其抱負和理想之幽憤,詩人有力和毫無保留地表露他的感情和道德立場。
今天,本文試看從離騷這篇詩作中,來探討作者之心路歷程,及潛存於內心之悲劇性格,是故有人對其有微詞,認為他是位弱者,是位不肯面對現實的失敗者,最後雖以自殺來終結其生命,但我認為,其飛彈是弱者,而者更是一位英雄-一個充滿悲劇性的英雄。
二、何謂悲劇陳世驤先生認為:「離騷是描寫人類悲劇性的光榮」,更進一步的說:「屈原知道個人的英雄性格是脆弱的,但當死亡的痛苦和一個在轉變中的-即是說,永遠妥協的、不純潔的、和善變的-世界對抗時,人更顯出他的英雄本色。
」這是從屈原內在的心路歷程而言。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裏對悲劇的解釋是:用華美的語言模擬生活中的重大行為;他引起觀眾的恐懼和憐憫,從而完成「淨化作用」。
所以一篇能夠使觀眾完成淨化作用的作品,是須包含六個部分:即佈局、人物、語言、思想、壯觀的景象和歌唱,其中以佈局和人物最為重要。
佈局,是指所發生的連續事件。
在這些連續事件中,作者對於命運的逆轉和真理的執著,最容易引起觀眾的情感反應,而引發觀眾內在的憐憫,於是淨化作用便產生了。
根據格倫(charks Glendinning)之理論:一個悲劇英雄一定是他所處的地位,是受社會所承認的階級代表者,他一定比同一階級的人在性格上有過激的地方。
《离骚》中的屈原思想和文学价值分析
离骚中的屈原思想和文学价值分析1. 引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卓越的作品,作者为战国时期的楚国政治家与文学家屈原。
本文将对《离骚》中展现的屈原思想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2. 屈原思想的形成与表达屈原思想是屈原在反映其时代背景下倾注心血所形成的。
以下几个方面展示了离骚中体现出来的主要思想:2.1. 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批判在《离骚》中,屈原对当时楚国内外政治乱象以及人民疾苦保持敏锐观察,并通过诗歌抒发出强烈不满。
他对君王专制统治、官吏腐败以及贵族虚华等问题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批评,体现了他关注民生、追求社会正义的思想。
2.2. 对自然界与道德伦理之间关系的思考《离骚》中展示了屈原对自然界和道德伦理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行思考的观点。
他借助对自然景物描绘以及神话传说的引用,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以此深化了对人类行为准则和道德意义的探讨。
2.3. 对个体情感与文化认同的抒发离骚中,屈原通过个体情感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祖国楚国沉浮兴衰、家园被侵占等深深痛苦感受,同时也表达出对楚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认同与坚守。
这种抒发既是屈原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映,同时也代表着当时楚国子民集体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
3. 《离骚》的文学价值3.1. 独特艺术形式《离骚》是一部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作品。
它采用辞章结构,融合了赋、比、典、谐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整篇文章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同时,屈原运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描绘,通过诗歌形式将个人情感与社会思考相结合,展现了其高度的文学才华。
3.2. 深刻思想内涵《离骚》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屈原对当时社会和个人命运深入思考的结果。
其中所包含的对道德伦理、社会现实以及文化认同等问题的观点和独特见解,使得《离骚》有着永恒的意义,并成为后世文学研究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对象。
3.3. 文化影响与传承《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经典之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屈原对流离失所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抒情诗表达了作者屈原对流离失所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离骚——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抒情诗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篇极具影响力的抒情诗作品。
这首诗由楚国政治家屈原所创作,表达了他流亡他乡、追求理想的悲愤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离骚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被后世赞誉为"天下第一篇诗"。
本文将从离骚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深入探究这篇重要的古代抒情诗作品。
一、创作背景屈原,生于战国时期,是楚国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的阴谋和诬陷,他被贵族排挤出朝廷,并流亡至荆蛮之地。
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丧亲之痛、家国离散之苦以及对祖国深深的思念之情,这些经历成为离骚创作的重要背景。
二、艺术特点1. 技巧运用离骚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借代等,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并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例如,屈原用"予东皇而负苞秽"来形容自己思念祖国的心情,以此表达他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流离失所的痛苦。
2. 诗意象征离骚以诗意的象征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相融合。
作者以自然景物、神话传说等寓言化的方式,表达了对楚国兴衰的关切,展现了他对国家存亡的担忧与渴望。
3. 独特韵律离骚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音韵变化,如折叠体、对句、通假等等,使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音乐感。
三、思想内涵离骚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表现了屈原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和对流离失所的悲愤。
诗中通过对个人遭遇的陈述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对道德荒废、政治黑暗的不满,以及对祖国荣光、民众福祉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屈原对自我救赎和超越境遇的思考,展现了他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自我价值追求。
结语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抒情诗作品,从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展现了屈原对流离失所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从离骚看屈原
从离骚看屈原从离骚看屈原《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部悲剧性作品,集中体现了屈原的悲剧精神。
屈原的政治理想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但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精神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得以发挥,无私崇高的人格正是在这种冲突和失衡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张扬和体现。
“人的悲剧,……是在追求一种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更崇高的目标中表现出来的。
”“悲剧的喜感,不属于美感,而属于崇高感,甚至是最高级的崇高感。
”屈原旺盛的生命热情和昂扬的实践活力永远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但是,更进一步看《离骚》,我们会发现,屈原把对自我的确认与楚国关联在一起,“我”被异化为楚国,“我”即楚国,生命本质自由的一面,与楚国相混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屈原的自我便消失了。
“我”隐没在楚国的兴衰存亡的历史变革中,“我”是以楚国兴衰存亡为根基的,自我存在的根基被偷换。
所以,在屈原在自我确认的过程中,已经把自我抹杀了。
屈原的精神与楚国的任何变化联系在一起,其终极的目的是楚国的兴盛,任何与此相反的现实,对他而言,都无比的痛苦。
但在现实世界中,楚国的变幻莫测并不以他的意志为改变。
屈原对楚国的关注,注定与这种变化莫测关联一起。
因此造成的是内在心理与外在现实表象的重合,任何现实的变化,都会在诗人心上留下痕迹。
他有时间的紧迫感,这种紧迫的时间意识也是与楚国相连:“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月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欲少留此灵均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当已经被异化的屈原的自我只能是在楚国政治上展示时,当时楚国的实际情况却与屈原被异化的自我相矛盾。
于是诗人由对外在的'思索进入到对自我的思索,反思当初自己所选择的道路。
《离骚》赏析与评价
《离骚》赏析与评价《离骚》赏析与评价《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此诗以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
下面小编带来的《离骚》赏析与评价。
《离骚》赏析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修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汤汤,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
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珍宝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屈原在文学上的贡献:一、《离骚》的创作与影响《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诗经之后,又一部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离骚》以形象美、语言美、思想美、艺术美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迹。
《离骚》叙述了屈原流亡途中的思想感受和人生感悟,以及他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阐释和发挥。
作品不仅传达了屈原个人的悲愤情感,也表达了人类对爱情、人生、命运等深刻的思考和探索。
在文学形式上,《离骚》突破了诗歌的传统形式,采用了自由的韵律和音韵配合,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离骚》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了后来的诗歌创作,也影响了小说、戏曲等文学形式,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二、屈原的散文创作屈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散文家之一,他的散文作品具有高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屈原的散文作品《天问》是一篇重要的哲学散文,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本体论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散文作品《九章》则是一篇重要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屈原的诗歌创作屈原的诗歌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他的诗歌作品以抒情为主,表现了他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
屈原的诗歌作品不仅在文学形式上有着独特的风格,还在诗歌思想和艺术表现上创造了新的境界,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和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总之,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离骚》文学评价
《离骚》文学评价《离骚》文学评价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诗人为后世所景仰。
他那深厚执着的爱国热情,在政治中坚持理想、宁死不屈、追求真理和对现实大胆批判的精神,给后世作家作出了示范。
在《离骚》中有许多表现屈原拳拳爱国之心的诗句。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离骚》这篇文章的文学评价,希望大家了解。
汉代屈原论争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汉代初年至西汉宣帝时期,第二阶段为西汉元帝年间至东汉和帝时期,第三阶段为东汉安帝时期至东汉末。
汉代士人对屈原的论争体现出汉代学术观念的变迁:第一阶段以黄老之术治国,此阶段士人对屈原持肯定态度;第二阶段为儒学独尊时期,此阶段扬雄、班固、贾逵等人对屈原持批判态度;第三阶段为经学的中衰时代,王逸、应劭、荀悦等人又极力提高屈原地位。
屈原正面评价古代屈原半身像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8]班固明褒实贬评论屈原辞赋”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评价屈原其人”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他与先前的刘安出现了分歧。
关于屈原人格评价问题,他在征引刘安关于可与日月争光的观点后说:“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对屈原展开正面批评。
王逸: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遇 的重 大不 幸和 在抗争 中显示 出的伟 大人格 。屈原
在 创作 《 骚》 时完全 是感 情 的真实 流露 ,却不 期 离
与悲剧 精神 产生 了难 以言说 的共 鸣 。这也正 是屈 原
说: “ 悲剧 比别的任何 文学形 式更能 表现杰 出人物 在 生命最重 要 的关头 的最动人 的生活 ,它 比别 的任
潮 流 。但是 ,在 古希 腊 悲剧 盛行 的春 秋 战 国时代 ,
中国文学并 没有形 成真正 意义上 的悲剧 。 “ 悲剧精 神 ”这种美 学概念在 先秦文 学 中显得 零乱而 不具有 广 泛的代表性 。
第2 7卷
第 4期
太 原 大 学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RN DU T ON r T E OF T I U I ER nY 0U AL OFE CA I I I UT A Y AN UN V S NS 1Βιβλιοθήκη Vo .7 No4 1 . 2
De .0 9 c2 0
总是 希望 以完 满 的方式解 决 冲突 。所 以 ,这 种矛盾 冲突只能 局 限于传统 文化 道德 伦理 的框架 中。 先秦 文学 的悲剧 精神 更 多地表 现为一 种 忧患 意 识 。从最 初 的对 自然 以及 生命 的不 解 和困惑 到追求
何 文学形 式更 能使 我们 感动 ,它唤起 我们最大 量的
生命 能量 .并使 之得 到充分 的宣泄 。 ” 悲剧是对 一种无 法实 现的心理 能量 的释放 。而
悲剧 精神产 生于一个 民族 充裕 的 自由的生命 力 ,因
中国文学真 正意义 上的符合 古希腊 文学 家们 所 提倡 的 “ 悲剧 精神 ”一 般认 为开始 于屈 原 ,真正使 这种 悲 剧 精 神在 中国文 学 中植 根 的作 品就 是 他 的 《 离骚》 。
中和 ,而这 些特征恰 和真正 的悲剧 精神有很 多相悖
之处 。
先 秦文 学所体 现的主人 公 的内心激烈 的冲 突和 与社会 秩序 的冲突是 一种哀 怨 、凄 凉和无奈 ,是一
种柔性 的叹 息。
亚 里 士 多 德 说 : “ 剧 是 对 于 一 个严 肃 、完 悲
整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 摹仿 。 ”在 先 秦 文 学 中 ,
容 在 浓厚 的忧 惠 意识 当 中 。有 自身 的特 征 :柔韧 、零散 、 中和 。 《 离骚 》作 为一 篇血 泪之 作 ,主 要 矛 盾 中凸 现 悲剧 精 神 :关政 理 想 与 残酷 现 实 的 矛盾 ; “ 君 尧 舜 ”与 “ 致 哲王 不 寤 ” 的冲 突 ;矢志 不 随俗 的决 心 和 恋 国 不 去 国的 坚定 。 《 离骚 》 以情 感 的 矛盾 和 冲 突显 示 屈 原 对 中 国文 学 悲剧精 神 的开 创性 。 [ 键 词 ] 悲剧 精神 ; 《 关 离骚 》 ;屈 原 ;开创 性
考 .而且 发现 我们 的思考没 有任何结果 的时 候 ,我
们 才接 近于产 生悲剧 。
在屈原 以前 .先秦文 学 的悲剧 精神包 容在 浓重 的忧 患意识 当 中 .有 着 自身 的特征 :柔 韧 、零散 、
突。 ”鲁 迅先 生也 说 ,悲 剧是 将人 生有 价 值 的东 西
毁 灭给人看 。 悲剧 意在暴 露特定 民族文 学 、文 化所 面临的 困 境 。表 现这个 民族生 活中 的致命 危机 。悲剧作 家对 世界 、对 人生 都追求一 种求真 的精神 ,他们揭示 生 活的本来 面 目,力求拓展 文化 的纵深指 向 ,探索 文 化 的本质 。 因此 。悲剧绝 不是悲 观的 、颓 废 的 、沮 丧的 。悲剧 通过对 困境 、灾 难 的再 现激发 人的情感 和意志 .从 而更有 力 、更理 性地 面对现实世 界 。 悲剧 精神 是一 种 理性 精 神 ,即是 一种 对世 界 、 对人 生究根 问底 的精 神在审美 领域 的阐释 ,是一种 豪迈 的 、磅礴 的英雄 主义精 神。 因此 ,朱光潜 先生
从 上 古 神话 的女 娲 补 天 、 夸父 逐 E 、精卫 填 海 到 t
《 诗经 》 “ 国风 ” “ 雅 ” 中的诗 作 ,我们 可 以体 小
会 到主人 公为理想 而抗争 的悲壮 精神 ,但是 ,这些 故事 显得零 乱 。不 具有情 节 的完整 性 。悲 剧精神 在
这些作 品中就不具 有典型 的特征 。 ‘
[ 图分 类 号 ]I0 . [ 献 标识 码 ]A [ 章 编号 )17 — 0 6 20 )4 0 2 - 4 中 262 文 文 6 3 7 1 (0 90 - 0 8 0
中华 民族一 直被公认 为是世界 最 早进 入文 明时 代 的几个 民族之一 。在文 学领域更 是 引领着 世界 的
恩格斯 曾这样 理解悲剧 : “ 史的必 然要求 与 历 这 个 要 求 的实 际 上不 可 能 实 现之 间 的悲 剧 性 的 冲
为他们 生命力 强壮 ,他们才 会有充足 的精力 来从事
对世界 、对 人生 、对 文化究 根问底 的探讨 。如狄克 逊在 《 论悲剧 》 中所 说 :只 有当我们 被逼得进 行思
20 0 9年 l 2月
从《 离骚 》 屈 原对 中国文 学悲 剧精 神 的开创牲 看
马 红 丽
( 山西 省 实验 中学 ,山 太原 0 0 0 ) 3 0 2
【 摘
要 】屈 原 以 《 离骚 》 开 启 了 中国 文 学真 正 意 义上 的 悲剧 精神 ,在 屈 原之 前 中国 文 学的 悲剧 精神 包
收稿 日期 :o 9 0 —0 2o —9 1 作者 简 介 : 红 丽 (9 9 )女 , 马 17 一 , 吉林 长 春人 , 山西省 实验 中学二 级 教 师 。
一
2 8—
太原 大学教 育 学院 学报
20 0 9年 第 4期( 总第 9 3期 )
先秦 文学 也强 调矛盾 ,其 中也 有 冲突 ,但 是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