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杠杆》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杠杆》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教学内容,属于力学基础知识的重要部分。
本节课内容主要围绕杠杆的概念、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等知识点展开,为后续学习滑轮、轮轴等复杂机械打下基础。
(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杠杆的概念,能识别生活中的杠杆实例。
2. 掌握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能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3. 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应用条件分析杠杆的平衡状态。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绘制杠杆示意图和计算过程,提高学生的作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2.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杠杆的五要素及其识别。
2. 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1. 正确绘制杠杆示意图。
2. 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四、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学基础知识,但对杠杆的概念和原理可能仍感陌生。
学生对实验和直观教学兴趣浓厚,但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待提升。
因此,教学中应注重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深化对杠杆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一)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杠杆的作用和平衡条件。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
2. 直观化教学:利用教具、实验和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
3. 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杠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激发兴趣: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应用实例,如剪刀、撬棍、秤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特点。
杠杆教学设计
杠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杠杆的教学,学生能够:
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准备
为了有效地进行杠杆的教学,教师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杠杆的教学资料和实物模型
杠杆的计算工具和练习题
讲解和演示的教具和示范
教学步骤
步骤一: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教师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让学生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杠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步骤二:学习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教师教授学生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让学生学会进行杠杆的计算和应用。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应用。
步骤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杠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杠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评价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观察学生对杠杆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评估学生对杠杆计算方法和应用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和应用
评估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
教学延伸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
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物理学概念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物理学视野和应用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参与物理学社团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追求。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 复习导教学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杠杆复习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复习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能够灵活应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复习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应用杠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杠杆的作用原理和基本公式。
2.杠杆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和思考,回顾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2. 实验观察将一根杠杆放在水平台上,用30克的砝码放在其中一个杠杆臂上,观察砝码在杠杆上的平衡位置。
然后移动砝码至另一个杠杆臂上,并观察砝码在杠杆上的平衡位置。
3. 分组实验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不同长度的杠杆,用不同重量的物品在杠杆上进行实验,并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结果学生从实验结果中总结杠杆的特点和规律。
5. 讨论与解释通过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杠杆原理并灵活应用杠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6. 课堂练习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7. 总结归纳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到的内容,总结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以实际观察为基础,通过思考和解释的过程深入理解杠杆原理。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表现,加以及时的反馈,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滑轮》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杠杆、滑轮》复习课教学设计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1、2节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84页考点解读“中考点1”“考点2”内容。
(10分钟)2.学生自学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二、考点例析(15分钟)1. 考点一:杠杆作图及分类图1例1:如图1所示,为了让杠杆静止在图中位置,请画出在A 点所施加的最小动力F及其力臂L。
变式练习:(1).请画出图中拉力F对支点O的力臂L。
(2).如图所示,请画出杠杆AB在图示位置静止时作用在B点的最小力F及其力臂L.(3).室内垃圾桶平时桶盖关闭不使垃圾散发异味,使用时用脚踩踏板,桶盖开启.根据室内垃圾桶的结构示意图可确定()A.桶中只有一个杠杆在起作用,且为省力杠杆B.桶中只有一个杠杆在起作用,且为费力杠杆来C.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且都是省力杠杆D.桶中有两个杠杆在起作用,一个是省力杠杆,一个是费力杠杆2.考点二:杠杆平衡条件例2:完成“中考突破”例3(1)在挂钩码前,晓月发现杠杆左端低,右端高,她将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接着晓月在杠杆的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变钩码数量与位置,获取三组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可以减小实验的________。
根据表中的数据你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并完成下表中的空格。
实验测量数据记录表:(2).某同学利用身边的塑料直尺和硬币若干来验证杠杆平衡的条件,如图所示,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他测出从支点O到硬币边缘的距离作为力臂L1和L2的大小,他测力臂的方法是_________的(选填“正确”或“错误”)。
如果将两边的硬币以相同大小的速度同时做远离支点的匀速移动,则杠杆_________ (选填“仍平衡”、“向左倾斜”、“向右倾斜”)3.考点3:滑轮和滑轮组例3 如图3所示,用下列装置提升同一重物,若不计滑轮自重及摩擦,则最省力的是( )变式练习:(1).“中考新突破”85页“例2”(2).如下图,分别用不同的滑轮或滑轮组匀速提起重为1800N 的物体时,则F1=,F2=,F3=,F4=4.考点4:斜面和轮轴例4 如图4所示是日常生活或生产实践中使用的机械,能抽象为轮轴的是( )变式练习:(1).骑自行车上一个陡坡时,有经验的同学会沿S型路线骑行,他这样做是为了()A.缩短上坡过程中所走的路程 B.减少上坡过程中所做的功C.减小上坡过程中所施加的力 D.缩短上坡过程中所用的时间三、当堂训练:(15分钟)中考新突破86、87页“基础训练”1、2、3、4、7、9、10、11、12、14题。
人教版初中物理《杠杆 滑轮 复习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杠杆”复习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明确杠杆五要素,会画力臂。
2.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熟练掌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
3.理解动滑轮、定滑轮特点,能根据要求判断并会画滑轮组绳子绕法。
教学重、难点:1、画力臂。
2、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3、滑轮组绕绳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例举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内容枝)的剪刀等等。
②费力杠杆Ⅰ、特点:动力臂小于阻力臂,使用时费力省距离。
Ⅱ、应用:船桨、镊子、钓鱼竿、缝纫机的脚踏板、理发用的剪刀等等。
③等臂杠杆Ⅰ、特点:动力臂等于阻力臂,使用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Ⅱ、应用:天平、定滑轮。
基础题1.如图所示,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在图中分别画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提高题1、画出下列杠杆中的力臂v 绳= 使用滑轮组水平拉重物时,若动滑轮重和摩擦不计,则 F=动滑轮绕绳特点: 3.滑轮组:使用滑 用力方向。
3. F =1 (G + G ) n物 动S 绳=nh 物 v 绳=nv 物G,图 15F =1 fnS 绳=nS 物 v 绳=nv 物绕绳特点:奇动偶定基础题:轮组时,滑轮组用几 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 明确滑轮组中 物重的 相的倍数关系关公式:F=(不计绳重和摩擦) S 绳= ,不计摩擦与轮重,判断F 与G 的关系:会判断n 的值,理解F 和G 的关系根据题意画出绳子的绕法根据题目要求画出绳子的绕法提高题小明站在地面上准备用一个滑轮组提升重物,请在图中画出绕线的方法。
4、如下图,用力F 拉杠杆的A 点使它处在平衡状态。
图中F1、F2、F3、F4 表示力F 的四种不同方向,其中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拉力为()A .F1B .F2C .F3 D.F45、如上图,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A.F增大,l增大,M增大B.F增大,l减小,M减小C.F增大,l减小,M增大D.F减小,l增大,M增大6、如图所示,用定滑轮匀速提起物体的三种拉法,所用拉力F1、F2、F3,下列中正确的是()A.F1>F2>F3B.F1<F2<F3C.F2>F1>F3 D .F1=F2=F37、如图所示滑轮组不计绳重和滑轮轴摩擦,用力F 水平向右拉动绳端,使重物A 以0.1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已知拉力F 的功率为10W,物体A 重150N,则A.拉力F 的大小为40NB.拉力F 做的功为6JC.物体A 受到的摩擦阻力大小为100ND. 绳端的移动速度为0.3m/s8 、如下左图所示,把重20N 的物体匀速向上拉起,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2N,若不计摩擦,则拉力F 和动滑轮的重力分别是()A 10N 、4NB 12N 、24NC 12N 、4ND 24N、12N二、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中考常考的题型,会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中考物理杠杆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杠杆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中考物理杠杆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次复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2.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杠杆相关的问题。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 杠杆的平衡条件。
3. 杠杆的应用。
教学难点:1. 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复杂问题。
2. 运用杠杆原理解释实际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实验器材、复习资料、习题集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习题集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和简短讲解回顾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门锁等。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1. 教师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详细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2. 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和解释杠杆的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矩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Step 3:实验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杠杆平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杠杆,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Step 4:巩固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些与杠杆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
2. 教师在学生完成后,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解题方法。
Step 5:拓展应用(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与杠杆相关的拓展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
2. 学生讨论和解答问题,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提出问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通过参观机械工厂、工程项目等实地了解杠杆的应用。
2. 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查找更多与杠杆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并进行学习和分享。
教学评估:1. 教师通过课堂练习、实验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6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归纳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用具】1.学生自备的工具。
(剪刀、直尺、木棍等)2.分组实验器材:铁架台、杠杆、钩码等。
3.杆秤、水果、汽水瓶、多媒体、光盘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学生如何打开汽水瓶盖,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出“生活中使用的各种工具”的话题。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工具,说明它们的用途和好处。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一步展示: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工具(例如扳手、羊角锤、订书机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大型机械吗?是否了解它们的用途?学生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并利用多媒体展示:生产中常见的机械(如吊车、推土机、汽车、飞机、轮船等)。
介绍:我国古代就有了使用各种机械的先例。
指出,虽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但勤劳的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制造的各种简单工具,改善了生产条件,方便了生活。
多媒体显示:古代天平、桔槔、舂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使用情况。
教师总结并指出:生活和生产中的这些机械和工具实质上就是利用了“杠杆”的知识。
教师提问:为什么使用这些工具(杠杆)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好处?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探究杠杆的共同特征,认识杠杆:学生活动1 让学生观察桔槔(多媒体显示)。
学生活动2 学生观察教师用木棍撬重物的过程。
学生活动3 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说出它们的共同特征。
得到杠杆概念: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其中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学生活动4 找到上述桔槔、木棍撬重物的固定点。
学生活动5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活塞式抽水机手柄压水画面,观察固定点。
学生活动6 教师让学生用杆秤称水果。
提问:杆秤是不是杠杆?它的固定点在哪里?并由此导入以下内容。
《杠杆》教案(15篇)
《杠杆》教案(15篇)《杠杆》教案1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
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劲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
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特别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爱好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当开展有很大援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
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同学操作运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沟通。
对于榔头拔钉子,同学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同学认为不是杠杆,是由于他没有结合实际运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同学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同学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同学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确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讨论。
在教学中,许多小组的探究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
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老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试验,有这么几点要求: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试验状况。
4、省力、费劲、不省力也不费劲如何区分?同时,还应引导同学在试验中多加观测、思索,发觉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同学能进行仔细思索来发觉规律,更多的是任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
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探究活动没有深入。
这些状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察中实时发觉问题,实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同学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觉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试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
第11课《杠杆》教学设计(表格式)-2024-2025学年部编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谈话:你现在能用刚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用螺丝刀就能够轻松的打开桶盖呢?相信同学们都能答出来,是因为这时,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它是一个省力杠杆,我们在生活中撬开油漆桶盖也是同样的道理。
拓展与应用
谈话: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用的简单机械,下面就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一下下面这些工具用到的是哪种类型的杠杆。
学生用三个作用点的距离关系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几种不同的杠杆,胡桃钳、羊角锤、切纸机、镊子、起子、垃圾钳、天平,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变形。
思考: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杠杆的特点及它的作用规律,请你回去之后认真思考,当我们用剪刀的不同部位剪东西的时候,它分别呈现出了哪种类型的杠杆。
板书设计
杠杆
动力点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费力
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14《杠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青岛版五四制科学五年级下册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 发放预习材料,包括杠杆原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应用实例,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 设计预习问题,如“你见过哪些生活中的杠杆?它们是如何工作的?”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杠杆原理做好准备。
- 讨论杠杆原理在古代文明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展中的作用。
- 游戏:组织杠杆原理相关的游戏,如“杠杆平衡挑战”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 PPT:制作包含杠杆原理、分类、应用等内容的PPT,辅助讲授和讨论。
- 视频:播放杠杆原理的动画视频,直观展示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 在线工具:利用在线科学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虚拟杠杆实验,拓展学习空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 教学方法选择:
-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杠杆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基本概念。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案例研究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杠杆应用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杠杆原理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2. 选择题:
- 以下哪种工具是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
A. 剪刀
B. 电池
C. 电灯
- 杠杆的工作原理基于什么?
A. 力的平衡
B. 力的大小
杠杆复习教案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说明:硬棒是杠杆的统称,杠杆可直可曲,形状任意。
2、杠杆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①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用字母O 表示。
②动力: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1表示。
③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用字母F2表示。
④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1表示。
⑤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用字母l2表示。
画力臂方法:一找支点、二画线、三连距离、四标签⑴找支点O;⑵画力的作用线(虚线);⑶画力臂(虚线,过支点垂直力的作用线作垂线);⑷标力臂(大括号)。
小注:1、杠杆的支点一定要在杠杆上,可以在杠杆的一端,也可以在杠杆的其他位置,杠杆转动时,支点是相对固定的。
2、动力、阻力是相对而言的,杠杆都是受力物体,所以作用点在杠杆上。
动力、阻力的方向不一定相反,但它们使杠杆的转动的方向相反。
3、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点到线的距离。
4、力臂有时候在杠杆上,有时候不再杠杆上。
3、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
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写成公式F1l1=F2l2注:当F1l1≠F2l2时,杠杆的平衡即被破坏,原来静止的杠杆就要转动起来,原来匀速转动的杠杆将变速转动4、应用:名称结构特征特点应用举例省力杠杆F1<F2l1>l2省力、费距离撬棒、动滑轮、轮轴、羊角锤、钢丝钳费力杠杆F1>F2l1<l2费力、省距离起重臂、理发剪刀、钓鱼杆等臂杠杆F1=F2l1=l2不省力不费力天平,定滑轮OF1l1l2F21、杠杆的五要素是 、 、 、 、 。
叫力臂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杠杆必须是一根直棒B 、杠杆一定要有支点C 、动力臂就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3、找出下列杠杆的支点4、画出下图的力臂B 镊子C 起子D 羊角锤E 核桃夹5、如图所示,一直杆可绕O点转动,杆下挂一重物,为了提高重物,用一个始终跟杆垂直的力F 使直杆由竖直位置慢慢转动到水平位置,在此过程中这个直杆( C )A. 始终是省力杠杆B. 始终是费力杠杆C. 先是省力杠杆,后是费力杠杆D. 先是费力杠杆,后是省力杠杆6、如图所示,在杠杆AOB的A端挂一个重为G A的物体,B端挂―个重为G B的物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A.G A=G B B.G A<G B C.G A>G B D.无法判断7、如图所示,一根重木棒在水平动力(拉力)F的作用下以O点为轴,由竖直位置逆时针匀速转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若动力臂为l,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为M,则()A.F增大,l增大,M增大B.F增大,l减小,M减小C.F增大,l减小,M增大D.F减小,l增大,M增大8、如图杠杆在我国古代就有了许多巧妙的应用,护城河上安装的吊桥就是―个杠杆,它的支点是点,在匀速拉起吊桥时,它属于一个_____省力________杠杆。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3篇)
杠杆教学设计(优秀3篇)《杠杆》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2、学科:物理3、课时:14、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小木棍(或长铅笔),铁架台,砖块,细绳,弹簧测力计,杠杆原理演示器,钩码学生准备:1.请同学们阅读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故事;2.用砖块、铁架台、木棍、细绳等,请各小组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修建金字塔的情景,并交流心得体会。
二、教学课题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几个概念,会确认并画出力臂;2.知道杠杆平衡条件;3.了解杠杆的一些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中几个概念。
2.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归纳实验数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心社会生产、生活,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认识科学探究中必须有合作精神。
三、教材分析: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
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四、教学方法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基础和已有的知识系统出发,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杠杆,总结得出杠杆共同的特征──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进而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然后介绍杠杆的平衡状态;接着探究使杠杆平衡时需要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进而引入力臂的概念(如何突破该难点后面将作为重点分析);最后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探究点一:杠杆出示:指导学生观察教材P64图13.4-4所示的几种工具并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自学杠杆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够饶着转动的叫杠杆。
2、五要素:支点指;动力是;阻力是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是到的距离;阻力臂是到的距离。
力臂的做法:3.用同学模拟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实物,认识支点O、动力F1、动力臂L1、阻力F2、阻力臂L24.观察,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11.1杠杆(1)复习教学设计2021年暑假苏科版物理九年级
11.1 杠杆(1)复习教学设计本文为2021年暑假苏科版物理九年级课程的复习教学设计,主题为“11.1 杠杆(1)”。
1. 教学目标•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掌握利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的杠杆平衡问题。
2. 教学内容2.1 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杠杆的定义:杠杆是由一个可以绕轴线旋转的刚体组成的物理装置。
•杠杆的基本结构和术语:支点、刚体、力臂、力矩等。
2.2 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在平衡状态下,杠杆的左右两侧所受力矩相等。
2.3 杠杆平衡问题•利用杠杆原理解决简单的杠杆平衡问题。
3. 教学步骤3.1 导入与引入首先,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杠杆的学习内容。
例如,可以问学生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使用过杠杆,以及他们对杠杆的了解程度。
接着,可以引入杠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功能和构成。
3.2 知识讲解与示范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解决杠杆平衡问题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杠杆的平衡条件,并给出相关的公式和示意图。
通过直观地展示力臂、力矩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衡条件。
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解决杠杆平衡问题。
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例子,让学生参与其中并思考解决方法。
3.3 拓展与练习在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练习,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杠杆问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杠杆实验,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以及影响因素。
3.4 总结与小结在本课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和小结。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同时,可以给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应用和意义。
4. 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杠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在一学习;第三,师生一起学习,增加记忆。3.讲解知 教学过程
识点。第一,板书杠杆的特征、五要素和平衡条件。第
二,做实验。第三,做练习。第四,巩固练习。第五,
小组活动。第六,课堂小结。第七,家庭作业。第八,
教学反思。
主要围绕板书杠杆的特征、五要素和平衡条来设计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自己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杠杆》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杠杆》
称
这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年级上册物理,本节课主要
认识杠杆:1.杠杆的共同特征,2.杠杆的五要素,3. 教材分析
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些内容都很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也
容易。
1.学习和掌握知识点。
教学目标
2.看图片和实验来掌握基础知识。 3.课堂互动和练习。
教生一起学习课本内容,教师讲解。师生互动。
4.学生分组完成任务。
5.通过课堂练习来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师生问候进入课堂。复习上节课知识点,让学生
主动起来述说上节课知识点。2.看图导入新课。第一,
让学生说出图片意思;第二,老师纠正知识点,让学生
课例研究综 完成任务和练习,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模仿回答问题和
述
完成实验,以至于达到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不足,内容
安排的多,时间紧,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以后会多
参照培训案例来提高教学方法。
4.仿照例子来完成任务。
这些学生都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才刚接触物理,
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浓厚,他们积极参加课堂互动,能自
学生学习能 主完成任务,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但是有少部分学生怕
力分析 动手亲身体验,做实验也有困难。所以要多鼓励这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杠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明确杠杆的五要素,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出常见杠杆的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判断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杠杆类型,掌握其方法。
3.通过对杠杆相关习题的加强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会画出常见杠杆的力臂;
3.能判断生活生产中常见的杠杆类型。
三.教学程序:
1、生活实例图片导入,引入杠杆课题。
播放多媒体图片,着重展示了从生活到生产,从地球到太空,从简单到复杂的实例图片,观察图片,并让学生比较归纳,这些图片所展示的内容用到了哪些物理知识?生:杠杆.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复习杠杆的相关知识
2、基本知识点回顾,
教师:请问,对于杠杆,你有哪些了解?
学生:定义、五要素、平衡条件、应用分类。
主要知识框架图:
(1)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促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力的作用线: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的直线。
用虚线表示)随堂练习1:请在下图中找出杠杆的五要素:
力臂的作法:
兔子分萝卜,想一想哪只兔子分得的萝卜多?
老师点拨,学生思考判断,得出结论。
随堂练习5:
判断正误
(1)杠杆只能是直的,不能是弯的 ( )
(2)杠杆必须是硬的,不可以是软的 ( )
(3)杠杆的动力是杠杆受到的力,阻力是物体受到的力 ( )
(4)力臂一定在杠杆上 ( )
(5)力的作用线通过支点的力的力臂为零。
( )
(6)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与阻力的方向一定相反。
( )
(7)省力的杠杆必定费距离。
( )
3.中考链接:
例1:(2010,天津)根据具体工作需要能选择合适的工具是劳动者的基本技能,要剪开较硬的物体,下图中的四种剪刀,应选择()
解析:
要剪较硬的物体,应选较省力的剪刀,手柄长刀刃短的剪刀,其动力臂比阻力臂长,会更省力,因此,更符合题意的是选项 D。
例2:(2012,新疆)杠杆AOB的 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
B 端挂重为 G
B
的物
体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若 AO=BO,杠杆自身重力不计,则()
A . G
A = G
B
B. G
A
< G
B
C . G
A
> G
B
D. 无法判断
解析: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的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然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来
判断动力和阻力的大小关系,才能比较G
A 和G
B
的大小.
例3:(2010年,安徽)如图所示,AOB为一机械设备的简化示意图,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杠杆(自重不计),已知AO=2OB。
固定O点,使OB处于水平位置,此时B 端挂一重为40N 的物体。
(1)请画出使杠杆平衡时的最小力F的示意图,方向如何?(2)请计算最小力F是多少牛?
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在力和力臂的乘积一定时,当动力臂最长,动力才会最小.而这个最长的力臂是支点和杠杆上离支点最远的点的连线,然后过力的作用点作垂直于力臂的直线,加上箭头,就是最小动力,同时要注意对方向的正确判断。
解:(1)最小力和方向如下图所示.
(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
1L
1
=F
2
L
2,
得F×OA=G×OB, F×2OB=40N×OB,解得F
=20N.
4.能力提升
(1).园艺师傅使用如图所示的剪刀修剪树枝时,常把树枝尽量往剪刀轴O处靠近,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A.增大阻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B.减小动力臂,减小动力移动的距离
C.增大动力臂,省力 D.减小阻力臂,省力
解析:
修剪树枝时,剪刀受到的阻力是一定的,树枝越靠近O处阻力臂就越小,其
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就越小,动力臂一定,动力就越小,越省力。
(2)如图所示,将体积相同的物体G
1、G
2
分别挂在杠杆的两端,杠杆处于平衡
状态。
若将两个物体G
1、G
2
同时浸没在水中,则( )
A. 杠杆仍能保持平衡
B. 杠杆不能平衡,A端下沉
C.杠杆不能平衡,B端下沉
D. 无法确定杠杆的状态
解析: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G
1 ×OA ﹦ G
2
×OB, 两个物体浸没水中都会受
到浮力,因体积相同,受到的浮力相同,要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就需要比较( G
1
-F
浮)×OA 与( G
2
-F
浮
)×OB的大小,因为 F
浮
×OA > F
浮
×OB,所以G
1
×
OA - F
浮×OA < G
2
×OB -F
浮
×OB,故 B端下沉。
四.学生交流小结本节课收获,老师给予评价。
五.布置作业。